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例聚乙二醇干扰素_不良反应的集中监测
- 格式:pdf
- 大小:207.85 KB
- 文档页数:4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丙肝的不良反应[推荐下载]
本文内容非常有参考的价值,如果对您有所帮助,请打赏,谢谢!
相信我们大家对丙肝这种传染性比较强的肝脏疾病都很熟悉了,丙肝在发病的早期是可以有效地治疗的,所以发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治疗时机,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有哪些呢?那么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聚乙二醇干扰素α(简称IFNα)治疗丙肝主要不良反应:
为流感样症候群、骨髓抑制、精神异常、甲状腺疾病、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腹泻、皮疹、脱发和注射部位无菌性炎症等。
1、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可在睡前注射IFNα,或在注射IFNα同时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以减轻流感样症状。
随疗程进展,此类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
2、骨髓抑制:一过性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如中性粒细胞绝对数≤0.75×109/L,血小板<50×109/L,应降低IFNα剂量;1~2周后复查,如恢复,则逐渐增加至原量。
如粒细胞绝对数≤0.50×109/L,血小板
<30×109/L,则应停药。
对于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者,可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
3、IFNα可诱导自身抗体的产生:包括抗甲状腺抗体、抗核抗体和抗胰岛素抗体。
多数情况下无明显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及护理体会王静【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年(卷),期】2014(0)1【摘要】我国病毒性肝炎中慢性丙型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势。
我国的丙肝感染者约3800多万人,区别于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之后,高达80%的患者转为慢性感染,如不进行及时和正确的抗病毒治疗,相当比例的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产生严重的临床后果。
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2α)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功能,目前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良好的病毒学应答可使慢性丙型肝炎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给广大丙型肝炎带来福音。
但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复杂而多样,是临床减少使用剂量及停药的主要原因。
针对病人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重视并加强心理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生活护理及健康指导工作,使患者能顺利完成整个疗程结束,以期获得满意的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总页数】3页(P1176-1178)【作者】王静【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医院感染科天津3004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27.4【相关文献】1.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护理体会 [J], 高晓辉2.综合护理干预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 [J], 鲁敏;肖丽;倪月琴3.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J], 李惠聪;任真;王晓兰4.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不良反应的护理 [J], 刘冰5.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J], 李惠聪;任真;王晓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置戴永万;阮敏毅;刘文平;谢建清;沈淑珍【摘要】目的:对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置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6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置.结果:流感样症状的患者53例(81.53%),白细胞减少的患者40例(61.53%),精神症状(失眠、焦虑)的患者6例(9.23%),发生脱发现象的患者38例(58.46%),胃肠道反应的患者36例(55.38%),5例(7.69%)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情况,干咳的患者11例(16.92%).结论:在慢性丙型肝炎中实施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会有不良反应产生,需实施对应干预措施(健康宣教、对症处理、门诊随访及禁忌证把握)加以处理实现改善.【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年(卷),期】2017(015)029【总页数】3页(P54-56)【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慢性丙型肝炎;不良反应【作者】戴永万;阮敏毅;刘文平;谢建清;沈淑珍【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福建漳州 363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福建漳州 363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福建漳州 363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福建漳州 363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福建漳州 363000【正文语种】中文慢性丙型肝炎是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肝脏所导致的一种慢性进展性传染病,易引起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有的患者也可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给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1]。
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在临床中已被广泛使用,大多数的患者都可以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也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正确的处置发生的这些不良反应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中药复方对抗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不良作用的临床观察研究侯静;许洪明【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对抗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不良作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60例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接受干扰素治疗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保肝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组患者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加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评分、乙肝病毒基因(HBV-DNA)水平、血常规、肌肉酸痛、体重下降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3、6个月的症候积分分别为(6.25±4.56)、(2.50±1.36)分,均优于对照组的(10.15±3.11)、(6.80±3.50)分(P<0.05).两组患者肌肉酸痛症状复常率及体重下降症状复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白细胞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时治疗组白细胞数目为(3.09±1.12)×109/L,优于对照组的(2.40±0.49)×109/L(P<0.05);治疗后3、6个月时,治疗组血小板数目分别为(90±8)×109/L、(83±13)×109/L,优于对照组的(70±6)×109/L、(53±1)×109/L(P<0.05).两组血清HBV-DNA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复方能有效对抗干扰素不良作用,减轻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质量.【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7(011)001【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中药;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注射液;肝硬化;腹水;不良反应【作者】侯静;许洪明【作者单位】163000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医院;163000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医院【正文语种】中文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作为干扰素是世界公认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药物,越来越多的患者尝试接受干扰素治疗。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5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作者:刘晓伟来源:《上海医药》2013年第16期摘要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探索减轻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我院2009年-2012年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56 例,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不良反应前3位分别为:流感样症状52例,占86.67%;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等骨髓抑制表现36例,占64.29%;肝功能损害28例,占50.00%。
结论:护士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予对症处理,能够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病毒治疗计划。
关键词慢性病毒性肝炎干扰素不良反应护理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6-0025-03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地区,包括慢性乙型肝炎以及慢性丙型肝炎,其中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主,但近几年来慢性丙型肝炎发病率较前增加。
干扰素是一种具有抗病毒和调节免疫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以及慢性丙型肝炎的主要药物之一。
但在治疗过程中,干扰素对机体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如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等流感样症群;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骨髓抑制表现、甲状腺功能异常以及精神影响等。
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临床用药观察,早期发现副作用并及时进行处理,对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疗效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院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慢性丙型肝炎患者56例,并对副作用进行了观察与护理,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及慢性丙型肝炎患者56例,男38例,女28例;年龄22岁~56岁,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1例,均符合干扰素治疗指证;既往均无心血管、神经、精神及血液系统等疾病。
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PEG-IFNa-2b)80 µg进行皮下注射,每周1次,共36~48周,同时辅以保肝药物。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48例不良反应分析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丙型肝炎不良反应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的应用使病毒学应答率明显提高。
但是,疗程长、有效率低、不良反应大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1]。
我院2006~2010年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48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现将其不良反应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6~2010年住院及门诊诊治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48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2004年发布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中的诊断标准和治疗适应证,男34例,女14例;年龄28~65岁,平均38.5岁;排除心血管、神经、精神、泌尿、免疫及血液系统等方面的疾患及甲状腺、胰腺疾病。
方法: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利巴韦林片口服每天0.8~1.2g。
治疗48周。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不良反应包括流感样症状:出现发热、鼻塞、关节肌肉痛等症状,给予多饮水、休息、物理降温处理,体温超过38.5℃口服对乙酰氨基酚500mg。
骨髓抑制: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小于0.75×109>/sup>/L、血小板小于50×109>/sup>/L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减量应用,中性粒细胞小于0.5×109>/sup>/L、血小板小于30×109>/sup>/L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停用,同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口服利可君、氨肽素等。
肝功能损害:出现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一过性增高,转氨酶轻度升高不作特殊处理,超过正常值10倍时给予保肝治疗。
精神、神经系统症状:表现兴奋、失眠、头晕、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给予镇静药物治疗失眠,出现抑郁症需停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体重减轻:可能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所致食欲下降有关,无需特殊处理。
药品不良反应193例报告分析王良芬;郭晗;张健;曾本清;鞠凤阁【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年(卷),期】2016(000)004【摘要】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特点及原因。
方法:以上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193例ADR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剂型、药品种类、ADR临床表现、ADR累及器官和(或者)系统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结果:女111例,男82例;>60岁患者的ADR发生率最高,静脉滴注是ADR发生的主要给药方式,注射剂是ADR发生的主要剂型,抗生素及中药注射剂是导致ADR的主要药品种类,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
结论:加强药物的合理应用,重视高龄患者的药学监护,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
【总页数】2页(P12-13)【作者】王良芬;郭晗;张健;曾本清;鞠凤阁【作者单位】610100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610100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610100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610100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610100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基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新系统的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J], 梁学芹;吴洁怡2.怒江州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偏少的分析报告 [J], 张静华3.提高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率及报告质量的分析 [J], 何应军;王芳;贺梅;张晓玲;周云松;王宇奇;卢熙奎4.宿州市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国家同期监测报告对比分析 [J], 吕长淮5.帕累托图和鱼骨图分析法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J], 周柏村;刘颖;丁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李惠聪;任真;王晓兰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年(卷),期】2006(022)032
【摘要】@@ 目前丙型肝炎已呈全球性流行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估计全球约1.7亿人感染了HCV,慢性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患者约有4千万[1],其中20%~30%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对人类危害极大.几年来,随着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FN)的问世,PEG IFN和利巴韦林(RBV)被认为是治疗慢性丙肝最有效的药物,联合治疗优于单药治疗[2].2003年5月-2004年5月我们对89例慢性丙肝患者的治疗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李惠聪;任真;王晓兰
【作者单位】10006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10006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10006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综合护理干预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 [J], 鲁敏;肖丽;倪月琴
2.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不良反应的护理 [J], 刘冰
3.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J], 谭丽杰
4.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及护理体会 [J], 王静
5.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J], 李惠聪;任真;王晓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闽南地区聚乙二醇干扰素抗乙肝病毒治疗不良反应评价曾美燕;苏志坚;文娱【摘要】目的本研究调查PEG用于闽南沿海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患者治疗的安全性,为该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群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4年8月PEG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不良反应数据库中ADR发生率、ADR发生人群、ADR类型、ADR严重程度、ADR特点.男、女ADR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ADR发生率9.39%,男女ADR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R为普通的不良反应.其中骨髓抑制占66.34%、流感样症状占16.46%、甲状腺功能异常占12.29%、自身抗体异常占2.70%、其他(高血糖、皮疹、脱发等)占2.21%.严重程度分级,1级占39.07%,2级占51.35%,3级占9.58%.结论 PEG用于闽南沿海地区乙型病毒型肝炎患者治疗安全性较高.普通药物不良反应常见,无新的ADR发生.【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6(007)036【总页数】4页(P102-105)【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药品评价;干扰素;安全性【作者】曾美燕;苏志坚;文娱【作者单位】厦门市中医院药学部,福建厦门 361009;厦门市中医院药学部,福建厦门 361009;厦门市中医院药学部,福建厦门 361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是一种长链的以重复的乙二醇氧化乙烯为基础结构的大分子聚合物,常用来进行蛋白质的修饰[1]。
一项汇集了1977~2013年的临床研究的Mata分析提示PEG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肯定[2]。
PEG既往不良反应报道有流感症状、抑郁、甲状腺功能改变等。
严重的不良反应有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扩张性心肌病,心包炎等[3-4]。
闽南沿海地区(厦门、漳州、泉州)为CH-B高发区,抗病毒治疗人群广。
慢性乙肝病人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护理要
点
赵志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34)010
【摘要】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方法观察48例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患者的不良反应,探讨不良反应时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患者不良反应得到了改善,提高了抗病毒的疗效.结论通过对患者用药周期不良反应的观察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提高病人用药的从医性,有利于预后.
【总页数】2页(P1556-1557)
【作者】赵志
【作者单位】215006 江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HBsAg 定量评估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 E 抗原阴性慢性乙肝患者中的价值 [J], 康海燕;王琳;李铁牛;陈蕾;王艳;许文进;赵子龙;王建彬
2.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使用干扰素治疗中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J], 李华
3.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慢性乙肝患者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疗效观察 [J], 袁桂才;陈爱珍;王伟新
4.慢性乙肝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中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J], 邱玉琴
5.低乙肝表面抗原的核苷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疗效研究 [J], 卢雪兰; 刘彩霞; 刘娟; 林占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聚乙二醇干扰素在儿童与成人治疗中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唐红梅;张鸿飞;朱世殊;张雅萍;霍翠华;王丽更【期刊名称】《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年(卷),期】2008(022)005【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cope and degree of short-term adverse reactions of peginterferon alfa-2a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in adults and children to provide basis for anti-viral treatment in clinical practice. Methods A p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adults and children with chronic hepatitis treated with pegintefferen aifa-2a. Meanwhile, the reactions in the patients were recorded with a table designed by ourselves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 short-term adverse reactions included increase in body temperature and aching pain in joints and muscles. The increase in body temperature was the major reaction and accounted for 54.11%. The increase in body temperature began to appear in 47.6% of the patients. The body temperature was 37.3℃-38.9℃ in most of the patients and mediate and low increase was found in 85.4% of the patients, which was decreased to 70% in the 4th week. However, th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ith high temperature was increased from 14.5% in the 1st week to 30% in the 4th week. The increase of body temperature began to appear in 9-12 h and 3-5 h after injection of peginterferon alfa-2a in the 1st and later, respectively. The duration of fever was 3-4 h in most of the patients. It appeared once in 1 week afterthe rejection in most of the patients. For management of fever, coohng with medication was conducted in 45.5% of the patients. Conclusion The short-term adverse reaction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treated with pegintefferon alfa-2a include the increase in body temperature etc. The severity of the adverse reactions gradually reduces with continua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the adverse reactions, the increase in body temperature is the major (47.6%) and others only account for 1%- 16.9%. The increase in body temperature is mainly transient and no management is needed in 50% of the patients. Since the "ladder-type" dose-adding method is used for administration of peginterferon alfa-2a in group of patients, the adverse reactions is low in number and mild in degree.%目的了解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儿童与成人慢性肝炎近期不良反应的范围及程度,为提高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并根据设计的表格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者的反应进行记录存档和统计学处理.结果近期不良反应包括体温升高、关节肌肉酸疼等,其中体温升高最常见,占54.11%;体温升高的程度多集中在37.3℃~38.9℃,以中、低热为主,占85.4%,到第4周时逐渐降为70%,但高热的比例却从第1周的14.5%上升到第4周的30%;43.6%的患者在第1周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后9~12 h开始发热,第3周之后多以3~5 h开始发热为主,达40%;发热持续时间,大多数患者为3~4 h;在注射后的1周中大多数患者仅发热1次,在体温升高的处理上,45.5%进行了药物降温.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近期不良反应有体温升高等,随着治疗的继续,严重程度会逐渐缓解.在不良反应中,以体温升高为主(47.6%),其他仅占1%~16.9%,发热的规律表明,发热多为一过性,50%不需要进行处理.本组患者由于采取了逐渐增加聚乙二醇干扰素量的"阶梯式"加量法,不良反应相对少且轻.【总页数】3页(P370-372)【作者】唐红梅;张鸿飞;朱世殊;张雅萍;霍翠华;王丽更【作者单位】100039,北京,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感染五科;100039,北京,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感染五科;100039,北京,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感染五科;100039,北京,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感染五科;100039,北京,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感染五科;100039,北京,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感染五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聚乙二醇干扰素ɑ-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儿童慢性丙型肝炎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2.聚乙二醇干扰素在儿童病毒性肝炎治疗中不良反应的护理3.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及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4.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不良反应分析及不良反应对疗效的影响评价5.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儿童与成人慢性肝炎的不良反应对照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分析
张博;黄定梅
【期刊名称】《北方药学》
【年(卷),期】2012(009)009
【摘要】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住院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25例,给予患者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180μg,并采用阶梯式加量法逐渐增加聚乙二醇的用量.结果: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后产生的各项不良反应中体温升高、头痛在0~18岁的发生率高于18岁以上;而乏力、眼胀在0~18岁的发生率低于18岁以上.且随着每周阶梯式增加聚乙二醇干扰素的用量,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则逐渐减少.各组数据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虽有不良反应发生,但均在可控制可治疗范围内,故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是安全有效的.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张博;黄定梅
【作者单位】陕西省旬阳县医院药剂科,旬阳,725700;陕西省旬阳县药品监督管理局监管股,旬阳,725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6+2
【相关文献】
1.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2.低乙肝表面抗原的核苷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疗效研究
3.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4.基线血清外泌体miR-155-5p联合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实验预测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5.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致1型糖尿病1例报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不良反应分析及不良反应对疗效的影响评价姚英姿;杨霞;王丹【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6(8)29【摘要】目的:探究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时的不良反应并分析不良反应的出现对患者治疗疗效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择120例在我院接受丙型肝炎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其中74例不良反应情况较轻为A组,剩余46例出现不良反应情况较重为B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
结果 A组患者主要表现为:感冒样症状、睡眠障碍、体重减轻和消化道症状,患者可在药物的正常剂量及疗程下坚持使用,且治疗的应答率和有效率较高,患者后期的复发率低;B组患者主要表现为:体内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下降、甲状腺功能异常、精神异常和间质性肺炎,患者需要将药物的使用剂量下调、用药间隔时间延长甚至停药,且治疗的应答率和有效率较低,患者后期的复发率高。
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对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时会引起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而不良反应的轻重会直接影响患者药物治疗的效果,因此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预防或处理不良反应的出现,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pegylated interferons combined with ribavirin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 and analysis of the curative effect.Methods 120 patients who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 in our hospital and ha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experiment, including 74 cases ofadverse reactions of mild patients who were divided into A group, and the remaining 46 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heavier patients who were divided into B group, then the clin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of patients in group A were as follows: flu like symptoms, sleep disorders, weight loss and digestion tract symptoms, patients could adhere to the use in the normal dose and the course of medicine, the treatment response rate and effective rate, later recurrence rate was low.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of patients in B group were as follows: white blood cell, platelet coun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abnormal thyroid function, mental disorders and interstitial pneumonia, patients need the dose of medication reduced, prolong the interval or discontinuation of treatment and the response rate and the effective rate were low, latear relapse rate was high.Conclusion Pegylated interferon combined with Ribavirin o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in the treatment will cause adverse reactions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 severity directly affects the patient's drug treatment effect, so hepatitis C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period should focus on prevention or treatment of adverse reactions, so as to improve the patient's treatment effect.【总页数】2页(P146-147)【作者】姚英姿;杨霞;王丹【作者单位】吉林市传染病院肝病科,吉林吉林132002;吉林市传染病院肝病科,吉林吉林 132002;吉林市传染病院肝病科,吉林吉林 132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相关文献】1.聚乙二醇干扰素ɑ-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儿童慢性丙型肝炎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J], 张福隆;黄展华;彭新明;钟锐锋;杨境程;温美芬;李炽祥2.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J], 姜雪强;邹小静;田德英3.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J], 朱雪;王静4.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RBV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及对血清HCV RNA水平和不良反应的影响 [J], 张梅;杨永生;韩金鹏;周惠娟;刘霞5.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及不良反应 [J], 徐丽;杨秀云;刘积平;吴晓燕;李修范;崔宪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