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导学提纲
- 格式:docx
- 大小:145.52 KB
- 文档页数:2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概况。
2、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明朝灭亡的史实。
3、掌握满洲兴起和清朝建立的情况。
4、认识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是历史的进步。
学习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满洲的兴起。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赋”的口号。
【自主学习】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的表现:皇帝多是,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原因:明朝末年,________越发严重,深重,朝廷不断,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____________异常尖锐。
广大农民纷纷,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 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起义过程(1) 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____________”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2)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3)起义军,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4)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________,建立政权,国号________。
3.结果:________年4月,李自成攻占__________,明朝末帝自缢。
被农民起义推翻。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满洲兴起:明朝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不断发展壮大。
2.清朝的建立:1616年,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史称后金。
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
3.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的军队,将其打败。
【合作探究】材料一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大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说教材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明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表现;二是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三是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概况。
二、说教学目标1、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后果。
2、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3、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
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提问:明朝的建立者是谁?…朱元璋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明王朝存在了多少年?为什么走向灭亡?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部分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4-85页,概括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有哪些表现?(1)、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地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剥削。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提问2:中国古代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找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口号、政策、建立政权和推翻明朝。
(1)、爆发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
(2)、口号:“钧田免赋”。
(3)、政策:提出“钧田免赋”口号。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
⑵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了解李自成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⑶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以及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基本史实2、过程与方法分析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明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与农民起义爆发之间的因果联系,提升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腐败导致的社会问题的拓展,激发学生以史为鉴、借古鉴今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后期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表明明王朝走向没落是历史的必然;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是农民起义的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重点】明朝末年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措施。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吴伟业《圆圆曲》的节选,请同学朗读。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解释:《圆圆曲》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一首七言歌行。
此诗通过明末清初名妓陈圆圆与吴三桂的聚散离合,反映了明末清初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委婉曲折地谴责了吴三桂的叛变行为。
这里的吴三桂是明朝末年的一个重要人物,通过他的人生情感经历,可以窥见当时动荡的历史背景。
那么,明朝究竟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吴三桂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接下来进入本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⑴皇帝:沉迷享乐,属于朝政;⑵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⑶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结合史料和书本相关史事部分进行补充: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把持朝政。
奸臣把持朝政,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表现。
2.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的史实,知道满洲的兴起和入主中原。
【重点难点】重点:明朝的灭亡。
难点:明朝灭亡的原因。
【自主学习】一、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1.讨论明末农民起义顺利进军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2.李自成起义军最大的功绩是什么?如何评价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当堂达标】1.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在陕北的原因是()①连年发生大旱②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③官府不顾民众死活④宦官专权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2.他从小喜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长大后,他足智多谋,武艺超群;他经过三十多年征战,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
他是()A.铁木真B.阿保机C.努尔哈赤D.皇太极3.驻守重镇山海关,明朝灭亡后降清,并引清兵入关的明军将领是()A.李自成B.吴三桂C.多尔衮D.吴应熊4.决定李自成成败的关键性战役是()A.山海关战役B.台州战役C.澶州之战D.郾城大捷5.建立清朝的是()A.努尔哈赤B.皇太极C.康熙帝D.乾隆帝6.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是()A.崇祯帝B.明神宗C.朱元璋D.朱棣7.阅读材料: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
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回答问题:(1)上述材料中的“闯王”是谁?他有什么功绩?(2)他领导的农民起义提出什么口号?起义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自主学习】略。
【合作探究】1.顺利进军的原因:明末农民战争最典型的战术是流动作战,具有优越性,起义军时分时合,神出鬼没,使明军疲于奔命。
明军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因为军政腐败,军队没有战斗力,且分兵作战,常常失败,起义军军纪严明,战斗力较强,与明军形成鲜明对比。
失败原因: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明末农民起义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进入北京后,军事首领滋长了腐化思想,政治上处理不当,军队纪律松弛,战斗力下降,在明清军队进攻下功败垂成。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编写人:审核人: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概况,以及明朝的灭亡
2、通过合作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1、明末农民起义、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
2、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讨论学习法
【自主学习、夯基寻困】
自学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请阅读课本84-85页内容,独立思考)1、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2、明朝统治者搜刮百姓的表现?
3、社会动荡:满洲兴起与南下是晚明王朝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威胁。
4、阅读课本86页内容,总结满洲的兴起及对明朝的威胁。
自学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口号、发展、政策、建立政权、推翻明朝。
自学三、满洲兴起与清军入关。
1、简述明朝灭亡的时间、标志。
2、清军是如何入关的?
【合作探究、互助解惑】(温馨提示:请相信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合作探究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链接中考、巩固训练】
完成作业本第17课基础训练部分习题。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17. 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 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2. 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以理解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
3. 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历史、人生、民族观。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以示国威,但明朝统治后期,朝政比较腐败,最终导致明朝的灭亡。
讲授新课:教师展示明朝后期的三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这位万岁爷生平有很多奇葩的爱好,爱玩乐,爱动物,爱美女,爱打仗,真是放荡不羁爱自由。
朱厚照在皇宫大内建有豹房,养有狮子、老虎、大象等各种珍禽猛兽。
他有一次逞能亲自去驯虎,差点被老虎吃掉,幸好被江彬所救。
据说,《金瓶梅》主角西门庆的原型就是朱厚照。
不过,风流太过折阳寿,朱厚照三十一岁就一命呜呼了。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可是他有近20年不上朝听政,是中国历史上辍朝不政时间最长的皇帝。
明神宗罢朝三十年,史学家孟森称之为“醉梦之期”,并说这段时期明神宗“怠于临朝,勇于敛财,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
明熹宗朱由校:明朝第十五位皇帝,1620年―1627年在位时,正是外有金兵侵扰,内有明末起义的忧患时期。
明熹宗朱由校却不务正业,不听先贤教诲去“祖法尧舜,宪章文武”,而是对木匠活有着浓厚的兴趣,整天与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不顾,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
而朝政全都交给了宦官魏忠贤。
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表现。
2.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的史实,知道满洲的兴起和入主中原。
【重点难点】重点:明朝的灭亡。
难点:明朝灭亡的原因。
【自主学习】一、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1.讨论明末农民起义顺利进军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2.李自成起义军最大的功绩是什么?如何评价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当堂达标】1.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在陕北的原因是()①连年发生大旱②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③官府不顾民众死活④宦官专权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2.他从小喜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长大后,他足智多谋,武艺超群;他经过三十多年征战,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
他是()A.铁木真B.阿保机C.努尔哈赤D.皇太极3.驻守重镇山海关,明朝灭亡后降清,并引清兵入关的明军将领是()A.李自成B.吴三桂C.多尔衮D.吴应熊4.决定李自成成败的关键性战役是()A.山海关战役B.台州战役C.澶州之战D.郾城大捷5.建立清朝的是()A.努尔哈赤B.皇太极C.康熙帝D.乾隆帝6.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是()A.崇祯帝B.明神宗C.朱元璋D.朱棣7.阅读材料: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
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回答问题:(1)上述材料中的“闯王”是谁?他有什么功绩?(2)他领导的农民起义提出什么口号?起义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自主学习】略。
【合作探究】1.顺利进军的原因:明末农民战争最典型的战术是流动作战,具有优越性,起义军时分时合,神出鬼没,使明军疲于奔命。
明军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因为军政腐败,军队没有战斗力,且分兵作战,常常失败,起义军军纪严明,战斗力较强,与明军形成鲜明对比。
失败原因: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明末农民起义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进入北京后,军事首领滋长了腐化思想,政治上处理不当,军队纪律松弛,战斗力下降,在明清军队进攻下功败垂成。
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标题:第 17 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本节课的主题是明朝的灭亡。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成立于 1368 年,灭亡于 1644 年。
明朝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和艺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万里长城、紫禁城和北京故宫等建筑物就是在明朝时期建造的。
然而,明朝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政治腐败。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严重,官员们贪污腐败,对人民剥削严重,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此外,明朝还面临着外部的威胁。
清朝的崛起、蒙古族的复兴以及外部列强的入侵都使明朝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最终,明朝在 1644 年灭亡,其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军事失利和人民反抗等。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明朝的灭亡原因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拓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灭亡对中国的历史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灭亡后,清朝取代了明朝的地位,成为中国的统治朝代。
清朝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紫禁城和北京故宫等建筑物就是在清朝时期建造的。
明朝灭亡后,中国的经济、文化和艺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例如,清朝时期的中国电影、文学和音乐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等文学作品都是在清朝时期创作的。
明朝灭亡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清朝时期,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对世界的了解和交往也逐渐增多。
清朝时期,中国成为了一个世界强国,其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
总之,明朝的灭亡对中国的历史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灭亡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公开课说课稿】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7课,主题是《明朝的灭亡》。
一、说教材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对明朝的灭亡原因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
二、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认识明朝的兴衰历程和灭亡原因: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明朝从鼎盛到灭亡的历史过程,并能够分析确定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课堂活动和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并进一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通过教材文本和多媒体辅助材料,向学生详细介绍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明朝的灭亡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2.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包括内部腐败、外部侵袭以及战争和动乱等。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的荣光和辉煌时期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述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通过教材文本和多媒体辅助材料,向学生详细介绍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包括明朝晚期的内外问题、农民起义和战乱等。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讨论,每个小组要撰写一份简短的分析报告。
4.展示分析报告: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分析报告,全班讨论每个小组所提出的原因,并共同总结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5.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关于明朝灭亡的总结文章,并附上每个小组成员的观点和建议。
五、说板书设计黑板上记录以下内容:主题: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认识明朝的兴衰历程和灭亡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六、说教具准备本节课所需要的教具包括: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图片和视频资料。
第17 课明朝的灭亡
学习目标(1)知道明末的政治腐败。
(2)知道李自成起义及灭亡明朝。
(3)知道满清入关的史实。
重点难点重点:满清入关。
难点:满清入关的原因。
自主预学一。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
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大臣结党营私,
争权夺利。
宦官专权。
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背景: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沉重,阶级矛盾激
化,引发农民起义。
2.概况: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军主力。
提出的口号。
1643年攻入西安,建立政权。
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明末皇帝的在绝望中自缢,明朝
灭亡。
三.满洲兴起于清兵入关
1.兴起: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死
后,继位,继续进攻明朝。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次年,改国号为。
1.2.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
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战败,退回北京,随即逃离西
行,最终失败。
学习记录
展示点拨1.完成相应的填空之后,重点讨论探究题。
2.展示按要求主辅展配合,组长提前做好展示任务分工。
梳理小结
当堂检测1.下列农民起义中,提出“均田免粮”口号的是()
A.黄巢
B.张角
C.李自成
D.宋江
2.明朝的建立者和灭亡者是()
A.朱元璋、皇太极
B.朱棣、李自成
C.朱元璋、李自成
D.朱元璋、皇太极
3.下列人物中,对女真族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人物是()
A.耶鲁阿保机
B.元昊
C.铁木真
D.努尔哈赤
4.满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
满族这一称呼是从下列哪个民族演化而来?
A.契丹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D.鲜卑族
5.他从小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长大后,他足智多谋,武艺超群。
他经过三十多年的征战,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
他是( )
A.铁木真
B.阿保机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6.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个王朝的第一位皇帝是( )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顺治帝
D.康熙帝
7.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
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强化
D.专制集权的加强
8.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要想参观朱元璋的陵墓,应到( )
A.安徽凤阳
B.江苏南京
C.河南开封
D.浙江杭州
9.“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政务)。
”这里“罢丞相”的皇帝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雍正帝
D.乾隆帝
10.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最有价值的文物是( )
11.明初,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为何昨晚不悦,宋讷大惊。
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
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
A.君权的强化
B.君臣关系亲善
C.君臣关系紧张
D.大臣昼夜忙于政务12学完明朝君权加强内容后,某班同学在微博上发表评论,有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论的是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A.梵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13.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图像。
请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14.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
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八股取士
B.试题类型繁多
C.以诗词为主要内容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15.穿越时空隧道小明来到明朝,他想参加科举考试,那么他必须准备复习的内容是
A.唐诗 B.《资治通鉴》 C.四书五经 D.《三国演义》16.当年明月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
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一项是
A.废分封立郡县 B.设特务机构锦衣卫 C.郑和下西洋 D.迁都北京
27.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两项都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A.《伤寒杂病论》和《天工开物》 B.《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 C.《九章算术》和《本草纲目》 D.《水经注》和《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