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含量升高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温室气体含量上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全球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我们都清楚知道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及生态系统带来的灾难:极端天气、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旱涝灾害增加、致命热浪等等。
现在,不再是科学家在预言着这些改变,人类已开始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挣扎着求生存。
但这一切只不过是气候变化的影响之序幕,我们正在经历危险的气候变化,升温的车轮越转越快。
要阻止这场灾难,我们必须马上行动。
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
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
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
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为“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温室气体含量不断的升高使得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同样对全球气候环境造成严重的变化和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开展和各种各样的不合理人类活动,使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
而其中主要被排放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等。
虽然在2009年,各个国家的领导人曾聚首哥本哈根,共同商议解决全球升温的方法,并协议签订协议书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但迫于国家的发展和重工业的开展,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仍然未能得到妥善的解决方法。
温室气体的排放持续增高,使地球已经受到温室效应的诸多影响,其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对全球气候的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全球气温继续变暖温室气体的浓度一直居高不下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这一事实对我们全球的影响将是人类无法想象的。
温室气体及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知识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能够吸收地球表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气体。
这些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氟利昂等。
它们的存在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类似于温室的效应,因此被称为“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升高时,它们会捕获更多的热量,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上升。
这会引发一系列的气候变化影响,如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干旱、洪涝灾害、气候模式改变等。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其中包括:
1. 减排:通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来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这包括提高能源效率、推广可再生能源、改善工业生产过程等。
2. 适应:适应气候变化已经发生的影响,如提高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改善水资源管理、保护生态系统等。
3. 国际合作: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通过国际协议和合作机制,各国可以共同制定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行动。
个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可以发挥作用,通过采取节能减排、环保行动和支持可持续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最佳答案1。
产生: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
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2。
影响:环境影响1) 气候转变:‘全球变暖’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会减少红外线辐射放射到太空外,地球的气候因此需要转变来使吸取和释放辐射的份量达至新的平衡。
这转变可包括‘全球性’的地球表面及大气低层变暖,因为这样可以将过剩的辐射排放出外。
虽然如此,地球表面温度的少许上升可能会引发其他的变动,例如:大气层云量及环流的转变。
当中某些转变可使地面变暖加剧(正反馈),某些则可令变暖过程减慢(负反馈)。
利用复杂的气候模式,‘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第三份评估报告估计全球的地面平均气温会在2100年上升1.4至5.8℃。
这预计已考虑到大气层中悬浮粒子倾于对地球气候降温的效应与及海洋吸收热能的作用(海洋有较大的热容量)。
但是,还有很多未确定的因素会影响这个推算结果,例如: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预计、对气候转变的各种反馈过程和海洋吸热的幅度等等。
2)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
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4块年龄由500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
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
化学小知识:温室效应的危害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根本上保持恒定。
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的动态平衡状态。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
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
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
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开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
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
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
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
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代烷约占1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
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
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 ℃~5 ℃,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 ℃,气候将明显变暖。
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
温室气体含量升高对全球气候及环境的影响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
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而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出自百度百科)整体厚度在1000米以上的大气层包裹着地球,就像给地球穿上一件厚重的羽绒服。
它所产生的效果就像将地球放在一个超大型的温室里一样,白天时地表接收到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于是地表升温。
但是在晚上,缺少了太阳的照射,我们仍然不会觉得有剧烈的降温,这是因为地表在白天吸收了热量之后,在夜晚会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重新发射回空间中,但是由于大气层无法让长波辐射顺利通过,这些热量无法散发到广袤的宇宙中,这样大气层就起到了调节地球表面温度的作用,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保持在一定水平。
一旦地球没有了大气层,许多来自宇宙的有害的辐射和射线都会直接射到地面从而对生物产生危害,如在极地地区的臭氧层穿洞使得紫外线辐射大大增强,当地居民患皮肤癌的几率也随之上升;除此以外,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我们的地球在没有太阳辐射的时候,夜间地表温度将会降到-23℃,昼夜温差将会大到使人类无法适应。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
使地球的大气具备这种保温功能的主要物质就是二氧化碳。
但是这并不代表二氧化碳越多越好,温室气体含量的升高会加剧地球的温室效应,使地球也“发烧”。
从以前的教科书中可以知道,十八世纪前全球的气温都稳定在一个区间内,而自从人类在十八世纪开始了工业革命,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面积地开山造田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土地利用的变化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全球变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了地球的自然环境。
其中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现象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和海洋中的温度升高,进一步引起了许多环境问题。
本文将探讨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一、全球变暖的原因1. 温室气体的增加在过去的200年中,人类制造了越来越多的工业品和广泛使用化石燃料,这些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
这些气体使太阳辐射被大气吸收,而且过多的温室气体还会让地球表面温度升高,从而导致全球变暖。
2. 森林的砍伐森林砍伐是全球变暖的一个难以忽视的因素。
森林以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CO2)为主要功能。
每年砍伐和砍毁森林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而且很难付诸于现代技术的“植树造林”项目事实上属于一个“白痴式”做法,既不能真正解决碳排放问题,也不能阻止砍伐速度急剧加快。
二、全球变暖对环境的影响1. 海平面上升由全球变暖引起的海洋温度升高和极地冰层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威胁着沿海城市和岛国的安全,同时也给沿海生态系统带来了压力。
2. 气温的变化随着全球变暖,夏季和冬季的气温变化更加明显。
高温和日晒强度大大增加,而在北美大陆,旱灾、洪水和龙卷风的频率正在增加。
季节的变化也受到影响,逐渐失去了规律性。
这些变化影响了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和种群生态系统,调整了生态系统内物种的分布和活动。
3. 氧气含量的受损人类繁荣的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想必人们都知道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光合作用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而树木作为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的光合器官,但随着人类砍伐森林、杀死动物、排放污染物等,这导致植物数量和品种的下降,光合作用也变得不稳定,氧气的含量遭到了攻击。
4. 生态退化全球变暖导致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都使得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系统异常退化,当然也会大大削弱生态系统净化能力及气候调节性能,因而给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压力,这也为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什么是地球温室效应?
一、概述
地球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层中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气体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热量,使得地球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量与放射量不相等,从而造成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二、气候变化
温室效应是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导致该现象加剧,从而引起气候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会给全球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影响
地球温室效应的加剧会引起全球气温的升高,导致浮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问题。
另外,温室效应还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
一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栖息地的变化,以及地球气候模式的影响将影响人们的粮食生产、供水和健康等。
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目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应该从能源、交通、工业、农业等方面入手,采用节能环保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
大气的影响。
五、结论
地球温室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但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
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导致该现象加剧,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因此,需要从个人、社会和政府等各个角度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
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的动态平衡状态。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
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
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
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
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
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
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
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代烷约占1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
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
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 ℃~5 ℃,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 ℃,气候将明显变暖。
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
地球上温室气体的含量急速上升,这对我们的未来有
什么影响?
近年来,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增长,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在不断
增加。
据统计,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已经达到了历
史最高水平,这对于我们的未来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一、气候变化加剧
随着温室气体的不断排放,地球的气候也将会发生变化。
全球气温的
上升将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生物多样性下降等诸多问题,并将对人类生活、经济、社会带来重大影响。
二、环境污染加重
温室气体排放不仅会导致气候变化,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二氧化碳
的排放会导致海洋酸化、大气污染等问题,甲烷的排放则会导致地球
的温室效应增强。
这些环境污染将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三、资源消耗增加
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我们将不断消耗大量的资源来应对
这些问题。
例如水资源的短缺、土地流失、食品供应不足等问题,将
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性增加。
四、经济发展受阻
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将对人类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气候变化和环
境污染将导致生产、交通、能源等方面的成本以及风险增加,从而对
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温室气体的含量急速上升对我们的未来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降低排放量,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以确保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1. 生态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
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我国东北过夏天,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暖,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
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
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
2. 政治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
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各国讨论的焦点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有关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从而使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性政治问题。
3. 气候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
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
4. 海洋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加剧了变暖现象。
而海洋总体热容量的减小又可抑制全球气候变暖。
另外,由于海洋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因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
5. 农作物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
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
其二,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
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
6. 人体健康(1)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
(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人的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
温室气体含量升高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大家是否感受到,近几年来气候变化无常,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
这一切的一切又是因为什么呢?据科学家和大多学者分析,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的升高。
那为什么温室气体含量的升高又会对全球环境变化产生影响呢?首先,在这我想跟大家分析一下温室效应吧。
大气温室效应是指大气物质对近地气层的增温作用,其增温原理是:一、少量减少太阳辐射收入,但大量阻挡地面向上散发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使保护地辐射收支更倾向于收入大于支出。
二、覆盖物能阻断地面向上(昼间)的乱流热输入,使保护地增温。
即随着大气中CO2等增温物质的增多,使得能够更多地阻挡地面和近地气层向宇宙空间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从而使地球气候变暖。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这就是为什么温室气体含量升高会对全球环境变化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的原因了。
但是,为什么温室气体含量会升高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自然原因:气候系统所有的能量基本上来自太阳,所以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一种辐射强迫,也就是说太阳辐射的变化是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因。
引起太阳辐射变化的另一原因是地球轨道的变化。
地球绕太阳轨道有三种规律性的变化,一是椭圆形地球轨道的偏心率(长轴与短轴之比)以10万年的周期变化;二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轨道的倾角21.6°—24.5°间变化,其周期为41000年;三是地球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时间的年变化,即近日点时间在一年的不同月份转变,其周期约为23000年。
另一个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是火山爆发。
火山爆发之后,向高空喷放出大量硫化物气溶胶和尘埃,可以到达平流层高度。
它们可以显著的反射太阳辐射,从而使其下层的大气冷却。
其次是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等。
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6种,即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
气候变化下大气组成成分变化分析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之一,其影响深远且复杂,涉及地球大气的多个层次和组成成分。
本文旨在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大气组成成分的变化,通过六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化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是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尤其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氮氧化物(NOX)和氟利昂等。
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的燃烧、农业排放和工业生产,直接导致了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累积,形成了一个增强的温室效应,捕获更多太阳辐射,进而加剧全球变暖。
据IPCC报告指出,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浓度已上升约40%,这是过去80万年来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
二、氧气(O2)含量的微妙变化虽然大气中氧气(O2)占比约为21%,但其绝对量并非恒定不变。
随着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氧气被消耗用于氧化反应生成CO2,导致大气中O2的轻微下降。
这一现象虽微小,却是气候变化间接影响大气组成的证据之一,同时也为科学家提供了监测全球碳循环动态的工具。
三、气溶胶的双重作用气溶胶是大气中悬浮的固态或液态微粒,它们对气候变化具有复杂的双向影响。
一方面,气溶胶能反射太阳辐射回太空,产生冷却效应;另一方面,它们也能作为云凝结核,改变云的光学性质和寿命,有时会增强温室效应。
工业排放、森林火灾和沙尘暴是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其分布和组成随气候模式变化而变化,对大气组成及气候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水汽含量的增加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也随之增加。
水汽是自然界中最强大的温室气体之一,其浓度的上升进一步增强了温室效应,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加速全球变暖。
同时,水汽含量的变化也影响了降水模式,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和干旱的频发,影响区域气候系统。
五、臭氧层的动态变化臭氧(O3)在地球的不同高度具有不同的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阻挡有害紫外线;而对流层中的臭氧则是一种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作物生长有害。
温室效应的成因及影响【课题研究简介】自1975年以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9华氏度(0.5摄氏度),由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已成了引起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
对此,我们对温室效应的成因以及影响展开了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了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并针对温室效应引起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课题背景】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候逐渐变暖。
在2006年公布的气候变化经济学报告中显示,如果我们继续现在的生活方式,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有50%的可能会上升4摄氏度多。
同时,英国《卫报》表示,气温如果这样升高就会打乱全球数百万人的生活,甚至健康,最终导致全球发生大规模的迁移和冲突。
而全球气温升高是由温室效应引起的。
【课题研究目的及基本思路】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了解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的成因及其影响,并对缓解温室效应提出可行性建议,用自己的调查结果普及人们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课题的研究与方法】1.查阅相关书籍,上网进行调查。
2.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交流。
3.针对一些问题提出建议并作出总结。
温室效应的成因及影响【内容摘要】自1975年以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9华氏度(0.5摄氏度),由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已成了引起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
对此,我们对温室效应的成因以及影响展开了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了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并针对温室效应引起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温室效应成因影响正文:一、温室效应的成因1.温室效应的根本原因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本身相同气体和云所发射出的红外辐射。
大气辐射向所有方向发射,包括向下方的地球表面的放射。
温室气体则将热量捕获于地面- - 对流层系统之内。
这被称为“自然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摘要:温室效应增强对全球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气候的变化就打破了自然长期演化过程中达到的平衡,必然会影响生物的生活。
本文依据相关研究,对温室效应的相关概念、温室效应的影响、应对措施等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温室效应;温室气体;气候变暖;温室气体减排近年来,人类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其中气候变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气候变暖和由它引发的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等危害,对人类以及各种生物的生活造成了造成了巨大影响,甚至会威胁到物种的存活。
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
一、温室效应的利与弊(一)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已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方式就是辐射。
一般而言,高温物体向外发出高能短波辐射,而低温物体则发射低能长波辐射。
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K,太阳发出短波辐射;地球表面温度为288K,地表辐射为长波辐射。
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升高,与此同时,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仅散失少量热辐射到宇宙空间去。
由于大气吸收热量多,散失少,使地球气温升高,形成了大气的“温室效应”。
①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把“大气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体成分”称为温室气体。
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臭氧(O3)和氟利昂类物质(CFCs)、水汽(H2O)等。
②其中,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最大。
尽管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非常有限,但是对地表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却非常强烈,从而使长波辐射保留下来,减少了地面的热量散失。
(二)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由于温室效应的作用,大气温度会升高,地面长波辐射也会增强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也随之增多。
最终,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和地球散失的长波辐射热量会达到平衡,形成地球上的平衡温度,即目前地球的平均气温。
温室气体含量升高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大家是否感受到,近几年来气候变化无常,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
这一切的一切又是因为什么呢?据科学家和大多学者分析,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的升高。
那为什么温室气体含量的升高又会对全球环境变化产生影响呢?
首先,在这我想跟大家分析一下温室效应吧。
大气温室效应是指大气物质对近地气层的增温作用,其增温原理是:一、少量减少太阳辐射收入,但大量阻挡地面向上散发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使保护地辐射收支更倾向于收入大于支出。
二、覆盖物能阻断地面向上(昼间)的乱流热输入,使保护地增温。
即随着大气中CO2等增温物质的增多,使得能够更多地阻挡地面和近地气层向宇宙空间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从而使地球气候变暖。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这就是为什么温室气体含量升高会对全球环境变化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的原因了。
但是,为什么温室气体含量会升高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自然原因:气候系统所有的能量基本上来自太阳,所以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一种辐射强迫,也就是说太阳辐射的变化是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因。
引起太阳辐射变化的另一原因是地球轨道的变化。
地球绕太阳轨道有三种规律性的变化,一是椭圆形地球轨道的偏心率(长轴与短轴之比)以10万年的周期变化;二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轨道的倾角21.6°—24.5°间变化,其周期为41000年;三是地球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时间的年变化,即近日点时间在一年的不同月份转变,其周期约为23000年。
另一个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是火山爆发。
火山爆发之后,向高空喷放出大量硫化物气溶胶和尘埃,可以到达平流层高度。
它们可以显著的反射太阳辐射,从而使其下层的大气冷却。
其次是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等。
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6种,即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
它产
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
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很长,最长可达到200年,并充分混合,因而最受关注。
自1750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2005年全球大气CO2浓度为379ppm,目前已经远远超出了根据冰芯记录得到的工业化前六十五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浓度范围,是65万年以来最高的。
根据多种研究结果证实了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非常可能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引起的。
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
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
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
今年8月份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
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化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
专家分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除自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超载超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11.5cm。
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
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低地被淹: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加高防洪堤坝。
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
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
(2) 海岸被冲蚀。
(3)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
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
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
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
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
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
但现在我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
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
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讲。
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
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
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
如公元
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
除此之外,
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
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
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应该做什么呢?
首先是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实际上就是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
我们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要使用各种可再生能源的技术,从而大大地减少在使用能源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
如采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
在现实生活中要节约用电、用水、以步代车等。
这些都是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既节约了火力发电对能源的消耗,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因此,开展全民节能减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是低碳经济。
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除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建设项目外,在我们工作、生活中要学会低碳生活,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比如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度电、减少垃圾制造量、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使用再生纸、文件双面打印等。
同时,要多植树种草,不仅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过滤尘埃、消除噪声,而且吸收大量二氧化碳。
据资料介绍,10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把一个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给所需氧气。
再次是循环再利用。
就是考虑发展再循环策略,保障可持续的产品发展,同时有效利用能源和自然资源,实现其再利用[Reusable]、循环再利用和回收再利用。
除政府予以一定的优惠政策外,企业要高度重视循环再利用理念,在产品设计及生产程序上下功夫,最终收益不单是金钱,更是宝贵的商誉、环保效益。
如废旧塑料、轮胎的回收、分拣和再生,减轻人们生活、生产、工作环境的污染,促进全球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废旧电池的回收再利用,可以减少对锌、二
氧化锰、铜、卤化锌、卤化氨、碳棒等资源的消耗。
中水回用浇花、洒地减少水资源浪费。
废纸、课本再利用,可以节约造纸原料,减少污水排放。
保护环境,匹夫有责。
联合国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变化会议,进一步表明,气候变化是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我们应当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我们的地球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