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几种思维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小学生写作思维拓展训练在小学阶段,写作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
因此,进行小学生写作思维拓展训练十分必要。
1. 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往往与主题相关。
教师可以选择丰富多样的主题,如科幻、历史、童话故事等,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提供多样化的写作任务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可以设置描述性写作、议论性写作、记叙性写作等任务,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写作形式中锻炼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扩展思维写作不仅仅是文字的输出,它也是思维的展示。
教师可以采取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潜力。
例如,当提供一个主题时,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多个角度的思考,培养学生多维度的思维能力。
4. 注重语言表达规范在写作过程中,语言表达是关键。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型,帮助他们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培养学生正确书写、标点和使用语法的能力。
5. 提供充足的写作时间写作需要时间和思考,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写作时间,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思考和组织材料。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反复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提高写作的质量。
6. 激励学生分享和互相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促进他们对写作的思考和理解,提高写作的水平。
通过小学生写作思维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逻辑思维以及对文字表达的能力,提高他们在写作中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建立对写作的自信心,为今后进一步提升写作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语文课中的思维训练语文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升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中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思维训练,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并提高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语文课中的思维训练。
一、阅读思维训练阅读是语文课的基础,通过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各类文章,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
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享各自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写作思维训练写作是语文课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例如,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话题,让他们展开想象、分析和描述,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同时,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质量,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
三、讨论思维训练讨论是语文课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通过讨论,可以促使学生思考问题、交流观点,并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交流观点,并引导他们进行逻辑思考和分析。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拓宽视野,增强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四、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要素之一,在语文课中也是重要的思维训练内容。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新意识。
例如,通过让学生改编一个故事情节、设计一个新的角色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构,发现其中的规律和亮点,鼓励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创意。
综上所述,语文课中的思维训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语文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当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时,教师需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下面是一些方法和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锻炼思维。
观察力训练:
图片描述游戏:给学生展示一张图片,让他们仔细观察并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细节,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看图写话:给学生看一幅图片,让他们根据图片内容写一篇短文,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分析能力训练:
文字选择题:在课堂上提供一些小文段,让学生阅读后选择正确的答案。
通过分析文段中的细节和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文字排序:给学生一段文章的小节,要求他们按照正确的逻辑顺序排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判断力训练:
实事求是:给学生一些关于人物、事物或事件的描述,要求他们判断描述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通过训练学生的辨别能力,培养他们的判断力。
推理推断:给学生一段对话或故事,要求他们根据已有信息进行推理推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判断力。
创造力训练:
写作游戏:提供一个主题或情节,让学生自由发挥创造故事或写作文,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绘本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绘制一本独特的绘本。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设计合适的思维训练活动,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通过这些思维训练,学生将不仅仅掌握语文知识,而且培养出思维敏锐、逻辑清晰和表达流畅的能力。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思维作文写作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而写作思维的培养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思维呢?一、激发兴趣,培养写作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中学生对作文写作产生兴趣,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和意义。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鼓励他们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比如,一次有趣的课外活动、一个感人的瞬间、一次难忘的旅行等等。
让学生明白,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更是一种表达自我、分享经历的方式。
还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写作活动,如作文比赛、写作小组、文学社团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创作热情。
当学生的作品得到认可和赞扬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广泛阅读,积累素材与知识阅读是培养写作思维的重要途径。
中学生应该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包括文学名著、科普读物、历史故事、报纸杂志等。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思维方式,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知识储备。
在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
比如,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的结构布局、语言运用的技巧等。
同时,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摘抄优美的语句和段落,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这样,不仅能够积累素材,还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注重观察,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善于观察生活,才能写出真实、生动的作文。
要培养中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让他们学会用心去感受周围的事物。
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入手,比如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同学之间的互动、老师的言行举止等。
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细节,学会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
比如,同样是一朵花,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形态和美感。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够更加细致地观察生活,捕捉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精彩瞬间,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四、多写多练,提高写作能力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不断地写作练习,才能真正提高写作思维和能力。
作文教学思维能力训练初探商南县初级中学李富民作文既需要通过观察去获取材料,通过想象去丰富材料,又需要通过构思,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去结构和安排材料,是一种思维和情感十分活跃的创造性劳动。
写作过程离不开思维。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按照思维发展的规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到发散思维循序渐进地训练,将思维训练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
一、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形象思维是一种艺术的思维方式,它是以意象、想象、显示、描述等作为思维形式的。
在形象思维的诸多形式中,想象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点应放在想象能力的提高上。
(一)在阅读和创造性复述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良好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阅读者再造想象产生和完形的过程。
比如在讲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一词的过程中,随着教师各种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唤起和调动了学生头脑中有关农村生活的种种表象积累,剪辑和完形而成一幅恬淡、祥和、温馨的山乡生活图景。
随着体验和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和境深入细微,必将增强阅读者的再造想象能力。
但作为作文指导而言,还必须进一步倡导和鼓励学生再度调动积贮的记忆表象,融合个人的体验和理解,努力充实和不断完善头脑中展现的再造形象,并予以复述表达,以此巩固和强化再造想象能力。
(二)通过看图作文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看图作文既可以锻炼观察能力,又可以发展想象能力,比如有一幅漫画:台灯光下,一位中学生在伏案苦读。
他的旁侧,母亲坐在小凳子上细心地为苦读的孩子洗脚。
画面相当简单,但当教师有意识地作启发诱导,一旦打开学生那种亲身体验过的强烈的生活感受和接触过的形象储备时,一篇篇构思巧妙、想象独特的好文章就出来了。
有个学生自拟命题为《又是一个无奈的夜晚》的作文:张强放下饭碗,“拖着双脚慢慢晃向客厅想看一会儿电视”,就听母亲大声叫道“快去学习”;深夜,母亲端来热水,关切嘱咐“你只管学习,伸出脚吧”;洗完脚,母亲又是一句轻轻叮咛“认真学习”,“张强深深地叹了口气,无奈,那白纸上的黑字又爬进了他的眼睛”。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几种思维训练作文这是一个一直困扰师生的难题,为了写好作文,老师学生都上下求索,倍尝艰辛。
然而作文本身又是创造力的心智活动。
要让学生写出符合要求的有创意的文章,必须进行科学有序的思维训练。
几十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一直注重这项训练,受益匪浅。
并且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思维训练,使学生逐步走出了习惯的思维定势,摆脱了封闭型求同的束缚,打开了主体审视客体的多元思维之门,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联想思维训练
联想是作文的翅膀,因为联想能给客观事物架起一座由此及彼的桥梁。
联想要紧扣“联”安,找出彼与此的内在联系。
那些脍炙人口、浮想联翩的叙写,无不以健翅翱翔,以飞蹄驰骋;哪些旁征博引,纵横开合的论说,无不冲破单层次、单角度的论证模式而拓展开去。
学生作文最大的困惑,就是无话可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掌握联想的思维方法。
只要通过有序的科学的训练,再加上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会文思泉涌,云集笔端。
补救上联想的过程就是移植的过程,从表面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从道理上讲,却是事不同而理相通。
如,我在作文课上以“钢铁的联想”为题,来训练学生的联想思维。
首先把学生分为四组,让他们分别从钢铁的外形、特征、冶炼过程以及用途封建社会联想,
各组讨论热烈,经过老师的,他们很快有了答案。
学生们踊跃地回答说:“钢铁的外形多种多样,可拟题为‘人应该有多才多’。
”“钢铁的特性是能耐高温、高压,硬度强,坚忍不拔,可拟题为‘硬汉精神永存’‘铁人***’等”“钢铁来源于碎小的铁矿石,经过多次高温,高压的冶炼、提纯才变得十分坚硬、钢柔,不怕锤炼,显出一副铮铮铁骨,可拟题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要有意志,经得起考验’”。
钢铁的用途非常广泛,小至一颗螺丝钉,大至飞机、导弹,它们都离不开钢铁。
可拟题为“祖国哪儿需要我们,我们就在哪儿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拟题为‘任祖国挑选我们’”……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联系,联想也就有不同的方式和类型。
同类事物间可进行相类联想。
如由司马迁想到屈原;同“团结就是力量”可想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等。
两种不同的事物可进行相似联想。
如由吐丝的春蚕想一为人民做贡献的人世面由走路摔跤、游泳喝水,想到实践的重要等。
根据囊括间具有相反的特点可进行相反联想。
职由改革开放联想到闭关自守;由今天的光明想到过去的黑暗等。
相关事物间可进行相关联想。
如由秋收想到春种;由家乡的变化想到全国的变化等。
联想具有创造性,不能把思维局限在一个圈子里,也不能只接通“旧线路”。
如果思路展不开,人云亦云,那就又变成封闭性思维,是不可取的。
(二)想象思维训练
想象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部分,它和联想并称为作文思路的双翼。
写文章常借助想象开拓思路,抒发感情,塑造形象,创造意境。
文章的选材、立意、结构、表达都离不开想象的参与。
但在写文章中须注意想象要合理、要独立。
如有这们一道小作文题,要求是以一个圆的想象物作为描写重点,展开想象,描述成一个画面。
经过训练,我班的一位学生写出了这样的作文:我思绪中的圆是向日葵。
湛蓝的天空下,一阵清风吹过,它正盈盈地绽开笑脸。
深棕色的花盘边缘,懒洋洋地张开几片绿叶,煞似少女娇慵的脸上飘散的确秀发。
看它整个面容都绽开笑脸,光彩照人,有规律的横文竖线,那一定是它的笑纹。
它笑得这么忍俊不禁,一定是风儿搔动了它的痒处。
它笑得腰肢摇晃,修长的身板旁是黄色的菜花,不远处是小溪边喝水的水牛。
一只蝴蝶正朝它姗姗飞来。
好一幅和谐的景象。
这位学生以细腻而富有情致的笔触,生动地描写了蓝天下,清风中向日葵那光彩照人的笑脸和摇曳多姿的优美身段。
在这个主体形象周围,又巧妙地调遣了菜畦中黄色的菜花,溪边喝水的水牛,姗姗飞来的蝴蝶与之相伴,构成一幅有主有次,层次分明、景象和谐的田园风光。
可见,他一是调动了深厚的生活积累,二是展开了想象的彩翼,高质量的完成了这一作文。
再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这样的高考作文题,只规定了作文的范围,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中见,这明显是考查学生的想象力。
训
练有素质,擅长于想象的学生,凭借着想象的翅膀飞越时空的阻隔,进入了“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写作境界,自然会受到阅者的青睐。
在训练中,我发现缺乏想象的学生面对作文题的变化而难以应付,个别学生竟写出“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那就把科学家的记忆移植给我,省得再为考大学费力了。
”讲课进我说移植是可以的,但那属于谋私行为。
缺乏吃苦精神,道德水准偏低,想象不合理,这样作文不可能得高分。
因此,在训练想象思维时,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想象的合理性与独创性。
(三)逆向思维训练
“文贵创新”,而文章的创新老师首先应该是立意的创新。
要使文章的立意新颖深刻,逆向思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突破思维定势,破“格”出“规”而达到求新求异呢?我们都熟知曹冲称象、诸葛亮草船借笑箭、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些都是运用逆向思维的典范。
逆向思维运用于作文中更是屡见不鲜。
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他的《秋词》也一反“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萧条景象,创造出“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清词丽句。
毛泽东写的“梅花”,叶剑英笔下的“夕阳”,无不一反古人之“公案”,赋予了描写对象以全新的积极的意义,令人耳目一新。
如以《雪》为题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多数学生立意赞雪的洁白无瑕,装扮大地,个别学生立意贬雪:虚伪软弱,以其洁白的外表掩盖世间的污
秽;来时张牙舞爪,冷酷无情,万木萧条。
再如以《牵牛花》为题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有的学生歌颂其充分利用外界条件,努力地攀援上长,直到超过外界条件的进取精神。
有的则批判其骨气、依赖他人,是吹鼓手。
逆向思维就是正题反作,也可是反题正作。
如“有志者事竟成”,可写成“有志者事未必成”;“开卷有益”,也可写成“开卷未必有益”;“班门弄斧”也可写成“弄斧就要到班门”等等。
逆向片面求异而弄巧成拙。
(四)辩证思维训练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每一个事物和现象的存在都是有条件。
离开一定的条件、时空,就会使我们弄不清“下雨有利还是有害”。
大旱之季,普降甘霖当然有利用;水涝成灾之时,淫雨不止无疑是有害的。
一切依条件而定,这就要运用辩证思维。
如1991年的高考作文题,这个题目本身就充满着辩证思维,它告诉人们“墨”黑不黑关键在于主观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只要我们从思想上筑起反腐防变的钢铁长城,就能近“墨”而不黑。
像南京路上的好八连,金钱美女不但腐蚀不了他们,反而增强了好八连抵黑抗黑的能力。
可有些学生不能从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上去思考问题,竟写成了“近墨者未必黑”,断定“近墨都黑是错误的观点”造成了观点的绝对化,显然是不对的。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要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而不是用
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待各种文章素材,在强调这一方面时,不要忽略了相关的另一方面,要弄清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局部与整体、必然性和偶然性、普便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否则顾此失彼,“说过头话”失之偏颇,都可致使习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