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材料的表面与界面
- 格式:ppt
- 大小:3.58 MB
- 文档页数:112
第四章表面与界面1.表面与界面的意义表面的质点由于受力不均衡而处于较高的能阶。
这就使物体表面呈现一系列特殊的性质。
高分散度物系比低分散度物系能量高得多,必然使物系由于分散度的变化而使两者在物理性能(如熔点、沸点、蒸气压、溶解度、吸附、润湿和烧结等)和化学性质(化学活性、催化、固相反应)方面有很大的差别。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固体表面的结构和性能日益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随着近年来表面微区分析、超高真空技术以及低能电子衍射等研究手段的发展,使固体表面的组态、构型、能量和特性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发展和深入,并逐渐形成一门独立学科——表面化学和表面物理。
表面与界面的结构、性质,在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固相反应、烧结、晶体生长、玻璃的强化、陶瓷的显微结构、复合材料都与它密切相关。
2.固体的表面表面——一个相和它本身蒸汽(或真空)接触面~;界面——一个与另一个相(结构不同)接触的分界面~;固体表面力——固体表面质点排列的周期重复性中断质点的对称性破坏,表现出剩余的键力~。
2.1表面力场1.长程力:作用范围较范德华力大得多,两相分子间的分子引力,实质是范德华力。
2.范德华力:A-静电力(极性分子之间);B诱导力(极性与非极性分子);C色散力(非极性分子之间)2.2晶体表面结构2.2.1晶体表面的微观排列状态(维尔威结构学说)A.松弛过程:如图(图4-1)表面层负电子外侧不饱和,电子云将被拉向内侧正离子一方,极化变形,通过电子云极化变形来降低表面能过程~(瞬间完成改变表面层键性)B.重排过程:晶格必须稳定,作用力大,极化率小的正离子应处于稳定位置,正离子向内负离子排斥向外——重排。
C.离子键逐渐过渡为共价键,表面为一层负离子所屏蔽——表面双电层。
D.表面等负性:易吸附正离子E.双电层厚度由极化程度来决定,并影响表面能和硬度(极化变形大——表面能小——硬度小)2.2.2晶体表面的几何结构2.2.2.1洁净晶体的表面结构图4-2是一个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的晶体的表面结构,详细描述了(100)、(110)、(111)三个低指数面上原子的分布。
材料表⾯与界⾯课后思考题第⼀章1.试述表⾯张⼒(表⾯能)产⽣的原因。
怎样测试液体的表⾯张⼒?(1)原因液体表⾯层的分⼦所受的⼒不均匀⽽产⽣的。
液体表⾯层即⽓液界⾯中的分⼦受到指向液体内部的液体分⼦的吸引⼒,也受到指向⽓相的⽓体分⼦的吸引⼒,由于⽓相吸引⼒太⼩,这样,⽓液界⾯的分⼦净受到指向液体内部并垂直于表⾯的引⼒作⽤,即为表⾯张⼒。
这⾥的分⼦间作⽤⼒为范德华⼒。
(2)测试①⽑细管上升法测定原理将⼀⽀⽑细管插⼊液体中, 液体将沿⽑细管上升, 升到⼀定⾼度后, ⽑细管内外液体将达到平衡状态, 液体就不再上升了。
此时,液⾯对液体所施加的向上的拉⼒与液体总向下的⼒相等。
则γ=1 /2(ρl-ρg)ghrcosθ(1)(1)式中γ为表⾯张⼒, r为⽑细管的半径, h为⽑细管中液⾯上升的⾼度,ρl为测量液体的密度,ρg为⽓体的密度( 空⽓和蒸⽓) , g为当地的重⼒加速度, θ为液体与管壁的接触⾓。
若⽑细管管径很⼩, ⽽且θ=0 时, 则上式(1)可简化为γ=1/2ρghr (2)②Wilhelmy 盘法测定原理⽤铂⽚、云母⽚或显微镜盖玻⽚挂在扭⼒天平或链式天平上, 测定当⽚的底边平⾏⾯刚好接触液⾯时的压⼒, 由此得表⾯张⼒,公式为:W总-W⽚=2γlcosφ式中,W总为薄⽚与液⾯拉脱时的最⼤拉⼒,W⽚为薄⽚的重⼒, l为薄⽚的宽度, 薄⽚与液体的接触的周长近似为2l, φ为薄⽚与液体的接触⾓。
③悬滴法测定原理悬滴法是根据在⽔平⾯上⾃然形成的液滴形状计算表⾯张⼒。
在⼀定平⾯上, 液滴形状与液体表⾯张⼒和密度有直接关系。
由Laplace 公式, 描述在任意的⼀点P 曲⾯内外压差为式中R1, R2 为液滴的主曲率半径; z 为以液滴顶点O为原点, 液滴表⾯上P 的垂直坐标; P0 为顶点O处的静压⼒。
定义S= ds/de式中de为悬滴的最⼤直径, ds为离顶点距离为de处悬滴截⾯的直径再定义H=β(de/b)2 则得γ= (ρl-ρg)gde2/H 式中b为液滴顶点O处的曲率半径。
第四章 材料的表面与界面表面与界面的概念:固体的表面现象与液体相似,通常把一个相和它本身蒸气(或真空)接触的分界面称为表面。
一个相与另一相(结构不同)接触的分界面称为界面。
固体的表面力:晶体中每个质点周围都存在着一个力场,在晶体内部,质点力场是对称的。
但在固体表面,质点排列的周期性重复中断,使处于表面边界上的质点力场对称性被破坏,表现出剩余的键力,这就是固体的表面力。
表面力的存在使固体表面处于较高的能量状态。
表面的结构:晶体由于质点不能自由流动,只能借助离子极化、变形、重排并引起晶格畸变来降低表面能,这样就造成表面层与内部结构的差异。
离子晶体(MX 型)在表面力作用下,处于表面层的负离子(X -)只受到上下和内侧正离子(M +)的作用,而外侧是不饱和的,该负离子通过极化变形来降低表面能,这一过程称为松驰,松驰在瞬间即可完成,其结果改变了表面层的键性。
接着是发生离子重排过程。
从晶格点阵排列的稳定性考虑,作用力较大、极化率小的正离子应处于稳定的晶格位置。
为降低表面能,各离子周围作用能应尽量趋于对称,从而形成表面双电层。
而产生这种变化的程度主要取决于离子极化性能,对于PbI2、PbF2、BaSO4、SrSO4、CaF2,PbI 2表面能最小,CaF 2最大。
这是因为Pb 2+和I -都具有最大的极化性能,双电层厚导致表面能和硬度都降低。
固体的表面能:表面能的含义是每增加单位表面积时,体系自由能的增量。
固体的表面能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或理论计算法来确定。
1. 共价键晶体表面能共价键晶体不必考虑长程力的作用,表面能(u s )即是破坏单位面积上的全部键所需能量之一半。
b s u u 21= 式中:u b 为破坏化学键所需能量。
2. 离子晶体的表面能每一个晶体的自由能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体积自由能和一个附加的过剩界面自由能。
为了计算固体的表面自由能,我们取真空中绝对零度下一个晶体的表面模型,并计算晶体中一个原子(或离子)移到晶体表面时自由能的变化。
第四章表面与界面§4-1 固体的表面一、固体表面的特征1、固体表面的不均一性(1)、同一种固体物质,制备或加工条件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表面性质;(2)、实际晶体的表面由于晶格缺陷、空位或位错而造成表面的不均一性;(3)、只要固体暴露在空气中,其表面总是被外来物质所污染,被吸附的外来原子可占据不同的表面位置,形成有序或无序排列,也引起了固体表面的不均一性。
总之,实际固体表面的不均一性,使固体表面的性质悬殊较大,从而增加了固体表面结构和性质研究的难度。
2、固体表面力场定义:晶体中每个质点周围都存在着一个力场,在晶体内部,质点力场是对称的。
但在固体表面,质点排列的周期重复性中断,使处于表面边界上的质点力场对称性破坏,表现出剩余的键力,称之为固体表面力。
长程力:固体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力。
它是两相之间的分子引力通过某种方式加合和传递而产生的,其本质仍属范德华力。
长程力分两类:一类是依靠粒子之间的电场传播的;另一类是通过一个分子到另一个分子逐个传播而达到长距离的。
范氏力主要来源于三种不同的力:定向作用力诱导作用力色散力二、晶体表面结构1、离子晶体的表面离子晶体MX在表面力作用下,离子的极化与重排过程见图4-1。
处于在表面层的负离子(X-)在外侧不饱和,负离子极化率大,通过电子云拉向内侧正离子一方的极化变形来降低表面能,这一过程称为松弛,是瞬间完成的,接着发生离子重排。
从晶格点阵稳定性考虑,作用力较大、极化率小的正离子应处于稳定的晶格位置,而易极化X-受诱导极化偶极子排斥而推向外侧,从而形成双电层。
如:NaCI表面形成厚度为0.02nm的表面双电层。
AI2O3、SiO2、ZrO2表面也有此现象。
2、晶体表面的几何结构随着晶体面的不同,表面上原子的密度也不同。
固体的实际表面是不规则和粗糙的,存在着无数台阶、裂缝和凹凸不平的山峰谷,这些不同的几何状态必然会对表面性质产生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表面粗糙度和微裂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