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七章初中生心理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 格式:docx
- 大小:25.56 KB
- 文档页数:8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1.发展理论发展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基础,它解释了人类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埃里克松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等。
这些理论提供了我们理解人类在不同阶段中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过程的框架。
2.生理发展生理发展是指人类在生命周期中身体和大脑的发展过程。
这包括婴儿时期的神经系统发育、青春期的性成熟以及老年期的身体功能变化。
了解生理发展的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为和能力。
3.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人类在生命周期中思维和知觉的变化和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类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会有不同的特点,其中包括感觉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了解认知发展的知识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并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
4.情感和社会发展情感和社会发展是指人类在生命周期中情感和社会关系的发展过程。
从婴儿期的依赖性到成年期的亲密关系和社会角色,人类在不同阶段都会经历情感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了解情感和社会发展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与周围世界的互动过程,并提供有益的支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法。
5.文化和发展文化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个体的发展和经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文化因素可以影响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内化,以及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机构的文化适应。
因此,了解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是理解个体差异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
总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生命周期中发展和变化的心理过程的学科。
它涉及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了解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在不同阶段的行为、能力和需求,并提供有益的支持和促进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发展心理学重点知识整理一、概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成熟过程中心理上的变化和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儿童和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社会化和认知能力的形成等,并探讨这些发展过程与个体环境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整理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学科。
二、发展心理学的流派1.行为主义派:行为主义派认为行为是对刺激做出的反应,心理发展是外界环境作用下的行为改变过程。
2.认知发展派:认知发展派关注儿童智力发展和思维过程,强调内在的心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成熟。
3.社会文化派:社会文化派关注环境、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强调学习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三、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理论1.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Piaget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经历了从感知运动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再到形式运算阶段的发展过程。
2.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Vygotsky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强调社会化和文化传承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3.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Erikson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人类在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和危机,通过解决这些任务和危机来实现个体的心理发展。
四、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1.婴儿期(0-2岁):婴儿期是人类最早的生命阶段,主要发展领域是感知、运动和语言。
2.幼儿期(2-6岁):幼儿期是儿童的自主性和社交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学习语言、发展想象力和探索周围世界。
3.儿童期(6-12岁):儿童期是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迅速提升的阶段,他们开始学习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和建立道德观念。
4.青少年期(12-18岁):青少年期是身体和心理发展逐渐趋于成熟的阶段,青少年面临自我认同和独立性的挑战。
五、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纵向研究:纵向研究通过对同一群体的观察和测量来跟踪个体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
2.横向研究:横向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年龄段的不同个体来研究发展心理学问题。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以下哪类人群的心理发展?A. 婴儿B. 儿童C. 青少年D. 成年人答案:B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7-11岁儿童处于哪个阶段?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答案:C3. 以下哪个理论不属于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A.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B.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C.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D.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答案:C4. 根据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春期的主要心理社会任务是?A. 建立信任感B. 获得自主性C. 形成自我认同D. 获得亲密感答案:C5.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A. 观察法B. 调查法C. 实验法D. 演绎法答案:D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婴儿的依恋类型会影响其成年后的社会关系。
(正确)2.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连续的,没有阶段性。
(错误)3.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性心理发展是核心。
(正确)4.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
(错误)5. 发展心理学只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
(错误)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发展的,分为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思维特征和能力。
2.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各个阶段的主要冲突是什么?答案: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包括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主要的冲突,如口腔期的冲突是满足与挫败,性器期的冲突是爱与恨等。
3. 描述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自我认同危机”。
答案:在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形成自我认同。
这一阶段的个体会经历自我认同危机,即在探索自己的身份、角色和价值观时所遇到的困惑和冲突。
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1.发展理论:复习主要的发展理论,例如:-约翰·鲍德温的认知发展理论:描述了儿童在知识、思维和认知能力方面的发展。
-爱伦·萨夫特·佛格森的社会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如何通过社会互动来发展社会技能和情感认知。
-爱德华·斯普兰格勒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描述了个体在生命周期内的发展和成长,从婴儿期到老年期。
2.儿童发展:复习有关儿童认知、社会和情绪发展的重要概念,如:-认知发展:复习儿童如何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以及他们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社会发展:复习儿童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社交技能方面的发展,以及儿童如何通过社会交往来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
-情绪发展:复习儿童情绪的识别、表达和调节的发展,以及情绪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3.青少年发展:复习青少年在身体、认知和社会方面的发展特点,包括:-青春期身体发展:复习青春期期间体重、身高、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发展的变化。
-认知发展:复习青少年在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发展,以及他们如何开始独立思考和形成个人身份。
-社会发展:复习青少年如何建立自我认同、与同伴建立关系,并逐渐独立于家庭。
4.成年期发展:复习成年期的身体、认知和社会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复习成年期身体的健康问题和变化,以及如何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认知发展:复习成年期人的思维变化,包括他们如何处理信息、做决策和解决问题。
-社会发展:复习成年期的人在工作、婚姻和家庭方面的发展,以及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5.老年期发展:复习老年期的身体、认知和社会发展-身体发展:复习老年期的身体健康问题和变化,以及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和功能独立。
-认知发展:复习老年期认知功能的变化,并学习如何保持大脑健康和锻炼认知能力。
-社会发展:复习老年人在社会参与、家庭角色和退休生活方面的发展,以及老年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挑战。
第二篇章《发展心理学》第一章发展心理学概述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1)研究内容: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个体毕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2)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横断设计: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同时对不同年龄的个体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优点:①可以同时研究大样本,因而被试代表性比较强,所得结果的概括性比较好;②时效性强,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研究结果,能够避免被试流失对研究的造成影响;③不存在重复测量的问题;④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数据资料,节省时间和经费,而且易于实施;缺点:①缺乏系统连续性,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和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②难以确定因果关系,不适用于研究发展的稳定性和早期影响的作用等问题;③取样程序较为复杂;④可能存在同辈效应(组群效应或世代效应):是指在横断设计中将社会环境影响不同造成的差异当作是年龄增长引起的发展变化;(2)纵向设计:是指对同一个人或同一年龄组的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系统的、定期连续的观察研究的方法;优点:①可以看到比较完整、系统的发展过程、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转折点、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以及质变量变的规律;②有利于确定因果关系,特别适用于研究发展的稳定性和早期影响的作用问题,也适用于个案研究;缺点:①比较耗费时间、经费和人力;②研究的时效性比较差;③因重复测量,可能存在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④可能存在跨代效应:是指在纵向设计中,目标群体位于某一特殊的年代,该年代的显著特征对群体产生了特定的影响,从而使实验结果难以推广;⑤耗时比较长,容易造成被试的流失,同时可能会出现测量时间效应(重大历史事件对心理发展的影响);(3)聚合交叉设计:是指在纵向研究的图式中分段进行横断研究,这样既排除了纵向研究的缺点,又保留了横向设计的长处;这种方法既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总体情况,又能从发展角度了解样本中个体随年龄增长出现的各种变化,以及社会历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优点:①既可以排除组群效应,也可以不断补充被试,避免被试流失对研究的影响;②耗时比典型的纵向设计短;③通过比较同时代出生但先后参加的实验的被试,可了解是否存在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④可以发展的稳定性和早期影响的作用问题进行研究;缺点:聚合交叉设计得出的结论是否能够推广到其他群体还需进一步验证;(4)双生子设计:是指以同卵双生子或异卵双生子为样本,通过研究在心理和行为上的相似和差异,进而揭示遗传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的方法;(5)微观发生学设计:是指在短时间内反复呈现一个诱发刺激,并观测个体发生变化过程。
第一章:导论:发展心理学及其研究策略理解至少三个原因关于学习儿童发展1.描述(describing)发展的特点:2.解释(explaining)发展的原因和过程:成熟,学习3.优化(optimizing)发展解释在儿童发展中的四个发展主题1.Active/Passive :Are children curious, active creatures who largely determine how agents of societytreat them? Or, are they passive souls on whom society fixes its stamp?2.Continuity/Discontinuity:有无变态发育3.Holistic Nature of Development:不仅局限于一个地方4.Nature/Nurture :How do nature and nurture work together to shape development?认识并举个相关设计的例子如果通过研究,研究者只能指出两个事物之间存在共变关系(Covariation relationship),而无法获知二者的作用方向,那么这种研究揭示出的就是具有相关关系的规律。
被试:4-6岁儿童•2(年龄)*3(自己,他人,厉害人视角)被试间设计•因变量:毅力•测量方法:让儿童做一个需要注意力但是很无聊的任务。
主试首先告诉被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你尽可能努力完成会对我们非常有帮助。
”,测量儿童实际工作的时长,作为毅力的测量指标。
认识并说明实验设计的重要部分如果通过研究,研究者可以清楚地指出何种事物是因,何种事物是果,那么这种研究揭示出的就是具有因果关系的规律。
实验是可操纵性的随机分配(random assignment):Participants are assigned to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rough an unbiased procedure so that members of the groups are not systematically different from one another.实验组控制组(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确保所有可能影响因变量的无关因素在每一种实验条件下是相等。
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1.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生物和遗传因素
-行为主义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
2.早期发展
-出生后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社会情绪发展
-社交关系的形成
-早期语言发展
3.儿童和青少年发展
-认知发展阶段
-情绪和性格的发展
-社交和同伴关系
-学业和职业发展
4.成年发展
-身份和角色的发展
-爱情和亲密关系
-职业和事业的发展
-中年危机和后期发展
5.老年发展与晚年
-老年认知能力
-健康和身体变化
-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
-死亡和丧失的处理
6.发展心理学中的研究方法-实验设计
-观察研究
-问卷调查
-长期追踪研究
7.性别和文化差异
-性别发展和身份认同
-文化对发展的影响
-文化差异的心理解释
-跨文化研究方法
8.风险因素和发展障碍
-基因和遗传障碍
-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心理和情绪问题
-社会和经济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9.教育和发展
-学校环境和学业成就
-教育对认知和情绪发展的影响
-教育政策和实践的发展
10.发展心理学的应用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养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照顾
这些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些重要复习要点。
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初中心理发展知识点总结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成长与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从出生开始,伴随着人的一生。
初中阶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总结初中心理发展的知识点。
一、身体与性别意识的形成1. 生理变化:初中是青春期的开始阶段,男孩子和女孩子都会经历身体发育、第一次月经和声音变低等生理变化。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的体验,可能会引发身体形象和自尊心方面的问题。
2. 性别角色认同:在这个时期,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身份,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同。
这对于学生的性别认同、自我认同和社交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认知能力的提高1. 抽象思维的发展: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从具体思维迈向抽象思维。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推理和解决问题。
2. 自我意识的增强:初中生在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对自己的身份、需求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和人生目标,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意识。
三、情感与社会关系的变化1.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初中生与同学们一起度过大部分时间,他们开始面临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并在同伴关系中寻求支持和认同,同时也可能面临同伴压力和排挤现象。
2. 家庭关系的转变:初中是孩子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重要阶段。
他们与家庭的互动发生变化,开始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意见,并逐渐与父母形成更平等的关系。
四、自我认识与自尊心的形成1. 自我概念的形成:初中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自我概念,了解自己的优点、不足和兴趣爱好。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角色和责任,并逐渐形成自我认同。
2. 自尊心的建立:初中生的自尊心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同伴关系和学校环境等。
学生的自尊心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心理问题的关注与干预1. 焦虑和压力:初中生面临着学业压力、同伴压力和身体变化等问题,容易产生焦虑和压力。
学校和家庭应给予关注并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
初中心理发展知识点总结初中心理发展是指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形成个性和逐渐建立自我认同的重要时期。
在初中心理发展过程中,孩子们会面临身体和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和挑战。
以下是初中心理发展的关键知识点总结。
1. 自我认同的形成在初中阶段,青少年开始试图找到自己独特的身份和角色。
他们会开始思考自己是谁,他们的兴趣爱好、才能和价值观是什么。
个体在这一阶段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寻找共同点和相似之处,从而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
2.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青少年更加关注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
他们开始试图在群体中寻找归属感和支持,同时他们的自我价值和自尊心也开始受到他人的看法和评价的影响。
重要的人际关系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身体和生理变化初中是青春期的开始,孩子们的身体和生理上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他们会经历生理周期的变化、体型的变化和性激素的分泌增加。
这些变化会带来身体和情绪上的不适,同时也可能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 性别角色的认知在初中阶段,孩子们开始更深入地思考性别角色和性别身份的问题。
他们会对性别特征、性别角色和性别规范有更多的认知和思考。
这个阶段的性别认同的形成对于个体的自我理解和性别身份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
5. 情绪和社会情感的发展青少年在初中阶段会经历情绪的起伏和强烈的情感体验。
他们可能感到焦虑、紧张、疲劳和悲伤等负面情绪,同时也可能感到快乐、兴奋和满足等积极情绪。
他们需要适应和处理这些情绪,同时也需要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6. 自我管理和决策青少年开始逐渐获得独立性,他们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制定目标和计划以及做出决策。
这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初中阶段的自我管理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之后的成年生活也有重要的影响。
7. 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初中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往往较为脆弱和易受影响。
*同辈效应指同龄人群体因生活在类似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经受类似的历史大事而对群体成员进展产生的影响。
比方,9.11 大事对当代美国人的影响请你举一个同辈效应的例子同辈效应是怎样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的预备?例如,与网络消灭之前的那一代相比,网络使用成为习惯的这一辈有些什么优势和缺乏?*重要问题1连续变化与阶段性变2先天和后天〔遗传与环境〕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心理进展中的作用问题,长期以来始终存在着争议。
从历史上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一〕遗传打算论根本观点:·儿童心理进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所打算的。
·儿童心理进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素养的自我进展和自我表露过程,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
·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进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养的自我进展和自我表露,不能转变它的本质•高尔顿名人家谱调查:两者比率的差异是力气由遗传打算的证明。
高尔顿从家谱调查中得出了一条“遗传定律”:人的遗传性1/2来自父母,1/4来自祖父母,1/16来自曾祖父母……•格达特的家族调查:K 氏有两个不同的世系,一是 K 氏与一个正常女子的合法婚姻所生的后代,一是 K 氏与一个低能的酒吧女子的不正值关系所生的后代。
通过对两个世系各近 500人的调查,觉察后者中低能与道德败坏的比率大大超过前者。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的复演说个体心理的进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洁重复,也属于遗传打算论。
“一两的遗传赛过一吨的教育”评价:家族不仅在遗传上有联系,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共处于一样的环境。
由家族内的相像性得出遗传因素的打算作用过于确定。
〔二〕环境打算论根本观点:儿童心理的进展完全是由环境打算的这种理论重视环境与教育对个体心理进展的作用但片面强调和机械地对待环境或教育的作用•代表人物:行为主义者•华生〔J. B.Watson〕:S-R公式“请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斯金钠〔B. F. Skinner 〕通过“操作”、“强化”任意塑造人的行为“正如一个雕刻师塑造一块烂泥一样”〔三〕二因素论遗传打算论和环境打算论都具有片面性和确定性根本观点:儿童心理的进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打算的〔四〕相互作用论根本观点:•儿童心理的进展是遗传与环境两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对心理进展作用的大小依靠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代表人物:皮亚杰〔J. Piaget〕瓦龙〔H. Wallon〕3.关键期与敏感期“关键期”(critical period):进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别时期,此时特定的大事会造成重大影响。
发展心理学知识复习概要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9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广义的心理发展包含:①心理的种系发展;②心理的种族发展;③个体的心理发展。
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心理发展。
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心理发展的性质心理发展的性质包括:①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②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③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④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⑤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其一、作为整体的心理活动有其独特的质的规定性;其二、心理的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
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桥梁是活动。
内化过程表现为概括化、言语化、简约化、超越化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
第一发展加速期是指从出生到幼儿期。
第二发展加速期是指青春发育期。
心理发展进程表现为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一)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①遗传和环境的关系;②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③心理发展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的关系;④不同心理机能是否存在关键期。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196)一、功能和特殊性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四种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一)横向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
又称横向比较设计横断研究的优点在于具有适用性和时效性横断研究的缺点在于具有人为的联结性和可能存在组群效应(二)纵向研究设计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
初中心理发展知识点汇总初中是一个青春期的阶段,孩子们在这个时期经历着身心发育的快速变化。
在这个时期,他们开始面临许多心理问题和挑战。
了解初中心理发展的知识点,对于帮助孩子们顺利度过这一阶段,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接下来,我们将汇总一些初中心理发展的知识点,以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们。
1. 青春期的特征:青春期是从儿童期过渡到成人期的过程。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身高、体重、性特征等。
同时,他们的情感和认知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青春期还伴随着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建立,以及社交关系的重要性增强等特征。
2. 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了解和评价。
在青春期,孩子们经历着身份认同的建立和重建过程。
他们开始反思自己是谁,以及他们希望成为怎样的人。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倾听、理解和鼓励孩子们的兴趣和独特性,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
3. 同伴关系:在青春期,同伴关系对孩子们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与同龄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可以促进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感发展。
同时,与不良同伴或遭受排斥等不良同伴关系也会给孩子们带来负面影响。
家长和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选择积极健康的朋友圈,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
4. 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
在青春期,孩子们常常面临来自同伴、家长、学校等方面的评价和压力。
他们容易陷入自卑和自我怀疑的情绪中。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赞美孩子们的成绩和努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5. 情绪管理:青春期是情绪波动最大的时期之一。
孩子们常常会感到焦虑、压抑和愤怒等强烈的情绪。
帮助他们学会有效的情绪管理对于促进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家长和教师可以教给他们一些调节情绪的技巧,例如深呼吸、运动和与他人分享等。
6. 压力管理:青春期面临着诸多的压力,如学业压力、同伴关系压力和未来规划压力等。
帮助孩子们学会有效地管理压力是至关重要的。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归纳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和行为模式随着年龄增长和发展的一门科学。
本文将简要介绍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重要知识点,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学科的知识。
一、基本概念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模式在人类生命周期中的变化规律。
它关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发展任务和发展风险,以及促进发展的因素和干预措施。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从胎儿到老年期的整个生命周期。
二、主要理论发展心理学领域有很多著名的理论,这些理论试图解释心理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几种:1、精神分析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内在的心理需求驱动的,这些需求来源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2、行为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刺激引起的。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强化和惩罚是塑造行为的有效手段。
3、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认知结构的变化引起的。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发展,认为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实现认知结构的平衡。
4、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与环境互动。
三、重要知识点发展心理学涉及很多重要的知识点,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要点:1、胎儿期的发展:胎儿期的环境因素对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如营养、药物、吸烟和饮酒等。
2、婴儿期的认知发展:婴儿期是认知发展的关键期,主要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和前操作阶段。
3、儿童期的社会认知发展:儿童期是社会认知发展的关键期,主要包括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4、青春期的身心发展:青春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主要包括身体形态的变化、性成熟和认知发展等。
5、成年期的认知发展:成年期是认知发展的高峰期,主要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变化。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归纳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简而言之,是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年龄特征: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
图式:指主体已经具有的动作的认知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横断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纵向研究设计: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
聚合交叉设计: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他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
世代效应:又称“代群效应”、“群体效应”、“同层人效应”,指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干扰效应,即两个年龄组被试之间的差异可能并不是由于个体发展造成的,而是由于两组被试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情境不同造成的。
巴宾斯基反射:胎儿脚底受触时,脚趾呈扇形张开,脚朝里弯曲的本能反射活动。
这个反射活动直到婴儿出生六个月后才消失。
摩罗反射:又称搂抱反射、惊跳反射。
当胎儿或新生儿突然受到了强声刺激及新生儿感到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时,会先仰头、挺身、双臂伸直、手指张开,然后弯身收臂,紧贴前胸,作佝偻状。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反应速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指婴儿在习惯化形成后,若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指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客体永久: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开始认识到一个物体即使不在眼前,他依然存在于某个地方,我们将儿童的这种认识能力叫做客体永久。
客体永久性:亦称“客体永恒性”“永久性客体”。
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一、引言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发展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从胎儿到老年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复习发展心理学时,我们需要掌握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也要理解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个体差异。
本文将按照主题分类,对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1、心理发展的定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能力和行为水平发生的一系列持续而有序的变化。
2、发展阶段:根据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可以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几个连续的阶段,如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等。
3、关键期:关键期是指某个特定阶段中,个体对特定刺激或经验特别敏感,错过这个时期可能会导致某些心理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
三、心理发展的理论和研究方法1、心理发展的理论:主要包括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等。
了解这些理论有助于理解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和争议。
2、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主要采用纵向研究、横截面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掌握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技巧对于理解和发展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至关重要。
四、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个体差异1、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包括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普遍发展规律。
2、个体差异: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速度、方向和水平,这些差异受到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五、结论发展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对于理解人类心理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发展,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育、干预和咨询服务。
我们也要注意到心理发展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避免简单地将心理发展归结为单一因素的作用。
在复习发展心理学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心理发展初中知识点梳理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学生经历了许多身心上的变化和挑战,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并发展出健康的心理素质。
下面是初中心理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青春期心理发展:青春期是初中阶段最显著的心理发展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经历了身体、生理、情感和认知各方面的急剧变化。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和性别有新的认识,同时面临来自同伴、社会期望和自我认同方面的压力。
2. 自我认知的发展:在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更加深入地思考自我和自己的作用。
他们开始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的兴趣和价值产生兴趣,并开始建立自己的身份和个性。
同时,他们开始关注其他人的看法,并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可以影响他人。
3. 认知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阶段有了很大的提高。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更复杂和抽象的思维活动,可以处理更多的信息和概念。
他们能够运用逻辑和推理去解决问题,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估。
同时,记忆、注意力和思维灵活性也得到了发展。
4. 情绪调节和管理:初中时期,学生面临着来自学术、家庭和社交方面的压力。
他们需要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且逐渐发展出积极应对压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情绪的表达和理解,掌握有效的冷静和放松技巧,是初中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5. 社交能力的培养:初中时期学生的社交圈子扩大了,他们开始与更多的人接触和交往。
这时候,学生们需要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解决冲突和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学生们也逐渐发展出同理心和合作意识,开始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
6. 健康意识的培养:初中阶段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的关键时期。
学生们需要了解营养、锻炼和健康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维持身体健康。
同时,他们还需要学习如何应对压力和焦虑,保持心理健康。
7. 学习和目标设定:初中时期,学生面临着更高的学业要求和挑战。
他们需要学会如何设定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并通过努力和毅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第七章初中生心理的发展初中生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转变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互相交错。
第一节初中生的一般问题一、年龄阶段初中生是指个体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个年龄阶段,又称为青春期或初中生期。
二、基本特征初中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是一个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处于人生的过渡时期。
他们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然而心理发展的速度却远跟不上其生理的发展,这就造成初中生在身心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和一些特殊表现,并使其面临一些心理危机。
第二节初中生的生理特征一、外形上的变化初中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改变、内脏机能的成熟及性的成熟三个方面。
(一)身高进入初中生期,身体形态的各种指标增长的速度突然变快,身高每年增长值为6~8厘米,有的多达10~11厘米。
男女初中生的身高变化是有差别的,男生进入身高生长加速期的平均年龄是13岁左右,约在14岁达到高峰,然后生长速度逐渐下降,到15岁左右,就又回到了以前的生长速度;女生的这一过程比男生早两年。
(二)体重我国城市男生在13~15岁这段时间,体重增加最快,平均每年增长5.5千克,14岁是增长高峰,15岁以后增长速度下降;女生在11~14岁时体重增加最快,平均每年增长4.4千克,14岁后增长速度逐渐下降。
初中三年级以后,男女生的体重已接近成人。
(三)第二性征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部表现,是初中生身体外形变化的重要标志。
男生的第二性征的主要表现为:喉节突出、嗓音低沉、体格高大、肌肉发达、唇部出现胡须、周身出现多而密的汗毛、出现了腋毛和阴毛。
在女生身上第二性征的表现是:嗓音细润、乳房隆起、骨盆变宽、皮下脂肪增多、臀部变圆、出现腋毛和阴毛。
(四)头面部特点小学儿童的面部特征在逐渐消失,以前较低的额部发际逐渐向头顶部及两鬓后移,嘴巴变宽,嘴唇变丰满。
二、体内机能初中生体内各种机能都迅速增长并逐渐成熟。
主要表现在心脏压缩机能、肺的发育、肌肉力量、大脑发育等方面。
三、性机能的成熟生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中发育成熟最晚的,它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
初中生性机能的成熟主要表现在性激素的增多、性器官的发育和性机能的发育等方面。
第三节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初中生生理上的初步成熟与心理上的幼稚性造成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引起了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一、反抗性与依赖性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不服从权威,不愿意轻易接受成人的意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
与此同时,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和程度与过去相比有所变化。
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感情和生活上,而初中生们则更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二、闭锁性与开放性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对外界世界表现出不信任和不满意。
虽然他们内心世界更丰富了,但表现于外的内容却更少了。
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理解;他们一旦找到好朋友,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
三、勇敢与怯懦在某些情况下,初中生们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精神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这与他们思想单纯、经验缺乏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有关。
另一方面,初中生们又常常表现出怯懦,比如在公众场合中常感到局促不安。
四、高傲与自卑初中生们还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评价,因此有时表现出高傲,有时又极度自卑。
五、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初中生们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成人意识明显加强,一切行为表现都要与幼小儿童区分开来,否定自己的童年;但他们也时常留恋童年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情、简单的行为方式及很直接的宣泄情绪的方法,特别需要得到父母的保护。
第四节心理及行为偏差青春期也被称为危险期,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们身心发展失去了平衡,感受着许多心理矛盾和冲突,如不能顺利解决,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行为偏差,乃至精神疾病。
一、心理生物性紊乱青春期心理生物性紊乱主要表现为主体对自己身体机能的异常关注及对某些正常疾病的过分夸大,也有人表现为由于对自己身体的某些特征不满意而极度焦虑。
这种心理生物性紊乱不仅仅是主体在心理上构想出来疾病,还伴有生理上的感觉和反应,就像真的得病了一样。
二、自杀的倾向和行为自杀的倾向和行为在小学是非常少见的,从青春期开始到青年期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一个重要原因是从初中生开始,个体需要面对的困难和烦恼突然增多,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积累起来就会导致心理崩溃,有人就想用自杀的方式来解脱。
三、青春期精神分裂症从15岁开始,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这种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遗传所致,但这种遗传因素之所以在这个时候起作用,还是由这时个体所具有的特殊的身心状态所决定的。
这个年龄段的初中生们在心理上敏感而脆弱,最易感受压抑、挫折和焦虑,这种消极的情绪状态是致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他还有一些初中生易出现的心理疾病,如神经官能症、抑郁症、躁狂症等。
第五节初中生认知的发展初中生智力的发展,最主要的在于其新的思维特点的出现。
一、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初中生在思维发展上最主要的特点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成分还起作用。
这个特点具体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和检验假设对于初中生来说,已认识到了显示只是包含于由事实与假定构成的总体中的一个子集,它通常并不出现于我们面前,而需要用逻辑方法去搜寻。
初中生相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具有了更高程度的建立假设及检验假设的能力。
(二)进行逻辑推理从初一开始,初中生们就表现出了各种逻辑推理能力。
总体上说,归纳推理的水平高于演绎推理的能力。
(三)掌握逻辑法则初中生们对各类逻辑法则的掌握主要表现在对于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的认识和运用上。
二、思维品质的矛盾性发展(一)创造性和批判性更加明显思维的创造性是指个体在问题情景面前,采取新颖、独特的对策去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
初中生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少保守性,常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这与初中生求异思维的迅速发展有关。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能严格地分析思维材料并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具有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和独立性的特点。
初中生思维批判性的增长表现在不愿意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思想、态度及意见要进行审查,并对此持怀疑和批判态度;还表现在开始严肃地对待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能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想;也表现在热衷于探讨那些星辰运转、生命起源等宏观问题,表现出一种不愿盲目生活的人生态度。
(二)片面性和表而性依然存在初中生思维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思想的偏激与极端,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
具体表现为:狂热的明星崇拜,分析问题常钻牛角尖,经常陷入思想的死潭而不能自拔,在思想上缺乏严谨性及全面性,对一些问题的处理虽有新意,但不准确。
初中生们思维的表面性表现在,在分析问题时还经常被事物的个别特征和外部特征所困扰,难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尤其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评价往往失之表面化。
(三)再次出现自我中心初中生们思维中的自我中心表现为,虽然他们早巳能区别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但由于这个年龄段个体的自我意识过于高涨,他们有时不能区分自己所关心的焦点与他人所关心焦点的不同,其具体表现如下:1.假想的观众。
初中生们在心理上制造出一些“假想的观众”,他们特别注重别人的关注和批评,也过于在意自己的形象和服饰,心理上的压力很大。
2.独特的自我。
在初中生的心里也有个“虚构的自我”,他们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的情绪情感是独特的,别人不能理解;因此他们常常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在分析和评价事物时也带有主观色彩。
第六节个性及社会性发展一、个性发展特征(一)自我意识高涨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初中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发育的急剧变化使初中生们将心思从客观世界中转入到主观世界中,从而导致第二次自我意识的高涨。
其表现是,初中生们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起来,这种过于关心自我的倾向在他们的日记和其他作品中有明显的反映。
他们个性上主观偏执性使他们常常感到压抑、孤独而且神经过敏。
(二)反抗心理初中生反抗心理出现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使他们有强烈的维护自尊的愿望;二是由于初中生个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所导致;三是由于强烈的独立意识所导致。
初中生反抗性的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态度强硬,举止粗暴,这种“风暴式”反抗形式表现强度大,发生迅速,常使对方措手不及;第二,漠不关心,冷淡对待,这种反抗行为不表现在外在行为上,而是表现在内隐的意识中,并不直接顶撞,却采取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对方的意见置之不理;第三,反抗具有迁移性,对某一个人的某方面不满,就将其全部否定,对某一个人不满,就对这个人所在的全体团体成员都持否定态度。
二、社会性发展(一)情绪表现的矛盾性1.强烈、狂暴性和温和、细腻共存初中生的情绪表现有时像“疾风暴雨”,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会引起很大的情绪反应。
但有时初中生们的情绪也会在被掩饰后,以比较缓和的形式表现出来,与幼年和小学相比,这时的情绪表现已不太开放和充分,并能适当地控制住自己的消极情绪。
2.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初中生的情绪不够稳定,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这是由于对于情绪体验还不够深刻造成的;但有时也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较长时间不能摆脱某一种情绪状态。
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初中生在情绪表现上已经逐渐失去了过去那种单纯和率真,有时会隐蔽自己的某些情绪;与此同时,在表露情绪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带上一定程度的表演痕迹,失去了情绪表现的自然性。
(二)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1.改变了集体性的交友方式小学的儿童在交友方式上表现出了团伙现象,常常是若干个小朋友一起游戏。
进入青春期后,初中生们最要好的朋友一般是l~2人,选择朋友的标准为:有共同的兴趣、苦闷和烦恼、性格相近、能在许多方面相互理解和信任。
2.同龄朋友关系占主导地位童年时的儿童虽已有了同龄朋友,但在感情上依然十分依赖父母。
进入初中生后,初中生的感情重心逐渐偏向亲密的朋友,朋友在他们的生活中日益重要。
3.与异性朋友关系的变化在幼儿期和小学,儿童间的交往是不分性别的,经常是男女儿童在一起游戏。
进入青春期后,双方都开始有了明显的性别意识,都对对方产生了兴趣,但最初表现出来的却是对异性同学的轻视和排斥,到青春期后期,男女初中生的关系又开始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