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实施辅修、双学位教育的几点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263.55 KB
- 文档页数:3
高等学校辅修\双学位教育管理工作探析摘要:辅修、双学位教育是一种培养具有跨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模式。
本文从辅修、双学位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入手,分析了辅修、双学位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辅修、双学位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辅修;双学位;教育管理;教育质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单一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鼓励在校大学生在学好主修专业的同时,跨专业辅修或跨学科修读双学位正是进行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实施辅修、双学位教育的目的在于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挖掘学习潜力,在校期间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拓宽知识面,成为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辅修、双学位教育是一项新生事物,还处在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阶段。
尽管目前在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但仍然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
正基于此,笔者试图从辅修、双学位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入手,分析辅修、双学位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高辅修、双学位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辅修、双学位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导致传统学科高度分化,出现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
同时,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要求也越来越高,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
为了满足社会的这种需求,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积极主动的调整专业规划和课程设置,以使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而辅修、双学位教育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所谓辅修,就是由高等学校自行组织,由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以自愿选课方式修读其他专业的课程,并依据修读的辅修学分申请获得相应的辅修证书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而双学位则是高等学校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学习另一学科专业的学位课程,达到学分要求后可同时获得另外一个学科的学士学位。
辅修、双学位教育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手段,也是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
高校辅修双学位教育研究高校辅修和双学位教育是一种让学生同时修读两个学位的教育形式。
辅修是指学生在主修专业以外,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辅修专业进行学习;而双学位则是指学生在主修专业的同时,还可以修满另外一个专业的学分,最终获得两个学位。
近年来,高校辅修、双学位教育受到众多学生的青睐。
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满足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的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探讨高校辅修、双学位教育的意义、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高校辅修、双学位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广度和综合素质。
传统的本科教育注重对学生在一个专业领域的深入学习,而辅修、双学位教育则能够使学生学习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拓宽他们的学科视野。
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和工作环境。
其次,高校辅修、双学位教育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现今社会,人才市场日益竞争激烈,只具备一项专业技能往往难以脱颖而出。
辅修、双学位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就业选择和发展机会,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具备更高的竞争力。
学生在申请工作时,可以通过双学位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自己增加额外的优势,提高录取概率。
然而,高校辅修、双学位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学校对于学生的辅修、双学位教育管理不够规范,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课程冲突和学分认证等问题。
其次,一些学生可能会在主修专业和辅修、双学位专业之间面临时间分配和学业压力的困扰,可能导致学业成绩的下降。
此外,一部分学生选择辅修、双学位的主要动机可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而非出于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和追求,这可能会影响到学习效果和深度。
为了有效推进高校辅修、双学位教育的发展,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学校应加强对辅修、双学位教育的管理,规范学生的课程选择和学分认证,确保学生能够合理安排学习并顺利完成所选课程。
独立学院辅修、双学位开展现状及问题对策摘要:对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开展辅修、双学位工作的问题探究,分析辅修、双学位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针对性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辅修;双学位;问题;对策;人才辅修专业和双学位教育是指在主修专业之外跨专业类别选修另一专业的辅修专业课程或双学位课程。
学校举办辅修专业、双学位教育旨在促进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推进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和就业渠道。
一、学生参与辅修专业、双学位教育优势和意义在获得主修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修满辅修专业培养计划应修的学分,可获得辅修专业的辅修毕业证书,证书信息在教育部学信网注册。
在获得主修专业学位证书的同时,修满双学位培养计划应修的学分,可获得辅修专业的学位证书,证书信息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网注册。
其次,在主修专业没有满足学生的全部学习兴趣需求,辅修专业、双学位教育能为学生提供补充选择。
在主修、辅修同时进行,让学生的大学时光更为金贵、充实;主修、辅修学业互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拓宽发展空间和就业渠道。
二、实施辅修、双学位的意义1、实施辅修、双学位是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20世纪末期,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基础的新兴工业产业发展迅猛,对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
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阶段,这促使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尊重劳动力市场需求。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树立全新的理念,尊重人的全面发展,创新培养模式。
因此高校开展和实施辅修、双学位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发展力量,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需求。
2、实施辅修、双学位能推进应用型大学发展应用型大学建设中,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精心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通过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逐一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为毕业生的质量标志。
北京大学辅修制度的现状与思考北京大学辅修制度的现状与思考一、辅修制度的基本内涵及意义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我国许多高校对本科教育的体制和管理模式等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改方针已被我国高校普遍接受,许多高校基于此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北京大学也采取了多种方式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比如,实行学分制、为学生开设通选课和主干基础课、倡导学生跨院系选修、实行主辅修制、开设双学位课程等方式都被有选择、有侧重地采用。
其中,实行主辅修制度被认为是培养跨学科人才的有效途径。
所谓主辅修制度,就是指积极引导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定向选修另一专业的课程,并把另一专业作为辅修专业。
修读辅修专业的学生在满足其所在院系毕业和学位要求的前提下,达到辅修学分要求的,可颁发辅修证书,并在学籍档案中注明。
主辅修制度对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具有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利于学生在毕业时有更多的择业机会,在就业市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很多用人单位把修读辅修专业和双学位的学生作为复合型人才看待,增强了这些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
北京大学的主辅修制度为学生学习另一专业提供了制度和教学上的保障。
二、现状及分析在对北京大学四年级毕业班学生的一次调查中,笔者发现:因入学时的专业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或非自愿性,有4011%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产生过换专业的念头,但只有719%的学生付诸行动。
其原因是:一方面从制度上来说,学校和各院系每年对转系、转专业的学生比例有较严格的控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生自己通过辅修喜欢的专业或读双学位课程解决了问题。
这种方式既不需要打破原有的教育体制,也能缓解学生对主修专业不感兴趣的矛盾,使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自由。
笔者认为,在目前制度制约的情况下,这不失为一个解决的办法。
但调查也表明:仍有3015%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提供的辅修专业种类不够丰富,数量也不是很多,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而且学生对实施效果也不太满意。
完善辅修\双学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摘要: 辅修、双学位教育是一种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材的重要模式。
这种模式在现阶段还存在国家政策不明晰,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对辅修、双学位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培养方案不成熟,学生负担普遍过重等问题。
为改进辅修、双学位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明确政策;健全质量监控机制;有针对性地指导接受辅修、双学位教育的学生;加强对辅修、双学位培养方案的研究;切实减轻主修专业的负担。
关键词:辅修;双学位;复合型人才;教学管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单一“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而鼓励学生在学好主修专业的同时,跨专业辅修或跨学科修读双学位,正是进行复合型、创业型高级应用人才培养的两条有效途径。
辅修、双学位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知识复合型人才。
它依附于主修专业,是对主修专业知识结构的扩展,它为学生自主构架知识结构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机会,促进了不同领域知识的有机融合,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和深造提供了条件,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辅修、双学位教育成为具有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教育模式,已被广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全国多数高校都开展了辅修、双学位教育。
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应的教学管理存在很多漏洞甚至空白,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近期对天津商业大学 1 282名参加辅修、双学位学习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也走访了一些高校。
学生都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予以肯定,同时指出了当前辅修、双学位教育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一是对教师和学生缺乏必要的监控,出现了个别教师教学投入不足、一些学生无故缺课的现象。
二是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很多同学对辅修、双学位不了解或是知之甚少,觉得非常茫然。
三是辅修、双学位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不尽合理,缺乏针对性。
高校“双学位”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双学位教育对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双学位”教育在取得一定教学成效的同时,也逐渐凸显出一些问题。
有鉴于此,通过对“双学位”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几点建议与对策,为进一步推动双学位教育具抛砖引玉。
标签:“双学位”;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科学定位探索高校人才科学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是我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及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
双学位教育对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一些高校在开展双学位教育过程中暴露出很多弊端,影响了双学位教育的质量。
1 “双学位”教育内涵“双学位”教育,是指主修本专业学位的同时兼修另一门类学位专业,并取得规定的课程及实践环节的学分。
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发挥我校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专业优势,将财政学主修专业与资产评估第二专业学位相融合,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以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培养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扎实、专业面宽、综合能力强,具有创新潜能的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 当前高校“双学位”教育存在问题“双学位”教育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我知识面宽、综合能力强,具有创新潜能,掌握两门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但在“双学位”教育开展过程中,逐渐凸显出以下问题。
2.1 双学位人才培养定位不准高校开设“双学位”的初衷应该是响应国家政策目标,以增强学生知识面,提升其创新意识,使其成为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但很多高校在把“双学位”的开设定位为一种学校、学院创收的手段,为了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选修“双学位”,在政策、资金支持及教师配备上倾向于就业热门的学科与专业。
违背了“双学位”开设的初衷,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导致人才过剩。
2.2 质量监督机制不健全当前高校针对“双学位”教育虽然制定了“双学位管理办法”等规定,但这些规定、条例、办法等一般是原则性规定。
高等院校辅修专业双学位制度的思考[摘要] 实行辅修专业/双学位制度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文就目前此制度在高校实行中存在的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辅修专业/双学位问题对策自改革开放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以来,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对高等教育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并且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入学时就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希望在本专业之外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因此,辅修第二专业或者修得第二学位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青睐。
我国高等院校在适应新的情况、顺应时代发展中,也逐步向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运行机制过渡。
而辅修与双学位制度的具体实施,使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向灵活而富有弹性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一、高校辅修专业/双学位现状高等学校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课程、取得该专业所属学科学位的同时,跨学科门类攻读另外一个专业的课程而取得的学位称为双学位(Double Major)。
主辅修一般是指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在完成主修专业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附加修读另一个专业部分或全部课程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两者的差别主要在于前者必须跨越专业门类修读专业,修读两个授予相同学位的专业不能获得双学位而只能获得辅修专业证书,后者是一种学习能力的证明而不授予学位。
但二者同以为扩大人才培养口径、为社会培养跨学科、跨专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武汉大学于1983年率先在全国实行辅修专业/双学位制度的改革,1985年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
随后,这一制度在全国重点高校得到广泛地实行。
1993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与南京部分高校领导座谈,提出了要逐步探索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的意见,坚定了高校推进辅修与双学位制改革的信心。
关于实行辅修制与双专业、双学位培养的有关说明实行辅修制与双专业、双学位培养的有关说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高等教育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实行辅修制和双专业、双学位培养。
辅修制和双专业、双学位培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职业发展选择。
本文将针对实行辅修制和双专业、双学位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说明。
一、辅修制辅修制是指在本专业学业之外,允许学生同时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辅修制的实行为学生提供了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的机会。
1.辅修制的优势辅修制的实行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个人兴趣和潜能。
学生可以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辅修课程,加强对相关领域的了解和能力培养。
同时,辅修制也能够帮助学生在求职市场中脱颖而出,丰富的学术背景和多元化的专业知识将成为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竞争优势。
2.辅修制的实施步骤辅修制的实施需要学校制定明确的政策和规定。
首先,学校应该明确辅修制的目的和意义,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教育发展规划中。
其次,学校需要制定具体的辅修制度和规则,明确学生选择辅修课程的方式和要求。
最后,学校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辅修课程设置和管理机制,确保辅修制的有效实施。
二、双专业培养双专业培养是指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学业的同时,选择另一个专业进行深入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位。
1.双专业培养的价值双专业培养使学生具备跨学科的能力和综合素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很多新兴学科和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具备综合学科知识和交叉能力的人才。
通过双专业培养,学生可以打破学科壁垒,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职业机会。
2.双专业培养的实施路径学校应该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制定适合的双专业培养方案。
首先,学校需要明确双专业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提供选择和指导的机会。
其次,学校应该建立起合理的学分转换机制,确保学生能够同时完成两个专业的学业要求。
最后,学校还需要提供支持和资源,包括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以保障双专业培养的教学质量。
三、双学位培养双学位培养是指学生在本专业毕业的前提下,选择另一个专业的学分课程并获得双学位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