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戏曲教学中的音韵历史层次探讨及艺术问题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2
明清时期的音乐和戏曲艺术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昌盛的历史阶段,音乐和戏曲艺术也在这个时期得以发展和壮大。
这些艺术形式在明清时期被广泛传播和普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艺术形式也秉承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珍贵的遗产。
明清时期的音乐和戏曲艺术在技艺、演出方式、剧目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进。
音乐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其技艺也变得更加纯熟和完善。
在这个时期,京剧成为了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形式之一,它的音乐和表演都达到了极致。
京剧对音乐的要求十分高,声、调、准、味四大要素是必须要掌握的,演唱中要求高亢激昂,声音清晰高亢,表现出强烈的韵律感和感染力。
在明清时期,剧目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戏曲剧目更加丰富多彩,包括传统的历史剧和民间故事,还有一些新兴的剧种如梨园戏、花鼓戏等。
剧目的创新与时俱进,如明朝时期的四大喜剧《西厢记》、《琵琶记》、《长生殿》、《牡丹亭》等不仅成为经典之作,也逐渐影响了后世的文化素养。
除了京剧以外,其他戏曲形式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昆曲是其中一种非常著名的戏曲形式,它的表演风格有别于京剧,更加强调婉转柔美的表现形式。
昆曲要求表演者修养高超,要具备身姿优雅、嗓音悠扬、唱腔清晰的能力。
这个时期的昆曲剧目不但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多元化,剧情也更加丰富,内容更显丰富和生动。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音乐和戏曲艺术是经过长期发展和积淀而成的一种文化遗产,其艺术成就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这些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持久不衰,是因为它代表了中国文化传承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通过这些艺术形式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在当今的时代,我们必须要珍惜这些传统文化遗产,将其传承下去,为未来的文化传承发展奠定更加深刻的基础。
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学欣赏1. 引言1.1 概述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戏曲文学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一种形式,它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还反映了社会风俗、道德观念以及政治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探讨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来论述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学欣赏。
首先,我们将回顾明清时期戏曲文学背后的历史背景,并介绍戏曲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和流派。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明清时期戏曲文学的形式与特点,包括其表演形式和舞台艺术、剧本结构和表演技巧以及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然后,我们将对几部明清时期著名的戏曲作品进行欣赏与分析,其中包括《西华山》、《红字》和《长生殿》等作品。
最后,我们将总结明清时期戏曲文学的特点与价值,并就现代戏曲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一些展望和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学欣赏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探讨其艺术特点、历史价值以及对现代戏曲传承和发展的启示。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对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学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艺术中独特而丰富的形式与内涵。
2. 明清时期戏曲文学的背景2.1 历史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戏曲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明清时期分别是明朝(1368年-1644年)和清朝(1644年-1912年),这两个时期都经历了国内外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革。
在明朝初期,宋元以来的元曲逐渐衰落,而闽剧、评弹等地方剧种开始兴起。
到了明中叶和晚明时期,以沪剧和昆曲为代表的南方戏曲迅速发展,并融合了闽剧、评弹等多种元素,形成了新的戏曲流派。
随着明朝的结束,清朝建立并统治中国几百年。
在满族人统治下,戏曲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乾隆、嘉庆、道光等几位皇帝对于戏曲非常热爱,并对戏曲进行了大力扶持与保护。
2.2 戏曲的发展和流派在明清时期,各地不同类型的戏曲纷纷兴起,形成了多样的戏曲流派。
浅析明清时期说唱艺术的发展关键词:明清时期说唱音乐鼓词弹词牌子曲发展多元化吸收艺术影响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优秀的表现形式,说唱音乐是将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综合说(道白)唱(歌唱)演(表演)于一体的艺术。
我国的说唱音乐曲种有260余种,其中著名的有鼓词、弹词、牌子曲、琴书、杂曲、走唱、板诵等八类。
演唱者运用叙事或者代言的方式,模拟故事中各种人物的语气口吻,曲调反复,唱腔丰富,构成各种节奏与腔调变化的说唱音乐是说唱音乐最明显的特征。
明清时期的说唱音乐是说唱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特点是:与语言相结合,富于地方特色,伴奏乐器简单。
它作为民间广泛流传的音乐形式,继承了宋元时期的优秀品质,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特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魅力,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弹词、鼓词和牌子曲。
这个时期说唱艺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曲种类型更加丰富多彩,表演形式更加多元化,流行区域不断扩散。
鼓词与各地方言、曲调相结合,形成了新的说唱音乐—大鼓,大鼓又分为西河大鼓、梨花大鼓、安徽大鼓、梅花大鼓、京韵大鼓等;弹词在不同的地区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分为苏州弹词、扬州弹词、四明弹词、长沙弹词、桂林弹词等;牌子曲发展为京津地区的八角鼓、兰州鼓子、湖北小曲、四川清音等。
表演形式有一人、二人、三人以及三人以上,表演使用的乐器越来越多样,如梅花大鼓的伴奏乐器出了鼓、板、三弦、四胡之外,有时候还有琵琶、胡琴、扬琴和箫等,表演对场地的适应性越来越强。
“小鼓一具,配以三弦,二人唱书,谓之鼓词。
亦有一人者,京津有之”这是对鼓词表演形式的真实写照;为了适应市民的欣赏趣味和各种场地,鼓词逐渐趋于小型化,出现了摘取精彩唱段的“摘唱”和演唱短篇故事的“段儿书”等形式,弹词、牌子曲亦有此种情形。
著名曲目缤纷众多,最著名的有《杨家将》、《珍珠塔》、《玉蜻蜓》、《满江红》等。
取材趋向多元化,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民间说唱音乐取材有的来自历史事件,如鼓词《杨家将》,歌颂保家卫国的英雄精神;有的来自群众口头加工,如弹词《林冲》,歌颂反对欺压的勇敢精神;有的来自虚构小说,如弹词《义妖传》歌颂许仙与白素贞的自由坚贞爱情,揭露封建压迫;有的来自现实生活,如太平天国运动中革命者的弹词、鼓词说唱音乐,歌颂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对统治阶级的蔑视憎恶;有的来自社会道德,如弹词《珍珠塔》,讽刺嫌贫爱富的世态,还有的反映世俗的感情故事,如弹词《再生缘》反映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但是充满着封建说教和迷信情节,等等。
明清时期的宫廷音乐文化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多彩,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宫廷音乐历史长久悠远,意义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宫廷音乐达到了巅峰发展,成为独特的艺术品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特点。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的宫廷音乐特点、演奏形式、曲调演变和文化地位等多方面进行探究,旨在更加深入地了解宫廷音乐文化,弘扬中华传统音乐文化。
宫廷音乐的特点宫廷音乐指的是在皇帝和内廷中演奏的音乐。
在明清时期,宫廷音乐的基础是五声音乐和雅乐。
五声音乐是中国古代所独有的音乐体系,通过对五声的不同排列组合,形成了不同的音乐曲调。
雅乐是古代宫廷讲究的礼乐,是形式高雅、内容严肃、适合行酒令等正式场合的音乐。
因此,明清时期的宫廷音乐具有严肃、庄重的特点,要求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保持端庄得体的姿态,传递出古老的文化意蕴。
演奏形式明清时期,宫廷音乐有着明确的演奏形式。
演奏者要求固定数量,由一名主持者领导。
演奏时,先奏前奏,缓缓进入乐曲主旋律。
同一乐曲中,通常由数段旋律构成,并有转调变奏,精妙绝伦。
不仅如此,演奏者必须精通各种乐器,如琵琶、笙、箫等等,各种乐器的搭配演奏,为宫廷音乐增色不少。
杨洲笛、紫竹调、曲笛、数引、徽洲阮等作曲都是宫廷音乐的特色。
曲调演变明清时期,宫廷音乐曲调演变十分丰富,形式也趋于多样化。
在乐曲方面,传统的曲调基础上增添了新乐曲,如平沙落雁、霁月春风、窦娥冤、长清等,歌曲曲调以及民间歌曲演变为了宫廷音乐。
同时,针对皇帝和宫女等人物特点,创造了一些以皇帝、宫女为题材的新的乐曲。
在曲调演变的过程中,透露出了明清时期的文化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文化地位在明清时期,宫廷音乐的文化地位极高,成为贵族士大夫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展示的场合也非常多样化,既可以在朝堂上演奏,也可以在家中、庭院里演奏,还可以在宴席上为员外添彩。
宫廷音乐作为古代的文化遗产,折射出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脉络,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高度发展。
明代戏曲的音乐形式研究明代戏曲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其音乐形式也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从明代戏曲音乐的起源、发展、主要形式以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明代戏曲音乐的研究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明代戏曲音乐的起源与发展明代戏曲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音乐戏曲形式,如汉代的乐府和唐代的曲艺,这些音乐形式在演变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各种元素,并逐渐形成了明代戏曲音乐的雏形。
明代戏曲音乐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明代戏曲音乐的初期发展,此时的戏曲音乐还受到元朝时期的影响,其曲调多为元曲调式,并且明代戏曲音乐中的演唱艺术多样化,既有声腔,又有说唱。
第二阶段是明代戏曲音乐的成熟阶段,此时的戏曲音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曲调多为明曲调式,并且在演唱艺术方面,明代戏曲音乐逐渐形成了以说腔为主的演唱方式。
二、明代戏曲音乐的主要形式明代戏曲音乐的主要形式包括宏观形式和微观形式。
宏观形式指的是戏曲整体的音乐形式,如开场音乐、中场音乐以及结尾音乐等。
而微观形式指的是戏曲中的小曲段和插曲的音乐形式,如唱腔、曲调等。
1. 宏观形式明代戏曲音乐的宏观形式主要有开场、洞子、板场、顶戏、换颂、出戏、敲底等。
开场是戏曲音乐的开端部分,一般以乐曲进行,旨在引起观众的注意。
洞子则是戏曲中的过场乐段,用以过渡剧情。
板场是戏曲中的主要乐段,是戏曲音乐的重点部分,包括武戏、武打,以及情势转折等。
顶戏是戏曲音乐的高潮部分,一般情节紧凑,气势磅礴。
换颂则是戏曲音乐中的对台戏段,一般是男女主人公对唱。
出戏是戏曲音乐的结束部分,一般以乐曲结束。
敲底是戏曲音乐中的配乐部分,用以衬托戏曲情节。
2. 微观形式明代戏曲音乐的微观形式主要有唱腔和曲调。
唱腔是戏曲音乐中的主要表演形式,包括京剧、越剧、昆曲等多种唱腔形式。
不同的唱腔有不同的表演特点和音乐风格,如京剧唱腔注重音乐韵律,越剧唱腔注重情感表达,昆曲唱腔注重音乐技巧等。
曲调是戏曲音乐中的乐曲形式,包括板子、腔调等。
明清戏曲教学中的音韵历史层次探讨及艺术问题分析一、戏曲语言的具体分析从具体的分析来看,戏曲语言属于语言艺术,其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语言特点概述具体分析戏曲语言,其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戏曲语言的使用者具有两种明显的身份,一种是演员,另一种是剧中人物。
即只要在剧中有角色体现,无论是神仙还是树木、动物还是其他事物,但凡是剧中物皆可说话。
其二是戏曲语言的说话者是按照剧中人物进行“意思”的表演,而非表演者自己“意思”的表达。
其三是戏曲语言仅仅是做思想的传播,没有思想交流的功用。
其四是语言定义的“表达”和“交流”,这些功能是任意的,与个人情感的表达有关,且不受场合等约束。
2.音韵历史层次分析戏曲音韵历史层次主要分析的是戏曲中语言音韵特点所形成的具体原因。
从这方面做分析,戏曲音韵历史层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戏曲音韵的形成和字音发展以及传承有显著的关系。
比如明清时期的南戏,虽然此时有了完备的音韵系统,但是南戏字音、音韵依然保留着显著的吴语特色,这和传承不可分割。
第二是戏曲音韵的形成和字音的统一定韵具有显著的关系。
在明清时期,《中原音韵》《洪武正韵》等均对社会音韵系统产生了影响,其对于北方剧种的戏曲音韵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是地方方言影响了戏曲音韵的发展。
从目前的剧中分析来看,剧中体现着浓浓的方言色彩,这正是受到方言体系的影响。
二、戏曲字音的构形原理和艺术特点从具体的戏剧语言分析可知,戏曲语言的字音和日常用语的字音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并不是凭空的,而是在戏曲字音的构形原理上形成的,为了更好地解决这种具有明显差异性的语言,分析戏曲字音的构形原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1.构形原理从戏曲语言的具体定义来看,戏曲字音和一般用语具有差异性的原因是,它是以语音为要素做艺术形象塑造的。
对前人理论研究做分析并结合当前的实践调查发现戏曲字音的构形遵循三个基本的原理:其一是宗韵原理。
此原理是有关戏曲念白正音标准的原则。
古代戏曲鉴赏教案明清戏曲选精析古代戏曲鉴赏教案:明清戏曲选精析一、引言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内涵一直以来都备受推崇和喜爱。
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段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经典的戏曲作品,成为后世戏曲创作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通过精选明清时期的戏曲作品,从剧本、表演和音乐等方面进行鉴赏和分析,以期深入理解古代戏曲的魅力所在。
二、剧本分析1. 精选明清戏曲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着重剧情、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的分析。
2. 探索明清戏曲的叙事结构,包括起承转合、情节展开和高潮迭起等元素。
3. 评析剧本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如对白、比喻和夸张等,以展示剧本的艺术特色。
三、表演鉴赏1. 介绍明清时期的戏曲表演形式,包括脸谱、身段和舞蹈等,探讨其美学价值和传承意义。
2. 对演员的表演技巧和角色塑造进行评析,如唱腔、动作和神态等,以揭示其艺术魅力。
3. 分析明清戏曲的舞台布景和道具运用,以展示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舞台美学。
四、音乐解析1. 介绍明清戏曲音乐的基本要素,如曲调、乐器和音律等,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音乐特点。
2. 分析戏曲音乐中的旋律变化和节奏感染力,通过具体曲目的解析来阐述。
3. 探讨音乐与戏曲表演的关系,如音乐与舞蹈的配合和唱念做打的协调,以揭示音乐在戏曲艺术中的作用。
五、结语通过对明清时期的戏曲作品进行细致的鉴赏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戏曲的价值和魅力。
明清戏曲不仅是艺术表达的重要途径,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让更多的读者爱上古代戏曲,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1. 李敏. (2002). 中国明清戏曲分析[M]. 北京: 北京教育出版社.2. 陈云龙. (2012). 明清戏曲研究[M].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3. 孔尚任. (2007). 中国古代戏曲教育导论[M].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发展与演变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
其历史源远流长,经过繁衍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本文将以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为主线,深入探讨戏曲艺术的历史演变、流派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明代戏曲的舞台艺术明代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显著阶段,不仅舞台艺术表现艺术化,且曲调变幻多姿,曲剧类型繁多。
明代最为流行的戏曲剧种有南戏、昆曲、京剧、秦腔等,这些剧种各具特色,并在今天的戏曲艺术中仍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南戏是明代舞台戏曲中的代表之一,其表演特色为花腔、舞蹈和立体造型。
昆曲则强调唱腔、身段和音乐,舞台划分分前中后三个地方,阵型严谨,舞蹈技巧复杂。
京剧则是明代崛起的一种新兴剧种,她把南戏、昆曲和其他剧种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以独特的唱腔、行板和音律吸引了广泛观众。
二、清代戏曲的深入发展清代是中国戏曲艺术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对戏曲表演和文学创作都有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戏曲剧种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其中以蒲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为代表。
蒲剧起源于山西,传说其源自唐朝的《秦香莲》,所以又叫秦腔、元腔,它在表演上注重唱腔和唱词,舞蹈时要求身段灵活,多以庄重、深沉的角色形象出现。
越剧始于浙江嵊州,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流传广泛。
其表演特色是唱腔柔和、细腻,用人声模拟物品声音;而身段表演则注重柔美、流畅的布局展现。
评剧来源于江苏一带,这种剧种的唱腔注重平淡、清晰,常用于表演历史剧、社会现实题材戏曲。
而黄梅戏则源自安徽,其唱腔多半带有激昂的呐喊,也有常用于表演经典著作,以及诗词歌赋等。
三、黄梅戏和评弹技艺的形成清代后期,黄梅戏和评弹技艺逐渐崛起,成为中国戏曲艺术史上的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
两者都是以弹唱为主,戏曲表演特点不同。
黄梅戏因地域分化和表演技巧的多样化,随着香港的电影和台湾的电视广播,逐渐流传到海外华人与外国观众中间。
评弹则分为苏州杂坛子、南塘评弹和北京评弹三个系列。
传统戏曲作品的韵律与表演技巧分析传统戏曲作品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艺术瑰宝,既反映了历史风貌,又展示了民族精神。
在这些传统戏曲作品中,韵律与表演技巧是至关重要的元素,扮演着传达情感、塑造角色形象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韵律与表演技巧两个方面对传统戏曲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韵律是传统戏曲作品的核心特征之一。
在戏曲表演中,演员的唱腔和演奏乐器的旋律是通过特定的韵律形成的。
这种特定的韵律结构使得传统戏曲作品具有独特的音乐美感和节奏感。
传统戏曲作品的韵律主要包括“平、仄、入、声”四种音调,根据不同剧种和不同角色的特点,这些音调会有所区别。
其中,“平”是指音高平稳,用于表达平静、沉稳的情绪;“仄”是指音调有高低起伏,用于表达激动、急切的情绪;“入”是指音调急促、变化迅猛,用于表达紧张、暴烈的情绪;“声”是指唱腔中带有特殊的音色和音调,用于表达特定的人物特征。
传统戏曲作品的韵律不仅仅是演员的音乐表演,还能够反映出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心理状态以及冲突的升华。
韵律在传统戏曲作品中的应用不仅体现在唱腔上,还体现在舞台动作和情绪表达上。
传统戏曲作品中有一种独特的舞台动作叫做“追韵”,即演员在唱腔中通过特定的肢体动作来表达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这种独特的舞台动作使得传统戏曲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和戏剧感。
而在情绪表达方面,传统戏曲作品通过合理地运用韵律,使演员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例如,通过“入”的音调表现角色的愤怒和悲痛,通过“平”的音调表现角色的平静和安详。
这种韵律的运用使得传统戏曲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其次,表演技巧是传统戏曲作品成功演绎的关键。
传统戏曲作品的表演技巧不仅包括声音的表演,还包括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方面。
在传统戏曲的表演中,演员们需要通过精准的发声、准确的发音和有力的气息调节来表达角色的情感。
通过不同的发声和音调,演员能够将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传统戏曲作品还强调身体的表演,通过舞台上优雅而立体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角色的形象和动作情节。
求知导刊Journal of Seeking Knowledge Guide百家BaiJia1522018年7月Jul.2018校的心灵归宿。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营造“家”的概念对于班级凝聚力的建设尤为重要,需要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班级活动,也要引导他们树立主人翁意识,把自己当成家的主人,逐渐增强学生的班级归属感。
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适当的激励,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尽可能地肯定他们,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将个人的成就感转化为集体荣誉感,在激励的氛围中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
3.发挥非正式组织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班级中存在非正式组织,如自习团、购物团等,这些自发形成的群体有自己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要重视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并给予他们足够的肯定,对非正式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认同和理解班级目标,尽可能地将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相吻合,使其有利于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
同时,要善于利用非正式组织解决班级存在的问题,尤其要重视非正式组织的领导者,将其视为学生骨干中的一员,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再通过他们去感染非正式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形成合力,使之成为班级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统筹网络资源,全方位了解学生动态学生是班级的最基本元素,只有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动态,才能有的放矢,更加有效地开展班级各项工作。
网络作为20世纪的产物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更是“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分享生活的必备工具。
近年来,网络交友软件层出不穷,目前备受大学生追捧的微信、QQ、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朋友圈分享新闻资讯、生活贴士和人生哲理,抑或发表即时感悟和生活状态,已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
学生工作者要善于利用这些网络资源,通过学生的动态信息来全面掌握学生的生活状态,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学生工作,促进班级建设。
以人本理论为核心的人际关系理论为高校班级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能够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相关工作。
班级建设必须以学生为本,方式方法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专注倾听,贴近学生,统筹网络资源多了解他们的想法,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以此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注重发挥非正式组织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以此提升班级凝聚力,促进班级建设。
参考文献:[1]张亚莉,安 琨.以人为本——梅奥人际关系理论[J].IT 经理世界,1999(9).[2]廖元新,胡邦宁,涂 冰,等.试析新时期高校学生班级建设的实践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47-49.作者简介:李姣玲(1976—),女,湖南隆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民间文学。
明清戏曲教学中的音韵历史层次探讨及艺术问题分析一、戏曲语言的具体分析从具体的分析来看,戏曲语言属于语言艺术,其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语言特点概述具体分析戏曲语言,其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戏曲语言的使用者具有两种明显的身份,一种是演员,另一种是剧中人物。
即只要在剧中有角色体现,无论是神仙还是树木、动物还是其他事物,但凡是剧中物皆可说话。
其二是戏曲语言的说话者是按照剧中人物进行“意思”的表演,而非表演者自己“意思”的表达。
其三是戏曲语言仅仅是做思想的传播,没有思想交流的功用。
其四是语言定义的“表达”和“交流”,这些功能是任意的,与个人情感的表达有关,且不受场合等约束。
李姣玲摘 要: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其语言系统比较独特。
具体分析戏曲语言系统,其在词汇方面表现出了艺术性特点,在音韵方面表现出了历史层次性特点。
就戏曲的教学实践分析来看,为了提高教学的综合效果,在具体教学开展的时候必须对戏曲的音韵历史层次以及艺术问题做详细的分析,这样,学生对戏曲的了解才会加深。
文章对明清戏曲教学中的音韵历史层次做具体探讨,对其艺术问题做详细分析,目的就是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强化学生对戏曲的认知,从而实现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明清戏曲;音韵历史层次;艺术问题(邵阳学院文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06-11文章编号:2095-624X(2018)19-0152-02百家2018年7月2.音韵历史层次分析戏曲音韵历史层次主要分析的是戏曲中语言音韵特点所形成的具体原因。
从这方面做分析,戏曲音韵历史层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戏曲音韵的形成和字音发展以及传承有显著的关系。
比如明清时期的南戏,虽然此时有了完备的音韵系统,但是南戏字音、音韵依然保留着显著的吴语特色,这和传承不可分割。
第二是戏曲音韵的形成和字音的统一定韵具有显著的关系。
在明清时期,《中原音韵》《洪武正韵》等均对社会音韵系统产生了影响,其对于北方剧种的戏曲音韵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是地方方言影响了戏曲音韵的发展。
从目前的剧中分析来看,剧中体现着浓浓的方言色彩,这正是受到方言体系的影响。
二、戏曲字音的构形原理和艺术特点从具体的戏剧语言分析可知,戏曲语言的字音和日常用语的字音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并不是凭空的,而是在戏曲字音的构形原理上形成的,为了更好地解决这种具有明显差异性的语言,分析戏曲字音的构形原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1.构形原理从戏曲语言的具体定义来看,戏曲字音和一般用语具有差异性的原因是,它是以语音为要素做艺术形象塑造的。
对前人理论研究做分析并结合当前的实践调查发现戏曲字音的构形遵循三个基本的原理:其一是宗韵原理。
此原理是有关戏曲念白正音标准的原则。
其二是两头蛮原理。
此原理在《曲律》中正式提出,是宗韵原理的具体运用方法。
其三是辩讹观,也就是辩讹原理。
此原理有两个观点构成,即正讹观和相判观。
简言之,戏曲语言的构形主要是在上述三种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艺术特点戏曲字音不仅在构形上有显著的特点,而且在艺术方面也体现了明显的特点。
对艺术特点做具体的分析发现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腔调特点。
戏曲在声腔上有一个比较大的分类,古代具体有弋阳、昆山、海盐和余姚四大声腔,在明清之后出现了梆子腔等新的声腔,所以明清戏曲的声腔更加丰富。
从声腔角度做分析可知,每一种声腔都有自己的曲调风格和曲调体系,四大声腔差异显著。
从腔调的产生来看,其来自于“四方之音”,和字音的声调有着明显的关系。
比如南曲,其以吴音为正。
从声腔的具体发展来看,其可能会被其他的剧种吸收,但是整体的稳定性比较的显著,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西区的声腔不仅不会出现被同化的情况,反而会形成自己的体系。
总之,从声腔特点的具体分析来看,声腔和原声调是戏曲字音的一个显著艺术特点。
比如《辕门斩子》这部剧,它在秦腔、京剧和河北梆子中均有演出,具体分析在不同剧种当中的表演,其声腔表现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第二是剧种特点。
从剧种的口白做分析发现,其和剧种的发源地以及地区流行的语言方音具有显著的关系,所以方言便成为了剧种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研究中,为了做更好地辨识,具有剧种性的戏曲音韵系统,往往称之为“剧白”,所以“京剧韵白、昆白”是对京剧音韵系统和昆曲音韵系统的称呼。
从实践调查分析来看,剧白的使用具有不唯一性,也就是说,在多个剧种当中可以使用统一的剧白。
比如,温州的乱弹白和温州的昆剧、瓯剧和和剧中都有使用。
对剧种进行具体分析发现,某些剧种内部会因为剧团和流派的原因出现差异,比如同样是越剧,上海地区的越剧在剧白上受上海音的影响显著,而浙江一带的越剧剧白则受浙江当地方音的影响显著。
具体来讲,剧种当中出现的语音,其字词同源,所以语音上的差异更类似与音位的不同。
第三是角色特点。
从中国戏曲的具体分析来看,不同角色在使用口白的时候具有雅俗的区别。
就角色定位来看,生角为最雅,丑角为最俗,旦角和净角处在局域中间,雅俗兼出。
雅一般念正音,而俗则念方言。
就雅俗区分的特点来讲,吴语区是最为显著的。
就全国的剧种分析来看,京剧的语言字音虽比较规范,但是角色的特点十分的明显,生类角色比较重视韵白,丑类角色使用京白或者是一些土语俗音,旦类角色和净类角色,京白和韵白兼用。
再者,剧种的不同,具体的角色也会有差异,比如京剧中的主要角色有生、旦、净、末、丑五角,而秦腔中只有生、旦、净、丑四角,越剧中更是只有生、旦、丑三角。
因此,不同的剧种,其角色特点也具有差异性。
第四是戏曲饰音的特点。
具体分析戏曲发现,饰音不仅仅在音乐当中出现,在话白中也会出现。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话白声调的饰音。
无论是哪个剧种,虽然其在具体念字的时候以方言字调为基本的声调,但是在念法上会有一个共同点,即如果是上扬的调,其上扬会显得更加突出,如果是下降的调,则会表现得更加用力。
其二是浊母的清化,这种现象在各个剧种当中均有体现。
其三是声调的音乐化,具体指的是戏曲的饰音会表现得更加具有音乐性,即单字调会通过语调综合实现音乐化。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的戏曲音韵形成有显著的社会环境影响,有区域方音的影响,更有韵书推广的影响,这些要素使得戏曲音韵具有了不同的历史层次。
对戏曲音韵做更为具体地分析,发现其音韵的构形比较统一,而且字词也具有显著的艺术特点,所以具体分析戏曲音韵构形的原理和艺术特点,可以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戏剧音韵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1]肖 泽.中等艺术学校戏剧(话剧)表演专业发展研究以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2]吕净植,高 频.西方音乐史教学中的断代史问题探究——以20世纪音乐为例[J].当代音乐,2016(10):8-10.[3]郝绪兵.问题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人教版《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6(4):27-30.[4]冯 波,丁银萍.中国传统戏曲造型元素应用在动漫造型教学中的实训分析[J].知音励志,2016(5).[5]刘 意.高中艺术类考生历史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6.[6]胡婧辉.高中历史必修三艺术史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