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与美国对人权自由保障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美国和中国的人权观念有何分歧?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尤其是在
敏感的领域,如人权问题,不同国家之间的观点经常会产生巨大的分歧。
本文将讨论美国和中国在人权观念上的分歧。
一、人权定义
美国和中国的人权观念最大的分歧在于对人权的定义。
美国认为人权
是固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自由、平等和尊严。
这些权利适用
于所有人类,不受种族、宗教或性别的限制。
然而,中国政府则指出,人权应该受到国家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实践的影响。
中方认为,西方
国家的人权理念抽象、不真实,与中国社会现实有很大偏差。
二、自由表达
自由表达和言论自由是西方国家普世价值的核心,被认为是人权的重
要组成部分。
而在中国,自由表达受到许多方面的限制,如政治言论、新闻自由和互联网上的讨论内容。
另外,一个强烈的权力机构还在维
持在中国,即中共的领导,这也使得言论自由持续受到很大的制约。
三、少数族群保护
美国在人权议题上对待少数族群的保护是十分重视的。
在包括平等待
遇、工作机会和教育等方面保护同性恋、跨性别群体、非裔美国人、
拉丁裔美国人等少数族群。
然而,中国在此方面要求较少,少数族群
往往在取得权利上相对较寒酸,也很少能够有和主流百姓相等的机会。
人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可以提高人们的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但相信也可以在各国之间更多方面考量及平等沟通的前提下进行更大
化的协商、交流与合作,去促进和完善全球人权状况。
比较中美两国的媒体自由度。
比较中美两国的媒体自由度媒体自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在人民的关注下已经成为了人权、社会治理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其中,中美两国的媒体自由度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本文旨在比较中美两国的媒体自由度,从政策法规、政府审查和新闻报道等各个角度进行探讨,展现两国媒体自由度的现状及差异。
1.政策法规中美两国关于媒体自由的政策法规对比如下:中国:中国《宪法》第35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中国的《出版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出版工作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新闻出版方针,维护国家统一、实行审查制度。
”中国的媒体监管法规包括《新闻出版广电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1年)》、《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
美国: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任何限制言论和媒体自由的法律或法规。
”美国的媒体监管法规包括《美国电视广播法》、《美国互联网出版法》和《美国通信法》等相关法规。
可见,中美两个国家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上有所差异。
虽然两国的宪法都授权了言论和媒体的自由,但是中国的出版法规定了审查制度和党的新闻出版方针的贯彻,同意或者否决一切新闻信息发表。
而美国宪法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任何限制言论和媒体自由的法律或法规”,从法律层面上保护了媒体的自由。
2.政府审查中美两国的新闻报道都受到了政府审查。
但是,两国的审查标准和程度差别较大。
中国: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接收并审核发布新闻的申报,政府可以在新闻发表之前进行一定的审核和审批。
除此之外,中国政府还有监督新闻内容和谴责误导群众的权力。
中国的网民需要经过实名认证才能在网络发言,这也就意味着,网民在网上的发言需要受到政府的审查。
美国:美国的政府审查相对较少。
美国政府唯一权力就是要求新闻媒体不能泄露不应该公开的国家机密。
因此,美国的新闻媒体通常能够自由高效的新闻报道总体来看,中美两国的新闻报道均受到政府审查,不论是政府审批还是执法监督等都给新闻的发表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中美人权差异及我国人权构建近年来,中美就人权问题分歧很大,人权问题也一直是影响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
归根到底,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就是两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差异、社会制度差异和价值观差异。
一、中美人权观差异(一)历史文化传统差异美国是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美国是在移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深厚的封建社会传统,没有专制帝王和封建贵族。
当时,欧洲古典资产阶级政治理论正处于全盛时期,作为一个从殖民地脱胎出来的国家,美国从它产生的时刻起就深受古典政治理论的影响。
1258一是文艺复兴的影响。
“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在意大利发起的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在思想领域掀起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封建运动。
”1260在这场运动中,各国的人本主义者高举人的旗帜,颂扬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尊严。
他们宣扬人的自然属性、尊严、人格与价值,使得关于平等、自由、独立的道德主张得以明确和普及。
当时著名的政治理论家如洛克、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人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论思想,主要有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和政治自由论等。
这些理论和思想对美国的影响比较长远。
美国的《独立宣言》中就曾明确指出:“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
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2这些原则成为以后美国的意识形态,为美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是宗教改革的影响。
宗教改革是16世纪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宗教改革的旗帜下发起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强化了人的主体与平等观念,宗教改革还强调个人与上帝直接沟通,主张信仰自由,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充分发扬“个人主义”精神。
1261宗教改革给美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发达国家里,信仰宗教的人口占总人数的近91%。
形式上的明显的差别是:中国宪法长而无当而美国宪法言简意赅。
内容上的明显的差别是:它们在依法治国中的功用和效能迥异。
第一,美国宪法是由国会制定的,也就是说立法权在国会。
而中国先后进行过四次修改的现行宪法,虽然是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也就是说虽然是由人大这个立法机构制定的,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更多体现的是党的意图,而不是人大或人民的意志。
在这里,法律既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更是统治集团意志的体现。
第二,美国宪法制定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限制政府的权力,一个是保障公民的自由。
它体现的制宪精神就是自由。
其核心就是分权与制衡。
防止任何部门的权力过于集中;尊重各州自治范围与能力,并防止联邦政府的权力过于强大而影响人民权益;代表不仅需权衡国家整体利益,更重要是反映地区选民的意见等等。
而中国宪法着眼于对下治理,不管人治还是法治,都是着眼于治理人民。
是让人民服从法律,而不是让政府遵守法律。
更多地强调的是人民的义务,而不是保障人民的权利。
第三,美国宪法是宪政的根本依据,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抱括政党和总统,都必须信守和遵从宪法,在法律的框架内活动和行权。
各党派、各权力机构以及联邦与各州出现重大纷争而无法解决时,各方只能诉诸于法律,必须服从最高法院的裁决。
而最法院是宪法和法律的象征,服从最高法院的裁决,实际也就是服从宪法和法律。
而中国实行的并不是宪政体制,宪法虽然被称作国家根本大法,但因为国家是在政党的领导下,而政党与政府实际上又是一体化,所以宪法并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评论(14)|562007-03-20 22:32PAS0N|三级差异大了,最本质的差异在于美国施行代议制民主,三权分立,中国施行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评论|22007-03-20 22:36甚知|五级两个国家的信仰不一样宪法的依据有很大的不同。
评论|02009-04-18 10:49angellovespiri|四级六、中美宪法的比较“政治是一个共同体面对一系列重大问题并在互相冲突的价值上进行选择的过程”[11] 。
中国的人权问题和人权保障政策如何在中国,人权问题和人权保障政策一直是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保障和促进人权,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权益保障。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的人权问题以及人权保障政策是如何实施的。
一、中国的人权问题中国面临的人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民主与言论自由:在中国,言论自由受到限制。
政治批评和异议观点的表达往往受到严格控制,一些互联网信息也被屏蔽或审查。
这导致了有关公共事务的公众讨论受到限制。
2. 少数民族权益:中国拥有众多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和宗教权益保护仍存在挑战。
一些地区出现了文化融合和多元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3. 劳工权益:虽然中国已加强了对工人权益的保护,但一些违法用工和劳工剥削问题仍然存在。
工人们可能面临长时间工作、低工资、欠薪以及安全问题等。
4. 家庭暴力和妇女权益:尽管中国已通过相关法律加强了对家庭暴力的打击,但这一问题仍然存在。
一些妇女在婚姻和家庭中受到虐待或歧视。
以上问题突出了中国在人权保护方面的挑战,然而,中国政府也采取了积极措施来推进人权保障。
二、中国的人权保障政策中国政府为改善人权状况和保障人民权益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1. 改善贫困人口生活:中国实施了一系列减贫政策,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供教育和医疗服务、推动城乡一体化等,大幅减少了贫困人口数量,改善了人民生活。
2. 提高教育水平:中国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全民素质和受教育水平。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学校设施、培养师资和普及义务教育。
3. 保护妇女和儿童权益: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妇女和儿童权益的保护,推行了一系列儿童保护法律和政策,加强对虐待和剥削行为的打击。
4. 加强法治建设:中国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完善了法律体系,加强司法改革,提高了司法公正性和透明度。
5. 推进社会权益保障:中国加强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福利,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中国VS美国文章1: 中国vs美国:教育系统的比较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然而,这两个国家在教育领域有着不同的方法和理念。
中国的教育系统以其严厉的标准和强调纪律而闻名,而美国的教育系统则强调创造力和个人发展。
以下是对中国和美国教育系统的比较。
在中国,教育被视为成就的途径,学生们经常接受各种各样的国家考试,如中考和高考。
这些考试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高考结果决定了学生是否可以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如大学和研究生院。
因此,中国教育系统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学生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考试,并且通常遵循老师的指导。
相比之下,美国的教育系统更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兴趣。
在美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决策权。
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并且鼓励发展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美国的教育系统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如体育、音乐和艺术。
这种独立性的教育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具有创造力和自信心的个体。
然而,中国的严格教育标准和强调纪律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国学生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表现通常比美国学生更出色。
中国的教育系统注重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学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中国和美国的教育系统各有利弊。
中国的教育系统强调标准和纪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美国的教育系统注重创造力和个人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批判性思维。
无论哪种教育方法,在适合学生需求的情况下都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
文章2: 中国vs美国:社会价值观的比较中国和美国是两个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传统价值观强大的社会,强调家庭、孝顺和社会秩序。
而美国则是一个注重个人自由、平等和多元化的社会。
以下是对中国和美国社会价值观的比较。
在中国,家庭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社会强调孝顺和尊重长辈。
子女被教导要尊重父母,并为其付出。
中国的家庭结构通常是多代同堂,父母和祖父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中,人权和公民自由的保障如何?在全球化的今天,保障人权和公民自由的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
然而,在不同国家中,人权和公民自由的保障程度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以中国为例,对比其他国家,探讨人权和公民自由的保障如何?一、中国人权和公民自由的保障状况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权和公民自由的保障,并通过宪法、法律和政策来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例如,中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等权利;《刑法》对侵犯人身自由、尊严、财产等行为进行了规定和打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法律保障消费者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其他国家人权和公民自由的保障状况在其他国家中,人权和公民自由的保障状况也存在差异。
例如,美国是世界上最为重视人权和公民自由的国家之一,在美国,公民享有言论、宗教、新闻、组织、和平集会、持枪等自由;德国宪法明确规定了言论、信仰、出版、集会、组织的自由,保护引申出来的自由和权利。
三、不同国家人权和公民自由差异的原因不同国家存在人权和公民自由保障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各国历史、文化、价值观、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差异所致。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稳定和团结,讲究和谐与和睦,因此在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中国政府比其他国家更加强劲,部分情况下也会对人权和公民自由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各国对于人权和公民自由的保障力度有所差距,虽然在法律上规定了相应的权利和自由,但实际落实情况可能存在差异。
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教育宣传,构建监督机制,引导公共舆论和社会监督,是保障人权和公民自由的关键,也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人们对人权、民主、法治的定义和理解有什么不同?人权、民主和法治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具体理解和应用上存在一定差异。
下面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这种差异。
一、人权1.1 中国的人权保障方式:在中国,人权保障的主要途径是法律法规。
我国的宪法、民法、刑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中已经明确规定了人权和自由的保障条款以及国家机关、公民、组织的责任和义务,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也通过司法程序对人权案件进行审判和维护。
1.2 国际人权标准的影响:中国是签署了《世界人权宣言》等国际人权公约的国家,国际人权标准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强。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加强整体人权保障水平,但是在具体执行中,往往与国际人权标准的相符合度存在差异。
1.3 西方国家的人权理念:西方国家的人权理念更强调个体自由和权利的保障,如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等,而在中国则会考虑到国家和社会稳定、公共利益等因素。
二、民主2.1 民主的实践路径:在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发展了自己的引导和促进民主的实践路径,比如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方式让社会各方面人士直接参与国家民主决策。
而在西方国家,民主更强调直接参与的方式,如通过选举让公民直接选择代表,参与社会的决策。
2.2 民主的权衡:在中国,由于与国家和社会稳定等因素的考虑,民主决策过程中也需要做出一系列权衡。
如在重大事项上,需要一定的层级、审核和审定程序,这些与西方国家的直接参与和激烈辩论的民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模式。
三、法治3.1 法治的权威:在中国,法治的权威从宪法开始,严格按照程序和程序走向实施,法官、检察官等都是依照法律程序行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在西方国家的法治传统中,法律的执行或审定过程中可能会有更多的互动和争议,法官和律师等的角色更加强调判例和相关概念的适用和解释。
3.2 法律和道德规范:在中国的法治传统中,法律和道德规范具有更强的关联性,在判断和执行法律争议过程中也会考虑到公共利益和社会道德等方面,从而形成了以法律为首的,较为严格的法律系统。
在人权领域,中国和另一个国家相比如何?人权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因此人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在人权保护方面的表现备受瞩目。
那么中国在人权领域与另一个国家相比又如何呢?一、中国与美国相比中国和美国是两个大国,在人权领域的差距和问题也相对明显。
首先,美国对于宗教和言论自由的保护是其一大特点,而在中国这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限制。
其次,中国在对待少数族裔和维权人士的问题上比较严峻,而美国对此问题处理相对更为人性化。
具体来看,美国的宪法保障了民众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不允许对言论自由进行限制,也不允许任何一方利用媒体操控大众思想。
而在中国,虽然宪法也保障了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但相关的法律法规实施起来存在诸多限制。
比如在特定时刻,政府会关闭社交媒体,删除有关不良新闻报道,并对针对特定敏感话题的讨论进行审查。
在对待少数族裔和维权人士的问题上,美国相对更为人性化。
在美国,黑人、拉美裔、原住民等少数民族得到了相应的关注和保护。
而在中国,对于少数民族的语言、习俗和信仰等多元化文化正在逐渐被同化和消失。
此外,在中国维权人士的问题上,政府往往采取强制性手段,对维权人士进行逮捕和刑拘,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权的质疑和批评声音不断。
二、中国与日本相比中国与日本因为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等问题一直存在着摩擦,那么在人权领域上两国各自有何表现呢?首先,日本对于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相对较为严格,将人权保护落实到了具体行动和实践中。
而在中国,法律之间的衔接和配合不够到位,有一定的执行难度或存在一些漏洞。
其次,在日本的法院审判中,涉及人权的案件比较多,且公正程度较高。
而在中国,涉及人权的案件数量较多,但实际上却受到了一些权力干扰和影响。
此外,在对待难民和移民群体的问题上,日本显得相对冷漠,对于这些群体的保护和关注不够,而在中国这一方面的相关政策则表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主动作为。
三、中国与德国相比中国和德国在人权保护方面具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呢?首先,德国和中国在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共性,都拥护民众基本的言论自由权利。
中美“人权”观之比较研究葛雯静——101502108——法学(1)班摘要: 冷战以后, 由于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中美两国在人权观念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主要分歧之一就是人权问题。
美国的人权观是资产阶级人权观,强调个人权利,即公民与政治方面的权利;而中国的则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认为既包括个人权利也包括集体权利。
美国以人权作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 歪曲人权与主权关系。
中国认为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二者不可分割、相互促进。
国家主权是最基本的人权。
关键词:人权,国际人权观,基本内涵,主权,本质引言人权, 顾名思义, 就是作为主体的人都应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各项权利。
当前, 人权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冷战以后, 中美之间存在的基本分歧之一就是美国对待中国的人权问题。
如何正确看待美国人权外交的实质和如何对待中国的人权发展及中美之间存在的人权观分歧成为首要任务。
中美学者的国际人权观中国学者认为,国际人权法是联合国宪章和根据联合国宪章制定的人权文件中有关保护国家和人民集体人权与尊重男女个人人权的规则的总称。
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学者认为国际人权法的渊源包含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并主张国际条约是主要渊源,国际习惯则相对次要,主要体现在联合国、其他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通过的宣言、决议、其他国际文件以及国际法院的判决中,也体现在各国的国内立法和国际实践中。
而美国学者伯根索尔则认为:“国际人权法,被确定为是处理保护受国际保证的个人和团体的权利不受政府侵犯以及处理促进这些权利发展的法律。
”中美人权基本内涵一:人权的内容中国认为,人权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概念。
随着国家的社会经济和国际形势的发展,人权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
迄今,人权概念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17 、18 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形成的人权含义,即个人权利和政治权利,如生命权、财产权、宗教自由、发表意见、和平集会和结社自由、普遍平等和选举权等;第二类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如工作权、社会保障权、休息权、组织工会权、爱教育权等;第三类是集体人权、组织工会权、受教育权等;第三类是集体人权,主要有民族自决权、人民自由处置其自然财富和资源的权利、发展权、环境权和平等权等。
论中国宪法与美国宪法对人权保障的比较2011年4月8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向美国国会提交的《2010年人权国别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美国不改以往的颐指气使的偏见与傲慢,对中国人权状况表示“堪忧”。
其报告称,美方看到中国人权负面趋势变得更加“恶化”。
4月10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10年美国人权纪录》以回应美国国务院8日发表的《2010年人权国别报告》对中国人权状况的职责,人权纪录说,《2010年国别人权报告》再次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进行歪曲指责,却对自身糟糕的人权状况熟视无睹,很少提及。
这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针对美国一年一度的国别人权报告连续第12年发表美国的人权纪录,目的在于“敦促美国正视自身的人权问题”。
人权纪录说,美国是世界上暴力犯罪最严重的国家,公民的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美国政府侵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情况相当严重。
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困人口比例创新高,饥饿人口大幅增加,无家可归者激增。
种族歧视在美国根深蒂固。
美国的妇女儿童权利状况堪忧。
要求美国停止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的霸道行径。
所谓人权是指人生来就应该享有的自由、平等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从这一意义上讲人权归根结底是一种要求。
它可分为法律性和道德性两个层次。
法律性的人权应该以道德性的人权为基础,法律性的人权直接体现在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规定中。
宪法作为国家法律体系的根本法应成为保障人权的根本法。
所谓人权,即自由权、生存权、安全权和平等权这四类。
而宪法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是保护公民的人权,至少是基本人权。
所以美国《独立宣言》明确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法国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则以更大的激情宣布:“在权利面前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中国与美国相比,移民政策和人权保障的异同?近年来,移民问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与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在移民政策和人权保障方面有着密切联系。
然而,这两个国家在这方面有什么异同之处呢?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一、移民政策的异同1.中国的移民政策中国的移民政策是一个相对严格的系统,分为外国人来华工作、学习、探亲、旅游、团聚、投资等几种类型。
在外籍人士来华工作时,必须申请工作许可证或者专家证才能合法工作。
而在外籍人士来华学习时,则需要办理学生签证才能合法学习。
此外,外籍人士来华探亲、旅游、团聚或投资也需要在指定官方渠道办理相应签证或居留证。
2.美国的移民政策相对于中国来说,美国的移民政策相对开放,分为各种类别的移民签证,包括家庭移民、职业移民、难民和庇护等。
在职业移民中,申请人需要具备较高的学历和职业技术,同时要有雇主支持才能申请绿卡。
家庭移民则是指在美国公民或绿卡持有人可以申请其配偶、父母、子女等家庭成员来美国生活。
二、人权保障的异同1.中国的人权保障近年来,中国开始重视人权保障问题,政府多次发布了推进人权发展的指导方案。
国家也陆续修改了一些人权法律和条例以保障公民权利。
然而,中国在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等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对一些异见人士的权利仍受到限制。
2.美国的人权保障美国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保障水平非常高,并有多种机构来保障公民权益。
同时,美国的人权问题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着争议,如在种族和性别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
三、小结总体而言,中国和美国在移民政策和人权保障方面存在一些异同。
中国在移民政策上相对严格,而美国则更加开放,对各种类型的人口都提供了很多的途径。
同时,两国在人权领域均存在各自的问题,需要不断加强保障照顾公民权利需求。
论中西方人权观差异人权观差异的探讨人权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国际问题之一,这不是偶然的。
人权问题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任何一个阶层的居民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人权的提出和发展经历了数百年的过程。
本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权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一部关于人权问题的国际性文件《世界人权宣言》,提出了基本人权的具体内容。
经过4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国际人权的概念和内容不断丰富。
已不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它也集中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愿望,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
但是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很大差异,因而对人权的认识往往并不一致,对人权的实施也各有不同,对西方帝国主义拿人权问题作大棒妄图干涉我国内政,我们必须坚决予以抵制。
人权问题既有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中西方在追求人权的基本理想目标、价值和内容上存在着广泛的共同性,但是,受历史、自然、文化、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西方在对人权的理解和实现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从历史发展看中国和西方在近代史上存在的巨大差异,是决定中西方秉持不同人权观念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方是通过自然发展的方式走向现代化,而中国则是在经历帝国主义侵略苦难后被动地追求现代化的实现,两者在革命和建设中面对的问题有很大不同。
西方资产阶级文艺复兴和近代革命反对的是压制个人的封建专制制度,因此在提出人权概念的时候,强调的是个人权利、政治权利,其目的在于以人权对抗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君权、神权和等级特权。
但在近代中国,面对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其中尤其突出的是帝国主义给中国带来的人权灾难。
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与反封建并举,并最终导致了中国走的是一条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与争取个人自由权利并举的独特的人权道路。
二、从侧重点看在这一时期,对中国来讲,以民族独立和解放为主要内容的集体人权的实现自然成为首要的人权,国家主权和独立问题不解决,根本谈不上个人人权的实现。
中美宪政理念之比较屈淑娟 甘肃政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摘 要:对中美宪政制度理念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发现问题,摒除糟粕,发扬优点。
虽然中美宪政在宪法文本、政治理念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是中国的宪政还是美国的宪政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从中也反映出中西方的许多不同特点。
未来我国宪政建设,需要全面考察中国的国情,创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模式。
关键词:宪政 三权分立 宪政审查在西方政治学研究中, 宪政学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指导创立高效运行的政治制度的基础理论。
西方宪政思想以限制政治权力, 降低政府对公民权利的保障私权为己任,以实现避免暴政,发扬民主,维护自由的政治目的。
宪政意味着对政府施加合法的制约, 它的反面是专制统治。
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宪政是以宪法为基础, 以民主为基石要件, 以法治为制度框架, 以控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为核心主线, 以有限政府为基本精神, 以人权为终极目标, 以程序为实现方式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
宪政包括三个基本含义:一是权力不得滥用,二是有限政府,三是保障基本人权。
因此,宪政的价值在于通过约束国家公权力,以实现公民的基本权利。
正是在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之中,公民权利获得保障,政治自由得以实现,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界限得以明确,有限政府是宪政之基本精神,而人权保障则是宪政之终极目标。
对中美宪政制度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发现问题,摒除糟粕,发扬优点,创设符合中国法律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水平的宪政制度。
一、中美宪法文本比较“宪法是宪政的依据, 宪政是宪法的实施”比较中美两国的宪政制度理念,宪法文本的比较首当其冲。
宪法是宪政的基础,是一国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国的根本大法,其他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悖。
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制定了《独立宣言》,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是世界宪政史上重要的法律文献。
1787年美国以1776年的《独立宣言》和1781年《联邦条例》为基础,制定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度、三权分立等基本政治制度,彰显了美国宪政的精神,是近代世界史上的第一部成文宪法。
当代世界人权的发展以及中西方人权的比较摘要:几百年前法国颁布《人权宣言》以法律形式规定“人生而平等,人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至今,人权观不断完善,在资本主义社会几百年间人享有的权利越来越多,也日趋完善。
当西方大国以人权为由指责中国的事物,当眼下美国法国等大国以人权为由横加干涉利比亚内政时,我们不仅要问自诩为人权很完善的美国怎么以武力干涉他国内政呢?于是了解世界人权发展史和对比中西方人权观就显得很重要了。
关键字:人权、人权观人权的概念人权(基本人权或自然权利)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
它主要的含义: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
被多数国家认同的人权立法包含如下:安全的权利:有关禁止犯罪行为,如谋杀、屠杀、酷刑和强奸。
自由的权利:有关自由的范畴,如: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以及宗教信仰的自由[1]。
政治的权利:有关人民的自由参政权,如抗议或入党。
诉讼的权利:有关防止滥用法律制度,如监禁审讯、秘密审讯和过度惩罚。
平等的权利:有关公民的平等, 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福利(经济)的权利:有关提供教育和免于遭受严重的贫穷和饥饿。
民族的权利:有关群体免受种族屠杀和其建立民族国家之权利世界人权的发展一、早期人权观念的出现(14--16 世纪):在被称为人类历史上 " 黑暗的千年 " (约公元 395--1500 年),欧洲大陆处在封建王权和宗教神权统治之下,人们的理性和人性受到极大的压抑,广大人民毫无人权可言。
14 、 15 世纪,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制度内部开始形成,资产阶级逐渐以新的面目出现,并提出自己的要求,兴起了一场实质上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封建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体系的伟大革命运动 -- 文艺复兴运动。
正是在这个运动中, " 人文主义 " 成为核心思潮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 " 人权 " 这个概念。
中国和美国的司法制度的区别是什么?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和美国的司法制度是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两个体系。
然而,两个体系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不同点和差异。
本文就中国和美国的司法制度的区别作出详细的说明。
一、审判权和审查权的差异中国和美国的司法制度的最显著的不同之一就是审判权和审查权的差异。
在中国,全社会认为审查权较强,而在美国,则更加看重审判权。
这是由于两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不同而带来的影响。
在中国,行政机关对司法系统的影响力相对较大,往往由政治手段来约束司法的独立性和独立判断权。
而在美国,宪法对司法系统的制度设计非常明确,明确规定法官要独立于行政和立法机关,保证司法独立性。
二、司法程序的不同中国和美国还存在着司法程序的显著不同。
在中国,审判程序相对复杂,并且需要满足各种条件和规定。
但是建立在这些规定之下,致力于确保司法公正的基础框架是比较强大的。
美国使用刑事诉讼机制处理刑事案件,而民事案件则使用民事诉讼机制。
无论是刑事还是民事诉讼,美国的程序都相对简单、灵活、灵敏、快速和公开,以求尽快解决争端,并确保法律制度的公正性和公正性。
三、保护人权的差异人权是所有政府、机构和团体的基本职责和义务。
中国和美国在保护人权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我们非常注重社会稳定和整体发展,以维护稳定和社会检查为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用来保护公民权益的。
但是,人权问题在中国政治体制中不如美国那样特别重要。
美国政治体制中非常重视人权的保护和尊重。
美国的宪法保护了每个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而人权的利益超过了政治力量的利益和初衷。
因此,在美国,人权问题是成为司法权的优先考虑因素。
四、对应权利和义务在司法过程中,权利和义务也是区别中国和美国的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中国,被告的权利表面上得到了充分保护,但在实际中,司法程序中的可能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
这可能与中国当前政治环境、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等诸多因素有关。
在美国,权利和义务概念协调,具有很高的实效性。
不同国家追求自由平等的事例美国人追求自由:美国是个自由的国家,美国公民享有宪法尤其是权利法案所规定的公民的自由权利,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甚至持枪自由等。
他们认为这些自由是基本人权,即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利。
美国宪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甚至包括过激的言论自由,但是一旦走出权利法案保护的范围,哪怕只有一小步,也是非常危险的。
“清楚与现实的危险测定”原则就是这个范围的界限。
但是如果美国政府以为用这个原则可以限定公民言论自由的话,那他就大错特错了。
这个原则从20实际产生到现在美国政府用它来限制公民言论自由的成功事例还是屈指可数的。
美国人是宽容的,他们可以允许社会上充斥各种言论,不论你是宣传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这是你的自由,谁也无权干涉。
在美国,“种族主义”是非常敏感的话题,弄不好就会出现种族骚乱,危害社会安全。
但即使面对这样的言论政府也要妥协,除非政府能够证明只要此言论一出社会上立刻就会出现种族骚乱,否则政府就是有这个心也没这个胆。
还记得我以前看过的一个案例,1987年8月三K党要在堪萨斯市一家电台播放一个名叫【种族与情理】的节目,由于节目制作人是“白色雅利安人”组织的领导人,又由于堪萨斯市大部分居民是黑人,所以电台担心会出现抗议或引起暴力冲突而拒绝播放,在协调不行的情况下电台被告上了法院,最终结果是电台输了因为电台就企图从政府干涉的可能性入手,运用“清楚与现实测定”原则来阻止,但他们失败了。
这个案例证明了政府不能借口紧急状态,战争状态或其他任何非常状态来剥夺或限制公民的自由。
美国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也付出沉重的代价。
例如,他们为出版自由而付出的俄克拉荷马大爆炸的代价;为新闻自由而付出的国家利益的代价【氢弹秘密:我们怎么得到……为什么我们要告诉你】关于这个案例我想说一下自己的理解,如果此文章出版,那么美国人在捍卫新闻自由的前提下很可能损害了国家利益,如果被恐怖分子利用那后果不堪设想。
但他们心甘情愿,因为他们要捍卫自由但。
论中国与美国对人权自由保障的比较
“民主”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文,由“人民”和“权力”两个词合成,意为“人民的政权”,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意思。
“自由”通常是讲政治自由,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权利。
“民主”是政权的一种构成形式,“自由”则是政权给予公民的政治权利。
“人权”泛指人身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主要包括生存权、发展权、经济权、政治权、文化权等。
而公民在政治上应该享有的自由和民主权利,一般也被称作“人权”。
其实,不论我们是身处中国这样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在美国这样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里这些东西都是不健全、不完善的。
2011年4月8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向美国国会提交的《2010年人权国别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美国不改以往的颐指气使的偏见与傲慢,对中国人权状况表示“堪忧”。
其报告称,美方看到中国人权负面趋势变得更加“恶化”。
4月10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10年美国人权纪录》以回应美国国务院8日发表的《2010年人权国别报告》对中国人权状况的职责,人权纪录说,《2010年国别人权报告》再次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进行歪曲指责,却对自身糟糕的人权状况熟视无睹,很少提及。
这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针对美国一年一度的国别人权报告连续第12年发表美国的人权纪录,目的在于“敦促美国正视自身的人权问题”。
人权纪录说,美国是世界上暴力犯罪最严重的国家,公民的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美国政府侵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情况相当严重。
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困人口比例创新高,饥饿人口大幅增加,无家可归者激增。
种族歧视在美国根深蒂固。
美国的妇女儿童权利状况堪忧。
要求美国停止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的霸道行径。
据我看来,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不可能产生完全相同的民主人权模式,西方的人权注重个性的解放,东方的人权则更强调群体性,西方的个性化人权有社会契约文化做基础,所以才能够形成稳定的人权民主模式,而东方的契约化意识相对不足,不适合做与西方同样的个性化的释放。
东方更强调群体意识,讲求仁和义,这主要都是对群体而言的,所以产生了东西方人权民主不同的特点。
最大的不同之特点是东方的人权民主更注重‘适生’,西方的人权民主更注重‘顺欲’。
就是东方的民主人权更注重适合人类生存方面,而西方更注重顺应人类欲望方面。
西方的代表美国,犯罪率全世界之冠,人民的生命财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个性化的人权自由反而助长了犯罪的泛滥,契约精神也无法有效制约不负责任的犯罪行为,在中国绝对比在美国更安全、更安心。
再说政治上的人权民主,西方的优点在充分出版、发表观点自由,但实质上西方的人权民主是金钱上的民主,由于受钱的制约使你们的民主实质上成了少数人的民主,并不是全体国民平等的民主,在我看来,尽管西方的民主理论很好,但实际上是少数强权统治阶级的仁义,并没有做到兼爱。
今天的中国人民依照宪法所享有的广泛人权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行宪法对公民基本人权的规定仍然存在不少有待完善之处。
我国的宪法对人权的保障任有许多不足,这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政治权利和自由方面,一是宪法没有确认公民的知情权。
二是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难以实现。
虽然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权利,但
缺乏可操作性,未能给公民提供切实可行的言论自由的实现形式。
三是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在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方面,我国宪法未能确认公民的迁徙自由权。
在社会经济权利方面,我国宪法缺乏对贫困者的特殊保护规定。
在环境权方面, 环境权尚未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被引入宪法。
综上所述,我认为美国在人权自由保障方面并不比中国做得好,我们都是在不断的摸索的生活着,不断的犯错不断的改正才能更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