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检测(二) 东西方的先哲
- 格式:doc
- 大小:941.00 KB
- 文档页数:6
大田中学高二历史选修4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班级:学号:姓名:一、单项选择题1.孔子“有教无类”思想与下列思想相矛盾的是()A.知之为知之B.因材施教C.学思结合D.贵贱有序2.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
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文中的“这位哲学家”是指()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3.杨绛在其著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说“孔子出门必坐车”。
孔子的这一行为最能体现儒家思想中的()A.礼B.仁C.中庸D.德治4.小陈在辩论赛上论述“孔子不提倡愚忠”的主张,下列孔子名言中能作为其论据的是()A.“非礼勿视,非礼勿动”B.“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C.“仁者爱人”D.“温故而知新5.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
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C.“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B.“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6.“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段材料反映出孔子()A.主张用残酷的刑罚统治人民B.主张用“政”和“刑”来治理人民C.主张用“德”和“礼”教化约束百姓D.主张“政”、“刑”、“德”、“礼”并用7.孔子宣扬的的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备受冷落,从阶级的角度分析,他代表了()A.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劳动人民的利益C.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奴隶的利益8.亚里士多德说:“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这句话表明亚里士多德()A.认为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B.物质受精神世界形式的支配C.真理高于—切的信念D.认为友情和真理同等重要9.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这句话表明他和柏拉图之间存在分歧,他们在哲学方面的分歧主要在于()A.人是否要追求现实的幸福B.现实世界是否具有真实性C.是否要确定哲学的研究对象D.人是否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10.《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高中历史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单元测评人民版选修4(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 1989年9月,我国发行了《孔子诞生二千五百四十周年》纪念邮票,其中第一枚《杏坛讲学》,图案是孔子给弟子授课时的情景。
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孔子收徒讲学继承了古代私学的传统B.孔子开办私学宣告了官办教育的终结C.孔子在教学中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方法D.孔子是春秋时代开办私学的唯一学者2.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该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了大国争霸的需要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基础C.恢复了西周的礼乐制度D.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4.春秋时代,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提出恢复礼治。
下列各项主张与孔子礼治思想相悖的是()。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C.克己复礼D.礼乐征伐自大夫出5.孔子认为,要使社会君臣有别、长幼有序,必须()。
A.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B.将关心爱护百姓的生活放在首位C.用“仁”的思想来缓和社会矛盾D.把“亲亲”之爱升华为普遍的爱6.“内圣外王”是孔子心目中理想贤人的标准。
“内圣”是指()。
A.尊重知识和人才B.具有高度的道德修养C.信奉儒家的主张D.把儒教作为道德标准7.孔子的学生冉有胆小怕事,遇事畏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立刻去做;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后再去做。
这反映出孔子在教育上主张()。
A.启发诱导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8.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这里的“儒”是指()。
A.古代的专业神职人员B.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C.专门主持丧葬礼仪的人D.肩负维护礼制社会道义的人士9.孔子主张,“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道不同不相为谋”。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下列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想主张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A. 都具有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B. 都强调超自然对社会人生的作用C. 都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D. 都是雅典民主制鼎盛时期的产物【答案】A【解析】苏格拉底认为理性是人的中心柏拉图主张理性思考亚里士多德主张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体现了他们都具有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故A项正确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柏拉图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主张“认识你自己” 即主张研究自我而不是自然故B项错误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 善是人内在的灵魂重视道德故C项错误亚里士多德时期雅典民主制已衰落故D项错误故选A2.如图所示是清康熙帝为纪念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而题写的匾额该思想家是()A. 老子B. 孔子C. 韩非子D. 墨子“万世师表”的匾额【答案】B【解析】依据图示中“万世师表”可知该思想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仁、礼对后世影响深远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排除3.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 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A. 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这样才能使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B. 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基本一致C. “不学礼无以立” 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D. 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答案】D【解析】”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 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体现了孔子礼的思想未体现仁的思想故D错误符合题意ABC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4.柏拉图认为这种“民主政体”是一种很坏的政体最大缺点是“极端民主”“过度自由” 只要人民推举不管什么人都可当执政者而富有治国才能的贤人却反而被抛弃柏拉图认为的“最大缺点”()A. 带来了雅典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繁荣B. 是对雅典民主政体全面客观的评价C. 有利于调动当时雅典居民积极参政D. 为后世民主集中制出现提供了借鉴【答案】D【解析】雅典直接民主形式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存在许多弊端因此需要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民主集中制来解决这一弊端故答案D项柏拉图否定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不是它的优点排除A项柏拉图的评价忽视了雅典民主政治对城邦的贡献不够客观和公正排除B项雅典民主政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政治而非“居民” 排除C项故选D5.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哲学家是()A. 柏拉图B. 苏格拉底C. 亚里士多德D. 智者学派【答案】C【解析】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6.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思想的核心观念是()A. “仁”B. “相生相胜”C. “道”D. “非攻”【答案】A【解析】A.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正确B.相生相胜并非孔子的思想是道家的思想排除C.道是道家的思想并非孔子的思想排除D.非攻是墨家的思想排除7.柏拉图认为很多戏剧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把人性中的无理性部分当作重点的模仿对象这些作品亵渎神灵、丑化英雄同时摧残理性、滋养情欲他意在强调()A. 人文精神易造成思想混乱B. 戏剧应该取消以净化社会C. 文艺衰微是由于民主泛滥D. 文学艺术必须要富涵美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柏拉图强调理性反对亵渎神灵、丑化英雄可知他提倡作品要理性尊重英雄拥有美德故选D项人文精神出现在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柏拉图生活在奴隶社会公元前4世纪排除A项喜剧取消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民主泛滥促进文艺繁荣排除C项故选D8.“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A. 《孟子》B. 《庄子》C. 《韩非子》D. 《道德经》【答案】A【解析】从题干“仁”“礼”可以看出这是儒家思想主张《庄子》和老子的《道德经》属道家《韩非子》是法家9.关于孔子教育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人”和成“君子”②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办私学打破官府的垄断③孔子的教育也有政治功能如“学而优则仕” 体现了积极入世的思想主张④孔子讲授的主要是《诗》《书》《礼》《乐》《易》《论语》的内容A. ①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答案】B【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首先他要培养品德高尚的学生并将这种人称之为“君子” 他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育方法而且一视同仁故①②③正确《论语》是孔子去世后出现的故④错误10.作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孔子为教育的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是因为()A. “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B. “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C.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D.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答案】C【解析】孔子提倡“有教无类” 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是什么?11.(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封建统治者为什么尊崇孔子、抬高孔子的地位?11.(3)根据材料三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追求他在伦理学方面与孔子有何相似的观点?【答案】(1)主要思想①主张维护周“礼” 即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②提倡“仁” 主张以德治国【解析】(1)解题时可以先归纳材料一的主要内容由材料中的“仁”(德)、“礼”(道)等几个方面归纳即可得出答案孔子的政治思想是①主张维护周“礼” 即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②提倡“仁” 主张以德治国【答案】(2)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解析】(2)解答本问需要结合孔子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历史作用的角度即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作用的角度来回答【答案】(3)人品特点强烈的求知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追求美德(中庸)两人都提出以“中庸”为道德的最高标准【解析】(3)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归纳的能力由材料中的“求知”、“更爱真理”、“中庸”等关键词概括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追求然后比较孔子的主张找出其相似点——“中庸”12.(1)根据材料概述柏拉图的教育思想12.(2)我们如果想继续研究柏拉图教育思想还可以采取哪些途径?【答案】(1)教育思想教育由国家主办按理想国三个等级的设想构建教育体系按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与培养目的进行不同的教学男女都必须接受教育主张全面发展以哲学王为最终培养目的重视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教育由国家主办、按理想国三个等级的设想构建教育体系、主张全面发展、以哲学王为最终培养目的、重视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等方面概述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答案】(2)途径阅读原著及相关研究著作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请教专家或老师等【解析】(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只要行之有效就行如阅读原著及相关研究著作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请教专家或老师等13.(1)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13.(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折柏拉图倡导学前教育的意义【答案】(1)教育思想教育要从幼年开始学前教育应由国家兴办重视道德陶冶教育方式应符合儿童的特点注重模仿【解析】(1)教育思想根据“教育应从幼年开始”得出教育要从幼年开始根据“基于柏拉图“儿童公有”的论点幼儿教育理所当然属于国家的职责国家要统一设置育儿园把认定为优良的婴儿送入育儿园”得出学前教育应由国家兴办根据“在幼儿道德重陶的具体做法上柏拉图强调要利用儿童善于模仿这一天赋本性从小就让他们模仿那些一生忠诚、勇敢、虔诚、节制的英雄伟人的言行”得出重视道德陶冶根据“从小就让他们模仿那些一生忠诚、勇敢、虔诚、节制的英雄伟人的言行使他们从小至一生连续视仿最后成为习惯习惯称为第二天赋在一举一动、言谈思想方法上都受到影响”得出教育方式应符合儿童的特点注重模仿【答案】(2)意义推动了社会对儿童教育的重视与关注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学前教育的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希望通过教育来建立理想的国度(或过度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违背了教育的独立性【解析】(2)意义根据材料信息可从推动儿童教育的发展、对后世的借鉴、违背了教育的独立性等角度进行概括14. (1)依据材料一说明家学形成的途径和春秋战国时期家学发展的原因14.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学从内容和规模上都有所突破的原因14.(3)依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家学的特点和影响【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单元质量检测(二)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可以获取的信息主要有( )①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②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③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④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X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 D.①②③④2.子X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主X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主X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X,得到百姓信任,实施仁政C.主X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主X教育“有教无类”3.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
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4.柏拉图哲学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社会历史渊源和理论渊源的,是一定条件下的产物。
下列属于柏拉图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的是( )A.希腊城邦陷入危机深重的政治泥潭B.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惨败C.苏格拉底被以渎神罪处以极刑D.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和善恶观5.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
这表明,柏拉图的思想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6.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
”下列句子有类似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爱人有差等B.因材施教;有教无类C.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二东西方的先哲(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山东某地有一楹联:“仲尼若不删订六经,何处觅中华民族文化?杏坛(注:学校)早已昭告天下,此间有东亚炎黄子孙。
”该联褒扬的是( )A.黄帝B.孔子C.孟子D.司马迁答案 B解析本题是材料式选择题,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仲尼”“杏坛”即可得出结论。
故选B。
2.《周礼·天官》:“儒,以道得民。
”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
”又注“师儒”云:“乡里教以道义者”。
故儒本为教人以道德学问的教官。
从以上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最主要的是( )A.“儒学”的名称来源于古代的官名B.儒学是以弘扬周代的道义为本C.儒学是对周代道德礼教的继承和发展D.儒学以道德教义得到民众的拥护答案 C解析儒学产生后对周代的道德礼教进行扬弃,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A项是对材料本身的直接解读,属于浅层次信息;B项没有体现出儒学的发展;D项背离了儒学的本质——维护统治。
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答案 B解析孔子的言语体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他想按照周礼要求恢复社会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反映了他思想中礼的有关内容。
4.孔子的学生冉有胆小怕事,遇事畏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立刻去做;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后再去做。
这反映出孔子在教育上主张( )A.启发诱导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答案 C5.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在其著作《诸子百家考》中说道:“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处,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
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单元练习2(人教版选修4)(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孔子年轻时,以“每事问”“好古敏求”的精神刻苦学习,目的是A.更好地主持祭祀和丧葬礼仪B.改变当前环境,传承礼乐文化C.适应“礼崩乐坏”的社会潮流D.继承父亲的事业答案:B孔子一直主张恢复“周礼”,在“礼崩乐坏”的环境下,以传承礼乐为己任。
2.孔子带着自己的弟子周游列国,目的是A.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B.向各诸侯国求得安身之地C.到诸侯国招收新的弟子D.帮助诸侯革新政治,富国强兵答案:A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礼乐社会,他的活动主要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
3.孔子以“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紧迫感期待出仕为官,主要是为了A.重振没落的家庭B.实现礼乐社会C.掌握国家统治权力D.显示自己渊博的学识答案:B孔子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实现恢复礼乐社会的理想。
4.孔子儒家学说的核心是①“仁”②“礼”③“中庸”思想④“有教无类”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D考查教材基础知识,④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5.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其实质是要A.改革旧制度,建立新制度B.维护奴隶制度C.主张建立封建制度D.主张“百家争鸣”答案:B孔子代表的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6.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意思是A.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C.仁是一种道德规范,正身律己才能取得百姓信任D.要以仁爱之心,使人人都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答案:A7.孔子的“中庸”思想A.是孔子思想的核心B.是对“仁”的学说的否定C.将“仁”置于首要地位D.认为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答案:8.下列作品中最能代表孔子思想的是A.《诗》B.《书》C.《礼》D.《论语》答案:D9.下列孔子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答案:A四项均是有关教育的,但办学思想是最重要的。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单元测试题一、 ( 每小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柏拉的理想国家思想 ()①其实不是粹的想象,是当希腊各样政体的弊端提出的② 世界政治和文化生了很大影响③人可从中获得一些启示④ 哲学家只要具充足的哲学知就可以了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2. 在,我国倡议“以德治国”,而春秋期,孔子就提出“以德治民”的主。
明() A.“德治”将要取代“法治”B.以儒家思想核心的文化必责备地承C.代展了仍依照一致的道德准D.文化必予以必然3.里士多德曾提出了自己的“中庸之道”,他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即度、不及和中。
由此我能够推断出他在政治上是()A.反民主制的激派 B.反奴隶制的激派C.平易的民主派D.激的民主派4.“孔子聚徒学,弟子三千。
其中很多学子且,没有社会地位。
” 一资料反响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A.因材施教 B.有教无 C.温故而知新 D.三人行必有我5.“没有一个人是长生的,希腊人是人。
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长生的。
” 三句反响了里士多德的哪一学 ()A.政治学B.教育学C.理学D.学6. 公元前 399 年,雅典法庭以神罪判格拉底极刑。
一史事件()A.使柏拉开始关注雅典民主政治B.充足裸露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C.助了柏拉民主政体的成D.致雅典民主政治走向全面衰落7. 据史:公元前479 年哀公追封孔子“尼父”,公元492 年北魏孝文帝尊奉孔子“文圣尼父”,二年唐太宗尊奉孔子“先圣”,1307 年元成宗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以上史不能够明()A.代君主都以儒家思想治国思想B.孔子的思想有利于定社会,和矛盾C.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思想D.儒家思想确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8.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
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理念论C.逻辑三段论D.美德即知识9. 太医之家的出身对亚里士多德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使其有机遇出入王宫,接触广泛的文化知识B.为其一世中的学习供应了必然物质基础C.使其拥有优秀的古代生物学、生理学涵养D.为其将来的从政打下优秀的基础10.春秋时代社会混乱,名分凌乱。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苏格拉底批判“人是万物的尺度” 提出“美德即知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的论断柏拉图主张根据“智慧品德”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并认为“人类的正确目标就是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理念” 由此可知这些主张()A. 意味着雅典初具理性主义精神B. 是希腊人自我意识的第一次伟大觉醒C. 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D. 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答案】A【解析】材料中苏格拉底是在批判“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是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这与柏拉图“人类的正确目标就是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理念”的观点是一致的都符合理性主义精神故A正确BC项都是智者学派的贡献而苏格拉底是反对智者学派的故排除D项仅是苏格拉底的贡献不包含柏拉图故其不能反映材料整体意思排除故选A2.孔子曾说“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凭藉学习六艺等知识”孔子强调的是()A. 治国的策略B. 对生活的热忱C. 个人的修养D. 为人处世原则【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对人的要求不是治国策略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出对生活的态度故B项错误材料中孔子认为人应该以道为志向强调人应该具备德、仁和六艺等体现的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故C项正确材料注重对人的修养的要求不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故D项错误故选C3.《诗经》的首篇《关雎》是描述男女爱情的民歌后世儒学家认为雎鸠是一种“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的水鸟孔子之所以列《关雎》为首篇是为了表明夫妻关系应专一和严肃这种解读()A. 维护了民间文学的正统地位B. 反映出周代宗族规则的内涵C. 体现了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D. 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答案】C【解析】民间文学在中国古代并无正统地位之说故排除A周代的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步崩溃后世儒家维护的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而不是周代的宗族规则故排除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关雎》本是男女情歌而儒家对雎鸠的意象作出了符合儒家道德观念的解读丰富了这首诗的道德教化色彩故选C儒家讲究入世观念儒家对诗经的解读符合现实社会状况不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故排除D 故选C4.孔子有一个教育思想就是把“性相近习相远”的各种人群通过教育来消除他们之间的差别我们可以把这个思想归纳为()A. 温故知新B. 有教无类C. 克己复礼D. 因材施教【答案】B【解析】“通过教育来消除他们之间的差别”指的是有教无类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5.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他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 这位古希腊哲学家是()A. 普罗泰格拉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苏格拉底【答案】B【解析】“他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表明这位古希腊哲学家是柏拉图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6.柏拉图重视数学知识据说在其创立的“学园”大讲堂的门前写着“未学几何学者不得入内” 这反映了柏拉图重视()A. 人文主义B. 自由主义C. 平等精牌D. 理性精神【答案】D【解析】A.人文主义思想主要的代表是智者学派柏拉图是将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到理性主义思想B.从材料中的重视数学不得入内可以看出并不是自由主义思想C.未学几何学者不得入内是有筛选条件的并不平等D.数学和几何都是理性思维材料体现了柏拉图的理性精神7.孔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但他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却一直被各国统治者拒绝其原因包括()①春秋时期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③孔子“仁”和“礼”的思想不符合统治者需要④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目的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A. ①③④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春秋乱世更需要的是如何确立争霸地位的思想而孔子力图维护原有的礼制很显然不会被各国统治者所接受也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故①②③④说法都是正确的答案选D项故选D8.公民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是和民主政治紧密相连的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认为公民的义务应该包括()①抚养儿童②赡养老人③帮助朋友④恭敬上天A. ①②B. ①③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在柏拉图看来抚养儿童、赡养老人、帮助朋友、恭敬上天都是公民的义务都应该通过法律对此作出详细的规定故①②③④正确9.亚里斯多德说“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他主要是说公民()A. 有较高的参政素质B. 极其珍视个人自由C. 善于从事政治活动D. 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答案】D【解析】“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他主要是说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10.全世界75位诺贝尔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回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应包括()A.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B. “民贵君轻”C. “克已复礼”D. “以德服人”【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可知反映的是孔子思想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利于社会和谐故A项正确BD两项是孟子的思想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思想不符合题意应排除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是什么?11.(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封建统治者为什么尊崇孔子、抬高孔子的地位?11.(3)根据材料三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追求他在伦理学方面与孔子有何相似的观点?【答案】(1)主要思想①主张维护周“礼” 即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②提倡“仁” 主张以德治国【解析】(1)根据材料“克己复礼为仁”“礼乐”可得出孔子的主要思想是①主张维护周“礼” 即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②提倡“仁” 主张以德治国【答案】(2)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解析】(2)解答本问需要结合孔子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历史作用的角度即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作用的角度来回答即可得出答案为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答案】(3)人品特点强烈的求知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追求美德(中庸)两人都提出以“中庸”为道德的最高标准【解析】(3)由材料中的“求知”、“更爱真理”、“中庸”等关键词概括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追求然后比较孔子的主张找出其相似点——“中庸”12.(1)根据材料一概括柏拉图对古希腊民主制的看法12.(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设计了一个怎样的理想国并对这一理想国进行评价【答案】(1)看法柏拉图认为希腊领袖人物的产生过于随意民主政治使领袖的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缘化【解析】(1)依据材料一“在(古希腊)民主制中……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可以得出柏拉图认为希腊领袖人物的产生过于随意依据材料“把政治策略建立在可“销售”的东西之上这就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可以得出民主政治使领袖的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依据材料“对于种种慎重的判断、艰难的决定、令人不悦的选择、以及使人难堪的事实人民一定会尽力回避民主使智慧边际化”可以得出民主使智慧边缘化【答案】(2)理想国应该由哲学家来治理国家评价带有很大的空想性过于理想化是一种乌托邦设想柏拉图的理想国又并非纯粹的空想而是针对当时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提出的给人以一定的启发【解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可以得出柏拉图的理想国是由哲学家来治理国家第二小问是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说明可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产生的背景、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回答如消极方面是带有很大的空想性过于理想化是一种乌托邦设想积极方面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又并非纯粹的空想而是针对当时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提出的给人以一定的启发13.(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中庸”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关注的对象13.(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伦理学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些主张的时代背景13.(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中庸或中道”思想的相似之处这一古老智慧有何现实价值?【答案】(1)思想一种道德准则与道德境界反对“过”与“不及” 以适中为度对象人和人类社会【解析】(1)第一小问的思想依据材料一“中庸之为德也”可以得出中庸是一种道德准则与道德境界依据材料一“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可以得出反对“过”与“不及” 以适中为度第二小问的对象结合所学可知对象是人和人类社会【答案】(2)观点德性(善和美)中庸适度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衰落古希腊人文主义【解析】(2)第一小问的观点依据材料二“德性就是中道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可以得出德性(善和美)依据材料二“唯有适度才能造成健康并增进和保持它们对于节制、勇敢以及其他德性也是如此……节制和勇敢是被过度和不及所破坏而为中道所保全”可以得出中庸适度第二小问的背景结合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从经济、政治、思想三方面进行分析即商品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衰落古希腊人文主义【答案】(3)相似之处都与德性联系都视“中庸之道”为至善现实价值规范个人行为、和谐人际关系、进行道德建设【解析】(3)第一小问的相似之处依据材料一、二可知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相似之处是都与德性联系都视“中庸之道”为至善第二小问的现实价值结合所学可知其现实价值在于规范个人行为、和谐人际关系、进行道德建设14.(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柏拉图的作品有何特点?材料一所说的主人公是谁?14.(2)苏格拉底之死对柏拉图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4.(3)除上述因素外柏拉图成为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还有哪些有利条件?【答案】(1)特点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的主人公苏格拉底【解析】(1)第一小问从对话形式回答第二小问从苏格拉底回答【答案】(2)影响苏格拉底因不能容于雅典新政权恢复的民主政体而被判处死刑这一事件改变了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态度他开始寻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解析】(2)依据所学从苏格拉底因不能容于雅典新政权恢复的民主政体而被判处死刑这一事件改变了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态度回答即可【答案】(3)条件柏拉图少年时代受到良好的教育游历各地广泛考察各地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制度与各地学者进行广泛接触为其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知识基础【解析】(3)结合所学从出身、个人游历、考察各地以及学者交流等回答。
二东西方的先哲一、选择题1.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那么不侮,宽那么得众,信那么人任焉,敏那么有功,惠那么足以使人。
〞(?论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标准,得到百姓信任,实施仁政C.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答案 B解析孔子强调“五者于天下〞的前提是实行“仁〞,即具有“恭、宽、信、敏、惠(慧)〞五种美德,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拥护,故B项正确。
2.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人之一,孔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积极影响涉及( )①治学②做人③为政④正名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 B解析孔子的“正名〞思想是为维护周礼效劳的,目的是建立“贵贱有序〞的社会。
这是其思想中的消极方面,排除④。
3.阅读以下四幅图片,可以获取的信息主要有( )①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②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③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开展作出了突出奉献④孔子提出了“过犹不及〞的主张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 A解析前三幅图片突出地反映了孔子在世界各地的地位,第四幅图片那么反映了孔子曾担任鲁国的高官。
由此可以判断①②③是正确的。
四幅图片都没有涉及孔子思想的具体内容,因而无法从图片资料中获取“孔子提出了‘过犹不及’的主张〞这一信息,故排除④。
4.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二者共同之处是( ) A.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治国主张B.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C.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弟D.对现实社会制度失望,力图构建和谐社会答案 D解析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其行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孔子试图利用周礼来重新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而柏拉图那么通过?理想国?一书表达自己重新构建有序理想社会的国家,所以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之处在于力图构建新的和谐社会,故D项正确。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单元检测卷(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孔子在55岁时开始周游列国,主要是为了( )A.传播其学术思想B.了解各个诸侯国的国情C.实现其政治抱负D.抒发对鲁国的不满情绪解析鲁定公、季孙氏态度的变化,使孔子认识到他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于是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实施他的政治主张,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答案 C2.孔子一生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其活动表现有( )①期待出仕为官②拒为擅权的家臣所用③周游列国④整理文化典籍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④解析依据所学基础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都是孔子的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传承礼乐文化。
答案 A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下列能体现“仁”的思想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孔子思想核心“仁”的认识。
②属于孔子“礼”的思想范畴,④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这些都不是孔子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答案 B4.下列各项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是( )A.“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问题的能力。
A项反映的是“仁”,B项反映的是“礼”,D项是孔子的政治主张。
答案 C5.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解析本题实际考查“仁”在先秦时的历史地位。
作为孔子思想体系核心的“仁”,其主要主张是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单元质量检测(二)东西方的先哲(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子路说:“假如卫君请您去治理国政,您要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要我做的话,就是正名!”由此可知,孔子在此追求的是()A.为政以德B.天下有道C.民贵君轻D.敬天保民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孔子提出“正名”,主要强调礼治,不是为政以德,故A项错误;“正名”就是维护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故C项错误;敬天保民是西周人们对天的敬畏,故D项错误。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行为的态度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这体现了孔子()A.要求贵族之间互相爱护B.注重加强个人道德修养C.注重追求人的精神自由D.强调统治者要顺应自然解析:选B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的态度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有宽广的胸怀,尊重他人,平等相待,可见孔子注重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且不仅仅是要求贵族,故A项错误,B项正确;“追求人的精神自由”“统治者要顺应自然”均不符合处理人际关系的题意要求,故C、D两项错误。
3.有人认为:“在过去两千年中的绝大部分时期,孔子的思想都是中国的灵魂。
”此观点意在强调() A.孔子思想深刻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B.孔子思想被历代统治者利用C.孔子思想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D.孔子思想的官学正统地位解析:选A“孔子的思想都是中国的灵魂”强调了孔子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故A项正确;孔子思想被历代统治者利用,但这并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所在,故B项错误;“始终”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确立官学正统地位的是程朱理学,故D项错误。
4.柏拉图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不得回头。
结果柏拉图走到麦田尽头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
这则故事反映了苏格拉底()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B.强调理性,并主张认识自我C.对爱情提出更高的美德要求D.否认绝对权威,并批判道德解析:选B材料中的故事并没有告诉“什么是爱情”,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直接告诉“什么是爱情”的答案,而是在实践中自我反思与认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对“爱情”本身提出更高的美德要求,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对道德的批判,故D项错误。
5.柏拉图认为治国(管理)之术是一门专门技艺,管理者对人的管理必须是自愿而非强迫,并且管理者是能照顾人的心灵、关注人的灵魂健康的人。
可见柏拉图的治国理念()A.把公民作为城邦主体B.是通过教化实现民主政治C.闪耀着人文主义色彩D.重在培养公民的健全人格解析:选C材料叙述“治国(管理)之术”,不涉及城邦主体,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管理技艺,不涉及教化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对人的管理必须是自愿而非强迫,并且管理者是能照顾人的心灵、关注人的灵魂健康的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闪耀着人文主义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叙述了“治国(管理)之术”,即管理者应具有的管理技艺,不涉及公民人格的培养,故D项错误。
6.“两千年的哲学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
”这是20世纪哲学家怀特海对柏拉图的看法。
能作为这一评价依据之一的是()A.柏拉图富有政治理想并身体力行获得成功B.柏拉图提出的唯物主义理念论泽被后世C.怀特海认可柏拉图国家的目的是民主和自由D.柏拉图乌托邦思想被后世空想社会主义者广泛接受解析:选D怀特海的评价是说,后继的西方哲学家,都是在柏拉图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柏拉图富有政治理想并亲自加以实践,但未获成功,故A项错误;在哲学上,柏拉图提出了唯心主义的理念论,故B项错误;柏拉图认为国家的目的不是民主,也不是自由,故C项错误;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最早的乌托邦思想的体现,其主要主张被后世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广泛接受,故D项正确。
7.下图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的人生轨迹,“?”处应是()A.发表《理想国》B.创办吕克昂学园C.师从苏格拉底D.提出“美德即知识”解析:选B《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故C项错误;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是苏格拉底,故D项错误。
8.谈及道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亚里士多德则说:“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A.孔子强调统治者有“德”则四夷宾服B.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基于个人价值C.对道德的不同理解孕育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D.对道德的不同理解扎根于不同的社会土壤解析:选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体现了孔子主张以德治国,“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表明了要遵照道德准则来生活、工作和学习,遵照道德准则来做所有事情,体现了东西方思想差异来自不同的社会土壤,故D项正确;A、B两项表述仅是一方面,故排除;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孕育了对道德的不同理解,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9.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公从夏、商灭亡之中总结的历史教训是“天命糜常,惟德是辅”。
孔子讲:“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使许多道德规范成为政治信条。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他希望建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体制,强调大臣要“事君以忠”。
他主张“为政以德”,感叹“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主张应先德后刑,反对“不教而杀”。
——摘编自丁德科《一统思想论稿》材料二“孔子与诗书”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话题。
关于这一话题,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历代都有对孔子“退修诗书”的想象。
明代中后期以后,有关孔子“退修诗书”的图像不断增多,画面差异较大,例如下面的两幅图(圈中人物为孔子)。
②孔子四十岁以后“退修诗书”,晚年又“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分析孔子能够提出德治思想的主要因素。
(6分)(2)阅读材料二,您更侧重于解读哪一种认识,侧重解读①请指出图1和图2画面的差异并分析当时对孔子“退修诗书”形象的刻画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侧重解读②请简述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9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他希望建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体制”“为政以德”“主张应先德后刑”等关键信息归纳。
第二小问,礼乐是西周时期推行的制度,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试图通过恢复礼,来实现社会的改造,可见周代具有重视德治的传统,而孔子遵从周礼,是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的回应。
第(2)问,不同的认识会有不同的答案,如果选择①,第一小问,彩绘画与印刷画,最大的不同是“孔子的地位的不同”;第二小问,创作者的意图不同,采用的创作手法不同,两者对形象的刻画都属于历史想象等。
如果选择②,则从孔子的个人行为及其思想和对后世的影响上分析。
答案:(1)思想:用“礼”来维护社会秩序;拥护以天子为核心的中央王权;为政以德,先德后刑。
因素:周代具有重视德治的传统,而孔子遵从周礼;孔子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的回应。
(2)侧重解读①差异:图1孔子人物形象比例与弟子相同,弟子形态各异,人物生动传神,画面工整精致;图2孔子居中而坐,形象明显比弟子高大很多,画面相对简洁。
原因:创作者的意图不同;采用的创作手法不同;两者对形象的刻画都属于历史想象等。
侧重解读②: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六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私学的形式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地发展下来。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年轻时,总想一旦能独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
后来政局突然变动,影响了我的计划。
那时的政权为一般人所厌恶,革命发生了。
领导这次革命的有五十一人,其中十一人在城区,十人在比雷埃夫斯港。
这两个委员会管理两区的市场及行政。
上面还有一个三十人的最高委员会,最高委员会里有些成员是我的亲戚故旧,他们邀我参加,以为一定会得到我的赞助。
我当时年少天真,总以为新政权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我极端注意他们先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
这些绅士们的一举一动,一下子把他们所毁坏的政权反而变得像黄金时代了……当初我对于政治,雄心勃勃,但一再考虑,看到政局混乱,我彷徨四顾,不知所措。
我反复思之,唯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哲学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第七封信》(1)根据材料,指出柏拉图书信中所提到的“新政权”及被新政权“毁坏的政权”的性质。
(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新政权“毁坏的政权”的局限性,并说明柏拉图理想中的治国者应具备的素质。
(11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领导这次革命的有五十一人……这两个委员会管理两区的市场及行政”结合所学的雅典民主政治得出新政权“毁坏的政权”的性质是寡头政治,“新政权”的性质是民主政治。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但一再考虑,看到政局混乱,我彷徨四顾,不知所措”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民主性质、参政范围、参政方式、参政者素质等归纳概括。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哲学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等信息总结。
答案:(1)性质:寡头政治;民主政治。
(2)局限性:①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不适用于人口多、地域广的国家。
②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为成年男性,众多的妇女和外邦人被排斥在民主殿堂之外。
③抽签选举、轮流坐庄和陶片放逐法,具有随意性,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素质:柏拉图认为理想的治国者应该是具有完美德行和高超智慧的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他们才能明了正义,按理性去公正地治理国家。
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可是,一个城邦之所以被名之为正义的,那是由于在它之中存在着三个本性上不同的属类,每一个属类从事于它自身的工作;并且,又由于某些其他的由这些属类而来的气质和风度。
——柏拉图《理想国》材料二由相同身份的人组成政治体系时,公民自然认为他们大家应该轮流执掌治理的职司(治理的职司主要是致力于被统治者的利益,所以这些义务应该由大众轮流分担,而统治者作为公民团体中的一员,也附带地获得共同的利益)。
这原来是一个合乎自然的制度。
所以,从一个方面,我们说公正就是给予和维护幸福。
……最良好的政体不是一般现存城邦所可实现的,优良的立法家和真实的政治家不应一心向往绝对至善的政体,他还须注意到本邦现实条件而寻求同它相适应的最良好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