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男女性别差异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心理学中的性别差异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将目光投向了人类性别差异这一领域。
性别差异是指男女在心理和行为特征上的差异,通常是由于生理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的性别差异研究,从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和性别偏差等方面对性别差异进行分析。
一、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是指意识到自己是男性或女性的程度和质量。
心理学家认为,性别认同的形成始于早期儿童阶段,受到了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
研究表明,男孩更注重于强壮和有力的形象,而女孩则更注重于外貌和体型。
除此之外,男孩和女孩对待朋友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男孩更愿意在竞争中展示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而女孩则更愿意在合作中展示自己的亲和力和沟通能力。
二、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指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男性和女性所扮演的行为和角色。
这个概念与性别认同密切相关,但是更侧重于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影响。
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不同文化中的性别角色要求有所不同。
比如,在西方国家中,男性角色通常与竞争、冒险和权力联系在一起,而女性角色则与家庭、照顾和情感联系在一起。
相比之下,在东方国家中,男性角色通常更加强调责任和义务,女性角色则更加注重家庭关系和社会地位。
三、性别偏差性别偏差是指在特定环境下,男性和女性在思维、行为和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是由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比如,在认知方面,男性通常更擅长于立体推理、空间定向和数学,而女性则更擅长于语言理解、记忆和情感表达。
在社会交往方面,男性通常更多地参与竞争、冒险和领导角色,而女性则更多地参与合作、照顾和协调角色。
最近的一些研究证明,性别差异并不是二元对立的观点,而是一个连续的谱系,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很多重叠和变化的因素。
这意味着,对性别差异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和复杂的分析方法,以便更好地了解性别是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的行为、态度和体验的。
总之,性别差异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对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男性和女性心理差异摘要: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差异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男性和女性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心理差异,并分析了这些差异的原因。
通过深入研究男女心理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性别的需求和挑战。
1. 引言男性和女性在心理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都有体现。
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差异,并为性别平等和性别角色的发展提供指导。
2. 认知差异男性和女性在认知方式上存在差异。
研究表明,男性在空间感知和运动协调方面具有优势,而女性在语言和情绪识别方面更为敏感。
这些差异可能与生理和社会因素有关,如性别激素和性别角色的塑造。
3. 情感差异男性和女性在情感表达和处理上也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女性更倾向于表达情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而男性更倾向于掩饰情感或将其内化。
这些差异可能与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期望有关,如对男性的压力要求他们展示坚强和理性。
4. 行为差异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上也存在差异。
研究表明,男性更倾向于竞争和冒险,而女性更倾向于合作和谨慎。
这些差异可能与进化心理学的解释有关,男性在竞争中获得资源和社会地位的机会更多,而女性更注重社会关系和安全。
5. 心理差异的原因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差异可以归因于生理、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生理因素如性别激素和基因可能对性别差异产生影响;社会因素如性别角色的塑造和社会期望也会影响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和心理表现;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和传统观念也会对性别差异产生影响。
6. 总结和展望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男性和女性心理差异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研究领域。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性别的需求和挑战,并为性别平等和性别角色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男性;女性;心理差异;认知;情感;行为。
社会心理学中的性别差异与社会性别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性别差异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性别差异指的是男、女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是生理上的,也可以是社会上的。
而社会性别则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构建,通常是指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角色和标签。
性别差异和社会性别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社会性别构建了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并且塑造了他们的心理和行为。
这些角色包括男性强硬、保护者和女性温柔、依赖。
因此,通过了解性别差异和社会性别,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和行为差异。
在性别差异的研究中,大多数关注的是生理上的差异。
例如,男性在力量和身体能力方面通常比女性更强。
而女性在语言和情感表达方面比较擅长。
这些生理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性别激素和生物基因决定的,而无法改变。
但是,社会性别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社会性别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期望、心理和行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男性被期望变得强硬、积极和理性。
而女性被期望变得温柔、体贴和依赖。
这些期望会影响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和心理表现。
研究发现,男性在竞争和冒险方面更为倾向。
而女性则更关注合作和社交。
这种差异可以追溯到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和角色期望。
例如,在运动方面,男性通常被认为是更加强壮和有竞争力的。
而女性被认为是更加柔弱和温柔的。
这种角色期望会影响男性和女性参与不同类型的运动和活动。
类似地,社会性别对男性和女性的职业选择和成功也具有巨大的影响。
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职场中的角色期望存在明显差异。
例如,男性被认为更适合担任领导角色,因为他们被采用了积极、直接和决策性的特质。
而女性则更适合担任支持性的或辅助性的角色,因为她们通常被认为温柔、体贴和娴熟。
这种刻板印象和角色期望导致了性别在工作场所中的雇佣不平等和工资不平等。
许多职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招聘和晋升都存在歧视和异化。
这种不平等表现在女性担任领导职位的机会下降和女性工资持续低于男性。
在社会性别方面,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
第一章性别差异心理学导论一、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1、研究内容性(sex)——男性与女性的生物特征(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性别(gender)——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一切非生物方面的差异(第三性征)↓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的内容(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基本规律、各方面差异、原因)2、产生和发展19世纪后半期英(高尔顿)→德(Stern)《差异心理学》→20世纪五六十年代独立分支→20世纪70年代长足发展→1974美(麦考比、杰克林)《性别差异心理学》诞生发展的两个前提条件: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方法的出现二、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研究原则:客观性、发展性、教育性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三、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消除偏见,因性施教)第二章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男女心理差异形成的基本动力生物发生论:大脑结构不同、神经机能活动特性不同、感觉器官机能类型不同社会发生论:外界条件(家庭生活、社会环境、文化因素等)、社会学习、成人榜样心理发生论:把男女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作为性别心理发展的实质综合发生论:生物因素是基础,社会因素是外因,通过个体内在的心理系统产生作用二、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阶段性和连续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共同性和差异性。
三、影响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因素:染色体遗传特性、大脑(内部结构、分泌物、两半球专门化)、性腺激素环境因素:社会分工、家庭环境、大众传媒学校教育:教师态度、教学方式、教师比例、教材中男女形象,等第三章认知过程发展的性别差异一、感知觉发展的性别差异1、感觉视觉——差别不大;触觉——女性更敏感;听觉——女性感受性高,乐感强;嗅觉——女性更敏感;味觉——女性优于男性。
原因复杂,很可能与男性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相对较差有关。
2、错觉女性比男性更易产生错觉(女性更易受到周围背景的影响)3、空间知觉男性更容易辨认方向,更容易在复杂的方位关系中寻找目标(方位知觉),原因与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及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都有关。
男女性别差异的心理学分析男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身体差异,但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身体上,还表现在心理上。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男女性别的心理差异表现得更为显著。
这篇文章将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男女性别差异的原因和表现。
一、性别差异的原因1.遗传因素性别差异的最基本原因是遗传因素,因为不同的性别具有不同的染色体组合,从而导致个体基因的差异。
2.荷尔蒙水平性别差异还和荷尔蒙水平密切相关。
雄性激素会影响男性的行为,使得男性更有冒险精神、更勇敢。
而女性荷尔蒙则与女性性格的柔和、细腻等方面有关。
3.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性别差异的表现。
在不同的社会中,男女角色扮演的期望和特征不同,这就会导致历史和文化影响下的性别差异。
二、男女性别差异的表现1.学习风格男性在学习上有比较强的竞争性,他们更喜欢比较激烈和紧张的学习环境。
特别是对于那些强调计算和逻辑的学科,他们展现了很强的兴趣和天赋。
而女性则更喜欢更加细致、轻松和渐进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通常更加注重细节和全面的理解。
2.情感表达男性往往更少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女性更愿意去表明自己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男性往往偏好抗拒情感的表达和展示,而女性则常会详细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3.社会行为在人际互动中,男性倾向于表现出更加主动、冷静和理智的行为,他们往往在掌控着自己和周围的人。
而女性则更注重感受和鼓励,同时也比较强调协作和团队合作。
4.社交习惯男性倾向于玩具、运动、电子游戏等游戏,而女性则喜欢玩人形玩具、带有语音和音乐的玩具,或者是向现实中的人学习沟通交流技巧。
5.相貌和身材大多数人都容易理解男女在相貌和身材上的不同,这些不同通常是由遗传、环境和生物学因素联合作用导致的。
一般来讲,男性身材和面部特征会更加粗犷,而女性则更加柔和、曼妙。
三、性别差异的解释性别差异的原因和解释是非常复杂的,这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有关。
一些观点认为,男女的生理和文化背景都有很大的作用,从而在不同方面产生了不同的差异。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摘要】男女性别角色差异表现在男女两性个性、行为、智能和成就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后天被社会文化建构的,是可以改变的。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虽说有利于男女两性各司其职,促进社会有序发展,但也会影响男女两性的专业选择和就业选择,加剧男女性别不平等现象;社会无形中还会增大男性的压力;“男女都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性别平等,我们要做的是实施差异平等。
【关键词】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影响;社会学性别角色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
[1]性别角色作为社会角色中的一种,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
[2]性别角色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性个性和行为方面的差异,二是两性智能方面的差异,三是两性成就方面的差异。
在个性方面,男性勇敢、豁达、刚毅、进取心及独立性强,但容易刚愎自用;女性温柔、细致、贤善,但是容易优柔寡断和保守。
女性的依赖性和友好性高于男性,男性的攻击性与独立性强于女性。
在智能方面,男女两性的智力并无显著差异,但是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感知能力优于男性,而男性的空间能力、数学能力、推理能力优于女性。
在成就方面,男女两性的学业成就并无太大差异,女性的平均学习成绩有时甚至比男性高。
但是在职业成就方面男女两性存在巨大的差异,男性的经济收入和就业质量普遍高于女性。
关于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在20世纪70年代初,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性别角色是先赋角色,即性别角色是天生的,个人后天的努力很难将其改变。
但是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及“女权主义”思潮的推动,性别角色概念逐渐演变为社会性别概念并不断发展。
社会性别理论由三方面构成:一是社会性别差异理论,认为两性之间的差异是由社会文化所建构的,可以被改变;二是社会性别角色理论,认为个体应成为自主选择性别角色的主体,个体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适合自己的性别角色;三是社会性别制度理论,认为社会性别将女性建构为屈从于男性的群体,使男性获得优势地位。
研究发现,在面对挫折时,男女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女姓多指向自己、行为方式也比较软性化,比如自责、自伤,自我暗示、自言自语、以泪洗面,疯狂购物、狂吃食物、蒙头大睡、倾诉、寻求他人的慰藉、自我幻想等:而男性反应多指向外界,且行为方式激烈,具有攻击性,比如摔东西、攻击小动物、攻击他人、拿老婆孩子出气、飙车、剧烈运动、大声喊叫、借酒浇愁、性侵害、自杀和杀人等。
男女面对挫折反应不同受4个因素影响:
在性格上,男性比女性更争强好胜、固执、紧张和多疑;而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幻想、自律、谨慎和随和。
因此,在遇到挫折时,男性比较主动、好强,能直面挫折,不轻易放弃,但也容易妄自尊大、固执己见、狂热冲动;女性则严于律己、耐心细致,但也容易藕断丝连、产生幻想、飘忽不定、优柔寡断、缺少主见,渴望得到外部的帮助、暗示和建议。
在男女性别的社会期望上,人们对男性角色的期望是自立、自强、精干、乐观、冷静、有权势等,而对女性的期望是温柔、贤惠、文雅、富有情趣,小鸟依人、多愁善感等。
因此,从孩童时代开始,男孩子表现出摔打、攻击他人等行为,人们的容忍度要高于女孩子;而女孩子表现出哭哭啼啼的行为,人们的容忍度则要高于男孩子,甚至会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安慰,结果强化了双方各自的行为。
在对挫折的归因上,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而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把败因归结为个人的因素。
比如,同样是面试失败,男性会认为是由于考官对自己有偏见或者有人做手脚,继而迁怒他人,发泄自己的不满,或者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千里马,总会遇到伯乐,而女性则容易认为这是由于自己能力不行或者自己不适合于这个职位,因此会将宣泄指向自己,并苦练内功。
在对外界的依赖性上,遇到挫折时、男性相信自己完全能够解决,较少求助于他人而女性则更喜欢求助于他人的力量,来化解挫折造成的压力和负面情绪,比如倾诉、寻求朋友的安慰等等。
男女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男女在遇到挫折时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这些行为各有长短,因此,从性别互补的角度看,双方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在攻击性上,女性表现出的软性攻击行为,比如摔枕头,撕床单等,要比男性的暴力攻击行为更可取。
因此,有暴力攻击倾向的男性不妨也准备一些耐摔打的东西,比如橡胶、毛绒玩具等。
但要注意的是,攻击并不是一种积极解决问题的方式。
要彻底消除挫折带来的负面效应,还需纠正自己的认识偏差,主动从自身找原因。
在对挫折的归因上,外部归因倾向高的男性需要理性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而内部归因倾向高的女性则要认识到挫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除了自身因素外,还有环境、运气等,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化解部分负面情绪。
在性别的角色期望上,对男性而言,自立自强与合理的外部求助并不矛盾,向他人倾诉和掉眼泪也不是掉价的事儿,对女性而言,要意识到眼泪和过于依赖别人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哭泣和倾诉的同时也需要提高自己的主体意识,形成自己的主见。
男性需要向女性学习的是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自我反思,女性需要向男性学习的是通过体育运动等方式来化解自己的消极心理,而不是恋上自己的床,或者依赖于嘴巴的运动和购物的宣泄。
男女有别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男女的生理、心理方面,同样也体现在男女生的思维方式、性格和行为习惯等方面。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曾对部分中小学教师、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过访谈,涉及到了男女生自身差异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青岛家教网:女孩子好像更喜欢干净,姻门的校服不像男孩子那么脏兮兮的,她们喜欢做游戏,但是不会像男孩子那样动来动去,也很少跟别人打架、骂人。
(李某,女,小学三年级学生)我觉得男生性格更开朗,对很多事情不会像女生那样斤斤计较,“男儿心中有天地”嘛,女生总给人多愁善感的感觉,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好的,毕竟男女有别嘛。
(黄某,男,中学二年级学生)女孩子字写得更漂亮,最起码比男孩子工整;男孩子的作业本和考试卷总是乱七八糟的。
男孩子也有自己的优点,他们喜欢帮助我们,班级里有什么活儿他们总是抢着做。
(杨某,女,小学四年级学生)说起男女生的差异,我觉得还是比较大的。
女生比较文静,在学校的表现总是规规矩矩的,很少为学校和教师惹麻烦。
而男生则更活泼,虽然这样的性格没什么不好,但是却经常或因此而破坏学校和班级的纪律,遭到老师的批评。
在学习上,女生的成绩要好一些,因为她们比较听话,上课听讲也更加认真,作业什么的也比男生做得仔细。
(姚某,女,小学高级教师)相对来说男孩子可能更活泼一点,对新鲜事物更加容易感兴趣,也很讲“江湖义气”和“哥们义气”;女孩子跟大人和教师交往的能力要强一点,她们更容易受到大人和教师的喜欢,这一点男孩子是很难做到的。
(黄某,女,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
青岛家教网:上述访谈中的种种观点,表明了在大多数人眼中男女生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美)迈克尔.古里安等著,田文慧译:《男孩的脑子想什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8页。
的差异的,只是上面的种种认识基本只停留在对男女生差异的表面解读和思考,那么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差异对男女生的学习成绩又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呢?本节以下的内容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
青岛家教网:1.脑结构差异
青岛家教网:大多数研究结果指出,在一般智力水平上没有发现男孩与女孩之间有重要的、本质的区别。
在一项具有说服力的元分析中,林与海德(LinnandHyde,1989)得出结论:男孩与女孩之间的差异总是很小的,并且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这种差异逐年缩小,而且当差异出现的时候,也能制定教育方案对之进行干预’。
但是,就个性和生理特征而言,男女的性别差异是很明显的。
现代脑科学、心理学等研究都己表明,男性与女性的大脑是有差别的。
男性右半脑掌管空间能力,左半脑掌管语言能力,功能区域分化明显而确定,而女性的上述两方面能力由两个脑半球控制,大脑功能化区域很不明显“。
加拿大心理学家多琳.基穆拉教授进一步发现有关语言机制的大脑功能,男女也存在差别。
这种脑结构的差异决定了男女之
间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差异,男孩子总是对周围的空间充满好奇,活泼好动,喜欢挑战;女孩子比较安静、情绪化,注重秩序、合作和友爱”。
上述对男女脑结构的差异研究非是全面的,美国阿默斯特市马萨诸塞大学的南希.福吉教授指出,男性与女性大脑之间的差别至少有100多处,根据迈克尔.古里安等人的整理,至少有n处生理差异对男女生在学业上的表现差异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4,在这n处差异中,对女生学习较为有利的差异一共有9处,而男生仅有2处,分别是血液中多巴胺的含量差异导致男生较女生更容易从肢体运动中学习以及大脑中额叶的活跃程度导致男生在户外学习中的表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