论语测试题 (1)
- 格式:docx
- 大小:15.24 KB
- 文档页数:9
初一论语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论语》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A2. 《论语》一书共有多少篇?A. 10篇B. 20篇C. 30篇D. 40篇答案:B3.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的下一句是什么?A. 不亦说乎B. 不亦君子乎C. 不亦仁乎D. 不亦智乎答案:A4. 《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是?A. 一个人走在路上,一定会遇到老师B. 三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C. 一个人在三个人中,一定会有老师D. 一个人在三个人中,一定有我的老师答案:B5. 孔子提倡的“仁”的核心是什么?A. 礼B. 义C. 智D. 信答案:A二、填空题6.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记录了_________的言行。
答案:孔子及其弟子7. 《论语》中孔子说:“_________,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答案:学而时习之8.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_________”,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答案:温故而知新9. 孔子提出“_________”,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答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0. 《论语》中孔子说:“_________,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强调了理解他人的重要性。
答案:不患人之己知三、简答题11. 请简述《论语》中孔子关于“礼”的重要性。
答案: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础,它规定了人们在不同场合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与个人尊严。
12. 孔子如何理解“君子”?答案:孔子认为“君子”是具有高尚品德、博学多才、言行一致的人。
君子应该以德行来影响他人,以身作则,追求道德的完善。
结束语:通过以上测试题及答案,我们可以看出《论语》不仅是一部记录孔子思想和言行的经典,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教导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对于培养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学习《论语》,从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我。
高一《论语》阅读测试1.下面的话,哪句不是出自《论语》()(10分)A.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B.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C.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下面的话,哪句不是出自《论语》()(10分)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见义不为,无勇也。
C.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D.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24分,每个6分)(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务:__________(2)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事:__________(3)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之:__________(4)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 再:__________4.《论语》记录了多则关于“礼”的言论,比如:(24分)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礼”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概述。
(1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任务。
(32分)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论语》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论语》是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言论集?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荀子答案:A2. 《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A. 学习并且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B. 学习并且经常忘记,不是很悲伤吗?C. 学习并且经常实践,不是很满足吗?D. 学习并且经常思考,不是很充实吗?答案:A二、填空题1.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仁”是指_________。
答案:爱人2.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具备的品质之一是“_________”。
答案:慎独三、简答题1. 请简述《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含义是,知道的事情要承认自己知道,不知道的事情要承认自己不知道,这种诚实的态度才是真正的知识。
2. 《论语》中孔子提到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何意?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反映了孔子强调的自我修养和对他人的理解。
四、论述题1. 结合《论语》的内容,谈谈你对“君子”的理解。
答案: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描述非常丰富。
君子是儒家思想中理想的人格典范,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如仁、义、礼、智、信等。
君子追求的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行为规范,他们以德行影响他人,以礼节约束自己,以智慧指导行动。
君子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坚韧不拔,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五、翻译题1. 请将《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翻译成英文。
答案:When three people walk together, there must be one who can be my teacher.注意:以上测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和难度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水平进行调整。
小学生论语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论语》是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言论集?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荀子答案:A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3. “温故而知新”是《论语》中哪一篇的内容?A. 学而B. 为政C. 述而D. 泰伯答案:A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哪一篇的教诲?A. 学而B. 里仁C. 颜渊D. 子路答案:B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A. 谦虚B. 诚实C. 勤奋D. 智慧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出自《论语》的______篇。
答案:述而2.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的______。
答案:人生哲学3.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中的“周”和“比”分别指______和______。
答案:全面考虑,偏私4.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强调了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自我反省5.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______的看法。
答案:人际关系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论语》中“仁”的含义。
答案:在《论语》中,“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包含了爱人、宽容、尊重他人等多重含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内在的道德修养。
2. 解释《论语》中“礼”的重要性。
答案:《论语》中“礼”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础,它规定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准则,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人际和谐。
3. 孔子在《论语》中如何论述“学”的重要性?答案: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个人修养和智慧增长的途径,也是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高中论语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孔子认为“仁”的核心是:A. 礼B. 义C. 智D. 信答案:A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3. 孔子主张的“中庸之道”是指:A. 极端主义B. 折中主义C. 调和主义D. 适中主义答案:D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哪一条教诲?A. 仁B. 礼C. 智D. 信答案:A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B. 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C.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D. 学习与教学相结合答案:B6.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是:A. 勇敢B. 诚实C. 谦逊D. 所有以上答案:D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哪种思想?A. 谦虚好学B. 尊师重道C. 团结协作D. 互相学习答案:A8.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知识的广博B. 知识的深度C. 知识的诚实D. 知识的实践答案:C9.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A. 君子的心胸宽广B. 小人的心胸狭窄C.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D. 君子的品德高尚答案:C10.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哪种教育思想?A. 启发式教学B. 填鸭式教学C. 应试教育D. 素质教育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孔子说:“________,小人喻于利。
”(君子喻于义)2. “________,不亦君子乎?”(君子成人之美)3. “________,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4. “________,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交淡如水)5. “________,小人怀土。
”(君子怀德)6. “________,小人求诸人。
”(君子求诸己)7. “________,小人之过也必文。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8. “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测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论语》是记录______言行的著作,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中的______篇。
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______思想。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______篇。
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关于______的观点。
答案:1. 孔子2. 学而3. 求知4. 述而5. 教育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论语》中“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一篇?A. 为政B. 学而C. 八佾D. 里仁答案:B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体现了孔子的什么原则?A. 仁爱B. 忠诚C. 礼仪D. 智慧答案:A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利益B. 道德C. 权力D. 财富答案:B4. “吾日三省吾身”中的“省”字意思是?A. 反省B. 检查C. 省察D. 节约答案:A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哪一篇?A. 卫灵公B. 雍也C. 述而D. 子罕答案: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含义。
2. 解释“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的含义。
3.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表达了孔子怎样的教育理念?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哪些看法?答案:1. 这句话意味着君子之间可以保持和谐的关系,但不必在所有观点上都一致;而小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和谐。
2.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认为人们不应该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3.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认为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向优秀的人学习,并在看到不优秀的人时反思自己,以促进自我提升。
4.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而小人则常常忧虑和烦恼。
高中论语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论语》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集?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荀子答案:A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哪种思想?A. 谦虚好学B. 重教尊师C. 仁者爱人D. 礼义廉耻答案:A二、填空题4. “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答案:人不知而不愠5. “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论语·述而》)答案:温故而知新三、简答题6. 请简述孔子的“仁”思想。
答案:孔子的“仁”思想是其伦理道德的核心,仁包含了爱人、尊重他人、和谐相处等多重含义。
孔子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的表现,是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修养的基础。
7. 孔子提倡的“礼”是什么?答案:孔子提倡的“礼”是一套社会行为规范,它包括了对长辈的尊敬、对朋友的诚信、对国家的忠诚等。
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手段,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体现。
四、论述题8. 结合《论语》内容,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案: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有教无类”,主张教育的普及和平等。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性、智慧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进行个性化教学。
同时,孔子也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鼓励学生不断学习,教师不断教导。
结束语通过本次测试,我们对《论语》中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吸取智慧,不断提升自我,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
论语测试题及全部答案一、选择题1.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的下一句是什么?A. 不亦说乎B. 不亦君子乎C. 不亦仁乎D. 不亦义乎答案:A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里仁D. 子罕答案:C二、填空题1. 《论语》是记录______言行的著作。
答案:孔子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______的重视。
答案:学习三、简答题1. 请简述孔子的“仁”思想。
答案:孔子的“仁”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倡导爱人、尊重人、帮助人,以及在个人修养、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中实现道德的提升。
2. 《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诚实面对自己的知识水平,知道的事情要承认知道,不知道的事情要承认不知道,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真正的智慧。
四、论述题1. 论述《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意义。
答案:《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儒家的“恕”道,即推己及人的原则。
这句话强调在对待他人时,应该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做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给别人,这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2. 分析《论语》中孔子关于“礼”的教导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礼”,强调礼的重要性。
他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孔子的礼教思想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它教导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以礼待人,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五、翻译题1. 请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成英文。
答案:The Master said, "To learn without thought is labor lost; thought without learning is perilous."2. 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小学论语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孔子提出的“修己治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旨在强调的是:A. 个人修养和家庭和睦B. 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C. 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D. 个人利益和世界和平答案:B. 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解析:孔子强调个人修养是为了治理国家,只有个人修身齐家,才能治理国家,达到天下太平的目标。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意是:A. 不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B. 不要让别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C. 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D. 不要对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答案:C. 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解析:这句论语强调了对他人的待遇,我们不应该对别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要具备尊重和关爱他人的品德。
3.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么?A. 道德B. 财富C. 知识D. 自由答案:A. 道德解析:孔子主张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追求道德的高境界,这才是人生的最高目标。
二、填空题1. 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学而时习之”强调了____________。
答案:学习应该坚持不懈并经常复习解析:这句话强调说学习不仅仅是一次性的行为,还需要时常复习和巩固。
2. 孔子认为“人而不学,犹兽”中的“犹兽”意味着____________。
答案:与兽无异解析:这句话表明如果一个人不学习,就跟兽无异,没有区别。
三、阅读理解题阅读下面一段论语,然后回答问题。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弟子问孔子:“何谓‘温故而知新’?”孔子回答道:“温故即是通过复习过去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对它的理解和记忆。
而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获得更多的新知。
所以,通过温故知新,我们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1. 孔子认为通过温故知新的方式,一个人可以成为什么?答案:成为别人的老师2. 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复习过去的知识做什么?答案:加深对过去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解析:通过温故知新,可以巩固复习过去的知识,使其更深入地被理解和记忆。
论语测试题及答案【篇一:论语练习题】、知识要点填空:1.《论语》是记录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
《论语》是我国古代(体裁)的典范。
答案:《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
《论语》是我国古代语录散文的典范。
2.孔子,名(朝代)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
他是学派的创始人。
答案: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朝代)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四书”。
答案:《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统称为“四书”。
4.《论语八则》主要讲的是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其中有些词语已经成为成语,答案:《论语八则》主要讲的是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其中有些词语已经成为成语,如: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举一反三。
二、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1.a.学而时习之(温习) b.不亦说乎(也)c.人不知而不愠(愤怒) d.不亦君子乎(道德上有修养的人)答案:( c )2.a.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b.可以为师矣(能够)c.学而不思则罔(利诱而无所得) d.思而不学则殆(肉体疲倦而无所得)谜底:( b )3.a.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称为) b.不耻下问(可耻)c.默而识之(记住) d.学而不厌(满足)答案:( b)4.a.诲女知之乎!(教导)c.不愤不启(启发,开导)谜底:( d )5. a.学而时习之(表顺承关系) b.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关系)c.默而识之(表修饰关系) d.学而不思则罔(表并列关系)答案:( d )6.a.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用) b.是以谓之文也(因为)c.可以为师矣(凭) d.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由)答案:( a )7.a.何有于我哉(对) b.学而不思则罔(就)c.不亦君子乎(吗) d.必有我师焉(啊)答案:( d )8.a.默而识之(它,进修所得的东西) b.学而时习之(助词,无实义)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他,代孔文子) d.诲汝知之乎(代孔子的训言)答案:( b )三、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学而时习之( ) 2.不亦说乎( ) b.是知也(此,这) d.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返回)3.诲女知之乎!( ) 4.不愤不启( )5.不悱不发( )6.温故而知新( )7.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不亦说乎(高兴,愉快)答案:1.学而时习之(按时)3.诲女知之乎!(你) 4.不愤不启(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意思)5.不悱不发(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6.温故而知新(新的东西)7.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类推)四、翻译下列句子: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共二十篇。
与、、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
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11. 学而不思则罔.()12.思而不学则殆.()13.人不堪.其忧()
14.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6.择其善者
..而从之()17.子在川.上曰() 18.逝.者如斯.夫()()
19.不舍.昼夜() 20.三军
..可夺帅也()
21.匹夫
..不可夺志也() 22.博学而笃.志()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君子:古:今:
2.可以
..为师:古:今:
3.匹夫:古: 今:
4.饭疏食饮水.今: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3.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饭疏食饮水()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温故而知新()()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三个)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8.孔子“仁”的儒家思想表现在文中的哪些方面:
9.记录孔子一生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的句子是:
10.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略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
(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
(可以)
(凭借)
(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
(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
19.曲肱而枕之
(弯曲胳膊)
(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
(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
(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
(恳切地提问)
(多考虑当前的事)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
(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
5.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
(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
(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
(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
(得到)
4.乐:不亦乐乎
(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八、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能广泛地阅读,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