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21 KB
- 文档页数:12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全册教案完整版第一章:现代文阅读与理解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技巧。
3. 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与解读。
2. 阅读技巧与策略。
3. 文学作品欣赏。
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2.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3.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本章学习目标。
2. 分析文本,解读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讲解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实践操作。
4. 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二章:古文阅读与理解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古文阅读习惯和技巧。
3.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古文文本分析与解读。
2. 古文阅读技巧与策略。
3. 古文学作品欣赏。
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2.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3.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本章学习目标。
2. 分析古文文本,解读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讲解古文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实践操作。
4. 欣赏古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三章:写作技巧与实践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习惯和技巧。
3.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写作技巧讲解。
2. 写作实践操作。
3. 写作素材积累。
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2.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3.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本章学习目标。
2. 讲解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掌握关键点。
3. 进行写作实践,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4. 分享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第四章:口语交际与表达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1. 口语交际技巧讲解。
2. 口语实践操作。
3. 口语表达训练。
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2. 角色扮演与实践操作。
3. 小组合作学习。
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五章“说明文阅读”,详细内容为第一至第三节,重点学习如何准确理解说明文的主题和结构,掌握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和表达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主题和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学会使用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2. 教学重点:理解说明文的主题和结构,学会使用说明文的基本表达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投影仪。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说明文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说明文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说明文的定义、主题和结构,让学生对说明文有整体的认识。
3. 课文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主题和结构。
b. 教师讲解课文,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表达技巧。
c. 举例说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表达技巧在实际中的应用。
4. 例题讲解:a.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b. 讲解解题思路,分析解题步骤。
5. 随堂练习:a.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b. 教师点评练习,指导学生改进。
六、板书设计1. 说明文的主题和结构2. 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和表达技巧3. 例题及解题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所学内容,选择一个主题,写一篇说明文。
b. 分析一篇说明文,指出其说明方法和表达技巧。
2. 答案:a. 例文:《如何保护眼睛》主题:保护眼睛的方法和重要性。
结构:引言结尾。
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
b.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说明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全册教案完整版第一章:议论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目标】1. 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包括引论、本论和结论部分。
2. 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能够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式。
3. 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教学内容】1.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2. 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 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教学重点】1.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2. 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讨论和示例,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2. 讲解:讲解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如如何找到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3. 练习:让学生阅读一些议论文,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分析和理解。
4. 写作:布置一篇议论文写作作业,要求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以及阅读方法和技巧。
要注重学生的写作练习,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第二章:说明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目标】1. 理解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部分。
2. 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能够准确理解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
3. 提高说明文的写作能力,能够清晰、有条理地介绍和说明事物或现象。
【教学内容】1. 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2.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 说明文的写作基本要求和方法。
【教学重点】1. 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2.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讨论和示例,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2. 讲解:讲解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如如何找到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
3. 练习:让学生阅读一些说明文,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分析和理解。
4. 写作:布置一篇说明文写作作业,要求学生清晰、有条理地介绍和说明事物或现象。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全册教案完整版第一章: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掌握分析文章结构的方法。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
2. 如何快速获取文章主旨。
3. 分析文章结构的技巧。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本章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讲解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
3. 学生练习阅读理解题目。
4. 讲解如何快速获取文章主旨。
5. 学生练习获取文章主旨的题目。
6. 讲解分析文章结构的技巧。
7. 学生练习分析文章结构的题目。
8. 总结本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古诗文阅读教学目标:1. 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掌握翻译古诗文的方法。
3. 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古诗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2. 如何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3. 翻译古诗文的方法。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本章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讲解古诗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3. 学生练习古诗文阅读题目。
4. 讲解如何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5. 学生练习理解古诗文意境的题目。
6. 讲解翻译古诗文的方法。
7. 学生练习翻译古诗文的题目。
8. 总结本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写作技巧与实践教学目标:1. 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
2. 提高写作能力。
3. 培养写作兴趣。
教学内容:1. 写作的基本技巧。
2. 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3. 写作实践。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本章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讲解写作的基本技巧。
3. 学生练习写作题目。
4. 讲解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5. 学生练习提高写作能力的题目。
6.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7. 学生互相评改,教师指导。
8. 总结本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章:听说训练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交际技巧。
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1. 听说训练的基本方法。
2. 交际技巧的培养。
3. 听说能力的实际应用。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本章教学目标和内容。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全册教案完整版第一章:《荷塘月色》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熟读并背诵课文。
3.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3.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掌握。
2. 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生字词、课文内容、作者背景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
3.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美。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生字词:讲解并让学生朗读生字词。
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4. 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章:《背影》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熟读并背诵课文。
3.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4. 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和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3.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掌握。
2. 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生字词、课文内容、作者背景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
3.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美。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生字词:讲解并让学生朗读生字词。
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4. 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美,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和家庭观念。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第三章:《春》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熟读并背诵课文。
3.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4. 培养学生的热爱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感。
1 木屐一、课文解读这是一篇描写父爱、表达父子情深的优秀散文。
作者曾谈到过他的创作过程:1989年4 月,他与一位同学在长沙烈士公园锻炼身体,这位同学面对蒙蒙细雨吟诵了一首小诗。
这小雨和小诗,“勾起了我对农村生活的回忆,‘沉重的木屐扎在/ 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爸爸的背上/ 不是背着我/ 就是驮着犁/……’”,《木屐》的创作就是这样以诗的形式开始的。
后来将其改为一篇散文,于1990 年发表。
作为“老三界”知青的孩子,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艰难和父辈劳作的艰辛有着切身体会,所以整篇文章都笼罩着一种伤感而凝重的氛围。
二、教案示例(一)教学要求1.品味本文富有诗意、充满情感的语言。
2.体会本文所表达的崇高的父爱。
3.熟读全文,背诵第1 ~3 自然段。
(二)教学时数本课所需教学时数为2 课时。
(三)操作流程1.感悟(1)导入可从“什么是木屐”、是否见过“木屐”,简洁导入。
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借助随书光盘中的课件导入。
也可开门见山(板书课题和作者)。
(2)感受文本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问题:这篇写父爱的散文,让你深受感动的是哪些细节?文中三次描写父亲留下的屐齿印,请你找出来,并说说每次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3)感悟内容1)讨论上述问题。
【明确:①让人深受感动的细节至少有三个:一是父亲执意要让“我”骑“高马”;二是父亲带病为“我”连夜赶做木屐;三是父亲送“我”上大学的情景。
②第一次描写父亲留下的屐齿印,表明父亲的辛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次描写父亲留下的屐齿印,表明父亲的爱使我深受感动;第三次描写父亲留下的屐齿印,表明我对父亲的形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学生再次阅读课文。
2.品读(1)品读第1 ~6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1 ~6自然段。
2)学生带着问题品读。
问题:“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①将“扎”换成“踏”或“踩”,好吗?为什么?②“惆怅”一词通常用来形容什么?本文多次用它形容“江南的雨地”,恰当吗?2)设问、讨论。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全册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使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有清晰的认识和掌握。
2.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5.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学内容安排:1.第一单元:语文基础知识概述-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目标:了解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明确本教材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教学重点:整体了解本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第二单元:识字与词语运用-课时安排:10课时-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掌握基础的词语运用技巧。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常见的汉字和词语,提高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记忆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3.第三单元:语法与句法-课时安排:15课时-学习目标:掌握常见的语法和句法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并运用基础的语法和句法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法和句法分析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4.第四单元:修辞与表达-课时安排:10课时-学习目标:了解修辞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修辞方法,提高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教学重点:学习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提高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5.第五单元:阅读与写作-课时安排:15课时-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和写作实践,提高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师讲授与学生听讲相结合。
2.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相结合。
3.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相结合。
4.小组合作与个人表现相结合。
教学评估与考核:1.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课堂参与度和表现评分。
3.书面作业和口头报告评分。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教案标题:《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听说能力。
3. 增强学生的语文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子、篇章等。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课:字词学习1. 教学目标:掌握常见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解、示范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步骤:a.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字词的兴趣。
b. 讲解:介绍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并进行示范。
c.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听写、造句等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d. 总结: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第二课:句子结构学习1. 教学目标:了解句子的基本结构和常见句型。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句子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解、示范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步骤:a.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对句子的思考。
b. 讲解:介绍句子的基本结构和常见句型,并进行示范。
c.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句子分析、句型转换等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d. 总结: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第三课:篇章阅读与写作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3. 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解、示范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步骤:a. 导入:通过图片或标题引发学生对篇章的兴趣。
b. 阅读:组织学生进行篇章阅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c.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等。
d. 写作: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一篇相关的文章。
e. 总结: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教学评价和反馈:1.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和小测验等方式进行学生的学习评价。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学习与欣赏2. 实用文体的阅读与写作3.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3. 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2.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2. 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3. 纸质教材,提供学习资料4. 教学软件,提高教学效果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2. 终结性评价: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3. 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评价的能力3.2 教学反馈1. 课堂提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思考2. 作业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3. 课后交流: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和需求第四章:教学安排与进度4.1 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合理分配课时2. 课堂时间管理:确保教学活动高效进行4.2 教学进度1.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2. 调整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进度第五章:教学资源与辅助材料5.1 教学资源1. 教材: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2.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3. 网络资源:收集与教学相关的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5.2 辅助材料1.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2. 练习题库:制定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学习工具:提供相关的学习工具,如字典、词典等,方便学生查阅第六章:第一单元教学内容6.1 教学目标1. 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全册教案完整版第一章: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能够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内容:1. 教学文章:《呐喊》、《彷徨》、《沉默的羔羊》等。
2. 阅读技巧:快速阅读、精读、略读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3. 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练习与作业:1. 阅读指定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
2. 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阅读其他文章,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的阅读效率,对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古文阅读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古文的基本内容,把握古文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能够分析古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文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内容:1. 教学古文:《庄子》、《孟子》、《史记》等。
2. 古文阅读技巧:了解古文的背景和文化,掌握古文的词汇和语法,理解古文的意境和修辞。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阅读古文,理解古文的基本内容。
2. 分析古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把握古文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3. 运用所学的古文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练习与作业:1. 阅读指定古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2. 运用所学的古文阅读技巧,阅读其他古文,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对古文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的古文阅读效率,对古文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写作技巧与实践教学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2. 能够独立完成各类写作任务,表达清晰、连贯、有条理。
3. 能够通过写作实践,培养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篇一: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全册教案完整版】【篇二:职业中专_语文_教案(基础模块下册) - 副本】语文教案授课教师:授课班级: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学设计一合欢树教学目标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那么,史铁生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巨大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检查预习1.关于作者(主要由学生阐述,教师做补充和点评)代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
2.关于母子情请学生根据课前阅读(《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节选)谈谈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归纳总结:从不理解到理解,怀着爱与愧疚。
三、感知课文(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再读课文,与《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比较,找出三篇文章的共同点。
(提示:从情感基调、情感内容上去归纳)—— 2情感基调——忧伤。
情感内容——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
(二)是什么样的母亲让作者如此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序,追忆了哪些事情?10岁时“我”作文竞赛获奖;20岁时“我”双腿残废;30岁时“我”的小说发表。
(三)这些事情刻画了怎样的母亲形象?作者对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1.10岁时作文竞赛获奖⑴诵读第1自然段。
⑵归纳母亲的形象特点。
母亲:“年轻”、“聪明”、“最好看”、爱美、爱生活⑶母亲对“我”获奖持什么态度?故作轻慢、警戒勉励⑷说说此时的“我”对母亲的态度怎样。
“我”:对母亲不理解,“扫兴”、“故意笑”、“装作”——倔强、好强、怄气。
2.20岁时“我”双腿残废后⑴诵读第2、3自然段。
⑵说说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①一心给“我”治病。
“不年轻”“有了白发”(肖像描写)“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
”(动作描写)“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②鼓励“我”好好写作:为儿子寻求精神的支柱,希望重新燃起儿子生活的信心——“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语言描写)③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⑶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爱。
⑷这时候,你会想起哪些颂扬母亲的故事和诗文?(学生交流)故事:孟母三迁、欧母教读、岳母刺字??诗歌:冰心《纸船》、孟郊《游子吟》、泰戈尔《仿佛》?? 名言: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冈察洛夫【俄罗斯】妈妈,你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
——泰戈尔【印度】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意大利】母爱在女人心中是一件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东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
——巴尔扎克【法国】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学设计⑸“我”对母亲又是什么态度?不理解母亲的苦心,对于治病丧失信心、绝望:“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语言描写)“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心理描写)3.30岁时小说发表⑴“我”小说发表,获奖成名,母亲却因操劳而早逝,我对母亲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我理解了母亲的苦心,理解了母爱的伟大,深深思念母亲的同时又满怀深深的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
⑵读读下列诗文,进一步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之情。
余光中《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老舍《我的母亲》:“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
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
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第二课时四、理解“合欢树”所寄寓的丰富的情感内涵。
(一)阅读第4-12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并体会其象征意义。
1.请同学根据下列提示,简要叙述合欢树的由来。
合欢树是_______在___________时,在_______挖来的,种在________里。
第二年,合欢树______,母亲______。
第三年,合欢树_______母亲__________。
第四年,合欢树长在_____________。
第五年,我们搬家,合欢树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在这里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悉心培育它的过程?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
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 4所以,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的象征。
3.母亲逝世后,作者对于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有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颗小树忘记了”、“没料到那颗树还活着”——搬了家,忘记了合欢树,遗忘在记忆的深处,不愿提起。
⑵很少再去小院,“不愿意去那个小院,推说手摇车不方便”。
在大院中听邻居说合欢树开花了,劝他去看看,但是“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想起了合欢树,但是不敢去看合欢树,怕睹物思人,怕看到合欢树又想起母亲来,勾起自己无尽的悲伤。
⑶时间久了,自己的心情平静了,“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我问起那棵合欢树”,“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自己很想看看合欢树,看看母亲住过的小屋,看到母亲生前的事物让我感觉母亲好像并没有离我远去,母亲似乎就在身边。
所以“悲伤也成了享受”。
所以,合欢树=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二)启发学生自主体会,自由发言,说说合欢树在自己心中还有什么丰富的情感内涵。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合欢树=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
合欢树=当年母子“合欢”的人间见证,是母亲恩泽的一个生命。
合欢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五、结束语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史铁生六、作业1.阅读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全文。
2.背诵一首歌颂母亲的诗歌。
3.用一段短文,抒写自己对母亲的爱与感激。
【篇三: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教案】第一单元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教学目标1.运用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阅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论点和论证方法。
2.通过分析理解作者论证材料的运用,学习议论文严谨的思路,紧密的结构。
3.诵读时注意本文议论文文体特点和散文化语句的有机融合,感受周国平作品的哲理与情感相交融的特点。
4.在理解“灵魂”内涵的基础上,指引学生们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 教学重点1.教会学生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
2.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
? 教学难点探讨并理解灵魂的真正内涵。
?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法。
? 教学课时二课时? 课前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周国平先生的生平。
2.复习有关议论文的基础知识。
3.阅读文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来证明这个论点?4.文中的事例与中心论点有何关系?你能再举出几个类似的事例吗? 5.你怎样理解“高贵在于灵魂”这句话?(了解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精神内涵。
预习议论文的基础知识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奠定基础。
后三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设问激趣导入你觉得你自己是高贵的人吗?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高贵的?(学生受世俗观念的影响,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应该是以人的金钱地位、形象气质来判断人的高贵与否。
将自己与高贵联系起来更是他们不可能想到的,大部分学生可能都会摇头)借助学生回答自然引入课文阅读:很多同学都觉得自己不是高贵的人。
好,下面我们来学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课。
学完之后你再来看你有没有新的答案。
二、板书题目三、作者简介先由学生介绍课前查阅的有关作者的资料,然后教师补充: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当代有影响力的学者、作家。
1978年恢复高考后考作二十余种,其中《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人与永恒》、《爱与孤独》等作品在读者中产生重大影响。
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情为一体,是周国平作品的显著特色。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把握论点1.人究竟缘何高贵?高贵的内涵是什么?标题“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究竟是说什么?请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哪句话揭示了作者的主要观点?(2)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2.分析概括中心论点。
请生作答。
“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在于他有灵魂生活。
” 实际上,本文的题目——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就是文章的观点。
(这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教者注重学生在阅读中体味,注重学生自我发现,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点拨文本观点的方式水到渠成。
)3.理出本文的写作思路之前,回顾议论文的一般论证过程:提出问题(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论证论点)——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
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个问题。
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论点:人的高贵在于有灵魂。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列举事例证明“一切贤哲”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以普通少女、青年画家为例说明“平庸”的人也常常有着纯正的追求。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表达期望:祝愿人们保持纯正的追求(板书)提出论点(第1自然段)——举例论证(第2—6自然段)——表达期望(第7自然段)(蜻蜓点水式的渗透议论文文体特点,又暗暗指导议论文观点提出的方式,读与写交融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