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人》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6
《说书人》教案教学目标:一、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归纳和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二、体会和分析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3、理清故情形节,体会师陀写小说时的散文笔法。
教学重点:归纳人物形象,体会细节描述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散文笔法的运用,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长:一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说”——是一门技艺,是一种方式,说的是古今轶事,说的是忠勇贤良。
“书”——是落墨成香,是聚页为章,是台上惊堂的木,是历史沉积的石。
“人”——是心酸的人,是苦命的人,撇是行江湖的腿,捺是讨生活的嘴。
今天,就让咱们跟从师陀,走近说书人,一路聆听他诉说沧桑。
二、作者、背景:“说书”是一个曲艺名词。
一样指只说不唱的曲艺,如宋的讲史、元的平话,和现代的苏州评话、北方评书等。
从广义上说,它还兼指某些有说有唱的曲艺,如弹词、蒙语说书等。
“说书人”确实是以此为谋外行腕的人。
:师陀(1910—1988),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师陀,中国现代作家。
他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
《果园城记》的大部份写于那个期间。
还有长篇小说《成婚》。
建国以后,写下的作品要紧收入《石匠》集中。
发表剧本《西门豹》、《伐竹记》和小说《西门豹的遭遇》等。
:师陀的生养地是河南省杞县化寨村,14岁到杞县县城读小学,后到开封上中学。
“这是我的果园城。
其中的人物是我习知的人物,事件是我习知的事件,可又不尽是某人的写照或某事的拓本”。
抗日战争暴发后,师陀长期蛰居于日军占据的上海,这一时期,他写了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说书人》确实是师陀1942年创作的收录在《果园城记》中的一篇短篇小说。
三、检查预习1.有情感地朗诵课文,给以下加横线的字注音城隍()庙笸()箩扈()家庄迟疑()摊肆()吹嘘()玉墀()唾( ) 血间()或喑()哑灵柩()勉强()枸杞()荒冢()瘟癀阵()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样小说的故情形节大体由开端、进展、高潮、结局几部份组成,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请通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填写下表。
说书人【学习目标】1.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饱含的真挚情感。
2.了解师陀小说散文化的叙事特点。
3.品鉴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
【学习过程】导入语:“说”——是一门技艺,是一种方式,说的是古今轶事,说的是忠勇贤良。
“书”——是落墨成香,是聚页为章,是台上惊堂的木,是历史沉积的石。
“人”——是心酸的人,是苦命的人,撇是行江湖的腿,捺是讨生活的嘴。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师陀,走近说书人,一起聆听他诉说沧桑。
活动一:初读感知知人论世1.识作者师陀,1946年以前用笔名芦焚,河南祝县人。
1937年由著名作家杨振声、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巴金等人组成了《大公报》文艺奖金评选委员会,最终评出三部获奖文学作品:芦焚的短篇小说集《谷》、曹禺的《日出》与何其芳的《画梦录》。
建国前文学评奖甚少,故此这三部作品的获奖备受文学界的瞩目,师陀也因此而一举成名。
2012年,师陀的小说《邮差先生》被选为当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题中文学类阅读文本。
其小说少有惊险曲折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常呈现出散文化的叙事特点。
2.知背景本文写于1942年,选自师陀最负盛名的小说集《果园城记》。
该小说集创作于上海沦陷时期,作者以凄凉而温柔的抒情笔调,写了一小城市(果园城)的历史及各种小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这个城市也成了当时中国社会停顿和倒退的缩影。
3.解文题“说书”是一个曲艺名词。
一般指只说不唱的曲艺,如宋的讲史、元的平话,以及现代的苏州评话、北方评书等。
从广义上说,它还兼指某些有说有唱的曲艺,如弹词、蒙语说书等。
“说书”是平民大众喜爱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而“说书人”就是以此为谋生手段的一类人。
4、整体感知,简要概括本文所写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写了一个小城市的说书人潦倒一生、凄然死去的故事,饱含了作者对其深深的感情。
活动二:品读感悟鉴赏切磋(一)细味方见精彩,试从文中圈画出精彩的细节或令你的感动的语句,进行品读赏析。
*说书人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饱含的真挚情感。
2.了解师陀小说散文化的叙事特点。
3.品鉴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饱含的真挚情感。
2.了解师陀小说散文化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品鉴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语:“说”——是一门技艺,是一种方式,说的是古今轶事,说的是忠勇贤良。
“书”——是落墨成香,是聚页为章,是台上惊堂的木,是历史沉积的石。
“人”——是心酸的人,是苦命的人,撇是行江湖的腿,捺是讨生活的嘴。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师陀,走近说书人,一起聆听他诉说沧桑。
活动一:初读感知知人论世 1.识作者师陀,1946年以前用笔名芦焚,河南祝县人。
1937年著名作家杨振声、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巴金等人组成了《大公报》文艺奖金评选委员会,最终评出三部获奖文学作品:芦焚的短篇小说集《谷》、曹禺的《日出》与何其芳的《画梦录》。
建国前文学评奖甚少,故此这三部作品的获奖备受文学界的瞩目,师陀也因此而一举成名。
20XX年,师陀的小说《邮差先生》被选为当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题中文学类阅读文本。
其小说少有惊险曲折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常呈现出散文化的叙事特点。
2.知背景写于1942年,选自师陀最负盛名的小说集《果园城记》。
该小说集创作于上海沦陷时期,作者以凄凉而温柔的抒情笔调,写了一小城市的历史及各种小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这个城市也成了当时中国社会停顿和倒退的缩影。
3.解文题“说书”是一个曲艺名词。
一般指只说不唱的曲艺,如宋的讲史、元的平话,以及现代的苏州评话、北方评书等。
从广义上说,它还兼指某些有说有唱的曲艺,如弹词、蒙语说书等。
“说书”是平民大众喜爱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而“说书人”就是以此为谋生手段的一类人。
4、整体感知,简要概括所写的主要内容。
说书人教案教案标题:说书人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说书人的概念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讲故事的能力。
3. 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重点:1. 了解说书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掌握说书人的表演技巧和讲故事的要素。
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PPT演示文稿。
2. 说书人表演视频或录音。
3. 讲故事相关的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开头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说书人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说书人的特点和作用。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演示,介绍说书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分析说书人的表演技巧,如声音、肢体语言、表情等。
3. 解释讲故事的要素,如情节、角色、环境等。
步骤三:示范与实践(20分钟)1. 播放说书人表演视频或录音,让学生观看或聆听,并注意其表演技巧。
2. 分组让学生互相练习讲故事,鼓励他们运用说书人的技巧。
3. 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表演,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步骤四:文学作品欣赏(15分钟)1. 选取一段适合讲故事的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寓言等。
2. 请学生阅读或听老师朗读,理解故事的情节和角色。
3. 鼓励学生尝试用说书人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并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会。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与学生一起总结说书人的技巧和要素。
2. 鼓励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表演,并提出改进意见。
3. 引导学生思考说书人对于文化传承和沟通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说书人表演活动或邀请说书人到校进行讲座。
2.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故事,并进行说书人表演。
3. 组织学生参加说书人比赛或演讲比赛,展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讲故事的技巧。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练习和个人表演中的表现,评价其口头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2. 对学生的讲故事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其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吸引力。
幼儿园说书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说书人的职业和工作内容。
2.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3.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和听说交流能力。
4.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幼儿体验说书人的经历,了解并尊重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说书人的职业和工作内容。
2.说书人的故事。
3.说故事的技巧。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游戏法、示范法。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本节课我们要说说说书人,大家知道什么是说书人吗?(教师引导幼儿回答)说书人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形式,通过讲述故事传递给大家,说书人常常会带着一些小道具来讲故事,让大家更加感受到故事的魅力。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说书人的故事吧。
(二)说书人的职业和工作内容1.出示图片,介绍说书人的职业和工作内容。
2.教师引导幼儿思考,说一说说书人的工作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以及做这个工作有哪些要求。
(三)说书人的故事1.教师介绍说书人的故事,例如《一千零一夜》等。
2.用图片和道具展示说书人讲故事的情境。
3.教师示范讲故事,让幼儿感受故事的氛围和情感。
4.让幼儿们自己参与说故事,例如抽签选出一个孩子来展示讲故事的技巧。
教师指导他该如何讲故事,让其他幼儿进行回声模仿。
(四)说故事的技巧1.教师向幼儿介绍说故事的技巧,例如声音表现、肢体表演等。
2.让幼儿模仿教师,练习说故事的技巧。
(五)游戏活动1.鱼儿游回家:游戏中教师利用手势和动作来描述一个人的行动,幼儿们一起猜测并大声说出来。
2.动物拼音大赛:教师抽出动物图片,让幼儿说出动物名字和拼音。
(六)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说书人的职业和工作内容、说书人的故事和说故事的技巧,也玩了很多有趣的游戏。
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说书人的世界,也培养了我们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方案通过情境教学法、讲授法、游戏法和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使幼儿获得了更加直观、形象和深刻的学习体验,同时使幼儿在课程中不仅仅是被动听,而是可以积极思考、参与互动,并且在游戏和活动中得到了有效的延展和运用。
说书人-苏教版必修二教案一、教学背景苏教版必修二《说书人》是一篇文言小说,讲述了唐代故事“七贞女”的传奇故事。
本次教学是在高一人文陶冶实践中进行的,旨在通过文学艺术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古代文言小说的基本特点,了解文言文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
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和审美感悟,提高其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中国文学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深刻领悟古人的情感,把握作品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文言文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系统学习本篇小说的内容和内涵,深入领悟这个世界的人与事情。
3.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欣赏的能力和敏感性。
4.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拓展词汇量和词语搭配能力。
2. 教学难点1.如何解读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韵律节奏。
2.如何领悟文言文的表现手法和意象,把握文章整体情感。
3.如何从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深入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4.如何把握“小说”的文类特点和古代小说的艺术价值。
四、教学方法1.阅读教学法:结合讲解和朗读、讨论等方式,对全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与解读。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展开班内、班间、班级之间的讨论,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做到知音论辩、思考交流、相互启迪。
3.阅读体验教学法:结合个人情感体验和阅读品味,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美术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文学艺术的魅力。
五、教学内容和计划1. 教学内容(1)文言小说以及说书人•了解文言小说的基本特点、种类和演变规律;•趣谈说书人在古代文化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2)《说书人》的故事•讲解《说书人》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通过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分析,加深学生整个小说的理解和把握。
(3)文学欣赏•教授古代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语言特点;•通过对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说书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说书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和情感。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发展文学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说书人这一职业的尊重和热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1.2 教学内容课文《说书人》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探讨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2 教学难点理解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和情感。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发展文学思维。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情节和人物形象。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提问和解答,深入解读课文,发展文学思维。
3.2 教学手段课文朗读:通过朗读课文,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通过介绍说书人的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与欣赏:学生合作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探讨与思考:学生探究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总结与评价: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2 时间安排导入新课:5分钟阅读理解:15分钟分析与欣赏:20分钟探讨与思考:15分钟总结与评价:5分钟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说书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住细节描写,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
2、体会作者通过塑造人物表达的情感。
3、了解作者小说散文化的叙事特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赏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小说散文化的叙事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
播放短片:说书人田连元,让学生对“说书”有初步了解。
二、文本研习。
1、形象分析。
从刚才的短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说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表演艺术。
而说书人自然是指以此为生的人。
在文中,“我”对说书人有这样一段评价: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但是当你还活着的时候,甚至当你支持着你的病体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你感动过多少人,你给了人多少幻想,将人的心灵引的多么远吗?你也曾想到这一层,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你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吗?(D28)你觉得文中的说书人是否曾这样想过?从文中找出理由。
明确:(1)从他说书的内容来看——心怀侠义武松打虎、李逵、十字坡、快活林、大名府、扈家庄、鲁智深——《水浒传》D1大盗刘唐、莽夫武松——《水浒传》D4封神、隋唐、七侠五义、精忠传D5十字坡、小商河、截教的瘟癀阵、隋炀帝赏过的琼花D28评说内容里的人是英雄——勇武、果敢、智慧、快意恩仇都是充满侠义精神的作品,引导人惩恶扬善,向善向真向美。
(2)从他说书的状态来看——技艺高超正面描写: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呐喊。
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
D1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
D4间或他仍旧吼。
D5侧面描写:这无疑是一种贱业。
我不知道别人对于这种职业抱的态度;但是如其有人教我填志愿书,即使现在,我仍会宁可让世间最爱我的人去失望,放弃为人敬仰的空中楼阁——什么英雄,什么将军,什么学者,什么大僚,全由他去!我甘心将这些台衔让给别人,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的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我很难说出所以要如此决定的理由;也许这是唯一的理由,我觉得这种职业可爱,另外,或者我应该说我被他迷住了。
《说书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概括《说书人》中“说书人”的特征,理解说书人形象。
2.了解小说的历史背景,理解小说的意蕴。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说书人形象。
(重点)2. 了解小说的历史背景,理解小说的意蕴。
(难点)一、导入:同学们听过评书吗?评书是一门传统曲艺艺术,说评书不是简单地念文稿,而是要说得熟练、准确、生动,还要有表演。
当然,它有局限,比如,它很固定化,你听了《岳飞传》再听《杨家将》,往往觉得有些重复,你听完《三国演义》再听《隋唐演义》,往往发现有情节相似,而且它为了求生动、求吸引底层百姓,往往不尊重历史,信口而说。
然而,它有一个良好的作用,大家可能没有想到,那就是它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培养你的历史感。
今天我们就追随作家师陀,走进说书人,一起聆听他诉说沧桑。
二、课文详解(一)、说书人形象分析正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标题就是一篇优秀作品的“窗户”。
下面我们就从细读标题入手,整体感知说书人形象。
1、“书”。
“书”指说书人说书的内容。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概括这些故事所体现的主要思想。
明确:第1段:“他说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说李逵从酒楼上跳下去,说十字坡跟快活林,大名府与扈家庄”。
第4段:“其实只剩下了个数百年前的大盗刘唐,或根本不曾存在过的莽夫武松。
”第5段:“他说‘封神’,说‘隋唐’,说‘七侠五义’和‘精忠传’。
”第28段:“十字坡现在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截教的瘟癀阵和隋炀帝赏过的琼花又在哪里?”板书:义勇。
2、“说”。
找到文章中描写说书人“说”的句子,并用一个词概括说书人“说”的特点。
明确:第1段:“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呐喊。
他用折扇打、刺、砍、劈……”第4段:“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
”板书:妙绝。
3、“人”。
说书人说的“书”给听的人带来怎样的感受?找到相应语句并用词语概括。
明确:第4段:“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等到我们稍微安闲下来,他们便在我们昏暗的记忆中出现——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永远顶生动顶有光辉。
《说书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能够了解说书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说书人》的内容介绍。
2. 说书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说书人》的内容理解。
(2)说书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掌握。
(3)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析。
2. 教学难点:(1)说书人的表演技巧和艺术特点的领会。
(2)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欣赏的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说书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4. 朗读法: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5. 角色扮演法:学生扮演说书人,进行表演,体验说书的艺术魅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说书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3. 内容解析:教师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5. 朗读展示: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6.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说书人,进行表演,体验说书的艺术魅力。
7.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强调说书人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说书人教案下面是由整理的说书人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说书人教案(一)】“折一把纸扇, 着上一身青衫/紫砂壶壮胆,拍案满堂惊叹??话不尽这千古流芳/言不止余音绕梁/故事里留下的思量/总让人向往。
” 让我们跟随师陀,走近说书人,聆听他说古道今。
学习目标1. 概括人物形象,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重点)2. 学习散文笔法的运用,体悟作者的情感。
(难点)走近作者师陀, 原名王长简, 笔名芦焚,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自觉追求文学独创性的作家,河南杞县人。
师陀曾参加反帝大同盟,后任上海前苏联广播电台编辑、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剧。
建国后,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
后在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专门从事创作。
著有短篇小说集《谷》《果园城记》,长篇小说《结婚》《马兰》等。
了解背景《说书人》即《果园城记之十一》。
据师陀自述,他的这部小说集是取材于友人赵伊坪的河南郾城故乡,并交织着自己故乡河南杞县的风俗人事回忆的。
《果园城记》是师陀最富盛名的代表作。
该小说集创作于上海沦陷时期,作者对果园城的人物、性格、命运和环境作了细致的描摹,在优美的笔触中实则隐含着作者对民族性格和命运的深刻反思,也衬出作者拳拳的爱国之心。
字词积累1.注字音城隍(huáng )笸箩( pǒ ) 荒冢( zhǒng) 摊肆( sì )吹嘘( xū ) 玉墀(chí )唾血灵柩( jiù ) 枸杞( gǒu qǐ )踌躇(ch?u chú)tu? ) 间或(jiàn)2.释词语台衔:对他人名衔的敬称。
空中楼阁:悬在半空中的阁楼。
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
玉墀:殿堂前的台阶。
重点突破1. “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提示】首先,照应题目,扣住“说书人”;然后引出本文要讲述的对象,引起下文。
2. 小说从哪些方面对说书人进行刻画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提示】作者多方面塑造人物,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等。
《说书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把握《说书人》的主要内容,了解说书人的艺术特点。
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写作实践,提升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升文学素养。
培养对说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提高审美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说书人》全文相关说书艺术的文化背景资料2.2 教学重点:理解《说书人》的主要内容,把握说书人的艺术特点。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2.3 教学难点:理解说书艺术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说书人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对《说书人》的兴趣。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说书人》,理解文本内容,感知说书人的形象特点。
小组讨论,分享对说书人的理解和感受。
3.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入理解说书人的艺术特点。
3.4 表达技巧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4.2 评价方式:阅读理解测试:通过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形式,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写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教师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说书人》文本相关说书艺术的文化背景资料5.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白板、黑板等展示工具教学PPT或教案手册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活动一:说书人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说书人的角色进行扮演。
《说书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说书人》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基本观点。
(2)能够分析说书人的艺术特点,了解我国古代曲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领会作者的观点。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说书人与其他表演艺术形式的区别。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艺术、尊重劳动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说书人》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鲁迅的基本观点。
2. 说书人的艺术特点,我国古代曲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说书人》的基本内容,说书人的艺术特点。
2. 教学难点:作者鲁迅的基本观点,我国古代曲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说书人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对说书人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说书人》,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说书人的艺术特点,了解我国古代曲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4. 课堂交流: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课堂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培养尊重艺术、尊重劳动的思想感情。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整理说书人的艺术特点,写一篇短文。
2. 推荐一位你喜欢的说书人,了解其艺术成就,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说书表演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说书艺术的魅力。
2. 对比分析:将说书人与其他表演艺术形式(如相声、评书等)进行对比,突出说书人的独特性。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2. 课后作业: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说书人》教学案例永康市第六中学马操概述:本着在专题与板块视野内考量文本教学价值的原则,结合执教班级的学情,特制订本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分析:《说书人》是2014年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新增的课文,是一篇非传统意义小说。
写作背景离学生已经很遥远了,小说意蕴极其丰富,作者的感情倾向对当代中学生极有现实意义,教学中要大胆取舍。
是一篇自读课文,宜一课时完成;但又是必修教材篇目,在此文本定位上制订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1.概括说书人的人物形象,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2.通过赏析蕴藉的语言,探究小说的散文笔法。
3.体悟作者的情感,探究小说的意蕴。
(二)、教学重难点:1.赏析语言,探究散文笔法。
(重点)2.体悟作者的情感、探究小说的意蕴。
(难点)二、学习者特征分析:执教班级的学生为普通高中学生,赏析蕴藉的语言、探究小说的散文笔法、体悟作者的情感、探究小说意蕴的能力不高;但他们渴望参与情感体验,又有三成为新永康人,从小远离家乡,他们的内心敏感细腻,为学习《说书人》创造了有利的情感条件。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体验、感悟、探究、合作、展示、交流。
一部分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白板、课件等现代信息技术及学案。
书面作业与口头表达作业相结合。
课前准备:(设计意图:了解师陀及其作品,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及炼句的能力)(一)师陀(1910—1988)及其作品简介原名王长简, 笔名芦焚,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自觉追求文学独创性的作家,河南杞县人。
著有短篇小说集《谷》《果园城记》,长篇小说《结婚》《马兰》等。
《果园城记》:师陀最富盛名的代表作。
该小说集创作于上海沦陷时期,作者对果园城的人物(说书人、铁匠、锡匠、卖灯油者……)、性格、命运和环境作了细致的描摹,在优美的笔触中实则隐含着作者对民族性格和命运的深刻反思,也衬出作者拳拳的爱国之心。
(二)、细读课文,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说书人教案《说书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 理解《说书人》的基本情节和故事背景;b. 学习并掌握主要人物形象、人物关系以及故事发展过程;c. 解读小说中的主题和作者要传达的思想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学会通过阅读小说来分析描写人物的方式;b. 学会通过讨论和思考来理解小说中的隐含意义;c.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化以及人性的兴趣和思考能力;b. 培养学生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人文关怀c.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a. 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b. 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隐含意义;c.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a. 解读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意义;b.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c. 提问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1. 导入(10分钟)a. 引入话题:请学生回想并分享他们最喜欢的一部小说,以及他们为什么喜欢它。
b. 提问:你觉得为什么有些小说是经典,为什么人们会一代一代传读?c. 导入《说书人》:告诉学生本课要学习的小说是《说书人》,并简要介绍故事大概和背景。
2. 阅读与分析(30分钟)a. 分小组把故事大概分成几个部分,每个小组负责其中一部分的阅读,并展示给全班。
b. 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总结不同人物形象的特征,并展示给全班。
3. 主题探讨(20分钟)a. 提问:你觉得这个故事想要传达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b. 引导学生讨论和解读小说中描写的封建社会和人性的问题。
c. 带领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动机,以及对于社会的探讨和讽刺。
4. 总结与评价(15分钟)a. 小组再次汇报每个部分的内容,并进行全班总结。
b. 让学生思考小说对于他们的启示和感悟。
c.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小说中的“说书人”的角色和作用?5. 作业扩展(5分钟)a. 要求学生用500字左右的篇幅写一篇读后感并分享给全班。
《说书人》教学设计一、导入“醒木一响,谈天论地,男女都爱听,多少礼智仁义,纵横八万里;折扇半开,道古说今,老少皆喜看,无数生死恩怨,上下五千年”。
这幅对联描述的是谁?(说书人)今天我们跟着师陀去了解一下这样的人物。
二、整体感知《说书人》是师陀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中的第11篇,写于1942年。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叙述了旧社会一个曾经给大家带来心灵感动的社会底层说书人,随着时代的变迁,被社会和时代遗弃,最终贫病而死,葬在乱葬岗的故事。
以“我”和说书人的三次接触大体可以将这篇小说分为三个部分:(1-4段)即开端部分叙述“我”第一次见到说书人的情形以及“我”对说书人的痴迷;(5-7段)即发展部分叙述“我”每次来小城都是第一个想到他以及说书人境遇的不断恶化;(8-28段)即高潮和结局部分叙述说书人的死以及“我”的心理活动。
三、具体赏析(一)卑贱的人物小说的主人公说书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对说书人有一个特别的定义,能否找出?“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
”1这个句子是“我”给说书人下的定义,在什么情况下?朗读原文。
(四个“什么”、“甘心”、“毫不踌躇”“可爱”“迷住”等词语写出了“我”对说书人的极度认同无比崇拜,以至于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那么如何理解这个句子?根据文章内容来说明。
撒谎家:说书人说的内容大多是根据他所读的书而重新演绎的故事,用文中第4段的话来说可能是“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还可以用文中第28段中的话“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创造了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
世人特准:人们爱听那些侠义勇敢的故事,说书人将听客带进想象的世界中,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和心灵感动。
朗读第4段,体会说书人的精彩说书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
①“从傍晚说到天黑……鼓楼上的云牌。
”(说书时间之长、敬业)②“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其实只剩下大盗刘唐或根本不曾存在过的莽夫武松”(说书技艺高超)技艺高超的句子还有上文第1段(“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呐喊。
《说书人》教案江苏省东台中学徐长进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师陀,引发深入阅读其作品的兴趣。
2.学习通过整体分析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分析理解小说散文化的艺术特色。
4.品鉴作者的情感,通过思考获得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说书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教学时长: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检查预习:笸箩()扈家庄()咳嗽()台衔() 踌躇() 玉墀()蝙蝠()唾血() 喑哑()灵柩() 阡陌() 枸杞()荒冢()二、解文题“说书”是一个曲艺名词。
一般指只说不唱的曲艺,如宋的讲史、元的平话,以及现代的苏州评话、北方评书等。
从广义上说,它还兼指某些有说有唱的曲艺,如弹词、蒙语说书等。
“说书人”就是以此为谋生手段的人。
三、识作者师陀(1910—1988),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师陀,中国现代作家。
著有短篇小说集《谷》《果园城记》(《说书人》最初收集于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中)等,长篇小说《结婚》《马兰》等。
192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
1936年秋,从北平到上海。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遂长期蛰居于日军占领的上海。
1941年至1947年,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果园城记》的大部分内容写于这个期间。
建国以后,他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曾到河南、山东等地访问,写下的作品主要收入于短篇小说集《石匠》中。
1957年后一直是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专业作家。
60年代初期,曾专注于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发表了剧本《西门豹》《伐竹记》和小说《西门豹的遭遇》等,颇得好评。
四、知背景《说书人》是现代作家师陀194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后收入师陀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
《果园城记》是作者描写20世纪初年至40年代北方农村和小城镇的社会和人的短篇小说集。
这是一本较为特殊的短篇小说集,它不是一般的小说汇集,而是根据事先的计划创作的。
据作者说,那是1936年7月底,他从北平去上海,绕道一位朋友祖居的小城。
小城到处栽满的果树把他迷住了,他当时就起意拿小城写一本书。
但是没有能马上兑现,接着抗日战争爆发,作者流落上海洋场,直至1938年才又拾起来。
全书十八篇,后来又补写了一篇。
除第一篇“果园城”概括介绍小城的地理历史外,每篇基本上是写一、二个人物,其中有豪绅地主、地痞流氓、知识分子、邮差先生、说书人、行商、走贩、小渔夫、小学教师,也有革命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可称之为“小城人物大观”。
师陀在《果园城记》的后记中写道:“这小书的主人公是个我想象中的小城,……它在我心目中有生命,有性格,有思想,有见解,有情感,有寿命,像个活的人。
我从它的寿命中我顶熟悉的一段:从清末年到民国二十五年,凡我能了解的合乎它的材料,全放进去。
五、归纳人物形象按作品的叙述信息,说书人给读者的强烈、深刻的印象,是三个关键词:孤苦、善良与被弃。
孤苦,他是一个孤苦的人。
说书人的苦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他压根儿没有家”。
他没有财富、没有产业,因贫穷而无妻无子、无家可归。
作品里没有交代他具体住在哪里,但读者可想而知,或许就住在他说书的城隍庙里。
第二,他以说书维持生计。
固定在“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周围——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制钱”,是明清朝代官方铸造的钱币、中间有方孔的称铜钱,无孔的称铜元或铜板。
)第三,他因贫病而死。
说书人体质本来就瘦弱,“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一直抱病说书,且无钱治病,以至病情越来越重;去世前八天还坚持说书,否则就没钱买吃的。
最后,他是病死和饥死的。
善良,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说他善良,主要是指他以说书为生,他说“封神”、说“隋唐”、说“七侠五义”和“精忠传”以及《水浒传》等等,讲的都是古代人物武松、鲁智深、吴用、孙二娘等等的故事,他们行侠仗义,疾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人民大众心目中的英雄。
作者给“说书人”的定义,是“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
他讲的故事无疑根据古代话本、拟话本因袭相传而来,都是虚构、杜撰的,即使像《水浒传》里的英雄,有的历史上有其真实姓名,但他们的故事已经被无限放大、被无限“撒谎”了的人物,是被艺术无限夸张之后、说书人心目中道德家的形象。
类似上述的话本与拟话本,思想表现的一个共同的模式,是道德意义的惩恶扬善、因果报应,是从道德理想上引导人们向真、向善、向美,以给现实生活中难以自救的苦人以及前来听书休闲的劳动者获得一种精神安慰。
说书人自己被他所讲述的英雄人物所感动,执着于说书,不再追求其它谋生糊口的生路,说书成了他唯一的生存方式与生命形式。
惟其如此,他一生的善良,就是以此类善良的故事传播正能量,让无数听众获得感动和休闲。
从这个意义上说,师陀笔下的说书人是一位善良高尚、专司口头传播、说教的道德家。
他“感动过多少人”,“给了人多少幻想,将人的心灵引的多么远”,他“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
这些描述,应该看作是对作者说书人善良“本质”的诠释。
被弃,他又是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人。
说书人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没有人关心他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没有关心其是否娶妻生子等精神生活,没有人在他生病而且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给他送医送药、嘘寒问暖。
他缺少的是社会及其周围人群的关爱与温暖。
人们对他唯一的关心,是听他说书取乐而已。
所以,他对他人的存在唯一的意义,就是说书人与听众之间最简单的关系,就是用他的劳动换取几个“制钱”的关系,这个最简单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他被遗弃的人生悲剧。
作品通过他的“死”,把他这个苦命人被社会遗弃的悲剧,进行了最为形象、最为刻骨铭心的描写。
他的“灵柩”被几个好心的人抬去乱坟岗下葬,所谓“灵柩”,就是用芦席包捆,所谓“下葬”,就是挖个坑埋了。
他最后告别这个世界、告别人生舞台的情景是极凄凉的:抬他的人没有怜悯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其中甚至有人嘲弄地说:“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
如此结局可谓凄惨至极。
孤苦、善良、被弃三方面的叙写,比较完整地刻画了作为社会底层一个“苦人”的形象。
然而,更准确地说,说书人是一位旧时代“多余人”的形象。
“多余人”是泊来的概念。
它缘起于19世纪20至50年代俄国文学,指的是一批出身贵族的知识分子。
他们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虽有高尚的理想,却缺少行动,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
从普希金到莱蒙托夫,到果戈理,到冈察洛夫,到屠格涅夫,到托尔斯泰,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契诃夫,都描写了这类“多余人”的形象。
如赫尔岑所说:“在俄国受到这种强大的西方潮流影响的人不会成为历史人物,却成了一些古怪的人…他们是种聪明的多余人。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也创造过很多“多余人”的形象,如鲁迅笔下如的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涓生(《伤逝》)等,巴金笔下的觉新、柔石笔下的肖涧秋、叶圣陶笔下的倪焕之、曹禺笔下的周萍以及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郁翻译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时把“多余人”翻译为“零余者”)等等。
而在文学史上现代作家们还创造了与此相似却又与之区别的另一种“多余人”形象,如穷困潦倒于社会生活最底层、早已泯灭了“学而优则仕”等理想的孔乙己(《孔乙己》)。
而师陀笔下的说书人,也是一位读书人,从为之下葬的人所说的“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两句话,可以想象他也是知识分子,拥有过很多书,而且肯定读过;他在大量阅读古典小说、话本、拟话本的基础上,自编自演而成为说书人的。
这位“说书人”的形象,无疑是现代文学史第二个十年间又一位“孔乙己”的艺术形象。
从生病到病重到死亡这个动态过程的描写,它固然是为了渲染说书人故事的悲情性,同时死亡过程的强调与完整言说,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对生命价值——说书人的文化价值的叩问,是为了不断地反拨社会认识价值与文化意义的价值。
换句话说,说书人是一个文化符号,这位有着古典文化与评书艺术文化标识的说书人之死亡,无疑是时代的悲哀、社会的悲哀,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悲哀。
鲁迅先生曾经对孙伏园先生说过:“《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
也就是说,咸亨酒店之里与之外的所有人——顾客、掌柜、小伙计、小孩子等对孔乙己的“凉薄”,都把他当成嘲弄与取乐的对象,竟然毫无同情与怜悯之心。
而对他施以同情怜悯的,唯有作者的鲁迅。
揣摩《说书人》作者的态度,毫无疑问是受鲁迅的影响,也是大体上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同情怜悯说书人的,也只有师陀。
六、说书人形象与孔乙己形象的比较。
说书人与孔乙己有很多相似之处。
外形相似:孔乙己“青白脸色”,穿又脏又破的“长衫”,说书人“脸很黄很瘦”,“穿一件蓝布长衫”。
处境、职业相似:皆因穷困而潦倒,孔乙己以替人“抄书”糊口,说书人以给人“说书”为生。
结局相似: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了腿,“用手”走路,形容极惨,“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可以想象,最后他不是饿死就是病死;说书人最后也是死于贫病,抬去下葬时的情状目不忍睹:“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着杠手的步骤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而这些种种相似集中到一点,则是本质上的相似,即都是旧时代旧社会被凉薄、被损害、被遗弃的“多余人”。
七、《说书人》所反映的社会环境作者含蓄地展现了一幅混乱的社会画卷:以“说书人”为代表的底层民众困顿不堪、难以为生;赏钱由三个到五个制钱,到后来制钱绝迹,以及对讨赏钱场面的描述,反映了物价飞涨的经济现状。
读者通过说书人悲惨命运的叙事之后,自然会追问他为什么没有结婚生子?为什么满腹故事(历史与文学方面的学问)却贫病交加而死无棺木?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归结于他的贫穷;而在实质上,这些问题追问着人与生存环境的矛盾、人与社会的对立,追问着“他人”的存在是“苦命人”的“地狱”。
因此,这篇小说是作者对中国20、30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及其包括腐败的官僚、残暴的军阀、为富不仁的地主资产阶级等等罪恶势力的控诉与批判。
正因为旧社会及其依附的罪恶势力,对说书人为标识符号的穷苦平民百姓进行压迫、剥削、伤害,把他们挤兑到社会的最底层,而使他们处于贫穷、饥饿、疾病、流离失所的境遇之中。
八、我对说话书人什么态度?世人对说书人又是什么态度?说书人迷住了“我”,迷住了“我们”。
“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
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以它们宏大的为人熟悉的声调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
以至于也成了“我”的一种爱好,一种思念,以至于“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乃至为之送葬,为之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