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超级全)
- 格式:doc
- 大小:647.50 KB
- 文档页数:35
高中物理必背公式大全示例文章篇一:哎呀,一提到高中物理必背公式,我这小脑瓜就开始嗡嗡响啦!你说物理公式咋就那么多那么难呢?就像那满天繁星,数都数不过来!什么牛顿第二定律F=ma ,就好像是个神秘的密码,得小心翼翼地记住才能解开物理难题的大门。
想想看,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公式x = v₀t ,这不是跟我们跑步比赛一样嘛,速度乘以时间就决定了你跑出去多远。
还有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换,就好像是钱在不同的口袋里换来换去,总量却不变,神奇不?再说说电场强度的公式E = F/q ,这多像老师分配糖果,力除以电荷量,就知道每个“小朋友”能拿到多少“糖果”啦!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公式a = v²/r ,这就好比我们坐旋转木马,速度越快,转圈的半径越小,那被甩出去的感觉就越强,是不是很形象?说到这,我不禁要问啦,这些公式到底是怎么被那些聪明的科学家们想出来的呢?他们的脑袋里是不是装着一个超级智慧的宝库呀?还有欧姆定律I = U/R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就像三兄弟,互相制约又互相影响。
物理老师在讲台上讲这些公式的时候,那叫一个激情澎湃,可我有时候还是会听得云里雾里。
我就想啊,要是这些公式能像动画片里的小精灵一样,自己蹦到我的脑袋里,那该多好!每次做作业遇到要用公式的地方,我都得绞尽脑汁地回想,这感觉就像是在大海里捞针,真让人头疼!不过呢,我也知道,想要学好物理,这些公式就是必备的武器。
就像战士上战场不能没有枪一样,我们攻克物理难题也不能没有这些公式。
所以,不管有多难,我都得咬牙坚持,把这些公式一个一个地装进我的小脑袋瓜里,我就不信我搞不定它们!我的观点就是:高中物理必背公式虽然难,但只要我们用心去记,多做题多运用,就一定能把它们拿下,让物理不再成为我们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示例文章篇二:哎呀,我的天呐!一听到“高中物理必背公式大全”这几个字,我感觉脑袋都要大啦!高中物理的公式,那可真是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数都数不过来!你想想,就拿牛顿第二定律F=ma 来说吧。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知识点归纳超级精简版单选题1、关于竖直上抛运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竖直上抛运动的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B.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对竖直上抛运动的全过程都适用C.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竖直上抛运动的加速度a=gD.竖直上抛运动中,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速度变化量相等答案:CA.竖直上抛运动的加速度恒为向下的g,则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选项A正确;B.竖直上抛运动加速度恒定,则为匀变速运动,则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对竖直上抛运动的全过程都适用,选项B正确;C.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竖直上抛运动的加速度a=-g,选项C错误;D.根据Δv=gΔt可知,竖直上抛运动中,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速度变化量相等,选项D正确。
此题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故选C。
2、小李同学沿某条直线向前走了一段路后,休息了一段时间,然后沿原路返回出发点,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小李同学运动情况的是()A.B.C.D.答案:AA.此人先向某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中途停一会儿,后来按原路返回出发点,根据位移时间图象的斜率等于速度可知,图象A正确;B.该图时间出现倒流,不可能,故选项B错误;C.该图的位移一直增大,没有回到出发点,故选项C错误;D.该图表示此人先沿正方向做匀速运动,后沿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中途没有停止,故选项D错误。
故选A。
3、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运动,从t=0时刻起同时出发,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x-t图像如图甲所示。
乙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整个运动过程的x~v2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0时刻,甲的速度2m/sB.甲的加速度大小2m/s2C.经过√292s,甲追上乙D.经过2.5s,甲追上乙答案:CAB.甲质点的位移表达式为x=v0t+12a1t2+x0将(0,-2)、(1,0)、(2,6)代入上式,解得x0=−2mv0=0a1=4m/s2乙质点的位移表达式为v2−v02=−2a2x将(v2=0时x=12.5m)、(v2=100时x=0)代入上式,解得v0=10m/sa2=4m/s2AB错误;C.乙质点停止所用时间为t0=v0a2=104s=2.5s乙质点2.5s的位移为x2=12a2t02=12.5m甲质点经过√292s的位移为x1=12a1t2=12×4×(√292)2m=14.5m因为x1−x2=14.5m−12.5m=2m=x0=2m经过√292s,甲追上乙,C正确;D.经过2.5s,甲质点的位移为x1=12a1t2=12.5m因为初始距离x0=2m,甲没追上乙,D错误。
高中物理知识点学霸一、知识概述《牛顿第二定律》①基本定义:简单说就是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可以写成公式F = ma,F就是力,m是质量,a是加速度。
②重要程度:在高中物理中超级重要。
它贯穿了我们对力与物体运动之间关系的理解,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关键。
很多力学的复杂问题,都得靠它来找到突破口。
③前置知识:得先懂什么是力、质量、加速度这些基本概念。
比如力就是推或者拉一个物体的东西,质量就是物体包含物质的多少,加速度就是速度变化的快慢。
④应用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可有用了。
像汽车为啥加速或者减速,就是发动机的牵引力和阻力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在起作用。
研究火箭发射为啥能升空,也是根据这个定律计算各种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它在动力学板块里,是连接力、质量、加速度这几个重要概念的桥梁。
②关联知识:和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关系密切。
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的时候的状态,第三定律告诉我们力的相互性,第二定律则具体阐述力、质量、加速度的量化关系。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难度在于对力和加速度关系的深刻理解,特别是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时候。
关键点是理解这个定律是矢量关系,力和加速度方向要搞清楚。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中那可相当重要,几乎每次力学考试都会考到。
考查方式多样,可能直接让你根据力和质量求加速度,或者分析多个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情况。
三、详细讲解(这属于公式定理类)①公式内容:F = ma。
②推导过程:可以从实验中来,比如用小滑块在斜面上做实验,通过改变斜面的坡度(也就是改变滑块受到的力),测量滑块的加速度和质量,经过多次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这个力、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③应用条件:它适用于宏观低速的物体,也就是速度不接近光速,物体尺寸不是特别微小的情况。
那种微观粒子的运动就不能简单用这个定律了。
④计算技巧:要是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要先把力合成求出合力,再用公式计算加速度。
让“无理〞变得有理物理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那么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那么312123sin sin sin F F F ααα==〔拉密定理〕。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那么tan μα=。
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二、运动学: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T S S V V V V t 2221212+=+== 3.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间等分时, S S aT n n -=-12, 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V V S212222=+, V V S t 22> 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T S S V t2212+= ,212T S S a -=,()a S S n Tn =--121 4.匀变速直线运动,v 0 = 0时: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2:3:4:5各时刻总位移比:1:4:9:16:25各段时间内位移比:1:3:5:7:9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2∶3∶……到达各分点时间比1∶2∶3∶……通过各段时间比1∶()12-∶〔23-〕∶…… 5.自由落体: 〔g 取10m/s 2〕n 秒末速度〔m/s 〕: 10,20,30,40,50n 秒末下落高度(m):5、20、45、80、125第n 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6.上抛运动:对称性:t t 下上=,v v =下上, 202m v h g= 7.相对运动: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最新高中物理竞赛讲义(完整版)目录最新高中物理竞赛讲义(完整版) (1)第0部分绪言 (5)一、高中物理奥赛概况 (5)二、知识体系 (5)第一部分力&物体的平衡 (6)第一讲力的处理 (6)第二讲物体的平衡 (8)第三讲习题课 (9)第四讲摩擦角及其它 (13)第二部分牛顿运动定律 (15)第一讲牛顿三定律 (16)第二讲牛顿定律的应用 (16)第二讲配套例题选讲 (24)第三部分运动学 (24)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24)第二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相对运动 (26)第四部分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28)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28)第二讲重要模型与专题 (30)第三讲典型例题解析 (38)第五部分动量和能量 (38)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38)第二讲重要模型与专题 (40)第三讲典型例题解析 (53)第六部分振动和波 (53)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53)第二讲重要模型与专题 (57)第三讲典型例题解析 (66)第七部分热学 (66)一、分子动理论 (66)二、热现象和基本热力学定律 (68)三、理想气体 (70)四、相变 (77)五、固体和液体 (80)第八部分静电场 (81)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81)第二讲重要模型与专题 (84)第九部分稳恒电流 (95)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95)第二讲重要模型和专题 (98)第十部分磁场 (107)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107)第二讲典型例题解析 (111)第十一部分电磁感应 (117)第一讲、基本定律 (117)第二讲感生电动势 (120)第三讲自感、互感及其它 (124)第十二部分量子论 (127)第一节黑体辐射 (127)第二节光电效应 (130)第三节波粒二象性 (136)第四节测不准关系 (140)第0部分绪言一、高中物理奥赛概况1、国际(International Physics Olympiad 简称IPhO)① 1967年第一届,(波兰)华沙,只有五国参加。
高中物理电学基本公式归纳总结一、电场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6.电场力:F=qE;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9.电势能:EA=qφA;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类平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抛运动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二、恒定电流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2.欧姆定律:I=U/R{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9.电路的串/并联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高中物理第十一章电路及其应用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一根粗细均匀的导线,两端加上电压U 时,通过导线中的电流强度为I ,若将导线均匀拉长,使它的横截面半径变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再给它两端加上电压U ,则( )A .通过导线的电流为I 3B .通过导线的电流为I 9C .通过导线的电流为I 27D .通过导线的电流为I 81 答案:D根据电阻的决定式R =ρL S =ρV S S =ρV S 2=ρV π2r 4 若将导线均匀拉长,使它的横截面半径变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则导线电阻变为原来的81倍,再给它两端加上电压U ,则通过导线的电流变为I 81。
故选D 。
2、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A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阻两端的电压不相等B .用同一表头改装成的电压表,电压表的量程越大,其内阻越小C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一定大于每一个支路的电阻D .串联电路任一电阻增大(其他电阻不变),总电阻一定增大答案:DAB .由并联电路的特点知,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一支路的阻值都要小,且任一支路电阻增大(其他支路不变),总电阻增大,各电阻两端的电压相等,故AC 错误;B .用同一表头改装成的电压表,通过其电流的最大值不变,故电压表的量程越大,其内阻越大,故B 错误;D .串联电路任一电阻增大(其他电阻不变),根据串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可知,总电阻一定增大,故D 正确。
故选D。
小提示:注意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规律。
3、下图中游标卡尺读数正确的是()A.0.044cmB.20.22mmC.2.44cmD.20.440cm答案:A由图知游标尺的刻度线大于20,即该游标尺的精度应为50分度,精确到0.02mm,游标尺的长度22×0.98mm=21.56mm主尺的长度为22mm,故游标卡尺读数为22mm-21.56mm=0.44mm=0.044cm故选A。
4、在下列几种电流的波形图中,能表示生活、生产用电的是()A.B.C.D.答案:CA图像是直流电能,B图像为方波形交流电,C图像为正弦交流电,D图像为脉冲交流电,而生活、生产用电为正弦交流电,故选C。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物理必修三第十一章电路及其应用带答案全部重要知识点单选题1、如图所示,是某晶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正向电压时,二极管电阻较小,且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B.加反向电压时,二极管电阻较大,无论加多大电压,电流都很小C.无论是加正向电压还是加反向电压,电压和电流都不成正比,所以二极管是非线性元件D.二极管加正向电压时,电流随电压变化图线是一条直线2、在下列几种电流的波形图中,能表示生活、生产用电的是()A.B.C.D.3、检验两端是否短路的测试中,经常用到如图所示的T形电路,电路中的电阻R1=30Ω,R2=R3=50Ω,有一测试电源,所提供的测试电压恒为80V。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当a、b两端接入测试电压时,c、d两端的电压为30VB.当c、d两端接入测试电压时,a、b两端的电压为30VC.若将a、b端短路,c、d之间的等效电阻为60ΩD.若将c、d端短路,a、b之间的等效电阻为55Ω4、如图是两个量程的电压表,当使用A、B两个端点时,量程为0~5V,当使用A、C两个端点时,量程是0~15V,已知表头电阻R g=300Ω,满偏电流I g为1mA,则()A.R1=5.3×103ΩB.R1=5×103ΩC.R2=1×104ΩD.R2=1.5×104Ω5、图甲是研究电容器充放电的实验电路,电源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
开关S先接1,电容器充电完毕后开关接2,电流传感器得到的放电电流I-t图线如图乙。
断开S,将滑片P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再重复以上操作,得到另一条I-t曲线。
新得到的I-t曲线与原曲线相比()A.与纵轴交点向上移动B.与横轴交点向右移动C.与坐标轴所围面积变大D.与坐标轴所围面积变小6、电阻R1阻值为6Ω,与电阻R2并联后接入电路中,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I1:I2=2:3,则电阻R2的阻值和总电阻的阻值分别为()A.4Ω2.4ΩB.4Ω3.6ΩC.9Ω3.6ΩD.9Ω4.5Ω7、用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表示电压的单位,下列正确的是()⋅m C.kg⋅m2/(A⋅s3)D.A⋅ΩA.VB.NC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就存在持续电流B.电流的传导速率就是导体内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速率C.在金属导体内当自由电子定向移动时,它们的热运动就消失了D.金属导体内的持续电流是自由电子在导体内的电场作用下形成的多选题9、某一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中AB段(曲线)所示,关于导体的电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对应于B点的电阻为120ΩB.对应于B点的电阻为80ΩC.工作状态从A变化到B时,导体的电阻改变了20ΩD.工作状态从A变化到B时,导体的电阻改变了40Ω10、某同学在研究两种导电元件的伏安特性时,他根据实验中所测得的数据,分别绘制了I-U图线,如图甲、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的元件可以作为标准电阻使用B.图乙的电阻随电压升高而增大C.图乙的电阻随电压升高而减小D.只有图乙才是可能的1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则导体的电阻越大B.加在气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气体的电流的比值是一个常数C.电流经过电阻时,沿电流方向电势要降低D.电解液短时间内导电的U-I图线是一条直线填空题12、超级电容器又叫双电层电容器,是一种新型储能装置,它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电时间短、循环寿命长,工作温度范围宽等特点。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进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 |≤F≤F 1 +F 2 .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 x =0,∑F y =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3.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4.速度和速率(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 ,即v=s/t ,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2)速率: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②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5.加速度(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矢量.加速度又叫速度变化率.(2)定义: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Δv 跟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Δt 的比值,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a 表示.(3)方向:与速度变化Δv 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与v 的方向一致.[注意]加速度与速度无关.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体加速度就大.6.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特点:a=0,v=恒量. (3)位移公式:S=vt.7.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2)特点:a=恒量 (3)★公式: 速度公式:V=V 0+at 位移公式:s=v 0t+21at 2速度位移公式:v t 2-v 02=2as 平均速度V=20t v v + 以上各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然后把矢量化为代数量求解,通常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值,跟正方向相反的取“-”值.8.重要结论(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差值是恒量,即ΔS=S n+l –S n =aT 2 =恒量(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9.自由落体运动(1)条件: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 (2)性质:是一种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g.(3)公式:10.运动图像(1)位移图像(s-t 图像):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 ③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2)速度图像(v-t 图像):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三、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02t t v v v v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 合 =ma,F 合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3)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4)牛顿第二定律F合 =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 合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 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4.★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中.6.超重和失重(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 N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F N =mg+ma.(2)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当a=g时F N =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①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②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③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6、处理连接题问题----通常是用整体法求加速度,用隔离法求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