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补体系统
- 格式:ppt
- 大小:8.15 MB
- 文档页数:92
第三章补体系统学习指导一、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或动物新鲜血清中的具有酶活性的一组球蛋白,它包括多种因子,故称为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由补体组分的11种蛋白质、旁路途径组分、攻膜复合体及调节因子等近30多种不同的血清蛋白所组成。
参与经典途径的补体组分用“C”表示,分别称为C1、C2……C9。
其中Cl由C1q、C1r、C1s三个亚单位组成。
参与替代途径的组分和调节因子中某些成分以大写英文字母或英文缩写符号表示,如B、D、P因子及CR等。
补体激活后在其代号或数字上方加一横线,如C 1、C 3、B等。
裂解后产生的碎片,用英文小写字母表示,如C3a、C3b等。
血清中补体蛋白约占血清球蛋白的10%,含量相对稳定,化学成份为糖蛋白,多数是β球蛋白,少数是γ和α球蛋白。
补体的性质很不稳定,许多理化因素均可破坏补体,因此在使用补体时应采用新鲜血清。
二、补体系统的活化补体系统在体液中以非活性状态存在,当其被激活物激活后,发生连锁的酶促反应,表现出其生物活性。
补体有两条激活途径:①经典途径②替代途径。
经典途径的主要激活物是抗原抗体(IgG1、IgG2、IgG3、IgM)复合物。
参加成分是C1到C9各组分。
激活过程分识别、活化和膜攻击三个阶段。
替代途径激活时没有Cl、C2、及C4参加,C3首先被活化,然后完成C5~C9激活的连锁反应,故又称旁路途径或C3途径。
本途径的激活物质主要是脂多糖、酵母多糖及凝集的IgA、IgG4等。
参与成分主要是C3、B因子、D因子和P因子,以及攻膜复合体组分。
补体两条激活途径的比较(见表3一1)。
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补体系统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参与特异性免疫,其主要作用如下:①溶菌和溶细胞作用:细菌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在细菌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而溶解细菌;另外,革兰阴性细菌脂多糖是良好的旁路途径激活物,这在机体早期抗感染免疫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补体系统一、单项选择题1. 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成分的激活顺序是:()A. C1→C2→C3→C4→C5→C6→C7→C8→C9B. C1→C2→C4→C3→C5→C6→C7→C8→C9C. C1→C4→C5→C2→C3→C6→C7→C8→C9D. C1→C4→C2→C3→C5→C6→C7→C8→C92. 下列补体固有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A. C3B. C4C. C1qD. C23. 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是:()A. C2bB. C3bC. C3aD. C5b4.具有过敏毒素作用的补体组分是:()A. C3a、C5aB. C3a、C4bC. C2aD. C3b、C4b5. 构成膜攻击复合物的补体成分是:()A. C6b789B. C4b2bC. C5b6789D. C3bBb6. 可以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的Ig是:()A. IgA、IgGB. IgM、IgGC. sIgA、IgDD. IgA、IgM7. 可以激活补体旁路途径的成分是:()A. 内毒素B. 抗原抗体复合物C. IgMD. MBL8. 关于补体正确的叙述是:()A. 补体成分在血液中处于活化状态B. 旁路途径的活化是从C2开始的C. 补体的理化性质稳定D. 补体成分主要是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9.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A. 参与的补体成分相同B. C3转化酶的组成相同C. 激活物质相同D. 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相同10. 与免疫球蛋白Fc段的补体结合部位相结合的补体分子是:()A. C3B. C1qC. C1rD. C1s11. 既具有趋化作用又可激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补体裂解产物是:()A. C3bB. C4bC. C4aD. C5a12. 由于吞噬细胞表面存在受体,因此补体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A. D因子B. C3bC. C5aD. C3a13. 下面哪种转化酶不包含补体C3b成分:()A. 经典途径C5转化酶B. 旁路途径C5转化酶C. 经典途径C3转化酶D. 旁路途径C3转化酶14. 下列哪种补体成分介导溶细胞作用:()A. C1B. B因子C. C3bD. C5b678915. 下列哪种补体成分介导中性粒细胞趋化:()A. C1B. C4bC. C3bD. C5a二、填空题1. 补体系统由、及补体受体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