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流派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280.50 KB
- 文档页数:32
世界电影流派欧洲先锋派电影1、先锋派电影是20世纪201917年至1928年,大约延续了十余年之久。
2、是反传统叙事结构而强调纯视觉性。
先锋派电影不以盈利为目的,属于不叙说故事的纯视觉影片,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且大都为短片。
/ 由于他与当时风靡欧洲的各种现代艺术思潮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所以先锋派电影流派纷呈,成员交错,有三大主要类别:纯电影、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3通过一系列快速组接的画面,表现富有节奏的物体与机械的运动从而组成一种视听觉艺术。
它的主要代表是费尔南·莱谢尔和他的《机器的舞蹈》。
4达达主义的艺术家们以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的“破坏就是创造"的政治口号作为自己的美学信条,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杰作作为讽刺的对象,向传统艺术观进行挑战,推崇个性的彻底自由影片。
/ 最具有代表意1923年),是达达主义的第一部作品。
//5影的无逻辑、无理性的美学基础上“试图把梦境、心理变幻、无意识或潜意识过程(主要是受弗洛依德的影响,小部分是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搬上银幕"。
创造出一种存在于艺术家内心的、超越梦幻与现实的绝对现实的电影作品。
超现实主义成为许多先锋派电影艺术的最终归宿。
杜拉克的《贝壳和僧侣》是第一部超现实主义影片,但更受到重视的则是路易斯.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和《黄金时代》,前者是一个精神困顿的流浪汉的一连串梦境而后者则是对性欲和爱情的一次弗洛伊德主义的分析。
苏联电影学派12是一种以否定情节、探索隐喻和抒情功能为主旨的电影创作主张。
苏联“诗的电影”理论认为,电影创作应从本民族民间文艺中汲取营养。
具有深厚传统的民间文艺(童话故事、民间传说、民歌、民族舞蹈)应成为“诗的电影”创作的源泉。
“诗的电影”在艺术手法上也应借鉴民间文艺中的表现手段。
代表作有:《战舰波将金号》【中国的诗电影代表作:《小城之春》、《城南旧事》】。
够使观众喜爱的主人公”;影片中主要的是“人、他们的行动、他们的相互关系”。
电影的流派与风格电影的流派与风格第一节美国电影第二节欧洲电影第三节中国电影第一节美国电影一、经典好莱坞电影: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至50年代中期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开创了电影的一个“黄金时代”。
1、好莱坞制片制度三位一体的集成系统:生产、发行和放映集成为三位一体的配套网络,控制了电影企业的运作。
制片人中心制:制片人对影片有绝对的控制权。
典型《乱世佳人》。
明星制度:影片的制作始终围绕着明星转,将明星定位于一定的类型与气质,完全纳入商业化类型电影的生产模式中。
2、好莱坞类型电影:从广义上讲,类型化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如中国的武打片,日本的武士片,印度的歌舞片。
从狭义上讲,类型片专指美国好莱坞盛行时制片厂制度下按照某种规定好的生产程序和创作方法制作出来的影片。
如西部《关山飞渡》类型化的特征: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七大类型片:西部片、强盗片、音乐片、喜剧片、科幻片、恐怖片、战争片、家庭情节片。
3、旧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特征:商品化特征:电影首先是商品,其次是大众娱乐,第三才是艺术。
梦幻品味:四十年代的类型片,总体上是不反映现实生活的,营造的是不含人间烟火、远离现实的虚幻之景。
唯美倾向:好莱坞电影追求唯美主义的审美情趣。
戏剧化结构:严格遵守戏剧的“三一律”,有一套固定的剧作结构。
4、卓别林与美国喜剧学派整个无声片时代,美国的喜剧学派一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学派。
卓别林的天才给这学派创造了光辉的成绩。
1912-1930年被称做是“美国电影戏剧最伟大的时代”。
二、新好莱坞电影:20世纪6、70年代,美国好莱坞在经历了低谷之后,迎来了历史的转折,新好莱坞开创了好莱坞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新好莱坞影片的艺术特点:对真实性的追求揭露和触及社会现实问题对传统类型片模式的突破和融合文化价值取向的时代特征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相互融合与平行发展第二节欧洲电影一、德国表现主义:受戏剧、绘画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德国电影流派。
世界电影流派的划分1、布莱顿学派20世纪初英国布莱顿地区。
主张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段。
现实主义的萌芽。
多视点时空观念。
代表: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祖母的放大镜》《望远镜中所见的景象》《玛丽珍妮的灾难》,詹姆士·威廉逊《中国教会被袭记》,埃斯美·柯林斯《汽车中的婚礼》,西赛尔·海普华斯《义犬救主记》。
2、2、欧洲先锋派20世纪初强调先锋性和纯粹性,过分注重抽象的画面造型以及视觉情绪节奏;反对电影商业化,主张电影是小众的无功利的纯粹艺术品;反对叙事,反对情节和人物刻画,主张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和空洞的抒情做为全部内容。
反对理性,喜欢联想,拒绝现实,喜欢梦幻。
包括:法国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德吕克,爱浦斯坦、杜拉克、慕西纳克。
代表作:费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雷内·克莱尔《休息节目》,路易·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
3、3、电影眼睛派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反对故事片的一切虚构,不要职业演员,不要人工布景,一切按照生活原貌,摄入生活即景;强调生活的诗意,用蒙太奇处理生活本身的节奏和诗情。
代表人物代表作:吉加·维尔托夫,《面包的故事》《列宁逝世一周年》《前进吧,苏维埃》《关于列宁的三支歌》。
促进了“剪辑片”的问世和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学派的诞生。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受其影响。
4、4、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20年代蒙太奇是电影的基础,在镜头与镜头之间运用对比、隐喻、重复、变换节奏等组合手法。
代表: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普多夫金《母亲》。
5、5、英国纪录电影学派始于30年代,追求纪录电影的艺术性,关注社会生活,搬演现实,发现诗意;对蒙太奇构图和摄影技术感兴趣。
代表:约翰·格里尔逊,《工业的英国》《煤矿工人》《锡兰之歌》《夜邮》。
世界电影的主要流派2009-11-14 19:43:46| 分类:电影电影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还属于比较年轻的艺术。
自格里菲斯发明了完整的蒙太奇方法之后,电影才开始获得独立的艺术生命。
然而又有受到当时的商业化的束缚,在人们心中没有能够确立起艺术的地位。
因此在电影问世前二十年,并没有什么流派产生。
知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与欧洲的先锋拍电影,才第一次具有了电影流派的意义和说法。
在众多艺术领域中,电影史流派最少,历史最短的。
但是辉煌的成就却是不容小觑的。
真正产生较大影响的流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早期现代主义——欧洲先锋派电影;苏联电影学派——诗电影与散文电影;好莱坞商业电影——类型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与近期现代主义流派;1.欧洲先锋拍电影: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和法国,后来以法国为中心。
这是电影史上第一次明确意识到电影艺术的潜力,并力图创造一种艺术电影的重要尝试。
先锋派以艺术家的结合形式出现,但是受到当时商业化的束缚,银幕上充斥着题材评语,首发刻板的电影故事片,因而,欧洲电影世界正在酝酿着一场电影艺术的革命。
先锋派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主张用画面来主宰一切,认为故事是没有价值的。
他们用抽象的画面来表现意识,体现电影的技巧和感染力,因此搞成了纯粹思维的电影。
如法国的《机械舞蹈》,瑞典的《对角线交响乐》,德国的《第一号作品》。
这些影片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也没有人物形象。
重视物而忽视了人。
二.主张表现梦幻世界,认为生活就是梦,认为世界到处充满了潜意识,是个超现实的世界。
如维内导演的《卡里加里博士》,它发行后很快风靡世界,很快形成表现主义流派。
还有杜拉克的《贝壳与僧侣》,不努埃尔的《一条安达鲁狗》。
这个阶段的影片侧重表现人的潜意识的活动,或者疯子,精神病患者等眼中的世界。
三.主张形式上的雕琢已达到电影诗的境界。
让人自由联想,所以不需要真实。
强调理性买纯粹表现一种促人想象的节奏情绪——意识化的记录电影。
世界电影史及流派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世界电影史及流派1、1895~1918:草创时期1、法国:卢氏兄弟、梅里爱、百代公司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影的“首次商业”公映,他们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10余部短片,内容均为对工作、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的“片断式客观实录”。
这天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从1896到1910年前后,法国人梅里爱陆续导演了《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记》等多部具有科幻或神话色彩的作品,在世界电影史上成为了“剧情片”的奠基人和电影特技的先驱。
从1895年起,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电影生产和输出国,其中“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的产销量最高。
鉴于以上三个因素,法国被称为“世界电影的故乡”。
2、美国:爱迪生、鲍特、格里菲斯、好莱坞1896年4月,爱迪生在纽约进行了全美首次电影商业放映,这标志着美国电影的开端。
1903年,埃德温·鲍特导演的《火车大劫案》奠定了美国西部片的经典样式,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美国电影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1915年,格里菲斯导演了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该片广泛吸纳了世界电影在最初20年里的探索成就,如:平行剪辑、运动镜头、特写镜头、多角度摄影,并由此确立了以“镜头”而不是以“场面”作为影片结构基础的“电影叙事语言”,从而让世界电影开始由一种杂耍过渡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艺术形式。
在1910年前后,作为美国电影产业中心的“好莱坞”,在加里福尼加州的洛杉矶地区崛起,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称霸世界影坛。
2、1919~1930:第一次创新浪潮这是一次世界性的电影创新浪潮,波及:法、德、苏、荷、美等国,为期十年左右,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立这是苏联电影界创立于19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学派,它强调“1+1>2”,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强烈而直观地表达出某些新的意义,并力图以此直接去影响、控制观众的思想。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流行于四五十年代,属批判现实主义奖。
它取材于真人真事,着重表现下层群众的不幸,揭露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
创作上只写剧本大纲,台词让演员即兴发挥,起用非职业演员。
它不强调蒙太奇,多用记录片手法实地拍摄。
代表作为《罗马11点钟》,写某公司招聘一名女秘书,结果上千名妇女应聘,挤成一团,结果楼梯塌陷,多人受伤,而次日仍然有上千人来排队。
其他名片有《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偷自行车的人》、《橄榄树下无和平》等。
法国的“新浪潮电影”:风行于五六十年代。
该派反对传统的戏剧化,主张生活化,无故事、无情节、无结构,大量运用时空错位、音画错乱的手法来打乱常规结构,以象征手法反映社会病态和人性毁灭,并使现代主义电影和商业电影相结合。
代表作有《广岛之恋》、《精疲力尽》、《四百下》、《喘息》等。
西方的“意识流电影”:流行于六十年代,根据弗罗依德的心理学,采用“意识流手法”,用镜头去表达人的主观意识,常用独白、旁白、象征、倒叙、梦境、幻觉等手法,思路跳跃,结构杂乱,晦涩难懂。
代表作有瑞典的《野草莓》,法国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意大利的《八部半》等。
美国的“大片”:八九十年代,为了与电视争夺观众,好莱坞不惜大投入,拍摄许多大场面的故事片。
其特点是人物多,场景大,气势恢弘,布景复杂,科技含量高。
片子常用长镜头(几分钟),长篇幅(几个钟头),拍摄周期长(几年),以大投入换来大回报。
着名大片有《星球大战》、《超人》、《埃及艳后》、《侏罗纪公园》、《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等。
不同电影流派特点及代表作电影作为一种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各种不同的流派也逐渐形成并受到观众的喜爱。
每个电影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几种电影流派,包括科幻电影、爱情电影、动作电影、喜剧电影和恐怖电影,并列举一些代表作品。
科幻电影科幻电影是一种以未来科技为题材的电影类型,通过高度夸张和虚构的情节向观众展示了未来可能发生的情景。
它们经常探讨人类技术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带给观众新颖和刺激的体验。
代表作品: 1. 《银翼杀手》(1982年):这部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经典科幻片探讨了人工智能、群体意识和人类复制等主题。
2. 《星球大战》系列(1977年至今):乔治·卢卡斯执导的这个史诗级科幻系列讲述了银河系中各个阵营之间的战争,引入了重要的科技概念和特效。
爱情电影爱情电影是关于爱情和浪漫关系的类型片,通过这些故事向观众传达情感和感人的经历。
爱情电影通常描述了两个人之间发生的浪漫爱情故事,有时会注重深入探讨人际关系和个体成长。
代表作品: 1. 《泰坦尼克号》(1997年):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这部经典之作,讲述了两位年轻人在泰坦尼克号上相识、相爱,同时也揭示了社会阶层问题。
2. 《罗马假日》(1953年):威廉·惠勒执导的这部浪漫喜剧描绘了一个新闻记者与一位公主之间在罗马度过的那段美丽时光。
动作电影动作电影以其紧张刺激的场面、精彩火爆的打斗场面以及冒险精神而受到观众欢迎。
动作片通常涉及追逐、战斗、爆炸等元素,旨在给观众带来刺激和紧张感。
代表作品: 1. 《终结者2:审判日》(1991年):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这部动作片是终结者系列的经典之作,混合了科幻和动作元素,讲述了机器人终结者与人类抵抗者之间的战斗。
2. 《碟中谍》系列(1996年至今):由布莱恩·德·帕尔玛开始执导的这个系列展现了特工们秘密行动和高风险任务,每部都有精彩的动作场面和令人惊叹的特技。
电影的风格流派
电影自诞生以来,西方曾在电影艺术形式问题上进行了多次革新运动,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风格与流派。
1.先锋派。
1920~1930年间,巴黎美术界的一些艺术家对当时电影日益商业化、大量拍摄庸俗无聊的影片极为反感,试图拍出“纯粹电影”,把电影美学的所有可能性尽量表现出来,这种探索、实验和研究,即为先锋派。
2.新现实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的一些导演提出“扛着摄影机上街”,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事件,到群众中去物色演员,拍出了一批纪实性较强的影片,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和下层人民的精神面貌,揭露了大量的现实问题。
3.新浪潮派。
1959年法国戛纳电影节上出现了一批令人刮目相看的影片,特点为大量运用意识流、闪回等镜头,将众多的生活事件无逻辑地以无技巧的跳接手段组合,称之为电影“新浪潮”。
4.政治电影。
70年代苏联和西方电影工作者以重大政治事件为题材,拍摄了一些触及国内外现实政治问题的影片,来为本国的政治路线及国内外政策服务。
5.纪实风格。
这种风格要求尽可能减少假定性,少用人为强调的冲突和情节,最好照生活原样逼真地进行拍摄。
6.理性电影。
苏联著名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在20年代后期提出,“电影艺术的目的不在于形象地表现现实而在于表现概念”,认为电影“无所不能”,甚至想把《资本论》搬上银幕。
世界电影流派名词解释先锋派电影20世纪20年代以后,主要在法国和德国兴起的一种电影运动,它的重要特点是反传统叙事结构而强调纯视觉性。
作为一种影片样式,也有人称之为纯电影、抽象电影或整体电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德国,各种政治思想、文艺思潮空前活跃,许多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美学原则提出了怀疑。
其中也包括对年轻的电影艺术的认识。
他们认为,电影必须摆脱其他古老艺术的束缚和影响,成为独立的艺术,这种独立只有以它自身的特性为基础。
他们看到电影最大的直观特性就在于能使静态的画面产生运动。
因此,有几位画家首先进行了有益的实验。
如抽象派画家H.里希特以一系列黑、白、灰三色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变化和跳跃为内容拍摄了《节奏21》(1921)、《节奏23》(1923)和《节奏25》(1925);瑞典达达主义画家V.埃格林1921年在德国拍摄了《对角线交响乐》,在1924年又拍摄了《平行线》与《横线》。
这些一般不超过15分钟的短片,排斥人物形像与故事情节,都是以线条规律性变化、转换的视觉形像为内容的。
1925年起,德国先锋派电影转入一个新的阶段,例如曾受埃格林影响的W.鲁特曼将实录的镜头与抽象的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新的纪录电影。
这两个阶段的不同在于,第一阶段强调电影的"纯"运动感,第二阶段则更多地强调剪辑的作用。
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开始于L.德吕克的艺术创作原则,他要求与当时的商业影片彻底决裂,要求以电影手段发掘人与物的特征美。
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立体派画家F.莱谢尔和R.克莱尔等人的电影实验作品为代表,他们当时也把运动视为电影的本性,但与德国"先锋派"影片不同之处是,他们并不把手绘的图形的变化作为表现内容,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景像结合起来表现。
如莱谢尔于1924年拍摄的短片《机械舞蹈》和克莱尔的《幕间节目》(1924)等,这些影片同样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主题。
世界电影史及流派1、1895~1918:草创时期1、法国:卢氏兄弟、梅里爱、百代公司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影的“首次商业"公映,他们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10余部短片,内容均为对工作、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的“片断式客观实录”.这天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从1896到1910年前后,法国人梅里爱陆续导演了《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记》等多部具有科幻或神话色彩的作品,在世界电影史上成为了“剧情片”的奠基人和电影特技的先驱。
从1895年起,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电影生产和输出国,其中“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的产销量最高。
鉴于以上三个因素,法国被称为“世界电影的故乡”。
2、美国:爱迪生、鲍特、格里菲斯、好莱坞1896年4月,爱迪生在纽约进行了全美首次电影商业放映,这标志着美国电影的开端。
1903年,埃德温·鲍特导演的《火车大劫案》奠定了美国西部片的经典样式,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美国电影在国内外的影响力.1915年,格里菲斯导演了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该片广泛吸纳了世界电影在最初20年里的探索成就,如:平行剪辑、运动镜头、特写镜头、多角度摄影,并由此确立了以“镜头"而不是以“场面"作为影片结构基础的“电影叙事语言”,从而让世界电影开始由一种杂耍过渡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艺术形式.在1910年前后,作为美国电影产业中心的“好莱坞”,在加里福尼加州的洛杉矶地区崛起,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称霸世界影坛。
2、1919~1930:第一次创新浪潮这是一次世界性的电影创新浪潮,波及:法、德、苏、荷、美等国,为期十年左右,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立这是苏联电影界创立于19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学派,它强调“1+1〉2”,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强烈而直观地表达出某些新的意义,并力图以此直接去影响、控制观众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