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语文初中九年级上册8论教养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4
课题时间教学内容论教养部编本语文九年级上册主备人审核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
情感、价值观: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第一课时创设一.导入新课情景二.作者介绍。
教师讲解导入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
利哈乔夫被誉为学生笔记新课“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
”1【利哈乔夫】(1906—1999),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
三.字词正音恪守允诺愚蠢谚语涵养尴尬箴言妨碍絮絮叨叨大发雷霆汲取自吹自擂矫揉造作积淀贸然遵循自主探究四.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2、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出论题,分析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
学习第二部分:(2-12)分析讨论真正的教养的表现。
教师辅导学新知精讲点拨第一层:(2-10)从反面展开论述,列举“无教养”的种种表现。
生自学第二层:(11、12)从正面展开论述真正的教养是什么。
第三部分:(13-18)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指出同伴互助突破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解决难题2疑点第一层:(13、14)探讨优雅风度的表现。
第二层:(15-18)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的准则。
展示交流自学成果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做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①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家里;②要有优雅的风度。
5.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
对此,你怎么看?人往往注重外在的形象,在家里却不拘小节,表现更真实,从家庭入手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教养,而不仅仅是表象。
第二课时文本精读第1段与第2段分别有什么作用?[第1段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8.论教养一、明确课标要求〔一〕教学目标1.结合旁披注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教养〞的真正含义,领悟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从小事中挖掘出蕴含的道理和意义的方法。
3.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思考教养的真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观点的。
2.难点:理解教养的本质,并从中懂得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二、教学过程展示〔一〕新课导入1.名言导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
她是花丛中最娇嫩的而又最质朴的、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呢?获得教养的途径又有哪些?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一文,一同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2.作者简介课件出示曾为俄罗斯学院院士的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是当代最卓越的学者、作家。
他的著作《善与美书简》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信集,是高尚导师的倾心话语,书信没有具体的收信人,而是面向所有读者,旨在告诉他们走善良的道路是最可行的道路,也是一个唯一正确的道路。
其才华在于循循善诱,擅长跟读者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
《论教养》就选自利哈乔夫的《善与美书简》。
【设计意图】引述关于教养的名言警句,引出课题,有助于学生直接进入课堂学习环节,有助于学生精力的尽快集中。
通过简介《善与美书简》,让学生大致了解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同时了解了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内容倾向和读者群体,为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做好铺垫。
〔二〕走进课文环节一:自主阅读,圈点批注1.读晓文题预设:“论教养〞中,“论〞一字,确定了文章的议论性质;“教养〞是本文的论题,也隐含着文章的论点,“有教养〞“真正的教养〞等。
《论教养》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论教养》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教养》优质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教养》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篇1教材分析《论教养》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
作者在阐述观点时,运用材料进行论证,论述严密,说服力强。
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提高我们对人生的认识。
学习本单元的,要了解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提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自读课文,掌握重要的字词。
2、自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找出作者的观点,通过课文内容讨论,理清文章思路。
3、自读课文,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4、体会交流,谈谈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安阳的狗叫人事件的图片和资料。
同学们怎么看待事件中的狗的主人。
学生讨论交流。
我们为什么比较反感,是因为养狗的人没有教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苏联作家利哈乔夫的一篇关于教养的文章。
二、自读课文,基础检测1、注意文章中的重要字词。
2、找一找每一段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把你印象深刻的句子读一读。
师引导小组学生交流三、自学探究,明确观点1、关于教养,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转化一下思路:怎么做,才能有教养?作者在文中怎么论述的。
)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结尾重提,深化中心。
四、自学探究,明确思路借助文章的助读提示,讨论以下问题?1、引导学生勾画出“无教养”和“有教养”的表现。
作者这样安排的顺序有什么秘密?举例、对比,突出有教养的必要和重要。
引导学生思考“先写有教养,再写无教养,也是对比,可以吗”,让学生明白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
巧用对比,深刻说理——《论教养》自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认识对比论证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运用对比论证进行说理。
2、阅读利哈乔夫的几篇“书简”,从中获得“真善美”的精神滋养。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认识对比论证的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对比论证进行说理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前几天,我们通过学习《敬业与乐业》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了解了议论性文章的基本知识点。
今天,我们就以《敬业与乐业》为范例,自学利哈乔夫的《论教养》,巩固议论文知识点,并重点研究对比论证在议论文中的运用。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出示范例,引领学习教师出示《敬业与乐业》思维导图,讲解文章论证思路,重点讲述对比论证在文中的运用。
三、模仿范例,自学文本1、学生自读《论教养》,圈点勾画关键语句,思考文章论证思路。
2、仿照《敬业与乐业》的思维导图,以小组为单位,画出《论教养》的论证思路。
并结合《跃出误区的艺术》和《择善而从》两篇文章,分析对比论证的运用方法。
(学生组内交流探究)示例:师生共同总结《论教养》对比论证的特点和作用:五、分析例文,走出误区出示例文:春田中学学生良好的教养来自于言行举止的规范,更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尊重。
我确信,一个学生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学校对老师的态度,对待保洁阿姨的态度,看他和同学们关系究竟怎么样。
一个春田学子,假如他对待老师彬彬有礼,足够礼貌,可是在走廊里遇到保洁阿姨却视而不见,那么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春田学子。
一个春田学子,假如他自习时不打扰别人,不影响班级纪律,可是别人有求于他时他却漠不关心,毫不在意,那么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春田学子。
找出这篇文章中的对比论证,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预设:“假如他自习时不打扰别人,不影响班级纪律,可是别人有求于他时他却漠不关心,毫不在意”对比不在一个基准点上。
改为“假如他自习时不打扰别人,不影响班级纪律,可是在板答进出时却不注意推拉凳子的声音”六、总结本课,布置作业教师总结:从利哈乔夫的这几篇“书简”中,我们不但了解了对比论证的运用方法,更可以看到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用生活中大量生动有趣的事例,循循善诱的教导我们该如何获得“最美好的生命”。
《论教养》教学设计教材解读:《论教养》是一篇议论文。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
作者不泛泛而谈,而是从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不过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循着教养——风度——优雅举止这个线索娓娓道来,富有现实意义。
主线明晰,从教养来自何处,到真正的教养是什么,作者举例的生活现象具体而又有普遍性,所发的议论切中事理的本质,极易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文章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本文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是值得中学生一读的,也值得师生共同探究。
这是对青少年实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较好的范文。
学情分析:因为现有阶段教材使用版本不同,我校部编版教材仅有七、八两个年级在使用,所以在授课时,我所教学的班级是七年级的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议论文只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对于分析中心论点,深入探究文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还存有一定的问题。
《论教养》一文的语言比较浅显易懂,学生在自读时,对内容的理解并不难,但是要想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概括作者的中心论点,还存有一定的问题。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书上已经给了部分旁批,设置了几个较基础的问题,课后也给了详细的阅读提示。
所以在梳理文章内容时,我主要采用质疑法和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尽量自己理解内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同时,“教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热门话题,能够通过发散思维,结合生活实际讨论教养问题,加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认知,同时实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教学设想: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书上已经给了部分旁批,设置了几个较基础的问题,课后也给了较详细的阅读提示。
所以对于内容的整体把握和探究思考,我主要采用课前预习,课上自主探究合作、质疑答疑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同时,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本文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利用现有教材内容,启发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并通过微课教学,进一步掌握补充事实论据的语言表述要求,试着对本文的观点实行论据的补充,将阅读训练与写作相结合。
《论教养》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2.掌握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
4.体会本文语言的严密性,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关键的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通过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3.体会议论语言的严密性。
4.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优雅的风度,让学生成为有教养的人。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教养的内涵2.理清文章的脉络重点难点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
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更是最质朴的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
”那么一个人怎样做才是有教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看看大师的观点。
(板书题目)二、补充材料,检查预习1.PPT展示一些有关教养的名言和事例。
2.检查预习的重要字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感知课文内容。
2.分组讨论,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开门见山,引人论题。
第二部分(第4~12段):无教养和有教养的表现。
第一层(第4~10段):无教养的表现。
第二层(第11.12段):有教养的表现。
第三部分(第13~16段):优雅风度是有教养的外在表现第四部分(第17.18段):进一步强调,有教养就是要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四、再读课文,重点突破1.从文中看,作者认为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明确: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前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2.从文中看,作者认为有教养的人应该怎样做明确: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3.在作者看来,“教养”很具体,它具体体现在哪里?明确:在作者看来,教养就体现在人们的言谈举止的细节中4.作者认为有教养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什么?明确:优雅风度。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教养”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过程,“教养”与品味无关,它源自于你内心对人的尊重。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参考教案2一.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的一篇文章,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
本文主要通过作者对教养的见解,引导读者思考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教养。
文章语言简洁明了,观点鲜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他们在学习本文时,能够理解作者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但部分学生可能在文中某些难懂词语和句式上存在理解障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如何分析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实际进行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培养良好的教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分析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实际进行思考。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给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案例、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生词,准备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契诃夫及其作品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观点,并提出问题:“什么是教养?为什么说教养很重要?”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否具备良好的教养,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8*论教养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经常听见有人在骂:“你真是没教养!”那么,教养是什么呢?教养来自哪里?体现在哪里?教养,离我们有多远呢?教养和礼貌、教养和风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今天,我们就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去一探究竟。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利哈乔夫(1906—1999),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
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38年,进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在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生难字词(1)字音彬.彬有礼(bīn)贸.然(mào)涵.养(hán)恪.守(kè)矫.揉造作(jiǎo) 箴.言(zhēn) 絮絮叨叨....(xù xù dāo dāo)(2)词义【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
【恪守】严格遵守。
【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矫,把弯的弄直。
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朗读指导(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课文中作者认为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明确: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2.课文中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哪里?明确: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8 论教养
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
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
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进一步理解教养的核心内涵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提示】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3—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的含义,本文的语言风格。
1.细读1—2段,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2.速读3—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3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说一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
明确: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明确: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4)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具体表现?
明确: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5)4—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教养。
3.速读13—17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13段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明确: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2)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错误观点的?
明确:作者提出了一个正确的观点: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并对这一态度进行阐述: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并以吃饭和日常生活中的举止为例论述如何关照他人,具有优雅风度。
最后得出结论:优雅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
这样上述的错误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3)请你结合4—10段,分析“优雅”和“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一个是从内心“尊重别人”,一个是“关照的态度”,其实都是“尊重”。
教养是优雅的基础,优雅风度是教养的重要表现,一个人处处时时有教养,就会形成优雅的风度。
4.读第18段,思考: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强调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随机应变的智慧就会具有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启迪。
目标导学三:品味重点句子,理解语言特色
说一说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
..”,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2)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
..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
..谦让和礼让,无论
姓。
明确:(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处方”比喻让人们拥有教养的独特的方法,用语生动形象。
(2)“一律”和“无论”强调了有教养的人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对人们的谦让和礼让是无条件的。
目标导学四:小结整合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
又运用了许多格言式的句子,论述充分,引人深思。
目标导学五:学以致用
1.结合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请你举出我们身边的“无教养”的表现。
2.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一谈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三、板书设计
论教养
利哈乔夫
(1—2)提出问题:“良好的教养”的养成“得之于自身”
(3—12)分析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13—17)阐述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
态度
(18)强调优雅风度的获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