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中国与美国
- 格式:ppt
- 大小:99.00 KB
- 文档页数:10
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湖北汉川魏开方
一、目标导航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中最重要的国家双边关系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走向,不仅关系到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自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美国对华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但是两国关系经常是在进展与停滞、合作与对抗中来回摆动。
由于中美之间既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又在反恐、朝核、伊核、中东等问题,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建立维护全球和区域安全的新体制,保护国际环境,管理全球经济等众多领域有着共同利益,这就决定了中美关系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而只能是在斗争中合作,在斗争中发展。
因此研究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于探讨亚太地区局势、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以及中国对外战略的选择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国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为了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急需在中国建立一个亲美的稳定的政权,于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革命,支持中外反动势力,扶蒋反共。
事与愿违,中国人民经过解放战争打败了美蒋反动派,解放了全中国,建立起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之间有了怎样的交往,中美关系是怎样发展的呢?20世纪50、60年代,中美之间敌对、猜疑,美国确立和推行对华全面遏制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北朝鲜当局控制下的地区实行禁运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原子能材料、石油、具有战略价值的运输器材以及对制造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有用的物资……──美国操纵五届联大通过对中国实行禁运的决议(20世纪50年代前期)共和党保守派从各种角度陈述继续对共产党中国实行全面贸易禁运的必要性。
……认为只有对共产党中国实施比对苏联更加严厉的贸易禁运,才可能分化中苏同盟。
正是在上述观念指引之下,艾森豪威尔政府坚持在亚洲大陆上遏制中国,……继续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在政治上策动“两个中国”。
这些举措诚然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但同样重要的是这种政策也几乎同样地损害了美国自己。
──崔丕《美国的冷战政策──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国会的意见:共产党中国政府不应该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来作为中国的代表。
──1953年6月4日《美国新闻处每日新闻公报》在杜鲁门决定让美国再次干预中国内战之后的十年里,反华态度及反华政策进一步发展及强硬化。
国务卿杜勒斯……许诺,要结束对远东的忽视,并努力孤立、包围中国,使北京政府崩溃。
他强调中国只有一个,就是台湾的蒋介石政权……除了经济上、政治上采取行动反对中国以外,艾森豪威尔政府还通过寻求发展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基地和与亚洲的反共国家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继续并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包围。
──(美国)孔华润《美国对中国的反应》20世纪70年代,美国因在越南战争中失利,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在苏美争霸中又处于守势,美国主动和中国改善关系,两国关系逐步正常化。
中国和美国历史论文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国家之一。
两国的历史深厚且绚烂多彩,各自都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而美国则是一个年轻但充满活力和活力的国家,拥有着独特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大禹治水,而美国则是在1776年宣布独立,并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如春秋战国、秦朝统一、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兴衰,以及夏商西周等古代文明的兴盛。
而美国则是经历了殖民地时期、独立战争、内战、以及成为世界强国的历程。
在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和美国的历史有着许多交汇点。
19世纪中叶,中国遭遇了列强的侵略和半殖民地化,而美国则在19世纪中叶由一个欧洲殖民地逐渐崛起成为全球强国。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美国则参与了一战和二战,并成为二战后的世界霸主。
如今,中国和美国在世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国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张。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美国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发达国家。
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深,但也存在着许多摩擦和矛盾。
总的来说,中国和美国的历史都有着丰富的内容,而两国之间也有着许多交集和互动。
两国的发展和变化也将进一步影响世界的走向,需要加深相互了解和沟通,共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之一,其历史交流和互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领域,中国和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彼此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密切。
在文化领域,中美两国的音乐、电影、文学等艺术表现形式都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影响。
同时,两国在教育、科技、环保、医疗等领域的合作也日益频繁。
然而,中国和美国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的分歧和矛盾。
在政治领域,两国间的意识形态差异及地缘政治利益纷争导致了长期的竞争和冲突。
同时,在经济上,双方也涉及到贸易摩擦、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争端不断。
此外,在国际事务中,中美之间的权力平衡和地区影响力的竞争也日益突出。
中美建交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中美建交历史背景中美建交始于1972年2月21日,在这一天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中国访问期间与中国领导人毛泽东会面。
此次会面,打破了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与美国连续23年的敌对状态。
中美建交的历史背景可追溯至20世纪初期。
对于中国人民而言,20世纪初期是一个充满磨难和苦痛的时期。
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壮大和东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国家处于危难之中。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国共两党一直在进行内战。
到了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内部经历了几经波折的政治运动而处于政治不稳定的状态。
而在美国,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则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
美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和国际影响力都在不断提升。
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作为代表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对外政策和国际合作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意义与指导作用中美建交,其实是对中国的一种战略选择。
毛泽东时期的中国通过缩小与苏联的距离,拉近与美国的关系,进而在世界上形成对抗苏联的外交策略。
对中国而言,中美建交的意义就是实现与西方世界的联系,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美建交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政治上的改变,更加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加快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美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和文化交流不断增强,中美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合作领域也不断拓展。
中美建交的历史告诉我们,无论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寻求与其他国家的良好合作,都是保持强大稳定的重要策略。
此外,中美建交的历程也告诉我们,通过政治外交手段来化解各方关系,保持互惠互利的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于促进国际和平和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性的三个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2月21日,在早春北京的寒风中,美国总统尼克松走下舷梯,开始了在中国的为期一周的历史性访问。
在这被尼克松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里,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进行了会谈,参观了北京的万里长城和杭州西湖。
2月28日,中美在上海发表了一份联合公报,即今天人们所熟知的《上海公报》。
光阴荏苒,转眼30年过去了。
在这30年里,中美从关系正常化走到了正式建交。
虽然在这30年里,中美关系历经无数摩擦、风波和危机,但在《上海公报》以及后来达成的《建交公报》、《八·一七公报》的基础上,两国间在政治、经贸、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交往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逝者如斯,当年呱呱坠地的稚子如今已当而立之年,当年事件的亲历者皆已年愈古稀,一代伟人和领袖已先后长辞。
然而,三个公报所体现的智慧和精神仍然启迪着后人。
基辛格秘密来访,引发外交大地震1969年3月,在冰封的乌苏里江上,围绕一个面积只有0.74平方公里的小岛的主权归属问题,中苏两国爆发了武装冲突,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珍宝岛事件”。
当时几乎没有人会想到,这场冲突竟然会为中美关系的解冻提供了契机。
战略家的伟大就在于他们通常能够透过局部的、偶然的事件洞察全局性的变化。
在1969年的春天,毛泽东透过珍宝岛把目光盯在了地球了另一边,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中苏发生交战了,给美国人出了个题目,好做文章了。
”远在万里之外,当时的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似乎也闻到了珍宝岛的硝烟,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在苏联和中国军队在一条没没无闻的江上冰封的西伯利亚冻土地带爆发冲突的时候……一切朦胧不清都消失了,我们毫不犹豫地走向世界外交的重大变化。
”中美关系已经冰冻了整整20年,横亘在两国之间的不仅仅有辽阔的太平洋,而且还有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迥异和长期的战略敌对。
打破坚冰的过程是十分曲折和艰辛的,中美两国的领导人和外交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上演了美国大使在华沙追中国外交官、乒乓外交、基辛格托病秘访等一幕幕戏剧性的场面。
1900年6月10日,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组成八国联军,20世纪上半叶, 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开始,中国人民饱尝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列强的欺凌。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中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
中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成功合作,在历史上第一次表明中美关系对于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具有重大作用。
抗战胜利后,美国推行反共战略,支持蒋介石集团打内战新中国诞生后的20多年里,美国坚持其与中国为敌的遏制政策,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支持台湾当局窃取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50年代,中美两国在朝鲜战场上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1968年,尼克松当选总统后,为了摆脱越战的泥沼和对付苏联的扩张,开始逐步调整对华关系。
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和基辛格秘密访华,为拉开两国新关系的序幕奏响了前奏曲。
1972年,尼克松总统成功实现了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了《上海公报》。
卡特总统执政后,两国于1978年12月签署了《中美建交公报》。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实现关系正常化,从而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同年1月25日至2月4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美国的访问在美朝野引起巨大轰动,一股前所未有的“中国热”席卷美国大地。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启动的,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为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活跃。
然而,中美关系在这一时期并非风平浪静,双方在台湾、贸易、知识产权和其他一些问题上斗争不断。
就在中美建交不久的1979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违反建交公报精神、干涉中国内政的《与台湾关系法》。
此后,美方以此为依据,继续向台湾大量出售武器。
经过中方的坚决斗争,两国政府于1982年8月17日就分步骤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发表了联合公报。
《八一七公报》和《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一道,为中美关系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上的中美贸易战
作者:
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8年第32期
美国挑起对华贸易争端,通常都与当时其经济、外交战略变动紧密相关。
这其中创伤最为深者,莫过于美国政府1934年制订实施的《购银法案》。
彼时,中国还是世界上仅存的银本位大国,然而该法案要求美国政府持续高价收购白银,最终引发了中国白银流失狂潮和全面通货紧缩,结束了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的所谓“黄金十年”。
不僅如此,它还终结了自明代以来沿用近四百年的银本位制度,摧毁了当时中国的财政金融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前三十年主要实行计划经济,出口贸易并不发达,因此很少遭遇贸易战。
严格来说,揭开贸易战大幕的正是美国。
1979年7月,中美两国签署中美贸易关系协定,建立正常经贸关系。
当年,美国便单方面宣布对中国7大类出口纺织品实行限额。
第二年,两国就走到了贸易战的地步:美方在纺织品贸易协定谈判中,要求降低中国大陆的配额年增长率,中方不愿单方面让步,谈判破裂后,美国单方面宣布对中国纺织品实施新配额,中国则宣布减少或终止购买美国棉花、化纤和大豆。
尽管双方最终于1983年9月达成了第二个纺织品贸易协定,但中美贸易摩擦的帷幕也就此全面拉开。
在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曾在开幕词中铿锵有力地说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邓小平所说的“损害我国利益”,无疑也包括美国主动寻衅挑起贸易战。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8.1)。
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外交故事
1. 血泪史:中国开国元勋周恩来在中苏关系的谈判中,历经多次失败和漫长时间的挣扎,最终做出艰难决定,放弃了斯大林的援助,选择了和美国合作。
2. "心腹之患"问题: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充分利用国际关系,凭借着政治和军事技巧,成功地摆脱了"心腹之患"问题,率先
在国民党内部取得了领导地位。
3. 导火线:中国和日本爆发全面战争的导火线,是1937年牛
棚事件,这是一起抗日抵抗运动中,学生群体对日本侵略行为的示威行动,却在日本的无情镇压下,引发了中日两国的大规模战争。
4. 朝美争端:1953年,美国直接参加了朝鲜战争,并将战火
扩展到了中国的边界,中国选择了坚决回应,直接对抗美国的侵略行为,使得朝美争端持续了多年。
5. 行长之谈:1972年,中国政府由周恩来主持,和美国发表了"上海公报",使得中国实现了和美国的正式接触和改善,这
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外交突破。
中美关系的演进历程和当代状况近年来,中美两国关系可谓是热点话题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国家之一,中美关系的演进历程也是世界历史的一个缩影。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经贸关系、文化交流、战略互信等几个方面,全面探讨中美关系的演进历程和当代状况。
一、历史发展中美关系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那时美国正在蓬勃发展,而中国还是一个闭关锁国、孤立无援的国家。
1844年,中美两国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这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对待的条约。
此后,中美两国的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逐渐加强。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但是,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此时,美国开始在中国进行投资和经济援助,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帮助者之一。
二战期间,中美两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共同对抗侵略者。
此后,美国政府致力于改善中美关系,1949年建交后,两国还签署了《关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及若干有关问题的协定》,并一直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关系。
1972年4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推动了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两国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宣布正常化关系。
此后,中美两国之间进行了多次高层互访,发展了经济、贸易、文化等领域合作。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美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两国之间也经历了一些波折。
例如美国在经贸、人权等问题上对中国采取的态度,以及南海、台湾等敏感问题等。
但总的来说,中美两国之间仍在不断地加强互信,推动中美关系迈向一个更加务实的发展阶段。
二、经贸关系中美关系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经济合作是双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在全球价值链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而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额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
中美之间的经贸合作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出口。
中国的制造业以低价位、高品质和大批量出口到美国,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廉价的商品。
二、投资。
中美关系史肇庆市教育局教研室梁维滔2009年11月25日1979年之前的中美关系史,可以以太平洋战争为转折点,划分为两大部分。
前半段以美国对中国的侵略为主流,后半段美国对华政策根据世界形势和美国全球战略不断进行调整。
而在这两个历史阶段当中,按中国历史的发展,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具体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清朝时期的中美关系:从《望厦条约》到“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走向:由尾随英国侵华政策走向独立的侵华政策影响中美关系的重大历史事件: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望厦条约》鸦片战争前,中美两国往来以平等的贸易关系为主,但美国此阶段也曾有向中国输入鸦片的罪恶行径。
鸦片战争后,美国尾随英国,于1844年7月与中国签订了《望厦条约》,是为中美之间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据此,美国不但享有英国在鸦片战争中得到的除割地、赔款外的各种特权,而且还进一步扩大了这种特权,包括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侵犯中国领海权等等。
概括而言,此一阶段美国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方针和独立的对华政策,美国跟随于欧洲列强之后,利用鸦片战争的带来的威慑力,主要攫取与中国通商的权利,为谋求美国在中国市场谋得一席位,可谓坐享渔翁之利。
而领事裁判权则是美国在《望厦条约》所具体完备,使此一不平等权利延续半个多世纪。
2、“门户开放”政策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英法德日俄等国均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领土几乎被肢解殆尽,面临着沦为列强的殖民地的危机。
2、19世纪90年代,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工业强国。
随着经济实力的强大,美国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谋求势力的扩张。
美国在中国没有势力范围,但是不愿意放弃中国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面对列强在华的瓜分狂潮,美国有被逐出范围之外的危险。
由此,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企图分得在华的殖民利益。
主要内容:1、对在中国的任何条约、口岸或既得利益不加干涉;2、各国货物的关税一律按中国现行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3、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美国与中国关系的历史轨迹自19世纪末开始,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就已经形成了一条历史轨迹,经历了起伏和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种关系的历史轨迹,以了解两国之间的互动。
商业关系最初,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主要是基于贸易的。
从1840年代开始,美国的商人就开始前往中国进行贸易活动。
最初的贸易是中国茶叶和丝绸进口到美国,但很快,美国开始向中国出口棉花、银器和其他商品。
这种贸易关系刺激了移民,很快中国人开始涌向美国。
凭借其经商精神,中国人开始在美国建立自己的生意。
许多华人开设了餐馆、洗衣店和杂货店,其数量和大小使得政府非常担心。
由于其种族背景,华人成为了许多公众反感和排斥的对象。
这种情况在19世纪90年代达到了顶峰,当时颁布了一系列反对华人的法律和政策。
政治关系20世纪初,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扩展到了政治领域。
在中国爆发内战和日本肆意侵略的时期,美国提供了援助。
美国派遣了军事代表团前往中国,为中国提供培训和装备,以及经济援助。
在1927年至1949年的国共内战中,美国将大部分援助直接支持国民党政府,将共产党视为敌人。
然而这种关系在1949年中国共产党掌权后就被迅速撕毁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敌对政策。
这种关系在1950年代达到了顶峰,当时美国与中国关系处于低谷。
但在1970年代,两国的关系开始缓和,当时中国与新近上台的尼克松政府之间开始了外交交往。
现代关系今天,美国与中国的关系非常紧张。
两国之间的争执焦点主要是贸易争端、技术转让和地缘政治等问题。
美国领导人公开指责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反竞争性的经济行为和人权问题,而中国也公开指责美国用贸易关税作为政治策略。
尽管美国与中国之间存在许多争端,但这两个经济大国之间仍然有一些合作领域。
例如,在气候变化和非传统安全等领域,两国之间的合作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结论美国和中国合作的历史轨迹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这些见解包括两国如何建立起经济和政治关系,以及它们如何被扭曲和改变。
历史中美知识点梳理总结一、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1840年至1842年,中国爆发了著名的鸦片战争。
此次战争由于中国国内国力衰弱、清政府的腐败以及英国对中国的贸易要求而导致。
最终,中国在南京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接着在1856年至1860年,中国再次与英国和法国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在1860年签订了《天津条约》。
这两次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形象和国家利益都造成了重大伤害。
二、华盛顿会议在1899年至1900年,中国再一次成为了欧洲列强和美国的争夺目标。
这时美国提出了开放门户政策,以维护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在1900年,美国联合英国、德国、日本、法国和俄国等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国际会议,讨论解决对中国的控制和冲突。
这场会议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三、中美关系的发展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宣告成立了中华民国。
美国作为世界大国之一,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支持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到了抗战时期,美国对中国展开了援助,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得到了美国的支持。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美关系出现了重大的变故。
美国先是采取了禁运和制裁的政策,与中国政府决裂。
接着两国发生了朝鲜战争、中国战略攻势、金门炮战等一系列冲突。
四、尼克松访华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访问了中国,这是中美关系的重大转折点。
两国领导人重新坐在一起进行了会议,确认了两国间的共同利益,以及对当时国际形势的看法。
双方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承认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统一问题,美国承认已有的两国一中的政策,并撤回驻台大使馆。
五、中美建交和改革开放1979年,中国和美国正式建交,在联合国大会上相互承认了对方政府和领土。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两国开始全面深化交流和合作。
同年,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对外国投资和合作更加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