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颅窝肿瘤影像诊讲义断与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6.73 MB
- 文档页数:66
儿童后颅窝肿瘤的病理类型多样,术前准确判断肿瘤类型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中重点阐述儿童后颅窝常见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并梳理影像学诊断思路,以提高影像医师对儿童后颅窝肿瘤的诊断水平。
在儿童各部位发生的实体肿瘤中,脑肿瘤是导致其死亡的首要原因。
后颅窝肿瘤占儿童所有脑肿瘤的45%~60%,大多数发生在3~11岁。
儿童后颅窝肿瘤的病理类型多样,其中以髓母细胞瘤最常见,占30%~40%,其他较常见肿瘤包括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25%~35%)、弥漫性中线胶质瘤(20%~25%)、室管膜瘤(10%~15%)以及同属于胚胎性肿瘤中的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1%~2%)。
少见情况下,儿童后颅窝亦可发生其他病理类型肿瘤,占全部后颅窝肿瘤的10%~15%,包括伴有多层菊形团的胚胎性肿瘤、生殖细胞肿瘤(生殖细胞瘤、畸胎瘤)、脉络丛乳头状瘤、血管母细胞瘤、脑膜瘤、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等。
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肿瘤,其临床处置方式不完全相同,术前对肿瘤准确定位、定性,结合年龄、临床资料等明确肿瘤类型,对临床决策的选择至关重要。
儿童后颅窝肿瘤的最常见临床表现为颅高压引起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和呕吐等,也可出现共济失调、视乳头水肿、眼球震颤、运动障碍等。
婴幼儿则以头围增大为主要表现,多因肿瘤体积较大时,压迫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当肿瘤体积较小时,可无任何临床症状。
因此,CT和MRI是发现和诊断儿童后颅窝肿瘤的主要方法。
CT对于显示肿瘤内是否存在钙化较敏感。
MRI因无电离辐射、能够进行多参数多方位成像,已成为儿童脑肿瘤诊断和评估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MRI对于显示肿瘤的发生部位、形态、大小、边界、成分、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强化方式、是否出现神经轴的脑脊液播散、预判肿瘤生物学行为等具有重要作用。
一、胚胎性肿瘤1.髓母细胞瘤:是儿童期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WHO分级为Ⅳ级,多见于15岁以前,以3~7岁最多见。
MRI对后颅窝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后颅窝肿瘤在儿童中较成人多见,约占儿童颅内肿瘤的53%,儿童后颅窝肿瘤主要以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多见;成人以听神经瘤和脑膜瘤多见。
MRI无骨伪影,可进行多方位、多参数成像,能准确显示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为后颅窝肿瘤的定位、定性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笔者搜集69例后颅窝肿瘤的患者,其中男45例,女24例,年龄5~79岁,平均年龄36岁。
69例中6例转移瘤均有原发肿瘤病史,4例肺癌,2例乳腺癌;另有5例胆脂瘤、1例脂肪瘤、3例脑膜瘤具有典型MRI表现确诊,其余54例肿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临床主要表现有共济失调、颅压增高、听力下降后组颅神经受压等表现。
1.2检查设备及扫描参数采用GE3.0THDXTMR扫描仪:常规脑部MRI 检查均采用8通道头颈联合线圈。
常规MRI扫描序列包括矢状面T1WI、横断面T1WI、T2WI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DWI SE EPI。
MRI 增强扫描使用Gd-DTPA,剂量为0.1mmol/kg体重,速率为1.5~2.0ml/s,使用T1FLAIR序列,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
2 结果听神经瘤11例,均位于桥小脑角区,右侧7例,左侧4例,均有相应侧听力下降及减退,肿瘤以内听道口为中心生长,10例有内听道口扩大。
3例肿瘤直径小于2cm者,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增强均匀强化;8例肿瘤较大者,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实质部分呈略高信号,囊变坏死区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实质部分不均匀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强化。
脑膜瘤8例,有6例位于岩旁,1例位于小脑半球后方,1例位于小脑幕下。
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其中1例有囊变坏死,所有肿瘤均与硬膜以宽基底钝角相交,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呈明显均匀强化,有6例显示脑膜尾征。
星形细胞瘤11例,Ⅰ级星形细胞瘤9例,Ⅱ~Ⅲ级星形细胞瘤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