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表面与界面第一章 表面与界面的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3.77 MB
- 文档页数:70
材料表⾯与界⾯(1)材料表⾯与界⾯第⼀章绪论§1-1表⾯与界⾯的概念表⾯:通常把⼀个相和它本⾝的蒸汽(或在真空中)相接触为界⾯。
界⾯:两个不同的相或取向不同的材料相接触的分界⾯。
§1-2表⾯科学及其应⽤理想晶体(⽆限连续体):晶胞(能反映晶体特征的最⼩单元)在三维空间上的周期性重复。
实际晶体:有边界⼀、表⾯与体内的差别1、组成上的差别―表⾯偏析(表⾯富集、表⾯偏析、晶界偏析)2、表⾯质点排列与体内的差别(表⾯结构分析)3、表⾯原⼦的电⼦结构与体内的不同表⾯上的原⼦的电⼦云空间分布变化表⾯物理化学性质变化表⾯原⼦的电⼦结构与能级变化能量和空间分布状态XPS测内层电⼦UPS测价电⼦⼆、表⾯科学的实际应⽤光学性质:增透膜、减反膜催化作⽤:1、改善材料的机械性能、腐蚀性能SiN4-SiN2O预氧化2、催化问题3、界⾯的研究固-固界⾯、固-液界⾯(润湿)4、能源的利⽤§1-3表⾯研究⽅法⼀、常⽤表⾯分析技术AES 俄歇电⼦谱AEAPS 俄歇电⼦出现电势谱SEM 扫描电⼦显微镜EPMA 电⼦探针微区分析(微探针)EELS 电⼦能量损失谱ESCA 化学分析电⼦谱(XPS)EXAFS 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HREELS ⾼分辨电⼦能量损失谱IMMA 离⼦微探针质量分析器IRRAS 红外反射吸收谱LEED 低能电⼦衍射MEED 中能电⼦衍射RHEED 反射⾼能电⼦衍射SIMS ⼆次离⼦质谱STM 扫描隧道显微镜UPS 紫外光电⼦谱XPS X射线光电⼦谱⼆、表⾯分析分类1、根据测量物理基础分类a、以电学、光学技术为基础b、表⾯电⼦谱⽅法2、表⾯电⼦谱优点:a)电⼦容易产⽣⽽且价廉b) 电⼦的荷质⽐很⼤,很容易被聚束或偏转c) 电⼦有合适的⾮弹性散射平均⾃由程(能够带回来⾮常丰富的近表⾯层的信息) d) 电⼦和原⼦、分⼦、离⼦不同,它在使⽤过程中不会影响系统的真空度,不会存在“记忆”效应 e) 电⼦能有效地加以检测缺点:a) 电⼦对样品不是完全⽆损的b) 电⼦谱探测的深度依赖于电⼦的能量和材料的特性c) 电⼦携带的信息⼀般来⾃近表⾯约1nm 的深度,所以电⼦谱包含有某些体内的性质d) 电⼦不像光束那么容易做到“偏振化”和单⾊化,并且容易受外界磁场的影响。
表界面是由一个相过渡到另一个相的过渡区域。
若其中一相为气体,这种界面通常称为表面。
表面:在真空状态下,物体内部和真空之间的过渡区域,是物体最外面的几层原子和覆盖其上的外来原子和分子所形成的表面层。
表面层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物体内部的性质完全不同。
几何概念:表面是具有二维因次的一块面积,无厚度、体积。
界面:两个物体的相态相接触时的过渡区域,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在组成、密度、性质上和两相有交错并有梯度变化的过渡区域。
几何概念:它不同于两边相态的实体,有独立的相、占有一定空间,有固定的位置,有相当的厚度和面积。
弛豫;指表面层之间以及表面和体内原子层之间的垂直间距ds和体内原子层间距d0相比有所膨胀和压缩的现象。
可能涉及几个原子层。
重构:指表面原子层在水平方向上的周期性不同于体内,但在垂直方向上的层间间距d0与体内相同。
这种不平衡作用力使表面有自动收缩的趋势,使系统能量降低的倾向,由此产生表面张力以σ表示,称为表面张力,即:6=f/2l,6=dw/da,σ也可以理解为表面自由能,简称表面能。
例题:20℃时汞的表面张力为4.85×10-1 Jm-2,求在此温度及101.325 kPa 的压力下,将半径1mm的汞滴分散成半径10-5 mm的微小汞滴,至少需要消耗多少功?解:已知:σ=4.85×10-1 Jm-2,r1=1mm, r2=10-5 mm,界面张力的热力学定义。
在恒温、恒压下研究表面性能,故常用下式表示。
广义表面自由能的定义:保持相应的特征变量不变,每增加单位表面积时,相应热力学函数的增值。
狭义表面自由能的定义:保持温度、压力和组成不变,每增加单位表面积时,Gibbs自由能的增加值称为表面Gibbs自由能,或简称表面自由能或表面能,用符号σ表示,单位为J·m-2。
表面张力与表面Gibbs自由能的异同:相同点:数值相同,量纲相同。
不同点:物理意义不同,单位不同。
例:试求25℃,质量m=1g的水形成一个球形水滴时的表面自由能E1。
表面与界面知识点总结 -回复
以下是表面与界面的知识点总结:
1. 表面:物质外部与空气、液体、固体等相接触的部分。
通常有分子层之称。
2. 界面: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相接触的部分,如气液界面、固液界面等。
3. 表面张力:液体表面对外界的张力。
液体分子内部相互吸引,表面上的液体分子则受到邻居分子的吸引力只能向内收缩,形成一个比内部压力高的膜状物。
例如水滴在菜叶表面停留就是因为水滴表面的张力与菜叶表面的张力相等而凝聚在菜叶上。
4. 比表面积:单位质量内所含有的分子数和面积,即面密度。
比表面积可以反映物质粒子间的作用力。
5. 吸附:物质表面吸附分子或离子的现象。
吸附可分为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化学吸附是指吸附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物理吸附是指吸附过程中没有化学反应。
6. 原子层沉积(ALD):是指以原子为单位,将一种气态化合物分子逐层沉积在衬底表面的过程。
这种技术可以制备高质量、均匀、复杂的薄膜,并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光电、生物等领域。
总之,了解表面和界面的知识对于化学、材料学等领域非常重要,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理解物质的性质、结构和相互作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