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秋夜同步测试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9月份月考测试卷(带答案解析)一、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共29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折.腰(zhé) 风骚.(sāo) 鲜妍.(yàn) 妖娆.(ráo)B.佝偻.(lǚ) 宽宥.(yòu) 惊骇.(hài) 枉.然(wǎnɡ)C.阴翳.(yì) 觥.筹(ɡuānɡ) 绮.户(qǐ) 累赘.(zhuì)D.冠冕.(miǎn) 麾.下(huī) 珐.琅(fà) 野蔌.(sù)【答案】 D【解析】A项,鲜妍(yán);B项,佝偻(lóu);C项,觥(ɡōnɡ)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嘶哑天骄濡养相得益章 B.呢喃阴翳缀满彬彬有礼C.漫游脏物灰烬李代桃僵 D.飘逸困厄妄想富丽堂黄【答案】B【解析】A.“章”应写作“彰”;C.“脏”应写作“赃”;D.“黄”应写作“皇”。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要解决对食品市场监管的问题,就必须改革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
②这部小说感人至深,作品主人公的,就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③学生没打好基础,,即不切实际地追求所谓远大目标,难成大事。
A.不力原型拔苗助长 B.不利原形拔苗助长C.不利原形好高骛远 D.不力原型好高骛远【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词语的运用能力。
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①句中修饰“监管”,应选择“不力”;②人性形容应为“原型”;③表示自身的因素,应为“好高骛远”。
故选D。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学校对极少数不尊重教师、无理取闹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秋夜(2017·江西省中考)巴金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问了几下。
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
我抬起头,就好像看到先生站在面前。
仍旧是矮小的身体,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
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
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
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不管窗外天空漆黑,只要他抬起眼睛,整个房间就马上亮起来,他的眼光仿佛会看透你的心,你在他面前想撒谎也不可能。
不管院子里暴雨下个不停,只要他一开口,你就觉得他的每个字都很清楚地进到你的心底。
他从不教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倘使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
他一点也没有改变。
他还是那么安静,那么恳切,那么热心,那么慈祥。
他坐在椅子上,好像从他身上散出来一股一股的热气。
我觉得屋子里越来越温暖了。
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
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
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
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
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颗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
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①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
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他站起来,走到窗前,②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跟着他到了窗前。
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一直在燃烧,一直在给人们指路。
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水调歌头中秋》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水调歌头中秋》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水调歌头中秋》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第8课《水调歌头中秋》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苏轼,字,号,与《水调歌头》一词的小序中提到的“子由"(即弟弟)及父亲同为“ ”。
答案:子瞻|东坡|苏辙|苏洵|唐宋八大家解析:本题填空较多,注意题干中的提示信息,根据所学所记和知识积累直接填答即可.点评:苏东坡是我国古代著名词人,有关他的信息在明确记忆。
2、“水调歌头”,是,其作用是规定一首词每句的、等.答案:词牌名|字数|平仄解析:本题填空较多,注意题干中的提示信息,根据所学所记和知识积累直接填答即可。
点评:关于古代诗词的常识,在学习时要注意识记。
3、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苏轼.遥问天上宫阙.何事长.向别时圆?低绮.户chánjuān起舞弄.人间清影。
答案:shì|què|cháng|qǐ|婵娟|nòng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判断字词读音和词语,注意易错点,“长”是后鼻韵母,“绮"不读“奇”音,“弄”声母是l不是n,“婵娟"两字都是女字旁。
点评:学习古诗词,要注意难读字的读音,注意识记课文注释的内容。
4、解释加点的词。
把.酒问青天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事长.向别时圆答案:执、持|忍受、禁受|戏弄|常常。
《秋夜》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出自()A.《秋夜》B.《春末闲谈》C.《雨前》D.《风景谈》2.鲁迅《秋夜》一文的体裁是()A.散文B.自由体诗C.散文诗D.杂文3.《秋夜》的主要艺术表现特点是()A.以抒情的笔调记叙人物B.借助对比展开议论C.熔记事、抒情、议论于一炉D.运用象征手法抒情4.鲁迅《秋夜》一文的主要形象是()A.天空B.枣树C.小粉红花D.小青虫5.《秋夜》选自鲁迅的作品集()A.《朝花夕拾》B.《呐喊》C.《野草》D.《彷徨》二、简答题简析鲁迅《秋夜》的时代背景。
三、阅读分析题阅读鲁迅的《秋夜》,回答问题。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
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一种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风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
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
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风骚(sāo) 妖娆(náo) 天骄(jiāo)B.腐烂(fǔ) 嘶哑(sī) 坟墓(mù)C.黎明(lí) 娉婷(pìn) 冠冕(miǎn)D.呢喃(nán) 忧戚(qī) 摇曳(zhuà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是燕在粱间呢喃B引无数英雄竟折腰C一代天娇___D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习近平主席用8个字给人民以动力,给未来以信心。
B.不管新冠病毒在几十个国家出现变异,但并不会过多影响之前研发的疫苗效果。
C.通过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日益频繁起来。
D.草原生态退化趋势之所以得到整体遏制,是因为严格执行了轮牧、休牧等制度的原因。
4.下列对语法知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放眼望去,金黄的油菜花已经开始在山头侵占一寸寸土地,若是再等几天,满山遍野就会成为它的国度。
油菜花田将是一片金黄的花海,它是那么灿烂亮丽。
试想,若是没有阳光,只是看着这片花海都有仰天接受阳光的冲动吧。
它是那么繁茂,整个天空都为之丰盈;它是那么绚烂,全世界似乎都失去了色彩。
A.文中加点的“在”是介词,“侵占"是动词,“满山遍野”是并列式短语。
B.“油菜花田将是一片金黄的花海。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油菜花田是花海”。
C.“若是再等几天,满山遍野就会成为它的国度。
"这个句子是条件复句。
D.“它是那么绚烂,全世界似乎都失去了色彩。
”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5.将下面四句话填在文段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春天的日子多雨,常常淅沥淅沥地下着。
可是只要琴声一奏起来,雨点也似乎活泼起来, _ 。
《秋夜》一、一周知识概述《秋夜》一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
这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的感情。
因此,学习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通过《对岸》中诗人对于“对岸”的富有想象力的图景描绘,体会其热爱大自然,热爱人民,热爱故土,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另外,体会本诗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和儿童心理描写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学习这两篇课文,初步掌握散文诗的特点。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秋夜》1、作者及作品简介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等等。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
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2、创作背景《秋夜》是《野草》中的第一篇,写于“五四”退潮后的苦闷彷徨期。
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北京当时正处在段祺瑞政府的统治下,黑暗势力十分猖獗,革命形势正处于由低潮逐渐转向高潮的前夜。
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他的内心是矛盾的,痛苦而又压抑,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
《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藏匿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2022-2023学年全国初中九年级下语文人教版同步练习考试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10 分,共计30分)二、填空题(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10 分,共计30分)三、默写题(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10 分,共计20分)7. 默写。
(1)_______________,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2)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3)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其一》)(4)_______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5)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诫子书》中常被人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1)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论语》)(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报任安书》)(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畏途巉岩不可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雄飞雌从绕林间。
(李白《蜀道难》)(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课《秋夜》同步练习(冀教版初三上)doc初中语文一.填空题1.«秋夜»是____散文诗集____的第一篇,发表于____年。
2.«秋夜»所采纳的要紧表现手法是_____。
二.单项选择题1.在我的后园,能够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出自〔〕A.«秋夜» B.«春末闲谈»C.«雨前» D.«风景谈»2.«秋夜»的体裁是〔〕A.散文 B.自由体诗C.散文诗 D.杂文三.双项选择题1.散文诗«秋夜»中,象征现实生活中旧势力的景物有〔〕A.小的粉红花 B.直刺天空的枣树C.惊奇而高的天空 D.夜游的恶鸟E.小青虫2.«秋夜»中,寄寓着作者情操的景物有〔〕A.小的粉红花 B.直刺天空的枣树C.惊奇而高的天空 D.窘得发白的月亮E.夜游的恶鸟四.多项选择题1、«秋夜»中所制造的一组象征性形象包括( )A.天空 B.枣树C.蜜蜂 D.小的粉红花2.«秋夜»中现实生活中旧势力的象征物是(A.惊奇而高的天空〞 B.小青虫C.小的粉红花 D.窘得发白的月亮E.夜游的恶鸟3.«秋夜»中抗击黑暗势力的象征物是( )A.小青虫 B.直刺天空的枣树C.惊奇而高的天空 D.小的粉红花E.窘得发白的月亮4.«秋夜»中作者寄寓在象征物上面的思想感情是(A.枣树:对韧性斗争精神的赞颂·B.小青虫:对不自量力,自投罗网者的讽刺C.夜空:对黑暗统治者的憎恶D.月亮:对追求光明而不得者的同情E.小粉红花: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微小者的同情五、判定题1.鲁迅写作«秋夜»时,正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斗争。
· ( )2.«秋夜»中的〝枣树〞形象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斗争豪情的诗意写照。
2024届西安市长安区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试卷120分,时间120分钟一、积累和运用(共5小题,计17分)1.经典诗文默写。
【(1)~(4)题为必做题,在(5)~(6)题中任选一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象万千。
(范仲淹《岳阳楼记》)(2)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其一)》)(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客行悲故乡。
(温庭筠《商山早行》)(5)“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两句诗告诉我们,无论处境如何,都有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智慧地生活,勇敢地面对。
(6)中秋明月洁净、安宁、和谐的寓意,寄托着人们对家国团圆的企盼,对美好生活的珍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正寄以这种美好的愿景。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轮明月,如刚出生的婴儿,剥去层层云纱,呈现在母亲的怀抱。
新的生命诞生了,万般云彩围绕着她露出灿烂。
夜色中,清澈如荷、光亮如玉,跨过重重山梁,越过道道黑影,不急zào,不动声色。
冉冉中,褪去云衣,悄然地让人屏住呼吸,向上、向上!向上的力量让人震hàn,给人以生命的壮观!2.请根据语境,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只填序号)(1)新的生命诞生了,万般云彩围绕着她露(A.lù B.lòu)出灿烂。
()(2)冉冉中,褪去云衣,悄然地让人屏(A.píng B.bǐng)住呼吸,向上、向上!()3.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1)急zào________(2)震hàn__________4.九年级(1)班举办读书分享会。
第1课《秋夜》同步测试
一.填空题
1.《秋夜》是____散文诗集____的第一篇,发表于
____年。
2.《秋夜》所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
也是枣树出自()
A.《秋夜》 B.《春末闲谈》
C.《雨前》 D.《风景谈》
2.《秋夜》的体裁是()
A.散文 B.自由体诗
C.散文诗 D.杂文
三.双项选择题
1.散文诗《秋夜》中,象征现实生活中旧势力的景物有() A.小的粉红花 B.直刺天空的枣树
C.奇怪而高的天空 D.夜游的恶鸟
E.小青虫
2.《秋夜》中,寄寓着作者情操的景物有()
A.小的粉红花 B.直刺天空的枣树
C.奇怪而高的天空D.窘得发白的月亮
E.夜游的恶鸟
四.多项选择题
1、《秋夜》中所创造的一组象征性形象包括( )
A.天空 B.枣树
C.蜜蜂 D.小的粉红花
2.《秋夜》中现实生活中旧势力的象征物是(
A.奇怪而高的天空” B.小青虫
C.小的粉红花 D.窘得发白的月亮
E.夜游的恶鸟
3.《秋夜》中抗击黑暗势力的象征物是( )
A.小青虫 B.直刺天空的枣树
C.奇怪而高的天空 D.小的粉红花
E.窘得发白的月亮
4.《秋夜》中作者寄寓在象征物上面的思想感情是(
A.枣树:对韧性战斗精神的赞颂·
B.小青虫:对不自量力,自投罗网者的讽刺
C.夜空:对黑暗统治者的憎恶
D.月亮:对追求光明而不得者的怜悯
E.小粉红花: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
五、判断题
1.鲁迅写作《秋夜》时,正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 ( )
2.《秋夜》中的“枣树”形象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 )
3.鲁迅是在上海写成《秋夜》的。
( )
六、简答题
1.简述《秋夜》的时代背景。
2.简析鲁迅《秋夜》运用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3.简述《秋夜》中“枣树”形象的象征意义。
·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野草》 1924
2.象征
二.单项选择题
1.A 2.C
三.双项选择题
1.C,D 2.A,B
四.多项选择题
1.A,B,D,E 2.A,D,E 3.A,B,D
4.A,C,E
五.判断题
1.对 2.对 3.错
六、简答题
1.《秋夜》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五四”退潮后的苦闷彷徨期。
鲁迅的苦闷彷徨是他秉承“五四”新文化精
神在进取搏击途中难于避免的,他以求索而产生的苦闷,战斗而
引来的彷徨酿就了《野草》。
《野草》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证明封建军阀统治着的黑暗年代,仍然有生命存在,
这顽强的生命之花不是为着粉饰鬼蜮世界,而是为着“与黑暗捣乱。
”《秋夜》作为《野草》的开卷之作,即表现了顽强开放于地狱边沿的生命之花的精神品格。
2.这篇作品写秋夜后园和室外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把自然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
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
这些形象具有鲜明的特征:天空奇怪而高,眯着冷眼,将繁霜洒在园中的野花草上;小粉红花在夜气的侵袭下瑟缩发抖,做
着春天的梦,对未来抱有希望;枣树则饱经沧桑,知晓季节变化
的规律,因而不受任何蛊惑,以直而长的枝干直刺天空,一意要
判它的死命;小青虫则不惜牺牲生命去扑火,被誉为“苍翠精致
的英雄”……通过这些形象,作品传达了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
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被摧残者的同情,对追求光明的幼小
者的赞美。
尤其是枣树的形象,表现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不克
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既是作者对这样的战斗者的肯
定,也是其人格、精神的写照。
作品情景交融,诗意浓郁。
象征
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远的特点。
3.枣树形象是作者心灵的对应物,寄寓着精神界战士的品格。
敌视枣树的夜空,其威枚摧折着一切生命的存在,要使秋夜
成为一个生命荒芜的冷酷世界。
在这世界里满是蜷伏着怯弱的生命,惟有枣树是敢于与夜空相搏的孤独的战士。
他不畏惧造物主
的权威,尽管“落尽叶子,单剩干子,”仍然抖擞精神向黑暗进击。
枣树饱经历史的风霜雨雪,有着十分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他冷静地认识到“春后还是秋”,只要黑暗的造物主存在一天,
春天就不会久长。
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赋予他非凡的韧性战斗精神。
枣树的锲而不舍的战斗,将一切现存秩序的维护者搅得不得
安宁,使为繁霜封锁着的秋夜,毫无生命脉息的地狱终将要换个
样子了。
总括来说,枣树形象既象征着一个韧性战斗者,又张扬
一种顽强抗争的精神,从而体现作者的自我思想和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