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 格式:pptx
- 大小:859.62 KB
- 文档页数:16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的实质: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
并不等于行为,能力。
老师对调皮的学生有回避倾向,但不一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有正确的,错误的,理智考虑,情感冲动。
2态度的情感成分:(核心)。
理智,非理智。
3态度的行为成分:作出反应的意象,并不等于外显行为。
一般的。
上述3种一致,偶尔不一致。
%品德的实质:道德品质的简称。
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核心)%2道德情感:随着道德认识,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主要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义务,责任,事业,自尊,羞耻感。
有3种表现形式:1直觉的道德情感(直接感知,迅速发生),2想象的道德情感,3伦理的道德情感(爱国,集体主义。
以原理为中介,稳定,深刻)%3道德行为:在道德认识的指引下,道德情感的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人,对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包括道德行为技能,道德行为习惯。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态度涉及的范围更大,只有涉及到道德规范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品德。
(学习态度不端正,并不等于品德态度不良。
)2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品德发展的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法。
儿童的道德判断,经历了由注重行为结果,到,主观动机。
的发展过程。
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中,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典型的道德两难故事。
3水平,6阶段。
1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道德认知,认知失调,态度定式。
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教学原则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校教育:学校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如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等。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社会舆论、社交圈等都会对个体产生影响。
4.个人经历:个人的亲身经历也会对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产生影响,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悲喜交加的经历等都会对个体的态度和品德有所塑造。
5.个人认知:个体的认知水平也会影响其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对事物的理解和解读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态度和品德。
二、教学原则:1.个别性原则: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品德。
2.感知与体验原则:借助感官,使学生感知到美好的事物,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3.激发兴趣原则:通过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4.情感教育原则: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品德,使学生在情感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5.鼓励与奖励原则:通过鼓励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品德。
6.个人和集体的结合原则:在教学中,既要注重个体的发展,又要注重集体的进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7.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教育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态度应用到实践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实践态度和品德。
8.公平与公正原则:在教学中要重视公平与公正,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偏袒个别学生,保障每个学生的发展权益。
9.身心健康原则: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态度和品德,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对态度的理解: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都是内部倾向;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理解: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3.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品德形成具有后天性,品德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4.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1)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与各种情绪体验结合起来。
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1态度与品德的三阶段
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主要按照三个阶段的顺序进行,分别是以下:
第一阶段:学习规则和习惯
本阶段是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开端,主要内容是社会中要求学习、遵守的规则和习惯,包括文化语言、道德价值观、身份角色等信仰、行为等规则,这些习惯和规则都是每个物种特有的,并且通过学习和教育逐步形成。
第二阶段:自我控制
本阶段的重点是经历了前阶段,主观意识开始逐渐建立起来,开始进行一种特定的自我控制,逐步掌握态度和品德的真正内涵,在实际生活中分清是非,把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和对社会的义务。
第三阶段:发展行为自主性
本阶段是一种在自律和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开始真正把所学到的态度和品德融入到自己的行为部分,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性。
在这一阶段,个体不仅能够做出自觉的正确行为,而且还能重视社会大众认可的道德底线。
2总结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般按照学习规则和习惯、自我控制、发展行为自主性三个阶段进行,可以从社会角度、个体意识角度综合考虑道德价值。
正确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能够使我们在社会中有更多的认同,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就是内部女性主义。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1.态度的心智充任成分2.态度的情感成分3.态度的犯罪行为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充斥态度的心智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就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态度的犯罪行为成分:指准备工作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充分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品德就是心智与犯罪行为的统一。
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重新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道德情感:1.直觉的道德情感2.想象的道德情感。
3.伦理的道德情感。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2.价值的内化程度相同。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性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0-12岁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2.相对功利价值观念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4.严格遵守法规价值观念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广泛伦理价值观念阶段9岁以下儿童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青年人处于习俗水平,20岁以后处于后习俗水平。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逐步形成人与自然的道德重新认识能力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3.显著地整体表现出来自觉纪律的构成关键年龄在9岁。
态度与品德自学的通常过程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2.内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识水平较好态度与品德的培育1.有效的说服2.践行较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与恰当的奖励与惩罚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含义与结构1、态度的含义(1)阿尔波特(G.W. Auport)(2)通过经验组织的、个体对有关态度对象与情景施加方向性或动力性影响的心理的和神经的准备状态(3)三层含义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指它是一种反应的倾向性或反应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第二:态度与能力的区别:态度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即决定人们愿不愿意第三: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形成2、态度的结构(1)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一一的观念和信念(2)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3)行为成分:指行为的准备或行为的预备倾向二、品德的含义与结构1、品德的含义(1)道德的含义:道德(moral)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准则的总和(2)品德的含义:品德(moral trait)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3)道德与品德的含义品德是社会道德的个体体现品德是在社会道德影响下形成的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2、品德的心理结构(1)知: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评价能力,它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情:道德情感,是指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与规范去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3)行: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标志和体现。
意:道德意志。
是人们按照道德原则进行道德抉择、克服困难、支配道德行为的心理过程。
具有调节作用。
第二节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对偶故事举例(2)问题: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问题更严重些,为什么?(3)阶段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小于5岁的儿童所作的判断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的,以行为的结果为标准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惩罚或者得到奖励。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个阶段及内容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通常有三个阶段,它们是:
1.形成期:这个阶段通常在儿童时期,家庭和学校是主要的塑造力量。
在这个阶段,人们会形成最初的基本态度和品德,例如诚实、宽容、勇气、责任感等。
2.发展期:这个阶段通常在青少年时期,社交圈、同龄人和其他有影
响力的人逐渐成为主要的塑造力量。
在这个阶段,人们会进一步发展个人
态度和品德,例如自信、同情心、尊重他人等。
3.转化期:这个阶段通常在成人后期,经验和成熟让人们开始反思和
评估自己的态度和品德,发现其中的缺陷并试图改变。
在这个阶段,人们
会注重自我反省,学会接受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发展出更完善和高
尚的态度和品德。
以上是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个阶段及其内容的简单介绍。
不同的人在
不同的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经历和发展,但这三个阶段仍然是一个普遍的
模式。
··4·7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概念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的结构~~~人感性~①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②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当个体参与比较具体的社会环境时,态度的情感成分起很大的作用。
③行为成分: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品德/道德品质概念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倾向和特征。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知(品德的核心)道德认识是个人品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个体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①直觉的道德情感: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直接感知,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②想象的道德情感: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③伦理的道德情感:具有较大的概括性、伦理性、稳定性、深刻性。
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
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最终环节)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对偶故事法”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十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能理解和重视承认或者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
在游戏里时候,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原则。
如~儿童在打弹子游戏时,总是自己玩自己的,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
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唯一办法。
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6~8岁)。
儿童认为规则是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创造的。
评定是非时总是抱极端,态度非好即坏,非善即恶。
判断行为好坏的根据是后果的严重性,不看主观动机。
把惩罚看做报应,不把惩罚看作是改变人行为的一种手段。
可逆性阶段/自律道德/合作道德阶段(9-10岁)儿童既不简单地服从权威,也不机械的遵守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