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互补性文献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217.47 KB
- 文档页数:8
中哈双边贸易互补关系分析中哈双边贸易关系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之间长期以来的重要合作内容之一。
中国作为哈萨克斯坦的重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
中哈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在双方的经济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中哈双边贸易的规模、结构、特点和前景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中哈双边贸易的互补关系。
一、中哈双边贸易规模近年来,中哈双边贸易规模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哈双边贸易额达到了106.8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出口73.2亿美元,进口33.6亿美元,中国对哈萨克斯坦顺差达到39.6亿美元。
双边贸易规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哈萨克斯坦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而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之一。
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对中国具有战略意义,这使得双边贸易规模稳步增长,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哈双边贸易的结构主要体现在商品的种类和商品的交易额上。
哈萨克斯坦主要出口商品包括石油、天然气、矿产品、农产品等,而主要进口商品包括机电产品、化工产品、汽车零配件等。
双边贸易的结构表明,哈萨克斯坦主要出口资源类商品,而主要进口工业品和消费品。
这种结构主要是由双方的经济特点和产业结构所决定的。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哈双边贸易结构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在能源、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合作成果日益显现。
2016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同建设的中亚管道项目正式投产,并且在不断扩大。
中哈合作还涉及金融、工业园区、农业等多个领域,这对贸易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中哈双边贸易的互补特点主要表现在资源、市场和需求等方面。
在资源方面,哈萨克斯坦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巨大。
中哈双边贸易在资源方面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中哈双边贸易互补关系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和扩大,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
中哈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双边贸易合作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
中哈双边贸易互补关系日益凸显,为两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中哈双边贸易的现状、特点和互补关系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其在双边经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中哈双边贸易的现状和特点中哈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在近年来发展迅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2019年,中哈双边贸易额达到了近15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出口额达到90亿美元,进口额为55亿美元。
双边贸易额稳步增长,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双方贸易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哈双边贸易合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能源资源贸易占比较大。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资源储量丰富的国家之一,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储量居世界前列。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对外依赖能源资源需求迫切。
中哈之间的能源资源贸易合作占比较大,能源资源成为两国贸易合作的重要内容。
2. 产品互补性明显。
中哈两国在经济结构上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相互之间的产品供求关系较为明显。
中国具有较强的制造业优势,而哈萨克斯坦拥有丰富的资源资源,因此两国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互补的特点。
中国的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制造业产品在哈萨克斯坦市场上的需求旺盛,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对中国的进口需求也非常大。
3. 近年来跨境电商贸易规模扩大。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跨境贸易政策的放开,中哈之间的跨境电商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这种形式的贸易合作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能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中哈双边贸易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2. 市场需求的互补。
随着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端制造业产品、智能科技产品等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在这些领域具有较强的产业优势和研发能力,能够满足哈萨克斯坦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
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也能够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双方市场需求互补性比较强。
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互补性国贸12-1 韩佳丽摘要:随着“向西开放”的实施以及“一带一路”的建立,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2010年突破200亿大关,是建交初期的50多倍,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哈萨克斯坦则是中国在独联体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中国对外投资第三大目的国。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有这么大的贸易量,主要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有很强的互补性。
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相邻,拥有最多的口岸,许多跨境民族有历史亲缘关系有良好的资源环境和高层次的合作平台。
关键词:新疆哈萨克斯坦贸易互补比较优势一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发展现状(一)贸易路径和手段现今,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进出口主要是通过边境口岸,新疆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贸易口岸有七个,分别是阿拉山口口岸,霍尔果斯口岸,都拉塔口岸,阿黑土别克口岸,巴克图口岸,吉木乃口岸,木扎尔口岸。
霍尔果斯口岸是中国西部距离中亚中心城市运距最短,综合运量最大的国家一类公路口岸。
其中霍尔果斯还有一个更为特殊的区域。
那就是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
它是我国和其他国家建立的首个国际边境合作中心。
中哈国际边境合作区的其中一个亮点----免税政策:免税政策一:入境合作中心境内,每人每天可购买、携带8000元的免税商品;免税政策二:免征境外进入配套区货物关税,环节增值税免税政策三:一次性合法免签停留30天,全年只需12次,即可全年居住在区内;免税政策四:合作中心内的企业,前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后五年减半征收;免税政策五:国务院批复为陆路整车进口口岸,欧洲原产地车运输距离成本骤降;免税政策6:境外货物入区享受保税扶持政策;免税政策7:境内外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办理出口报关手续,实行退税。
中哈两国良好的政治关系,使两国的边境贸易有着稳定且快速的发展,哈萨克斯坦一直主张积极的对外态度,对新哈贸易向外向型贸易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哈萨克斯坦一直在大力发展与中国经贸的往来,从中国进口他们所需要的消费型商品,出口丰富的能源。
中哈双边贸易互补关系分析中哈两国的贸易合作具有非常明显的互补性。
中方主要出口电子产品、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轻工制品、纺织品等制成品,进口石油、天然气、矿产品、棉花、羊毛等大宗商品。
哈方主要出口石油、天然气、矿产品、棉花、金属制品等大宗商品,并进口很多制成品。
首先,中哈两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技术水平差异较大。
中国具有制造业大国实力,而哈萨克斯坦经济以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类为主。
由此产生了互补性。
哈萨克斯坦境内资源丰富,特别是拥有世界最大的铀矿,成为中国进口能源资源和稀土金属的重要供应国之一。
同时,中国也成为了哈萨克斯坦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之一。
其次,中哈两国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
在能源领域,中哈双方可以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或者利用哈萨克斯坦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开展可再生能源合作。
在农业和采矿业领域,可以开展土地开发、棉花、羊毛、铁矿石等资源的交换。
在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可以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和新疆哈萨克斯坦铁路等重大项目。
同时,中哈两国还可以扩大旅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最后,中哈两国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合作。
哈萨克斯坦是“一带一路”重要的枢纽和连接节点,中哈两国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初步达成了多项合作协议,加强了经贸合作的实践基础。
同时,“一带一路”为中哈两国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提高竞争力、增强合作的机会和平台。
综上所述,中哈两国的贸易关系非常具有互补性。
中方拥有制造业大国的工业和科技优势,哈萨克斯坦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
相互合作,将会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双方长期共赢的目标。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分析作者:阿依努尔来源:《时代经贸》2016年第10期【摘要】本文首先对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合作现状进行分析,介绍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并对中哈双边贸易总额、贸易方式以及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进行分析。
其次,在对两国在通道的互补性,供给与消费、资源富集与资源加工的互补性,一带一路与光明大道的互补性等三个方面的互补性分析介绍的基础上,分别计算中哈两国的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结合度指数(TI)、出口产品相似性指数(COS),对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互补性进行定量分析。
然后,结合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分别运用竞争力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竞争性进行定量分析。
【关键词】贸易合作;互补性;竞争性;中国;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壮大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广阔市场。
哈萨克斯坦作为中国对中亚国家长期稳定的第一贸易伙伴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一直很紧密,特别是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以来,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重要节点国家,哈萨克斯坦将与中国展开越来越频繁的贸易往来。
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大道”新经济战略与中国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高度契合,为两国的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预示着中哈在的经贸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本论文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开展对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有利于针对性地扩大两国贸易合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合作现状分析1992-2001年是中哈两国经贸合作的初始阶段。
1992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从此中哈经贸合作开始了从无到有的历程,随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又签署了《经贸合作协定》、《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一系列促进中哈两国经贸合作文件,为两国双边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互补性及中国对策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是近邻国家,两国在经济、贸易、能源等领域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中哈贸易的互补性非常明显,相互扶持,互利共赢。
本文将探讨中哈贸易的互补性以及中国可以采取的对策。
首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资源方面存在明显的互补性。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小麦、大豆等农产品出口国之一,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巨大。
中国进口了大量的哈萨克斯坦农产品。
另外,哈萨克斯坦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中国对哈萨克斯坦能源资源的需求非常大,双方合作在石油、天然气等领域非常广泛。
其次,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存在互补性。
中国积极参与哈萨克斯坦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中哈合作的中哈管道项目,这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最大的合作项目之一,有力推动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和能源合作。
此外,中国还帮助哈萨克斯坦建设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强了两国的互联互通。
另外,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科技创新、教育等领域也有很大的互补性。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较强的实力,而哈萨克斯坦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两国可以加强科技合作,共同开展研究项目,推动科技创新。
此外,中国还可以向哈萨克斯坦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教育合作项目,提高哈萨克斯坦的人力资源素质。
中国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进一步发展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合作。
首先,加强政府间的合作。
两国政府可以加大贸易政策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鼓励企业进行贸易合作。
同时,双方政府可以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分享市场信息和贸易政策,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增长点。
其次,加强企业间的合作。
两国企业可以加强合作,互相分享市场信息,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项目。
中国的大型企业可以在哈萨克斯坦设立分支机构,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技术支持,同时哈萨克斯坦的企业也可以加强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开展多元化的合作。
此外,加强人文交流也是发展中哈贸易合作的重要方面。
中哈双边贸易互补关系分析中哈两国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中方主要出口机械设备、汽车、食品饮料、纺织品、化工产品等产品,而哈方主要出口原油、煤炭、天然气、金属矿产、初级工业产品等资源类产品,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主要由中国的机械设备和哈萨克斯坦的天然资源构成。
中哈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紧密联系是相互促进的结果。
哈萨克斯坦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包括大量的石油、天然气、铜、铁等矿产资源,而中国则需要这些资源来支持其经济的发展。
同时,中国的优质机械设备和技术也可以帮助哈萨克斯坦拓展其工业制造业能力,从而提高国家的工业化水平。
中哈两国在贸易方面的合作也得到了两国政府的广泛支持。
在哈萨克斯坦,中国是最大的投资者之一,先后投资了大量资金用于能源、基础设施和工业的建设。
另一方面,在中国,哈萨克斯坦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哈两国贸易关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尽管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量不断增加,但显然这种增长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依赖于哈方出口天然资源。
同时,中哈两国的贸易结构和模式还不够多元化和均衡,这意味着两国都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促进双边贸易平衡和发展。
另一个问题是,在目前的全球经济形势下,中哈两国的贸易关系仍然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和原油价格的波动都可能对中哈贸易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哈萨克斯坦的国内政治和经济状况也可能对贸易关系造成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两国政府需要更加重视双边贸易合作,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增强双边贸易关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总体来说,中哈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是相互依托和互补的。
两国政府和企业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贸易关系的平衡和发展,以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论文——《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关系分析》学院商学院专业班级国贸10硕学号 L100904S02姓名玛尔江(哈萨克斯坦)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关系分析1中哈贸易关系简述中国和哈萨克斯坦都是亚洲地区重要的转型经济国家,双边贸易投资关系和跨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不仅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资源和产品的互补性等,而且双方在跨国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良好政府合作也为双边贸易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近年来,随着两国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不断发展和跨国区域分工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已成为推动亚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1992-2004年间,中哈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从 3.680亿美元增加到44.9809亿美元,增加了约12.22倍,详细资料如表1-1所示。
表1-1: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单位:万美元)资料来源:1、1992-1993年数据来自中国海关统计(转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aarticle/zxhz/sbmy/200403);2、1994-2004年数据来自2005-1995中国统计年鉴。
如果没有比较优势和良好的分工合作关系,以及稳定有效的跨国公共产品供给,要达到表1-1所表示的进出口贸易水平是极为困难的。
在国际社会中,随着国家之间在社会,经济,政治及其他领域之间的交住程度与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彼此之间相互交住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的需求增大,跨国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直接影响到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和跨国区域经济合作,跨过公共产品已经成为跨国经贸合作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
本文以亚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为背景,主要从中哈贸易现状分析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经贸合作的比较优势和面临的风险,为中哈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展望美好前景。
2中哈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对一个国家来说,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的构成情况,通常以各类商品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结构与互补性研究作者:张然来源:《商情》2016年第43期【摘要】本文选取了20052014年的数据,利用贸易结合度、产品贸易比重、贸易互补性指数等指标分析了中哈两国的贸易关系、贸易结构以及贸易潜力。
研究结果表明,两国的贸易联系紧密,中哈两国双边贸易主要为产业间贸易,且产品结构在不断优化;两国在一些产品贸易上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具有很大的贸易潜力。
【关键词】贸易结构;贸易互补一、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现状及其贸易关系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旨在古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是我国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形势下提出的跨区域经济合作的创新模式。
“丝绸之路经济带”目前成为国家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在沿线国家中哈萨克斯坦与中国毗邻,是中国向西开放的必经之地,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哈萨克斯坦近年来与我国贸易往来日渐增加。
2014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额达到了225亿美元,成为哈萨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一)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基本经济特征与贸易特征基于GDP、人均GDP和产业结构这三个指标分析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基本经济特征。
从GDP来看,2014年哈萨克斯坦的GDP是2179亿美元,中国的GDP是103548亿美元,说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总量小于中国;从人均GDP来看,中国的人均GDP为7590美元,哈萨克斯坦人均GDP超过中国,达到12602美元;产业结构上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都是是工业与服务业占主要地位。
基于进出口额、贸易额占GDP的比重以及关税水平来分析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特征。
2014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出口额分别是23423亿美元、782亿美元,进口额分别是19594亿美元、412亿美元。
说明贸易量上中国是贸易大国;其中中国的贸易总额达到了43017亿美元,高出了哈萨克斯坦1195亿美元的10倍以上,但中国贸易额占GDP的比重为41.5,低于哈萨克斯坦的54.8,说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依存度高于中国;关税水平上中国所有产品的关税水平为9.6,高于哈萨克斯坦的整体水平8.6,说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开放度高于中国。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论文题目: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互补性及中国对策学院(系):国贸系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年级班级:2007级国际经济与贸易3班学号:107333070312学生姓名:陈泉指导教师:文岚职称教授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互补性及中国对策文献综述相思湖学院07级国际经济与贸易3班107333070312陈泉一、关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研究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1965)最早提出显性比较优势理论。
巴拉萨认为通过计算显示比较优势(RCA)指数得出商品的进出口贸易的结果可间接地测定比较优势,从而衡量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用显示比较优势来表示商品的比较优势基于这样的假设:(1)比较优势决定出口结构,即商品的贸易模式反映了相对成本的不同;(2)人们对各国各类商品的偏好相同,引致需求也相同。
该理论剔除了国家总量和世界总量的波动影响,更适合于现实的国际贸易结构分析。
Bendictis,Tamberi(2001)构建出特定国家特定部门的产品出口在世界同类出口中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针对RCA指数取值范围问题,Bendictis和Tamberi基于巴拉萨判定标准提出。
0<BI<1表示一国在特定部门产品出口上处于比较劣势;BI>1则处于显性比较优势。
实践中,参照日本贸易振兴会设定的判断产品显性比较优势强弱的划分标准,在此对巴拉萨判定标准进行细分。
当RCA X>1.25时,表示该行业出口在某国市场上具有显著比较优势或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当RCA X<0.8<1.25时,表示刚行业出口在某国市场上具有显著比较优势或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当RCA X<0.8时,则表示该行业出口在某国市场上处于比较优势或出口竞争力较差。
左昊华,高博(2005)指出显示比较优势(RCA)指数存在缺陷。
认为RCA指数的计算受政府关于贸易影响较大。
当一种商品或产业的RCA指数上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在某一时期内实行了某种鼓励出口的措施,这一措施可能对所有产业或只对某些产业的出口造成影响,如可剔除一些人为的政策因素就可以更清晰的了解某一时期该产业内在竞争力提高的程度。
因此文章中选取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实际有效汇率对RCA指数进行修正。
由于剔除的因素是政府人为调高或调低汇率而非经济运行本身的内在变化,该种修正只适用于向中国一样的货币当局对汇率实行管制的国家。
林德(R.Linder,1961)提出需求偏好相似(重叠)论。
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
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决定于改过的平均收入水平。
若两国中一国具有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而另一国没有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则两国无从发生贸易。
因此,各国应当出口那些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制成品,即大多数人需要的商品,一国在满足这样一个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可以从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获得出口该类商品所必需的经验和效率,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是最大的。
基于该理论,企业首先应选择国内市场巨大的产业进行出口贸易,同时最有可能发生在偏好相似的国家之间(往往是相邻国家市场),因此,国际化经营往往表现为渐进式。
渐进式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往往是国内外需求偏好相似的产业,根据林德尔的理论,国际贸易被视为国内贸易的延伸,因此产业一开始往往表现为国内经营,待国内市场饱和后或因偶然机会(被动地)才向外延伸到国际市场,根据需求偏好相似原则,首先选择的是相邻国家市场,而后才是全球市场。
克鲁贝尔和劳埃德(Grubel and Lloyd,1975)根据消费产品的替代性和生产的投入系数类似性这两个标准,将聚集的商品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认为,产业内贸易对于第一类商品(消费替代性)来说与赫克歇尔-俄林原理相一致,而对第二类商品(生产投入系数类型性)和第三类商品(既有消费替代性又具有投入系数类似性)的贸易来说则只有规模报酬增减和产品差别才能对其进行解释。
法尔维模型(E.R.Falvey,1981)又称为新H-O模型。
该模型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产品质量的垂直差异来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理论解释,与H-O模型保持一致,该模型假定两个国家其要素禀赋和要素价格均存在差异,同时每一个产业都生产垂直差异的产品,垂直差异产品的质量是要素密集度(K/L)的增函数。
贸易格局由此得以确定,即本国(资本相对丰裕)出口那些质量高于临界值的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国外(劳动相对丰裕)则出口那些质量低于临界值的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
可见,法尔维模型得出了和H-O理论一致的贸易模式,各国出口的产品质量符合其比较优势。
在此基础上,法尔维将一个部门的分析扩展到两个部门(存在质量垂直差异的部门和单一的同质产品部门),进一步成功地解释了垂直产业内贸易,这一扩展模型在不涉及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成功地把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置于一个经过修正的相对比较优势模型中进行考察,这一模型同时产生了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且两种不同贸易的格局都符合H-O定理。
此外结果发现,在垄断竞争市场中也会发生垂直产业内贸易(VIIT):当两国之间资源禀赋差异越大,VIIT比例越大;而两国收入差距越大,VIIT比例也越大。
布兰德-克鲁格曼(Brand and Krugman,1983)模型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企业的倾销行为来解释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故又成为互相倾销模型。
该模型指出,当国外市场上的价格超过产品生产的平均成本,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倾向于出口而不论其价格是否高于本国市场。
如果外国的同类企业也采取类似的行为,就会出现相互倾销,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布朗(A.J.Brown,1947)原创性的提出贸易结合度。
贸易结合度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指标,可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
以上国际贸易理论及研究方法依据不同的侧重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及创新。
不同的学者因为研究的方向不同,对国际贸易市场前景发展持不同观点。
但是通过对各位学者给出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上理论之间不存在矛盾且具有互补性。
显性比较优势理论是形成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条件,贸易结合度指数则可计算出国与国之间贸易的紧密程度,为产业内贸易理论提供了可靠数据。
而这三者相结合对分析国家间贸易互补性强弱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的发展现状的研究曹绿,郑国富(2006)通过分析中哈贸易的商品结构,认为中哈双边贸易发展逐渐发展并不断升入,中国对哈国出口的结构呈逐年优化的趋势,双边贸易将会迎来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飞跃。
并且通过对比中哈两国地缘、经济、政治三个领域中存在的优势,肯定了中哈两国存在强势互补性并能为双边经贸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持久的动力源泉。
同时随着双边经贸合作关系健康、快速、全面发展,双方之间的互补优势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从而构成一个互动的良性循环。
张新疆(2007)以中国新疆为切入点,分析了新疆与中亚国家的贸易,认为把新疆建成中国西部国际商贸中心是新世纪的战略选择。
通过分析新疆地区2006年的贸易状况指出新疆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两者贸易从发展趋势上看增长迅猛。
郭亚静,徐晓莉(2008)通过分析影响中哈出口增长的因素研究两国未来贸易发展的潜力,找寻中哈双边贸易增长的源泉。
指出中哈双边贸易中竞争力提升效应贡献出中哈经贸发展较强的稳定性。
靳锐,温波(2009)根据HS2002统计分类,从“章”上计算出2004-2007年间,中哈两国贸易商品的RCA指数,经分析得出中国商品在哈国市场上同其他国家同类商品竞争中竞争压力较大,市场份额上不稳固,但是,中国向哈国出口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拥有开拓市场的潜能,而哈国出口的商品竞争力正在逐步下降。
程晓丽,龚新蜀(2010)运用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等实证方法,对中国新疆和哈萨克斯坦之间资源、产业结构、贸易等方面的互补性进行了分析,认为新疆和哈萨克斯坦贸易结合度非常高,且在资源、产业结构、贸易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
新疆应该利用自生的优势,加大对哈萨克斯坦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的出口力度,提高新疆的贸易发展水平。
田砚,龚新蜀(2010)通过对比2004-2006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印度、俄罗斯单个国家的出口商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得出新疆在农产品原材料和食品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是没有具有较强有事的出口商品。
而燃料和矿物金属两类商品是劣势出口商品。
哈萨克斯坦在燃料和矿物金属产品上具有很强的优势,农业原料和食品处于劣势。
因此哈萨克斯坦与新疆在这几大类商品上形成了优势互补。
孙莉(2011)认为哈萨克斯坦自中国进口商品种类多,基本上均为成品,一部分是中国企业在哈投资项目带动的进口。
从行业看,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投资从能源领域开始向非能源领域扩展。
并指出中国产品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产品相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关税同盟难以将中国产品排除在外。
汇总以上观点可得知中哈两国贸易往来密切,两国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
以上观点多以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双边贸易为切入点得出,对研究中哈两国贸易有所参考但欠全面。
本文将通过大量数据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及研究方法力求从各领域分析中哈两国贸易现状。
三、关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的发展前景及对策的研究高晓玲(2006)通过解析哈萨克斯坦私有化经济体制改革后对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了说明,指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合作还远未走上坦途,两国在商品质量、对外政策、结算方式等存在着隐患。
张建龙,张军民(2006)通过分析1997-2003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及主要来源地,2000年-2030年中国石油中长期供需预测,指出中国石油需求旺盛,进口依存急剧飙升。
认为中哈以石油贸易为核心的全面地缘合作将能很快形成中哈双方石油贸易多元化的利益架构,增加双方在能源外交中的谈判筹码,并且使中国参与全球石油资源再分配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得到空前提高。
段秀芳(2007)通过分析哈萨克斯坦实行的外贸政策指出哈萨克斯坦对中国实行了技术性贸易壁垒。
哈萨克斯坦对从中国进口的机电产品做出了特别检测规定并提高了对进口食品和饲料的检验标准,认为中国相关产品出口哈萨克斯坦面临不合理的政策风险,将会造成双边贸易扭曲。
闫亚娟,王海燕(2008)以新疆为突破口,从企业、投资力度、地域结构、安全隐患方面阐述了中哈两国双边贸易虽逐步增加但进出口额占国家对外贸易总量的增幅不大的原因,提出了创新性对策。
建议建立“政府+市场”推动型的合作机制。
在双方中央政府已商定的成型框架下,应该更多地赋予双方地方政府广泛的参与权,发挥地方政府的区位优势,与此同时还应积极鼓励双边民间更多的直接交流,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全区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形成合理的区际分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