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三单元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后习题
- 格式:docx
- 大小:314.09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笔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 根据列宁的思想,苏联在1917年实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 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掌握了政权,开始了苏联的快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在这段时间里,苏联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3. 根据斯大林的五年计划,苏联在1930年代进行了全面工业化,建立起了重工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资源分配不均等。
4. 在二战期间,苏联军队的胜利为苏联的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大的推动力。
苏联从事战争物资的生产方面表现出了优异的表现。
5. 在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开始出现了一些政治和经济上的问题。
在1964年,赫鲁晓夫掌权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这些改革为苏联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1. 在1929年,苏联政府决定进行农业集体化。
目的是保证农业生产的供应,并促进食品的工业化生产。
2. 集体化的过程中,许多农民被迫放弃了私有农地和农具。
许多人反对集体化,并在对抗斯大林的过程中遭受了迫害和抢劫。
3. 农业集体化还导致了苏联农业产量的急剧下降。
许多农民因为对霸权集体的不满而疏忽了农业生产。
4. 在1941年之前,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开始恢复,并在二战时期进行了制度化的农业生产,使食品供应得到了满足。
三、苏联的工业化1. 在1920年代,苏联的工业化计划已经开始实施。
目的是为了使苏联的经济成为独立的和强有力的。
2. 在五年计划的计划中,苏联的发展重点从轻工业转向了重工业,例如钢铁和大型机械的生产。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使得苏联的经济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了样貌。
3. 工业化的过程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资源的分配不均。
资源的不足和浪费导致了许多工程的费用超支和负债。
4. 工业化使得苏联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最大的工业国家之一。
其工业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后习题一、选择题1.斯大林上台后,在一次讲话中说:落后就要挨打,但是我们不想挨打。
不,我们拒绝挨打!……那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再落后了。
于是苏联()A.实行了战吋共产主义政策B.推山了新经济政策C.开展了工业化建设D.发动了垦荒运动2.知识梳理在历史学习中有利于系统地掌握历史事件,发现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有误..的是()A.A B.B C.C D.D3.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这一模式表述正确的是()A.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B.尊重经济规律并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C.为夺取十月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4.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
相继担任苏联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改革。
他们的改革主要是针对()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偏差B.新经济政策的不足C.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D.斯大林体制的弊端5.假如你在1936年踏上苏联的国土,你能看到的是()A.列宁在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B.书店里新出版的新宪法C.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D.苏联军民开始抗击德国法西斯6.1921年苏俄依据国家经济形势,大胆地实施了“退一步进两步”的新经济政策。
其中“退一步”主要是指()A.全面取消自由贸易B.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实行社会主义集体农庄7.《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材料全面显示了“苏联模式”()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B.导致了经济部门发展严重失调C.促进了苏联工业的迅速发展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8.有关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B.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1936年,苏联宣告确立社会主义制度D.苏联模式的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从1928年开始,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农业方面,几乎把所有农民的土地都集中到集体农庄或国营农场,开展农业生产,收购的农产品由政府统一分配。
……工业方面,工厂主要归政府所有、由政府经营。
”这段话表明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A.牺牲农业发展工业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C.计划与市场相结合D.优先发展重工业10.下图是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奴制的废除B.十月革命的胜利C.实行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运动二、判断题11.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此后,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2.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工业领域的措施是除大企业外,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三、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英]保罗·肯尼迪《大国兴衰》绘制(1)上图中实施A点所示政策的领导者是谁?(2)小史依据上图得出的结论是“A点所示政策不如B点开始形成的模式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大”。
你同意他的结论吗?请说明理由。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后对外宣布:“要恪守我国同其他大国结成同盟的义务……将竭尽全力…去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当时很多人认为要保卫俄国革命的胜利果实就必须首先保卫国家,所以继续参战是合理地选择。
(1)材料一中的“战争”具体指什么?国内一些民众持什么观点?材料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91年版第303页(2)十月革命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材料三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
……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3)材料三中“新的政策”指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暂时的退却”?材料四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
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4)根据材料四,指出维尔斯对苏联社会主义认识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认识变化的原因。
材料五那些有足够兴趣访问苏联的西方人通常却又对苏联的印象都不好,如果还不能称为幻灭的话。
他们对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
不过在另一方面,大部分西方人也都同意,没有五年计划造成的工业增长,苏联就不可能在二战中对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5)材料五中“访问苏联的西方人通常都没有留下好的印象”的原因是什么?15.史料实证材料一:(1)材料一的两幅图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二: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
……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材料二中“新的政策”指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暂时的退却”?材料三:1929年到1933年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也充分暴露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
而苏联却在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1928-1932年)的指导下,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这时,欧美……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
……(苏联)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一时之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名词。
——《大国崛起》(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的原因。
材料四:苏联的“领袖们并没有像罗曼·罗兰期待的那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包括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内的一些政策弊端,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
——《大国崛起》(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这种体制的弊端积重难返,它产生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答案1.C 2.C 3.A 4.D 5.B 6.C 7.B 8.B 9.B 10.C11.错误12.错误13.(1)列宁。
(2)观点①:同意。
理由: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28年后苏联模式开始推行,极大促进了苏联制造产业(“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国家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新经济政策之下国家发展的速度远不如苏联模式。
观点②:不同意。
理由:从材料看,虽然苏联模式在短时间内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新经济政策从当时的国情出发,促进了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也对国家做出很大贡献。
观点③:不同意。
理由:不同时期国家会采取不同的政策,不可相提并论。
新经济政策与苏联模式都是从当时的国情出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4.(1)第一次世界大战。
国内很多民众受沙俄政府的影响,认为参战就是保卫国家,恪守同盟义务是合理的,会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却不知道俄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各方面实力都比较落后,是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2)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鼓舞了鼓舞和支持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3)新经济政策。
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情况下,采取允许局部发展资本主义的策略,根据国情进行适当调整。
(4)变化:从怀疑到赞赏。
原因:苏联成立初期,经济面临重大困难。
斯大林时期,实施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计划经济,并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空前的经济危机,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工业生产获得跨越式发展,经济建设成就显著,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与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形成对比。
(5)经济上采取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计划化,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造成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答政治上以个人专断为特征的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也可)15.(1)十月革命;(2)新经济政策;根据国情进行适当调整。
(3)大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足以抵抗经济危机;苏联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计划经济体制的短期优越性充分显示出来。
(答对2点即可)(4)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严重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