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现状和特点及典型案例共21页
- 格式:ppt
- 大小:5.37 MB
- 文档页数:21
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个人日记2010-07-03 19:11:26 阅读44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2009年12月25日银杏乡发生一起涉嫌故意伤害案,当事一方为五名青少年令人震惊的是这五人中有两名初中生两名高中生。
其中最小的当事人不到13岁,最大的年仅17岁。
这起伤害案不光要引起了家长的思考学校的思考还要引起政府的思考全社会的思考。
让全社会都来了解青少年,重视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帮助青少年让他们成长成材。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能否健康成长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存续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当前,青少年的成长从总体上看是健康的、良好的。
但是,不容回避的是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并产生了种种负面影响。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制止青少年犯罪是目前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对此我进行了以下思考: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一般说来,青少年犯罪是指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青少年犯罪以其犯罪主体年龄小、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周期长等因素而倍受人们关注。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在各类犯罪中的比重不断攀升,影响日益增大,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其现状和特点主要表现为:(一)犯罪情节恶劣,犯罪手段升级。
当前,在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重、特大案件比例逐年上升,居高不下。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杀人、强奸、抢劫、盗窃四类重大刑事案件中,每1000件此类案件至少有30件是青少年所为。
而且,从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案例看,其作案手段往往凶恨残忍,犯罪的暴力化倾向十分明显,一些青少年在犯罪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天不怕地不怕的心态,实施犯罪行为极少顾及后果。
(二)犯罪年龄提前,低龄化严重。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有所提前,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据调查,我国青少年犯罪年龄较以前平均提前了2?3岁,其犯罪的年龄阶段大致为:10岁?12岁开始有劣迹,13岁?14岁开始走上违法犯罪道路,14岁?17岁进入犯罪高峰期。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治安和家庭幸福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以一起青少年触犯法律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预防措施,以期为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某市一名17岁的少年小王,因与同学发生争执,持刀将对方刺伤。
事发后,小王被警方抓获,并被以故意伤害罪起诉。
此案在当地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典型案例。
三、案例分析1.犯罪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
小王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父母忙于工作,疏于对小王的关爱和管教,导致小王缺乏家庭温暖,性格孤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在重视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淡薄,法制意识不强。
(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暴力、色情等,使部分青少年沉迷其中,丧失道德底线。
2.犯罪特点(1)低龄化。
小王年仅17岁,属于低龄青少年犯罪。
(2)暴力化。
小王犯罪手段残忍,持刀伤人,体现了青少年犯罪暴力化的特点。
(3)团伙化。
部分青少年犯罪往往形成团伙,共同作案。
3.犯罪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爱孩子,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完善学校教育。
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净化社会环境。
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四、结论青少年犯罪是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足、社会环境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们要加强家庭教育、完善学校教育、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共同预防青少年犯罪,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第2篇一、引言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阶段,然而,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完全成熟,青少年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21年5月,我国某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
被告人小王(化名),男,16岁,系某中学初三学生。
小王因家庭经济困难,加上对网络游戏的热衷,产生了盗窃他人财物的念头。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暗中观察后,小王选择在深夜潜入邻居李某家中盗窃。
经调查,小王共盗窃了李某家中的现金、电子产品等财物,价值人民币2万余元。
二、案件经过2021年6月,李某在家中发现自己家中财物被盗,遂报警。
警方经过调查,迅速锁定了嫌疑人小王。
在警方的审讯下,小王交代了其盗窃的事实。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案件审理案件移送至某市人民法院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对小王进行了审理,并充分考虑了其未成年人的身份、犯罪动机、悔罪表现等因素。
法院认为,小王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但鉴于其犯罪时未满18周岁,且认罪态度良好,悔罪表现明显,故依法对其从轻处罚。
四、案例分析1.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小王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忙于工作,对其关爱不足,导致其产生盗窃的念头。
(2)学校因素:小王所在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未能及时发现其心理问题,也未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3)社会因素:网络游戏的普及,使得一些未成年人沉迷其中,导致其价值观扭曲,追求物质享受。
2. 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在本案中,小王已满16周岁,其盗窃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3.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关心其生活,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第1篇在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青少年犯罪案例的分析,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和预防措施,以期提高全社会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重视,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成长环境。
一、案例一:校园暴力事件案例简介:某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一名高一年级学生因与同学发生争执,持刀将对方刺伤。
事件发生后,受害者的家长报警,警方介入调查。
案例分析:1. 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青少年家庭存在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导致孩子缺乏家庭温暖,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 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导致学生道德观念淡薄。
- 社会环境因素:部分青少年受到网络、影视等不良信息的影响,模仿暴力行为,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2. 特点分析:- 冲动性:青少年时期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冲动行事,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 报复性:部分青少年因受到欺凌或挑衅,产生报复心理,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 团伙性:青少年犯罪往往以团伙形式出现,相互影响,加剧犯罪行为。
二、案例二:网络诈骗犯罪案例简介:一名初中生在网络上结识了一群“朋友”,他们以获取网络游戏装备为名,骗取了这名初中生及其家长的财物。
案例分析:1. 原因分析:- 网络成瘾: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受到网络诈骗分子的诱惑。
- 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容易相信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上当受骗。
- 家庭监管不力: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网络行为监管不力,导致孩子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2. 特点分析:- 隐蔽性:网络诈骗犯罪往往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具有很高的隐蔽性。
- 跨地域性:网络诈骗犯罪不受地域限制,涉案范围广,查处难度大。
- 团伙化:网络诈骗犯罪往往以团伙形式出现,分工明确,具有较强的组织性。
第1篇一、引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然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触犯法律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揭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预防措施,为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参考。
二、典型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市一名16岁少年因抢劫被判刑案例简介:小明(化名),16岁,初中辍学后沉迷网络游戏,因欠下巨额游戏装备费用,遂萌生抢劫念头。
一天,小明与同伙窜至一居民小区,持刀抢劫了一名女性,抢得人民币500元及一部手机。
案发后,小明被警方抓获,并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案例分析:小明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家庭因素:小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离异,缺乏关爱和教育,导致其心理扭曲。
(2)社会因素:小明沉迷网络游戏,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法律意识淡薄。
(3)学校因素:小明初中辍学,缺乏良好的教育,未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案例二:某县一名17岁少女因参与聚众斗殴被判刑案例简介:小芳(化名),17岁,高中在读生。
一天,小芳因与同学发生矛盾,遂纠集多名同学,持械与对方发生斗殴。
在斗殴过程中,小芳将对方打成重伤,后被警方抓获。
经审理,小芳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案例分析:小芳参与聚众斗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情绪冲动:小芳因与同学发生矛盾,未能控制情绪,导致行为失控。
(2)法律意识淡薄:小芳对聚众斗殴的法律后果认识不足,未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承担法律责任。
(3)同伴压力:小芳在同学中受到不良影响,认为参与斗殴是一种勇敢的表现。
3. 案例三:某市一名15岁少年因盗窃被判刑案例简介:小强(化名),15岁,初中在读生。
小强因沉迷网络游戏,经常向同学借钱购买游戏装备。
然而,小强并未偿还借款,反而变本加厉,开始盗窃同学的钱财。
在一个月内,小强先后盗窃了5名同学的财物,共计人民币2000元。
案发后,小强被警方抓获,并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案例分析:小强盗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家庭因素:小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关爱和指导。
第1篇一、前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然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报告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青少年法律案件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措施,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二、案件概况(以下数据仅供参考,具体数据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1. 案件数量: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占总犯罪案件的比例逐年提高。
2. 案件类型:主要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强奸、聚众斗殴等。
3. 案件特点:作案手段狡猾、暴力倾向明显、团伙作案现象增多。
三、案件分析(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 年龄特点:青少年犯罪主要集中在14-18岁年龄段。
2. 性别特点:男性青少年犯罪比例高于女性。
3.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青少年犯罪比例较高。
4. 家庭背景: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青少年犯罪比例较高。
5. 心理特点:青少年心理发展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冲动、自私、缺乏责任感。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 家庭教育:部分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忽视了对孩子的关爱和引导,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学校教育:部分学校教育存在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和法制观念的培养。
3. 社会环境: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网络游戏、影视作品等,容易使青少年产生模仿心理。
4. 网络因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四、预防措施(一)家庭教育1. 加强亲子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2.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 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防止孩子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1. 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
2.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三)社会环境1. 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2. 加强对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等内容的审查,防止不良信息传播。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突出。
其中,盗窃犯罪尤为严重。
本文以某市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为例,对青少年盗窃犯罪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一)案件基本情况2019年5月,某市一名15岁的中学生李某,伙同另外两名未成年人盗窃了一辆停放在小区内的摩托车。
三人将摩托车盗走后,将摩托车卖掉,得款共计5000元。
案发后,李某等三人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件处理结果经审理,法院认为李某等三人构成盗窃罪,依法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
另外两名未成年人因年龄较小,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二、案例分析(一)未成年人盗窃犯罪的原因1.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缺失、家长监管不力是导致未成年人盗窃犯罪的重要原因。
在案例中,李某的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他的教育和关爱,导致他形成了不良习惯。
2. 社会因素:社会不良风气、网络诱惑等因素对未成年人产生了负面影响。
案例中,李某在网络上接触到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信息,受到不良影响。
3. 个人因素:未成年人心理发展不成熟,道德观念淡薄,自制力差,容易受到外界诱惑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未成年人盗窃犯罪的法律问题1. 刑事责任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在本案中,李某已满十四周岁,其盗窃行为构成盗窃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2. 刑罚适用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第七十三条,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同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
在本案中,法院依法对李某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犯罪从轻处罚的原则。
3. 刑罚执行问题: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执行,应当注重教育和挽救。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本文以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为切入点,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特点和防范措施进行深入分析。
二、案例介绍某市某中学学生李某,因与同学发生纠纷,持刀将同学刺伤,致其重伤。
案发后,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经审理,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三、案例分析1.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
在李某的案例中,其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李某由祖父母抚养长大。
由于缺乏关爱和教育,李某形成了不良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在德育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李某的不良行为。
(3)社会环境的影响。
李某所在地区治安状况较差,周边存在不良风气,使得李某逐渐走上了犯罪道路。
2.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1)犯罪动机简单。
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因一时冲动、发泄情绪或寻求刺激而犯罪。
(2)犯罪手段残忍。
由于未成年人心理和生理发育不成熟,犯罪手段往往残忍、恶劣。
(3)犯罪团伙化。
部分未成年人犯罪往往结成团伙,共同作案。
3. 未成年人犯罪防范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关爱和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完善学校教育。
学校要加强德育教育、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
(3)净化社会环境。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纠正心理问题,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结论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完善学校教育、净化社会环境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第2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5月,某市发生一起抢劫案。
被害人李某(男,22岁)在夜间回家途中,被三名未成年人拦截,对方要求李某交出身上的钱财。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法制讲座里心司法所李凤华老师同学们:大家好!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对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专家、学者以及热心于预防青少年工作的人员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办法,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
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预防未成年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
对青少年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一)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
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有者,就是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主人翁做案手法,称英雄,无所顾忌,不顾后果挥刀作案,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
(二)、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
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
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值得重视的是,有的少年深受黄色、淫秽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精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三)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
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二、以案说法小学生违法犯罪案例敲诈勒索危害大,遵纪守法最平安。
案例描述:2010 年 4 月,某县中心小学六年级两位女生麻某、张某,以骂、打等威胁手段从同村的一年级一位女生麻某手中拿来饭卡让自己打菜刷卡,并不让她跟老师、家长说。
后来,一年级女生的家长发现这段时间女儿饭卡消费数比较大,便问女儿原因才发现这一情况,便向学校反映。
湖北省宣恩县民族实验中学肖秀菊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常被人们喻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然而,当前因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部分青少年。
使当今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日益上升。
那么,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又是什么?其违法犯罪又有何特点?我们应当怎样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呢?通过这次调查,同学们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㈠、青少年违法犯罪以暴力型、物欲型为主。
先看下面一则材料:宣恩县法院二○○一年审理的案件,按年龄分类,其中,十七件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抢劫案四起,涉案9人;强奸案三起,涉案7人;重伤案一件,涉案1人;盗窃案件五起,涉案5人。
暴力型案件所占比例占77.5,在全县犯罪案子中所占比例高达29.4。
这则材料表明,青少年暴力性犯罪比例如此之大,不得不令人深思!暴力性犯罪是以给被害人造成肉体上的损害为主要手段或以人的生命、健康为直接侵害对象的各种犯罪。
另据统计,在全国,青少年涉及的故意杀人、抢劫案件各占总数20%以上,故意伤害、强奸、绑架等也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且近一两年呈上升趋势。
㈡、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团伙性特点。
团伙犯罪案件较多,甚至还有的形成犯罪集团。
青少年罪犯虽年轻力壮具有体力优势,但由于他们的思想还不是太成熟,缺乏作案经验,对犯罪心理压力大,且他们大都实施暴力犯罪,担心被害人反抗,总觉得单个人作案势单力薄,故他们经常纠集几人去共同作案形成犯罪团伙甚至犯罪集团,这样既能使部署安排周密,又能在力量上足以抵制被害人的反抗。
在宣恩县二○○一年度的十七件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团伙作案就达六起,比例高达35.3。
㈢、青少年犯罪者的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
青少年罪犯中,大都接受的文化教育少,好多人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初中以下文盲、半文盲占90%以上㈣、青少年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
经调查得知,我县二○○一年度中的十七件青少年犯罪案件,涉案25人。
未成年竟然达六起13人,其中16岁以下的少年犯竟然达11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