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看微博的兴起
- 格式:pdf
- 大小:124.37 KB
- 文档页数:2
《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信息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交流和分享信息的重要平台。
微博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政治、经济、文化到日常生活,微博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成为了信息传播和社交互动的重要载体。
因此,从传播学的视野对微博进行研究,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和社交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二、微博的传播学特性1. 传播速度与广度微博的传播速度极快,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同时,其传播广度也十分惊人,无论是政治热点、社会事件还是娱乐新闻,都能在微博上迅速传播并引发广泛讨论。
2. 交互性与去中心化微博的交互性极强,用户可以轻松地发布、评论、转发和分享信息。
同时,微博的传播模式也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点,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3. 信息多样性微博上的信息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
这种信息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观点视角。
三、微博在传播学中的应用研究1. 政治传播与舆论引导微博在政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机构和政治人物通过微博发布政策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等。
同时,微博也成为了民间舆论的重要发源地,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 商业营销与品牌传播企业通过微博进行商业营销和品牌传播,通过发布产品信息、互动营销、KOL合作等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微博的数据分析功能也为企业提供了精准营销的可能。
3. 社会问题讨论与民意表达微博上的社会问题讨论和民意表达是社会监督的重要方式。
通过微博,人们可以迅速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四、微博研究的前沿与挑战1. 前沿方向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微博研究的前沿方向包括:人工智能与微博传播、情感计算与微博舆论、跨文化视角下的微博传播等。
这些研究方向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微博的传播机制和影响。
2. 挑战与问题尽管微博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微博这一社交媒体平台日益成为公众获取信息、交流观点的重要渠道。
作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微博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从传播学视野出发,对微博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微博的传播特点1. 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微博具有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特点,使得用户可以迅速获取并分享最新信息。
这种即时性不仅体现在新闻事件的快速传播,还表现在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
2. 传播方式的裂变式微博的传播方式呈现出裂变式特点,一条微博可以通过用户的转发、评论等方式迅速传播,形成病毒式传播效果。
这种传播方式使得信息能够迅速扩散,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信息失真。
3. 多元化的传播内容微博的传播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用户可以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
这种多元化的传播内容使得微博成为一个信息丰富的平台。
三、微博的影响机制1. 舆论引导与形成微博在舆论引导与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关注热点话题、引导舆论走向,微博可以影响公众的认知和态度。
同时,微博上的意见领袖和网红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他们的观点和态度往往能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2. 社会关系的构建与维护微博在构建和维护社会关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关注、转发、评论等方式,用户可以建立和维系社会关系,形成社交网络。
同时,微博上的群体认同和情感共鸣也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
四、微博存在的问题及挑战1. 信息真实性问题由于微博的裂变式传播方式和用户素质的差异,微博上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
这给公众获取真实信息带来了挑战,也影响了微博的公信力。
2. 信息安全问题微博用户在享受便捷的社交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安全风险。
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可能被泄露,给用户带来损失。
因此,微博需要加强信息安全保护措施。
3. 商业利益与内容质量的矛盾为了吸引用户和增加收益,一些微博平台可能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忽视内容质量。
“微博”的传播学解读作者:高慧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4期2010年2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上开通微博。
一天之内吸引了14000多名粉丝围观,坐等主席发帖。
“今天你微博了么?”已成为今天网络热议话题之一。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①微博出现后便名声鹊起,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其传播要素进行分析。
微博的传播者微博的草根性强。
微博的创作者可以是任何身份,任何一个会上网的人都能注册自己的博微,在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微博的简单性大大降低了成为传播者的门槛,140字的限制把平民和作家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
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完全可以成为直击现场的记者,成为信息灵通的发布者。
不需要经过专门的新闻职业训练和教育,只要你能说话和打字,你就能在这个平台上讲述自己的喜怒哀乐。
在微博这个网络零技术发展的新阶段,人人都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实现了信息传播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转变。
人们的“传播欲”得到满足。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的生活都深深的被知识浪潮所影响。
人类天生的“传播欲”使得人人都有倾诉和获取信息的需求。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媒介平台,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人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传播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个人的言论自由权利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微博的受传者微博的受传者应该站在与传播者结合的角度来分析:中西方的不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络发展部主任栾轶玫指出,相关数据显示,西方的微博用户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0岁至45岁之间,心智相对较为成熟,独立思考能力较强。
而中国的使用者则多集中在“80、90后”的年龄段。
与西方的使用者关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讯息不同,中国的微博用户们大多集中于娱乐信息和个人琐事。
受众被动的状态改变。
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微博改变了受众被动接受媒介信息的状况。
论文范文:《人民日报》新浪官方微博发展探析第一章绪论1.1 选题缘起、意义1.1.1 选题缘起由于微博传播速度及时性、传播内容自主性、传播互动性等特点,传统纸质媒体在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过程中遭遇到一系列地挑战。
2010 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四大门户网站新浪、腾讯、搜狐和网易相继开设微博平台,微博深入到网民的生活中,成为网民表情达意的重要渠道。
无论是个人私生活还是社会热门话题又或是重大事件,经过微博的扩散,都能引起广泛关注,这种关注甚至影响到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地位。
在一些重大的自然灾难事件中,微博的迅速传播和扩散超过传统媒体,成为解决问题的一大重要平台。
认识到微博平台的重要性后,很多传统纸质媒体纷纷在微博这个平台上注册了官方微博,例如《广州日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报刊。
纸质媒体除了开设官方微博,纸质媒体的相关工作人员,记者、编辑、社长等等也注册个人微博。
微博渗入到生活中,微博不断受到重视,微博的功能也不断被开发。
微博,作为新时代“自媒体”的典型代表,互动性强,传播迅速,凭借文字、图片、音频等,通过听觉、视觉等多维度的传播使传统纸质媒体的传播受到冲击。
报纸媒体相继开设微博,期待在网络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抢夺话语权。
《人民日报》微博在各报纸媒体微博中遥遥领先,尤其是一些观点类微博,关注度颇高。
风格与党报截然不同,又不失官方媒体的严肃和认真。
从创办到现在,关注度一直很高。
与其他一些报纸媒体的官方微博相比,《人民日报》微博显示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在报纸媒体的官方微博的发展中处于领先位置。
本文选取《人民日报》新浪官方微博为研究样本,其发展规律作出初步总结,同时探索其与母媒体的联系。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规律,其成功的很大程度依赖于评论得当。
评论观点新颖,与群众平等交流,表达朴实,有棱有角。
人民日报并不是只将官博当做微博来运营,而是将官博和人民日报这个品牌联系在一起,把它当做一个整体来经营。
《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研究》篇一一、引言微博作为社交媒体的重要代表,已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舆论形成和社交互动的重要平台。
其独特的传播模式和广泛的用户基础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文旨在从传播学视野出发,对微博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传播特性、影响机制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二、微博的传播特性1. 短小精悍的信息传播微博的信息传播以短文本为主,这既满足了用户在快节奏社会中的信息需求,也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高效。
短文本的传播方式有助于用户快速捕捉信息,同时也能保证信息的实时更新和传播速度。
2. 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微博不仅支持文字传播,还支持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传播。
这使得微博在信息传播中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也使得用户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和分享信息。
3. 强大的社交互动性微博的社交互动性是其重要的传播特性之一。
用户可以通过关注、转发、评论等方式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形成社交网络。
这种互动性有助于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扩散,同时也能够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三、微博的影响机制1. 舆论形成与扩散微博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对舆论的形成和扩散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分析微博上的话题、情感和观点等,可以了解社会舆论的动态和趋势。
同时,微博的传播特性也使得舆论的扩散更加迅速和广泛。
2. 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在微博中,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不可忽视。
他们通过发布权威、有价值的信息,影响其他用户的观点和行为。
意见领袖的存在使得微博在信息传播中具有更强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3. 营销与品牌建设微博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营销和品牌建设的平台。
通过微博的传播特性,企业和个人可以快速推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微博的社交互动性也有助于企业和个人与用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提高用户忠诚度和满意度。
四、微博在社会中的作用1. 信息共享与知识传播微博为社会提供了信息共享和知识传播的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微博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了解社会动态和趋势。
从传播学角度谈微博的传播微博概述‚微博‛又称为‚微型博客‛或‚一句话博客‛,也被网友昵称为‚围脖‛,它是即时信息的一个变种。
微博传播的内容精而简,虽然最多只能发表140个字,但是传播内容却相当丰富。
同时,微博网站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支持API 技术,由此实现了网络和手机的短信连接以及与其他社会媒体的超级链接。
[1]微博是极具时代代表性的一种实时讯息系统,和传统博客一样,微博用户同样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心情和体会。
在匆忙的生活中,人们可能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心情去洋洋洒洒地发表一篇博客,但却可以随手抒发自己的感慨以及所见所闻。
微博这种只言片语的‚语录体‛即时表述方式,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让大家都成为这个时代的关注者和记录者。
而新技术的运用使得用户更容易对访问者的留言进行回复,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微博起源于美国,它的开山鼻祖是Abvious公司于XX 年推出的Twit ter服务,由博客技术的先驱埃文〃威廉姆斯创建。
Twitter网站的宗旨是为用户提供一种相互交流的途径,正如埃文〃威廉姆斯自己所说的:‚微博好比是一堵墙,所有用户都可以在这堵墙上随意涂鸦,这些涂鸦所有人都可以看见。
‛[2]从XX年年末开始,‚微博‛这个词语开始逐渐进入中国广大网民的视线。
第一个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网站的是类似于Twitt er的饭否网站,由人人网的创始人王兴于XX年5月建立。
后来陆续出现了叽歪、嘀咕等网站。
新浪微博于XX年8月14日开始内测,国内大部分知名的影视明星、文化名人、企业高管等均在新浪开通了微博。
新浪微博成功利用明星效应吸引人气,仅在数月的时间里就成为目前中国用户数最多的微博产品。
截至XX年10月底,其用户数量已达5000万。
当前,国内的微博网站发展速度和数量是本相当惊人的,微博用户也从草根阶层发展到包括明星、企业,甚至政府机构在内的庞大群体,一种简单而快捷的全新沟通方式正在‚潜入‛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
《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分享生活的重要平台。
微博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凭借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庞大的用户群体,逐渐成为了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本文旨在从传播学视野出发,探讨微博的传播机制、特点及影响,以期为社交媒体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微博的传播机制微博的传播机制主要依赖于其独特的社交网络结构和信息传播途径。
首先,微博通过关注、转发、评论等互动行为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使得信息能够迅速传播。
其次,微博的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碎片化、全球化的特点,使得用户能够快速获取和分享信息。
此外,微博还通过算法推荐、热门话题等方式,将重要信息推送给用户,进一步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
三、微博的传播特点1. 多元化传播主体:微博的传播主体包括个人、企业、政府机构等,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这使得微博上的信息来源丰富,观点多样,为用户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2. 碎片化信息传播:微博的信息通常以短文本、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信息碎片化程度高。
这种传播方式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用户能够快速获取和分享信息。
3. 互动性强:微博的互动性是其他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用户可以通过关注、转发、评论等方式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形成了一个活跃的社交环境。
4. 影响力广泛:由于微博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使得其上的信息能够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内,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四、微博的影响1. 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微博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对社会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了解社会动态的重要途径,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表观点、交流意见的平台。
在许多社会事件中,微博成为了舆论的发酵地,推动了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2. 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微博上的信息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文化、艺术、科技等。
这使得微博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从传播学角度看微博的兴起作者:刘红平曹君如来源:《新闻世界》2010年第08期【摘要】近来,微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了社交网站的新宠,也成为了四大门户网站比拼人气的新的撒手锏。
本文试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网络媒体发展中的这一新现象,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来解释微博的功能与其受“脖友”青睐之间的关系,并论述了微博所带来的传播方式的新变革。
【关键词】微博使用与满足互动定制新闻一、微博概述微博(网络潮语用“围脖”),简而言之,就是微型博客,用户的每条博文都必须在140个字符(不同的微博网站限定的字数可能不同)以内,超过则无法发布成功。
另外,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 页面、手机或者QQ等途径来发布消息或上传图片、视频到微博上。
微博起源于美国,它的开山鼻祖是博客技术的先驱埃文·威廉姆斯创建的Abvious公司于2006年推出的Twitter服务。
①而中国大陆第一个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的是类似于Twitter的饭否网站。
该网站是由校内人人网的创始人王兴于2007年5月建立。
从2007年第一家微博网站建立至今,中国微博创业大致经历了两个热潮。
第一次热潮的代表网站是饭否、叽歪和嘀咕等;第二次热潮是以2009年5月,以同学网宣布进入微博客领域为标志,紧跟其后宣布上线公测或内测的有6月份的follows,7月份的贫嘴和8月份的新浪微博。
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微博已经进入了很多网友的视域,2008年6月1日,滔滔注册用户过4000万;同学网海内外的注册用户也超过1500万;到2010年3月,新浪微博的用户数已拥有500万户,居四大门户网站之首。
网易、搜狐、腾讯微博由于上线时间不久,用户数与新浪相比仍很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浪微博网罗了大量的娱乐明星、企业高层和媒体精英,并在“微博广场”有名人们的“人气关注榜”、“草根人气榜”、“1小时话题榜”、“名人推荐”、“热门转帖”以及“热门评论”,将最热门的人和事件告知它的用户,从而方便用户选择关注对象,迅速地从大量的微博中找到最新、最炫的信息。
网络新媒一、微博概述微博(网络潮语用“围脖”),简而言之,就是微型博客,用户的每条博文都必须在140个字符(不同的微博网站限定的字数可能不同)以内,超过则无法发布成功。
另外,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或者QQ等途径来发布消息或上传图片、视频到微博上。
微博起源于美国,它的开山鼻祖是博客技术的先驱埃文·威廉姆斯创建的Ab vious公司于2006年推出的Twitter服务。
①而中国大陆第一个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的是类似于Twitter的饭否网站。
该网站是由校内人人网的创始人王兴于2007年5月建立。
从2007年第一家微博网站建立至今,中国微博创业大致经历了两个热潮。
第一次热潮的代表网站是饭否、叽歪和嘀咕等;第二次热潮是以2009年5月,以同学网宣布进入微博客领域为标志,紧跟其后宣布上线公测或内测的有6月份的follows,7月份的贫嘴和8月份的新浪微博。
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微博已经进入了很多网友的视域,2008年6月1日,滔滔注册用户过4000万;同学网海内外的注册用户也超过1500万;到2010年3月,新浪微博的用户数已拥有500万户,居四大门户网站之首。
网易、搜狐、腾讯微博由于上线时间不久,用户数与新浪相比仍很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浪微博网罗了大量的娱乐明星、企业高层和媒体精英,并在“微博广场”有名人们的“人气关注榜”、“草根人气榜”、“1小时话题榜”、“名人推荐”、“热门转帖”以及“热门评论”,将最热门的人和事件告知它的用户,从而方便用户选择关注对象,迅速地从大量的微博中找到最新、最炫的信息。
微博有如此众多的用户,可以说与网友开放的心态是分不开的,但是光这一点是不行的。
人们接触了微博之后,只有在发现了它的有用性的前提下,才会继续使用它,甚至依赖它。
一言以蔽之,就是它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要能满足或者激发“脖友”们的各种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持久的活力。
二、功能强大成亮点“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如何使用大众媒介以及大众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求两个角度研究媒介与受众的关系。
②本文则着重研究后者,即微博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通过哪些功能来吸引和满足它的受众的。
这些功能也是微博备受瞩目的原因。
首先,是记录和表达的平台。
世界上最早的微博网站是Twitter,Twitter的意思是喋喋不休、叽叽喳喳以及鸟鸣声,第一波中文微博网大多取类似的名称,如饭否、叽歪、嘀咕和滔滔等。
这些名字生动地表述了个人对日常生活、事物和思想进行漫不经心的记录和表达。
这可能是微博最基本的功能。
相对于博客而言,微博的使用门槛更低、更方便,自然,大众化的潜力也更大。
博文要有相当的长度,并且要有逻辑性和一定的思想深度,所以更新博文对于博主来说是件费时费力的事情,而微博客的写作则随意得多,你可以在140字符的范围内写很有深度的东西,跟踪某个新闻事件,写写小评论,但更多的是写些所见所闻,对生活发发感慨,抑或仅仅是告诉你的“脖友”们你现在在干些什么,让他们随时了解你的动态。
“微博发展的初期,自言自语,仍然可以成为许多用户的使用起点。
”③正如新浪微博的宣传语:随意记录生活,即使只是1句话、1张照片、1个链接;随时随地发微博……其次,是交友平台。
“脖友”们即时的互动为这个记录和表达平台锦上添花。
笔者的微博在注册的第11天中,就有了19位Fans。
这些人会为笔者的微博写评论,还对笔者提出的问题及时地做出答复。
我们彼此素不相识,但是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我们建立了新的、与现实生活不同的人际关系,大家坦诚交流,可以讨论很严肃的学术问题,也可以只是简单地分享娱乐。
这些让我们体验到了交流的乐趣,并且觉得个人价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第三,是名人及时跟踪器。
曾经,名人开博客是一种时尚,新浪博客就聚集了大量的名人,并有名人博客点击率排名。
而现在,新浪微博再次发挥了它的名人效应,利用大量的名人资源,在不到9个月(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的时间里,居然吸引了500万的用户。
在新浪微博上,有许多一线的影视明星、行业精英开微博,也有大量关注时事、才华横溢的草根“舆论领袖”频繁地编织“围脖”。
因为简单方便,随时随地可以写微博,名人们经常在微博上发布他们的最新消息,有不少还是即时讯息,并且是独家的,这让他们的Fans大为惊喜。
更让Fans欢呼`雀跃的是“围脖”往往是名人们本人织的,而不是像博客那样,被怀疑是他们身边的人代写的。
于是,Fans觉得自己能与偶像们亲密对话了,他们纷纷在微博上跟踪钟爱的偶像,只要轻轻点击“关注”,无需名人们的同意,这一点弥补了其他信息发布形式的不足,使用户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最后,是公共信息展橱。
虽然传统的媒体以及门户网站、论坛等都在发挥着传递公共信息的职能,但是,由于微博有着独特的方便快捷的优势,以及独特的操作模式,人们能够在这里获得很多不一样从传播学角度看微博的兴起■刘红平曹君如【摘要】近来,微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了社交网站的新宠,也成为了四大门户网站比拼人气的新的撒手锏。
本文试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网络媒体发展中的这一新现象,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来解释微博的功能与其受“脖友”青睐之间的关系,并论述了微博所带来的传播方式的新变革。
【关键词】微博使用与满足互动定制新闻268《新闻世界》从芙蓉姐姐到天仙妹妹,从励志哥到凤姐,一个个传奇似的人物悄然走红网络。
芙蓉姐姐凭着在清华BBS上的帖子红遍大江南北;励志哥在猫扑上的自我炫耀也成就了他鼓噪一时的名气;凤姐“经典语录”在天涯论坛的迅速传播奠定了她的大红大紫。
可见她们的走红离不开网络的推波助澜。
仔细审视这些网络红人的走红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从芙蓉姐姐到凤姐,其自我炒作的方式如出一辙:大放厥词、拍写真、上娱乐节目、相亲等。
这些手段被网络媒体毫无保留地加以复制并刻意渲染,将其“丑态”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媒体不但把丑作为传播对象,而且还通过审丑这一策略手段来实现媒体自身利益的获取。
在审丑过程中,大众尽情的嘲笑、怒斥、攻击、辱骂、恶搞,当种种情绪得以释放之后,大众最终形成了对网络新闻传播的“审丑疲劳”。
何谓“审丑疲劳”,其意指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越来越麻木冷漠,甚至美丑颠倒,以丑为荣。
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更是加剧了这种趋势。
一、网络传播中的审丑对传统美学意义上审丑的颠覆丑,美的对立面,可以视为怪异的、不合常规的,使人心理上产生恐惧、怜悯、厌恶情绪的事物。
而美学意义上的丑不是指真正意义上的丑,它通常是成为审美的对象来发现丑中之美。
如商周时期的青铜饕餮,个个面目狰狞且带有几分神秘感。
这些奇特的纹饰要么是珍禽异兽,抑或是魑魅魍魉,总之要给人留下一种怪异的感觉。
但是在今天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社会里,它们却能够被人们所认可接纳,并使之成为审美的对象,来展现远古时代的特有神秘之美。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学家们是以艺术的眼光来判断丑的价值,获取其中之美。
所以,美学意义上的审丑实际上是审美的一种异化,是审美较高层次上的体现,是以丑衬美,通过外表的丑陋来追逐其内在的美丽。
这种微妙的心理在《庄子》中得到了极好的印证。
《庄子》全书塑造了诸多怪异的形象:臃肿的散木、断了腿的申徒嘉、长相奇丑的哀骀它等等,庄子通过对他们外形丑陋的描写是为了赞赏丑中之美以及内心高尚的道德品质。
当形式丑与内在美相结合时,就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
相比美学意义上的审丑,网络传播中的审丑却在消解这种从审丑中获得的美感。
在网络传播中,针对丑的角色、现象,媒体将这一切原生态地呈现在大众面前,网络传播下大众的“审丑疲劳”■余帅【摘要】网络传播的兼容并蓄以及传播内容的广泛性,使得各种信息参差不齐。
各种低俗、媚俗、炒作等丑陋现象也在网络上横行无忌,给大众带来了严重的“审丑疲劳”。
本文试结合当下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典型案例就如何认识“审丑疲劳”及其表现、成因给予了简单分析,并希望网络媒体树立正确的审丑观念引导大众,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创立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审丑审丑疲劳网络媒体传播网络新媒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比其他渠道的更快、更有个性,或者更具体,更集中。
比如,第一时间发布的独家消息———杰克逊的死讯、李开复的辞职等;再如,4月14日的青海玉树地震,地震发生后,新浪微博上就有大量的关于玉树地震的信息,“脖友”们组织了地震祈福活动,为灾区人民祈福,还在微博中大量转帖,帮助寻找失散的亲人,以及组织募捐,报道救灾、赈灾进程和明星、志愿者们的相关动向,可以说各种信息应有尽有。
另外,“广场首页”中的“1小时话题榜”更是展示了公共信息的动向。
所以,微博能够满足不同人的共同需求,以及不同人的不同需求,甚至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人们接触它之后,因为需求得到满足而进一步接近它、宣传它,在某个时间段内成为它的固定用户。
三、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如果说海量的网络信息早已让我们从全盘接收媒体信息转变为主动“拉取”信息,那么,微博的出现则将网民拉取信息的主动性展现得更加充分。
还是以新浪微博为例,当我们成为其用户时,我们可以在“广场首页”选择或者在搜索引擎上寻找我们想关注的人,打开它的微博网页,点击“关注”,这样你就成了他(她)的Fans,而不用对方的同意,他(她)在此之后更新的所有的微博,都会自动显示在你的首页上。
所以,只要我们一打开自己的微博,我们关注的那些人的信息就会全部进入我们的视域。
当下,微博的发展在中国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那些已经涉足微博的门户网站和社交网站纷纷在抢夺用户资源和探寻微博的盈利模式,以期能在此领域大有作为。
总之,微博因其强大的功能赢得了网友们的青睐,成为了个人发出声音和获取信息的有重要场所。
■参考文献①李华、赵文伟,《微博客:图书馆的下一个网络新贵工具》[J].《图书与情报》,2009年第4期,P78②石庆生:《传播学原理》[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P163③赵金、罗会祥等,《微博预测》[J].《青年记者》,2009年11月上,P55(作者:均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研究生)责编:周蕾269《新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