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的计算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第1篇一、引言在企业的税务管理中,进项税转出是一个常见的税务处理环节。
所谓进项税转出,是指企业在购进货物或接受服务时,已抵扣的进项税额因各种原因需要转出,重新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本文将详细解析上年度进项税转出的会计分录处理,以帮助企业准确地进行税务核算。
二、进项税转出的原因1. 购进货物或接受服务的进项税额计算错误;2. 购进货物或接受服务的用途不符合税法规定;3. 购进货物或接受服务的进项税额抵扣时间不符合税法规定;4. 购进货物或接受服务的进项税额抵扣比例不符合税法规定;5. 购进货物或接受服务的进项税额抵扣范围不符合税法规定;6. 其他需要转出的进项税额。
三、上年度进项税转出分录处理以下以某企业为例,说明上年度进项税转出的会计分录处理。
1. 购进货物或接受服务的进项税额计算错误假设某企业在上年度购进一批原材料,原进项税额为10,000元,实际应抵扣的进项税额为8,000元。
以下是该笔业务的会计分录: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2,000贷:原材料 2,0002. 购进货物或接受服务的用途不符合税法规定假设某企业在上年度购进一批固定资产,原进项税额为10,000元,但该笔购进不符合税法规定的用途,需要转出进项税额。
以下是该笔业务的会计分录: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0,000贷:固定资产 10,0003. 购进货物或接受服务的进项税额抵扣时间不符合税法规定假设某企业在上年度购进一批原材料,原进项税额为10,000元,但该笔购进不符合税法规定的抵扣时间,需要转出进项税额。
以下是该笔业务的会计分录: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0,000贷:原材料 10,0004. 购进货物或接受服务的进项税额抵扣比例不符合税法规定假设某企业在上年度购进一批原材料,原进项税额为10,000元,但该笔购进不符合税法规定的抵扣比例,需要转出进项税额。
以下是该笔业务的会计分录: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0,000贷:原材料 10,0005. 购进货物或接受服务的进项税额抵扣范围不符合税法规定假设某企业在上年度购进一批原材料,原进项税额为10,000元,但该笔购进不符合税法规定的抵扣范围,需要转出进项税额。
进项税额转出练习题和答案进项税额转出是指企业在购买或者进口货物、接受服务等过程中支付的增值税税额,按照税法规定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出或者退税。
对于企业来说,进项税额转出是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工作,正确处理进项税额转出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税负,提高经营效益。
下面将给大家介绍一些进项税额转出的练习题和答案,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1. A公司购买了一批原材料,金额为10000元,增值税税率为13%,请计算A公司可以转出的进项税额。
解答:进项税额=购买金额×税率=10000×13%=1300元2. B公司购买了一台设备,金额为80000元,增值税税率为9%,请计算B公司可以转出的进项税额。
解答:进项税额=购买金额×税率=80000×9%=7200元3. C公司购买了一批办公用品,金额为5000元,增值税税率为6%,请计算C公司可以转出的进项税额。
解答:进项税额=购买金额×税率=5000×6%=300元4. D公司购买了一辆运输车辆,金额为200000元,增值税税率为13%,请计算D公司可以转出的进项税额。
解答:进项税额=购买金额×税率=200000×13%=26000元5. E公司购买了一批进口商品,金额为100000元,增值税税率为17%,请计算E公司可以转出的进项税额。
解答:进项税额=购买金额×税率=100000×17%=17000元通过以上练习题,我们可以看到,进项税额转出的计算方法很简单,只需要将购买金额与税率相乘即可得到进项税额。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企业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企业需要确保购买的货物或接受的服务符合税法规定的范围,只有符合规定的货物或服务才能享受进项税额转出的权益。
其次,企业需要保存好购买发票等相关凭证,以备税务机关的核查。
只有有凭证的进项税额才能被认可和转出。
此外,企业还需要关注税法的变化和政策的调整,及时了解新的进项税额转出政策和操作流程,以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失。
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的几种情况我国增值税实行进项税额抵扣制度,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纳税人已经抵扣的进项税额必须转出。
目前进项税额的转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纳税人购进的货物及在产品、产成品发生非正常损失;(2)纳税人购进的货物或应税劳务改变用途,如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或集体福利与个人消费等。
这两种情况已抵扣的进项税额之所以要转出,是因为原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不能产生增值税销项税额,已抵扣的进项税额失去了抵扣的来源。
其他需要转出进项税额的情况有,商业企业收到供货企业的平销返利,出口企业按“免、抵、退”办法计算应计入主营业务成本的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等。
本文主要就前两种情况进项税额转出的有关问题作一探析。
一、关于非正常损失根据《增值税条例实施细则》,“非正常损失”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正常损耗外的损失,包括:(1)自然灾害损失;(2)因管理不善造成货物被盗窃、发生霉烂变质等损失;(3)其他非正常损失。
税法对“非正常损失”采用的是“正列举”的方法,税法没有列举的就不属“非正常损失”。
但一些特殊情况下发生的损失究竟是否“非正常损失”,以及如何转出已抵扣的进项税额,仍是需要分析、研究和判断的。
(一)毁损存货尚有部分处理价值如何转出进项税额一般来说,已毁损的存货,除了货物灭失外,即使是作为废品,也是具有一定处理价值的,那么此时存货的进项税额是否需要转出,应该如何转出呢?例1.某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一批价值10 万元的电线,进项税额 1.7 万元。
因仓库发生火灾,电线全部被烧毁,企业将残余金属作为废品处理,得款5850 元。
单位财务部门认为,处理残余金属要按规定缴纳增值税,清理收入相应部分的进项税额也可以抵扣而不用转出。
被烧毁电线有关增值税事项的计算过程:处理废金属的不含税收入为5850÷(1+17%)=5000 元,增值税销项税额5000×17%=850 元,应转出进项税额17000×(100000-5000)÷100000=16150 元,可以抵扣进项税额17000-16150=850 元,等于处理废金属的销项税额,即处理废金属应纳增值税为0.这种观点看似有道理,但在税法上是没有依据的,且购进存货的成本与处理废品的收入不具有可比性,以两者之差作为毁损存货的实际成本也是不合适的。
进项税额转出有两种情形:以票抵扣和计算抵扣。
以票抵扣的:例如购买货物取得专用发票销售额100万元,进项税额17万元,计入成本的金额是100万元,这100万元也是计算增值税的依据。
所以在计算进项税额转出时,直接用100×17%即可。
计算抵扣,包括运费和收购农产品。
运费、收购农产品计入成本的是普通发票上的金额×(1-7%)或收购金额×(1-13%),所以在得知成本的情况下计算进项税额转出时要还原为普通发票上的金额或收购金额,即成本/(1-7%)×7%或成本/(1-13%)×13%。
如何进入进项税,就如何转出进项税。
您看:农产品是计算抵扣进项税。
原材料是按增值税专用发票来抵扣进项税。
农产品:一般纳税人购入免税农产品,凭支付的金额A直接乘以13%计算出进项税,实际计入农产品成本的是A*87%,因此计算进项税额转出时,要先将成本还原成买价,再乘以13%计算进项税额转出数。
比如,购入免税农产品,支付买价100万元,进项税13万元,农产品入账成本87万元。
如果该批农产品作进项税额转出,转出额=87/87%*13%。
原材料,是购入时按发票上注明的价款及税款来抵扣进项税。
例如,购入原材料,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100元,增值税17元。
那么进项税是17元计入成本是100元。
那么,做进项税额转出时,是100*17%=17元。
所以说,运费,是要除以93%来计算进项税转出,而原材料的,直接乘就可以。
4. 进项税额转出的处理★(1)进项税额转出的情形①外购货物或应税劳务改变用途②购进货物发生非正常损失③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④因进货退出或折让而收回的增值税⑤因购买货物而从销货方取得的各种形式的返还资金(即购货方从销售方取得的平销返利收入)(2)进项税额转出的计算方法(难点)【例1】某企业将库存材料用于本厂厂房基建,实际成本为50000元,应转出的进项税额为:应转出的进项税额=50000×17%=8500元——①实际成本法A.适用范围:a.外购货物或应税劳务改变用途b.外购货物发生非正常损失B.计算方法:应转出的进项税=实际成本×外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例2】某服装厂因管理不善造成产品仓库被盗,共损失产品账面价值80000元,当月总的生产成本为420000元,其中耗用外购原材料的价值为300000元,则应转出的进项税额为:(1)损失产品成本中所耗外购货物的购进额=80000×(300000÷420000)=57144元;(2)应转出进项税额=51744×17%=9714元。
——②成本比例法A.适用范围: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
B.计算方法:•应转出的进项税额=损失产品的实际成本×外购货物占产品成本的比例×外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例3】某制药厂既生产应税药品,又生产免税药品,2010年2月外购原材料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价款20000元,税款3400元,当月销售应税药品取得收入80000元,销售免税药品取得收入20000元,应税药品和免税药品均耗用外购原材料,但无法准确划分。
计算应转出的进项税额。
应转出的进项税额=3400×[20000÷(80000+20000)]=680(元)——③收入比例法A.适用范围:纳税人兼营免税项目或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而无法划分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B.计算方法:应转出的进项税=当月无法划分的全部进项税额×(当月免税项目销售额、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营业额合计÷当月全部销售额、营业额合计)【例4】某食品厂2月份从农民手中购进鸡蛋2000个,收购凭证上注明价款1000元,用作生产蛋糕的原材料。
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的规定及会计处理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企业购进的货物发生的非正常损失(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
)及改变用途等,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扣除。
因这些货物的增值税税额在其购进时已作为进项税额从当期的销项税额中作了扣除,故应将其从进项税额中转出,从本期的进项税额中抵减,借记有关成本、费用、损失等账户,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或将其视同销项税额。
另外,按我国现行出口退税政策规定,进项税额与出口退税税额的差额,也应作进项税额转出的会计处理。
一、购进货物改变用途转出进项税额的会计处理 为生产、销售购进的货物,企业支付的增值税已记入“进项税额”,若该货物购进后被用于免税项目、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个人消费(不开发票,只填写出库单),应将其负担的增值税从“进项税额”中转出,随同货物成本记入有关账户。
这类业务同在购入时就已明确自用不同,若购入时就明确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等,应将其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税额,记入购进货物及接受劳务的成本,不记入“进项税额”。
这类业务与“视同销售”也不相同,视同销售是指将经过自己加工的、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上述目的,或者未将加工货物对外投资和赠送的(可开具发票),因而应记入“销项税额”。
[例1]甲企业8月份购进生产经营用钢材112吨,单位售价3500元/吨,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钢材进价392000元,进项税为66640元,价税合计458640元,已通过银行结算。
货物已验收入库。
9月份,本企业基建需要从仓库中领用上月购入钢材28吨。
做会计分录如下: 借:在建工程 114660 贷:原材料——钢材 98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16660 [例2]某食品加工厂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共有职工100人,其中生产工人90人,厂部管理人员10人。
8月份,公司决定以其外购食用植物油作为福利发放给职工,每人发放2桶植物油。
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计算方法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常发生的业务。
但有些财务人员对已抵扣进项税额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作进项税额转出、如何计算,理解不透、把握不准。
导致企业在办理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时出现差错,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为帮助纳税人降低税收风险,笔者对进项税额转出的计算归纳、整理了以下几种方法,供参考。
根据新增值税条例第十条规定:纳税人已抵扣进项税额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如果发生下列情形时,应当将该项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从当期的进项税额中扣减(即转出进项税额):1、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2、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3、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4、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纳税人自用消费品;5、本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的货物的运输费用和销售免税货物的运输费用。
所称非正常损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货物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
一、进项税额转出的计算方法:(一)收入比例法(即按公式计算转出进项税额)收入比例法,是指根据纳税人当期的免税项目或非应税项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计算确定当期免税项目或非应税项目收入应承担的进项税转出额。
此方法适用于一般纳税人兼营免税项目或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而无法划分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的,按下列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为: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月无法划分的全部进项税额×当月免税项目、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营业额合计÷当月全部销售额、营业额合计例:某制药厂(一般纳税人),主要生产销售各类药品,2009年3月,该厂购进货物的全部进项税额为40万元,当月药品销售收入300万元,其中免征增值税药品收入60万元。
当月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40×60÷300=8(万元)(二)还原法(即按原抵扣进项税额转出)还原法,是指税法规定的进项税额是按照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扣除率直接计算,而账面的外购货物成本是扣除进项税额之后的金额;运费成本是扣除按照运输费用结算单上注明的运输费用金额和7%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后的金额,二者需要进行价格还原,然后再依据所适用的扣除率计算确定应转出的进项税额。
[例题·计算题]某外商投资者开办的摩托车生产企业。
发生非正常损失,损失当月外购的不含增值税的原材料金额32.79万元(其中含运费金额2.79万元)。
请计算进项税转出额。
[答疑编号3888020501]『正确答案』进项税额转出=(32.79-2.79)×17%+2.79÷(1-7%)×7%=5.1+0.21=5.31(万元)[例题·单选题]某商业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1年3月采用分期收款方式批发商品,合同规定不含税销售额为300万元,本月收回50%的货款,其余货款于4月10日前收回。
由于购货方资金紧张,本月实际收回不含税销售额100万元;零售商品实际取得销售收入228万元(其中包括以旧换新方式销售商品取得实际收入50万元),收购的旧货作价6万元;购进商品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价款180万元、增值税30.6万元,购进税控收款机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价款0.3万元、增值税0.051万元,该税控收款机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本月取得的相关发票均在本月认证并抵扣)该企业2011年3月应纳增值税()万元。
A.28.849B.24.272C.28.9D.24.322[答疑编号3888020502]『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以旧换新方式销售商品取得实际收入50万元,收购的旧货作价6万元,抵顶了收入,所以,收入应该是还要加上6万元。
应纳增值税=300×50%×17%+(228+6)÷(1+17%)×17%-30.6-0.051=28.849(万元)[例题·计算题]以下是多个问题的精华摘要,请逐一分析各业务的处理。
(1)外购低值易耗品15000元,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税额2550元。
[答疑编号3888020503]『正确答案』【税务处理】进项税额抵扣。
(2)从农业生产者手中购进棉花价款40000元(无进项税额)。
增值税应纳税额四种计算方法的总结名称公式备注适用范围常见题型基本方法应纳增值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见附注一对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计算题、综合题简易方法应纳税额=(不含税)销售额×征收率(4%或6%)见附注二1、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2、销售特定货物客观题进口方法应纳进口增值税=组成计税价格×税率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消费税)见附注三进口货物计算题、综合题出口方法见附注四见附注四出口货物计算题、综合题附注一对基本方法的说明:一、当期销项税额的当期是指:(即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货款结算方式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①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收到销售额或取得索取销售额的凭据,并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②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不论货物是否收到)③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④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货物发出的当天⑤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收到代销单位销售的代销清单的当天⑥销售应税劳务提供劳务同时收讫销售额或取得索取销售额的凭据的当天⑦发生视同销售货物行为中第(3)至(8)项的货物移送当天 上述时间限定也是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时限。
二、当期进项的“当期”是指:--总的要求是:抵扣时间不得提前。
具体规定按行业划分如下: 进项税额的"当期"限定--总的要求是:抵扣时间不得提前。
具体规定按行业划分如下:行业划分抵扣时间工业生产企业购进货物(包括外购货物所支付的运输费用)必须验收入库后,才能申报抵扣进项税额。
商业企业购进货物(包括外购货物所支付的运输费用)必须全额付款后,才能申报抵扣进项税额。
商业企业接受投资、捐赠或分配的货物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一般纳税人购进应税劳务必须在劳务费用支付后,才能申报抵扣进项税。
三、销项税额中销售额的确定。
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
进项税额转出的计算
根据现行税法的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发生下列情形时,应转出进项税额:已抵扣进项税额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改变用途的;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因进货退出或折让收回的增值税额;因购买货物而从销货方取得的各种形式的返还资金。
其中有些进项税额转出可以根据相应的扣除率直接计算确定,有些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某些特定方法计算确定。
这里的特定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还原法
(一)含税支付额还原法
所谓含税支付额还原法,是指税法规定进项税额按含税支付额直接计算,但账面所提供的计算进项税额转出的支付额是扣除了进项税额之后的支付额,需要进行价格还原,然后再依据所适用的进项税额扣除率计算确定应转出的进项税额。
其计算公式:
应转出的进项税额=应转出进项税的货物成本÷(1-进项税额扣除率)×进项税额扣除率
此方法主要用于特定外购货物,即购入时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但可以依据支付价格计算抵扣进项税额的外购货物,如从农业生产者手中或从小规模纳税人手中购入的免税农产品;从专门从事废旧物资经营单位购入的废旧物资,以及企业销售商品、外购货物所支付的运费等。
例:某酒厂3月份从农民手中购入玉米一批,作为生产原料,收购价为100万元,支付运费2万元。
该酒厂当月申报抵扣的进项税额13.14万元,记入材料成本的价格为88.86万元。
4月份酒厂将玉米的一部分用于非应税项目,移用成本65万元,其中运费1.25万元。
依据上述方法,该部分玉米进项税转出数额则为63.75÷(1-13%)×13%+1.25÷(1-7%)×7%=10.47(万元),而不是63.75×13%+1.25×7%=8.38(万元)。
(二)含税收入还原法
所谓含税收入还原法,是指税法规定进项税额按不含税支付额计算,但账面提供的计算进项税额转出的收入额(返还的支付额)是含税的,需要进行价格还原,再按适用的进项税额扣除率计算确定应转出的进项税额。
其计算公式为:
应冲减的进项税额=当期取得的返还资金÷(1+所购货物适用的增值税税率)×所购货物适用的增值税税率
此方法适用于纳税人外购货物时从销货方取得的各种形式返还资金的进项税转出的计
算。
例:某商业企业向某生产企业购进一批货物,价款30000元,增值税额5100元。
当月从生产企业取得返还资金11700元,增值税率17%.则:
当月应冲减的进项税额=11700÷(1+17%)×17%=1700(元)
比例法
(一)成本比例法
所谓成本比例法,是指根据需要依法进行进项税额转出的货物成本占某批货物总成本或产成品、半成品、某项目总成本的比例,确定实际应转出的进项税额。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货物改变用途,产成品、半成品发生非正常损失等的进项税转出。
由此成本比例法又可分为移用成本比例法与当量成本比例法。
1.移用成本比例法
应转出的进项税额=某批外购货物总的进项税额×货物改变用途的移用成本÷该批货物的总成本
例:某一般纳税人3月份将一批从小规模纳税人购入的免税农产品(收购价30万元,运输费1万元)委托A厂(一般纳税人)加工半成品,支付加工费5万元,增值税0.85万元,当月加工完毕收回。
4月份该纳税人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非应税项目,移用成本为20万元。
此批产品的总成本为:(30-3.9)+(1-7%)+5=32.03(万元)
此批产品的进项税额为:30×13%+1×7%+0.85=4.82(万元)
应转出的进项税额为:20÷32.03×4.82=3.01万元
2.当量成本比例法
应转出的进项税额=非正常损失中损毁在产品、产成品或货物数量×单位成本×进项税额扣除率×外购扣除项目金额占产成品、半成品或项目成本的比例
例:2002年3月,某纺织厂因工人违章作业发生一起火灾,烧毁库存外购原材料腈纶20吨、库存产成品针织布6万米;已知原材料晴纶每吨成本8万元(不含税),针织布单位成本每万米20万元。
原材料占产成品成本的比例为75%.
应转出的进项税额:20×8×17%+6×20×75%×17%=42.5(万元)
(二)收入比例法
所谓收入比例法是指根据纳税人当期的非应税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计算确定当期非应税收入应承担的进项税转出额。
此方法适用于纳税人兼营免税项目或非应税项目(不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而无法划分出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的情况。
其计算公式为: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本期全部进项税额×免税或非应税项目的销售额÷全部销售额
例:某制药厂(一般纳税人),主要生产销售各类药品,2003年3月,该厂购进货物的进项税额为20万元,当月药品销售收入250万元,其中避孕药品销售收入50万元。
当月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20×50÷250=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