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3.第三节_超声与次声
- 格式:doc
- 大小:989.00 KB
- 文档页数:3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从收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从收集的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了解次声的应用和危害性。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重点超声和次声的概念,超声的应用。
难点收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环节教师调控学生活动备注超声1概念: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音2 特点:⑴频率高,能量大(强穿透力,强破碎能力)⑵沿直线传播,可反射3 应用超声雷达(“声纳”)、金属探伤仪、超声处理过种子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超声加工(利用特制的工具,做超声频率振动,通过液体中悬浮磨料加工工件,主要用于加工各种执导阅读教材P45—信息窗,了解能听到超声与发出超声的动物讲解超声特点让学生归纳生活中超声的应用总结评价补充对于超声的应用,要求学生知道给出应用实例看书、了解能听到超声与发出超声的动物归纳、回答了解超声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不导电的硬脆材料,例如:玻璃,石英,陶瓷,宝石等)、化工业使一般情况下不能混和液体(如油和水)混合、探测鱼群、 B超诊断与治疗,医疗设备杀菌消毒、超声洗牙其他:超声空气加湿器、犬笛次声1 概念:频率低于20HZ 的声音2 特点:⑴频率低,传播远⑵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破坏力3 应用:⑴预报灾害:发生前会辐射次声源⑵医疗:人和生物对次声波反应,某些器官也会发生微弱次声源,可了解人体生物器官活动⑶军事:核武器4 危害: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遭到破坏人的平衡器官的功能破指导阅读教材P45—信息窗,了解能听到次声与发出次声的动物讲解次声特点让学生归纳次声的应用总结评价补充对于次声的应用,要求学生知道给出应用实例学生给出次声危害的事例总结评价补充看书、了解能听到次声与发出次声的动物归纳、回答给出次声危害的事例。
课题 3.3超声与次声备课人教学目标1、了解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及各类动物听觉范围的区别。
2、了解超声波的特点、频率范围、应用和多普勒效应。
3、了解次声波的特点、频率范围、危害及应用。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人的听觉范围,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2、各类动物的听觉范围不同及生活中的现象解释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初定方案改进意见新课引入:为什么我们能凭听觉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为什么我们有时能看到物体在振动而听不到正在振动的物体所发出的声音?研究发现,声波的频率范围是很宽的,由10-4Hz到10-12Hz,但是否人都能听到呢?听不到的这些声音是什么呢?我们之所以有时能凭听觉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是因为我们只能听到一定范围内的声音。
(板书)一、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1、正常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到20000Hz的声音。
2、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3、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板书)二、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阅课本P20“生活物理社会”,了解人和各种动物听觉频率范围的不同。
有些动物,如蝙蝠、海豚、飞蛾等能听见超声波,大象、鲸等能听到次声波。
测一测你的听觉范围:器材:一台音频发声器实验过程:两个同学配合,一个闭目听,一个记结果。
实验结果:每个同学的听觉范围稍有区别(板书)三、超声波1、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获得较集中的能量。
2、应用:(1)声纳装置:利用发出超声波碰到水下物体反射成回波发现水下目标。
(2)B超:利用超声波能成像,观察母体内胎儿(3)超声波速测定器: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4)超声波清洗器:能使清洗液产生剧烈的振动,有去污作用。
(5)超声波焊接器:使塑料膜之间相互摩擦生热,从而粘合在一起。
(板书)四、次声波1、次声波的来源: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驶、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台风、雷电2、特点:能量大,传得远;易绕障碍物3、危害:使人恐惧、恶心、精神错乱、等4、应用:预报地震、台风;检测核爆炸课堂练习:1. 小猫、小狗能先于人感知地震的发生是因为()A. 小猫、小狗的发声频率范围大;B. 它们的听觉频率范围大;C. 这些动物比人聪明;D. 这些动物耳朵大。
教案:第3章第3节超声与次声(新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沪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3章第3节“超声与次声”。
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1. 超声与次声的定义及特点;2. 超声与次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3. 超声与次声的产生原理及区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超声与次声的定义、特点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超声与次声的产生原理及区分方法。
2. 教学重点:超声与次声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超声波探伤仪、次声波发生器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超声波探伤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超声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讲解超声与次声的定义、特点和产生原理,引导学生掌握超声与次声的基本知识。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超声与次声应用实例,如超声波清洗、次声波报警等,让学生了解超声与次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 实验演示:演示超声波探伤仪和次声波发生器的使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超声与次声的产生和应用。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超声与次声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超声与次声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3章第3节超声与次声一、超声与次声的定义1. 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2. 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二、超声与次声的特点1. 超声:传播速度快、能量强、穿透力强2. 次声:传播速度慢、能量弱、穿透力弱三、超声与次声的应用1. 超声:超声波探伤、超声波清洗、超声波医疗等2. 次声:次声波报警、次声波监测等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超声与次声的定义及特点。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一、教学目标1.知道正常人耳的听觉范围,了解超声波与次声波。
2.知道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与能量。
3.了解超声在生产、生活、科技、军事等各方面的应用。
4.了解次声的产生与危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常人耳的听觉范围、超声与次声的概念、超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次声的利用。
2.难点:区分在声的利用中,是利用声传递能量还是信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一艘国际商船在“火地岛”,发现了多年前神秘失踪的“马可·波罗”号帆船,船上的全体船员离奇死亡,没有一丝伤痕,而船上的一切设备及物品却完好无损。
经过科学家们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终于揭开了这些遇难者的“死亡谜”。
原来他们都死于风暴所产生的次声。
次声为什么能杀人呢?原来,人们内脏固有的振动频率和次声频率极为相似(0.01~20Hz)。
当外界的次声频率与内脏频率相同或相似时,就会形成人体内脏的共振状态,产生种种不良反应,还会导致视觉模糊、吞咽困难、肝功能失调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四肢麻木,胸部产生压迫感。
尤其是当人的内脏、胸腔及颅腔内的固有频率与次声频率相一致时,就会使人体的内脏系统损坏而丧生。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声音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利用。
(二)新课教学1.超声波与次声波教学情境:为什么我们能凭听觉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为什么我们有时能看到物体在振动而听不到正在振动的物体所发出的声音?研究发现,声波的频率范围是很宽的,由10-4Hz到1012Hz,但是否人都能听到呢?听不到的这些声音是什么呢?知识归纳:(1)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
(2)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2.声与信息教学情境:思考:这些情景中,“声”起到了什么作用?①远处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来临的大雨。
②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
③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知识归纳: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三节超声与次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收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从收集的信息中了解次声的特点,了解次声的应用和危害性。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1.知道超声、次声的概念。
2.知道超声的应用。
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具准备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声现象的一些性质并探究了它的规律,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
在物理课的学习中,不能忘记思考物理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的,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
一句话,学习物理知识就是要应用它来为人类服务,提高人们生活的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现在,你大概已经有了体会,那么你对超声和次声知道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学习它。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研究发现,声波的频率范围是很宽的,由10-4Hz到1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20 Hz到20000 Hz之间的声音,低于和高于此频率范围的声音人都听不到。
通常把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称为超声,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称为次声。
探究点一超声1.概念: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
2.特点:(1)频率高,能量大(强穿透力,强破碎能力);(2)沿直线传播,可反射。
3.应用:学生阅读图3-27,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发声频率、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
例如:狗能听到频率达50000 Hz的超声,蝙蝠能听到频率为十几万赫的超声。
(1)利用超声雷达(又叫声呐)探测物体位置等。
(2)超声有很强的穿透能力。
超声诊断仪(如B超);超声金属探伤仪。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教案一、课前准备1. 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有多大?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答案: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在20 Hz至20000 Hz之间。
高于20000 Hz以上的声音称为超声,低于20 Hz的声音称为次声。
)2. 超声和次声各有何特性?(答案: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力强、对物体有很强的“破碎”能力,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由于次声波的频率很低,因而它显示出了种种奇特的性质,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的距离远,而且不容易被吸收.)二、名师解读点拨知识点1:超声与次声高于________Hz以上的声音称为超声,低于________Hz的声音称为次声。
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在________________Hz之间。
答案:20000 20 20 Hz至20000【明确】我们平常听到的各种声音只是声音世界中的一部分,尽管听不到,却很有意义。
知识点2:超声及其应用【想一想】超声有哪些的应用?【点拨】超声波的应用是很广的。
定向发射的超声在水中传播的距离比光和无线电信号远得多.模仿蝙蝠使用超声的道理,人类发明了声纳这种装在船只及潜艇上的装置.靠超声在水中传播时碰到物体产生回波,来测定距离,确定位置,能发现对手,或保证航行安全;超声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超声诊断仪(B超)可以用来检查、治疗人体疾病,超声探测仪能探测金属内部存在的缺陷;超声对物体有很强的“破碎”能力,能将一般情况下不能混合的液体(如油和水)混合在一起,可用在化学工业上,它还能破坏细菌结构可对医疗器械和食物等进行杀菌消毒。
用超声处理过的种子可以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
【注意】超声仍是一种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利用超声来测定距离确定位置时需要有传播的物质。
知识点3:次声及其应用【想一想】哪些情况可产生次声?【点拨】火山爆发、坠人大气层中的流星、极光、地震、海啸、台风、雷暴、龙卷风、电离层扰动,等等.利用人工的方法也能产生次声波,例如核爆炸、火箭发射、化学爆炸,等等.【说明】许多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火山爆发、龙卷风、雷暴、台风等,在发生之前可能会辐射出次声波,人们就有可能利用这些前兆现象来预测和预报这些灾害性自然事件的发生.预测自然灾害性事件,探测出这些次声源的有关参量.【想一想】次声有何破坏性?【点拨】次声能量很高,能使机器设备破坏、飞机解体、建筑物破坏;在强次声环境中,人的平衡器官的功能将受到破坏,会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症状,严重的会造成内脏出血破坏,危及生命。
教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超声与次声导学互动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三单元第三节《超声与次声》。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超声与次声的定义及特点;2. 超声与次声的应用实例;3. 超声与次声的产生原理;4. 超声与次声的检测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超声与次声的定义及特点,能够分辨超声与次声;2.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超声与次声在生活中的应用;3. 引导学生探究超声与次声的产生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探究能力;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超声与次声的产生原理及其检测方法;2. 教学重点:超声与次声的定义、特点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超声波检测仪、次声波检测仪、实验器材;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播放超声波清洗眼镜、次声波破坏建筑物等实例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超声与次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超声与次声的定义、特点及产生原理,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3. 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超声波检测仪与次声波检测仪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超声与次声的检测过程,从而理解其产生原理。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典型的实例题目,讲解超声与次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随堂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超声与次声1. 定义:超声: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2. 特点:超声:方向性好、穿透力强、破碎能力强次声:传播距离远、能量损失慢3. 应用:超声:B超、清洗、焊接、碎石等次声: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监测4. 产生原理:超声:物体振动产生次声:自然界或机械振动产生5. 检测方法:超声波检测仪次声波检测仪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实例中,哪个是利用了超声波,哪个是利用了次声波。
3。
3超声与次声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超声、次声的概念;知道超声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和危害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超声和次声的学习,培养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知道超声、次声的概念。
(2)知道超声的应用。
2.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及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竞赛法、讲授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音像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声现象的一些性质并探究了它的规律,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
在物理课的学习中,不能忘记思考物理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的,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一句话,学习物理知识就是要应用它束为人类服务,提高人们生活的水平,改善生活的质量。
现在,你大概已经有了体会,那么你对超声和次声知道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学习它.二、新课教学(一)超声.师:下面先请大家阅读课本P47—48。
生:阅读。
师:现在我们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四个大组分别用甲、乙、丙、丁表示四支参赛队伍,比赛规则是,第一轮为抢答题,每题10分,第二轮为必答题,在规定时间内每个队说出一个事例,允许{寸论,不准重复,轮流进行,答对一道题加20分,答错不得分,超过时间不得分,用电脑在投影屏幕亡分别记时和记分。
第一轮抢答题,请一位同学上台念题目。
l、声波的频率范围是多少?生乙1:10~10Hz.师:正确,乙队加10分。
2.正常入耳朵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多少?生丁1:20—20000Hz.师:正确,丁队加10分。
板书:3.狗能听到的声音最高频率是多少?生丙1:S0000Hz.师:正确,丙队加10分.4.频率是多少的声音称为超声?生甲1: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
师:正确,甲队加l0分。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耳听到声的频率范围.2.知道超声的特点及超声技术在消费、生活、科技和国防等方面的应用.3.知道次声的一般特点和危害性.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人与动物不同的听觉范围,初步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2.学会运用物理知识为人类的消费和生活效劳.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超声的利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2.通过理解次声的危害,初步感受和认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1.知道超声、次声的概念;2.知道超声的应用.【教学难点】培养和进步学生搜集信息的才能.【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稳固复习】老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稳固.【新课引入】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声现象的一些性质并探究了它的规律,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你知道吗?在大自然中还有些声波人耳听不见,这就是超声波和次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在消费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么你对超声和次声知道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学习它.【进展新课】人听到声音的频率师你知道大自然中有哪些我们听不到的声音吗?学生1:某些动物发出的声波〔如大象、海豚、蝙蝠〕.学生2:地震、海啸前出现的一些声波我们也听不到.师蜜蜂飞行时发出嗡嗡声,翅膀每秒振动200~300次,翅膀振动的频率为200~300Hz,在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人耳可以听见蜜蜂飞行时发出嗡嗡声;蝴蝶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5~6次,翅膀振动的频率为5~6Hz,不在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人耳听不见蝴蝶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师通常情况下,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210Hz,高于和低于此频率的声音,人耳都听不到;声波的频率高于20210Hz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板书:声波的频率高于20210Hz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局部练习.超声师从超声的定义我们知道超声是一种频率很高的声波,这种高频声波的特点是:定向性好、穿透力强、易于集中.下面先请大家阅读课本P47~48页“超声〞局部的内容,并结合你所知道的知识说说超声有哪些应用?学生阅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言,及时点评,对答复正确的及时给予肯定,错的及时更正或给予指导.〔可以利用分组竞赛的形式〕学生1:蝙蝠用超声导航和定位捕捉蚊子.学生2:我老爸患肾结石后,医生用超声波击碎结石,排出体外,没有开刀.学生3:在眼镜店里,店员用超声波免费为我洗眼镜.学生4:渔民利用声呐捕鱼.学生5:在医院做心电图.〔师:这个不是的,关于心电图,同学们课后去查阅有关资料便可知道〕学生6:在海里航行的轮船用声呐探测前方冰山的间隔.学生7:B超检查身体器官的病变.学生8:超声金属探伤仪能探测金属内部存在的缺陷.学生9:化学工业上用超声将一般情况下不能混合的液体(如油和水)混合在一起.学生10:超声能破坏细菌构造,用来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展杀菌消毒.师归纳总结并板书:〔1〕超声波的特点:定向性好、穿透力强、易于集中.〔2〕超声的应用:碎石、清洗眼镜或钟表、B超、声呐定位、超声导航等.【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局部练习.次声师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动画展示的火山爆发、地震、风暴、核爆炸、导弹发射等.学生观看.师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地震、风暴等都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师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危害性,说说你所知道的次声的危害有哪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言,及时点评,对答复正确的及时给予肯定,错的及时更正或给予指导.〔可以利用分组竞赛的形式〕学生1:次声能使机器设备破裂.学生2:次声能使飞机解体.学生3:次声会破坏建筑物.学生4:在强次声环境中,人的平衡器官的功能将受到破坏,会产生恶心、晕眩,严重的会造成内脏出血,危及生命.学生5:在地震、风爆发生时会有次声产生,我们可以利用次声预报灾害的发生.师我们利用次声预报灾害的发生,这应该属于次声可以利用的一面.师总结并板书:次声危害:能量很高的次声会对机器、建筑物、人体造成伤害.师如今我还要向大家介绍一个次声的危害的详细事例.一艘国际商船在“火地岛〞发现了多年前神秘失踪的“马可·波罗〞号帆船,而船上的一切设备及物品却完好无损.经科学家们多年的研究和探究,终于揭开了这些遇难者的“死亡谜〞.原来都死于风暴所产生的“次声〞.次声为什么能杀人呢?原来,人们内脏固有的振动频率和次声频率极为相似(0.01~20Hz).当外界的次声频率与内脏的频率一样或相近时,人体内脏就会形成共振,产生种种不良反响.还会导致视觉模糊,吞咽困难,肝功能失调等病症,严重时还会四肢麻木,胸部产生压迫感.尤其是当人的腹腔、胸腔及颅腔内的固有振动频率与外来的次声频率相一致时,就会使人因内脏系统振坏而丧生.因此有人正在利用次声的性质与特点,探究研制一种能导致人神经麻木的“次声武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9页“信息窗〞,理解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及听觉频率范围.【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局部练习.例题1如下图的芯片大小只有1.5mm2,它内置56个超声波发射器和48个接收器,当它导入心脏后,会沿着心脏中的各个主动脉或静脉挪动,实时拍摄下心脏内血管的情况,并能准确提供病变位置.以下关于该芯片的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A.超声波能成像B.超声波穿透性强C.超声波方向性好D.该芯片发出的超声波不是由振动产生的解析:超声波具有定向性好、穿透力强、破碎才能强等特点,在消费、医疗、科学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超声波具有声音的特点可以传播信息和能量,另外还具有定向性好、穿透力强等特点,在医疗上的B超就是应用超声波成像的,所以题中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D.答案:D.例题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蝙蝠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B.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C.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D.人们利用次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解析:因为蝙蝠是靠超声波导航,故A不符合题意.因为大象的发声频率最低只有12HZ,所以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故B不符合题意.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故C不符合题意.人们利用超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故D符合题意.答案:D.【课堂小结】在物理课的学习中,不能忘记考虑物理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的,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一句话,学习物理知识就是要应用它来为人类效劳,进步人们生活的程度,改善生活的质量.这节课就学到这,谢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局部练习.1.超声波与次声波在人们的消费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自然界和动物界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超声波和次声波现象.本节知识重视在日常生活、消费技术中的例子,注意通过例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如蝙蝠捕食蚊虫,狗的听觉等.教学时还应注意将学习的物理知识应用于科学技术和消费之中,以加强物理知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如向学生介绍“用超声探测鱼群〞“超声观察胎儿〞“超声金属探测仪〞等.老师和学生通过对超声和次声的资料搜集、讨论,力求到达这样一个目的: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实用性和兴趣性.2.这节课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在上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理解超声和次声在消费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次声波的危害.。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3超声与次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的第三章第三节,主要讲述超声与次声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超声与次声的定义:超声是指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是指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2. 超声与次声的特点:超声具有方向性强、穿透力强、破碎能力强等特点;次声具有传播距离远、传播速度快、不受障碍物影响等特点。
3. 超声与次声的应用:超声在医学、军事、工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超声波碎石、B超、声呐等;次声在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中有一定的预警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超声与次声的定义、特点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超声与次声的产生原理、特点和应用。
2. 教学重点:超声与次声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超声波碎石演示仪、声呐演示仪、次声波演示仪。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产生的次声波音频,让学生感受次声波的存在。
2. 概念讲解:介绍超声与次声的定义,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3. 特点讲解:分析超声与次声的特点,如方向性、穿透力、传播距离等。
4. 应用展示:通过实例介绍超声与次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医学、军事、工业等。
5. 实验演示:进行超声波碎石、声呐探测等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超声与次声的原理和应用。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超声与次声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三章第三节超声与次声一、概念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二、特点超声:方向性强、穿透力强、破碎能力强次声:传播距离远、传播速度快、不受障碍物影响三、应用超声:医学、军事、工业等领域次声: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预警七、作业设计1. 描述超声与次声的产生原理。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
教学目标
1、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和危害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超声和次声的概念,知道超声的应用。
难点:声呐定位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常识性的,教学设计中注重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新技术应用的兴趣。
如引入新课时利用蝙蝠的故事,就是此目的。
教学设计中注重鼓励学生多方查找有关超声及其应用,次声及其危害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分类。
该设计中没有用多媒体等方面的软件资料,建议教师注意搜集该方面的音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