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音乐鉴赏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3
曾侯乙编钟——中国古代乐器之“瑰宝”内容摘要: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堪称“国之瑰宝”。
本文主要从结构、铭文、声音、工艺和价值等方面介绍了曾侯乙编钟,还介绍了编钟的主人----曾侯乙。
本文最后谈到作者学习曾侯乙编钟后的感想,以及通过对曾侯乙编钟的学习,给自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曾侯乙曾侯乙编钟价值感受一、曾侯乙曾侯乙,姓姬名乙,生卒年不详(据考古发掘推定,生于公元前约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的国君。
现有文献资料鲜见其生平记载。
1978年,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考古工作者对其墓葬(后来证实)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兵器、乐器、铸造精良的青铜器等文物。
出土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
从橱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镈上的三十一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45岁之间。
综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三十年。
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参考文献:郭漠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这位姓乙的诸侯墓葬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经测量,墓葬东西长20米,南北宽16.5米。
据《湖北省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调查勘探与发展工作大事记要》记载:“我国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木椁墓,比马王堆一号墓大6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14倍,这种构筑在岩石上的岩坑竖穴,在南方还是第一次发现” 。
墓类的乐器足以令人瞠目结舌。
在他巨大的坟墓里专门有一个墓室(东室)陪葬着乐器,这些乐器有:琴、筝、五弦各一件,瑟五件,笙一件,悬鼓一件,还有编磬、建鼓、排萧、瑟、抱鼓等等。
曾侯犺墓编钟的音乐考古文◎王子初原文刊载于《音乐研究》2021年第1期。
摘要:近年发现于湖北随州叶家山的M111号大墓,墓主为曾侯犺。
墓中出土的编钟,是迄今西周早期编钟一次数量最多的发现,也是探索先秦音乐科技的重大发明——“双音钟”奥秘的最早实证。
该墓既是所见西周早期镈入“乐悬”的首例,也是中国先秦音乐艺术与科技的最高成就——大型组合编钟之策源地。
曾侯犺墓编钟所体现的四声音阶规范,为探索西周“周乐戒商”的千年疑案,带来了破解的希望之光。
特别是,西汉以来的文献记载,造成了两千余年关于西周礼乐制度的错误认知。
这一制度从它的萌芽到初步形成,再到发展成熟乃至逐渐衰落,经历了漫长的动态过程。
曾侯犺墓编钟所提供的这些重要历史信息,对于周公之后千年的汉儒们来说难以想象,它有意无意修正了汉儒们有关西周礼乐制度的种种悖论,呈现了历史的真实;也给当今“国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吹入一股清新之风。
关键词:曾侯犺墓;编钟乐悬;双音钟;周乐戒商;礼乐制度近年湖北江汉地区多次发现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址,主要有随州叶家山墓地、宜昌万福垴遗址等,均有重要音乐文物出土,为音乐考古学者密切关注。
叶家山墓地位于湖北随州市淅河镇漂河西南一处南北走向的椭圆形岗地上,是江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最为重要的一次西周音乐考古发现。
墓地与著名的曾侯乙墓相隔二十余公里,这里应是一处完整的西周早期曾国国君的家族墓地,比已知的曾侯乙墓要早五百余年,其墓主应是曾侯乙的祖辈。
这里出土的文物不仅数量多,而且保存好、价值高。
尤其是发现青铜器铭文多达四百余字,对研究西周早期的曾国历史是一次重大突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于2011、2013年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发掘墓葬140座、马坑7座,出土各类文物约千余件。
其中的M65、M28、M111号3座大墓出土的许多青铜器上,分别出现了“曾侯”“曾侯谏”“曾侯犺”等三位曾侯的铭文,应分别为三位曾侯的墓葬。
2011年1—6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所做的第一阶段发掘工作,出土陶、铜、瓷、玉石、漆木等各类质地的器物739件。
描写曾侯乙编钟的作文说起曾侯乙编钟,那可真是一件让人惊叹不已的宝贝!我第一次见到曾侯乙编钟,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
当时我走进博物馆,一眼就被那巨大的展柜给吸引住了。
展柜里安静地摆放着这套气势恢宏的编钟,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
那编钟的模样,简直太震撼了!整套编钟大大小小,依次排列。
最大的那几口钟,个头可真不小,差不多跟一个成年人一般高。
钟体上铸满了精美的花纹,有神秘的龙纹,有灵动的凤纹,还有各种我叫不上名字的图案。
这些花纹可不是随便刻上去的,每一道线条都流畅自然,仿佛是有生命一般。
我凑近了仔细瞧,发现钟的表面并不是光滑平整的,而是有着细微的凹凸。
这些凹凸可不是瑕疵,而是铸造者精心设计的。
据说这样可以让钟声更加清脆悦耳,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再看看那些小一点的编钟,虽然个头小了些,但精致程度丝毫不减。
每一口钟都像是一件艺术品,小巧玲珑,让人爱不释手。
而且,这些编钟的颜色也略有不同,有的呈现出青铜的古朴色泽,有的则带着一点淡淡的绿锈,仿佛在讲述着它们经历的岁月沧桑。
我站在那里,想象着千年前的场景。
在一个庄重的仪式上,乐师们整齐地站在编钟前,手持钟槌,神情专注。
当第一槌落下,清脆而悠扬的钟声响起,瞬间传遍整个宫殿。
那声音,时而如高山流水,清脆悦耳;时而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时而又如细雨微风,轻柔舒缓。
在场的人们都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忘记了一切烦恼。
编钟的悬挂方式也很有讲究。
一根根粗壮的木梁横在那里,编钟就稳稳地挂在上面。
木梁上也有着精美的雕刻,与编钟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
我不禁想,古人在制作这套编钟的时候,得花费多少心思和功夫啊!我还注意到,每一口编钟旁边都有一个小小的铭文。
这些铭文密密麻麻的,记录着编钟的来历、用途等等。
虽然我看不懂那些古老的文字,但我能感觉到它们的重要性。
也许正是这些铭文,让我们能够更加了解那段遥远的历史。
正当我看得入神的时候,博物馆里响起了一段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音乐。
介绍曾侯乙编钟作文
《曾侯乙编钟》
嘿,今天我要给你讲讲一个超级厉害的东西,那就是曾侯乙编钟!
你知道吗,这曾侯乙编钟那可是老有名了!它啊,就像是一个藏着无数音乐秘密的大宝藏。
以前我去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的时候,亲眼看到了它,哎呀呀,那场面可真是震撼啊!
一走进那个展厅,我的眼睛就被它牢牢吸引住了。
那么大一组编钟,整整齐齐地摆在那里,就好像是一支古老的乐队在等待着演奏。
我走近仔细瞧,那编钟上的花纹可精致了,就像是艺术品一样。
听讲解员说,这些编钟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呢,高音低音都有,能演奏出超级好听的音乐。
我当时就想啊,如果我能穿越回古代,听到用这编钟演奏出的音乐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肯定特别棒!
我还了解到,这曾侯乙编钟可有着悠久的历史啊,它是咱们老祖宗的智慧结晶。
经过了那么多年,还能保存得这么完好,真的是太不可思议了。
它就像是一个时光的使者,带着我们回到过去,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哎呀,说了这么多,反正这曾侯乙编钟真的是太让人着迷啦!它是我们国家的宝贝,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下次要是你有机会,也一定要去看看,亲身感受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哦!这就是我要给你介绍的曾侯乙编钟啦,真的超级棒呢!。
曾侯乙编钟赏析青铜乐器,曾侯乙编钟共计六十五件,总量达到2500千克。
编钟分三层八组悬挂在曲尺形的钟架上,气魄雄伟,横梁为黑漆彩绘长方木,两端并套有动物形象的青铜套。
上层的立柱是原木;中、下两层的立柱,每层都为三个铜制配件武士。
重甲可以拆穿。
钟笱、钟钩、钟体共有铭文三千七百五十字,内容有编号、铭记、标音及乐律。
曾侯乙编钟是至今世界上业已发现的最雄伟、最庞大的乐器,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编钟出土时,在近旁还有六个丁字形彩绘木槌和两根彩绘木棒,是用来敲钟和撞钟的。
有关部门也曾对曾侯乙墓出土的成套编钟进行测音,结果表明战国时代已具有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打破了过去认为十二律是古希腊传来的说法。
此套编钟音乐性能良好,音域宽广,音调准确,音色优美,能演奏出古今中外的乐曲。
曾侯乙编钟于1978年湖北随县雷古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
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
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
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
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镈钟上有铭文,记叙此镈钟乃楚惠王赠送的殉葬品。
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
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八组悬挂在三层钟架上。
最上层三组十九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成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
中下两层五组共四十五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是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慧王送的一枚镈钟共六十五枚。
钟上有错金铭文。
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
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二十二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节名称的对应关系。
曾侯乙编钟介绍作文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个超级厉害、超级酷的东西——曾侯乙编钟。
这可不是一般的小铃铛,它可是我们中国古代音乐文化里的“超级巨星”呢!先来说说这编钟是从哪儿来的吧。
它是从曾侯乙的墓里挖出来的。
这个曾侯乙是谁呢?他呀,是古代的一个很有身份的人,就像现在的超级富豪或者超级名人一样。
他死了以后呢,就把这超级厉害的编钟也带到地下去了,不过好在后来被我们现代人发现了。
这曾侯乙编钟一亮相,可把全世界的人都给惊到了。
为啥呢?就因为它长得太壮观了。
它可不是一个孤零零的钟,而是由好多好多的钟组合在一起的,就像一个大钟家族一样。
这些钟有大有小,大的像个大水桶,小的呢,就像个小茶杯,整整齐齐地挂在那儿,就像排着队准备接受检阅的士兵。
你可别以为这些钟只是样子好看,它们的本事可大着呢!当你用小锤子轻轻敲打这些钟的时候,哇塞,那声音简直了。
大的钟敲起来,声音低沉雄厚,就像一头老黄牛在哞哞叫,又像是远处传来的沉闷的雷声,感觉大地都跟着震动了一下呢。
小的钟被敲响的时候呢,声音清脆悦耳,就像小鸟在枝头欢快地唱歌,又像是山间流淌的清泉,滴落在石头上发出的清脆声响。
而且呀,不同的钟能发出不同的音高,组合在一起就能演奏出超级美妙的音乐。
这编钟可不仅仅是个乐器,它还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的宝藏。
它的身上刻满了各种精美的花纹和图案,这些花纹和图案就像是古代的密码一样,记录着那个时候的人们的生活、信仰和艺术水平。
你看那些花纹,有的像龙在飞舞,龙的爪子、鳞片都刻得清清楚楚,感觉就像要从钟上飞出来一样;还有的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精致极了,仿佛能闻到花香。
这曾侯乙编钟的出现,让我们现代人知道了,原来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这么高超的音乐制作和演奏水平。
它就像是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把古代和现代连接了起来。
现在呢,这编钟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超级名片,好多外国人看到它都惊叹不已,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古代人太厉害了!”怎么样,朋友们,听我这么一说,是不是也对曾侯乙编钟充满了好奇和敬意呢?这就是曾侯乙编钟,一个充满魅力、超级酷的古代乐器。
对曾侯乙编钟的感悟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制作最为精美、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乐器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钟”。
其悠远的历史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让人们惊叹不已,也引发了人们对于音乐、文化和历史的深刻
思考。
编钟是一种具有高度共鸣能力的乐器,其巨大的体积和紧密的结
构可以产生强烈的音响效果。
通过不断地敲击编钟,会产生一系列复
杂的音波,这些音波叠加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具有极强的
表现力和感染力。
曾侯乙编钟的制作需要非常高的技术水平和大规模的协作,需要
在地质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下进行制作,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
同时,制作编钟还需要遵循严格的标准化流程,确保每个细节都得到完美的
控制和呈现。
编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是非常突出的。
编钟是一种传统的乐器,代表着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精髓和传统。
其制作和使用一直伴随着古代王朝的政治和文化生活,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曾侯乙编钟的观察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音乐
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技术和文化的卓越之处。
这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无论是音乐还是其他艺术领域,都需要不
断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价值和意义。
曾侯乙编钟介绍作文你能想象吗?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套编钟,它的出现仿佛是穿越时空的音乐奇迹,让今天的我们都为之惊叹不已,这就是著名的曾侯乙编钟。
说起曾侯乙编钟,那得先讲讲它被发现的奇妙经历。
那是1978 年,在湖北随州的一个小山包上,解放军某部正在扩建厂房。
随着施工的进行,突然有人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东西。
嘿,原来是一些青褐色的泥土!这可引起了大家的好奇。
继续深挖下去,一座巨大的古墓逐渐展现在人们眼前。
考古人员闻讯赶来,经过一番细致的发掘,曾侯乙编钟就这样重见天日啦!当这套编钟第一次展现在众人面前时,所有人都被它的气势震撼住了。
它可不是一般的大,大大小小的编钟加起来,占满了好几个大房间。
而且,那模样,精致得不像话!编钟上刻满了各种精美的图案和花纹,有龙、有凤、有云纹,就像是一部用金属书写的史书。
曾侯乙编钟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钟架上。
最上面一层的叫钮钟,中间和下面两层的叫甬钟。
要是你站在编钟面前,往上看,那感觉就像是一座宏伟的音乐宫殿。
每个编钟的形状都有点像两片瓦片合在一起,圆润又不失庄重。
而且哦,编钟的大小差别可大了去了。
最大的那个甬钟,高度约 150 多厘米,重200 多公斤,简直就是个庞然大物!最小的钮钟,还没有一个成年人的手掌大呢。
可别以为这些编钟只是样子好看,它们发出来的声音那才叫绝呢!轻轻敲击不同的编钟,能发出不同的音高,有的清脆悦耳,像山间的小溪欢快地流淌;有的深沉浑厚,仿佛是远古传来的呼唤。
而且,这声音可不是随便响响的,那可是有着严格的音律规律。
据说,曾侯乙编钟的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左右。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经能够用这套编钟演奏出非常复杂和美妙的音乐啦!想象一下,在那个久远的时代,一场盛大的宴会正在举行。
宫殿里灯火辉煌,人们身着华丽的服饰,欢声笑语。
这时,乐师们走上前来,轻轻挥动手中的钟槌,敲响了曾侯乙编钟。
曾候乙墓出土乐器的音乐历史价值1978年,湖北随州一公里处发现了一座战国前期的大型陵墓-—曾候乙编钟的出土填补了我国在考古学、音乐史和冶炼史等上的许多空白,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曾侯乙编钟的出土除了展现先秦乐钟的最高成就之外,它的钟架也增广了世人对先秦音乐的认识。
在音乐史方面: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其音律学上同期也领先水平,因为每个钟的钟壁上铭刻有关于音序方面的文字介绍,这在同期世界上其它国家是没有的.钟体钟架编排很科学,布局合理。
演奏时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白键的音响。
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4赫,与现在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几乎完全相等。
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
墓中还出土了编磬、鼓、瑟、笙、排箫等大量乐器,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尤为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这一重大发现,据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不能旋宫转调”的说法。
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考古学方面:古代钟磬的架子特称为簨虡,簨是横梁,又作、旬,虡是立柱,又作鐻。
曾侯乙钟架高二‧六五公尺,分三层。
各层之间设有三个武士装束的人形立柱. 这种造形为考古中首见,这恰能明确解答和证,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所指的「钟鐻金人」的意义。
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它们记载了曾国以及楚、晋、周、齐、申等国各自的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相互对照。
铭文中提到五十四个乐律用语,有三十六个是今人从未见过的,因而展现了先秦乐律的真实面目。
曾侯乙编钟——中国古代乐器之“瑰宝”内容摘要: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堪称“国之瑰宝”。
本文主要从结构、铭文、声音、工艺和价值等方面介绍了曾侯乙编钟,还介绍了编钟的主人----曾侯乙。
本文最后谈到作者学习曾侯乙编钟后的感想,以及通过对曾侯乙编钟的学习,给自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曾侯乙曾侯乙编钟价值感受一、曾侯乙曾侯乙,姓姬名乙,生卒年不详(据考古发掘推定,生于公元前约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的国君。
现有文献资料鲜见其生平记载。
1978年,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考古工作者对其墓葬(后来证实)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兵器、乐器、铸造精良的青铜器等文物。
出土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
从橱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镈上的三十一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45岁之间。
综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三十年。
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参考文献:郭漠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这位姓乙的诸侯墓葬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经测量,墓葬东西长20米,南北宽16.5米。
据《湖北省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调查勘探与发展工作大事记要》记载:“我国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木椁墓,比马王堆一号墓大6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14倍,这种构筑在岩石上的岩坑竖穴,在南方还是第一次发现” 。
墓类的乐器足以令人瞠目结舌。
在他巨大的坟墓里专门有一个墓室(东室)陪葬着乐器,这些乐器有:琴、筝、五弦各一件,瑟五件,笙一件,悬鼓一件,还有编磬、建鼓、排萧、瑟、抱鼓等等。
曾侯乙编钟作文素材《曾侯乙编钟:古老奏响的奇妙之音》素材一《初见编钟:博物馆里的震撼》第一次见到曾侯乙编钟,是在省博物馆。
那巨大的编钟被安置在一个专门的展台上,周围的灯光柔和又恰到好处地打在那一组青铜铸造的乐器上,让它仿佛散发着神秘又古老的气息。
我这个对历史文物原本只是稍有兴趣的人,瞬间就被吸引住了。
那编钟的造型很是奇特,大大小小的钟整齐地排列着,仔细看还有精美的花纹,就像古老的工匠倾诉着当年的故事。
我正看得入神呢,旁边一个小孩大声问他爸爸:“这是啥啊,能敲不?”不只是小孩好奇,我也很好奇。
不过很显然这是不能乱敲的。
解说员这时走到编钟旁边开始介绍起来。
原来这些编钟是春秋战国时期曾国的国君曾侯乙的陪葬品,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
妈呀,这在当时得是多么宏大的一个乐器啊。
而且每一个钟都能敲出两个乐音,这在那个时代简直就是黑科技啊。
我在脑海里努力想象着古代的乐师们站在这套编钟前,穿着宽大的古装,眼神专注地用木槌敲响编钟的画面,感觉历史的画面仿佛就鲜活地在我眼前展开了。
素材二《编钟之声:穿越时空的旋律》后来有机会听了一次用曾侯乙编钟模型演奏的音乐会。
当那木槌敲响模拟的编钟的那一刻,我整个人都傻掉了。
那声音既雄浑又悠扬,感觉不像是从我们这个现代世界产生的声音,而是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款款走来。
伴随着那仿佛带着神秘力量的乐音,我闭上眼睛。
我仿佛看到了曾侯乙的宫殿,金碧辉煌的大殿里,编钟发出的声音回荡在每一个角落。
那些王公贵族们端坐在座位上,欣赏着这独一无二的音乐。
那乐音里好像还夹杂着当时人们的欢声笑语和窃窃私语。
时而低沉,像在诉说着古老遥远的传说;时而高昂,好似在欢呼胜利或者喜悦的节日庆典。
曲终睁开眼睛的时候,才发现周围的听众都和我一样一脸陶醉的模样。
从那时候起,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这套编钟被称为古代乐器中的王者。
素材三《保护编钟:传承历史的使命》在了解曾侯乙编钟的过程中,我也听闻了很多关于保护它的事情。
The Zenghouyi Bells, also known as the Zhong of Marquis Yi of Zeng, is like a musical treasure chest from ancient China! Picture this: 65 bronze bells, all arranged in a super intricate set of nested tiers, just waiting to be played. And get this – the bells are inscribed with nearly 2,500 Chinese characters! It's like a musical time capsule, giving us a glimpse into the music,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bellse in all sizes, from a whopping 203.6 kg to a tiny 2.4 kg. It's like having a whole orchestra in your hands, and it was discovered in 1978 in Suizhou, Hubei province. Now, you can go check it out at the Hubei Provincial Museum. So if you're into ancient music and a bit of history, this is definitely a must-see! Who knew ancient bells could be so fascinating?曾侯仪钟,又称曾侯仪的钟,像古代我国的音乐宝箱!想象一下:65个铜钟,都排列在一套非常复杂的嵌入式的阶梯上,等待被演奏。
论编钟对音乐的影响作者:夏红霞专业:旅游管理摘要:通过大三上半年半年的音乐鉴赏课程学习,我自己对音乐、对一些乐器有一些了解,自己在对音乐鉴赏方面有了一些提高。
特别是中国音乐史,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从古至今,它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现代的人们喜欢音乐,而古代的人们对音乐更加是情有独钟。
一座又一座的古墓中都出现了各种乐器,更有那被誉为“古代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曾侯乙编钟。
由此可见,古人对音乐欣赏也别有一番滋味,所以,很难想象,没有音乐的日子会是什么样。
音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
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来说,音乐欣赏对自己素养以及未来的发展更为重要。
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会了如何欣赏音乐就意味着学会了如何欣赏生活中一些和音乐一样美的东西。
关键字:音乐鉴赏古代世界八大奇迹曾侯乙编钟欣赏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
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作为一名旅游专业的学生,我深知音乐鉴赏对我们这个专业今后的工作有多么的重要,特别是对于在博物馆工作和景区工作。
一名优秀的导游和讲解员对音乐鉴赏的感知应该也是很十分强的。
课程中我们欣赏了不计其数的美妙音乐作品,除了交响曲,也包括婉转悠扬的钢琴协奏曲,从中国古典音乐到西方音乐,以及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
刘老师让我们在课堂上熟知了各式各样的中国和西方乐器,让我们对乐器有了很大的了解。
每一次听到各式各样的乐器演奏时,总是让我心里无比激动或者平静起来,音乐就是拥有这样神秘的力量。
经过课程中与交响乐的相处,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开始更加热爱音乐。
我喜欢研究各种乐器,特别是中国古代时候的乐器,乐器里面我尤其喜欢打击乐器。
古时候的编钟、磬,它们的造型虽不美观,但是敲打出来的声音圆润淳朴。
作文编钟演奏的音乐
做为曾侯乙编钟故里的当地人,对于编钟一直充满好奇和神往。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编钟,以它独有的外形、恢弘的气势、绝美的音韵,吸引了全世界探寻的目光。
暑假一天,我和妈妈参观了坐落擂鼓墩曾侯乙墓原址附近的博物馆新馆,亲眼目睹了编钟的神韵。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造,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编钟可以演奏多种曲目,比如:《屈原问渡》《抄西宫词》《竹枝词》《广陵散》《苏武牧羊》《关雎》《哀郢》《楚殇》《大飨礼》《春江花月夜》《妆台秋思》《彩云追月》《夕阳箫鼓》《寒鸦戏水》《高山流水》《东方红》等,编钟具有浓烈的东方色彩,特别适合演奏东方五声音阶的音乐。
19XX年在我们家乡发掘的曾侯乙编钟,是目前为止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音域最广、音律最全、保存最完整的一套。
它以精湛的青铜工艺、“一钟二音三度音程”的绝妙设计、珍贵的乐律铭文,成为我国文物考古史、音乐史、冶铸史上的空前发现,它的出土将音乐史提前了四百多年。
《随州的曾侯乙编钟》高中作文800字标题:《随州的曾侯乙编钟——历史的乐章,文化的瑰宝》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有一种乐器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国之重器”,那就是位于湖北省随州市的曾侯乙编钟。
这组编钟不仅是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组大型青铜打击乐器,由65件大小不同的钟组成,其音域跨越五个八度,可以演奏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
这种音乐性能在世界古代音乐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人类文明的奇迹。
然而,曾侯乙编钟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它不仅是音乐工具,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它的出土,为我们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让我们对那个遥远的时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它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繁荣与动荡,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勇气。
此外,曾侯乙编钟还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精湛工艺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每一件编钟都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和文字,这些图案既有龙、凤等吉祥物,也有狩猎、宴乐等生活场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美感。
而那些铭文则记录了编钟的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它以其卓越的音乐性能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和尊重。
如今,当我们听到那悠扬的钟声,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古老而辉煌的时代的气息。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保护和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接纳和理解这份厚重的历史遗产,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光发热,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总的来说,曾侯乙编钟不仅仅是一件乐器,它是历史的乐章,文化的瑰宝。
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我们应当珍视这份宝贵的遗产,让它的声音永远回荡在中华大地上,成为我们民族前进的动力和灵感。
CulturalCorridor 文化长廊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21传统乐器中蕴涵丰富的思政元素——以曾侯乙编钟为例文/王一晴摘要:“课程思政”融入艺术类课程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离不开一线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融合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在教学实践中的积极探索,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宗旨。
而做为一名高校音乐教师挖掘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思政元素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更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思政;传统乐器;曾侯乙编钟一直以来,追求美是艺术的永恒价值,而这种美的存在如何在作品中巧妙地体现出来,展现给大众,进而影响他人的思想与行为,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也是创作者被人敬仰的闪光点。
当艺术走进高校,它的育人功能就显得尤为的重要,莘莘学子是祖国的希望,如何挖掘蕴含在艺术课程中的德育元素,自觉地把学生的艺术品味、人文知识、思政素养恰当的融合,并把“思政元素”渗透于艺术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助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高校艺术教师最应该思考并解决的首要问题。
下面我们就以高校通识音乐课中的传统乐器编钟为例,深度挖掘一下中国乐器中蕴涵的丰富思政元素。
总所周知,华夏民族是礼仪之邦,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教育家鼻祖孔子更是把礼看成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起码条件。
而追溯“礼”的文化内涵与“乐”从一开始就是捆绑在一起,相互交融、并驾齐驱的。
孔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排在前两位,且并称礼乐文明,可见乐与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礼乐”的目的在于教化,诱导人向善,让社会处于平和的状态中,由此可见,“乐”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也是极高的。
而编钟做为众乐之首又被称作为“礼器”,换句话说编钟就是礼的象征。
那它承载的文化价值一定是不可估量的。
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就有力的证实了中国古人对礼乐的崇尚与超乎想象的精湛技艺。
曾侯乙的大编钟曾侯乙的大编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杰作之一,它是中国青铜器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器乐器之一。
大编钟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的出现丰富了古代中国文化,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曾侯乙大编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精品之一。
大编钟于西汉初年出土于湖北省荆州街道曾侯乙墓葬中,是全国保护最完好的一对战国时期的编钟。
大编钟是双面、双层独立单体琴编钟,它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琴身金色光泽,美丽绚丽,琴身大小刚好,形制规整,琴面更是精美无比,上辟有牛首纹和小鸟浮雕。
为虞舒所作所铭文谓"大德出尊物,音乐大偅民?厯眫大章郑来,俞寘自王用一日矚青"类音乐之性。
曾侯乙大编钟不仅造型美观,更它的制作工艺也是十分精湛。
大编钟由青铜制成,它的琴身上刻有各种吉祥纹饰,琴身金色光彩夺目,琴面雕刻有牛首纹和小鸟浮雕,琴身大小刚好,形制规整。
整体造型端庄大方,细腻华美,琴身底部开孔,琴身下边有三足支撑,方便悬挂,此外琴身上部和下部各有一圈uv文字提出了三个可能来源,即齐国出土,也有人提出是越国出土,还有人提出是汉代出土,作者认为此编钟为汉代仿古铸。
琴内段的昼环和辘轳丝的身体有相同更明了更年幼、浅短、更卷似昼环突然但更多,朝背昼环和更蚴弦朝背一块着绑结相衔接,昼环和朝背借曾侯乙大编钟的出土对中国古代音乐史有重要意义。
由于曾侯乙大编钟的出土,让我们对中国古代音乐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大编钟是双面、双层独立单体编钟,琴身底部开有孔,可供悬挂,其上部和下部刻有uv文字,据考证,该大编钟的属曼,可能为齐国或越国山坟出土。
出土后人们对大编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音乐和乐器制作工艺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编钟的出土填补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重要空白,让我们对古代音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曾侯乙大编钟的出土也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大编钟的出土对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大编钟的出土让我们对古代中国乐器的制作工艺和音乐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结课论文
两千五百年前的王者之音
课程名称:
学生姓名:学号:
院系名称:设计艺术学院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路璐上课地点:
教师评语:
签名:路璐 2019年 6 月 20 日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留最佳、乐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
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曾说过:“什么能够代表中国?在我看来无外
乎两者,一是秦始皇兵马俑,二是曾侯乙编钟。
”
编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是钟的一种。
以编钟和编磬为主奏乐器的音乐源自商代,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编钟是当时宫廷乐器的主流,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利的象征。
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
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古人也用“金石之声”和“金声玉振”来形容这种庄严肃穆、和谐唯美的音乐场景。
后来,随州丝竹乐器的盛行,金石乐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金石之声”也成为千古绝响。
湖北随州曾侯乙编钟这套编钟出自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战国前期曾国的国君。
全套编钟65件,外形庞大,铸造精美,出土时音乐性能完好,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古今中外的乐曲都可以演奏。
编钟的制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关乎音乐方面,还包罗比如声学、结构力学、冶金铸造、数学等方面,涉及多个学科,这些方面的成就在当时都是顶级的。
曾侯乙编钟是当时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集大成者。
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还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钢琴是目前世界上音域最广的乐器,而编钟则是中国版“钢琴”,曾侯乙编钟上的十二律被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工匠们用非常美的篆字书写出来,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音域跨度达五个八度,自C2至D7,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
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
1978年编钟出土以后,由文化部派专门的音乐专家在随州对原件进行了全面的测试。
那个时候人们第一次听到了沉睡了2500年的编钟《东方红》、《楚殇》《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一系列歌曲的演绎让全世界都感到震惊。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之际中南海怀仁堂再次敲响了这套编钟,向世界展示里浓郁的中华文化特色。
1997年,香港回归之时中国作曲家谭盾为香港回归创作了《交响曲1997天•地•人》那一次是经国家特批再一次敲响。
而最近比较吸引我关注的是,央视的经典咏流传节目中,一套曾侯乙编钟为观众呈现了一首荡气回肠的《离骚》。
我认真的看完了整场表演,真真正正的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震撼,我认为这就是几千年流传在这片土地上的最原汁原味的音乐,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中蕴含的炽热的爱国激情,是对后世的一种巨大激励,我觉得这也是所有文物在当代社会所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东西。
百鸟朝凤虽空灵,天籁之音几世听?
国之重器音犹在,人间难得几回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