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_C光学系统设计及杂散光分析_闫佩佩
- 格式:pdf
- 大小:768.80 KB
- 文档页数:5
DOI:10.16185/j.jxatu.edu.cn.2021.04.008http://xb.xatu.edu.cn光学合成孔径成像系统的杂散光分析与抑制陈 靖,田爱玲(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西安710021)摘 要: 为了提高光学合成孔径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减小杂散光对成像系统的影响,文中结合杂散光辐照度计算结果和相机参数对光学合成孔径系统进行了杂散光分析。
在杂散光分析软件TracePro中建立了系统的光机模型,对系统进行杂散光追迹,分析了杂散辐射主要来源。
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遮光罩,采用设置光阑、消杂光螺纹和发黑、涂消光漆等杂散光抑制措施,在光学系统太阳光与光学系统光轴夹角大于1°时,点源透过率均≤10-4,达到了杂散光抑制的要求,验证了文中杂散光抑制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 光学合成孔径;杂散光分析;光线追迹;点源透过率中图号: O43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3 9965(2021)04 0432 06犃狀犪犾狔狊犻狊犪狀犱犛狌狆狆狉犲狊狊犻狅狀狅犳犛狋狉犪狔犔犻犵犺狋犻狀犪狀犗狆狋犻犮犪犾犛狔狀狋犺犲狋犻犮犃狆犲狉狋狌狉犲犐犿犪犵犻狀犵犛狔狊狋犲犿犆犎犈犖犑犻狀犵,犜犐犃犖犃犻犾犻狀犵(SchoolofOptoelectronicEngineering,Xi’anTechnologicalUniversity,Xi’an710021,China)犃犫狊狋狉犪犮狋: Inordertoimprovetheimagingqualityofanopticalsyntheticapertureimagingsystemandreducetheinfluenceofstraylightontheimagingsystem,ananalysisofstraylightoftheopticalsyntheticaperturesystemwasmadebasedonthecalculationresultsofstraylightirradianceandthecameraparameters.AnopticalmodelofthesystemwasestablishedinTracePro,astraylightanalysissoftware,totracestraylightandtoanalyzethemainsourcesofstrayradiation.Basedonthesimulationanalysisresults,ashieldwasdesigned,andothermeasuressuchassettingaperturesandeliminatingstraylightscrews,blackening,andapplyingextinctionpaint,wereadoptedtosuppressstraylight.Whentheanglebetweenthesunlightoftheopticalsystemandtheopticalaxiswasgreaterthan1°,thepointsourcetransmittancewaslessthanorequalto10-4,whichverifiesthestray?lightsuppressionmethodsadoptedinthispaperiseffective.犓犲狔狑狅狉犱狊: opticalsyntheticapertureimagingsystem;straylightanalysis;raytrace;pointsourcetransmittance(PST)第41卷第4期2021年8月 西 安 工 业 大 学 学 报JournalofXi’anTechnologicalUniversity Vol.41No.4Aug.2021 收稿日期:2021 06 28基金资助:陆军装备预研项目(30110222××××);西安市智能探视感知重点实验室项目(201805061ZD12CG45)。
相干激光雷达光学系统杂散光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激光雷达是一种重要的三维感知技术,在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控制、智能交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干激光雷达是一种新型的激光雷达技术,在高分辨率、高精度、强抗干扰等方面优于传统的非相干激光雷达技术。
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相干激光雷达系统中杂散光的存在会对系统的性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对相干激光雷达光学系统中的杂散光进行分析和处理十分必要。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计划通过对相干激光雷达系统中光学系统产生的各种杂散光进行分析和处理,以提高相干激光雷达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 相干激光雷达的基本原理及其光学系统结构分析。
2. 系统中常见的杂散光:反射光、散射光、干涉光等的产生机理和特性分析。
3. 对各类杂散光进行建模,了解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 杂散光抑制方法的研究,包括在光学系统中采取特殊设计措施、采用数字滤波等方法。
5. 利用仿真工具对优化后的相干激光雷达系统进行仿真分析,评估其性能和可靠性是否得到提高。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验证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相干激光雷达光学系统中的杂散光问题。
1. 理论分析:建立相应的模型和算法,研究各种杂散光的产生机理和特性,预测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 数值模拟: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杂散光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进行模拟,并对系统进行优化。
3. 实验验证:对优化后的相干激光雷达系统进行实验验证,通过对比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验证优化效果。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旨在对相干激光雷达光学系统中的杂散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预期取得以下成果:1. 基于杂散光分析的相干激光雷达光学系统优化方案,提高系统性能和可靠性。
2. 对相干激光雷达光学系统中的杂散光产生机理和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为相干激光雷达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3. 相关理论模型和算法的建立和优化,对于其他雷达领域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五、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阶段:1. 阶段一(第1-2个月):对相干激光雷达光学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结构进行分析,以及光学系统中各种杂散光的产生机理进行调研。
空间光学系统杂散光抑制设计与仿真
空间光学系统杂散光抑制设计与仿真是一项应用于航天领域,为保证星表精度和目标探测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空间环境下,由于宇宙尘埃、飞船垃圾、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光学系统会产生大量的杂散光,从而降低系统成像质量。
因此,需要通过改进光学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反射镜的形状、控制系统的热漂移等方法,来抑制杂散光的产生和传播。
典型的空间光学系统杂散光抑制方法包括:使用靶面和反射镜来选择入射光线,掌握杂散光的路径和抑制措施,设计灰度均匀的光阀,使用颜色选通滤波器和相位板等。
同时,还需要进行光学系统杂散光的仿真和评估,模拟不同情况下的光学成像效果,并通过比较结果,选择最优方案进行实际应用。
总的来说,空间光学系统杂散光抑制设计与仿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光学元件的制造和安装误差、环境因素的影响、成像质量的要求等。
制冷型长波红外光学系统设计单秋莎 谢梅林 刘朝晖 陈荣利 段晶 刘凯 姜凯 周亮 闫佩佩Design of cooled long-wavelength infrared imaging optical systemSHAN Qiu-sha, XIE Mei-lin, LIU Zhao-hui, CHEN Rong-li, DUAN Jing, LIU Kai, JIANG Kai, ZHOU Liang, YAN Pei-pei引用本文:单秋莎,谢梅林,刘朝晖,陈荣利,段晶,刘凯,姜凯,周亮,闫佩佩. 制冷型长波红外光学系统设计[J]. 中国光学, 2022, 15(1): 72-78. doi: 10.37188/CO.2021-0116SHAN Qiu-sha, XIE Mei-lin, LIU Zhao-hui, CHEN Rong-li, DUAN Jing, LIU Kai, JIANG Kai, ZHOU Liang, YAN Pei-pei. Design of cooled long-wavelength infrared imaging optical system[J].Chinese Optics, 2022, 15(1): 72-78. doi: 10.37188/CO.2021-0116在线阅读 View online: https:///10.37188/CO.2021-0116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Articles you may be interested in二次成像型库德式激光通信终端粗跟踪技术Coarse tracking technology of secondary imaging Coude-type laser communication terminal中国光学. 2018, 11(4): 644 https:///10.3788/CO.20181104.0644分孔径红外偏振成像仪光学系统设计Design of decentered aperture-divided optical system of infrared polarization imager中国光学. 2018, 11(1): 92 https:///10.3788/CO.20181101.0092大视场高像质简单光学系统的光学-算法协同设计Optical/algorithmic co-design of large-field high-quality simple optical system中国光学. 2019, 12(5): 1090 https:///10.3788/CO.20191205.1090激光位移传感器传感探头微小型光学系统设计Design of micro-optical system for laser displacement sensor sensing probe中国光学. 2018, 11(6): 1001 https:///10.3788/CO.20181106.1001多角度耦合分幅相机光学系统设计Optical system design of multi-angle coupled framing camera中国光学. 2018, 11(4): 615 https:///10.3788/CO.20181104.0615大相对孔径紫外成像仪光学系统设计Design of large aperture ultraviolet optical system for ultraviolet camera中国光学. 2018, 11(2): 212 https:///10.3788/CO.20181102.0212文章编号 2095-1531(2022)01-0072-07制冷型长波红外光学系统设计单秋莎1,2 *,谢梅林1,刘朝晖1 *,陈荣利1,段 晶1,2,刘 凯1,姜 凯1,周 亮1,闫佩佩1(1. 中国科学院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119;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摘要:针对640×512长波红外制冷型探测器,设计了一种制冷型长波红外光学系统,用于对目标的红外跟踪探测。
R-C系统的遮光罩设计与仿真
李婷;杨建峰;阮萍;马臻
【期刊名称】《光子学报》
【年(卷),期】2008(37)2
【摘要】针对R-C系统的特点,考虑轴外渐晕的影响,推导出主、次镜内遮光罩尺寸设计的约束公式.讨论了次镜内遮光罩上挡光环的设计方法和位置计算公式,并给出外遮光罩的设计方法.对某R-C望远镜系统进行了遮光罩设计,并用光学软件进行杂散光分析,计算得到方位角分别为0°、45°、90°时的PST曲线.结果表明,当离轴角度大于太阳临界入射角时,PST值小于10-10量级,满足系统要求.
【总页数】5页(P332-336)
【关键词】R—C系统;渐晕;遮光罩设计;挡光环;PST曲线
【作者】李婷;杨建峰;阮萍;马臻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39
【相关文献】
1.新型充气展开遮光罩设计方案研究和仿真分析 [J], 徐彦;关富玲
2.一种新型空间相机遮光罩的设计与仿真 [J], 李芸;相里斌;李立波
3.R-C光学系统设计及杂散光分析 [J], 闫佩佩;樊学武
4.R-C系统外遮光罩挡光环的程序化设计及锥状内遮光罩的改进 [J], 高郭鹏;熊望
娥;甘玉泉;刘阳
5.大视场大相对孔径双波段夜视R-C系统设计 [J], 蔡占恩;刘朝晖;黄静;牛金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空间光通信系统杂散光分析Analysis on stray light of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摘要空间光通信是人们经过多年探索并于近几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新技术。
随着空间光学技术以及多种类光电探测器件技术的飞跃发展,空间光学系统的杂光抑制与分析问题被重新提高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本文对空间光通信系统做了简要介绍,指出了系统杂光的主要来源及其对系统的危害,探讨了光学系统杂光抑制的方法分析了杂散光传输的基本途径,为杂光分析和计算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基础。
文中提出了杂散光分析的二叉树数据结构,编制了光学系统杂散光分析软件,通过计算机光路模拟,对光学系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最后,提出了遮光罩和挡光环消杂光设计的基本原则,给出了一种二级遮光罩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和一种遮光罩内壁上挡光环位置优化设计方案。
关键词:空间光通信系统杂散光数据结构遮光罩AbstractAfter years research, optical communication has been a newly developed technique recently. With fast development of space optical system and photoelectric sensor technology, stray light analysis and suppression are regard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t.This article has made the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points out the main source of the stray light and the danger for the system, discusses the method of stray light suppression for optical system, analyzes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stray light, and provides the theory basic for the stray light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Proposed the stray light analysis binary tree construction of data,Has compiled the optical system stray light analysis software,Through the computer path of rays simulation, has carried on comprehensively to the optical system, system analysis.Finally, proposed the lens hood and keeps off the corona to disappear the mixed light design basic principle, has given one two level of lens hood structure optimized design method and on one kind of lens hood endophragm keeps off the corona position optimization design proposal. Key word: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Stray light Construction of data Lens hood目录摘要Abstract目录第一章空间光通信系统简述 (1)1.1 空间光通信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1)1.2 空间激光通信的历史 (3)1.3 我国目前进行空间光通信研究的有利条件 (4)1.4 发展趋势 (5)第二章光学系统中的杂散光分析 (6)2.1 杂散光的来源及危害 (6)2.1.1 光学系统中光学元件产生的杂光 (6)2.1.2 光学系统中的机械零件产生的杂散光 (7)2.2 光学系统中的杂散光现象 (7)2.3 常见的杂散光的计算方法 (8)2.3.1 蒙特卡罗法 (9)2.3.2 光线追迹法 (9)2.3.3 光流密度追迹法 (9)2.3.4 近轴近似法 (10)第三章杂散光分析模型的建立 (11)3.1 杂光计算理论基础 (11)3.2 杂散光分析的数据结构 (13)3.3 杂光分析软件的编制及模型的建立 (14)3.4 实例计算 (16)3.5 光学系统的杂散光分析结果 (18)3.5.1 外部杂散光 (19)3.5.2内部杂光 (21)第四章光通信系统杂散光抑制方法研究 (24)4.1 二级遮光罩的优化设计 (24)4.1.1 典型结构 (24)4.1.2 二级遮光罩结构优化设计 (25)4.2 挡光环位置的优化设计 (27)4.3 设计实例 (29)4.4 一级遮光罩和二级遮光罩的比较 (30)结束语 (32)致谢 (33)参考文献 (34)第一章空间光通信系统简述空间光通信是指以光为载体,以自由空间为传播媒质的一种通信方式。
〈系统与设计〉R-C光学系统设计及杂散光分析闫佩佩1,2,樊学武1(1.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间光学研究室,陕西西安 710119;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摘要:将光学系统设计与杂散光分析相结合,介绍了一种焦距2000mm、F/#=10、2ω=1.66°的空间用R-C光学系统,系统像质优良,结构紧凑。
同时,针对R-C系统的特点,考虑轴外渐晕的影响,计算了主、次镜内遮光罩的尺寸,给出外遮光罩的设计方法,对该R-C望远镜系统进行了遮光罩设计,并用光学软件进行杂散光分析,计算得到方位角为0°时的PST曲线。
结果表明,当离轴角度大于太阳临界入射角时,PST值小于10-8量级,满足要求。
关键词:光学设计;R-C系统;杂散光;遮光罩设计;PST曲线中图分类号:O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891(2011)04-05-0214Optical Design and Stray Light Analysis of R-C SystemYAN Pei-pei1,2,FAN Xue-wu1(1.Xi’an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Precision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Xi’an Shaanxi 710119, China;2.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Abstract:Combining optical design and stray light analysis, a kind of R-C optical system used in space was introduced. The system had an effective focal length of 2000mm, an F-Number of F/10, and a field of view of 2ω=1.66°. The system had high image quality and compact system structure. Meanwhile, the size of primary baffle and secondary baffle was calculated when basing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aking account of vignette of R-C system. The design method of outer baffle was given. The method was used to design a baffle for this R-C telescope system, and the true stray light condition was simulated with optical ray trace software.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ed datum, the PST curve at azimuth 0° are drawn, and the curve shows that PST values are 1ess than 10-8 when off-axis angles are larger than the solar critical angle which satisfies requirement.Key words:optical design,R-C system,stray light,baffle design,PST curve引言R-C(Ritchey-Chrétien)光学系统是卡塞格林系统的一种形式,该系统具有尺寸小、焦距长、无色差等优点,在空间光学遥感器中得到广泛应用。
杂散光优化设计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杂散光是指从不同方向照射到物体表面的光线,这些光线在物体表面反射后产生出的光芒。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杂散光对我们的视线产生干扰,影响我们对物体的看清楚度和观感体验。
对于杂散光的优化设计成为了很多行业的重要课题之一。
杂散光的优化设计在不同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消费电子产品、汽车灯具设计、户外广告等领域。
在这些场合中,优化设计杂散光能够提升产品的视观效果,提高产品的品质,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要实现杂散光的优化设计,首先需要了解光学原理。
在光学设计中,我们通常会考虑入射光线的角度、波长和波动特性等因素,然后设计适合的反射、折射或透射结构,以尽量减少或消除形成杂散光的因素。
通过合理的光学设计,可以控制光线的传播方向和能量分布,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杂散光的产生。
除了光学设计外,杂散光的优化设计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和表面处理。
材料的光学性质和表面粗糙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光线的反射和散射特性,进而影响杂散光的产生。
在设计产品时,应选择适合的材料,并采取表面处理措施来减少光线的反射和散射,降低杂散光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杂散光优化设计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实现。
比如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可以通过设计亚光滤光片、采用防反光涂层或减小屏幕表面粗糙度等方式来减少屏幕的反射和散射,提升显示效果。
在汽车灯具设计中,可以通过设计透明灯罩的曲面结构、加工表面反射膜或采用光学设计软件模拟光学系统等手段来减少闪光和眩光,提高道路安全性。
杂散光优化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需要光学、材料、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实践经验积累,我们可以不断改进产品的设计,提升产品的视观效果和用户体验,从而满足市场需求,赢得客户信赖。
希望未来在杂散光优化设计领域能够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为人们带来更好的光学体验。
第二篇示例:杂散光在光学设计中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会影响光学系统的性能和输出质量。
空间光学系统的杂散光分析与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空间光学系统在航天、天文观测、军事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杂散光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是指在光学系统中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光子漏出或反射、折射、散射产生的杂散光。
这些杂散光会干扰到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甚至可能导致系统失效。
因此,分析和研究空间光学系统中的杂散光是非常必要的。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和研究空间光学系统中的杂散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具体目标包括:1. 分析空间光学系统中可能产生的杂散光源,并对其特性进行研究。
2. 研究杂散光对空间光学系统成像品质的影响,建立相应的模型和分析方法。
3. 提出预防和减少杂散光的方法和策略,如改善光学元件表面粗糙度、优化光学元件组合、选择合适的涂层材料和涂层制备工艺等。
4. 对提出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以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 空间光学系统中杂散光源的分析。
对空间光学系统中可能产生杂散光的源头进行分析,包括反射、折射、散射等现象。
通过分析其特性,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模型。
2. 杂散光对空间光学系统成像品质的影响分析。
通过建立光学系统的成像模型,分析不同杂散光源对光学系统成像品质的影响,如成像分辨率、对比度、噪声等因素。
3. 杂散光的预防和减少方法和策略。
通过改善光学元件表面粗糙度、优化光学元件组合、选择合适的涂层材料和涂层制备工艺等方法,对杂散光进行预防和减少。
4. 方法和策略的仿真和实验验证。
通过建立光学系统的仿真模型和构建实验平台,对预防和减少杂散光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以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对空间光学系统中的杂散光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可以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和稳定性,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 通过研究提出的预防和减少杂散光的方法和策略,可以优化光学系统的设计和制造,降低光学系统的成本,提高光学系统的性能指标。
专利名称:用于高功率紧凑式终端光学系统的杂散光管控系统及管控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朱德燕,李平,王芳,彭志涛,冯斌
申请号:CN202010624816.7
申请日:20200630
公开号:CN111665623A
公开日:
2020091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高功率激光装置光学系统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高功率紧凑式终端光学系统的杂散光管控系统及管控方法,实现高功率紧凑式终端光学系统的杂散光管控系统和方法。
该系统包括晶体、聚焦透镜、光学平板元件和吸收体盒,光源依次经过晶体、聚焦透镜后到达光学平板元件并被光学平板元件反射。
本发明提出了针对高阶杂散光、一阶杂散光的优化设计方法,针对高通量一阶杂散光提出了光束陷阱的优化设计,将高通量的一阶杂散光束缚在光束陷阱中,实现了系统洁净度从ISO5级到ISO3级的大幅提升,特别适用于高功率紧凑式终端光学系统的杂散光管控。
申请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地址:210016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御道街29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贺翔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红外R-C光学系统设计
李刚;张恒金;徐沛尧
【期刊名称】《红外技术》
【年(卷),期】2004(026)002
【摘要】介绍了R-C系统的设计方法,并举例设计了一种方案合理、成像质量好的红外R-C光学系统,给出了不同视场的分析结果,并分析了温度变化对系统的影响.【总页数】4页(P60-63)
【作者】李刚;张恒金;徐沛尧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陕西,西安,710068;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陕西,西安,710068;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陕西,西安,7100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214
【相关文献】
1.R-C光学系统设计及杂散光分析 [J], 闫佩佩;樊学武
2.薄膜衍射消热差红外光学系统设计 [J], 王烨菲;程艳萍;姚园;李道京;于潇
3.用于激光定向红外对抗的光学系统设计 [J], 胡博;陶忠;秦川;张璟玥;孙武;李明
4.基于长波红外探测器的消热差轻量化光学系统设计 [J], 王小波;王曦;刘广康;夏树策;付明亮;郝新建;曹乾坤
5.制冷型长波红外光学系统设计 [J], 单秋莎;谢梅林;刘朝晖;陈荣利;段晶;刘凯;姜凯;周亮;闫佩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系统与设计〉R-C光学系统设计及杂散光分析闫佩佩1,2,樊学武1(1.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间光学研究室,陕西西安 710119;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摘要:将光学系统设计与杂散光分析相结合,介绍了一种焦距2000mm、F/#=10、2ω=1.66°的空间用R-C光学系统,系统像质优良,结构紧凑。
同时,针对R-C系统的特点,考虑轴外渐晕的影响,计算了主、次镜内遮光罩的尺寸,给出外遮光罩的设计方法,对该R-C望远镜系统进行了遮光罩设计,并用光学软件进行杂散光分析,计算得到方位角为0°时的PST曲线。
结果表明,当离轴角度大于太阳临界入射角时,PST值小于10-8量级,满足要求。
关键词:光学设计;R-C系统;杂散光;遮光罩设计;PST曲线中图分类号:O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891(2011)04-05-0214Optical Design and Stray Light Analysis of R-C SystemYAN Pei-pei1,2,FAN Xue-wu1(1.Xi’an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Precision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Xi’an Shaanxi 710119, China;2.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Abstract:Combining optical design and stray light analysis, a kind of R-C optical system used in space was introduced. The system had an effective focal length of 2000mm, an F-Number of F/10, and a field of view of 2ω=1.66°. The system had high image quality and compact system structure. Meanwhile, the size of primary baffle and secondary baffle was calculated when basing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aking account of vignette of R-C system. The design method of outer baffle was given. The method was used to design a baffle for this R-C telescope system, and the true stray light condition was simulated with optical ray trace software.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ed datum, the PST curve at azimuth 0° are drawn, and the curve shows that PST values are 1ess than 10-8 when off-axis angles are larger than the solar critical angle which satisfies requirement.Key words:optical design,R-C system,stray light,baffle design,PST curve引言R-C(Ritchey-Chrétien)光学系统是卡塞格林系统的一种形式,该系统具有尺寸小、焦距长、无色差等优点,在空间光学遥感器中得到广泛应用。
R-C系统消除了初级彗差,但由于像散未消,视场仍不能很大。
为了进一步扩大视场,办法是在像面之前加上透射的视场改正镜组。
因此,R-C光学系统一般是由主镜、次镜、主校正镜及次校正镜组成的折反射式系统。
然而,R-C系统带来的中心遮光、结构严格,特别是不经主镜、次镜而由物空间直接射到或经过校正镜和场镜后射到像面的杂散光问题,使其杂散光消除难以处理,杂光使像面上的辐照度不均匀,像面上物体和背景的对比度和信噪比降级,使探测距离下降[1]。
众多的科研工作者一直以极大的努力研究R-C系统的杂散光消除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R-C系统的文章大多是光学设计与杂散光分析分开,而将二者结合进行研究是很重要的。
实际用的光学系统在设计时要考虑消杂光的难易,在应用时也必须先进行杂散光分析。
本文将光学214215设计与杂散光分析相结合,根据实际工程需要,设计了一例空间用R-C 光学系统,系统结构紧凑,成像质量优良。
同时根据要求,针对R-C 系统的特点,考虑轴外渐晕的影响,计算出主、次镜内遮光罩的尺寸,并给出外遮光罩的设计方法,对该R-C 望远镜系统进行了遮光罩设计,结合CAD 作图,确定外遮光罩挡光环的位置,并用光学软件进行杂散光分析,计算得到系统的PST 曲线。
结果表明,当离轴角度大于太阳临界入射角时,PST 值小于10-8量级,满足实际工程需要。
1 光学系统设计1.1 设计指标及选型设计要求:焦距f =2000mm ,F /#=10,2ω=1.66°,探测器像元尺寸为10 µm ×10 µm ,要求在Nyquist 频率处(也就是N =50 lp/mm ),系统的平均传函MTF ≥0.5,后工作距离不小于10 mm 。
根据系统焦距长、口径大、视场大的特点,本设计采用R-C 系统加后校正镜组的形式实现。
1.2 设计步骤及结果下面确定R-C 系统的外形尺寸和结构参量。
令α为次镜对主镜的遮拦比,β为次镜的放大率,d 为主、次镜的距离,R 为各面顶点的曲率半径,∆为焦点伸出量,f 1′为主镜焦距,具体步骤如下[2]:1)选择主镜的相对口径。
主镜相对口径的选择与多方面因素有关,要综合几方面的因素来设定,一般取1:3,大望远镜愈来愈多采用1:2,本设计中取1:2;2)确定焦点的伸出量∆。
消像差的独立变量中,与轮廓尺寸有关的是α及β。
在实际系统中,焦点的伸出量∆是重要的,因此先要确定∆值。
本设计中取∆=180 mm ;3)确定β值。
当主镜相对口径确定后,β值就定了。
β等于系统焦距与主镜焦距之比,在R-C 系统中β是负值。
本设计中β=-5;4)确定α值。
∆及β确定之后,如图1所示,副镜的位置(由l 2和α决定)也就定了。
考虑到符号规则,有:121f l β′−+∆=− (1) 21l f α=′(2) 本设计中l 2=-96.6667,α=0.2417;5)算出副镜顶点曲率半径R 2及两镜间距离d :211R R αββ=+(3)图1 R-C 系统结构图Fig.1 Schematic of the R-C system structured =f 1′(1-α) (4)本设计中R 2=241.6667,d =-303.3333;6)算出主镜副镜的面形系数。
R-C 系统是卡塞格林系统的等晕系统,根据S Ⅰ=S Ⅱ=0的条件,有:()()()()212222321121111e e ααββββαβ=+−++−−=+ (5)本设计中e 12=1.0255,e 22=2.4560;7)系统优化。
设光阑面为第一面,根据计算的初始结果加入约束条件进行优化,难以得到较好的结果。
因此加入校正镜组进行优化,得到满足要求的设计结果。
最终的系统光路图如图2所示,图3给出了系统的传递函数曲线,由图可知MTF 达到了要求。
图2 光学系统外形结构图Fig.2 Schematic of theoptical system structure图3 系统的MTF 曲线 Fig.3 MTF curve of the system2遮光罩设计及软件仿真R-C系统遮光罩的设计要满足以下要求:①满足中心遮拦比的要求;②避免杂散辐射直接到达像面;③小渐晕。
要使杂散辐射不直接到达像面,需在系统上加外遮光罩,在主镜和次镜上加内遮光罩,并满足以上三点要求,从而确定外遮光罩和内遮光罩的尺寸和口径。
2.1 外遮光罩设计在系统视场角θ=0.83°、入瞳直径D1=200mm、杂散光源(例如太阳)入射角α=30°等已知的条件下,就可以得到外遮光罩的长度L与直径D2的大小[3]。
根据公式:D2=D1+2L tanθ(6)D1+L tanθ=L tanα(7) 联立两式解得:D2=210.29mm,L=355.33mm,取D1=201mm,D2=211mm,L=360mm,如图4所示。
图4 外遮光罩设计示意图Fig.4 Sketch for the external baffle利用挡光环结构的特点合理安排设计,对系统杂光的抑制有更好的结果。
外遮光罩外壁可以设计成筒形或锥形。
通过实际验证,在遮光罩入口处挡光环深度一定的情况下,筒形外壁与锥形内壁的结合会减少挡光环的数量,增大内圈挡光环的深度,对于衰减杂光更好些。
当外遮光罩长度取360mm,内端口直径为230mm 时,如图5所示,V0, V1,…, V k为外遮光罩上挡光环的内端口,其连线与光轴的夹角为系统y方向半视场角ω,N1, N2, …, N k为外遮光罩上挡光环的外端口,其连线与外遮光罩内壁重合。
外界杂散光由W1入射,挡光环设置的目的是隔断W1点射到遮光罩内壁上的绝大部分杂散光到达成像光学系统的路径。
连接W1N0,交挡光环内端口所在直线(虚线所示)于V1点,V1即为第二个挡光环所在位置;连接W0V1,交挡光环外端口所在直线于N1点,连接W1N1,交挡光环内端口所在直线于V2点,V2即为第三个挡光环所在位置;以此类推,即可确定其余挡光环的位置。
通过在CAD中精确建模,分析杂散光的路径,可以得到各级挡光片的间隔距离,从而避免繁琐的数学计算和公式推导。
通过在CAD中建模,确定出各级挡光环在外遮光罩上的位置和内径,在外遮光罩长度为360mm的情况下,需19级挡光环,挡光环厚度均为0.5mm。
图5 外遮光罩挡光环位置示意图Fig.5 Sketch for the locations of the outer baffle vanes2.2 主次镜内遮光罩设计主、次镜内遮光罩设计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4]为:①次镜内遮光罩不能遮挡入瞳边缘入射的边缘视场光线;②主镜内遮光罩不能遮挡入瞳边缘入射的边缘视场光线;③主镜内遮光罩不能遮挡次镜内遮光罩边缘入射的边缘视场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