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way3系统针对“动中通”应用的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4
3S原理及应用地信三班樊华3S原理及应用前言:空间定位系统(目前主要指GPS全球定位系统)、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目前对地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存储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的三大支撑技术(以下简称“3S”),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资源合理规划利用、城下规划与管理、自然灾害动态监测与防治等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地学研究走向定量化的科学方法之一。
目录一、空间定位系统(GPS) (3)1、构成 (3)⑴空间部分 (3)⑵地面控制系统 (3)⑶用户设备部分 (3)2、原理 (3)3、特点 (5)⑴定位精度高 (5)⑵观测时间短 (5)4、应用 (5)⑴GPS应用于运行站网和综合服务系统 (5)⑵GPS应用于电离层监测 (6)⑶GPS应用于对流层监测 (7)⑷GPS作为卫星测高仪的应用 (7)二、遥感(RS) (8)1、原理 (8)2、用途 (8)3、特点 (8)⑴探测范围广、采集数据快 (8)⑵能动态反映地面事物的变化 (8)⑶获取的数据具有综合性 (9)三、地理信息系统(GIS) (9)1、原理 (9)2、应用 (9)⑴资源管理(Resource Management) (9)⑵资源配置(Resource Configuration) (9)⑶城市规划和管理(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9)⑷土地信息系统和地籍管理(Land Information System and Cadastral Applicaiton)10⑸生态、环境管理与模拟(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Modeling) (10)⑹应急响应(Emergency Response) (10)⑺地学研究与应用(Application in GeoScience) (10)⑻商业与市场(Business and Marketing) (10)⑼基础设施管理(Facilities Management) (10)⑽选址分析(Site Selecting Analysis) (10)⑾网络分析(Network System Analysis) (10)⑿可视化应用(Visualization Application) (11)⒀分布式地理信息应用(Distribut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11)一、空间定位系统(GPS)1、构成⑴空间部分GPS的空间部分是由21颗工作卫星组成,它位于距地表20 200km的上空,均匀分布在6 个轨道面上(每个轨道面4 颗) ,轨道倾角为55。
074201207+ 任娟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过顶跟踪技术在动中通中的应用随着卫星通信技术和自动跟踪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运动中实现通信和数据交换变得越来越普遍。
而且随着Ka、Ku频段的应用,卫星接收设备体积减小,动中通得以大量应用。
动中通卫星通信系统具有通信距离远、通信质量可靠、通信迅速和受环境影响小等特点。
近年来,动中通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车载、船载和机载卫星通信系统中。
动中通的关键技术是快速、稳定、可靠的伺服控制系统,它保证了天线时时对准卫星,实现了卫星通信不间断。
对于需要工作在赤道附近的动中通,过顶跟踪技术保证了卫星通信无盲区。
下文将就某车载动中通的设计说明过顶跟踪技术的实现。
1.系统组成车载动中通系统由于车辆在运动中颠簸最厉害,因而对伺服系统的要求最为苛刻,而且天线口径不能太大。
某Ku频段1.2m车载动中通主要由天馈分系统、跟踪接收机分系统、伺服控制分系统、座架分系统和卫星通信分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天馈分系统完成对星通信,采用赋型环焦天线、主副面设计、小型化及轻型的波纹喇叭和宽频带差模跟踪网络,具有高效率、低旁瓣、低交叉极化隔离度和重量轻等优点。
除了收发图象、语音和数据等信号外,天线接收到来自卫星上的信标信号,经天线主副面反射后,进入波纹喇叭,再经过和差网络送到跟踪接收机解调出方位和俯仰的角误差信号,最后送到伺服控制系统,从而实现天线对卫星的单脉冲自跟踪。
座架系统实现天线的转动,一般动中通的座架主要采用A-E两轴形式,即方位、俯仰轴,其结构紧凑,旋转关节少,刚度强,伺服控制系统也容易实现,但其缺点是高仰角跟踪有盲区,对于那些赤道附近的国家和地区,为实现高仰角甚至过顶跟踪,需要在两轴基础上增加交叉轴,采用A-E-C三轴座架,这增加了系统的设计和调试的难度。
本系统采用三轴形式,组成三轴稳定两轴跟踪系统,实现过顶跟踪无盲区的要求。
2.伺服控制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伺服控制由原来的模拟控制转换成了先进的数字控制方式。
三维全景技术下的虚拟校园漫游系统设计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三维全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教育领域。
虚拟校园漫游系统是基于三维全景技术的一种教育创新方式,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校园环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
本文将就三维全景技术下的虚拟校园漫游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详细探讨,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系统概述虚拟校园漫游系统是指利用三维全景技术,将校园的各个场景、建筑、设施等进行数字化建模,并通过专业的虚拟现实设备,如头戴式VR眼镜、全景摄像头等,实现用户在虚拟环境中的自由漫游。
用户可以通过操作设备来实现在虚拟校园中的自由移动、观察、交互等,从而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校园环境的了解和认识。
二、系统设计1.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的第一步是进行校园的数据采集工作。
这包括校园各个场景、建筑、设施的实地拍摄、测绘、建模等工作,通过高清摄像头、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设备来获取真实的校园场景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生成虚拟校园的三维模型。
2. 虚拟环境建设在数据采集的基础上,需要利用相应的三维建模软件,对采集到的校园数据进行数字化建模和渲染,使其具有逼真的质感和真实的物理特性。
同时还需要进行场景的布局设计、光线效果的调整、材质贴图的设定等工作,以确保虚拟校园的整体环境能够真实地呈现给用户。
3. 功能模块设计针对虚拟校园漫游系统的用户需求,需要设计相应的功能模块,包括导航模块、交互模块、信息展示模块、社交分享模块等。
导航模块可以帮助用户在虚拟校园中快速定位和移动,交互模块可以让用户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操作和互动,信息展示模块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校园信息,社交分享模块可以让用户与他人分享自己在虚拟校园中的体验和感受。
4. 兼容性与可扩展性考量在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虚拟校园漫游系统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即系统需要能够适配不同的虚拟现实设备,如PC端、移动端、头戴式VR设备等,并且还需要能够支持不同的操作系统和平台,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信息化网络架构与技术信息网络作为未来推动各行各业数字化、移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普适性基础设施,将以极强的渗透性和带动性,极大地加快全球社会的转型与创新发展。
针对信息网络,本文首先介绍了其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趋势,然后对网络架构、传输技术、链路预算、网络技术、管理控制技术、空间节点技术、信关站技术以及工程保障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介绍。
关键词:信息化;网络架构;技术As a universal infrastructure that promotes the digital, mobile, networked and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of all walks of life in the future,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will greatly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society with strong penetration and driving force. For information network, this book first introduces its concept,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n discusses network architecture,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link budget, network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pace node technology, gateway station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support. The content is described in depth.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 network architecture; technology一、前言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贯穿海洋远边疆、太空高边疆、网络新边疆。
三维全景技术下的虚拟校园漫游系统设计方案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传统的校园宣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校园环境的好奇和需求,而虚拟校园漫游系统则可以通过三维全景技术为用户提供更为真实、沉浸式的校园体验。
通过这一技术,用户可以在不出门的情况下就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学校的各个角落,包括校园建筑、教学楼、图书馆、体育场等。
这种虚拟体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也可以为校园宣传和招生工作提供更加生动和有吸引力的方式。
设计一个符合用户需求的虚拟校园漫游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三维全景技术下的虚拟校园漫游系统来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将系统的安全性考虑在内,为校园文化传播和学校形象塑造做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虚拟校园漫游系统是基于三维全景技术的新型校园信息化应用系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虚拟校园漫游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校园环境的熟悉度和融入感,帮助新生更快地适应校园生活。
通过虚拟校园漫游系统,学生可以方便地了解校园内各类资源的位置和属性,节省了在校园导览和查询信息的时间和精力。
虚拟校园漫游系统还可以为校园教学、管理和服务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工具和支持,提升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虚拟校园漫游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不仅对提升学生体验、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有着广阔的商业化前景和社会效益。
【字数:215】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设计与实现三维全景技术下的虚拟校园漫游系统,为用户提供一个更加直观、真实的校园体验。
通过该系统,用户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自由漫游,了解校园的实际情况和各项设施的布局,从而方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
本研究还旨在探索如何利用三维全景技术来提升用户体验,让用户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并且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交互功能,增强用户参与感和互动体验。
通过系统功能设计和系统安全设计,还可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障用户在虚拟环境中的正常使用。
收稿日期:2017-12-06摘要:船载“动中通”天线是海上卫星通信必不可少的设备。
我国海域广阔,为了不在海上卫星通信行业落后于他国,对船载“动中通”天线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动中通”天线的主要结构部分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最终设计出了全新船载“动中通”天线。
该天线具有三轴联动,可以保证天线在船上时随时随地自动对准卫星,确保海上通信的连续性与可靠性。
关键词:“动中通”天线;有限元;结构设计中图分类号:TN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492(2018)05-0081-03Structure Design for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in Motion ”ofShipboard Antenna Based on WorkbenchSU Wei ,ZHAO Dong ,LI Bo ,LIU Gao-lu(The 39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Group Corporation ,Xi'an 710065,China )Abstract:The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in motion ”of Shipboard Antenna is an indispensable equipment for maritime satellitecommunication.The sea area of our country is vast.In order to not fall behi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maritime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industry,the research on the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in motion ”of shipboard antenna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structure of shipboard antenna b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and final design out of a new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in motion ”of shipboard antenna.It has three axes.It can ensur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antenna and satellite no matter when and where possible on the sea,to make sure the continuity and reliability of maritime communication.Key words:“satellite communication in motion ”of shipboard antenna ;finite element ;structure design基于Workbench 的船载“动中通”天线结构的设计苏伟,赵栋,李博,刘高露(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九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DOI:10.3969/j.issn.1009-9492.2018.05.0250引言1972年,我国首次开始应用卫星通信业务。
某市应急移动通信指挥车建设方案目录1 方案设计总述 (2)1.1项目建设内容 (2)1.2系统定位 (2)1.3项目功能 (2)1.3.1 单兵前端作战能力 (2)1.3.2 现场指挥调度能力 (3)1.3.3 远程决策 (3)1.3.4 持续作战保障 (3)1.3.5 指挥车详细功能描述 (3)2 指挥车功能规划及功能设计 (5)2.1应急通信保障系统通信拓扑图 (5)2.2系统组成 (6)3 主要设备及系统 (7)3.1车载动中通卫星系统 (7)3.1.1 系统组成 (7)3.1.2 实现功能 (7)3.1.3 系统功能 (7)3.1.4 系统原理 (8)3.1.5 天线功能 (8)3.2卫星地面站 (8)3.2.1 主要功能 (8)3.2.2 产品标准规格 (9)3.3PDT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10)3.3.1 系统组成 (10)3.3.2 实现功能 (10)3.4手持三模智能终端(单兵) (14)3.4.1 功能及优点 (14)3.4.2 实现功能 (14)4 底盘及车改设计 (15)4.1底盘介绍 (15)4.2整车布置设计 (17)4.2.1 车体外侧布局 (17)4.2.2 车体内侧布局 (18)4.2.3 车顶布局 (19)4.2.4 车头/车尾布置图 (20)4.2.5 车内布置图 (21)4.2.6 车辆布局说明 (22)4.3整车负荷配重计算 (25)5 整车配置表 (28)1方案设计总述柯斯达指挥车将卫星通信系统、PDT专网语音通信系统、智能单兵系统、无人机系统、4G/5GVPN链路通信、光纤/音视频线缆等无线、有线通信方式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构成了多手段、多业务的移动通信网络,再辅以车载音视频系统、广播/照明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集中控制系统、安全警示系统、电源系统等分系统组成了一个灵活机动、覆盖面广、集通信与指挥于一体的移动现场通信指挥中心。
1.1项目建设内容建设一辆技术先进实用、机动性强、功能完善、可靠性高、安全保密性强、符合全天候工作的应急通信指挥车。
动中通卫星车技术方案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惠州市分公司2016-12-09第一章项目背景1.1 项目概述当今世界是一个飞速变革的世界,一个国家的军队对于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速率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先进、高效的设备也孕育而生,提高工作速率的方法也层出不穷。
借此,我公司吸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以及多年的生产经验,设计研发出此款通信指挥系统,不仅能够使部队对于处理突发事故更加高效,同时更能让领导及指挥者更加快速的传达决策和指令。
此车凭借各种高端设备的集成、众多优质安全的材料选配、先进成熟的加工工艺及合理的车辆改制,通过通讯、会议、视频等几大控制系统,运用科学的方式,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处理突发事件的效率。
1.2 需求分析突发事件的空间不定性,导致其应对方法相对匮乏。
特别处理突发事件通信方式的选择则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完善综合应急响应指挥系统,提高部队协调联动水平。
动中通卫星车产品在应急通信救援领域已广泛应用。
车载动中通系统可有效隔离通讯载体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其状态和地理位置发生变化而导致的通信中断,具有多种通信方式并存、覆盖区域广、不受地形地域限制、传输线路稳定可靠等优点。
在没有通讯网络覆盖地形复杂的偏远区域,甚至是在动态变化极其复杂的水上,“动中通”也能够迅速捕捉卫星方位,完成联络通讯。
卫星利用其覆盖范围广,设备使用方便等优点得到大力推崇。
1.3 建设目标为加强部队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建设,为抢险救灾、现场指挥提供实时的图像、数据、语音、传真等通信保障,提高处理应急事件能力,本方案针对客户需求量身定制1套动中通卫星车,实现动中通卫星车前端(无人机采集到图像)与后方指挥中心图像双向传输。
车载动中通卫星通信系统具有不受时间、地域、距离的限制、实现动态和静态条件下的实时双向传输等特点,并具有现场指挥、远程移动指挥、车顶摄像视频信息采集、无线摄像视频信息采集、移动电话电台调度、移动视频会议、实时图像切换、智能保护等多项功能。
平板动中通通信系统方案车载平板动中通天线是专为应急指挥通信市场开发,该产品已被军队、武警、公安、消防、应急、电力等多个行业采用,性能稳定可靠。
该平板车载系统相比传统抛物面天线系统有如下特点:系统可在静态、动态、斜坡等状况下实现上电全自动寻星、锁定;系统采用高增益的平板波导阵列天线,使系统具有较高的增益,确保高清图像及数据的传输,并且降低了天线的整体高度(≤355mm),非常适合SUV 车,保证车辆行驶的通过性和美观性;采用高精度惯性系统作为控制基础,使产品具有较高的跟踪精度和较长的遮蔽保持时间;系统采用卫星信标跟踪技术与传感器误差修正技术相结合的闭环控制方式,提高系统的工作可靠性;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内部部件采用模具铸造,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可维修性;自动寻星:系统设置后,全部操作均可自动完成,并能够在静态或运动条件下进行上电初始化、初始对星等操作;自动跟踪:在动态条件下,方位、俯仰、极化全自动跟踪,使天线始终对准所选目标卫星;遮挡后再捕获:当天线长时间被遮挡而导致丢星,遮挡消除后系统可快速恢复(遮挡20分钟恢复时间<2s);天线安装无方向要求,可随意方向安装,具有很高的平台安装适应性;本系统对星时间短,冷启动在80秒内,热启动在50秒内。
(无遮挡情况下);天线系统高度集成,整机重量≤75Kg。
车载系统设计原则如下:通得快。
选用机动性好的平台,在各种恶劣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达到任务地域,快速建立通信联络,保障现场应急指挥顺畅。
通得上。
综合多种通信手段,针对不同保障需求,形成能力互补手段融合,确保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全方位、全天候通信。
通得好。
根据应用需求,新研一些新技术通信装备,同时选用成熟、先进的民用新技术设备,确保通信效果和质量。
标准化。
采用标准化的通用装备和民用成熟技术设备进行综合集成,确保技术体制统一,实现“军、警、民”各方通信互联互通。
组合化。
采用模块化结构,搭建组合化的通用车载平台,便于升级和换装,以满足不同突发事件的保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