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中国与美国
- 格式:ppt
- 大小:99.00 KB
- 文档页数:10
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湖北汉川魏开方
一、目标导航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中最重要的国家双边关系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走向,不仅关系到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自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美国对华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但是两国关系经常是在进展与停滞、合作与对抗中来回摆动。
由于中美之间既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又在反恐、朝核、伊核、中东等问题,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建立维护全球和区域安全的新体制,保护国际环境,管理全球经济等众多领域有着共同利益,这就决定了中美关系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而只能是在斗争中合作,在斗争中发展。
因此研究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于探讨亚太地区局势、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以及中国对外战略的选择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国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为了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急需在中国建立一个亲美的稳定的政权,于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革命,支持中外反动势力,扶蒋反共。
事与愿违,中国人民经过解放战争打败了美蒋反动派,解放了全中国,建立起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之间有了怎样的交往,中美关系是怎样发展的呢?20世纪50、60年代,中美之间敌对、猜疑,美国确立和推行对华全面遏制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北朝鲜当局控制下的地区实行禁运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原子能材料、石油、具有战略价值的运输器材以及对制造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有用的物资……──美国操纵五届联大通过对中国实行禁运的决议(20世纪50年代前期)共和党保守派从各种角度陈述继续对共产党中国实行全面贸易禁运的必要性。
……认为只有对共产党中国实施比对苏联更加严厉的贸易禁运,才可能分化中苏同盟。
正是在上述观念指引之下,艾森豪威尔政府坚持在亚洲大陆上遏制中国,……继续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在政治上策动“两个中国”。
这些举措诚然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但同样重要的是这种政策也几乎同样地损害了美国自己。
──崔丕《美国的冷战政策──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国会的意见:共产党中国政府不应该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来作为中国的代表。
──1953年6月4日《美国新闻处每日新闻公报》在杜鲁门决定让美国再次干预中国内战之后的十年里,反华态度及反华政策进一步发展及强硬化。
国务卿杜勒斯……许诺,要结束对远东的忽视,并努力孤立、包围中国,使北京政府崩溃。
他强调中国只有一个,就是台湾的蒋介石政权……除了经济上、政治上采取行动反对中国以外,艾森豪威尔政府还通过寻求发展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基地和与亚洲的反共国家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继续并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包围。
──(美国)孔华润《美国对中国的反应》20世纪70年代,美国因在越南战争中失利,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在苏美争霸中又处于守势,美国主动和中国改善关系,两国关系逐步正常化。
中国和美国历史论文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国家之一。
两国的历史深厚且绚烂多彩,各自都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而美国则是一个年轻但充满活力和活力的国家,拥有着独特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大禹治水,而美国则是在1776年宣布独立,并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如春秋战国、秦朝统一、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兴衰,以及夏商西周等古代文明的兴盛。
而美国则是经历了殖民地时期、独立战争、内战、以及成为世界强国的历程。
在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和美国的历史有着许多交汇点。
19世纪中叶,中国遭遇了列强的侵略和半殖民地化,而美国则在19世纪中叶由一个欧洲殖民地逐渐崛起成为全球强国。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美国则参与了一战和二战,并成为二战后的世界霸主。
如今,中国和美国在世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国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张。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美国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发达国家。
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深,但也存在着许多摩擦和矛盾。
总的来说,中国和美国的历史都有着丰富的内容,而两国之间也有着许多交集和互动。
两国的发展和变化也将进一步影响世界的走向,需要加深相互了解和沟通,共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之一,其历史交流和互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领域,中国和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彼此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密切。
在文化领域,中美两国的音乐、电影、文学等艺术表现形式都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影响。
同时,两国在教育、科技、环保、医疗等领域的合作也日益频繁。
然而,中国和美国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的分歧和矛盾。
在政治领域,两国间的意识形态差异及地缘政治利益纷争导致了长期的竞争和冲突。
同时,在经济上,双方也涉及到贸易摩擦、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争端不断。
此外,在国际事务中,中美之间的权力平衡和地区影响力的竞争也日益突出。
中美建交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中美建交历史背景中美建交始于1972年2月21日,在这一天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中国访问期间与中国领导人毛泽东会面。
此次会面,打破了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与美国连续23年的敌对状态。
中美建交的历史背景可追溯至20世纪初期。
对于中国人民而言,20世纪初期是一个充满磨难和苦痛的时期。
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壮大和东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国家处于危难之中。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国共两党一直在进行内战。
到了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内部经历了几经波折的政治运动而处于政治不稳定的状态。
而在美国,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则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
美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和国际影响力都在不断提升。
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作为代表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对外政策和国际合作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意义与指导作用中美建交,其实是对中国的一种战略选择。
毛泽东时期的中国通过缩小与苏联的距离,拉近与美国的关系,进而在世界上形成对抗苏联的外交策略。
对中国而言,中美建交的意义就是实现与西方世界的联系,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美建交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政治上的改变,更加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加快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美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和文化交流不断增强,中美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合作领域也不断拓展。
中美建交的历史告诉我们,无论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寻求与其他国家的良好合作,都是保持强大稳定的重要策略。
此外,中美建交的历程也告诉我们,通过政治外交手段来化解各方关系,保持互惠互利的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于促进国际和平和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性的三个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2月21日,在早春北京的寒风中,美国总统尼克松走下舷梯,开始了在中国的为期一周的历史性访问。
在这被尼克松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里,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进行了会谈,参观了北京的万里长城和杭州西湖。
2月28日,中美在上海发表了一份联合公报,即今天人们所熟知的《上海公报》。
光阴荏苒,转眼30年过去了。
在这30年里,中美从关系正常化走到了正式建交。
虽然在这30年里,中美关系历经无数摩擦、风波和危机,但在《上海公报》以及后来达成的《建交公报》、《八·一七公报》的基础上,两国间在政治、经贸、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交往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逝者如斯,当年呱呱坠地的稚子如今已当而立之年,当年事件的亲历者皆已年愈古稀,一代伟人和领袖已先后长辞。
然而,三个公报所体现的智慧和精神仍然启迪着后人。
基辛格秘密来访,引发外交大地震1969年3月,在冰封的乌苏里江上,围绕一个面积只有0.74平方公里的小岛的主权归属问题,中苏两国爆发了武装冲突,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珍宝岛事件”。
当时几乎没有人会想到,这场冲突竟然会为中美关系的解冻提供了契机。
战略家的伟大就在于他们通常能够透过局部的、偶然的事件洞察全局性的变化。
在1969年的春天,毛泽东透过珍宝岛把目光盯在了地球了另一边,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中苏发生交战了,给美国人出了个题目,好做文章了。
”远在万里之外,当时的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似乎也闻到了珍宝岛的硝烟,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在苏联和中国军队在一条没没无闻的江上冰封的西伯利亚冻土地带爆发冲突的时候……一切朦胧不清都消失了,我们毫不犹豫地走向世界外交的重大变化。
”中美关系已经冰冻了整整20年,横亘在两国之间的不仅仅有辽阔的太平洋,而且还有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迥异和长期的战略敌对。
打破坚冰的过程是十分曲折和艰辛的,中美两国的领导人和外交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上演了美国大使在华沙追中国外交官、乒乓外交、基辛格托病秘访等一幕幕戏剧性的场面。
1900年6月10日,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组成八国联军,20世纪上半叶, 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开始,中国人民饱尝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列强的欺凌。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中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
中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成功合作,在历史上第一次表明中美关系对于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具有重大作用。
抗战胜利后,美国推行反共战略,支持蒋介石集团打内战新中国诞生后的20多年里,美国坚持其与中国为敌的遏制政策,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支持台湾当局窃取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50年代,中美两国在朝鲜战场上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1968年,尼克松当选总统后,为了摆脱越战的泥沼和对付苏联的扩张,开始逐步调整对华关系。
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和基辛格秘密访华,为拉开两国新关系的序幕奏响了前奏曲。
1972年,尼克松总统成功实现了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了《上海公报》。
卡特总统执政后,两国于1978年12月签署了《中美建交公报》。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实现关系正常化,从而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同年1月25日至2月4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美国的访问在美朝野引起巨大轰动,一股前所未有的“中国热”席卷美国大地。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启动的,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为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活跃。
然而,中美关系在这一时期并非风平浪静,双方在台湾、贸易、知识产权和其他一些问题上斗争不断。
就在中美建交不久的1979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违反建交公报精神、干涉中国内政的《与台湾关系法》。
此后,美方以此为依据,继续向台湾大量出售武器。
经过中方的坚决斗争,两国政府于1982年8月17日就分步骤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发表了联合公报。
《八一七公报》和《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一道,为中美关系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上的中美贸易战
作者:
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8年第32期
美国挑起对华贸易争端,通常都与当时其经济、外交战略变动紧密相关。
这其中创伤最为深者,莫过于美国政府1934年制订实施的《购银法案》。
彼时,中国还是世界上仅存的银本位大国,然而该法案要求美国政府持续高价收购白银,最终引发了中国白银流失狂潮和全面通货紧缩,结束了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的所谓“黄金十年”。
不僅如此,它还终结了自明代以来沿用近四百年的银本位制度,摧毁了当时中国的财政金融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前三十年主要实行计划经济,出口贸易并不发达,因此很少遭遇贸易战。
严格来说,揭开贸易战大幕的正是美国。
1979年7月,中美两国签署中美贸易关系协定,建立正常经贸关系。
当年,美国便单方面宣布对中国7大类出口纺织品实行限额。
第二年,两国就走到了贸易战的地步:美方在纺织品贸易协定谈判中,要求降低中国大陆的配额年增长率,中方不愿单方面让步,谈判破裂后,美国单方面宣布对中国纺织品实施新配额,中国则宣布减少或终止购买美国棉花、化纤和大豆。
尽管双方最终于1983年9月达成了第二个纺织品贸易协定,但中美贸易摩擦的帷幕也就此全面拉开。
在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曾在开幕词中铿锵有力地说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邓小平所说的“损害我国利益”,无疑也包括美国主动寻衅挑起贸易战。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