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小区近宅空间设计调研
- 格式:doc
- 大小:4.69 MB
- 文档页数:6
居住小区居民公共生活考察-----以曲阳新村密二小区为例小组成员:谭杨 090305郑攀 090301张谱 083051张弛 090308卞雨晴 090302王若凡 083922曲阳新村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建设的特大型居住社区,基地位于虹口区,占地78.37公顷,以城市道路为界分成6个居住小区,我们调研的密云小区即为其中之一。
每个小区用地10-14.4公顷,每个小区居住人口在一万左右,其中公建与市政配套齐全,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工人新村”的住宅社区规划与实践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理论原型曲阳新村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理论指导离不开佩里的“邻里单元”的理论,以小区为基本单元组织社区规划,形成居住功能为主,配有一定比例的配套服务设施的“工人新村”的格局。
邻里单元理论包括6个要点:1)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2)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3)邻里公共空间;4)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5)交通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服务;6)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
居民人口来源组成1991年底建成时,整个小区第一批居民的8万多人口中,原有居民(即被征地农民)约占一万人,另迁入的7万人由电话局、航运局等各个部门的工人组成;改革开放以后,房屋的买进卖出被允许,小区的人口组成渐渐复杂,出租率也相应上升。
目前,小区内除了占人口总数大部分的退休工人以外,很大一部分虹口区棚改拆迁户,另外是自主买进和在此租房的中青年人群。
大区位分析:曲阳新村该村位于上海市虹口区,交通十分便利,邻近地铁3号线、8号线和10号线,公交站点更是星罗密布。
又邻近大学城,区域经济很活跃。
整个工人新村内设三级公共建筑服务网点:•居住区级,服务半径约400米•居住小区级,服务半径约200米•居住组级(里委级),服务半径为100米小区位分析:密二小区属于居住组级(里委级),紧邻中央服务中心,周围生活设施齐全,有两个大型超市,一个菜市场,一所医院,三所小学,四所中学,一所幼儿园,生活十分便利。
1.目前房地产发展影响下的居住区空间规划现状及特点居住区作为城市的一大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城市中的归宿,其规划设计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十分重要重视的对象之一。
随着人们追求方向的转变,居住区规划设计也开始从单一的满足人们室内居住生活的室内空间设计转向为对室内外空间环境的综合塑造。
在这十年来,居住区空间规划成了各大地产在居住区规划建设中主要的研究对象。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已有多个地产,以其在居住区空间规划设计的独特理论和品牌屹立不倒,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如万科地产、杭州绿城地产、广州星河湾地产、龙湖地产、恒大地产等。
我国房地产影响下的居住区空间规划现状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建筑布局划分的空间现代住区中,以建筑布局划分的空间是居住区中空间规划的基本形式,主要分为行列式、周边式、混合式、点群式、和自由式五种基本形式。
行列式——是指单元住宅成联排式,按一定的朝向和合理间距成行布置的形式。
这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常用的空间布局形式,形成线性或者规则式几何空间,并可以通过单元的错落变化来丰富空间形态。
周边式——是指建筑沿道路周边或以建筑群围合成庭院的布置形式,常形成小区游园空间或者是组团空间,成规则式、自由式等多种形式。
混合式——是指采用以上两种基本形式的结合或变形的组合形式,集合几种空间的优点,达到空间层次的丰富变化。
点群式——是指点式建筑自成组团或围绕建筑组团中心的形式,这种布局比较自由,形成的空间形态也比较自然。
自由式——是指布局受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影响,灵活布置的形式,空间尺度会根据地形的变化而不同,形成完全融于自然之中的空间形态。
1.2新规划理念划分的空间1.“高密度住区”理念里的空间近年来我国建设事业发展迅猛,各种类型建筑如春笋般生长,并向着城市的边缘扩张,城市土地资源匮乏。
而居住区规划建设也是市场的需求,为解决这种矛盾,一些地产商提出了“高密度住区”的理念。
根据“高密度住区”的概念,可以适当提高建筑的密度,采取群房与塔楼连接处大面积屋顶作架空花园,增加居住区的绿化率和景观空间,在有限的住区规模内提供了社区内部更多的休闲活动空间(如图1-1——温岭滨海万通花园鸟瞰图)。
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浅析住宅是人类由于生存的需要而建造的人为空间,这种人为空间从来就包含着住宅的室内空间和住宅的外部环境空间。
随着居民的精神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论从业主,开发商,亦或设计方,都越来越关注外部环境空间的品质,并出现越来越多成功的设计作品。
本文将从空间组织、绿化设计及居民的需求三个方面并结合相关实例来谈谈住宅区的环境空间设计。
一、外部环境的空间组织住区的建筑空间有其空间序列,而居住区的外部环境空间也有其秩序性,并与建筑空间序列相互制约,相互融合。
根据平面构成原理,平面构成中的要素是——点、线、面。
点是环境设计中的基本构成要素。
点与空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区分。
通常由视觉决定点的视觉效果可以适用空间,同样空间的视觉效果也可适用于点。
在实际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居住区的绿化特殊性、用地环境秩序、平面构成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从而确定绿化空间的关键点、中心空间、过渡空间。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景观视觉焦点。
视觉焦点的选择应注意其在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中的地位以及所起的作用,运用对景作用、引导作用、吸引作用、影壁作用以及框景作用。
2.主体景观空间。
应为环境空间的功能中心与审美中心,根据不同的特点和用途特征进行重点设计,因地制宜,形成各自的不同特性,成为小区的主体景观。
3.过渡景观带。
过渡景观带在居住区环境空间中同样重要,它既要和视觉焦点相呼应,又要起到与主体景观空间过渡的作用。
设计中可充分利用植物因素,注意乔、灌木在树种、颜色、树型、体量上的动感特征,以取得与主体景观空间的呼应。
4.路径。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区域内既要有“节点”,又要有“路径”,才能形成“场所感”。
现有的一些住宅小区的绿地系统经常是组团绿地加上中心绿地,这种做法往往过份概念化,结果形成了一块块“邮票”式的方块绿地,景观不成系统,使用效益低。
因此我们还应重视步行景观路线的设置。
这种设置应着眼于“路径”的设计,它强调了人流路线和景观的结合,使得原有的自我中心式的绿地和人的行为方式联系在一起。
居住区环境论文环境设计论文:浅议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引言:进入了21世纪,由于城市居民普遍生活在工业时代,高节奏的工作使人感到紧张和压力,希望有个能放松心情、恢复体力、舒适健康的环境,有一种“回归自然”,“还璞归真”的内在需要。
而居住区环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要考虑邻里间人际交往和感情沟通的向往,合理布置交往的空间场地,满足居民交往的需要,要“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和审美要求出发营造居住区环境。
一、居住区的性质与规模我国居住形态从初期由于缺乏经验而借鉴西方邻里单位,学习苏联街坊的布置,直到小区规划理论的出现并传入我国被广泛地采用及积极发展的今天,总结这段走过的道路,有必要给小区下个定义。
白德懋在《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一书中,将居住区划分为三级: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团。
1.居住区居住区是指城市主要道路所包围的独立生活居住地段。
在居住区内设有比较完整的日常性和经常性的生活服务设施,这些设施能满足居民的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要求。
2.居住小区简称小区,有别于工业或其他小区。
小区应是居住区道路(也可是城市一般道路)所包围的日常性生活居住单位。
小区内设有日常性的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日常生活必须;但经常性的设施,如规模较大的邮局,购物超市、医院等还得去小区外解决。
3.住宅组团是居住区的基本居住单位,由若干栋住宅组成。
其规模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或里弄委员会),300-700户,1000至2500人。
住宅组团内可设一些直接与居民日常生活有关的,如小百货、烟杂店、卫生站和自行车存放处等微型服务设施。
一般不设幼儿园、百货商店等公共设施,以免把嘈杂的人流、车流和噪音带进来而影响居住环境。
二、居住区景观的构成景观的使用几乎渗透到了居住区环境的各个角落,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景观设计的要点。
1.绿化居住区绿化设计最早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迫使相关国家开始重视环境设计。
居住环境调查报告1. 调查背景和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居住环境的问题日益凸显。
各种问题如噪音、污染、安全问题、交通问题、社区服务等问题成为城市居住者的关注点。
因此,本次调查就城市居住环境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了解城市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态度和看法,并为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提供参考。
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在市内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出500名受访者进行调查,并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开展了分别调查。
问卷设计的问题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住房情况:调查受访者的住房面积、装修情况等;•环境质量:调查受访者对于住宅周边的环境质量的感受;•社区服务:调查受访者对于社区服务的满意度;•交通状况:调查受访者对于周边交通状况的满意度;•安全状况:调查受访者对于自身安全状况的看法。
问卷调查采用了匿名方式进行,保护受访者的隐私。
3. 调查结果3.1 受访者基本情况本次调查的500名受访者,男女比例较为接近,其中男性占48.6%,女性占51.4%。
年龄分布方面,20岁以下的占4.2%,20-29岁的占32.4%,30-39岁的占31.6%,40-49岁的占20.8%,50岁及以上的占11.0%。
3.2 住房情况关于住房情况,本次调查发现,受访者的住房面积普遍较小,面积在50平米以下的占比高达51.4%,50-80平米的占35.6%,80平米以上的仅占13.0%。
同时,对于住房装修情况,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住房装修不够满意。
3.3 环境质量调查发现,近八成的受访者对于住宅周边的噪音、污染等环境质量问题表示不满意。
其中,对于交通噪音问题最为关注,有82.4%的受访者表示受到交通噪音的干扰。
此外,近七成的受访者对于周边空气质量问题表示担忧,其中女性的担忧程度比男性略高。
3.4 社区服务关于社区服务方面,调查发现,超过五成的受访者对于周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一般,只有不到三成的受访者对于社区服务非常满意。
住宅空间需求研究和设计建议作者:齐开文来源:《建筑与文化》2013年第11期【摘要】住宅设计依据来自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习惯,应以人为核心。
【关键词】需求研究;功能分区;特征分析住宅套型作为一户居民家庭的居住空间环境,其空间形式必须满足人的生理活动需求,其空间的环境质量也必须符合人体生理上的需求。
其实,住宅设计像其它应用科学一样,也需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住宅设计,住宅套型的每一个构思,每一个布局,每一个尺寸都应当体现出人文关怀。
当然人们的生活模式和生活需求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住宅设计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做法和定式。
本文是在对于住宅内各空间需求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住宅设计经验,提出一些设计建议。
首先明确我们进行设计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什么,之后如何准确地收集所需的基础资料,通过合理的统计分析得出论点,并据此进行切实的设计,同时对日后的发展趋势做出有根据的预见。
下面将住宅空间按使用功能进行划分,分别加以详述。
一.门厅、起居室和餐厅1.门厅:门厅是进入室内的必经之处,是联系内外的缓冲空间,兼具交通和停留的功能,增强住宅的私密性,且实用性更强,为家人换鞋、更衣、临时搁物提供方便,促进居家健康化、安逸化,门厅的设置是十分必要的。
门厅设计应兼顾洁污分区、视线遮挡、家具布置、美化装饰等等,门厅家具布置不宜多,易整体,可将鞋柜与衣柜合二为一,也可将坐櫈与鞋柜结合成一个整体。
设计时预留空间要满足鞋柜与衣柜的基本尺寸,及搬家时利于大件家具的进出,进深尺寸通常不应小于1.5m,还要考虑设置对讲机、电表箱的合理位置,不能影响门厅家具的布置。
2.起居室:起居室是满足家庭成员在这里聚集、进行家庭活动、招待来访亲朋之处,需要开阔通畅的视野和较大空间。
其设计占据一个户型的重要位置,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住户的生活质量。
起居室应保证良好的天然采光,开间一般在3.9~4.8m,好的设计应尽量保证起居室的完整性,周围不应开很多门,尤其是卫生间的门,要有大于3m的连续墙面放置沙发等家具,合理布置电视、空调位置,并需要良好的视距。
现代居住小区的住宅底部空间利用探究摘要:伴随着人们对住宅建筑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高,住宅底部空间的设计也在被不断地完善,居住小区的住宅底部空间为城市住宅居民扩宽了相互交往的活动区域,它让住宅景观绿化延伸,营造出更高雅的生活环境。
基于此,本文从对小区住宅底部空间的功能特性着手,具体结合某高层住宅的底部空间设计进行分析,着重对其架空层设计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为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高层住宅;底部空间;设计方法住宅的底部空间指的是住宅近地部分满足人们生活的各种空间形式,包括了居住建筑入口部分,近地层的使用空间。
比如为了适应南方潮湿气候、同时也是为了增加居民生活交流、景观享受出现的架空层,为了丰富人们生活、改变城市面貌而出现的临街商业,为了精细利用死角、增加生活方便出现的储藏空间,还有的就是一部分住宅底部用来做车库等等。
本文在结合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设计项目实例,从多方面对比分析,探索符合当代和未来的小区住宅底部空间的发展趋势和利用手法。
1居住小区住宅底部空间的功能特性1.1承载功能居住小区住宅底部空间的承载功能主要包括结构和文化的承载功能,结构承载功能,从技术角度讲,建筑的承载受力是由地基以及受力土层完成。
作为住宅的底部空间来说,构成其空间形式的地板、框架柱、剪力墙等等的都是起到承载功能的,而这一功能属于建筑底部最基本的承载,即结构的承载。
住宅底部空间除去我们看到的物理结构的承载以外,一样承载着居住建筑的文化,住宅底部空间因为人类生活的需要而表现为种种形式,如商业形式的处理方式体现的是一种社会生活多元化的商业文化;底部住宅的处理方式体现的是一种居住文化;底部架空的处理方式体现的是一种建筑与人与气候之间和谐的居住文化。
1.2过渡功能居住小区住宅底部空间的过渡功能主要包括空间的过渡和心理的过渡功能。
住宅的底部空间位于半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过渡阶段,起到承接的作用。
另外,住宅底部空间是人们居住心理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
住宅空间可变性研究住宅空间设计是建筑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而住宅空间的可变性则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住宅空间设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研究住宅空间可变性成为了当今建筑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住宅空间可变性指的是住宅空间的灵活性和可调整性。
它允许居住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根据不同的活动需要进行空间的改变和调整。
这种可变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可移动的隔断墙、可折叠的家具、可伸缩的空间等。
通过这些设计手段,住宅空间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情况进行灵活的改变,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住宅空间可变性的研究涉及到多个方面。
首先是空间布局的灵活性。
传统的住宅空间设计通常是固定的,而研究可变性则要求在设计上考虑到不同的空间布局。
通过灵活的空间布局设计,住宅空间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提供更多的功能区域。
其次是家具和装饰品的可调整性。
传统的家具和装饰品一般是固定的,而研究可变性则要求设计家具和装饰品具有可调整的功能。
例如,可调节高度的桌椅、可折叠的床铺等,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调整,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同时也增加了居住者的舒适度。
另外,住宅空间可变性还要考虑到建筑结构的可变性。
传统的建筑结构通常是固定的,而研究可变性则要求设计灵活的结构系统。
例如,可移动的隔断墙、可伸缩的空间等,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进行灵活的改变。
住宅空间可变性的研究对于提高住宅空间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提高住宅空间的利用率,提高居住者的生活品质。
因此,建筑设计师在进行住宅空间设计时,应该更多地关注住宅空间的可变性,通过创新的设计手段,为居住者提供更好的居住体验。
总之,住宅空间可变性的研究是建筑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研究住宅空间的可变性,可以提高住宅空间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提高居住者的生活品质。
建筑设计师应该在进行住宅空间设计时,更多地关注住宅空间的可变性,为居住者打造一个更加舒适和实用的居住环境。
有关小区环境的调研报告5篇有关小区环境的调研报告精选篇1我们的小区是美丽的花园,里面有一栋栋的高楼,楼房之间是绿油油的草坪,草坪的四周种着一些花树木,每到鲜花盛开时,美丽的蝴蝶就会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我很喜欢这片草地,每到周末时我都会和小伙伴们在这里玩耍。
有一天我们又来到这块草地上发现草上有着一些五颜六色的塑料袋,还有一些香蕉皮,我们的玩性顿时消失了,只好回家了。
每到晚上我都睡不好觉因为我们小区有很多猫一到半夜它们就叫个不停,那声音就像小孩的哭声搅得我心烦意乱。
每到周末的时候我们的邻居就会放一些歌曲,那声音大得让我无心写作业。
我们的小区里还有很多污染在小区的道路经常会看到一些人们随手丢的果皮、纸屑,他们污染了道路。
小区里面来来往往的汽车排放的尾气又污染了空气。
这就是我们小区的环境污染。
小区环境调查报告8我家住在泰山区,这里空气清新甜润,树木郁郁葱葱,有香樟树、合欢、白玉兰、柳树……。
夏天,树木茂盛,是乘凉的好去处,小区里种满了三叶草,草坪中种满了刺刺草,非常美观。
我们小区现在道路干净,环境优美,可是我们刚搬进来的时候,却让我们大失所望:环境不好,没有绿化带,树木很少、道路脏、不平;一些人在空地上乱种树,乱养鸡鸭,车子想放哪就放哪;空气污染太大,一开窗户就闻到臭味,路上尘土飞扬。
我们小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我的调查访问,我终于找到了原因:一是小区大力加强绿化工作,每年定期栽树,修剪树木,使绿化面积不断增加。
二是小区加强了管理,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破坏树木的行为大大的减少了。
三是环卫工作人员增加了清扫的次数,卫生状况大为改观。
通过查资料,发现树木对环境有很大的帮助,一是树木可以吸收灰尘和二氧化碳,净化空气;二是树木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三是树木可以减少噪音,有利于健康;四是树木能调节气候增加降水……。
原来树木对我们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一定要保护树木,让我们的绿色家园越来越美!有关小区环境的调研报告精选篇2今天在作文课上,老师叫我们写一篇关于环境污染现象的调查作文。
住宅调研报告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住宅调研报告8篇当我们致力于撰写调研报告时,应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确保内容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调研报告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的依据,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住宅调研报告8篇,供大家参考。
浅谈我国居住小区的边界空间设计作者:陈瑶孙博勇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6年第13期摘要: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居住小区出于安全管理的考虑,在居住小区边界用高墙或铁栅栏将城市与居住小区空间完全隔离。
虽然我国国情决定了目前居住小区不能完全向城市开放,但随着精神文明的提高以及西方观念对我国的冲击,居住小区将逐步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本文以德国住区景观为例,引入住区边界空间概念,通过在边界空间引入人的活动、入口空间的处理及住区景观对城市的渗透等方法消除住区与城市间的隔离,居住小区的景观将逐渐与城市共享。
关键词:边界空间;景观共享;景观渗透随着人们对居住小区安全问题的重视,目前住宅的布局由以往的行列式变为合围式,并采用封闭围墙或者一层、二层的商业网点作为分割城市与居住小区的元素。
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显现出小区的独立与安全性,还会为开发商增加经济利益,但是与此同时,也将居住小区与城市完全割裂了开来,形成一个个“死角”,给人一种拒绝沟通,不欢迎逗留的信息。
尽管有些居住小区出于美观考虑,将栏杆或围墙进行美化设计,但也只能是让人们视觉上感到舒服些,行为上仍然无法在园区内甚至其附近活动。
201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意见)中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从这个政策中,可以看出国家及相关规划部门,也希望一步步的改善目前这种现状,从而达到资源上的共享。
我国目前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居住小区不能一蹴而就的完全向城市开放,但随着精神文明的提高以及西方观念对我国的冲击,居住小区将逐步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居住小区的边界将变得模糊,居住小区的景观将与城市共享。
德国的居住区基本上都是开放型的,这样居住区的景观和城市景观融为一体,没有明确的边界。
景观的使用率达到了最大,从而促进了居民的交往活动。
居住小区居民行为特征与住宅近宅空间环境设计
摘要:居住小区中的住宅近宅空间,是居民离开住宅之后使用频率最高、由家庭内部向户外过渡的亲切的小空间。
本文从分析居民居住行为特征入手,从现实住宅近宅空间的归属感、创造可识别性、近宅空间场地、设施配置和避免底层住宅外部视线、噪音干扰等方面,分析如何适应不同居住者的行为特点和需求,创造本栋住宅和相邻住宅楼居民碰面、停留、交往的机会,为居民离开家门之后开始进行公共的社交行为提供方便的场所。
1 引言
居住小区中的住宅近宅空间,是指由居民所居住的住宅建筑向由多栋住宅围合包绕所形成的庭院空间进行过度的、既临近住宅建筑又毗邻庭院的那部分空间环境。
近宅空间对住户来说是离开住宅之后使用频率最高的、由家庭内部向户外空间过渡的小空间,是每天出入的必经之地。
居住在同一栋住宅和相邻住宅楼的居民常在此处进行各种居住交往活动。
近宅空间的构成要素一般有单元标识、单元入口、入口场地铺面、休息设施、灯具、信报箱、奶箱、告示牌、景观小品、垃圾箱、绿化配置等,它们以住宅楼为背景,相互组织,并与住宅楼有机结合,形成住宅向庭院过渡的空间环境。
本调研小组通过对青岛浮山后住宅小区和湖光山色小区俩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小区进行几星期的调查研究,查阅相关资料,完成本文。
2 居住小区居民近宅生活行为特征
2.1 主要户外生活行为主体
在居住小区中,居民的户外生活行为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一些可在户外进行的家务行为、健身活动、日常茶余饭后的休闲活动以及儿童的游戏等。
经过对小区居民户外生活行为的观察,在各种类型居民中,进行户外活动的主要人群是儿童和老人,他们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要求最多,因此在进行相应的户外空间设计时,要着重考虑他们的需求。
2.2 近宅生活行为特征
儿童在3周岁以前不能独立活动,他们需
要有家长的陪护和监督,出于安全方面的考
虑,一般的户外活动都是由家长带领或与相邻
住宅的儿童在家门口玩耍,以便于家长监控。
老年人一般体力有限,在日常户外活动时不会
走较远的距离,他们的户外生活行为主要包括
买菜购物等日常生活行为,更多的则是与邻里
间互相访问和聊天、帮助子女照顾小孩等。
这些活动中有很多都是在住宅近宅空间范围内进行的。
我们常常可以在住宅前看到
这样的场景,俩三个刚入托的幼儿在一起嬉戏玩耍,照看他们的几位老人就在一旁,一边聊天一边照顾小孩。
如图青岛浮山后六小区的公共空间。
除此之外,居民们在这里可以取信件、那牛奶、等候、纳凉、逗留;还可以临时停放自行车、婴儿车、轮椅等,像一些既需要一定占地面积、又比较脏乱、不便于在整洁的家里展开的家务行为也可以在这里进行,如对家电、自行车、摩托车等的检修、擦拭、拆洗等;同时这些行为的展开创造地增添了与邻居碰面和聊天的机会,是又一种促进邻里交往的方式。
本文以多层和小高层住宅的近宅空间环境设计为主,从创造居住单元归属感、可识别性,宅前场地、设施配置,底层住宅避免外界干扰等方面进行举例说明。
3 居住小区住宅近宅空间环境设计
3.1 实现归属感,创造可识别性
在居住环境的一系列室外公共空间序列中,近宅空间是从离开住宅建筑开始、归属于本单元的居民共有的第一序列公共空间,从人们对空间的归属感和领域感来说,是领域性、归属性最强的住宅外部空间。
为了营造人性化的居住空间环境,可以通过单元入口、单元标识等建筑构成要素的设计来突出体现住宅不同的识别性,让居住在本单元的居民感受到强烈的
归属感。
首先应当采用突出的单元入口造
型,这可以通过造型设计、采用肌理变化
的装饰材料和强烈的色彩来实现。
或选用
形式、色彩突出的建筑小品、告示牌、信
报箱、灯具小品作为各单元的入口标志。
同时在近宅的宅前场地选用与宅前小路
不同的铺面,强调道路空间与单元入口空
间的变化。
通过个性突出的各种标志性的
点缀来强调单元入口,在宅前道路的引导
下可以使人明确地意识到进入到单元入口处,并通过色彩、材料、形态、标识等来判别不同的居住单元,对于加强近宅空间的归属感和可识别性非常有利。
青岛湖光山色居住小区的单元入口就是采用了颜色、体量变化非常大的手法来突出住宅的入口,强调家到了(如图)。
3.2 近宅空间场地、设施配置
住宅的近宅空间还是居民的邻里交往和家务活动的常用场所,比如对简单的家庭用具如抽油烟机、自行车等的修理、擦洗,照看小孩子玩耍,下班放学时临时停放自行车,取信、取奶、买菜回来短暂休息,夏季乘凉,聊天下棋等。
因此在宅前单元入口通常要提供一定的空间场地,即保证进出单元的人出入顺畅,又可以让在此空间范围内活动的邻里能够享有舒适的空间场所。
一般在单
元入口的一侧,在宅前道路与住宅楼之间留出一块铺面场地,场地与住宅之间应通过绿化来界定清晰的界限范围,可以用灌木、花墙来进行界定和隔离,也可以将场地周边直接做成花坛,花坛护栏做成居民休息座椅。
在场地中也可以种植花卉或放置一些环境小品来活跃气氛,场地与宅前小路相连,可以通过铺面变化或高差变化来区分道路与场地的不同区域。
在近宅空间场地的具体设计中,首先应保证一定面积可以放置一组桌椅,并可以临时停放俩三辆自行车,还应设置一些服务设施,如休息座椅设施、照明灯具、信箱、奶箱、告示牌、
景观小品、垃圾箱等(如图)。
这些设施体量宜小,并且造
型风格、材质、色彩等应与
住宅入口标识、住宅建筑本
身和宅前绿化的布置相协
调,体现一定的单元建筑风
格特点。
灯具宜选用地灯,
既可以保证夏日晚上居民户
外纳凉休息的照明,又可因地灯照射范围小的特点不会影像到住宅底层住户的休息。
如青岛湖光山色住宅小区的近宅空间设计中,在宅前通道俩侧设铺面和居民休息的座椅,在高低错落的地形之下,后面的住宅底层与场地被分割开来,住宅建筑成为宅前场地的衬托背景,所有场地上的设施从尺度、材质、色彩方面都与身后的住宅相得益彰。
这样在许多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都可以见到这样的画面:三俩个老人围坐在一起,手中或织毛线或忙着其他家务活,身边几个刚学步的幼儿在一起嬉戏玩耍,大人们则边干活边絮叨家常,不时照看一下身边的幼儿,碰到有进出住宅的邻居,也会停下脚步聊上几句,邻里关系便在这不经意间的交流中日渐密切。
因此通过宅前场地和各种服务设施的设置可以为居民提供宅前各种生活的便利,也是促进达成良好邻里关系的催化剂。
3.3 底层住宅避免外部视线、噪音干扰
住宅近宅空间是供同一栋住宅居民共享的亲切的公共空间。
作为户外公共活动空间,人们活动时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噪音,同时这部分空间与住宅底层毗邻,因此又会对住户产生视线的干扰,在设计时应当注意尽量采取措施避免和减少这种干扰。
一般可将住宅底层地平抬高过外部人员视平线,使外界的视线不能随意望进室内,可以将视线干扰的问题减少到最小。
有时甚至将底层抬高半层,在北方可以利用这部分空间做出半地下室用于自行车库或住户储藏用房。
在南方,为了避免户内潮湿底层架空的做法更多见,这都可以最大化的减少外部视线对户内的干扰。
同时在南向给底层住户留出宅前小院,通过将公共用地与住宅室内居室保持一定空间距离来减少视线、噪音干扰。
宅前小院由住户自己进行一定的处理,如设置矮墙、镂空栅栏、篱笆等,或在宅前庭院中种植一定的绿化,进行视线阻隔。
也可以在底层住户的南向阳台和直接入户通道的建筑设计方面做文章,如采取俩侧入口台阶而非直接对着住户室内居室的直接入户通道,或在底层阳台设计做扩大面积的处理,既给底层住户提供较宽阔的室外活动灰空间,又可以在阳台栏板
的设计上采用较亲切的设计手法;既做为
底层住户的内外分界线,又可以作为近宅
空间活动场地的背景依托,成为一条清晰
地界定私人领域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的背
景矮墙界限。
而在北向则一般将宅前小路
或宅前场地与住宅保持一定距离,并在俩
者之间进行绿化来减少视线和噪音对底层
住户的干扰。
我们调研的湖光山色居住区
就是这样的一个典范实例(如图)。
这部分绿化采用高、中、低相结合的方式。
在住宅建筑实体墙面至道路或场地铺面之间的范围内一般通过铺设草坪来提高绿化率,沿宅前道路或场地边界种植一定高度的灌木,高度一般相当或略低于外界活动人群的视线。
灌木和草坪的高度都不影响底层住户的光照,而且灌木可以界定空间,并在视线穿越上形成一定障碍,对于减少住宅底层视线、噪音干扰很有利。
如果是南向住宅入口,还可以种植高大的落叶乔木,在夏季成荫、冬季又不遮挡阳光,与草地、灌木相得益彰,在视觉感受中形成丰富的绿化层次。
4 小结
住宅近宅空间是本单元和邻单元居民使用的单元领域空间,在设计中从以上几个方面出发,可以促进设计满足不同的居民的需要,达到设计真正体现人性化的要求,在这小小的空间内为同单元或同住宅楼居民碰面、停留、交往创造机会,使之具有适用性并且具有促进邻里交往的作用和意义,这是当代居住环境设计中所必须完成的基本要求,是创造和谐居住环境的有利因素。
居住区调研报告
调研人;张洋袁明倪千里
周恒王涛
200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