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 格式:docx
  • 大小:22.22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挖掘教材,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今天,我的交流发言主要从以下两个案例说起。

第一个案例的主人公是一位华裔超优男孩,他SAT满分(SAT是由委员会主办的一场考试,其成绩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大学入学资格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它和都被称为)。结果被所有的美国最名牌大学拒收。最后,他只进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这样完美的高考状元,不好说是后无来者,但肯定是前无古人!但是,这样一位学神,居然被众多美国名校集体拒绝!因为美国名校要极大地发挥每个人的潜力,要培养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知识懂生活,有创造力的人才。而不是一个可以运行得非常完美的机器!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失败案例——因为这完全背离了美国名校的教育本质!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何尝不是这样?部分教师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考试为目的。采用填鸭式的方式来教学,把“成绩搞上去”作为唯一要求,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这种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片面重视应考学科,肢解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造成学生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残缺不全;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扼杀学生个性的发展;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阻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还有一个案例:有人做过调查,一名大一学生,高考的数学成绩是120分,在其入学后,重新让他做6个月前的高考数学试卷,只得了80分。尽管这只是个案,但是我相信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什么同一份试卷,同一个人测试,成绩却如此悬殊?大多数人可能会说:这很正常,忘了呗!“忘了”两个字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我们是靠记忆来获取知识的。

教育思想家爱因斯坦说过一段话“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后所剩下的东西。”遗忘的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剩下的就是能力和素养。这段话很好的诠释了教育现状所反应的问题。那就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知识提升人的素养,而不是掌握知识本身。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思考,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而我们目前又教了什么?

为了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改变教育领域内依然大量存在的“唯分数论”的现象,进一步把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当你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素养。今天孩子在课堂里学数学,不是让他成为数学家,因为这毕竟是极个别人的事。我们关注的是,毕业以后,作为一个公民,学过数学和没学过数学有什么差异?数学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

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二、教材呈现的核心素养

今天,我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圆》为例,对教材中蕴含的核心素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认识平面图形的单元。圆与以往学习的平面图形有显着的不同,它是曲线图形。从对直线图形的研究过渡到对曲线图形的研究,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跨越与挑战。因为与直线图形相比,无论是研究曲线图形的思想还是方法,都有明显的变化和提升。因此,通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圆的一些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感受与体悟“化曲为直”“等积变换”“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以促进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具体来看,呈现如下特点:

1.重视操作活动,强调过程学习

《课标》指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本单元教材在各知识块的编排中,都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即以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做”起来,在“做”的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进而主动探索,最终理解概念或得出结论。如“圆的认识”,教材首先安排了让学生自由画圆的环节,再教学相关的概念。在用圆规画圆的过程中,学生对针尖所在的点保持不动、铅笔尖所在的点不断运动、但运动过程中两脚间的距离保持不变等圆的最本质特点形成直观感知。然后,又让学生把刚才画的圆剪下来,让学生对折几次,通过量一量,比一比,让学生发现

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理解半径与圆规两脚间距离的关系,理解圆心、半径的作用,也就水到渠成了。再如“圆的周长”,教材先让学生将圆形物体“在直尺上滚一圈”或者“拿线绕一圈”,量出长度。这样的活动,就会引发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学生也会在好奇心、求知欲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测量、实验,最后发现规律,得到对圆周率的深刻体验。

2.蕴含丰富思想,体会数学方法

这个单元的内容,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和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体会数学学习的特有魅力和内在价值。

求圆的周长,“绕一圈量”“放在尺上滚”,让学生体会“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测量多个圆形物品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出它们的比值,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这是一个“不完全归纳”的过程。求圆的面积,能不能和学过的图形联系起来呢?启发学生朝着“转化”的方向去探索。“化圆为方”“化曲为直”,将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平行四边形”,“极限”的思想隐含其中。再如,圆剪开后再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与圆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圆的面积公式为何是S=πr2?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用到逻辑推理,从而学到数学方法。

3.提供丰富情景,获得价值体验

西师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灵活的呈现所学内容,教材中所选的都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图。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