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 格式:pptx
- 大小:7.10 MB
- 文档页数:23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细目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
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观;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
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天”,此指整个“自然环境”而言,包括气候和地域环境。
若“天”与“地”相对而言,则主指“气候”。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不单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社会中的一员,具备社会属性。
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制约。
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必然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而人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交流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平衡、协调,此即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细目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例:中医对感冒的辨证论治1.风寒型感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关节疼痛明显,鼻塞声重,流清鼻涕,口不渴,咳嗽时吐白稀痰,咽喉疼痛不明显,或仅见咽痒,舌不红,苔薄白。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念为核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包括器官、组织和细胞等生理结构,还包括精神、情志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强调人的内外环境相互作用对健康的影响,并致力于通过调节整体功能来维护健康。
二、辩证思维
中医学理论体系注重辩证思维,即以辨证为核心的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强调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全面、准确的观察,并从整体角度思考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进而确定治疗的准确方向。
中医强调治疗原因,而不是只针对症状进行处理。
三、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理论体系基于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但又统一的力量构成,通过不同的相互作用来维持宇宙的平衡。
人体也是阴阳的统一体,因此,中医学理论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归纳为阴阳的失衡状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经络理论
五、四诊合参
中医学理论体系以四诊合参为基本方法。
四诊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诊断方法,通过望察患者的外貌、面部特征等,闻察患者的气味、
声音等,问询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切诊患者的脉搏、脏腑等,从而全面准确地了解病情,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念、辩证思维、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理论和四诊合参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的整体性认知,也反映了中医学理论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医学的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也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学霸笔中医主治记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特点1.整体观念:完整性:人自身统一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2.辨证论治:证:即证候=病机(本质、内涵)(1)同病异治的本质:证候/病机不同(2)异病同治的本质:证候/病机相同3.症:症状和体征,人体对疾病的反应的表象。
病:疾病。
病理变化的全过程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病理概括。
能反映疾病本质的是:证候。
补中益气汤之升阳药:黄芪、升麻、葛根、柴胡。
第三章阴阳学说1.概念:核心词:相互对立、关联有形属阴,无形为阳(联想气血,气属阳,血属阴)2.阴阳的属性:(1)相对性:(2)可分性(昼夜、五脏、四季分阴阳):比如:脾为阴中至阴;冬天为阴中之阴,春天为阴中之阳,夏天为阳中之阳,秋天为阳中至阴;前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水火阴阳征兆,左右阴阳之道路。
(3)可转化3.基本内容:阴阳一体观对立制约(阴平阳秘动态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互根互用(谁也离不开谁):阴在内,阳之守也....;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阳则阴无以化...交感互藏(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高端项目中心消长(在一定范围内,量变):消长平衡:四季中:冬至阳生,夏至阴生,春分秋分阴阳各半;一天中:子时(半夜11点-1点)阳生;午时阴生相互转化(条件:重或极,质变)自和与平衡4.应用:(1)用于说明人体结构:背为阳,腹为阴。
(2)阐述病理变化(3)疾病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4)指导治疗:确定治则,调整阴阳。
(5)指导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5.确定治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阴胜则寒:实寒—寒者热补其不足=虚则补之之阳胜则热:实热—热者寒之阴偏衰:阴虚虚热—补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治啥补啥)-阳中求阴(求啥补啥)阳偏衰:阳虚虚寒—补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治啥补啥)-阴中求阳(求啥补啥)代表方:金贵肾气丸、右归丸第四章五行学说1.概念:五行特性;升腾(火)、生化(土)、生发(木)五行归类:注重五音2.五行内容(1)相生:生理:母子关系异常:母病及子、子病及母、(2)相克:生理:所胜及所不胜病理:相乘(过克)、相侮(反克)(3)五行生克制化:相生相克之间的平衡。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一、二单元讲义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独特理论体系中,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整体,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重要关系和相互影响,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的,脏腑、经络、肢体、孔窍和气血津液等,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从而形成了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的五个生理系统,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从而形成人对自身的有机的整体性认识,并体现于生理、病理和诊治等各个方面。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理环境等的不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
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
由于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其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有一定差异。
在病理上,则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可破坏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则可引发某些身心疾病或使原发疾病恶化。
请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高中议论文:请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理论体系更是博大精深,在世界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资料,欢迎阅读!高中议论文:请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3、个体化医疗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法就是整体思维方法,也就是将人体看成一个复杂的有机的整体,研究和处理疾病时从患者全身或局部入手,然后调动各种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气功等)使之趋向于健康的目的,这是中医学的又一基本思维方法。
中医学对疾病作出诊断,必须以中医学的理论和生理病理知识为依据,并结合望、闻、问、切所得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综合而得出正确诊断。
这里强调整体,当然不是否认局部与病变之间的密切联系,但主要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局部组织器官,必须通过经络和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的密切联系而贯穿整体。
可以说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这一观念直接影响到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为什么说中医学理论体系具有整体观念呢?这是由中医学认识论决定的。
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正确认识和诊断疾病;第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第三,及时治疗。
这三方面紧密联系,互为因果。
因此要正确诊断疾病,必须首先认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趋势、预后、类别,掌握其寒、热、虚、实的属性。
所谓治疗方法,就是依据诊断所确定的方法,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以辨证论治为指导。
否则,如果辨证不准,或所采用的方法不恰当,就会失去疗效甚至危害健康。
对辨证的认识和治疗原则的确立,还取决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病情的轻重缓急、发病季节的冷暖以及舌苔、脉象的阴阳属性的认识。
而这一切,都要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才能进行。
为什么说中医学理论体系具有辨证论治的特点呢?这是由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实践性决定的。
中医学理论体系既重视中医学自身的规律性,又注意总结和吸收现代科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就,突破了西医对人体生理解剖、病理的狭隘性、片面性,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色,更加符合现代疾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实际,值得借鉴。
1.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2。
中医学理论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
发展: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物学、方剂学3。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哲学理论。
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及属性的规定性4.五行:是对金、木、水、火、土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具有肃杀、收敛、清洁等作用木:木曰曲直,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水:水曰润下,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等作用火:火曰炎上,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土:土爰稼穑(se),具有生化、承载、收纳等作用5.五行相生的关系:是指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关系:是指。
.。
.。
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6。
五行相生理论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方法:滋水涵木法五行相克理论治疗原则:抑强,扶弱。
方法:抑木扶土法7。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
8。
肝主疏泄:是指肝气疏通调畅全身气机的功能.表现:调畅精神情志,维持气血运行,促进脾胃消化吸收与输布,协助水液代谢,调节生殖机能.9.五脏的生理功能: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10.心:主血脉、主藏神肺:主宣发肃降、主气、助心行血、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脾:主运化、主升、主统血肝:主疏泄、主藏血肾: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11.奇恒之腑: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合称12。
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13.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15。
精与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互相转化的关系,二者都来源于水谷,均经过有关脏腑的一系列生理活动而生成,故称为“精血同源”16。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的问世。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1.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2.辨证论治的概念:运用中医理论的思维实践过程。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1.精的概念:源于“水地说”。
中医精气神学说的“精”:广义指人体最基本物质,狭义指生殖之精。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两汉时期的元气说同化了之前的各种气概念,“元气一元论”。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客气机:气的运动。
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的过程。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形与神俱。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1.阴阳的含义: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一般的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注意阴阳分属的考核。
2.阴阳的绝对性与相对性:(1)绝对性(2)相对性:相互转化、阴阳中复有阴阳、随比较对象改而改变*上午属阳中之阳,下午属阳中之阴,前半夜属阴中之阴,后半夜属阴中之阳。
*夏天属太阳(阳中之阳),秋天属少阴(阳中之阴),冬天属太阴(阴中之阴),春天属少阳(阴中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