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浮沉条件
- 格式:ppt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14
《浮力》知识点浮力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悬浮上浮漂浮F浮< G F浮= G F浮> G F浮= Gρ液<ρ物ρ液=ρ物ρ液>ρ物ρ液>ρ物(3)说明:①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ρ。
分析:F浮=G 则:ρ液V排g =ρ物Vgρ物=(V排/V)·ρ液=ρ液③悬浮与漂浮的比较:相同:F浮=G:物不同:悬浮ρ液=ρ物;V排=V物漂浮ρ液<ρ物;V排<V物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与G或比较ρ液与ρ物。
⑤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ρ物=Gρ/(G-F)。
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5.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G排=ρ液V排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6.漂浮问题“五规律”:(历年中考频率较高)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浮力计算及物体浮沉条件一、知识点1.浮力: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气体)对其竖直向上的托力。
2.浮力是由于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之差产生的。
液体的压力、压强又是由液体受到重力产生的,所以在没有重力的环境中,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不受浮力。
3.计算物体所受浮力的方法:(1)称重测量法:F浮=G空-G液(G空是物体在空气中称重时的示数,G液是物体浸在液体中时的示数)。
(2)压力差法:F浮= F向上-F向下(3)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G液排=ρ液g V排(4)浮沉状态判断法:○1物体悬浮:F浮=G物;ρ物=ρ液○2物体漂浮:F浮=G物;ρ物<ρ液○3物体下沉;F浮<G物;ρ物>ρ液注意:(1)、(4)本质上都属于受力分析法,利用受力分析来计算浮力是解决浮力题更加常用的方法。
二、例题精讲【例1】★(2005•连云港)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是()【例2】★(2014•龙岩)如图所示,Q为铜制零件,其上部为边长L=0.2m的立方体,下部为边长l=0.1m 的立方体.Q的下表面与容器底部粘合,且水面恰好与Q上表面相平,则零件所受的浮力为(g取10N/kg)()【例3】★★(2011•东营)如图所示,将三个小球放入水中,A球漂浮在水面上(部分露在水面以上),B球悬浮在水中,C球沉至容器底(对容器底有压力).已知A、B两球质量相等,B、C两球体积相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例4】★★一个木块漂浮在水面,有25体积露出水面,将它放在某种液体中漂浮时,有14体积露出液面,则木块的密度为________kg/m3,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__kg/m3.。
八年级物理浮力知识点(完整)八年级物理浮力知识点1、浮力的定义: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2)说明①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p分析;浮=G则:液Ⅴ排g=p物vg p物=(V排/)p液=2/3p液③悬浮与漂浮的比较相同:F浮=G不同悬浮p液=p物;V排=V物漂浮ρ液 V 排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与G或比较ρ液与ρ物⑤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p的液体中,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p物=Gp/(G-F)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5、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漫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2)公式表示;浮=G排=液V排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6、漂浮问题“五规律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所受浮力相同;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7、浮力的利用(1)轮船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知识集结知识元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知识讲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上浮:F浮>G 悬浮:F浮=G 漂浮:F浮=G下沉:F浮<G 沉底:F浮+N=G理解:研究物体的浮沉时,物体应浸没于液体中(V排=V物),然后比较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的平均密度可以知道,则物体的浮沉条件可变成以下形式:①ρ物<ρ液,上浮②ρ物=ρ液,悬浮③ρ物>ρ液,下沉浮沉条件的应用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来实现浮沉的;热气球是通过改变空气的密度来实现浮沉的;密度计的工作原理是物体的漂浮条件,其刻度特点是上小下大,上疏下密;用硫酸铜溶液测血液的密度的原理是悬浮条件。
此外,轮船、气球、飞艇等都是利用了沉浮条件的原理而设计的。
例题精讲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例1.(2019∙安丘市二模)如图所示,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中装有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将体积相等的实心小球A、B、C分别放入两个容器中,放入小球后两个容器中的液体深度相同,且A、C两球排开液体体积相同,B球在甲液体中悬浮,在乙液体中下沉。
则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甲液体比乙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大B.三个小球中密度最小的是C球C.如果把A、C两球对调,A球在乙液体中可能下沉D.A、C两球所受的浮力相等例2.(2019∙商丘二模)如图所示,A、B、C体积相同。
将它们放入水中静止后,A漂浮,B悬浮,C沉底。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所受的浮力大于B、C所受浮力B.B下表面所受的压力小于A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力C.C所受的浮力一定等于B所受的浮力D.A、B所受的浮力相等且大于C例3.(2019∙开封一模)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有甲乙两个相同的烧杯,烧杯内分别装有不同的液体,把同一个鸡蛋分别放入甲、乙两杯液体中,鸡蛋在甲杯中漂浮,在乙杯中沉底,两液面相平。
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杯中的液体密度小于乙杯中的液体密度B.甲杯中的鸡蛋排开液体的重力大于乙杯中的鸡蛋排开液体的重力C.甲杯中的液体对杯底的压强等于乙杯中的液体对杯底的压强D.甲乙两个烧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强相等例4.(2019春∙利辛县期末)小明同学利用饮料瓶和薄壁小圆柱形玻璃瓶制作了“浮沉子”,玻璃瓶在饮料瓶中的情况如图所示(玻璃瓶口开着并倒置),玻璃瓶的横截面积为S=1.5cm2,此时玻璃瓶内外水面高度差h1=2cm,饮料瓶内水面到玻璃瓶底部高度差h2=8c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不计饮料瓶和小玻璃瓶中气体的重力,g=10N/kg,ρ水=1×103kg/m3)①用力挤压饮料瓶,发现玻璃瓶仍然漂浮在水面,此过程中h1减小、h2不变;②用力挤压饮料瓶,发现玻璃瓶仍然漂浮在水面,此过程中h1不变、h2增大;③空玻璃瓶的质量为3g;④空玻璃瓶的质量为13g。
初中物理浮沉条件
1.上浮:
-当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F_浮`大于物体的重力`G`时(即`F_浮>G`),物体将会加速上升直至浮出水面或达到平衡状态(比如部分浸没的物体上浮至漂浮状态)。
2.漂浮:
-当物体完全或部分地浸没在液体中,若其所受浮力`F_浮`等于物体的重力`G`(即`F_浮=G`),物体将保持在液体表面上不动,形成稳定的漂浮状态。
3.悬浮:
-物体在液体内部,如果它受到的浮力仍然等于其重力`F_浮=G`,那么物体将在液体中保持静止,既不上升也不下降,处于任意深度的稳定悬浮状态。
4.下沉:
-当物体受到的浮力`F_浮`小于其重力`G`时(即`F_浮<G`),物体将会加速下沉,直到完全沉入液体底部或者由于其它因素(如容器底的阻挡)而停止。
浮力来源于阿基米德原理,即浸没在流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所排开的流体重量。
物体的密度和流体的密度之间的关系也决定了物体的浮沉行为:
-若物体的密度小于流体的密度,则物体会上浮。
-若物体的密度等于流体的密度,则物体可以悬浮在流体中任意位置。
-若物体的密度大于流体的密度,则物体将会下沉。
第5节水的浮力一、知识点:1、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力叫浮力。
方向:,它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浮力是由周围液体(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2、阿基米德原理。
用公式表示:。
3、物体的浮沉条件:(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决定于:物体的重力G和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①当时,上浮直到物体静止时,漂浮,这时。
②当时,下沉。
③当时,悬浮。
1、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1)密度计:用途。
原理。
(2)轮船:a.因为它漂浮在水面,,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从河到海,其浮力。
b.排水量:轮船装满货物后排开的水重,排水量= 十。
(3)潜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来实现的。
(4)气球:利用升入高空;其气囊里充入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二、教师讲解:1、(1)“上浮”、“漂浮”、“悬浮”的区别:>G时,物体向上运动的过程。
①上浮是当F浮=G。
②漂浮是物体部分露出液面静止在液面上,此时物体受平衡力作用F浮③悬浮是物体全部浸入液面下,可以停留在液体中任何深度处,F=G。
浮(2)“浸在”与“浸没”的区别“浸在”——既可指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也可指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浸没”——指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2、在池塘底淤泥中冒出的小气泡,在向上升的过程中()A、水对它的压强变小,浮力不变B、水对它的压强不变,浮力变大C、水对它的压强变小,浮力变大D、水对它的压强不变,浮力不变3、质量相同的木块和石蜡,把木块放在盐水中,石蜡放在水中,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那么()A、木块受到盐水的浮力大B、石蜡受到水的浮力大C、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D、无法判定4、一个空心金属球的质量是0.5千克,体积是6×10-4米3。
把它投入水中,静止时它将()A、漂浮在液面上B、悬浮在液面上C、沉入水底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5、一只鸡蛋悬浮于盛有水的烧杯中,当在水中加入一些盐后,鸡蛋将()A、上浮B、下沉C、保持悬浮D、无法判断6、物体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就是()A、水对物体向上的压力B、水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C、水对物体向上的压强D、水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物体所受重力之差7、如图所示,一个铁球分别放在水中、盐水中和水银中,受到的浮力最大的是()A、在水中B、在盐水中C、在水银中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8、用一只10牛的铝质水桶到井里吊水,待注满水后匀速往上提,不计水的阻力,在水桶没有露出水面的情况下,绳子对水桶的拉力是()A、小于10牛B、等于10牛C、大于10牛D、无法确定9、体积相同的木球和铁球放入水中,木球漂浮在水面,铁球沉入水底。
2023初中物理人教版八下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同步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关于浮沉条件的应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潜水艇在水中上浮的过程中(未露出水面)受到的浮力变大B.轮船从河水驶入海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变C.气象探测气球里所充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D.乒乓球能漂浮在水面上是因为乒乓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2.未煮过的汤圆沉在水底,煮熟后漂浮在水面上,则此时汤圆( )A.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排开水的体积比未煮过的小B.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排开水的体积比未煮过的小C.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排开水的体积比未煮过的大D.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排开水的体积比未煮过的大3.将一块实心物体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时如图所示.若将该物体分成大小不同的两块,仍然放在盛水的烧杯中,则( )A.大块沉入杯底,小块漂在水面上 B.大块、小块都沉入杯底C.大块、小块都漂在水面上 D.大块、小块都悬浮在水中4.下列关于浮力知识的应用,说法正确的是()A. 阿基米德原理只适用于液体,不适合于气体B. 一艘轮船在海里装卸货物时,所受浮力不变C. 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浸入液体体积越大,所测液体密度越小D. 潜水艇像鱼一样是靠改变自身体积,从而改变所受的浮力,实现上浮下潜的5.将一枚重为0.5 N的蛋放入一杯均匀盐水中,静止时如图所示,然后向杯子里加入一些清水,则( )A.鸡蛋会下沉 B.鸡蛋的重力增加C.鸡蛋所受浮力变大 D.鸡蛋所受浮力为0.5 N6.如图所示,一艘潜水艇漂浮在水面上,要使它潜入水中,从它开始下潜至刚没入水中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浮力变大,重力变大B.浮力变大,重力不变C.浮力不变,重力变大D.浮力不变,重力不变7.(2022广元)在物理实验操作考试中,小马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悬挂一个圆柱体物块,使物块下表面与水面刚好接触,如图甲所示;然后匀速放下物块,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物块下表面浸入水中的深度h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始终在水面上方,水未溢出。
物理初中浮沉溢水问题
浮沉溢水问题是物理中一个经典的力学问题,涉及到物体浮力和重力的平衡关系。
当一个物体浸泡在液体中时,它会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如果浮力大于等于物体的重力,物体就会浮起来;如果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物体就会沉下去。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一个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而液体的重量等于液体的密度乘以液体的体积乘以重力加速度。
所以,浮力可以表示为F_b = ρ_fluid * V_displace * g,其中ρ_fluid是液体的密度,V_displace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g是重力加速度。
而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即F_g = m * g,其中m 是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浮力等于重力,即F_b = F_g。
根据以上两个方程可以得到m * g = ρ_fluid * V_displace * g,通过简化可得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的关系:ρ_object = ρ_fluid * (V_object / V_displace),其中ρ_object是物体的密度,V_object是物体的体积。
所以,若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ρ_object > ρ_fluid),物体会沉入液体底部;若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ρ_object = ρ_fluid),物体将会在液体中漂浮;若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ρ_object < ρ_fluid),物体将会浮到液体表面。
初中物理浮力计算及物体浮沉条件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是由于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压力不均匀造成的。
浮力的计算公式为:F=ρ×V×g其中F表示浮力,ρ表示液体的密度,V表示物体在液体中浸泡的体积,g表示重力加速度。
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方向与物体浸泡的液体垂直向上。
根据浮力计算公式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体积成正比,即排开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较大的船只可以漂浮在水上,而小石子却沉入水中。
2.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成正比,即液体越密集,浮力越大。
这意味着一个物体在水中的浮力要大于在空气中的浮力。
3.浮力与重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当物体所受重力大于浮力的时候,物体沉入液体中,当物体所受重力等于浮力的时候,物体平衡浮在液体中,当物体所受重力小于浮力的时候,物体浮在液体表面。
根据上述结论,可以总结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1.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即物体比液体更密集,那么物体将沉入液体中。
2.如果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即物体和液体具有相同的密度,那么物体将平衡地漂浮在液体表面。
3.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即物体比液体更稀疏,那么物体将浮在液体表面。
通过控制物体的密度和体积,可以改变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给物体加入空气或其他气体,使得物体的密度降低,从而让物体浮在液体表面。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浮力的应用。
比如,船只的设计就利用了浮力的原理,通过扩大船体的体积来增大浮力,使得整个船只能够漂浮在水上。
潜水艇则利用浮力的相反原理,通过控制船体内部的空气体积,使得整个潜水艇能够下潜或上浮。
总结起来,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可以通过公式F=ρ×V×g进行计算。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关系,当物体所受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沉入液体中;当物体所受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平衡浮在液体中;当物体所受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浮在液体表面。
浮力之浮沉条件
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当物体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时,它会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和浮力。
具体而言,浮力是由物体周围的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向上的压力力量。
浮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
浮力=密度×体积×重力加速度
其中,密度是液体或气体的密度,体积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所占据的空间的大小,重力加速度是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
物体的浮沉条件取决于它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
当浮力大于或等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会浮在液体或气体的表面上;当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会沉入液体或气体中。
具体而言,物体能够浮起的条件是:
1.物体的浮力大于或等于物体的重力;
2.物体的密度小于或等于液体或气体的密度;
3.物体能够排除一部分液体或气体。
这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理解:
1.船舶能够浮在水中,因为船舶的体积大,密度小,所以受到的浮力大于或等于船舶的重力。
2.水中的气球能够浮起,因为气球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受到的浮力大于气球的重力。
3.泳圈能够浮在水中,因为泳圈的体积大,密度小,所以受到的浮力大于或等于泳圈的重力。
总而言之,物体能够浮起的条件是浮力大于或等于物体的重力,并且物体的密度小于或等于液体或气体的密度。
如果这些条件满足,物体就能够在液体或气体中浮起。
反之,如果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物体就会沉入液体或气体中。
八年级下册物理浮力-知识点总结及练习题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F 浮 <G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ρ液<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3)、说明: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G分析:F 浮 = G 则:ρ液V 排g =ρ物Vgρ物=( V 排/V )·ρ液= 2 3ρ液③ 悬浮与漂浮的比较相同: F 浮 = G不同:悬浮ρ液 =ρ物 ;V 排=V 物漂浮ρ液 >ρ物;V 排<V 物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 浮 与G 或比较ρ液与ρ物 。
⑤ 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 ,浸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示数为F 则物体密度为:ρ物= G ρ/ (G-F)鮞塋騶亙禱膃誄馒學园鹃阕詛戔窝验驹飓鬢顿净庑蘆缃氽犹脫咙懾塊业烨鹾浅紿厲桨莶。
向上的浮力F 浮,向上的测力计对它的拉力(大小即测力计的示数),向下的重力G,此时縉閫图围荦锐镀鏍盞黩鷙檻巩丽钤蘭閆。
则G=F 浮+F所以F 浮=G-F (此公式也是这种情况下,浮力的常用计算公式之一)飄綬讧潔绺嵛绘简竅躊誉颛鵠缤闥驴轢篋瑷騷蕕慳奂泾頎绗嚣齋锥。
则V 排=F 浮/p 水g=(G-F)/p 水g 浸没,则物体的体积V=V 排=(G-F)/p 水g物体的质量 m=G/g所以物体的密度p=m/V=(G/g)/{(G-F)/p 水g}=p 水G/(G-F)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初中物理浮沉子原理,物理浮沉子实验简介浮沉子原理1、将瓶体中的空气压缩,这时浮沉子里进入一些水,排水体积不变,所受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于是向下沉。
松开瓶子,筒内水面上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减小。
2、浮沉子的原理就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主要是靠改变G的大小来实现浮与沉。
用力挤压瓶壁,使瓶内气体被压缩,气压增大,水被压入浮沉子内,G增大了大于了F,浮沉子就下沉。
3、浮沉子原理: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改变浮力大小实现升降。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静止流体(气体或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一个浮力,其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的流体重量,方向垂直向上并通过所排开流体的形心。
4、小制作浮沉子的原理:它是玻璃制的小瓶体,其下端开有小孔,水可通过小孔进出瓶体。
把它放入高贮水筒中,并使之浮在水面上。
用薄橡皮膜把筒口蒙住并扎紧,用手按橡皮膜,筒内的水和空气是在密闭的容器内。
5、浮沉子实验的原理是:浮沉子里面被压缩的空气把水压出来,此时排水体积增大,浮沉子的重力小于它所受的浮力,因此它就向上浮。
浮沉子的浮沉是在外加压强作用下,靠改变它的排水体积来实现的。
6、浮沉子的制作及原理具体如下:制作:大塑料瓶灌满水,口服液瓶子灌一部分水头朝下塞进去,大塑料瓶盖上盖子。
用手轻挤瓶身,口服液瓶子下沉,松开,口服液瓶子上浮。
浮沉子实验的原理是什么浮沉子实验的原理是:浮沉子里面被压缩的空气把水压出来,此时排水体积增大,浮沉子的重力小于它所受的浮力,因此它就向上浮。
浮沉子的浮沉是在外加压强作用下,靠改变它的排水体积来实现的。
浮沉子实验原理: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改变浮力大小实现升降。
根据浮沉子存在两个能量传递系统的,利用外部能量守恒为技术条件实现了从重力场获取能量,并且是把重力转换为mgh,这是标准的反重力现象。
根据帕斯卡定律,当空气被压缩时,将压强传递给水,水被压入瓶体中,将瓶体中的空气压缩,这时浮沉子里进入一些水,排水体积不变,所受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于是向下沉。
初中物理浮力知识点总结浮力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涉及到物体在流体中的受力情况。
本篇文章将对初中物理中关于浮力的基本概念、原理、计算方法以及相关实验进行总结。
# 浮力的基本概念1. 浮力的定义:浮力是指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
当物体完全或部分浸没在流体中时,流体对物体施加的压力差产生的向上的力就是浮力。
2. 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3. 浮力的产生原因:浮力的产生是由于流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不同。
在物体下表面受到的流体压力大于上表面的流体压力,这个压力差就是浮力。
# 浮力的原理1. 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是描述浮力的基本原理,指出任何完全或部分浸没在流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的流体的重量。
公式表示为:$$ F_{浮} = \rho_{流体} \cdot g \cdot V_{排} $$其中,$F_{浮}$ 是浮力,$\rho_{流体}$ 是流体的密度,$g$ 是重力加速度,$V_{排}$ 是物体排开的流体体积。
2. 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当物体浸没在流体中时,浮力与物体的重力相互作用,决定了物体的浮沉状态。
如果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会上浮;如果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会下沉;如果浮力等于重力,物体会悬浮在流体中。
# 浮力的计算方法1. 浮力的计算公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计算公式为:$$ F_{浮} = \rho_{流体} \cdot g \cdot V_{排} $$在实际计算中,需要知道流体的密度、重力加速度以及物体排开的体积。
2. 物体的浮沉条件:- 上浮:$F_{浮} > G_{物}$($G_{物}$ 是物体的重力)- 下沉:$F_{浮} < G_{物}$- 悬浮:$F_{浮} = G_{物}$# 浮力的相关实验1. 浮力演示实验:通过将不同密度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可以直观地理解浮力的作用。
2. 测量浮力的实验:使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和物体浸没在水中时的示数差,差值即为物体所受的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