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
- 格式:pdf
- 大小:863.15 KB
- 文档页数:25
臭氧污染物的来源是什么有什么危害臭氧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两类:人为和自然来源。
人为来源
包括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燃煤和木材燃烧等活动,这些活动会释放
大量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而自然来源则包括闪电、植物
挥发物和大气化学反应。
臭氧污染物对人体和环境都有严重危害。
首先,臭氧污染物对人体
健康有直接影响。
高浓度的臭氧会刺激呼吸道,引发咳嗽、喉咙疼痛、咳痰、胸闷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病人呼吸困难和气管炎。
长期暴
露于高浓度的臭氧环境下,还可能导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并加重已
有的呼吸道疾病。
其次,臭氧污染物对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臭氧
会破坏植物的叶绿素,导致叶片发黄和凋落,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影
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一些农作物对臭氧的敏感性较高,例如小麦、
玉米等,受到臭氧污染后产量会显著下降。
此外,臭氧污染物还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臭氧会损害大气中的臭氧层,使得地球表面受到更多的紫外线辐射。
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有
损害,并可能导致皮肤癌等疾病。
此外,臭氧还会与其他污染物发生
相互作用,生成二次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和细颗粒物,对空气质量
产生进一步的破坏。
综上所述,臭氧污染物的来源包括人为和自然来源,对人体健康、
植物和农作物生长以及环境都有严重的危害。
为了减少臭氧污染的危
害,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减少人为排放,提高工业和交通的排放标准,同时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措施,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环境空⽓臭氧前体有机物⼿⼯监测技术要求(试⾏)(环办监测函[2018]240号)附件环境空⽓臭氧前体有机物⼿⼯监测技术要求(试⾏)⼆○⼀⼋年⼆⽉—3—⽬次1适⽤范围 (5)2规范性引⽤⽂件 (5)3术语和定义 (5)4启动监测 (5)5样品采集 (6)6测定⽅法 (7)7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8)8记录 (10)9数据审核与上报 (10)10报告 (10)附录A(规范性附录)臭氧前体有机物监测清单 (12)附录B(资料性附录)环境空⽓臭氧前体有机物的测定罐采样/⽓相⾊谱-氢离⼦⽕焰检测器/质谱检测器联⽤法 (14)附录C(资料性附录)环境空⽓臭氧前体有机物的测定罐采样/⽓相⾊谱-氢离⼦⽕焰检测法.25附录D(资料性附录)环境空⽓臭氧前体有机物的测定罐采样/⽓相⾊谱-质谱法 (31)附录E(资料性附录)相关记录表格⽰例 (40)—4—环境空⽓臭氧前体有机物⼿⼯监测技术要求(试⾏)为贯彻《中华⼈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民共和国⼤⽓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体健康,规范环境空⽓臭氧前体有机物⼿⼯监测,制定本技术要求。
1适⽤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开展环境空⽓中臭氧前体有机物⼿⼯监测的技术⽅法,包括点位布设、样品采集、测定⽅法、数据审核与上报、报告编写,以及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等内容。
本技术要求适⽤于环境空⽓中臭氧前体有机物⼿⼯监测。
2规范性引⽤⽂件HJ168环境监测分析⽅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HJ630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HJ663环境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HJ664环境空⽓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HJ683环境空⽓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效液相⾊谱法HJ759环境空⽓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罐采样/⽓相⾊谱-质谱法3术语和定义臭氧前体有机物:指在光照条件下能与氮氧化物(NO X)等发⽣光化学反应⽣成臭氧的挥发性有机物,包括烷烃、烯烃、芳⾹烃、炔烃等⾮甲烷碳氢化合物(Nonmethane Hydrocarbons,NMHCs)及醛、酮等含氧有机物(Oxygenate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OVOCs)等。
大气污染源解析技术规范一、引言大气污染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生态平衡和气候变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了有效地治理大气污染,准确解析大气污染源成为关键。
大气污染源解析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气污染源的分类大气污染源可以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大类。
自然源包括火山喷发、森林火灾、沙尘暴等;人为源则涵盖了工业排放、交通运输、能源生产、农业活动以及居民生活等多个领域。
工业排放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例如,钢铁厂、化工厂、水泥厂等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废气,其中包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
交通运输也是不可忽视的污染源。
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以及颗粒物等对大气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能源生产中的燃煤电厂、燃油锅炉等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污染物。
农业活动中的农药喷洒、秸秆焚烧等也会向大气中排放有害物质。
居民生活中的取暖、烹饪等活动也会产生一定的大气污染物。
三、大气污染源解析的方法(一)受体模型法受体模型法是通过对受体点(即受污染的地点)采集的大气颗粒物样品进行化学分析,来确定污染源的贡献。
常见的受体模型有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等。
(二)源清单法源清单法是通过对各类污染源的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进行调查和统计,建立污染源清单,从而估算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对大气环境的贡献。
(三)数值模型法数值模型法利用气象数据和污染源排放数据,通过计算机模拟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扩散和转化过程,从而评估污染源的影响。
(四)混合模型法混合模型法是将上述两种或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以提高源解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大气污染源解析的技术流程(一)采样方案设计根据研究区域的特点和研究目的,确定采样点的位置、数量和采样时间。
采样点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不同污染源的影响。
(二)样品采集与分析采用合适的采样设备和方法采集大气颗粒物样品,并对样品进行物理和化学特性分析,如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化学成分等。
报告臭氧气源分析摘要:臭氧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和高活性的氧气变种。
它在大气中的生成与自然和人为因素密切相关。
本报告旨在分析臭氧气源的主要来源,并对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进行评估。
通过深入研究臭氧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为臭氧污染的控制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建议。
1. 引言臭氧是大气中的一种重要气体,它在平流层中起到保护地球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作用。
然而,在近地面的低层大气中,臭氧却成为一种有害的污染物。
臭氧污染对环境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其气源进行分析至关重要。
2.臭氧的形成机制臭氧的形成主要与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有关。
这些物质通过人类活动(如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等)和自然过程(如植物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雷电和阳光照射等)释放到大气中。
在光照的作用下,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臭氧。
3.臭氧的主要来源(1)汽车尾气排放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这些物质是臭氧生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尤其在城市交通拥堵的地区,汽车尾气排放是臭氧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2)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燃烧和化学反应释放了大量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这些排放物对臭氧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
(3)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植物是臭氧的天然来源之一。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同时也会释放一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与氮氧化物反应后,可以产生臭氧。
(4)雷电和阳光照射雷电和阳光的照射可以使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
4.臭氧的环境和健康影响臭氧污染对环境和健康产生了广泛而严重的影响。
在环境方面,臭氧会破坏植物叶片和细胞,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并降低农作物的产量。
在健康方面,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臭氧环境中会引发呼吸道疾病、免疫系统损伤等健康问题。
5.臭氧污染的控制措施针对臭氧污染,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来减少其产生。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控制措施:(1)加强工业和交通尾气的净化设施,控制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
大气中臭氧污染的形成机制与控制方法1. 导言大气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环境之一,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其中,臭氧污染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大气中臭氧污染的形成机制,并讨论一些可能的控制方法。
2. 臭氧污染的形成机制臭氧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的气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臭氧通常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形成:2.1 自然来源自然界中,臭氧主要通过太阳光与氧气反应形成。
在大气层中,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会分解氧分子,生成单个氧原子。
这些氧原子会与其他氧分子结合,形成臭氧分子。
这种自然生成的臭氧通常分布在大气中的高层。
2.2 人为活动臭氧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废气和污染物。
例如,工厂的燃烧废气、汽车尾气、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等。
这些废气和污染物会与太阳光相互作用,形成臭氧。
3. 臭氧污染的影响臭氧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也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3.1 健康影响臭氧能够刺激呼吸道,导致呼吸不畅、咳嗽、气喘等症状。
长期暴露在臭氧污染环境中还可能导致肺功能下降、免疫系统受损等严重后果。
3.2 环境影响大气中臭氧的积累还会对植物造成伤害。
过高的臭氧浓度会破坏植物叶片上的气孔,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并导致叶片褪绿、凋落以及减少农作物产量。
4. 臭氧污染的控制方法为了应对臭氧污染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控制方法:4.1 降低排放减少人类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和污染物是控制臭氧污染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等领域进行严格的排放标准和限制。
4.2 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是减少废气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
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如煤炭和石油,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能够大幅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3 加强室内空气质量管理在室内,一些家庭装修材料和家用电器会产生有害气体,进而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因此,加强室内空气质量管理,选择环保材料和净化设备,能够减少有害气体的释放,有助于减少室内臭氧浓度。
臭氧污染的来源及产生1、臭氧的“双重身份”臭氧(O3)有“亦正亦邪的双重身份”,一个是始终保护着地球的卫士,另一个则是污染物。
这是怎么回事呢?平流层O3(距地面约20~30km)能够强烈地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像一道天然屏障保护着地球生物圈,使动植物免受危害,因此平流层O3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也被称为“好臭氧”,需要加以保护。
但是在对流层中,O3却是一种污染气体,同时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
对流层O3不仅能吸收地气系统的长波辐射从而加热大气,还可以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进而改变其他温室气体的含量和分布,影响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特别是高浓度的近地面O3(地面至2 km左右)将引发城市光化学烟雾,影响人类健康,对植被和农作物也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对流层O3被称为“坏臭氧”,需要降低其浓度。
目前针对O3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O3。
平流层O3和对流层O32、O3污染从何而来?对流层O3污染一方面来自于自然界。
其中,平流层O3入侵是重要途径之一,但其平均贡献不足10%,且主要影响的是对流层上部,对低海拔地区近地面O3的影响很小。
其次,自然界产生的氮氧化物(NOx)(土壤、闪电等)与植物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甲烷、萜烯类化合物)反应也会生成O3。
对流层O3污染更重要的来源是人为源排放前体物的化学生成。
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NOx和VOCs,和天然源一起在环境中通过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O3。
大气光化学反应生成O3的机理较为复杂,但是目前有关其机理的认识基本明确。
下面这张示意图中,红色的“NOx循环”(主要由NOx参与)和绿色的“ROx”循环(主要由VOCs 参与)相互作用,导致环境中O3积累、浓度上升。
O3生成机制简化示意图3、O3污染是如何产生的?受什么因素影响?环境空气中的O3浓度受到背景值、区域和局地化学生成、沉降以及化学去除的综合影响,攻关研究结果表明,O3污染的形成可以从前体物排放、化学转化、气象影响和三维传输等方面进行解析。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关于印发《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
•【公布日期】2020.05.09
•【文号】监测函〔2020〕8号
•【施行日期】2020.05.09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环境监测
正文
关于印发《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的
通知
监测函〔2020〕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为贯彻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规范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进一步提高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我部组织对《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环办函〔2014〕1132号)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印发。
联系人:生态环境监测司张瀚心
电话:(010)66556821
传真:(010)66556808
联系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王超、袁懋
电话:(010)84943198、(010)84943040
传真:(010)84943190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
2020年5月9日附件: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
大气臭氧的来源解析及形成机制研究在当今社会,大气污染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其中,臭氧污染作为一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解决大气臭氧污染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以探究其来源解析以及形成机制。
大气臭氧的主要来源之一是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光化学反应。
氮氧化物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工厂排放以及燃煤等人为活动;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则来自于工业生产和化学品使用等。
当这些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遇到太阳光时,会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臭氧。
另外,大气臭氧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其他区域的污染物通过风力、对流等传输途径到达。
这种现象被称为“长程输送”,往往是由于远距离传输的大气污染物在较长的时间内逐渐积累导致的。
这意味着即使一个地区的排放不多,其仍然可能受到其他地区污染物的影响。
大气臭氧的形成机制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首先,臭氧的生成离不开光化学反应,尤其是紫外线照射下的光解反应。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够使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发生光解反应,产生一氧化氮和氧原子等中间产物。
这些中间产物进一步反应,最终形成臭氧。
另外,大气中的自由基也在臭氧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氧原子与氮氧化物反应生成一氧化氮,而一氧化氮与臭氧发生反应又会再次生成氧原子。
这一系列自由基反应的循环过程协同作用下,臭氧得以形成。
此外,研究表明,天气条件、地理环境等也对臭氧形成产生影响。
例如,高温、光照充足的天气条件有利于臭氧的形成。
在山谷、盆地等地形地势下,由于地形影响,大气层中的污染物无法有效扩散,臭氧生成的可能性较高。
为了更好地解决大气臭氧污染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其中,降低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被视为最为重要的一环。
通过加强工业企业和汽车尾气的控制,并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可以减少大气中污染物的来源。
此外,发展高效、低排放的工业技术和化学品替代品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大气污染与臭氧的关系1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是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CxHy)和氮氧化物(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后与一次污染物混合所形成的有害浅蓝色烟雾。
光化学烟雾形成过程简述如下:清晨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和NO由汽车尾气、工业废气排放及其他源排入大气。
由于晚间NO氧化的结果,已有少量NO2存在。
当日出时,NO2光解离提供原子氧,然后NO2光解反应及一系列次级反应发生,-OH开始氧化碳氢化合物,并生成一批自由基,它们有效地将NO转化为NO2,使 NO2浓度上升,碳氢化合物及NO浓度下降;当NO2达到一定值时,O3开始积累,而自由基与NO2的反应又使NO2的增长受到限制;当NO向NO2转化速率等于自由基与NO2的反应速率时,NO2浓度达到极大,此时O3仍在积累之中;当NO2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影响O3的生成量;当O3的积累与消耗达成平衡时,O3达到极大。
光化学烟雾是一种循环过程,白天生成,傍晚消失。
污染区大气的实测表明,一次污染物CH和NO的最大值出现在早晨交通繁忙时刻,随着NO浓度的下降,NO2浓度增大,O3和醛类等二次污染物随着阳光增强和NO2、HC浓度降低而积聚起来。
它们的峰值一般要比NO峰值的出现要晚4-5小时。
二次污染物PAN(过氧乙酰硝酸酯又称过氧乙酰硝酸盐,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组分,为强氧化剂)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与臭氧和醛类相似。
臭氧属于一种对生物有害的污染物,是光化学烟雾的组成部分之一。
2臭氧及PM2.5怎么来的臭氧是一种复杂的大气二次污染物,它由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通过光化学反应生成(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HC)和氮氧化物(NO 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后与一次污染物混合所形成的有害浅蓝色烟雾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晴朗天气出现)。
浅析我国环境空气中臭氧污染来源及防治措施臭氧(O3)主要存在于离地 25 公里左右的大气平流层中,即臭氧层。
臭氧层在地球大气化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称为“地球卫士”。
但到了近地面对流层,高浓度的 O3 却是一种危害较大的污染物。
据统计,近地面大气中臭氧浓度已增至 36%,且在今后 50~100 年内还将以每年0.5 %~2%的速度继续上升[1]。
2019年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同比下降或持平,臭氧浓度却同比上升 6.5%。
1 臭氧污染基本概述1.1 臭氧污染基本性质1840 年,德国科学家 Schonbein 在电解稀硫酸实验中发现了臭氧的存在,并命名为 OZEIN。
臭氧(O3),又称三原子氧、超氧臭氧,淡蓝色气体,微溶于水。
常温下可以自行还原为氧气,常被用作漂白剂及各种灭菌、消毒剂。
全球约有 90% 的 O3 集中在平流层,10%分布在对流层,平流层中的 O3 可吸收短波紫外辐射,使地球生命系统在最大程度上免受损害,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都起到保护作用。
臭氧污染是指出现在对流层,即大气层最底层的污染性 O3。
臭氧污染被称为空气中的隐形杀手,其对环境的危害性主要取决于 O3 的浓度和生物暴露在 O3 环境中的时长。
按照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规定,O3 日最大 8 小时平均值一级浓度限值100μg/m3,二级浓度限值160μg/m3。
O3 浓度超标会对人体健康、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系统造成诸多不利影响[2]。
1.2 臭氧污染形成机理臭氧的形成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是由大气中的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碳氢化合物等物质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吸收光能量,破坏原本的化学键,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
其中,二氧化氮(NO2)分子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解,产生氧原子和一氧化氮(NO),氧原子会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形成 O3,而 NO 能够与 O3 结合重新生成 NO2,此循环过程不断重复。
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来源解析技术试行关键信息项:1、技术适用范围2、技术原理与方法3、数据采集与处理要求4、分析模型与工具5、结果评估与验证标准6、质量控制措施7、责任与义务8、技术更新与改进机制11 技术适用范围本协议所涉及的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来源解析技术适用于对特定区域内的环境空气中臭氧污染的来源进行分析和追溯。
该技术可应用于城市、工业园区、自然保护区等不同类型的区域,旨在为制定有效的臭氧污染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11 适用的地理范围明确界定技术应用的具体地理边界,包括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等信息。
112 适用的时间范围规定技术在时间维度上的应用范围,例如季节性、年度性或特定时间段。
12 技术原理与方法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来源解析技术基于多种原理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21 化学质量平衡模型通过对环境空气中臭氧前体物(如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的浓度监测和化学分析,建立化学质量平衡方程,从而推算出不同污染源对臭氧生成的贡献。
122 受体模型利用受体点采集的环境空气样品,分析其中污染物的化学组成和浓度特征,结合源排放特征,运用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识别和定量解析臭氧的主要来源。
123 数值模拟模型基于气象条件、地形地貌、污染源排放清单等数据,运用大气扩散模型(如 CMAQ、WRFCHEM 等),模拟臭氧的生成、传输和转化过程,评估不同污染源的影响。
13 数据采集与处理要求为确保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数据采集和处理应遵循以下要求:131 监测站点设置根据区域特点和研究目的,合理设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包括城市背景站、交通干道站、工业集中区站等,确保监测数据能够全面反映区域内的臭氧污染状况。
132 监测指标监测指标应包括臭氧浓度、臭氧前体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浓度、气象参数(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以及其他相关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浓度。
133 监测频率确定合理的监测频率,一般要求小时浓度、日平均浓度和月平均浓度等数据,以满足不同分析需求。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关于印发《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
•【公布日期】2020.05.09
•【文号】监测函〔2020〕8号
•【施行日期】2020.05.09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环境监测
正文
关于印发《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的
通知
监测函〔2020〕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为贯彻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规范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进一步提高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我部组织对《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环办函〔2014〕1132号)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印发。
联系人:生态环境监测司张瀚心
电话:(010)66556821
传真:(010)66556808
联系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王超、袁懋
电话:(010)84943198、(010)84943040
传真:(010)84943190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
2020年5月9日附件: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4年第55号――关于发布《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等4项技术指南的公告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和污染源优先控制分级是开展大气污染来源解析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制定大气污染物优化减排方案、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和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重要基础和科学依据。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导各地开展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我部发布《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等4项技术指南。
《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和《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包括大气一次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的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所涉及的污染源分类分级、排放系数与活动水平数据获取、不确定性分析以及清单的应用与评估等内容。
《大气污染源优先控制分级技术指南(试行)》从常规污染物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与颗粒物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大小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臭氧生成潜势的大小两个方面分别提供污染源分级技术方法,包括污染源清单建立、空气质量模型选取、目标区域VOCs成份谱测试与收集、污染物排放对空气质量影响评估、污染源分级指数计算等内容。
各地应根据空气污染现状、工作基础和污染防治目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可行性,按照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选择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的技术方法,鼓励优先使用本地实测与调查数据。
在试行过程中,请将发现的问题及修正的参数数据等及时反馈我部。
同时,各地应加强针对性监测检测、调查统计工作,注重数据积累;增强科学研究、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和污染源优先控制分级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提高清单编制的精准度,满足大气环境质量管理需求。
环境保护部2014年8月19日来源: /fg/detail531315.html。
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3.08.14•【文号】环发[2013]92号•【施行日期】2013.08.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发[2013]9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多个地区接连出现以颗粒物(PM10和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灰霾天气,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是科学、有效开展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制定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和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为指导各地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环境保护部特发布《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是定性或定量识别大气颗粒物的来源,是一项长期、复杂且系统的技术性工作。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涉及多种技术方法、模型选择、样品采集与分析、化学成分谱的科学构建、模拟运算以及解析结果评估与应用等,必须强化技术要求和科学规范。
各地应根据空气污染现状、工作基础和污染防治目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可行性,科学选择适宜的来源解析技术方法;同时,也要按照标本兼治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长期性和专业性要求,加强针对性监测,注重数据积累,增强科学研究,加快人才培养,加强能力建设,开展技术交流与培训,提升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颗粒物来源解析精度。
附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