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断油、气、水层
• 岩屑、井壁取心及钻井过程中油气显示是油 气层最直接的表现,也是解释油、气、水层 的重要依据。测井资料的综合解释是一项非 常重要的工作,必须在岩心、试油及测井等 资料的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岩性、物性、 含油性、电性的一般规律并参考电性解释的 定性、定量成果,如各种地质参数(如孔隙 度、含油饱和度等)。以及估计生产能力的 各种快速直接显示(如可动烃量、相对渗透 率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正确评价油气 层。
• “不动水”的主要成分是束缚水,其含量随着产 层孔隙直径变小和微毛细管孔隙的增大而增加。 因此与组成岩石骨架的粒度大小和充填于孔隙内 的粘土含量有关。即使孔隙内束缚水的相对含量 接近或超过了油气的饱和度,也不能改变其不流 动的特性,产层依然只产油气而不出水。所以, 只含“不动水”(束缚水),不含“可动水”是 油气层普遍具有的特点。
(三)油、气、水各相的相渗透率
• 储集层的产流体性质主要取决于油、气、 水各相的相渗透率。事实上,多相流体 (油、气、水)并存时,储集层的产流体
性质服从多相流体渗流理论所描述的 动态规律,可用多相共渗的分流量方程确
定
若地层呈水平状,则储集层的油、气、水产量(分流量) 可表示为:
KoA P Qo o L KgA P Qg g L
对低渗透率砂岩油气层 的含油性普遍解释偏低
对高渗透率砂眼油气层的含 油性解释普遍偏高
1
2 3
4 5
1,4,5层粒度中值200-250毫米,渗透率>1000毫达西,测井资料含油饱和度60%,解释 为油层.测试结果,日产油层10.9吨,日产水51立米,含水率84.4%
(二)不含可动水
• 在油藏形成过程中,油、气、水对岩石润湿性的差异以 及发生在孔隙内的毛细现象,决定了油、气、水在孔隙 空间内独特的分布方式与流动特点。在油藏未形成前, 储油层本来是一个充满了水的多孔介质。当油气在各种 内、外力作用下,由生油层逐渐向储集层运移时,发生 了油气驱水的过程。但是油气最终不可能把产层孔隙内 的水完全排出,总有一部分原生水或者由于驱动压力无 法克服毛细管阻力而滞留于油气层微小毛管孔隙内,或 者被亲水岩石颗粒表面所吸附。因此,这部分水的相对 渗透率极小,不能流动,称为“不动水”。油、气、 水这种分布形态是油、气层固有的特点,即水主要占据 在流体不易在其中流动的微小毛细管孔隙中或被岩石颗 粒表面所吸附;油气则主要分布于较大的孔道或孔隙内 流体阻力较小的部分,形成只有油气流动而水不能流动 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