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道德与法治导学案(1)三个第六课 探访古代文明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设计【单元教学目标】5、情感与态度:初步感知古代文明成就,感受古代古代劳动者智慧。
6、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珍惜,领悟和传承古代文明遗迹的意识。
7、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珍惜古代文明遗迹的意义,初步学会探究古代文明成就。
8、过程与方法:用在情景体验、调查交流、创新展示的过程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道德教育点:感受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法治教育点:遵守有关文物的法律。
【单元学习活动一览】核心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交流与合作、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尊重文化多样性、社会实践中各地文化的区别。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部编版六上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课时)附1:小故事:我是小小考古学家(课前)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考古的地点:我的发现:考古场景图绘制:附2:三星堆河姆渡良渚文化(课中)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阅读资料,绘制思维导图:选择一个遗址,写清从中体现的古代劳动者的智慧,并主动交流。
附3:“我是考古小达人”活动评价表(课后)评价维度评价标准评价结果知道有一定的了解熟知早期文明的发祥地遗址中古代劳动者的智慧体现6 探访古代文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9、情感与态度: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激发对古代璀璨文明的敬仰之情。
10、行为与习惯:欣赏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1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等东方文明古国,古希腊、古罗马与玛雅等西方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12、过程与方法:拓展学生视野,多角度地了解体会古代文明的伟大意义。
1.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等东方文明古国,古希腊、古罗马与玛雅等西方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2.欣赏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3.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激发对古代璀璨文明的敬仰之情。
6 探访古代文明 (导学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一、前置知识在学习本单元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古代文明的概念及其特点。
二、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四大古代文明及其代表性文物;2.了解文物保护意义;3.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
三、学习重点1.四大古代文明的代表性文物;2.文物保护的意义。
四、学习难点1.如何保护好文物。
五、学习方法1.听、说、读、写相结合;2.调查研究,积极参与文物保护活动。
六、学习内容1. 四大古代文明我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其中包括了商、周、秦、汉四大古代文明。
这些文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绽放出了自己的光芒,留下了许多代表性文物。
商文明商文明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开端,从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是商文明的周期。
商文明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物,如商代的青铜器、甲骨文、商代的玉器等等。
周文明周文明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中期,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为周朝的周期。
周文明有庙堂文化和农民文化之分,其中庙堂文化以周公为代表,而农民文化则以《诗经》、《礼记》等著作为代表。
秦文明秦文明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短短的15年间,秦朝一统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秦朝的文物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皇陵。
汉文明汉文明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极盛期,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为汉朝的周期。
在汉文明时期,中国的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就是汉代的铜器和陶器。
2. 文物保护意义文物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美学等价值,是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物保护意义重大,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成果,并使我们更好地继承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在文物保护中,我们需要重视以下几点:1.文物保护应该以保护为主,修复为辅;2.文物保护要坚持人文关怀,强调生命安全;3.文物保护要坚持科学、规范、维修等原则。
七、练习题1.请列出四大古代文明的周期;2.请列出四大古代文明的代表性文物;3.对于文物保护,你有哪些看法?八、延伸阅读1.《国宝看天下:文物大百科》九、总结通过学习本单元,我们了解了我国四大古代文明及其代表性文物,同时加深了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单元多样文明多彩生活
6 《探访古代文明》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懂得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了人类文明,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2.初步了解古代早期文明发祥地;知道古代中国是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明白古代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
3.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古代早期文明发祥地;知道要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
三、教学难点
如何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
四、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一填空题。
1.世界上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____它们是世界人民的_____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2.世界上迄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_____它使用的文字是_____.
3._____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
4.______是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
5.人类古代文明成就辉煌,不同文明之间不是_____的,而是相互学习和
______的。
6.______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二、判断题。
1.当今世界科技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些古代文明遗迹可以扫描进电脑,就不需要保护实物( )
2.人类古代文明之间无法相互借鉴,但现代文明可以。
( )
3.我们应该放弃自己的文明去学习更优秀的文明。
(
4.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
三、简答题。
1.你知道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文化遗产么?
2.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可以怎样保护文化遗产2。
教学设计(2)为什么人类早期文明离不开大河流域呢?小结:亚非大河文明人类文明起源于大河流域原因如下:(1)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2)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3)便利的水运条件和平坦的地形有利于交通运输和贸易还有经济,文化的交流。
大河文明,主要生活于大河大江附近2.读图,思考(1)中国境内还有哪些的河流?为什么只有黄河和长江被称为“母亲河”?(2)黄河流经哪些省份?小结:黄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
(3)长江流经哪些省份?小结:长江的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百条支流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3.介绍: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目标导学二:小小考古家1.说说我的考古小发现(1)说说历史上的考古故事(2)考古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考古?小结:正是通过部分出土文物,考古学家才能发现古代劳动者的智慧,并知道了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小小考古家: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对比图小结:远古先民在采集生活中逐渐学会栽培农作物,在狩猎生活中学会了饲养动物,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了从采集到农耕,从渔猎到畜养的伟大变革,充分体现了古代先民的智慧。
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3.议一议小结:文明古国创造的灿烂文化还有医学、数学、建筑、文学、艺术……它们都对人类文明发展史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4.说一说:同学们,经过学习,我们发现这些早期文明区域都有文字出现,这些文字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探访古代文明》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早期文明区域的分布;2.探究人类共同创造的早期文明成就。
3.感受人类早期文明对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感受人类早期文明对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课程导入(3分钟)(一)展示学习目标(二)知识竞答1.导语:你知道哪些人类早期文明?2.预设:小结过渡:放眼世界,人类拥有的很多文明成就,都可以追本溯源。
界各族都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尤其是这四大文明。
那你知道它们的位置在哪里吗?探究新知(一)人类早期文明区域(12分钟)活动一:识图小能手1.展示课件:2.提出问题:请在图中找到四大文明的位置3.展示课件:4.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人类早期文明都发祥在大河流域?5.播放视频:河流的作用——两河流域6.提出问题:河流能给人们带来什么?7.预设:肥沃的土壤、灌溉的水源活动二:合作探究1.展示课件:为什么早期文明大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呢?活动规则:(1)分成4个小组,组内充分讨论;(2)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2.预设:学生畅所欲言。
3.引导回答: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存。
小结过渡:大河流域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长江和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你认识长江黄河吗?(二)聚焦中华文明(12分钟)1.展示课件:2.给出答案:活动三:小小考古学家1.导语:在中国历史上,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母亲河,孕育了中国先民和中华文明,但是他们是谁,他们的房屋是如何建造的,他们使用什么样的工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请你阅读课本第45页的图文信息或收集更多的资料,尝试做个“小小考古学家”吧!2.展示课件:活动规则:(1)分成2个小组,阅读书本并进行思考讨论;(2)填写表格并和大家分享。
3.预设:学生畅所欲言。
4.给出答案:5.展示课件:考古知识深入分析:住食用6.提出问题:从这些考古资料的分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7.预设:学生畅所欲言8.引导回答:远古先民在采集生活中逐渐学会栽培农作物,在狩猎生活中学会了饲养动物,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了从采集到农耕、从渔猎到畜养的伟大变革,充分体现了古代先民的智慧。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6课《探访古代文明》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六年级下第六课《探访古代文明》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探访古代文明研究目标:1.初步了解世界早期文明区域的分布,探究人类共同创造的早期文明成就及其重要意义。
2.深入探索中华文明的中重要发祥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3.通过研究懂得文明发祥地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贡献和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重点明确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和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对我国文明发展史的作用。
难点:感知古代文明成就,感受古代劳动者的智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一组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老师说:“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中国的文明的象征。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那么其他三大文明古国分别是谁?这节课,我们一同探访古代文明。
”讲授新课活动一:感知大河文明1.出示人类早期文明分布图,让学生思考早期文明分布在哪些地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为什么离不开大河流域。
2.出示人类早期文明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
活动二:中华文明的摇篮1.分别出示长江和黄河的航拍图,让学生分辨哪条是黄河,哪条是长江。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黄河和长江被称为“母亲河”。
老师说:“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勤劳智慧的人民。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被称为‘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活动三:小小中华考古家1.通过分布图进行对比,能够找出各河流域与其相对应的发祥地。
2.根据常识进行分辨并牢记。
3.了解母亲河缘故。
4.带着表格任此处初步要让学生明确大河流域对文明发源地产生作用。
5.从母亲河说起中华文明的起源,引导学生热爱母亲河。
学生活动:欣赏感知图片,了解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设计意图:从享誉世界的中国古建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研究欲望。
通过观看视频和列表统计对比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劳动人民为后世文明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老师用简短的总结语概括研究内容。
6 探访古代文明(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古代文明的代表国家和文化遗产。
3.培养学生对历史文明的兴趣和探究意识。
学习内容一、认识古代文明1. 古代文明的概念古代文明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发展的较早期阶段,创造出较为发达的社会组织、智慧和文化现象的过程和成果。
具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2. 古代文明的特点(1)城市化:古代文明的代表国家都是城市化的国家,城市成为古代文明中重要的标志。
(2)较高的文化水平:古代文明的代表国家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以文化创新和发展而闻名于世。
(3)科技发达:古代文明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如农业、建筑、治理、手工业等方面的技术水平。
(4)艺术繁荣:古代文明的代表国家在艺术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如雕刻、绘画、音乐、戏剧等。
(5)发达的贸易与经济:古代文明的代表国家都有发达的贸易和经济,是世界贸易和经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代文明的代表国家和文化遗产1. 伊朗的古代文明(1)波斯帝国:波斯帝国曾经是古代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主要疆域在今天的伊朗地区。
波斯帝国的文化遗产主要有波斯古城、波斯宫殿、波斯花园等。
(2)波斯文化:波斯文化对中东和中亚地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它主要包括波斯文学、波斯建筑、波斯音乐等。
2. 埃及的古代文明(1)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较为发达的文化和艺术。
文化遗产主要有金字塔、尼罗河、斯芬克斯等。
(2)埃及文明的贡献:埃及文明在人类历史上做出了很多贡献,如发明了草纸、开凿运河等。
3. 希腊的古代文明(1)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在艺术、哲学、政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
文化遗产主要有雅典卫城、雅典娜神庙等。
(2)希腊文化的贡献:希腊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如开创了民主政治制度、发展了哲学、医学、数学等。
4. 中国的古代文明(1)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的文明之一,主要包括先秦文化、汉文化、唐文化、宋文化、明清文化等。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探访古代文明》是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6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和特点,通过学习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和加深。
学生对于道德和法治的概念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还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情境来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和特点,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遵守法律法规,做到遵纪守法。
四. 教学重难点1.古代文明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2.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方法。
3.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和特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古代文明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和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讨论教学法: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古代文明资料和案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呈现和分析。
2.准备教学PPT,包括导入、呈现、操练、巩固、拓展、小结等环节的内容。
3.准备计时器,以便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文明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古代文明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包括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重要事件和文化遗产。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六课《探访古代文明》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六课《探访古代文明》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讲授新课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问题:你知道50元人民币背面的图案是我国的哪个景点吗?
提示:布达拉宫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可以怎样为保护文化遗产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呢?
提示:
我们可以:加强保护理念,不在文物古迹上乱涂乱画;不随便攀爬文物古迹、不盲目寻宝盗宝;主动对所见到的有损文物古迹的行为进行‘力所能及’的劝阻或者举报。
2.其他国家文化遗产
小组成员动起来!
自主阅读“第48页”的活动园内容,然后小组成员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尝试着去研究。
(下节课上台汇报)
古埃及小常识
金字塔:古埃及的帝王(法老)陵墓。
法老:是古埃及国王的尊称,也是一个神秘的名字,站在权力金字塔的顶端。
木乃伊:“人工干尸”。
知识拓展。
古埃及的“神秘传说”
“法老的诅咒”:在胡夫金字塔上刻有一段吓人的诅咒语:“无论谁打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
以美的视觉
感受,领悟中华
文明,进一步增
强中华民族文化
自信
知识了解
讨论交流
小组合作分享
知识阅读了解
增强学生爱
护保护文化遗产
的行为理念
了解认识古
埃及文明。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多样文明多彩生活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世界早期文明区域的分布,探究人类共同创造的早期文明成就及其重要意义。
•深入探索中华文明的中重要发祥地一一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通过学习懂得文明发祥地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贡献和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教学重点】•明确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和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对我国文明发展史的作用。
【教学难点】•感知古代文明成就,感受古代劳动者的智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观看视频《四大文化古国》,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那么其他三大文明古国分别是谁?这节课,我们一同探访古代文明。
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
【新课教学】(一)探索早期文明发祥地>【看一看】观看图片,你了解这些古代文化成就吗?思考:这些古代文明成就说明了什么?长城莫高窟兵马俑提示:世界多个地区古代遗迹的发现,告诉我们世界各民族都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活动园】观看人类早期文明分布图。
思考:(1)人类早期文明分布在哪些地区?他们有什么共同体特征?(2)为什们人类早期文明离不开大河流域呢?2.出示人类早期文明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图中的人类早期文明都位于大河流域。
>人类早期文明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
这些大河流域,也正是四大文明古国的〃母亲河”。
•古埃及文明诞生于尼罗河流域。
•古巴比伦文明诞生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恒河流域。
•中华文明诞生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为什么这些早期文明都位于大河流域?提示:水是生命之源,人们择水而居,有水才能维持生命,才能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畜家禽,有利于人们的生存,所以早期文明都位于大河流域。
>思考:从众多文明区域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提示:放眼世界,人类拥有的很多文明成就,都可以追本溯源。
早期文明区域的出现,表明人类开始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区域文明的兴衰、交融和变迁,构成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画卷。
第六课《探访古代文明》复习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四大早期文明区域地理位置的共同点及其原因。
2、结合“大河流域文明发祥地“图,学习四大早期文明区域地理位置的共同点及其
原因,能够描述上述大河流域人们的生活,知晓文字的诞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3、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激发对古代璀文明的敬仰之情,理解自然环境对文明起源所
起的作用,提升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自然环境对文明起所起的作用,提升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知晓文字的诞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导学提示:
一、早期文明发祥地
1、早期人类文明与自然
2、中华文明发祥地
3、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以及发祥地。
4、早期文明的灿烂文化
二、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
1、了解世界上叹为观止的世界遗产。
2、中国的文化遗产。
3、古代文明的成就。
第四课地球—我们的家园
1.知道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2.懂得珍爱地球,树立环保责任意识,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
学习重点
1.明白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义务。
2.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学习难点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我能行
一、填空
1.()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所需要的空间、环境和资源等。
2.地球孕育了人类,提供了人类生存的()。
3.近百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需求的增加,地球越来越不堪重负。
地球出现了()、()和()等问题。
4.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通过()、()等方式来限制人类对地球的伤害。
我国还把()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5.为了安排2020 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2015 年12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近200 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
化大会上一致通过()。
6.人与自然是()。
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为了保护地球家园,人类不断探索创新,运用聪明才智,将自然界赋予我们的()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大力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7.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让我们行动起来,把碧绿还给(),把蔚蓝还给(),把清澈留给()。
二、判断对错
1.地球是人类美好的家园,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
()
2. 20 世纪80 年代,英国曾建成一个模拟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圈2 号”。
()
3.煤炭、石油、天然气属于可再生资源。
()
4.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湿地等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
()
5. 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冷。
()
6. 如果人类不能尊重自然,对默默奉献的地球不去珍惜而是随意破坏,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
7.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2015 年1 月
1 日起施行。
()
三、问答
1.请利用下面的关系图说一说你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排放未处理的废水——海水污染——鱼虾中毒——人生病
2. 为什么说里约奥运会的奖牌为历届奥运会中最环保的奖牌?
3. 你知道哪些新能源?这些新能源有什么特点?人类使用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对保护环境有什么意义?
四、社会实践
1.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呢?
2.结合现实生活,制订几条爱护地球的班级环保公约。
第五课应对自然灾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具备防灾避险的意识,学会自救自护。
2.体会人们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
学习重点
了解自救自护的基本常识;知道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学习难点
1.提高防灾避险的意识。
2.感受人们在灾害中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学习在自然灾害中自护与互助。
我能行
一、填空
1. 破坏森林,使森林无法涵养水源,易造成()。
破坏森林,使森林无法保持水土,易引发()。
2.具备()的意识、()的知识和能力,可以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带给我们的伤害。
3.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我国不仅建立了( )、()、地质及生物等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还建设了牢固的()系统。
4. 2007 年6 月11 日,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对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进行了规定。
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和(),依次用()()()和()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5.在人类防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也是约束人的行为、减少自然灾害危害的重要手段。
6.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侵占、毁损水库()、()、()、护岸、抽水站、排水渠系等防洪工程和水文、()设施以及防汛备用的器材、物料等。
7.自然灾害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活,人类也一直在与自然灾害进行着斗争。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形成了()、()的抗灾精神。
8.尽管自然灾害还会发生,但是我们会尽最大的力量,全国上下形成(),共同预防、减少自然灾害对我们的危害。
二、判断
1.雷电交加时,可以在大树下避雨。
()
2 .除了自然的原因外,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合理的行为也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3.山区山洪、泥石流的高发期,在山区露营时,选择在山谷扎营。
()
4.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条件允许,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空旷的地带;如果不能及时撤离,暂时躲在小房间的墙角,护住头部。
()
5 .当泥石流发生时,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
三、问答
1.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你的家乡经历过哪些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会造成哪些危害?
第六课探访古代文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人类早期文明位于哪些大河流域。
2.了解中华早期文明为人类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习重点
1. 理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2.知道人类文明史是由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
学习难点
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从中感悟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感悟中国早期文明独有的价值,萌发敬仰祖先的情感、认同中国早期文明对世界的贡献。
我能行
一、填空
1.()和()是我国最主要的两条河流,被称为“母亲河”,()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2.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河水灌溉沿岸和三角洲平原的农田。
他们栽种大麦、小麦和亚麻等作物,把尼罗河流域建成了()。
3.远古先民在采集生活中逐渐学会栽培(),在狩猎生活中学会了饲养(),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了从采集到()、从()到畜养的伟大变革,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者的智慧。
4.()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5.()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共有282 条。
6.()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
二、判断
1.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
要基础。
()
2.古印度人在印度河、恒河流域驯养动物、种植谷物和棉花。
()
3. 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市的西北郊,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
()
4.早期文明都位于大河流域。
()
5.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
三、单项选择;
1.古埃及文明发源于()。
A、非洲南部
B、亚洲中部c、非洲北部D、亚洲西部
2.两河流域是指(),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和洪水的斗争中,学会了修堤坝、引渠灌溉、发展农业。
A. 幼发拉底河和印度河
B. 底格里斯河和尼罗河
C.印度河和尼罗河D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3. 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A .甲骨文、青铜器B. 石器、玉器C.陶器、瓷器D 书画、青铜器
四、问答
1.世界上还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产,我们为什么要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2.你从众多国家创造的灿烂文明中感受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