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公务员职务升降和职务任免
- 格式:ppt
- 大小:4.63 MB
- 文档页数:57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7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7.09.01•【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六号•【施行日期】2018.01.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国家公务员管理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17年9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等八部法律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公务员的条件、义务与权利第三章职务与级别第四章录用第五章考核第六章职务任免第七章职务升降第八章奖励第九章惩戒第十章培训第十一章交流与回避第十二章工资福利保险第十三章辞职辞退第十四章退休第十五章申诉控告第十六章职位聘任第十七章法律责任第十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公务员定义】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第三条【适用范围】公务员的义务、权利和管理,适用本法。
法律对公务员中的领导成员的产生、任免、监督以及法官、检察官等的义务、权利和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指导思想和政治原则】公务员制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第五条【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管理原则】公务员的管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依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
第六条【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公务员的管理,坚持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的原则。
第七条【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
人事部关于印发《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暂行规定》的通知【法规类别】干部与工作人员职位职称【发文字号】人发[1996]13号【失效依据】本篇法规已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关于印发《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试行)》的通知》(发布日期:2008年2月29日实施日期:2008年2月29日)废止【发布部门】人事部(已撤销)【发布日期】1996.01.29【实施日期】1996.01.29【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部门规章人事部关于印发《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暂行规定》的通知(人发〔1996〕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人事劳动)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干部)部门:现将《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人事部一九九六年一月二十九日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暂行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国家公务员的职务升降工作,保证公正合理地任用国家公务员,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家公务员的职务升降工作,必须贯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坚持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及驻外全权大使以外的国家公务员。
第二章晋职第四条晋升国家公务员的职务,应在国家规定的职务名称序列和职数限额内进行。
第五条晋升国家公务员的职务,应逐级晋升。
个别确因工作需要,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又特别突出的,可以越一级晋升领导职务。
第六条晋升职务的国家公务员,必须能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工作实绩突出;能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作风正派,团结共事;具有拟任职务所需要的文化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
晋升领导职务的,还必须具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理论政策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并符合领导集体在年龄结构等方面的要求。
第七条晋升职务的国家公务员,除符合第六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符合下列资格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05.04.27•【文号】主席令第35号•【施行日期】2006.01.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国家公务员管理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05年4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2005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公务员的条件、义务与权利第三章职务与级别第四章录用第五章考核第六章职务任免第七章职务升降第八章奖励第九章惩戒第十章培训第十一章交流与回避第十二章工资福利保险第十三章辞职辞退第十四章退休第十五章申诉控告第十六章职位聘任第十七章法律责任第十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第三条公务员的义务、权利和管理,适用本法。
法律对公务员中的领导成员的产生、任免、监督以及法官、检察官等的义务、权利和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公务员制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第五条公务员的管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依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
第六条公务员的管理,坚持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的原则。
第七条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
第八条国家对公务员实行分类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和科学化水平。
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公务员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考试或其他考核方式录用、担任政府机关工作的人员。
作为公务员,他们拥有良好的福利待遇和稳定的职业生涯,工作内容也一般涉及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同时也需要遵守相关规定,其中包括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
一、公务员职务任免规定公务员职务任免是指政府机关管理的公务员职务的产生、变更和消失,以及公务员在职务中调整的过程。
具体的规定如下:(一)职务的产生、变更和消失公务员职务产生、变更和消失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其中职务产生的条件包括:招聘所需的学历、能力和政治素质等符合招聘条件的人员;涉及到招聘规定的招聘广告、考试主管机关的通知、审定等程序必须规范;职务必须依据有关的法律和规定制定,并经上级机构制定批准后予以颁布。
公务员职务变更是指对公务员职责、权限、职级、岗位和机构、所在专业技术职系的调整等内容的变更调整。
一般情况下,职务变更的原则是以公务员的职务管理权限为标准,对个别部门、单位、岗位等调整适当的自由度。
公务员职务消失有迁出、调离、辞职、开除等几种情形。
其中,涉及到开除等情形需要依据相关规定进行操作,保证政府机关的管理理念更人性化,加强职务调整的文化底蕴。
(二)职务的调整公务员职务调整的形式一般有晋升、降职和回退三种,其中晋升是职务调整的一种重要形式。
晋升的依据为公务员所担任的职务,职务对应等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职务等条件。
公务员在职务调整中,应该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则,不仅仅是考核成绩,还应考虑到个体的成长、专业能力的体现和多个部门、机构间的协作性因素。
二、公务员职务升降规定公务员职务升降规定是指一般公务员职务升降的相关规定,公务员在职务升降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与之相关的考核成绩、工作业绩和个人能力等因素。
具体规定如下:(一)晋升公务员晋升需要根据个人的考核成绩、工作业绩和个人能力,加之现有的职位的需要,来确定是否有晋升的需求。
在评审晋升时,要综合考虑公务员晋升的合理性、相关部门意见、实际工作经验等多种因素,保证晋升的公平公正。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国家税务局系统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暂行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税务总局•【公布日期】1997.09.08•【文号】国税发[1997]150号•【施行日期】1997.09.08•【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国家公务员管理正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国家税务局系统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7]15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扬州培训中心、长春税务学院: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暂行规定》,结合国家税务局系统的实际,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国家税务局系统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暂行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1997年9月8日国家税务局系统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暂行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国家税务局系统国家公务员的职务升降工作,保证公正合理地任用国家公务员,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暂行规定》和国家税务局系统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家税务局系统公务员职务升降工作,必须贯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坚持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国家税务局行政机关(包括分局、税务所)除工勤人员外的工作人员。
行使管理职能、从事行政管理活动、使用事业编制的单位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按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晋职第四条各级国家税务局晋升国家公务员职务,必须遵循下列原则:(一)应在规定的职务名称序列和职数限额内进行。
(二)逐级晋升。
确因工作需要,德才表现和实绩特别突出的,可以越一级晋升领导职务,但在晋升前,必须报上一级国家税务局人事部门审核同意。
(三)晋升职务的国家公务员,必须能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有关规定;熟悉和热爱本职工作,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实绩突出;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作风正派,团结共事;具有拟任职务所需要的文化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
第六章公务员职务任免与升降1.公务员职务任免与升降的意义?答:(1)对于机关来说,是保证机关中各职位获得合适人选的主要途径;(2)对于公务员来说,是有效的激励手段;(3)是实现职务管理的保证。
2.公务员委任制的优缺点?答:A.优点:(1)体现治事与治人相统一;(2)保证公务员队伍相对稳定;(3)操作简便。
B.缺点:(1)用人上主要根据上级领导的意志,容易滋生主观随意性,缺乏透明度;(2)对委任制公务员中不胜任职务者不易调整,容易造成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弊端等。
3.委任制公务员的任职程序?答:(1)提出拟任职的人选;(2)考察;(3)决定任命;(4)下发任职通知。
4.聘任制公务员的特点答:(1)合同管理;(2)平等协商;(3)任期明确。
5.实行职位聘任的意义?答:(1)有利于健全用人机制,增强公务员制度的生机、活力。
(2)有利于满足机关吸引和使用多样化人才的需求;(3)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6.实行聘任制的条件?答:(1)工作需要;(2)机关选择;(3)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的批准;(4)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工资经费限额内进行。
7.委任制公务员免职的情形?答:A.(1)转任职位;(2)晋升和降低职务;(3)调出机关;(4)被辞退、开除、撤职等。
B.单纯性免职的情形:(1)离职学习超过一年以上;(2)因健康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一年以上的;(3)退休的。
C.自行免职的情形:(1)受到刑事处罚或劳动教养;(2)受到行政撤职或开除处分;(3)被辞退;(4)因机构变动失去职位;(5)死亡。
8.委任制公务员免职的程序?答:(1)提出拟任职的建议;(2)审核;(3)提出免职决定;(4)发布免职通知。
9.公务员职务晋升的原则?答:(1)德才兼备,任人唯贤;(2)注重工作实绩;(3)公开、公平、竞争、择优;(4)逐级晋升。
10.公务员职务晋升的程序?答:(1)民主推荐;(2)组织考察;(3)讨论决定;(4)按照规定履行任职手续。
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公务员是国家行政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的制定,不仅关系到公务员工作的公正性和廉洁性,也关系到行政管理的效率和公信力。
本文将从定义、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对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进行探讨。
一、定义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是对公务员进行职务任命和职务升降的一系列法律规定。
它包括公务员招录、任命、调动、晋升、降职、解聘等方面的规定,旨在保证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历史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粗到细的漫长过程。
早在汉朝就已有设立官职、任命官员的制度。
明清两代则奠定了科举考试成为公开选拔官员的基础,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新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同时制定了《公务员任用暂行条例》,明确了公务员的任免与职务升降制度。
1954年,中共中央决定对公务员进行统一招录和任用,并制定了新的《公务员任用条例》。
1986年和1993年,分别发布了《公务员法》和《公务员任用制度改革试行办法》。
至此,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三、现状目前,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已经成为我国公务员管理中的重要制度。
按照《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的招录、任命、任职、评级、调动、降职、解聘等都必须按照程序和规范操作。
具体来讲,公务员的招录以考试和非试用两种方式实施,其中考试招录重点考察应聘者的知识、素质、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
公务员的晋升则要求担任一定年限的初始职务,取得资格后可以参加考试或征集申请等方式晋升。
公务员的降职以违纪、工作业绩不达标等为主要原因,由行政机关经过调查审查作出决定。
公务员的解聘是行政机关依据公务员条例规定解除公务员与国家的聘任合同,该决定必须符合公务员条例和法律相关规定。
在公务员的职务任免和职务升降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制度:任职制度。
第一章公务员制度的产生一、简述资本主义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原因。
1.从经济上看,公务员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从政治上看,公务员制度适应了资产阶级政党的需要。
3.从管理方式变革上看,公务员制度适应了资产阶级保持局面稳定和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二、简述我国公务员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1)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同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以形象地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公务员制度。
1.市场经济需要职业化高素质的管理人才;2.我国原有的干部人事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2)新型的政府人事管理制度,适应了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已经大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是两种相互协调,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与政治制度。
三、简述我国原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
(1)诸如:1.干部范围过宽,缺乏科学分类;2.管理权限过分集中,管人与管事脱节;3.管理方式单一陈旧,阻碍人才成长;4.管理制度不健全,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程度不高等等。
(2)上述干部人事制度的种种弊端带来了许多问题,如:1.机构臃肿,层次重叠;2.人浮于事,效率低下;3.年轻的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4.干部脱离群众,在一些机关、部门出现了不正之风,甚至是腐败现象等。
四、我国公务员元制度是如何与“坚持党管干部”这一原干部人事制度优良传统保持一致的。
1.公务员制度的各项规定应根据党的干部工作方针与政策规定。
2.公务员中各级机关领导成员由各级党委考察推荐,依法由各级国家权力机关选举或任命,而且其中的共产党员由各级党委负责监督。
3.对于不是机关领导成员担任重要职务的公务员,党委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直接管理与监督。
五、论述题:我国借鉴西方诸国公务员的五种管理制度与我国原干部人事制度对比,说明其科学性。
第二章公务员义务与权力一、简述公务员义务权力的含义及其意义。
(1)含义:1.公务员义务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对公务员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和强制。
第一章公务员制度的产生1、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意义:(1)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组织保证(2)为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提供有效保障(3)对国家机关的民主化、科学化与法制化建设起促进作用2、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原因:(1)从经济上看,公务员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2)从政治上看,公务员制度适应了资产阶级正常政治的需要(3)从管理方式变革上看,公务员制度适应了资产阶级保持局面稳定和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3、我国公务员制度产生的原因:(1)市场经济需要职业化高素质的管理人才(2)我国原有的干部人事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4、我国公务员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1)准备阶段(1984-1986)主要是调查研究和起草条例(2)决策阶段(1987-1988)主要是党和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决定推行公务员制度(3)试点阶段(1989-1993。
9)主要是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组织六部、两市作为推行公务员制度的试点,并且根据试点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进一步修订该条例(4)推行与发展阶段(1993。
10-2005。
12)(5)依法管理阶段(2006。
1。
1-现在)5、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1)坚持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继承和发展我国干部人事管理的优良传统,并吸收和总结了十多年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3)学习与借鉴国外人事管理的有益经验和科学做法6、我国公务员制度对原干部人事制度的继承:(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2)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3)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4)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5)坚持中国特色的分类制度7、我国公务员制度对原干部人事制度的发展:(1)实行分类管理体制(2)实行激励竞争机制(3)实行新陈代谢机制(4)实行勤政廉政保障机制(5)实行法制化管理体制第二章公务员义务与权利1、规定公务员义务与权利的意义:(1)规定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有利于形成一支优化、廉洁、稳定、高效的公务员队伍(2)规定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既是对公务员执行公务的有力约束,也是对公务员执行公务的有效保障(3)规定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有利于实现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2、规定公务员义务的原则:(1)违法必究原则(2)平等原则(3)服务与稳定原则3、我国公务员的义务:(1)忠于宪法的义务(2)依法履职的义务(3)为民服务的义务(4)忠于国家的义务(5)服从命令的义务(6)保守秘密的义务(7)保持操行的义务(8)公正清廉的义务(9)其他法定的义务4、公务员的法律责任:(1)身份处分(2)行政处分(3)赔偿责任(4)刑事责任5、规定公务员权利的原则:(1)保护原则(2)民主原则(3)权利可放弃与不可放弃原则6、我国公务员的权利:(1)获得工作条件权(2)身份保障权(3)获得报酬权(4)参加培训权(5)批评建议权(6)申诉控告权(7)申请辞职权(8)其他法定权7、公务员权利的法律保障:(1)行政复议(2)申诉(3)控告(4)诉讼权第三章公务员职务与级别1、我国设置公务员职务级别的目的:(1)为公务员管理提供科学的管理基础(2)增强职务与级别的激励作用(3)便于借鉴国外公务员分类制度的合理因素2、职位分类的作用:(1)为职务设置提供基础(2)为各项管理提供依据3、我国公务员职位类别划分为:(1)专业技术类职位(2)行政执法类职位(3)综合管理类职位(4)法官、检察官类职位(5)其他类别职位4、公务员职位设置依据的四大要素:(1)职能(2)规格(3)编制限额(4)职数以及结构比例5、我国公务员的职务序列主要有:(1)公务员领导职务序列是各类公务员的共有职务序列(2)综合管理类非领导职务序列(3)专业技术类职务序列(4)行政执法类职务序列(5)法官、检察官职务序列6、公务员级别的功能:(1)确定工资及其他待遇的重要依据(2)平衡比较各类职务序列的标尺7、怎样在对应幅度内晋升公务员的级别:(1)合理增加级别数量(2)“一职数级,上下交叉”(3)向基层倾斜第四章公务员录用1、我国公务员录用的意义:(1)有利于为国家机关选拔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服务(2)有利于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加强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3)有利于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2、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种类:(1)公开竞争性考试(2)非公开竞争性考试3、适用非公开竞争性考试办法的情况有:(1)因职位特殊不宜公开招考的(2)因专业特殊,难以形成竞争的(3)录用主考机关规定的其他情况4、公务员录用的资格条件:(1)基本条件①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②年满十八周岁③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具有良好的品行⑤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⑥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⑦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2)限制性资格条件①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②曾被开除公职的③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5、公务员录用的原则:(1)公开考试(2)平等竞争(3)严格考察(4)择优录用6、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内容:(1)知识测验(2)智力测验,或叫能力测验(3)技能测验7、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方式:(1)笔试(2)面试(3)实际操作(4)情景模拟和心理测试8、公务员录用的主管部门:(1)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主管部门(2)省级公务员录用主管部门(3)设区的市级公务员录用主管部门9、公务员录用的程序:(1)发布招考公告(2)资格审查(3)对审查合格者进行公开考试(4)对考试合格者进行考察(5)体检(6)录用10、对录用工作中违纪工作人员的处罚:(1)取消工作人员资格(2)调离考录工作岗位(3)给予行政处分第五章公务员考核1、公务员年度考核的特点:(1)范围广泛(2)定期进行(3)目的单一2、公务员考核的意义:(1)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公务员,激励公务员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工作绩效(2)有利于对公务员的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3)为公务员管理的其他环节提供了依据3、公务员考核的原则:(1)全面考核和重点考核相结合的原则(2)客观公正与民主公开原则(3)分类考核的原则(4)考用结合的原则4、公务员考核的内容:德、能、勤、绩、廉5、公务员考核的范围:(1)请病假、事假的公务员的考核(2)调任或转任的公务员的考核(3)挂职锻炼的公务员考核(4)单位派出学习、培训的公务员的考核(5)新录用的公务员的考核(6)无故不参加考核的公务员的考核(7)受处分的公务员的考核(8)对不进行考核或参加年度考核不定等次的公务员的考核(9)对在考核中违纪行为的处理(具体内容见教材)6、我国公务员考核的等次: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
《公务员制度》黄金笔记第一章公务员制度的产生1.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意义?答:(1)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组织保证;(2)为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提供有效保障;(3)对国家机关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建设起促进作用。
2.我国公务员制度产生的原因?答:(1)市场经济需要职业化、高素质的人才;(2)我国原有干部人事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3.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原因?答:(1)从经济上看,公务员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2)从政治上看,公务员制度适应了资产阶级正常政治的需要(3)从管理方式变革上看,公务员制度适应了资产阶级保持局面稳定和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4.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答:(1)坚持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继承和发展我国干部人事管理的优良传统,并吸收和总结了十多年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
(3)学习和借鉴国外人事管理的有益经验和科学做法。
5.我国公务员制度对原干部人事制度的继承?答:(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2)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3)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4)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5)坚持中国特色的分类制度。
6.我国公务员制度对原有干部人事制度的发展;答:(1)实行分类管理体制;(2)实行激励竞争机制;(3)实行新陈代谢机制;(4)实行勤政廉政保障机制;(5)法制化管理体制。
第二章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1.规定公务员义务与权利的意义?答:(1)有利于形成一支优化、廉洁、稳定、高效的公务员队伍;(2)既是对公务员执行公务的有力约束,也是对公务员执行公务的有力保障;(3)有利于实现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科学化。
2.规定公务员义务的原则?答:(1)违法必究原则;(2)平等原则;(3)服务与稳定原则。
3.我国公务员的义务?(1)忠于宪法的义务: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2)依法履职的义务: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3)为民服务的义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4)忠于国家的义务: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5)服从命令的义务: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6)保守秘密的义务: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7)保持操行的义务: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8)公正清廉的义务:清正廉洁,公道正派;(9)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文化部关于印发《文化部机关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任免办法》的通知正文:---------------------------------------------------------------------------------------------------------------------------------------------------- 文化部关于印发《文化部机关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任免办法》的通知(1995年12月4日文人发(1995)54号)现将《文化部机关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任免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文化部机关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任免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实现文化部机关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任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根据国家公务员制度有关规定,结合我部机关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部机关(包括党群、派驻部门)局级及其以下国家公务员职务的升降、任免。
第三条职务设置:(一)领导职务:副处长、处长、副司(局)长、司(局)长。
(二)非领导职务:办事员、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助理调研员、调研员、助理巡视员、巡视员。
巡视员、助理巡视员、调研员、助理调研员是实职,但不具有行政领导职责。
第四条职务升降、任免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和党管干部;(二)公开、民主、平等;(三)注重工作实绩,优升劣降。
第二章职务升降第五条晋升各级职务的人员,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勤政廉政,能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尽职尽责,熟悉和掌握相应的业务管理知识和政策、法规,身体健康。
其中晋升领导职务的必须具有胜任领导工作的政策理论水平、组织领导能力和五年以上工龄及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
晋升各级职务人员还应具备下列条件:(一)晋升职务人员,必须为近两年年度考核连续优秀或近三年连续称职以上者。
(二)晋升科员、正副主任科员职务的,应具有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晋升局级、处级职务的,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其中晋升领导职务的,还应当具有在下一级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的经历。
公务员制度————楼小轩第一章公务员制度的产生1.简述我国公务员与公务员制度的含义。
(1)在我国,除港澳台以地区外的内地或大陆上,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2)在我国,公务员制度是指国家对公务员的管理制度,包括通过制定法律规范,对公务员的进口管理,使用管理与出口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
2.简述我国公务员制度中的党管干部原则的主要内涵。
(1)公务员制度的各项规定应根据党的干部工作方针与政策制定。
(2)公务员中各级机关领导成员由各级党委考察推荐,依法由各级国家权力机关选举或任命,而且其中的共产党员由各级党委负责监督。
(3)对于不是机关领导成员但担任重要职务的公务员,党委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直接管理与监督。
3.诉述我国公务员制度与原干部人事制度的主要区别。
(1)原干部人事制度按一个模式进行管理,公务员制度实行分类管理体制。
(2)原干部人事制度缺乏竞争机制,公务员制度引入激励竞争机制。
(3)原干部人事制度缺乏严格的淘汰与退休机制,公务员制度建立了新陈代谢机制。
(4)原干部人事制度在廉政勤政方面不够完善,公务员制度实行廉政勤政的保障机制,还有健全的法规体系。
第二章公务员义务与权力。
1.公务员义务的含义。
公务员义务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对公务员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和强制,公务员义务在结构上具有非自主性、规范性和强制性三个要素。
2.公务员权利的含义。
公务员权利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公务员可以享受某种利益或者可以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
公务员权利在结构上具有自主性,规范性,和保障性三个要素。
3.公务员义务与权力的意义。
(1)规定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有利于形成一支优化,廉洁,稳定,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2)规定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既是对公务员执行公务的有力约束,也是对公务员执行公务的有效保障。
(3)规定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有利于实现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