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诗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7
古诗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朝: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译文及注释【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注释1】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鉴赏《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山村咏怀古诗词赏析山村咏怀古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通过对山村的描述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些作品常常带有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古代文人墨客不可或缺的创作题材。
本文将为您带来几首山村咏怀古诗词的赏析,希望能够带给读者一份怀旧之情和对大自然美好的感悟。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以山村为素材的诗作,它以娓娓动听的描写手法和深情的笔触,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山村的宁静和河流的宽广,启示了人们追求更高境界、更美好生活的勇气。
而诗末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蕴含了诗人对于不断进取和追求卓越的信念,表达出作者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
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村咏怀古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赤壁怀古》。
这首诗以著名的历史事件“赤壁之战”为背景,运用山村咏怀的手法,描绘了壮丽的江山和英勇的战士。
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中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和英雄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英雄事迹的敬仰。
而诗末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音韵婉转的语言描绘了江山如画的景色,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英雄事迹的感慨。
最后,我们来赏析一首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这首诗通过对山村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唤起了读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诗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诗中的“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和“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用简洁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融入了个人情感和文化记忆,通过山村的景色和生活,传递了一种浓厚的乡愁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山村咏怀古诗词的赏析,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们对山村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阮籍咏怀诗经典名句赏析导读:篇一:阮籍《咏怀诗》一、意旨遥深的诗人:阮籍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时代状况:玄学。
篡权。
战乱。
黑暗。
竹林七贤:怀县(今属河南省)的山涛、向秀,尉氏(属陈留郡,今属河南省)的阮籍、阮咸,铚(zhì)县(今属安徽省)的嵇康,沛国(今安徽宿县西北)的刘伶,还有林沂(yí)(今属山东省)的王戎。
在“竹林七贤”中,山涛和王柔虽然很崇奉老庄的道家哲学,但也非常热心于名位利禄,所以,他们二人的生平在“竹林七贤”中比较富贵、显达,而不以文学著称,也没有留下很多好作品。
向秀、刘伶、阮咸虽然留下一些作品,但不算很多,只有向秀的《思旧赋》、刘伶的《酒德颂》等较为著称。
在七贤中,真正倜傥不群,富有个性,而且在文学上有较大成就的自然就是嵇康和阮籍了。
这两个人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阮籍的风格是寓意遥深,志气旷逸。
前人评他们二人的诗说:“嵇诗清峻,软旨遥深。
”意思是说嵇康的诗清新、峻切,阮籍的诗意旨遥远、深微,难以测知。
如果从诗歌的艺术价值来说,嵇康的诗虽然也写得很好,但是,写得过于直率了,缺乏含蓄,没有蕴藉;阮籍的诗虽有一份哀怨之意,但很有节制,很含蓄。
所以阮籍的诗富于蕴藉、沉挚的意趣。
因而,在竹林七贤之中,在“正始时代”的作家之中,阮籍的文学成就是第一位的。
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阮瑀“工于诗文、长于书札”,诗、文和书信都写得很好,曾担任过曹操的记室。
历史上记载: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喜怒不形于色”。
这是因为他所处的魏晋之交的乱世,不如此不足以远祸全身。
阮籍的性格,一方面他的生活非常放浪,秉赋有豪放的志意,不受一切外在的礼法的拘束。
另一方面,他为了能够在衰乱之世委曲求全地保全自己,而在内心非常有节制。
阮籍的诗之所以写的如此寓意遥深,他的为人之所以这样喜怒不形于色,正是因为他有两种相反的情感的缘故。
关于阮籍的为人,历史上记载说,他“内心淳至,以孝称,而疏于礼法”。
咏怀诗[魏晋] 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分类标签: 孤独作品赏析【注释】夜中:夜半,半夜里。
帷:帐幔。
鉴:照。
这里指月光照在帐幔上。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写远处飞鸟的哀鸣,显出黑夜凄凉不安,寓有象征反常的意味。
孤鸿,一只离群的大雁。
号,叫。
翔鸟,夜里还在飞翔的鸟。
徘徊将和见?忧思独伤心:是说人不眠,鸟飞鸣,都这样徘徊不安,又将看到什么呢?景象如此凄凉,真令人暗自神伤。
【古诗今译】一个清凉的夜晚,时已夜半,一个人辗转反侧,久不能眠,于是索性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寒气逼人,清冷的夜风徐徐吹来,撩动着我的的衣襟。
一只离群的大雁在野外哀鸣,林子里的鸟儿因惊恐儿而窜飞不停,叫声不时地从林子里传来。
一个人在夜色中徘徊不定,可是徘徊又能见到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呢?只有忧伤陪伴着我独自伤心。
【赏析】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魏末晋初文学家、思想家。
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是魏晋时代的名士,思想上崇尚老庄哲学,行为放荡,反对虚伪的礼教。
《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由此看来,他的行为放荡乃是政治压抑下的一种消极反抗。
阮籍的《咏怀》诗共有八十二首,是诗人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有感即发,类似于“杂诗”。
用曲折隐晦的笔调抒写了诗人在乱世之中找不到人生出路的内心苦闷,其中有的反映了当时黑暗的政治现实,有的是对虚伪的礼教的批判,也有的是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但是也不免带有消极颓废的色彩。
本篇是第一首,写诗人弹琴的情景,抒写了找不到人生出路的孤独、落寞、忧愁和不安。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诗人以一个“夜”字领起,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时间概念。
虽然描述的是一种极为平常的动态现象,但是却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极为复杂的感受,诗人展示的动作行为、所见所闻、心理状态等全部场景都发生在这个特定的时间里。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译文】夜中不能寐,夜里睡不着觉。
起坐弹鸣琴。
起床坐着弹琴。
薄帷鉴明月,月光照在薄帷上。
清风吹我襟。
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号外野,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
翔鸟鸣北林。
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徘徊将何见?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忧思独伤心。
【注释】①炎光:日光。
②湍濑(tuúnlài团赖):水流沙石之上叫作湍,也叫濑。
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即指大水在沙石的河滩上流着。
③扶桑:传说中的神树名,据说太阳每早就从这棵树上升起。
说法详见《山海经》、《十洲记》。
④长剑句:宋玉《大言赋》:“长剑梗邰伲葩倚天外。
”以上二句是用弓挂扶桑,剑倚天外来衬托此篇所写的“雄杰士”的形象高大。
⑤砥砺,磨刀石。
二句是说,和“雄杰士”的形象比较起来,泰山小得如同一块磨刀石,黄河窄得象一条带子。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这里袭用其句。
⑥庄周:战国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虚无随化,是没落阶级的代言人。
著有《庄子》。
⑦荣枯:本意是开花和枯萎,一般引申为生死、兴衰等含义。
⑧《庄子·列御寇》云:庄子临死时,嘱咐门人们待他死后把他的尸体丢在旷野上,不必埋葬。
门人说,怕让乌鸢啄食。
庄子说,埋下去叫蝼蚁食,抛在上面叫乌鸢食,为什么要偏待乌鸢呢?以上四句是说,庄子虽然达观,但也不能长生不死;死后抛于旷野,也不能逃避乌鸢的啄食。
⑨雄杰士:阮籍所幻想的能摆脱人世,超然于天地之外的人物。
他的《大人先生传》就是描绘的这样一个形象。
⑩功名:这里指道德名声。
从此大:指一直响亮地传下去。
【鉴赏】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是第一首。
阮籍《咏怀》诗(包括四言《咏怀》诗十三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
《咏怀》古诗词鉴赏《咏怀》古诗词鉴赏1原⽂:【咏怀】⼀⽇复⼀⼣,⼀⼣复⼀朝。
颜⾊改平常,精神⾃损消。
胸中怀汤⽕,变化故相招。
万事⽆穷极,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臾间,魂⽓随风飘。
终⾝履薄冰,谁知我⼼焦。
赏析:阮籍在这⾸诗⾥,表现了⼀种很复杂的感情:既为⾃⼰的衰⽼⽽悲哀,⼜为友⼈的逝去⽽痛苦,最后以鄙弃现实作为解脱的道路。
诗的前四句说:由于时间的推移,他已失去了以前的容颜和肤⾊,精神也衰退了。
这四句起得似乎很平淡,但下⾯接着的两句——“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却把感情突然强化了。
这⾥⼀⽅⾯显⽰出诗⼈不但已经衰⽼,⽽且还很寂寞,朋友都逝世了;另⼀⽅⾯更意味着从朋友的纷纷去世,诗⼈意识到⾃⼰也已在向死亡迫近。
在读过这两句以后,读者也就会感觉到在开头的四句中其实隐伏着深刻的恐惧感——为⽣命的即将消失⽽恐惧。
由此,在读下⾯的“对酒不能⾔,凄怆怀酸⾟”时,读者⾃然会懂得:诗⼈的这种强烈的痛苦,并不只是为了朋友,同时也为了⾃⼰。
再按下去的“愿耕东皋阳,谁与守其真”两句,虽似接得⼗分⾃然,其实经过惨淡经营。
它⼀⾯承续上⽂怀念朋友的思路:朋友已经没有了,谁与我⼀起去实现我的愿望——到⽥野(“东皋”)上去耕种以“守其真”。
另⼀⾯也就把⾃⼰所寻求的解脱途径显⽰了出来。
他在《⼤⼈先⽣传》中说:“陵天地⽽与浮明遨游⽆始终,⾃然之⾄真也。
”所谓“守其真”,就是保持这样的⽣活态度。
能做到这⼀点,也就不会再受衰⽼与死亡的威胁。
最后的四句,则是对这种⽣活态度的进⼀步申述。
“愁苦在⼀时”,是说⼈的愁苦都不过为⼀种短暂的东西⽽发,实在是不值得的。
《⼤⼈先⽣传》说:“岂希情乎世,系累于⼀时?”“愁苦在⼀时”与“系累于⼀时”,含意相近。
“⾼⾏伤微⾝”是说⾼洁的⾏为会伤害⾃⼰。
他否定这⼀切,是因为“曲”与“直”本来就没有⼀定的界限(“曲直何所为”即“何所为曲直”),今天是曲的,明天就成了直,⼀切都不是永恒的,那就不必为了这种⼀时的事情⽽愁苦甚⾄伤害⾃⼰。
咏怀-古诗-赏析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释①《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
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
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②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夜中,中夜、半夜。
③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鉴,照。
薄帷,薄薄的帐幔。
④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⑤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⑥号:鸣叫、哀号。
鉴赏阮籍的诗大量运用了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
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孤独人生的形象浓缩——阮籍《咏怀诗》(其十七)赏析国古代文学研究孤独人生的形象浓缩一一阮籍咏怀诗(其十七)赏析.徐颖瑛摘要:阮籍咏怀诗》(其十七)写诗人在一个无人的世界里寻觅"亲友"而不得,实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本质孤独,欲求抚慰而终不可得的认识.关键词:阮籍咏怀诗》(其十七)孤独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这是阮籍《咏怀诗》八卜二首中的第十七首.诗人一一个人"独坐"在"空堂"之中,~'个人站在大路上,一个人站在高IIl之巅,天地之间,外部空间不断扩大,人显得越来越渺小,越来越孤独.那么,这首诗仅仪是写诗人在某一刻感到孤独而f1{门寻觅"亲友"的过程吗?显然不是.人的孤独体验伴随自我意识的产生而产生.当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与他人不的个体的时候,他就有可能感受到孤独,而与熟悉的人分离,思想感情得不到他人的认同,接受,都会使这种孤独感更加强烈.中困古代文学中,从《诗经》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楚辞》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到《占诗卜九首》的"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都流露出强烈的孤独感.然而这些都只是诗人一一时的情感体验.首先认识剑人生孤独本质的,是诗人兼哲人的阮籍.他不满司马氏的统治,却只能闷在心里,实在憋不住的时候,就只能用"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的放诞行为来发泄.这样,他一方面与社会现实疏离,一办面又与自己疏离.在两种疏离中,他深刻地体验并觉悟了人生的孤独本质.这首《独坐窄堂上》就是这种认识的形象表现:第一,人是孤独的存在."独坐窄堂上,无人焉;出门临永路,无人焉:登高望九州,无人焉;所见惟鸟飞兽下耳.其写无人处可谓尽情."(吴淇《入朝选诗定论》)空旷的宇宙中惟有自己'人,这情景在真实的世界里是不可能有的,但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却可能是常有的状态.当一个有思想的人环顾四周却发现没有人能引以为同调的时候,他便会体会到阮籍的孤独了.站在思想之巅和站在高山之巅的人一样,一方面会产生俯视众生的骄傲,一方面也少不了"高处不胜寒",曲高和寡的孤独.张毂《古诗赏析》说这首诗写诗人"不合于世",陈沆《i寺比必笺》说"悼围无人也",两人都以为诗中的孤独土要由政治原因造成,这当然不错,但不仅如此.《咏怀诗》"所咏唱的内容,不像从来的五言诗那样是个人性质的哀欢,而是扩展到广大人类全体的问题."《独坐空lL》表现的就不仅是个人的孤独感,更是人类共同的孤独命运.第___,孤独需要抚慰.一个人既不能完全与同类隔离,也不能完全与同类融合.完全隔离,如鲁滨逊~般,不但生存成为问题,而且语言思维能力都可能退化,从而成为"非人";完全融合,个人失去了独立的思想意志,不是成为行尸走肉,就是成为"会说话的工具",本质上也是"非人"的.所以,一个常人在群体之中应该既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又保持13我存在的独立性.但自我的独立存在其实就意味着孤独.孤独使人感到自己的渺小无力和无助,因而产生不安全感:为了重获安全,人必须重返群体中,建立与他人的联系.孤独的诗人到处寻找的"亲友"就是这样的联系人.亲人的意义在于爱和被爱,让人在情感上感到与他人结成一个整体:朋友的意义在丁二志同道合,声气相投,在思想的交流中发现另一个相似的自己;从而淡化或消解了孤独感."陈留阮籍,谯困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村]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成,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丁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任诞》)这七人都不满司马氏的统治,因而崇尚老庄哲学,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心情,其中阮咸还是阮籍哥哥的儿子.和这样的"亲友"在一起,孤独将会被排除在心灵之外.第三,孤独的抚慰常常求而不得."孤独是人的宿命,爱和友谊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将它抚慰."所以孤独的诗人才会到处去寻找可"晤言"的"亲友".但即使是对一般人来说,想要和"亲友"朝夕相伴也很凼难.对于阮籍,"亲友"不是分别,而是不再存在."竹林七贤"中嵇康被杀,向秀,山涛,王戎等进入司马氏政权为官,表面依附司马氏,内心却充满痛苦的阮籍怎么能不感到孤独?《咏怀》其七"徘徊空堂上,忉怛莫我知",十四"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三十七"挥涕怀哀伤,辛酸语谁哉"都表现}}{不被理解,无人可倾诉的孤独.或者在孤独中寻觅"亲友",或者曾经有的"亲友"被迫失去,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没有旅伴的孤独旅程.这就是阮籍所领悟到的人之宿命. "孤独是一个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阮籍的诗为他赢得的无数隔代知音,对孤独的诗人来说,应该是最好的慰藉了.(本文为渭南师范学院资助项目04YKS012成果之一.)参考文献:[1】【日】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徐颖瑛陕西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714000)。
古诗咏怀·夜中不能寐翻译赏析《咏怀·夜中不能寐》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阮籍。
其古诗全文如下: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前言】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
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翻译】又是一个辗转反侧难以成眠者,傲然于物的后的明显写满了孤独。
清冷的月光透过薄薄的窗纱射进室中,清风徐拂,孤雁嘶鸣,只有自己那幽愤的琴声伟传进耳膜。
一切都是那么的寂静,月下独自踯躅着,品味着孤独的滋味,这个世界太Org乱了,或许只有孤独才可以将自己的灵魂拯救吧。
【鉴赏】六朝时期,五言诗的发展成为诗坛的主流。
在正始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应推竹林七贤中的阮籍。
阮籍有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抒写一生的志向、感触,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写夜中不寐,独自弹琴的情境。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直写不寐弹琴之事,中间似有一段忧愁。
幽独不寐原来在《诗经》中就是君子忧时忧世的表现,如《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但此诗全无一字明说忧愁为何,只是在明月清宵之中发散着一片忧愁的气氛。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明月清风的明亮清爽,是中宵实景,正衬出诗人弹琴的高致。
一片心境如明月的澄澈,又如清风的舒爽,寄托于夜半琴声之中,此中原无忧愁可以寻绎,但后面四句的徘徊忧思,却写出夜中不寐的根由,而使如此明亮的夜晚,如此高洁的琴声,都似弥漫着无穷的“忧思”。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由室中之景而移到户外,可看到听到外野北林之间孤鸿、翔鸟的飞翔鸣叫。
孤鸿、翔鸟的飞翔鸣叫,也许另有它们自身的原因,但在明月清宵之中飞鸣,正隐隐提示夜里耸动的一种不安。
诗人与飞鸟,都在这种不安之中徘徊而不寐。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这人与鸟的中夜徘徊,最后只是拥有满怀忧思而已,意望中的事物既不可得见,而只是让忧思淹没自己,触痛心弦而已。
古诗咏怀古迹·其五翻译赏析《咏怀古迹·其五》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古诗全文如下: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前言】《咏怀古迹五首·其五》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组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注释】⑴垂:流传。
⑵宗臣:为后世所敬仰的大臣。
肃清高:为诸葛亮的清风亮节而肃然起敬。
⑶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
纡:屈,指不得施展。
筹策:谋略。
⑷云霄一羽毛:凌霄的飞鸟,比喻诸葛亮绝世独立的智慧和品德。
⑸伊吕:指伊尹、吕尚。
⑹萧曹:指萧何、曹参。
【翻译】诸葛亮大名永远流传天地间,他的清高品德令人肃然起敬。
三分天下建立蜀国尽心运筹,千秋万代他像大鹏翱翔云空。
与伊尹吕尚相比分不出上下,指挥若定萧何曹参也显失色。
可惜汉室国运不济终难复兴,但他依然坚决献身竭尽忠心。
【赏析】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
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
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
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
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
“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
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诗歌鉴赏】杜甫《咏怀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杜甫《咏怀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杜甫《咏怀二首》原文人生贵是男,丈夫重天机。
未达善一身,得志行所为。
嗟余竟?轲,将老逢艰危。
胡雏逼神器,逆节同所归。
河雒化为血,公侯草间啼。
西京复陷没,翠盖蒙尘飞。
万姓悲赤子,两宫弃紫微。
倏忽向二纪,奸雄多是非。
本朝再树立,未及贞观时。
日给在军储,上官督有司。
高贤迫形势,岂暇相扶持。
疲?苟怀策,栖屑无所施。
先王实罪己,愁痛正为兹。
岁月不我与,蹉跎病于斯。
夜看丰城气,回首蛟龙池。
齿发已自料,意深陈苦词。
邦危坏法则,圣远益愁慕。
飘?桂水游,怅望苍梧暮。
潜鱼不衔钩,走鹿无反顾。
??幽旷心,拳拳异平素。
衣食相拘阂,朋知限流寓。
风涛上春沙,千里侵江树。
逆行少吉日,时节空复度。
井灶任尘埃,舟航烦数具。
牵缠加老病,琐细隘俗务。
万古一死生,胡为足名数。
多忧污桃源,拙计泥铜柱。
未辞炎瘴毒,摆落跋涉惧。
虎狼窥中原,焉得所历住。
葛洪及许靖,避世常此路。
贤愚诚等差,自爱各驰骛。
羸瘠且如何,魄夺针灸屡。
拥滞僮仆慵,稽留篙师怒。
终当挂帆席,天意难告诉。
南为祝融客,勉强亲杖屦。
结托老人星,罗浮展衰步。
杜甫《咏怀二首》翻译待更新杜甫《咏怀二首》赏析《咏怀二首》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
【杜甫的诗词全集 68首诗全集下载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阮籍《咏怀诗》赏析阮籍《咏怀》:政治抒情组诗的出现苦闷与旷达渊永的滋味与隐约曲折的风格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朝政,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
此时文人的命运与建安时大不相同。
拥曹的何晏、夏侯玄人被杀。
嵇康拒绝与司马氏合作,亦惨遭杀害。
阮籍本有济世志,但不满于司马氏的统治,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最后郁郁以终。
山涛本来与阮籍、嵇康等人为友。
同在“竹林七贤”之列,后来投靠司马氏。
正始十年司马懿父子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权利后的十年间,全国进入恐怖状态。
(只到高平陵政变十六年后,司马氏才最后取而代之,夺了曹家的帝位。
)这一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了危机感和幻灭感。
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故阮籍诗“颇多感慨之词”(钟嵘《诗品》)和“忧生之嗟”(李善《文选注》),嵇康诗亦“多抒感愤”(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八)。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以时而论,则有……正始体。
”注云:“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所作,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
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阮籍的《咏怀诗》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其诗或者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如:“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
咏怀拼音版古诗咏怀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骆宾王)咏怀拼音版注音:shào nián shíshìqiǎn ,bùzhījiāo dào nán 。
少年识事浅,不知交道难。
yīyán fēn ruòguì,sìhǎi chòu rúlán 。
一言芬若桂,四海臭如兰。
bǎo jiàn sīcún chǔ,jīn chuíxǔbào hán 。
宝剑思存楚,金锤许报韩。
xūxīn túyǒu tuō,xún jìliàng wúduān 。
虚心徒有托,循迹谅无端。
tài xīguān shān xiǎn ,xūjiēsuìyuèlán 。
太息关山险,吁嗟岁月阑。
wàng jīshūhuìsú,shǒu zhuōyìhuái ān 。
忘机殊会俗,守拙异怀安。
ruǎn jíkōng cháng xiào ,liúkūn dúwèi huān 。
阮籍空长啸,刘琨独未欢。
shíbùtíng fāng liǎn ,sān qiūlǒng yuètuán 。
十步庭芳敛,三秋陇月团。
huái shūfēi jìn yì,sōng wǎn yèlíng hán 。
槐疏非尽意,松晚夜凌寒。
bēi diào xián zhōng jí,qióng chóu zuìlǐkuān 。
古诗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唐朝: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译文及注释【译文草木摇落深深地体会到宋玉悲秋的原因,风流儒雅可以做我的老师。
面对千秋往事惆怅不已,洒下泪水,虽然生在不同的朝代,但萧条感相同。
江山故居空留下文采,云雨荒台难道是梦想?最可叹楚主宫殿已经不存在,船夫还指点猜疑。
】【注释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鉴赏《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是第二首,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
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
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
全诗通篇用赋,遣词造句讲究铸炼,清丽自然。
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
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
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
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
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
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
这诗便是诗人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
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其辞旨又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
“风流儒雅”是庾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
古诗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一》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唐朝:杜甫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译文及注释【译文战乱中在长安东北一带流离,天地间漂泊在西南地区。
长久地停留在三峡的房屋中,在五溪与溪人一同住在山里。
羯胡事主狡猾反复无常,诗人伤怀的时候还没有回还。
庾信一生最凄凉,晚年作的诗震动了江关。
】【注释⑴支离:流离。
⑵羯胡:指安禄山。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鉴赏《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首是第一首。
战乱中诗人流离失所,漂泊西南,心中愁苦,更加思念故乡,借凭吊庾信,抒发自己的情怀。
全诗感情深沉,诚挚感人。
浦起龙《读杜心解》认为:“此‘咏怀’也,与‘古迹’无涉,与下四首,亦无关会。
”意思是《咏怀古迹》借古迹以抒己怀,专咏古迹,合则为组诗,分则为咏怀。
首言庾信,次及宋玉、王嫱,皆叹其才之不得用;咏蜀主刘备与诸葛武侯,感君臣际会之难;通过怀古,抒发自己的身世感叹和内心感受。
“支离东北”、“漂泊西南”,直指诗人最痛心之处,概括了无数离乱痛苦和无限愁肠。
“东北风尘”指安史之乱;“西南天地”指逃亡蜀中。
三四句承上,正面抒写“漂泊之感”。
“三峡楼台”,说夔府山居,“淹日月”,写久滞无聊。
夔南五溪是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处之地,因此称“衣服共云山”。
久滞异地,无限痛楚,却冠以“楼台”、“日月”、“衣服”、“云山”的轻松之词,这是以乐写哀的手法。
五六句宾主双关,以流水对句,转入时事。
“羯胡”句追述安禄山叛乱。
“词客”句以词客自比,并连带下文庾信,写自己漂泊西南。
七八句承“哀时”,以庾信作结。
庾信之“萧瑟”代指杜甫自身之萧瑟;庾信之“暮年”实为杜甫之暮年;“词客”之“暮年”只有“诗赋”可慰“平生”,这是自慰,自哀,诗人正是从咏古中以述怀,庾信以其绝世之诗赋“动”其“乡关”之思,杜甫也正是以其绝世之诗歌“系”其“故园”之心。
古诗词鉴赏:《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深度解读教案。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全篇共八十二首,分别描写了杜甫对祖国和人民的忧虑和感悟。
其中《其一》是这八十二首中的首首之作,也是最为著名的一首。
我们来看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安禄山、史思明起义,唐朝内乱局面加剧。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杜甫的生活环境遭到了巨大的打击。
此时,他身临其境,亲身经历战争、饥饿、贫困等种种苦难,对祖国和人民充满了忧虑。
于是,他创作了《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感慨。
历史背景的介绍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杜甫创作这首诗的初衷,下面我们再来看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第一句:“新垣别来几时见,惟春江花月皆相似。
”这句话描写的是此时的杜甫的内心状态,他思念遥远的友人。
但是,他用“惟春江花月皆相似”来平复内心的不安,表达了他的豁达和乐观。
这种表达方式很有杜甫的特色。
第二句:“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
”这一句话则转变了语气,表达了杜甫对人生的理解。
他认为,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个世代的人,生命依旧会延续下去。
而江月则是绵延不绝地在流淌,恒久不变。
人生和江月的相似之处,是它们都在不断地流动,不断地变幻,却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第三句:“往往取酒还独倚,倚取相如赋咏时。
”这一句话则是展现了杜甫对过去的怀念。
他在这里提到了相如的赋文《离骚》,寄托了自己对古人的崇敬之情。
但是,他用“取酒”和“倚独”来表现自己的情怀,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的孤独和无奈。
第四句:“滴滴金波香不断,江女才应顾而思。
”这一句话则将情感转移到了江女身上。
这里的“江女”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沧浪之女,是水墨画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杜甫用“滴滴金波”来描绘这个形象,并赋予其“香不断”的属性,表达了他对江女的美好愿望。
但是,最后一句话“江女才应顾而思”却让人惋惜,杜甫似乎是在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无望向往。
通过四句话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自然和历史的感悟。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讲座:咏史怀古诗鉴赏一、咏史诗的概念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班固的《咏史》是我国是诗歌史上第一首以咏史为题的诗,真正奠定咏史怀古诗传统的是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
这组诗借咏史来反映寒门知识分子和世族门阀之间的矛盾。
这种叙述历史与抒发情怀的结合,成为咏史怀古诗词的传统,被后世诗人传承沿袭。
二、怀古诗的特点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4)语言:含蓄蕴藉(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6)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7)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8)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三、怀古诗常用的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6、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四、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步骤和方法。
要弄清史实。
咏史怀古诗的题材决定了诗词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因此鉴赏的第一步,就要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像赤壁、金陵、汴河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当然,诗词的注解,有时也能很好地帮我们完成这第一步。
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法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时触发感慨的媒介。
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要领悟感情。
诗人咏史怀古,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要分析写法。
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
也有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
另外,引用典故也是咏史怀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五、理解并背诵以下诗词。
1、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①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②《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1)该诗连用两个“笼”字,试谈谈其表达效果。
两个“笼”字,既突出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又寄予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2)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表面上,诗人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其实,在场听歌的应是达官显贵,所以这句实乃对那些达官显贵不以国事为重而贪图一时享乐的抨击。
2、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此诗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
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
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
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骊山顶上。
作者让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的。
3、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大乔、小乔为江东著名美女,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
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撰《铜雀台赋》,有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东朝夕之与共。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两句何意?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这两句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曹操的文才武略并不逊于周瑜,就军事力量而言也远远超过孙刘联军,赤壁一战,曹军败北,周瑜不过是有东风之助而成功,不能以一战而论成败,这正表现了杜牧卓越的史识。
4、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乌江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5、金陵怀古刘禹锡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冶城:在今南京朝天门一带,传为吴王夫差冶铸之地。
②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郊。
(1)、本首诗咏叹的主旨是什么?感叹朝代兴亡之变化,盛衰无常,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首联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景?早上和傍晚。
(3)、“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句有何深意?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
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
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
6、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乌衣巷为东晋以来王、谢两世家居住之地。
王导谢安曾贵为宰相,显赫一时。
“王家书法谢家诗”也足以让人仰怀。
(1)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7、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石头城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
战国时,楚国就在清凉山一带筑金陵邑。
公元212年孙权重筑,改名为石头城,城依山临江,南靠秦淮河口,形势险要,为六朝江防要地。
张勃《吴录》载:诸葛亮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这首诗的感情是怎样的?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表达的主旨是什么?诗人以不变写变,山、潮、水、月伴寂寞空城,而六朝繁华已成旧时陈迹。
借六朝的衰亡来抒发物是人非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8、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注:①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②越中:即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同是李白的怀古诗,但两首的艺术手法和抒发的思想感情都不相同。
请结合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