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学业分层测评15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59.50 KB
- 文档页数:6
学业分层测评(八)(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海枯石烂:通过用海水干涸、石头腐烂来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结合上面的成语解释,回答1~2题。
1.引起材料中“海枯”发生的作用力是()A.内力作用B.外力作用C.岩浆活动D.变质作用2.导致“石烂”的作用力是()【导学号:63380070】A.地壳运动B.冰川侵蚀C.风化作用D.搬运作用【解析】第1题,“海枯”是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导致的,如喜马拉雅山就是海枯后形成的山脉。
第2题,“石烂”主要是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作用导致的。
【答案】 1.A 2.C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
读图回答3~4题。
3.上图中丙地貌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的岩石类型是()A.变质岩B.花岗岩C.玄武岩D.石灰岩4.关于上图中“天生桥”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主要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形成的B.乙图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C.丙图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广布D.丁图在干旱和沙漠地区比较常见【解析】第3题,丙图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地貌区,主要的岩石类型为石灰岩。
第4题,黄土“桥”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桥”是由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溶蚀“桥”地貌在我国西南地区较多;风力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和沙漠地区。
【答案】 3.D 4.D下图为一典型褶曲剖面。
读图回答5~6题。
5.图示褶曲中,岩层的新老关系为()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D.自中心向两侧由新到老6.图示山岭是()【导学号:63380071】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解析】根据剖面图中未变形部分的岩层可判断侏罗纪早、岩层老;第三纪岩层晚、岩层新。
所以岩层由中心向两侧由新变老,为向斜。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不易被侵蚀。
【答案】 5.D 6.B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
学业分层测评(一)(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地球是宇宙中的普通天体。
下列不属于天体的一组是()A.行星、卫星B.太阳、月球C.陨星、高速飞行的大型客机D.彗星、星际物质【解析】陨星是未烧尽的流星体残体降落到地面,高速飞行的大型客机已是地球的附属物,均不符合天体的含义。
【答案】 C读下图,完成2~3题。
2.图中所示的天体系统是()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总星系3.从结构特征看,与地球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天体是()A.①②③B.③④⑤C.④⑤⑥D.⑥⑦⑧【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右图为左图的部分放大图。
此天体系统包含地球及彗星,因此可判定为太阳系。
第3题,图中⑥为火星,⑦为水星,⑧为金星,它们和地球同属类地行星。
【答案】 2.B 3.D4.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是()【导学号:63380005】①植被少,太阳光不受阻挡②天气晴朗干燥,光照时间长③地势高,离太阳近,太阳辐射强④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成为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
【答案】 D(2016·石家庄高一检测)读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温带乔木平均年轮宽度相关性曲线图,回答5~6题。
5.图中平均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A.呈负相关B.呈正相关C.成反比D.没有相关性6.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A.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D.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乔木的生长【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图中平均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变化具有同步性,所以它们呈正相关。
第6题,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因为降水与气温影响乔木生长。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6·湖北孝感期末)2014年6月22日20时,李明给3个朋友分别发电子邮件,顺便问他们当地当天昼夜长短情况,结果甲朋友说他那里昼比夜长6小时,乙朋友说他那里昼比夜长4小时,丙朋友说他那里昼比夜短8小时。
据此回答1~2题。
1.甲、乙、丙朋友所处的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乙、甲、丙2.与乙朋友所在经纬度数值相同而南北纬度、东西经度相反的地点,其昼长与夜长的差值为()A.-4小时B.4小时C.-10小时D.-14小时【解析】第1题,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值越大,故D项正确。
第2题,经纬度数值相同而南北纬度、东西经度相反的点昼夜长短相反,但差值相等,即该地与乙朋友所在地相比,昼比夜短4小时。
【答案】 1.D 2.A读图,回答3~4题。
3.与M地相比,N地()A.气温高、气压低B.气温低、气压高C.气温高、气压高D.气温低、气压低4.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则M、N两地间的风向是()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解析】N处近地面等压线上凸,为高气压,气温低,M处向下凹为低气压,气温高,空气由N流向M,北半球向右偏,偏转为东南风。
【答案】 3.B 4.A(2016·兰州期末)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带,自西向东呈现出荒漠-草原-森林的更替。
据此回答5~6题。
5.其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6.其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差异B.水分差异C.水热差异D.太阳辐射差异【解析】第5题,自西向东呈现的荒漠-草原-森林的更替,体现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6题,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水分差异。
【答案】 5.B 6.B生物入侵是指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物种打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业分层测评(二十二)(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下图为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福建省南部局地海岸变迁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如果仅考虑气候变化对海岸变迁的影响,则全新世以来该地气候冷暖变化特征是()【导学号:63380156】A.逐步变暖B.先冷后暖C.逐步变冷D.先暖后冷2.气候变化会对海岸变迁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A.海水侵蚀能力的变化B.极地冰川融冻速度的变化C.河流泥沙沉积速度的变化D.海岸地貌形态的变化【解析】第1题,由图中海岸线的变迁可以看出,自全新世以来海岸线先向陆地延伸,后向海洋延伸,由此可判断气候的变化是先变暖后变冷。
第2题,气候变暖,海水热膨胀及极地冰川融化会使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冷,海平面将会下降。
【答案】 1.D 2.B(2016·邯郸高一检测)下图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公布的1880~2009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以1901~2000年的多年平均气温为参照的变化值)。
读图回答3~4题。
3.20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要特点是()A.波动上升B.逐年上升C.先降后升D.直线上升4.图示气温变化可能导致的后果是()A.南海出现东海的鱼种B.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C.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D.全球平均海平面下降【解析】第3题,进入20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体现了全球变暖的趋势。
第4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东海海域可能出现南海的鱼种;因冰川融化,雪线升高,海平面升高。
【答案】 3.A 4.C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cm。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A.臭氧层破坏B.森林被大量砍伐C.一氧化碳排放量增加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6.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导学号:63380157】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②滩涂面积减少③淹没部分耕地④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5题,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增加,而不是CO增加,燃烧矿物燃料,大量森林被砍伐,会使大气中CO2含量不断增加。
学业分层测评(十七)(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据此回答1~2题。
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导学号:63380136】A.气候干旱,降水较少B.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剧烈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D.植物稀少,土壤瘠薄2.内蒙古、青海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植被破坏,环境恶化,反映了()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②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③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将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第1题,干旱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典型的特征,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植被稀少,土壤瘠薄,风力作用较强,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剧烈,化学风化微弱。
第2题,内蒙古、青海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植被破坏,环境恶化,反映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将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1.C 2.C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3~4题。
3.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大气环流B.地壳运动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4.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解析】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因素。
比较三个阶段陆地自然带的变化可知,该地所处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没有变化,变化的主要是地形,而引起地形变化的可能因素是地壳运动,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
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图示中看不出来。
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某一因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3.B 4.A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
学业分层测评(十五)(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1~2题。
1.受①、②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A.地中海气候B.热带疏林草原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2.在大陆西岸,常年受④风带影响的气候类型是()A.地中海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解析】第1题,根据①、②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可知:①为赤道低气压带,②为东北信风带,受两者的交替控制,形成了热带疏林草原气候。
第2题,④为盛行西风带,大陆西岸常年受其影响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 1.B 2.D下图为沿某经线圈部分陆地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陆地),O为极点,点A、B 均位于赤道上。
①~⑧表示气候类型。
读图回答3~4题。
3.在同一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是()A.①和⑧B.②和⑤C.③和⑥D.④和⑦4.气候类型②③④所在大陆为()【导学号:63380117】A.澳大利亚大陆B.南美大陆C.北美大陆D.非洲大陆【解析】笫3题,O点为极点且位于大陆上,说明图示范围位于南半球,地球上的低气压带包括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在图示范围内,没有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A、B均位于赤道上,其附近的①、⑧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第4题,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区域定位。
根据南半球的三个大陆南北跨的纬度多少可排除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所以A选项正确。
【答案】 3.A 4.A(2016·徐州高一检测)读下图,回答5~6题。
5.图中A、B、C、D四点降水最多的是()A.A B.BC.C D.D6.若图中暖湿气流全年持续稳定地来自大洋,则沿海地区可能()A.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B.形成典型的沙漠气候C.形成典型的海洋性气候D.形成典型的地中海气候【解析】第5题,图中B位于山地迎风坡,湿润气流抬升降水多。
第6题,若图中暖湿气流全年持续稳定地来自大洋,则沿海地区可能形成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学业分层测评(五)(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下图是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读图,回答1~2题。
1.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2.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排序是()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③①②【解析】第1题,据图可以看出,夏至日正午太阳均位于三地天顶以南的天空中,说明三地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结合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三地纬度由高到低为①②③,故A项正确。
第2题,夏至日是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可得出此日昼长从短到长的排序为③②①,故C选项正确。
【答案】 1.A 2.C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C点的昼长为()【导学号:63380032】A.24小时B.12小时C.20小时D.10小时4.图中所示日期,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A.太原B.长春C.南昌D.昆明【解析】第3题,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图中C点所在的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比例是5∶1,昼夜之和是24小时,所以其昼长约是20小时。
第4题,图中所示日期为夏至日,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最大值,且位置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
【答案】 3.C 4.B(2016·玉溪高一检测)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是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
据此完成5~6题。
5.2016年春节(2月8日)期间,玉溪市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趋势是()A.昼渐长,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B.昼渐短,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C.昼渐长,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D.昼渐短,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6.玉溪市在下列日期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A.5月1日B.7月1日C.11月1日D.2月1日【解析】第5题,2016年春节是在阳历2月初,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且向北移动,北半球玉溪的白昼将会越来越长,正午太阳高度也越来越大。
学业分层测评(十六)(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据此回答1~2题。
1.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导学号:63380130】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垂直地域分异C.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2.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是()A.水分B.光照C.土壤D.热量【解析】诗中描写的是我国北方还有冰雪的时节,江南的杏花已开,描述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产生的基础是热量。
【答案】 1.A 2.D(2016·资阳高一检测)读非洲局部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③⑤三地的自然带()A.类型相同,成因不同B.类型不同,成因不同C.类型不同,成因相同D.类型相同,成因相同4.图中②③④三地的自然带体现了()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解析】第3题,图中①③⑤三地的自然带都是热带疏林草原带,但①③是因海拔高形成的,⑤是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形成。
第4题,图中②③④三地的自然带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疏林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3.A 4.C(2016·葫芦岛高一检测)读景观图和局部世界地图,完成5~6题。
5.局部世界地图中的字母所代表的地区与景观图能正确匹配的是()A.a—④B.b—②C.c—③D.d—①6.d、b、a、c的景观变化,体现了()【导学号:63380131】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非地带性分异规律D.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第5题,局部世界地图中的字母所代表的地区与景观图的正确匹配:a—②,b—③,c—④,d—①。
第6题,d、b、a、c的景观变化是沿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5.D 6.D(2016·青岛高一检测)下图为某山地甲、乙、丙三地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资料图。
学业分层测评(十九)(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
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导学号:63380142】A.①山脊②山谷③鞍部④山顶B.①山谷②山谷③山顶④鞍部C.①山谷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D.①山脊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解析】①②图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海拔较两侧低,为山谷;图③中E处示坡线指向四周,等高线中高周低,为山顶;图④F处位于两山顶中间,为鞍部。
【答案】 B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2~3题。
2.图中甲、乙、丙、丁四条河流的绘法,正确的是()A.甲B.乙C.丙D.丁3.①②③④四地中,最适宜攀岩的是()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解析】第2题,河流形成于山谷处。
第3题,适宜攀岩运动的地形部位是陡崖。
【答案】 2.A 3.A4.读下面的等高线示意图,已知a>b,若图中闭合等高线的高度同为a或同为b,则M、N处的地形可能()①同为洼地②同为小丘③同为缓坡④一处为小丘,一处为洼地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解析】如果两闭合等高线同为a或同为b,即同时符合“大于大的”或同时符合“小于小的”,故同为小丘或同为洼地。
【答案】 A读“等高线及剖面图”,回答5~6题。
5.图中a、b、c、d四点中,位于山脊的是()A.a点B.b点C.c点D.d点6.图中,MN、XY的交点,在剖面图上对应的点是()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解析】第5题,山脊应比两侧地势高,在等高线图上应在等高线弯曲度较大且向数值较低处弯的地方。
图中四点只有c点符合。
第6题,MN、XY的交点,在XY剖面图上刚好处在两个山峰之间,为一地势较低的地方,应是②;在MN剖面图上应是地势最高点,即为③。
【答案】 5.C 6.D(2016·大连高一检测)读我国东南某地等高线图(单位:m),回答7~8题。
7.图中湖泊的①②③④四地地形最为平坦的是()A.①B.②C.③D.④8.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导学号:63380143】A.甲处能欣赏到瀑布景观B.乙处位于分水岭C.6月份湖水补给河水D.图中最高处海拔为550~600米【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④处丰水期与枯水期水位之间间距最大,故④处地形最为平坦。
学业分层测评(十二)(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电子地图与传统纸质地图相比,其优点有()【导学号:37560103】A.数字化存储信息量大,不便携带B.保存时间短,但不易损坏和变形C.能够进行空间分析D.能够及时更新内容,应用领域较广【解析】电子地图是建立在GIS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呈现完整地理信息的地图。
与传统纸质地图不同,电子地图具有以下特点:数字化存储信息量大,可以网上传输,体积小,便于携带;保存时间长,不易损坏和变形,节省档案保存空间;还可以与互联网和GPS相结合,不仅能及时更新内容,而且还极大地拓展了应用领域。
电子地图和传统纸质地图都可进行空间分析。
【答案】 D2.我们现在出门经常使用手机上网查询地图,电子地图实际上是一种计算机应用软件,它是建立在________基础之上的。
A.GIS B.GPS C.RS D.SOS【解析】电子地图是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上,通过与计算机相连接的显示屏幕,可呈现出一套完整地理信息的地图。
【答案】 A3.中国电子地图光盘索引图包括()A.中国全图、省区图B.中国全图、省区图、城市街区图C.中国全图、城市街区图D.中国全图、省区图、城市街区图、农村街区图【解析】索引图包括中国全图、省区图、城市街区图三级,可分级进入。
【答案】 B4.下列有关电子地图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电子地图能储存有关道路的基本信息,方便人们选择最佳路径B.利用电子地图可动态监控工矿企业的排污状况C.装有语音识别系统的电子地图可为盲人引路D.电子地图不能附加多种智能化服务功能【解析】电子地图附加了各种智能化服务功能,因而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答案】 D5.在下面哪种技术辅助下,利用电子地图可实施对老人和小孩的跟踪和保护()A.GIS技术B.RS技术C.GPS技术D.计算机技术【解析】GPS具有定位和导航功能,在其辅助下可实施对移动目标的跟踪。
【答案】 C6.网络电子地图查询使用正确步骤是()A.确定查询对象、选择操作功能、确定操作方法、显示查询结果B.确定查询对象、确定操作方法、选择操作功能、显示查询结果C.选择操作功能、确定查询对象、确定操作方法、显示查询结果D.确定查询对象、选择操作功能、显示查询结果、确定操作方法【解析】正确步骤是先确定查询对象,选择操作功能,再确定操作方法,后显示查询结果。
学业分层测评(十五)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1~2题。
1.受①、②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B.热带疏林草原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
2.在大陆西岸,常年受④风带影响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
【解析】第1题,根据①、②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可知:①为赤道低气压带,②为东北信风带,受两者的交替控制,形成了热带疏林草原气候。
第2题,④为盛行西风带,大陆西岸常年受其影响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 1.B 2.D
下图为沿某经线圈部分陆地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陆地),O为极点,点A、B均位于赤道上。
①~⑧表示气候类型。
读图回答3~4题。
3.在同一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①和⑧B.②和⑤
C.③和⑥D.④和⑦
4.气候类型②③④所在大陆为()
【导学号:63380117】
A.澳大利亚大陆B.南美大陆
C.北美大陆D.非洲大陆
【解析】笫3题,O点为极点且位于大陆上,说明图示范围位于南半球,地球上的低气压带包括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在图示范围内,没有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A、B均位于赤道上,其附近的①、⑧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第4题,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区域定位。
根据南半球的三个大陆南北跨的纬度多少可排除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所以A选项正确。
【答案】 3.A 4.A
(2016·徐州高一检测)读下图,回答5~6题。
5.图中A、B、C、D四点降水最多的是()
A.A B.B
C.C D.D
6.若图中暖湿气流全年持续稳定地来自大洋,则沿海地区可能()
A.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
B.形成典型的沙漠气候
C.形成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D.形成典型的地中海气候
【解析】第5题,图中B位于山地迎风坡,湿润气流抬升降水多。
第6题,若图中暖湿气流全年持续稳定地来自大洋,则沿海地区可能形成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答案】 5.B 6.C
下图为四个气象观测站所记录的气象资料,图中的符号代表各站每月的气温
和降水量。
读图回答7~8题。
7.乙观测站的气候类型可能为()
【导学号:63380118】A.温带大陆性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地中海气候
8.甲所示气候类型最有可能分布在()
A.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B.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C.南、北纬25~35°的大陆西岸
D.南、北纬10~30°的大陆西岸
【解析】第7题,乙地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最热月均温在20℃以下,各月降水量都比较均匀,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第8题,甲地最低温度大于0℃,小于15℃,且冬季降水多,应为地中海气候。
【答案】7.B8.A
9.读下图,回答问题。
(1)①、②、③、④四地气候形成与气压带、风带无直接关系的是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主要与__________有关。
(2)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是__________,请说出其气候类型与形成原因。
【导学号:63380119】
(3)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都有关系的是__________,请说出其形成原因与气候特征。
(4)当③地草木枯黄时,④地的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和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位置分布,可以判断出①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其形成与赤道低气压带有关;②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形成与西风带有关;③地为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其形成与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有关;④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
【答案】(1)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①②①为热带雨林气候,其形成是由于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形成是由于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3)③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季与湿季。
(4)高温多雨
[能力提升]
读几种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变化范围图,完成下题。
10.下列关于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是热带沙漠气候B.②是热带雨林气候
C.③是亚热带季风气候D.④是热带疏林草原气候
【解析】①气温范围20~30 ℃,降水量范围750~1 500 mm,与热带沙漠气候特征不相符;②气温范围22~28 ℃,降水量范围1 500~2 000 mm,为热带雨林气候;③气温范围15~30 ℃,降水量范围1 000~1 500 mm,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不相符;④气温范围7.5~20 ℃,降水量范围250~1 000 mm,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 B
读图,回答11~12题。
11.若P点常年受西风的影响,则P的位置正确的是()
A.欧洲西部B.美国西部沿海
C.非洲西南沿海D.南美洲西南沿海
12.若P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则该地的气候类型或气候特征是()
A.地中海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全年多雨D.1月份为炎热的夏季
【解析】第11题,P点常年受西风的影响,说明P点位于40°S~60°S,据此得出结论。
第12题,P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说明其位于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
【答案】11.D12.A
13.(2016·盐城高一检测)下图是两大洲气候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成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③、④两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同,但气候不同,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⑤、⑥两地同属热带雨林气候,但面积大小不同。
试从大气环流、地形两方面作简要解释。
【解析】第(1)题,根据轮廓特点可判断两个大洲分别为大洋洲和南美洲。
①地主要位于25°S~35°S的大陆东岸,应为亚热带湿润气候。
②地位于30°S~40°S的大陆西岸,应为地中海气候。
第(2)题,③④两地同位于西风带,但由于地形的阻挡,差别较大,③是温带海洋性气候,④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第(3)题,⑤⑥虽然同属热带雨林气候,但面积相差悬殊,从大气环流上看,⑤地受东南信风影响,⑥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从地形上看,⑤地位于大分水岭迎风坡,平地小,⑥地位于亚马孙平原上,面积广阔。
【答案】(1)亚热带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2)地形的阻挡
(3)⑤地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处于大分水岭的迎风坡,平地狭小。
⑥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处于亚马孙平原,面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