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卷本)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5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卷本)作者:来源:《文化纵横》2015年第01期日本讲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许纪霖推荐:这是一套期待已久的中国历史的史书,是日本当今一流大学者为知识公众撰写的通俗小书。
东洋历史学家对中国历史的熟悉和研究,有时候令中国学者也自叹弗如,但不要以为东洋的史家只有实证和考据的功夫,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
他们中的优秀名家,不仅有具体的史料,而且有大历史观——与中国学者不同的视野与角度。
以我正在阅读的其中一册《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夏金元》为例,整个颠覆了我以往不知不觉所接受的华夏中心主义历史观。
那些来自大草原的游牧民族政权,并非汉人史书所描述的那般野蛮,他们给中国带来了草原的活力和游牧的文化,最终使得11世纪之后的中国,成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整合了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复合型多元帝国。
诚如姚大力教授所言,那是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我们过去知道得太少太少,今天从娓娓道来的日本学者口中说出,让我们了解到另一个陌生的中国历史。
历史早已逝去,史家今日所做的,只是盲人摸象而已。
过去我们摸到了大象的粗腿,以为就是大象的全部。
读了这套系列,有一种摸到了大象鼻子的感觉:原来大象的整体,远远未曾穷尽,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杨善华、阮丹青、定宜庄,《缝隙中的改革:黄宗汉与北京东风电视机厂的破冰之旅》三联书店,2014年10月张慧瑜推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是改革的起点,也被认为是改革无法重复的黄金时代。
《缝隙中的改革:黄宗汉与北京东风电视机厂的破冰之旅》就是一本讲述七八十年代之交地方国企改革的口述史,所谓“缝隙”是指体制或制度的裂缝,而计划经济体制则是“改革”需要破除的坚冰。
本书主角是1980年代“乔厂长”式的人物黄宗汉,作为“文革”后落实政策的干部,他主动要求去市级国企东风电视机厂担任厂长,还信心满满地要当“中国电视大王”。
这本根据当事人口述、档案资料“还原”出来的改革故事虽然重复了“80年代改革”的主旋律,即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以效率为原则的新制度,但也从基层改革的角度呈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历史转折时期的丰富内涵。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各章内容概括近代中国史学十论是中国近代史学研究的重要专著,由史学家陈寅恪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完成。
该书共分为十个章节,每一章节都深入探讨了中国近代史学的重要问题和学术观点。
第一章《中国史学的特殊地位和任务》主要阐述了中国史学在东西方史学中的独特地位和历史使命。
陈寅恪认为,中国史学应该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与西方史学相结合,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第二章《中国史学的传统与发展》讲述了中国史学的传统和发展历程。
陈寅恪认为,中国史学自古以来就注重史料的整理和研究,但在近代化的同时也需要吸收西方史学的先进理论和方法。
第三章《近代中国史学的历史地位》探讨了近代中国史学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陈寅恪指出,近代中国史学的出现对于中国的历史研究和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对近代中国史学的贡献进行了评价。
第四章《近代中国史学的基本方法》介绍了近代中国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陈寅恪强调了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提出了史料批判、历史概念的运用以及对历史问题进行整体分析的重要性。
第五章《近代中国史学的学派与人物》概括了近代中国史学的学派和代表性人物。
陈寅恪列举了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学派,如新学、旧学、考据派等,并对一些著名的史学家进行了评述。
第六章《近代中国史学的主要成就》回顾了近代中国史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陈寅恪对近代中国史学在历史文献整理、历史考证、历史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成就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第七章《近代中国史学的主要问题》探讨了近代中国史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争议。
陈寅恪提出了历史研究中存在的主观性、政治化、片面性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思路。
第八章《近代中国史学与国家建设》探讨了近代中国史学与国家建设之间的关系。
陈寅恪认为,史学在国家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应该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做出贡献。
第九章《近代中国史学与现代史学》比较了近代中国史学与西方现代史学的差异和联系。
陈寅恪认为,近代中国史学需要吸收和借鉴西方史学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同时坚持中国史学的特色和传统。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套装共9册)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广袤的土地和悠久的文化传承。
这套9册的《中国历史》向读者展示了中国自古至今的沧桑巨变,以人类视角刻画了这个古老国度的兴衰荣辱。
第一册《夏商周的兴起》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三皇五帝时代,揭开了中国历史的神秘面纱。
我们将见证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感受先民智慧的结晶和古代社会的变迁。
第二册《秦始皇与统一中国》聚焦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壮举。
通过深入剖析秦始皇的治国策略和政权建设,我们能够充分理解这位伟大君主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册《汉朝的繁荣与衰落》展示了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之一。
汉朝的繁荣和科技创新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然而内忧外患导致了这个王朝的衰落。
我们将深入了解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并思考其兴衰原因。
第四册《隋唐的辉煌时代》聚焦于隋唐王朝的辉煌时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王朝之一,它的开放和包容为中国带来了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
这本书将向读者展示唐朝的盛世和其后的衰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伟大时代的魅力。
第五册《宋朝的文化与科技》深入探索了宋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宋朝的文化繁荣和科技创新为中国历史增添了光彩,我们将了解宋朝的文人墨客、科技发展和社会变迁,感受这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第六册《元朝的疆域与文化融合》聚焦于元朝的疆域扩张和文化融合。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它的疆域辽阔,文化多元。
我们将了解元朝的政治格局、文化交流和社会变迁,感受这个时代的多元魅力。
第七册《明朝的辉煌与衰落》揭示了明朝的辉煌和衰落。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疆域广阔,文化繁荣。
然而内忧外患导致了明朝的衰落,我们将深入了解明朝的政治斗争、文化繁荣和社会变迁,思考其兴衰原因。
第八册《清朝的崛起与衰落》聚焦于清朝的崛起和衰落。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崛起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格局。
然而,清朝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逐渐衰落,我们将深入了解清朝的政治制度、文化遗产和社会变迁,思考其兴衰原因。
域外汉学经典推荐《讲谈社·中国的历史》《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日本讲谈社原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0卷本。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
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每卷都由该历史时段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撰写,同时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历史著作。
该系列大致按照从上古至近代的时段来分卷,包括《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绚烂的世界帝国》,《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海与帝国:明清时代》,《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中华民国》。
作为域外对中国历史研究成果的展现,该书也呈现出一些特别的意义,如第四卷《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作者是集中、日、韩三国文化背景于一体的专家,他把三国的历史与大家熟悉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比较着叙述历史的真实,并将三国历史放到整个东亚史中去解读。
在读外国人写的历史之前,我们应该了解到的第一点便是,他们和我们接收过的历史观教育是不同的。
这一点不管是对于《剑桥中国史》还是《讲谈社·中国的历史》都是相同的。
而不同的历史观下,很自然的便会产生出对历史不同的理解。
而我们在读任何一部书籍的时候,都不宜将其理解为所谓的“正史”,或者说是“真实的历史”。
我们更多的应该去了解的是别人的观点是怎样的,并且思考这些观点是如何形成的。
甚至可以认为,我们首先要了解了对方的历史观和他们的主观意识之后,才有那么一点资格去评论对方的观点如何。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11和12卷名称《讲谈社中国的历史11和12卷名称》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历史的著作,其中的第11和12卷是该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为您介绍这两卷的名称及其内容概要。
第11卷:《大唐盛世》《大唐盛世》是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的第11卷,主要讲述了唐朝这一历史时期的兴盛和辉煌。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时间长达289年,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本卷通过详细的史料和研究,全面展现了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成就。
首先,本卷从唐朝的建立开始,介绍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策略和政治改革,以及他的才子佳人们。
随后,文章详细描述了唐朝的疆域扩张和外交政策,包括对西域的控制和与邻国的关系。
同时,本卷还着重探讨了唐朝的经济繁荣,包括盛唐时期的商业、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繁荣。
此外,本卷还对唐朝的文化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唐朝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诗人杜甫、李白等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
本卷将介绍唐朝的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唐朝的科技进步和教育制度。
最后,本卷还将探讨唐朝的衰落和灭亡原因,包括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等内外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唐朝历史的全面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迁。
第12卷:《明清王朝的兴衰》《明清王朝的兴衰》是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的第12卷,主要讲述了明朝和清朝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兴盛和衰落。
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分别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和衰落。
本卷通过详细的史料和研究,全面展现了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迁。
首先,本卷将介绍明朝的建立和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策略。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76年。
本卷将详细描述明朝的政治制度、官员选拔制度以及对外扩张的政策。
同时,本卷还将探讨明朝的经济繁荣和农业发展,以及明朝的文化艺术成就,如明代的戏曲、绘画和文学等。
讲谈社中国历史十二册1.引言1.1 概述概述:《讲谈社中国历史十二册》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著作,由讲谈社出版社出版。
本书采用了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全面回顾了中国过去数千年的历史演变。
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社会变革的详细叙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
这本书共分为十二册,每一册都囊括了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从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到近现代中国的崛起,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众多重要时刻。
通过深入探究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本书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生动而全面的中国历史画卷。
每一册都以详实而精确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作者对于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和整理,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观点和解读。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详细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此外,本书还注重对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后的社会动因。
通过揭示历史事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总之,《讲谈社中国历史十二册》是一部权威而全面的中国历史著作,通过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中国的过去。
无论是专业历史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深刻的历史思考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内容的安排方式。
本文以介绍《讲谈社中国历史十二册》为主题,下面将详细介绍文章的结构。
2.正文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涉及每一册《讲谈社中国历史十二册》的要点。
具体安排如下:2.1 第一册要点在这部分,将详细介绍《讲谈社中国历史十二册》第一册的内容要点,例如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概述、文明起源、各个朝代的兴衰等。
2.2 第二册要点接着,将展开介绍《讲谈社中国历史十二册》第二册的内容要点,比如介绍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政治制度的变迁、重要历史事件等。
两周时期历史书籍有哪些
中国历史学的科学性,除它具备了一门学科的科学性所必须符合的一般性要求以外,根本的依据就在于它是归属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范畴的一门学科。
下面小编列举一些两周时期历史书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许倬云:西周史
杨宽:西周史
李峰: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
杜正胜:周代城邦
赵伯雄:周代国家形态研究
林屋公子:先秦古国志
童书业:春秋史、春秋左传研究
李尚师:晋国通史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林屋公子: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
马长寿:北狄与匈奴
杨宽:战国史
张金光:战国秦社会经济形态新探
沈长云:赵国史稿
林剑鸣:秦国发展史
易中天:从春秋到战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殷连勤:北狄与中山国
吕思勉:先秦史
翦伯赞:先秦史
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包括总序和夏商周,以周为主)
平势隆郎: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卷本) 【第二卷】或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
徐中舒:先秦史十讲
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
陈舜臣:中国的历史第一卷:从神话到历史&中华的摇篮(远古到春秋)
宋杰:先秦战略地理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书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史书。
这些史书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书单,以期增进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和研究。
一、《中国史纲要》《中国史纲要》是一部系统、全面地概括和总结中国历史的史书。
它从远古时代一直延伸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这本书以简练的文字和清晰的逻辑框架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历史的脉络和发展轨迹。
二、《中国史新编》《中国史新编》是一部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史书。
它以新的视角和方法重新解读中国历史,突出了历史的变革和演进。
这本书打破了传统史书的束缚,采用了全新的叙事方式和文风,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内涵和意义。
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是一部广泛流传的史书,它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和朝代。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故事集,更是一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著作。
通过阅读《中国通史》,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去的荣辱兴衰,以及对未来的思考和展望。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一部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专著。
它详细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要事件、重大决策和历史发展趋势。
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描述,更是一部对历史进行深入分析和评述的研究成果。
通过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和现实。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话》是一部采访和访谈的形式来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史书。
它以生动的口述方式展示了中国从解放战争时期到改革开放时期的重要事件和时间节点。
这本书通过真实的历史人物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为读者们提供了一种亲历历史的感受和体验。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悠久而辉煌,这些史书记录了中国的光辉历程和发展进程。
2004-2005年,日本讲谈社出版了一部通俗性的《中国历史》。
现在,这部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组织汉译出版了。
在日本,类似通俗读物很多,但在中国,达到这样水准的通俗读物却不多见。
对全书的内容进行介绍甚至评价,非我学力所及;我只想围绕“怎么写”、“怎么读”以及“怎么看”来发几句议论。
首先,“怎么写”。
历史研究,需要受过基本的训练、掌握基本的技能、遵守基本的规范。
不作精深的研究,就谈不上普及。
这部书是真正研究有素的专家学者编撰的。
他们不是“民科”或业业爱好者,也不是跨行越界的“客串”。
学者的严谨,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
他们受过现代史学的洗礼,接受了考古学的训练,不会把古书中记载的古史与古史本身混为一谈;不会炫耀自己研究后汉、三国史是根据了《后汉书》、《三国志》而不是《三国演义》;更不会以儒者自居,本着儒家的理念来解读历史,或者凭着五百年来谁著史的气概,动辄作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式的“胡抡”论史。
他们是在自己和学术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一般不征引原始资料,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谈他们所认识、所理解的中国历史。
学者各有专长,所以“说什么、怎么说”,就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不必面面俱到。
对自己所思考的、研究的、熟悉的内容,就讲得多、讲得透,反之,对一些也许是重要的史事,也会因自己不太熟悉或不太感兴趣而讲得少,甚至没有讲。
这大概就是日本每隔几年就会有不同的学者或出版社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编纂出版这类通俗读物的原因吧。
不同专长、不同眼光、不同特点的专家所编写的通俗读物之间,也正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他们强调的是撰著者“个人”对相关断代或问题的理解。
编集委员会是组织者,不是我们这里的“主编”,不定调子、不定框架,执笔者不必贯彻主编意图,也不承担贯彻正确历史观、弘扬文化的重任。
不同代际甚至不同圈子的学者,选题、角度、叙述都会有不同,反映着他们对历史认识的不同。
中国历史,在日本学者眼中是外国史,在他们的学科分际中,被划入“东洋史”。
中国史十大经典书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
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承,使得学术研究和相关的著作非常丰富。
如果你感兴趣了解中国历史,以下是中国史十大经典书籍。
1.《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官员司马光。
它记录了从夏朝到南宋末年的中国历史,涵盖了三千年的历史,可谓是中华民族史的良心之作。
2.《史记》《史记》是汉代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由司马迁创作。
它涵盖了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以及对后来历朝历代的考察和评论。
它被认为是中国史的百科全书。
3.《通鉴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记载了历代的重大事件和人物,通过详细的描述、分析和总结,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画卷。
4.《资治五代史》《资治五代史》记录了从唐朝末年到后来五代十国的历史,以及南北朝的历史。
它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势力对比和政治演变的重要参考。
5.《唐书》《唐书》是唐朝时期的史书,它记录了唐朝的历史。
在这部著作中,我们看到了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也能发现唐朝在一些方面的缺点。
6.《宋史》《宋史》是南宋时期的史书,它记载了宋朝的历史。
在这部著作中,我们看到了宋朝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以及宋代思想文化的特点。
7.《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虽然被误认为是一本历史书,但它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的文学、传说和民间故事有重要意义。
8.《红楼梦》《红楼梦》是另一本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描述了中国清朝中期的一个封建世家的历史。
它是中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在描述人性和风俗习惯方面有很强的生动感和深刻洞察力。
9.《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它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
《论语》中的论述,涉及到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社交礼仪、个人修养等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10.《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作者是老子。
它主要讲述的是人类生活的道德、哲学、文化和生活方式。
关于中国历史的书中国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许多著作详细记录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
以下是几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它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机会。
1.《中国简史》作者:吕思勉《中国简史》是一本经典的通俗读物,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而简明的介绍。
它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近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包括夏商周、秦汉、唐宋、明清等。
这本书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
2.《中国通史》作者:茅海建《中国通史》是一部系统而全面的学术著作,对中国历史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多个卷册,覆盖了从远古到现代的各个时期。
它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对历史事件、政治制度、社会变迁等进行了深入剖析,适合那些对中国历史有较高要求的读者。
3.《中国文化通俗演义》作者:方宪民《中国文化通俗演义》是一本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书籍。
它通过讲述历史故事、传说和典故,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这本书不仅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禅宗等,还介绍了中国传统艺术、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4.《中国古代史》作者:陈寅恪《中国古代史》是一本经典的学术著作,由中国历史学家陈寅恪撰写。
这本书从古代社会形态、制度、文化等多个角度,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古代历史。
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入的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而详实的中国古代历史图景。
5.《中国近代史》作者:王世英《中国近代史》是一本权威的学术著作,对中国近代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这本书从晚清时期开始,详细介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和文化变革。
它对中国近代史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深入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国的发展和挑战。
以上是几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探讨了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
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专业人士,这些书籍都能够为你提供丰富的知识和启发,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书单中国历史是悠久而辉煌的,数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价值观。
作为一个中国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本文为大家推荐一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书单,希望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引导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探索中国历史。
一、《中国通史》(中华书局出版)《中国通史》是一本权威性较强的综合性历史著作,由中国历史学家编写,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大事件。
本书被广大读者誉为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涵盖了从远古时代的崛起,到封建王朝的交替,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发展。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对中国历史的整体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明史》(明·张居正著)《明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史书,由明代政治家张居正撰写而成。
该书详细记载了明朝历代君臣的事迹和朝代发展的变迁,对于研究明朝历史和理解明代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阅读《明史》,可以深入了解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于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和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三、《清史稿》(清·孙学渊等整理)《清史稿》是一部关于清朝历史的重要著作,由清朝官修学者孙学渊等整理而成。
该书详细记述了中国清朝君臣的事迹和政治制度的运行,对于研究清朝历史和了解清朝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阅读《清史稿》,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满清政权的维系与变迁。
四、《辛亥革命史》(邓小平著)《辛亥革命史》是中国现代史的经典之作,由邓小平撰写。
该书详细叙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更好地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有着重要意义。
五、《中国近代史纲要》(张仲景著)《中国近代史纲要》是一本精简而又有深度的读物,由中国历史学家张仲景编写而成。
该书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概括地介绍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变革。
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对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和演变过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新的世纪新的“历史”--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评介邱实
【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17)004
【摘要】高等教育出版社近期推出的《中国历史》(六卷本)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该书由著名史学家张岂之先生主编,汇聚数十名史学专家,历时七载,数易其稿,精心撰著而成.与已往历史教材相比,该书呈现出下列特点:一、内容全面、丰富,史料可靠、可信,论述平实、公允,文字明白晓畅.二、吸取史学研究的新成果,重新认识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不断校正过去的偏颇,体现出与时共进的显著特点.三、继承了史论结合的修史系统,所作议论要言不繁,恰到好处.
【总页数】3页(P148-150)
【作者】邱实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文化编辑部,北京,1007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G236
【相关文献】
1.新的世纪新的"历史"--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评介 [J], 邱实
2.20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读陈其泰教授主编《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研究》 [J], 黎明
3.张岂之主编六卷本《中国历史》评介 [J], 钟玉发
4.张岂之主编六卷本《中国历史》评介 [J], 钟玉发;
5.张岂之教授《中国历史文化导论》英文版首发 [J], 允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卷本)
日本讲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许纪霖推荐:这是一套期待已久的中国历史的史书,是日本当今一流大学者为知识公众撰写的通俗小书。
东洋历史学家对中国历史的熟悉和研究,有时候令中国学者也自叹弗如,但不要以为东洋的史家只有实证和考据的功夫,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
他们中的优秀名家,不仅有具体的史料,而且有大历史观――与中国学者不同的视野与角度。
以我正在阅读的其中一册《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夏金元》为例,整个颠覆了我以往不知不觉所接受的华夏中心主义历史观。
那些来自大草原的游牧民族政权,并非汉人史书所描述的那般野蛮,他们给中国带来了草原的活力和游牧的文化,最终使得11世纪之后的中国,成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整合了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复合型多元帝国。
诚如姚大力教授所言,那是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我们过去知道得太少太少,今天从娓娓道来的日本学者口中说出,让我们了解到另一个陌生的中国历史。
历史早已逝去,史家今日所做的,只是盲人摸象而已。
过去我们摸到了大象的粗腿,以为就是大象的全部。
读了这套系列,有一种摸到了大象鼻子的感觉:原来大象的整体,远远未曾穷尽,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杨善华、阮丹青、定宜庄,《缝隙中的改革:黄宗汉与
北京东风电视机厂的破冰之旅》三联书店,2014年10月张慧瑜推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是改革的起点,也被认为是改革无法重复的黄金时代。
《缝隙中的改革:黄宗汉与北京东风电视机厂的破冰之旅》就是一本讲述七八十年代之交地方国企改革的口述史,所谓“缝隙”是指体制或制度的裂缝,而计划经济体制则是“改革”需要破除的坚冰。
本书主角是1980年代“乔厂长”式的人物黄宗汉,作为“文革”后落实政策的干部,他主动要求去市级国企东风电视机厂担任厂长,还信心满满地要当“中国电视大王”。
这本根据当事人口述、档案资料“还原”出来的改革故事虽然重复了“80年代改革”的主旋律,即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以效率为原则的新制度,但也从基层改革的角度呈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历史转折时期的丰富内涵。
黄宗汉本人系名门之后,哥哥、姐姐为文艺界名流黄宗江、黄宗英和黄宗洛,而且建国前黄宗汉就加入了华北局城工部,建国后一直在北京市工作。
因此,“文革”后复出并担任厂长的黄宗汉,可以通过北京市的人脉获得各种资源的支持,包括要到电视机进口指标以及引进国外生产线的外汇,这些体制内的“缝隙”或者说空子给黄宗汉提供了大展拳脚的便利。
黄宗汉的结局更像一位悲剧英雄,其改革虽然使得东风电视机厂扭亏为盈,但也触动了不同部门尤其是广电部门的利益,最后被组织调离。
而黄宗汉所创造的通过“散
件加工”转化国外先进技术、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来提高生产效益的“东风方式”却受到高层肯定,成为中小企业学习的榜样。
不仅如此,根据黄宗汉事迹所创作的报告文学《希望在人间》发表之后,发表这篇文章的编辑通过个人关系“夜闯中南海”并最终使得这篇文章“转危为安”,还获得了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刘烈:《神经病论》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
赵汀阳推荐:中国的现代化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心理病人。
30年前,作为社会现象的心理病人还似乎主要属于西方发达国家,那时中国虽然也有心理病人,但尚未形成显著的社会现象。
刘烈先生是加拿大华裔,先后在法国和加拿大获得双料博士,先做心理学家,后来又做哲学家。
刘烈先生最早从事心理治疗临床工作是在巴黎做心理学大师拉康的助理医师,后来在加拿大自己独立开办心理诊所。
多年后深感心理治疗的局限,因而读了哲学博士,在大学里教哲学了。
刘烈希望能够帮助中国读者理解西方心理治疗的关键概念,同时结合中国关于心理病的传统理解而深入心理问题。
关于心理病人的理论和治疗方式至今仍然是西式的,深嵌于西方文化之中,与中国生活方式未必完全吻合,所以刘先生很希望能够有一种中国式的探索。
刘烈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他讲过心理治疗的一些令人伤
心的困境,其中一个问题是:看病容易治病难,因为人不可能重新生活一遍,所以重建心理健康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最有趣的是,大师拉康也无法治疗自己的心理病,也要到同行那里去接受治疗,而且似乎也没有治好。
刘先生关于心理病有个十分传神的关键概念:心理的“本钱”。
这种“本钱”主要来自母爱,父亲是社会存在,所以父爱相对次要一些。
如果母爱充足,心理本钱就厚实,就不容易得心理病,即使得了心理病也容易治好;而如果母爱欠缺,本钱稀薄,心理病就很难治愈。
根据刘先生的理论,似乎可以推论目前中国心理病高发的一个原因:前30年的母亲们一心忙于单位工作而忽视子女们,后30年的母亲们一心要求子女们“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同样不给子女们心理本钱。
孔颖,《走近文明的橱窗:清末官绅对日监狱考察研究》法律出版社,2014年
陆建德推荐:关于晚清监狱改革。
方苞在《狱中杂记》(曾收入语文教科书)里描状过康熙五十一年的“刑部狱”。
那是一个难以想象的黑暗世界:两百多人关押在四五个没有窗户的房间里,大小便就地解决,每天都有人死于疫病,少者三四个,多者十几个。
到了晚清,监狱卫生状况没有改观,而各种酷刑非笔墨所能形容。
监狱折射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这是晚清不少先觉者的共识。
钟叔河先生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里就有很多晚清官员访问、考察欧美监狱的记载,
而晚清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刑讯法律制度的改革。
法律出版社的《走近文明的橱窗:清末官绅对日监狱考察研究》讲述的是中国官绅如何以日本为媒介移植西方法政制度的个案。
监狱改良还不光是人道主义问题,其成败将决定中国能否挑战租界治外法权。
1906年清政府还派考察团“调查日本裁判监狱情形”,领队的董康(沈家本得力助手)在日期间“心力专注,殆无片刻暇”。
结果董康的调查报告成为清末监狱改良的蓝本。
日本监狱局事务官小河滋次郎负责接待考察团,他专门为中国来访者开课,讲义记录《日本监狱访问录》现存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