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 第八章 复习题1

  • 格式:doc
  • 大小:2.56 M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大众传播的效果(二)第一节“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的活动,它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

2.B.C.科恩在考察报刊的报道的影响时曾经指出:“在许多场合,报刊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地成功的。”

3.社会成员个人的(导向需求),是媒介议程设置功能得以发挥的社会心理前提。

二、选择题

1.将大众传播的环境谁知影响最早明确地概括为“议程设置功能”并进行了实证考察的是(B)

A麦奎尔和S.温达尔B麦库姆斯和肖C霍夫兰与凯尔曼D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2.提出“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示意图的学者是(A)

A麦奎尔和S.温达尔B麦库姆斯和肖C霍夫兰与凯尔曼D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三、名词解释

1.议程设置功能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四、问答题

1.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次,这些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2.什么是“属性议程设置”?

大众传媒报道的对象事物具有不种各样的属性,有下面的,有负面的,也有中性的;大众传媒对某些特定属性进行凸显和淡化处理,使对象事物的“主导属性传达给受众,也会影响到受众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判断和态度“,麦库姆斯把这种影响机制叫做”属性议程设置“。

3.请对比报纸的议程设置与电视议程设置效果的不同。

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议题的“重要性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程”的基本框架,而电视新闻报道则挑出“议程”中若干最主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而报纸则可以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五、模式分析题

1.请画出并解释麦奎尔和S.温达尔关于“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示意图,并结合此图说明什么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和其作用机制。

图中左侧的X1,2,3……代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议题”,中间的粗黑线段表示传播媒介对这些“议题”的强调程度,右边大小不一的X代表公众对这些“议题”及其重要性的谁知。通过该图,我们可以观察到传媒的“议程设置”与受众的“议程认知”之间高度的相关关系。这说明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大众传播主要通过三种机制来设置议程。第一是知觉模式,即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第二是显著性模式,即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第三是优先顺序模式,即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六、论述题

1.请结合实例谈谈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的具体作用与影响。

2.随着人们对互联网信息的量增加,传统的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否正在弱化和消失,请结合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第八章第二节“沉默的螺旋”理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把握舆论现象的.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舆论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倒不如说是(”公开的意见”).

2.20世纪50年代所罗门·阿什的实验证明,趋同行为发生的概率受到两个重要条件的制约:一个条件是(有没有来自分他人的支持),另一个条件是(个人对自己的见解或信念的确信程度).

二、选择题

1.(A)的概念最早见于德国女社会学家诺尔-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197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

A.“沉默的螺旋”

B.“议程设置功能”

C.“知识沟”

D.“第三人效果”

2.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 )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A适度的B有限的C强大的D一般的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的舆论观

社会心理学的舆论观把舆论看做是社会控制的机制,认为舆论未必是事实上的”多数”意见,但至少是表面上的或人们感觉中的”多数”或”优势”意见,它通过人们的从众心理来制约个人的行为,因而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四、问答题

1.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2.简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

个人意见表明的心理过程: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为了保持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避免孤立,个人在表明自己观点的时候,一般会首先对周围“意见气候”环境进行观察。发现自己属于多数优势的时候,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公开自己的意见;反之则屈从于社会压力转向“沉默”。

意见表明和沉默的社会过程: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优势增大,这种意见优势反过来会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没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大众传播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舆论的形成是意见气候作用的结果,惧怕孤独的心理强制人们认同“优势意见”,而大众传播正是“优势意见”的主要制造者。

3.如何理解“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

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把握舆论现象的。她认为舆论是一种“公开的意见”,这种公开的意见会产生一种强制力,使与之唱抬高就会陷入孤立状态。为了免于这种制裁,人们只有在公开的言行中避免与其发生冲突。所以,诺依曼认为,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不仅如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4.“沉默的螺旋理论”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第一,把舆论研究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深层社会心理分析,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这正是传统舆论学所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这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具有启迪意义。

五、模式分析题

请画出“沉默的螺旋”假说示意图,并结合此图说明舆论形成的过程与大众传媒在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