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总结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137.00 KB
- 文档页数:11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1、581 年,杨坚(隋文帝)成立隋朝,定都长安;589 年,隋灭陈,一致全国结束了长久的分裂盘据场面。
隋文帝推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 618 年,李渊(唐高祖)称帝,成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3、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独一的女皇帝。
4、唐朝早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华,唐朝进入全盛期间,史称“开元盛世”(29年)。
5、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结婚。
他们为促使汉藏两族的友善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雕像。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亲密了唐蕃的友善关系。
6、唐朝初年有名和尚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行磨灭的贡献。
7、隋唐期间,最优异的医药学家是孙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对我国的医药学发展影响巨大。
后代尊称孙思邈为“药王”。
8、唐朝最有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
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杜甫被后代称为“诗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别》等作品;白居易的有名作品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9、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切实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在隋唐期间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10、唐朝消亡后的50 多年里,中原地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
11、 1115,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成立金国,定都会宁。
1127 年,金消亡北宋;1127 年,赵构成立南宋,定都临安。
12、我国古代史上,由少量民族成立的第一个全国一致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个是清朝。
13、火药用于制造武器,始于唐朝末年;司南制成于战国期间,指南针制成于唐朝,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14、词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流行了晚唐。
宋朝时,词的创作达到顶峰,出现了很多有名词人和词作。
华东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综合复习提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隋唐更替1、统一条件:南北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2、隋的建立和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自东晋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建全国大一统。
3、科举制:隋文帝首创,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1905年被废除。
目的:选拔人才,巩固统治。
作用:用人之权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4、大运河的开凿:目的: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路线: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全长2000多千米,沟通了五大水系(海河、黄河、长江、淮水、钱塘江)。
作用: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
但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也十分严重。
4、隋的覆灭:隋炀帝骄奢淫逸,滥用民力。
如营建洛阳、开凿运河、三游江都、三次远征高丽等,劳役、兵役扰的天下骚动,民不聊生,最终导致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的灭亡。
5、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都城长安。
6、隋唐政治新格局: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第二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1、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助李渊起兵太原,统一全国,身经百战,屡建奇功;626年即皇位,改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帝王。
2、贞观之治:(1)、原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内容:用人上: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经济上:重视农业,轻徭薄赋政治上:精简机构,加强国防外交上:改善民族关系,对外开放交流。
(2)、表现: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呈现出安定的局面,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3)、意义: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原始社会的产生和发展1. 原始社会的特点:无分工、无阶级、无剥削、无私有制。
2. 原始社会的经济活动:狩猎、采集、渔猎和早期的农业。
3. 原始社会的家族:村落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组织形式。
二、奴隶社会的兴起及其基本特征1. 奴隶社会的特点:分工、阶级、剥削、私有制。
2. 奴隶社会的经济活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3. 奴隶社会的统治形式:封建制和奴隶制。
三、中国古代文明和封建社会1. 黄河文明和夏商周时期: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和周朝的分封制度。
2.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的解体、诸侯争霸和孔子的思想。
3. 秦朝的建立和统一:秦始皇的政治制度、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4. 西汉和东汉时期:汉武帝的改革、四夷朝贡制度和黄巾起义。
5.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代的分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变化。
四、唐宋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繁荣1. 唐朝的经济特点:土地兼并、均田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2. 唐朝的科技和文化:科举制度、诗词、绘画和科技发明。
3. 宋朝的经济特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4. 宋朝的科技和文化:富强之目、书院教育和科技发明。
五、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变化1. 元朝的政治特点:军事统治、行省制和儒士政权的灭亡。
2. 明朝的政治特点:皇帝集权、内阁制度和科举制度的改革。
3. 明朝的经济特点: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洋贸易的发展。
4. 清朝的政治特点:封建专制制度、满洲人的统治和科举制度的恢复。
5. 清朝的经济特点:封建经济、海洋贸易和商业经济的崛起。
六、中外对比的开放和现代化1. 近代中国的开放: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 近代中国的变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康梁新政。
3. 近代中国的革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4. 近代中国的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新四军和南京大屠杀。
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历史七(下)复习提纲第1课统一国家的重建1、第一单元主要学习隋、唐两个朝代,这两个朝代历史的整体特点是2、581年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重建全国局面。
3、中国著名的南北大运河开凿于朝,大运河的开凿目的:。
大运河以为中心,南起(今),北至(今),全长多千米,分为,,,四段(由南向北)大运河开通后的作用:大运河在今天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
(要求会画大运河的简图,会填大运河的示意图)4、导致隋的灭亡的皇帝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隋朝与中国历史上的朝非常的相似,他们的灭亡都与有关。
5、唐朝的建立:618年建立,都城。
6、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决策)、(审议)、(执行)。
六部是吏礼兵刑户工,隶属于管辖。
(会画填三省六部制的简图)7、科举制是朝开创的,朝完善的一项制度,是通过的制度,改变了之前通过方式选拔官员的方式。
唐代的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科目是和两科,做高官一般要通过科,比较好考的是科。
科举制在中国一共实行了年,废除。
科举制实行后,积极的影响是。
(知道《登科后》诗、夸唐太宗的诗以及唐太宗的名言都与科举制相关)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李世民就是,626年即皇位,改年号为,他开创的中国历史上的盛世被称为。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1)唐太宗吸取教训,重视的力量,不过分压榨百姓。
与之相关的名言是。
(2)唐太宗还能做到知人善任,如任用了著名的谏臣,与唐太宗任用贤臣相关的名言是。
(3)唐太宗还能做到善于纳谏,一生先后进谏200多次的著名谏臣是。
与之相关的名言是。
(4)唐太宗还重视改善民族关系,如他在位期间,把嫁给吐蕃的,加强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
(5)唐太宗还注重对外,如他在位期间,著名的僧人到天竺求取真经,是当时中国主动出去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典范。
3、记录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君臣论政情况的一本史书是。
第3课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1、唐太宗之后,唐朝的大权落到了唐高宗的皇后手里,后来她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改国号为。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____字)一、人类社会的诞生及早期人类1. 人类起源和石器时代- 人类起源的地点和时间-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特点及时代划分- 旧石器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文化特点-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和定居生活的特点2. 农业革命和古代文明的发展- 农业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早期文明的诞生和特点(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河流域文明、古中国文明)- 文明的五大活动(耕种、畜牧、手工业、商业和手工业、城市)3. 华夏文明的发展- 三皇五帝传说和玉玺传说的历史意义- 夏商周的兴衰演进过程- 周朝的分封制度、国家组织和奴隶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和封建制度的崩溃二、古代亚欧非古国的兴亡1. 古希腊的兴起及其民主制度- 希腊城邦的特点和发展- 希腊的两大城邦:雅典和斯巴达- 雅典的民主制度和人民大会2. 古罗马帝国的建立和衰落- 古罗马帝国的形成和扩张- 帝国统治者的特点和罗马法的制定- 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3. 古印度的兴起及其宗教文化- 古印度的“雅利安人”和种姓制度- 吠陀文和古印度的佛教兴起- 孔雀王朝的建立和繁荣4. 古埃及的兴衰及其宗教文化- 古埃及的法老制度和封建制度- 金字塔和陵墓的制作和作用- 象形文字和托勒密王朝的兴衰5. 古亚非国家的兴亡- 古波斯帝国的建立和在西亚的扩张- 阿肯色曼帝国的建立和在非洲的扩张- 巴比伦帝国的兴起和在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三、中国古代史的发展1. 秦朝的兴起和秦始皇的统一- 秦朝的建立和分封制的废除- 秦始皇的改革和统一- 秦朝政权的崩溃和反秦起义2. 西汉的建立和“五经”启蒙时期- 刘邦的起义和西汉刘氏王朝的建立- 扶持儒学和批判法家的学说- 西汉末年的外族入侵和政权更替3. 东汉的兴起和志士的反抗- 光武中兴和东汉朝政权的建立- 宦官专权和民众的反抗- 而立之年的黄巾起义和匡济之举4. 三国演绎和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和蜀汉的衰亡- 东吴的兴起和曹魏的衰退- 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四、世界中古史及文化交流知识点1. 黑暗时代和斯拉夫人的崛起- 基督教的传播和欧洲的黑暗时代- 斯拉夫民族的起源和定居生活- 西罗斯的兴起和斯拉夫语的发展2. 伊斯兰教的兴起和伊斯兰帝国的扩张- 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伊斯兰文明的发展和文化的特点- 穆斯林商人和学者的文化交流与传播3. 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丝绸之路和中国丝绸的传播- 瓷器的传播和中国的陶瓷工艺- 佛教的传播和中国的佛教艺术五、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变迁1. 魏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矛盾- 官僚制度的形成和士族的势力- 群雄逐鹿的战乱和社会变革- 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劳动人民的斗争2. 隋唐时期的统一和繁荣- 隋朝的建立和煤矿改革- 唐朝的开放政策和盛世文化- 唐宋边界之变和社会矛盾的激化3. 宋代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成就- 科技发展和商业繁荣- 私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改革- 画院和诗词的繁荣六、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和文化传统1. 民族融合和中国文化的形成- 匈奴族的崛起和汉族与匈奴的关系- 士族、豪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 汉字的文字记录和文化传统2. 儒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孔子及其学说的发展- 儒家文化的影响和汉字文化的传播- 儒家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华东版《历史》七年级下册《主体知识纲要》:◆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统一国家的重建一、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二、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三、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大运河分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四、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同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五、隋唐时期开创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是中书、门下、尚书省,中书省分管决策,门下省主管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六部指吏、礼、兵、刑、户、工部。
六、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由隋代开创,经唐代完善,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唐太宗李世民于626年即皇位。
二、唐太宗经常告戒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三、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所以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第3课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一、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于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历史将她统治的时期称为“武周政治”,这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三、开元、天宝之际,唐玄宗怠于政事,淫于酒色,出现天宝危机,唐朝由盛转衰。
第4课唐代的边疆各族一、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唐朝政府才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政策,建立了许多“羁糜州”,体现了一国多制的精神和唐朝政治开明的特色。
二、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7世纪时,吐蕃杰出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三、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四、唐高宗时,册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
第5课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一、唐朝长安城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的远古人类1杂的﹑高级的生物,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明白的道理:科学的发现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奉献为代价的。
2、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3、北京人: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是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人类。
P4-6地点: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
北京人特征;a、北京人能直立行走b、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c、使用天然火,d、过着群居的生活 f、北京人上肢的进化比头部快,因为手直接从事劳动。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一、北方农耕文化 P8-9时间:约距今8000年前后地点:黄河中下游地区代表:西安半坡遗址条件:气候温暖、土地肥沃,适宜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标志:这一地区的原始先民学会了喂养家畜和种植庄稼,开始步入原始农耕文化特点: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白菜、芥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猪、狗等家畜,打猎捕二、南方农耕文化 P10-11时间:距今约七千年地点:长江中下游地区代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条件: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宜水稻的种植特点: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会制造陶器。
三、新石器时代:南、北方先民已会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
考古学上称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
四、原始聚落1、原因:农耕文明以后,早期人类慢慢的向适宜耕作的山前、低地迁移。
随着谋生方式的变化,他们告别原先居住的洞穴,搭建住所,形成原始聚落。
2、概况:a、当时北方气候干燥,人们居住的一般是半地穴式的房屋。
b、南方地势低洼,气候潮湿炎热,房屋多采用干栏式建筑。
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一、.文化遗址满天星斗自距今8000~9000年以来,先民的足迹遍布祖国东西南北;今4000~5000年前后,出现以“城堡”为中心的聚落群。
第一课统一国家的重建1、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为全国的重新统一准备了条件。
2、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
3、589年隋灭陈,重建全国大统一的局面。
4、开凿大运河的原因:①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②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5、大运河的路线: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全长2000多米。
6、开凿大运河的作用: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
7、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亡。
同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
8、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吏礼兵刑户工六部。
9、由隋代开创,经唐代完善的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清末,科举制被废除。
秦汉以来,官员的选拔主要选用推举的方式。
10、科举取士不重家世门第,取决与考试,意在抑制门阀,为广大庶族子弟的参政广开门路。
11、科举制的作用:①用人之权收归中央,②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③使胁迫中央集权统治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贞观之治: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在位20余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呈现出安定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
2、评价唐太宗(见教材)。
第三课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1、690年,武氏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后人把武氏临朝到代唐称帝的20余年统治,称为武周政治。
2、712年,唐玄宗即位,为稳定朝廷政局,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整治措施,重用贤人,整顿军队,提倡节俭,重视生产。
经唐初近百年的发展和积累,到玄宗开元年间,赋役宽平,刑罚轻省,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后人赞誉为开元盛世。
第四课唐代的边疆各族1、唐朝国力强盛,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繁荣的社会经济,使边地民族慕风向化,中原王朝则开放、宽容,更显容纳百川的自信和气魄。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要点第1课统一国家的重建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P4《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目的:加强对南方经济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内容:大运河全长2000多千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连接五大水系,跨越六省。
作用:沟通了南北交通,从长远看,促进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巩固了全国统一。
消极影响: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
3、三省六部制的内容P5正文第二段划线部分4、科举制由隋代开创,经唐代完善,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直至清朝,科举制才被废除。
特点:秦汉时期选拔官员是推举制,之后出现九品中正制。
与之相比,科举制的标准比较唯一客观,主要依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员,有利于诸多出身寒微的人能通过科举走上仕途。
而推举制人为因素太多,容易被少数有权有事的人把持;九品中正制则按出身门第来选拔官员,这对个人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扩大并巩固帝王统治的基础。
作用:⑴用人之权收归中央,并扩大了帝制政治的统治基础。
⑵消解了可能产生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基础。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5、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当时最著名的谏臣是魏徵。
6、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评价。
P11正文段7、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
他们均富有才干,英武果断,勇于创新。
不同点:秦始皇相对创新意识强,但统治手段过于严厉,比较残暴。
汉武帝虽有巩固国防、开疆拓土之功,但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耗用兵力过度,好在晚年能悬崖勒马。
唐太宗统治相对开明、宽容一些,能虚心纳谏,对民族关系处理主张“华夷一家”,尤为可嘉。
第3课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8、武周政治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9、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人,整顿军队,提倡节俭,重视生产,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华东师大历史七(下)复习提纲※政治※※文学艺术※第一课统一国家的重建一、隋朝的重建与统一1、统一条件(背景):南北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2、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建立时间: 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统一时间:589年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3、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一目(的)二(作)用三点四段五河流)目的: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路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全长2000多千米,分为四河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接了五大河流(海河、黄河、淮水、长江、钱塘江)。
积极作用: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
消极后果:但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也十分严重。
4、隋的覆灭: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隋炀帝骄奢淫逸,滥用民力。
暴政具体表现:如营建洛阳、开凿运河、三游江都、三次远征高丽等, 618年隋朝灭亡。
5、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都城长安。
6、隋唐政治新格局:①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是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
②科举制:隋唐以前、秦汉以来,官员的选拔采用“推举”的方式内容: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特点:不重家世门第,一律取决于考试,目的:抑制门阀,为大批庶族人才参政广开门路。
隋代(隋文帝)开创,唐代完善,清末废除。
作用:科举制实行后,用人之权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官员任用的开放与高度流动,也使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皇位,改年号为贞观,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帝王。
二、贞观之治:1、治国措施:1、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君臣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
作用: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下册一、填空题:1、杨坚建立隋朝,定都--------- 。
-------年,隋朝重新统一南北。
2、隋统一后,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开通隋朝大运河,它以-------为中心,北达------(今北京),南至------,全长------千里[注意课本第4页的地图]。
它的开凿,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
但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引发起义。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史称“---------。
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4-----------由隋朝开创,经唐、宋完善的一种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年清政府停止科举考试。
5、武则天自立为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后人把她20余年的统治称为“-------------- ”。
6、“唐三彩”是-------代新创的釉彩陶,以------、---------、-------为主色。
7、唐朝统治边远民族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称为--------州”。
8、----------是藏族祖先,---------和-----------的联姻,加强了汉藏的联系。
9、唐玄宗时,派-----------东渡日本。
唐朝高僧玄奘著有《-------------》,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的重要书籍。
10、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年)。
----------------------------五个朝代,合称五代。
11、------------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
12、----------是北宋著名的抗辽将领,-------------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
13、南宋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移。
14、我国--------------时期交子< /U>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的纸币是会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
(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二、“贞观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开元盛世”(七下P10)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②整顿吏治③重视农业生产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四、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1. 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3课时)1.1 人类的起源•地球的形成和演化•人类的从猿变人过程•人类和动物的不同之处1.2 农业革命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农业革命的起因和内容•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农业革命的意义和作用1.3 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文明的来源和内涵•世界文明的分类和特征•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演变2. 中国古代史(23课时)2.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夏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商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周朝的分封制和文化思想2.2 秦汉两代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事件•秦朝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事件•汉朝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事件•秦汉两代的文化成就和历史影响2.3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事件•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成就和历史影响•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和民族融合发展2.4 唐宋元明清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事件•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元明清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事件•唐宋元明清的文化成就和历史影响3. 世界古代史(6课时)3.1 埃及、希腊、罗马的文化和政治成就•埃及文化和政治成就的数量和特征•希腊文化和政治成就的数量和特征•罗马文化和政治成就的数量和特征3.2 印度和古代美洲文明的发展与成就•印度文明的来源和内涵•印度文明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成就•古代美洲文明的来源和内涵•古代美洲文明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成就4. 中国近代史(8课时)4.1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历史背景•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屈辱历史的教训和启示4.2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和经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和启示•洋务运动的动因和内容•洋务运动的局限和启示4.3 新政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政的内容和意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趋势•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足和启示5. 世界近代史(4课时)5.1 殖民主义和世界格局•殖民主义的概念和历史背景•殖民地的开发和殖民主义的扩张•殖民主义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和启示5.2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战的发生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和启示•二战的起因和经过•二战的结果和启示总结通过学习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我们了解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认识历史,全面了解人类文明的演变和发展,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
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要点总结归纳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隋朝统一与隋唐更替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1、隋朝的建立(581年,隋文帝杨坚,改元开皇,定都长安)2、隋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统一的条件)客观上: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主观上:1.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2.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1)原因: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直接原因:4、农民起义;(2)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兴亡的教训:轻徭薄赋,爱惜民力;以人为本,关爱百姓;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勇于开创和革新……5、秦隋相似点:(1)两个王朝都结束了分裂,完成了统一:秦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对峙;秦朝之后是强大的汉朝,隋朝之后是强大的唐朝。
(2)都是短命的王朝,历二世而亡:秦朝存在14年;隋朝持续37年。
(3)都修建了巨大的工程:秦筑长城,修建骊山陵等;隋修大运河,营建东都等。
(4)建立的制度都对后世影响深远:秦首创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被后代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被后代沿用。
(5)都因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的暴政引起农民起义而亡。
二、科举取士制度1、“科”指考试科目;“举”指选举人才。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2、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
七年级历史期末 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主备人: 审阅人: 班级:_____ 姓名:_____明朝中叶,军备废弛,军队战斗力削弱, 倭寇肆无忌惮地入侵中国沿海,烧杀抢掠:1642年起,荷兰殖民者独占台湾,发展殖民势力 :1662年接受荷兰殖民者的投降 :结束了荷兰殖民者对台湾的统治 1685和1686年,清军两次围困雅克萨取得了胜利 :1689年; 签订双方:中、俄********************************************北 界 西伯利亚 东北 至 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库页岛清朝疆域四至 东 临 太平洋 东南 到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 及 南海诸岛 西南 抵 喜马拉雅山脉时间:1405年到1406年,七次 航线:从中国沿海的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最远抵达非洲 东岸和红海沿岸 范围: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规模:随行人员一般在27000左右,所乘“宝船”最大的长约44丈,宽约18丈, 可乘坐1000多人,较小的也可称作五六百人还进行贸易,换回大量珍珠、宝石、香料以及珍禽异兽作用: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限制,为防止商人冒充贡使,洪武时还想暹罗等59国发放贡舶“勘合”凭证 对外国贡品的回赐及对附载货物的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国力逐渐衰退中国士大夫交往,并希望得到中国皇帝的支持,同时将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制定者汤若望;重新颁布时在位皇帝康熙 法令严格禁止人民“与外洋番人贸易” 海禁渐渐松弛,郑和下西洋时达到高潮 严禁:嘉靖时 因倭寇之患厉行海禁 倭患平息后始开海禁,允许海外贸易 为隔离抗清武装,内迁沿海居民 设关:台湾统一后 始设四海关通商贸易 1757年)以广州为唯一的通商口岸,并加以限制 对西方殖民者深怀戒心和疑虑,妄自尊大地视为“夷”或“番臣” 消极影响:不加分辨地关闭国门,更大程度上导致落后挨打 18世纪后半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了,西方列强东扩 贿赂公行。
历史七(下)复习提纲第一课统一国家的重建1、统一条件:南北经济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2、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3、大运河的开凿:目的: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路线: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全长2000多千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作用: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沿线经济发展,巩固了统一。
但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
4、隋的覆灭:隋炀帝的暴政。
5、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都城长安。
6、隋唐政治新格局:①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是吏礼兵刑户工,吏属于尚书省②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隋开创,唐完善,清末废除。
科举制实行后,用人权收归中央,扩大了统治基础;威胁中央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皇位,改年号为贞观,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帝王。
2、贞观之治:原因: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②知人善任,虚心纳谏;③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对外开放交流。
表现: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呈现出安定的局面,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意义: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第三课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1、武周政治:①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历史上称她统治时期为“武周政治”。
②统治措施:①残酷诛杀反对她的人;②继承唐初的制度;③推行科举制;④任用贤人。
③意义:“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为唐朝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开元盛世:①唐玄宗李隆基,先后用了三个年号:先天、开元、天宝。
②唐玄宗前期,重用贤人,整顿军队,提倡节俭,重视生产。
唐朝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明君,会做皇帝)。
③唐玄宗统治后期:怠于政事,淫于酒色。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一、基础知识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3、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5、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
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6、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7、隋唐时期,最杰出的医药学家是孙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对我国的医药学发展影响巨大。
后人尊称孙思邈为“药王”。
8、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
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别》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9、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在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10、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
11、1115,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定都会宁。
1127年,金灭亡北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
12、我国古代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个是清朝。
13、火药用于制造武器,始于唐朝末年;司南制成于战国时期,指南针制成于唐朝,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14、词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兴起了晚唐。
宋朝时,词的创作达到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词人和词作。
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南宋词人辛弃疾,他的代表作是《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15、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杰作。
16、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变更统治机构,加强君权,设立了最具特色的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
另外,明朝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
17、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远航美洲、达·伽马远航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18、乾隆年间,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平叛。
19、清明初年对外贸易政策是采取闭关政策。
“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二、知识归纳
1、比较秦朝和隋朝:
3、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你对哪位皇帝评分最高?答:他们的共同点:(1)富有才干;(2)英武果断;(3)勇于创新。
不同点:(1)秦始皇统治手段过于严厉,比较残暴。
(2)汉武帝也有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一面,虽有巩固国防、开疆拓土之功,但耗用民力过度给社会带来危害,好在尚能悬崖勒马。
(3)唐太宗则统治开明、宽容一些,能虚心地纳谏,容易听进意见,对民族关系的处理,主张“华夷一家”,尤为可嘉。
4、复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你用史实证明此论断:
答:(1)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夷洲),开始了大陆与台湾的大规模交往。
(2)隋朝:朱宽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琉球)
(3)元朝: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4)清朝: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康熙时,台湾归于清朝版图,清政府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
5、比较秦汉与隋唐的官员选拔方式,列举它们的不同点,联系现实生活,你认为,推举与考试,哪种方式更容易得到人才?更能体现公平竞争的精神?
答:秦汉与隋唐官员选拔方式的不同点:秦汉时期是推举,隋唐时期是考试。
推举往往要对被推举者长期观察或考核,如果推举人大公无私,严格遵照推举标准,认真考核人士,那么,推举方式确能获得贤能之士。
反之,如果推举人徇私舞弊,不严守选举标准,那么推举方式就容易产生弊端。
考试方式看重选拔者的学识,学识能力的考核,可以制订合理的考核评判标准,可以建立考试制度,更能体现公开、公平的选举精神。
但是。
如果考试内容不切实际或考核评判标准过于死板,那么,即便做到公开、公平,也不能获得真正的人才。
三、系统总结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总结提纲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