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3-四川省宜宾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5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所谓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就是规定一个时间点,无论普查员入户登记在哪一天进行,登记的人口及其各种特征都是反映那个时间点上的情况。
根据上述规定,不管普查员在哪天进行入户登记,普查对象所申报的都应该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情况。
通过这个标准时间,所有普查员普查登记完成后,经过汇总就可以得到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的总数和各种人口状况的数据。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各省各市都有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来源: 国家统计局中国总人口达13.397亿人 10年增加7390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今日发布。
此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
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长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所谓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就是规定一个时间点,无论普查员入户登记在哪一天进行,登记的人口及其各种特征都是反映那个时间点上的情况。
根据上述规定,不管普查员在哪天进行入户登记,普查对象所申报的都应该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情况。
通过这个标准时间,所有普查员普查登记完成后,经过汇总就可以得到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的总数和各种人口状况的数据。
以下是数据详情: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宜宾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2011-5-31来源:宜宾新闻网宜宾市统计局2011年5月20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全市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全市常住人口[3]为4472001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908839人相比,十年共减少436838人,减幅为8.9 %。
年平均减幅0.93%。
全市户籍人口[4]为5406577人。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5]1419182户,家庭户人口为435358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7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3人减少0.36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299782人,占51.43%;女性人口为2172219人,占48.57 %。
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9.63下降为105.87,下降3.76。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927378人,占20.74%;15-64岁人口为3072545人,占68.70%;65岁及以上人口为472078人,占10.56%。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3.1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0.0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21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8280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41146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407890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884239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宜宾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战略部署,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经济兴盛、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良、人民幸福”的美好新宜宾迈上新台阶。
一、综合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0.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84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519.21亿元,增长21.7%;第三产业增加值217.80亿元,增长8.9%。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6%、79.2%和16.2%。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1:55.8:27.1调整为15.4:59.6:25。
“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6%(见图1)。
图1:全市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量突破400亿元,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464.93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占GDP比重达53.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八大类价格同比涨幅呈现“七涨一降”格局。
其中:食品上涨6.6%,烟酒及用品上涨3.6%,居住上涨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4%。
(见表1)表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指标指数(上年=10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3.2食品 106.6其中:粮食 109.4油脂 101.9猪肉 100.7鲜蛋 111.4水产品 112.0鲜菜 113.6烟酒及用品 103.6衣着 100.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99.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2.1交通和通信 10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2.2居住 102.2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1.5亿元,比上年增长5%。
四川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四川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2-28 09:19 四川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四川省统计局2011年5月6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和全省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机器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全省常住人口[3]为8041820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83290935人相比,十年共减少2872735人,减少3.45%。
年平均减少0. 35%。
全省登记的户籍人口[4]为89981705人。
二、家庭户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5]25802326户,家庭户人口为7620665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32人减少0.37人。
三、性别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0830945人,占50.77%;女性人口为39587 255人,占49.2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 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98下降为103.14。
四、年龄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3644450人,占16.97%;15-64岁人口为57966205人,占72.08%;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07545人,占10.95%。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6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1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50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5510249人,占93.90%;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907951人,占6.10%。
宜宾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宜宾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2月2010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战略部署,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经济兴盛、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良、人民幸福”的美好新宜宾迈上新台阶。
一、综合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0.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84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519.21亿元,增长21.7%;第三产业增加值217.80亿元,增长8.9%。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6%、79.2%和16.2%。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1:55.8:27.1调整为15.4:59.6:25。
“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6%(见图1)。
图1:全市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量突破400亿元,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464.93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占GDP比重达53.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八大类价格同比涨幅呈现“七涨一降”格局。
其中:食品上涨6.6%,烟酒及用品上涨3.6%,居住上涨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4%。
(见表1)表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指标指数(上年=10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3.2食品 106.6其中:粮食 109.4油脂 101.9猪肉 100.7鲜蛋 111.4水产品 112.0鲜菜 113.6烟酒及用品 103.6衣着 100.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99.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2.1交通和通信 10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2.2居住 102.2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志一般信息全国总人口13,7053,6875人百分比变化▲5.84%人口最多广东(1,0430,3132人)人口最少西藏(300,2166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为中国政府在2010年举行的一次全国性人口普查,距上次普查相隔10年时间,与前五次人口普查只调查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境内常住的人口相比,此次普查首次将中国境内的境外人员纳入普查对象。
此次普查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进行登记调查,于2010年11月10日结束。
根据2011年4月28日发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显示全国总人口共计13.7053亿人,普查还涉及人口增长、家庭户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民族构成、受教育程度、城乡人口、人口的流动性等八方面。
概述2009年5月4日,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国发[2009]23号),决定2010年进行第六次人口普查(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根据中国国务院的文件,此次普查的内容为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费用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
部分地区的资料准备工作在2010年中5月到6月份左右已经展开,工作人员构成确定则在9月完成。
由于所需人手数量庞大,单靠政府工作人员难以完成。
所以人口普查工作的人员构成以政府工作人员及临时聘用人员组成,其中政府工作人员多为参与指挥工作。
由于人口普查需占用早上和晚上的时间,又不属于长期工作。
所以在临时工作人员构成上,不少是一些离退休的在家老人。
有政府官员称,居民不得拒绝普查员入户登记。
对于“顽固”拒绝开门的人家,普查员可能请民警帮忙入户。
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分布问题分析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2号)整理所得: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进行,2011年4月28日新闻发布会举行,标志着此次人口普查圆满结束。
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来中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据了解,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中国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尾数逢0的年份为普查年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成功进行过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和2000年。
就人口分布问题整理如下:据调查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内地人口133972485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各省人口数据如下表: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个中变化只是广东、山东、河南三省,而也只有广东所占比重是增加的,山东、河南所占比重均下降。
个中有增加的省份有北京0.35、天津0.18、河北0.03、上海0.40、浙江0.37、福建0.01、广东0.96、海南0.03、山西0.07、江西0.06、云南0.04、西藏0.01、青海0.01、宁夏0.03、新疆0.11。
增加最大的是广东,其次是上海、浙江、北京。
均为经济前沿省份。
从人口比重减少的省份看,减少最多的是四川省,达0.58%,其次是湖北、安徽、河南、湖南、重庆。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现场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一、人口总量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
宜宾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第1号)
2011-5-31来源:宜宾新闻网
宜宾市统计局2011年5月20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全市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为4472001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908839人相比,十年共减少436838人,减幅为8.9 %。
年平均减幅0.93%。
全市户籍人口[4]为5406577人。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5]1419182户,家庭户人口为435358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7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3人减少0.36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299782人,占51.43%;女性人口为2172219人,占48.57 %。
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9.63下降为105.87,下降3.76。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927378人,占20.74%;15-64岁人口为3072545人,占68.70%;65岁及以上人口为472078人,占10.56%。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3.1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0.0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21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8280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41146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407890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884239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516人上升为4088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6431人上升为9201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5655人上升为31482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49944人下降为42134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9805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99320人,文盲率[6]由6.06%下降为4.43%,下降1.63个百分点。
注释:
[1] 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 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3]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宜宾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第2号)
宜宾市统计局2011年5月20日
现将宜宾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地区常住人口[2]、常住人口自然变动情况公布如下:
一、分地区常住人口
地区人口数(人)比重[3](%)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2000年 2010年
宜宾市 4472001 100 100 344
翠屏区 836383 16.56 18.70 760
宜宾县 813057 19.00 18.18 280
南溪县 335805 7.72 7.51 480
江安县 399829 9.99 8.94 444
长宁县 340016 8.01 7.60 340
高县 411118 9.66 9.19 316
珙县 379798 7.50 8.49 345
筠连县 329056 8.21 7.36 274
兴文县 377162 8.22 8.44 290
屏山县 249777 5.13 5.59 167
二、常住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地区常住人口(人)出生人口(人)死亡人口(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宜宾市 4472001 54174 35657 12.11 7.97 4.14
翠屏区 836383 8371 4879 10.01 5.83 4.18
宜宾县 813057 9006 6919 11.08 8.51 2.57
南溪县 335805 3976 2820 11.84 8.40 3.44
江安县 399829 5015 3576 12.54 8.94 3.60
长宁县 340016 4350 3353 12.79 9.86 2.93
高县 411118 5244 3469 12.76 8.44 4.32
珙县 379798 5152 2937 13.57 7.73 5.83
筠连县 329056 4841 2420 14.71 7.35 7.36
兴文县 377162 5023 3466 13.32 9.19 4.13
屏山县 249777 3196 1818 12.80 7.28 5.52
注释:
[1] 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 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3] 比重为各县(区)的常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
[4] 户籍人口包括:户口登记在本村(居)委会、居住在本村(居)委会或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的人;户口登记在本村(居)委会、离开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半年以上的人和居住在本户、户口待定的人,以及驻宜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现役军人。
[5] 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6] 文盲率是指全市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