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选修校本教材课程纲要及编写:饮食与地理
- 格式:doc
- 大小:304.50 KB
- 文档页数:5
4中孑诃理教学参考轄题策划■MBMB2019年第12期.上0^编者按:2017版地理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鼓励地方和学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设与地理相关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兴趣和个体发展等需要。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既要纳入整个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又要与国家设置的选修课程体系相衔接,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充实。
本期专题策划以“地理校本课程选题与设计”为主题,从征集的稿件中选取了4篇稿件,通过这些地理校本课程案例的展示,以期为教师教研提供相关借鉴。
地理校本课程选题与设计校本课程《美食地理》实施案例——饮食习俗与地理环境孙峰张建新/安徽省淮南市第五中学摘要:《美食地理》是淮南五中校本系列教材之一,全书从大到小,由远及近,从地理视角介绍了世界和中国的各种美食及相关文化特点。
“饮食习俗与地理环境”是根据《美食地理》设计的一节选修课。
教学形式模仿电视访谈类节目,以春节为背景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校本课程;地理环境;饮食习俗课程设计人:孙峰张建新课程时长:一学期已使用学校:安徽省淮南市第五中学已使用时间:8年“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吃”已经不仅是一种生理的需要,而且能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体验、情感活动和文化追求,包含着独特的文化底蕴。
《美食地理》以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的学习为基础,结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内容上力求科学严谨、丰富多彩,形式上力求语言生动、图文并茂。
为了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让他们受到人文主义熏陶,书中设置了一定量的阅读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着重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美食地理》不同于一般的菜谱和烹饪教材,它重点介绍世界和中国各种美食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因素,全书分《世界美食巡礼》《中国饮食文化趣谈》《家乡的美食》三个部分,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地介绍世界和中国的各种美食及相关文化特点。
特别是从地理的视角了解美食的地域性和差异性,让学生从中体会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和博大精深。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一、引言校本课程《美食地理》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联。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各地的饮食习惯、食材选择、烹饪技巧以及地理环境对它们的影响。
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
二、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食材特点及利用方式;2、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当地的饮食习俗;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尊重;4、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课程内容1、地理环境与食材:介绍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特色食材,如水稻、小麦、玉米等;2、地理环境与饮食习惯: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例如南方嗜米、北方嗜面;3、地理环境与烹饪技巧:讲解不同地理环境中独特的烹饪技巧,如蒸、炒、炖等;4、地方特色菜肴鉴赏:组织学生品尝并鉴赏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特色菜肴,如川菜、鲁菜、粤菜等;5、创造属于自己的地方菜:学生分组创作融合家乡特色的菜肴,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四、实施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多媒体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食材和饮食习俗;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饮食习惯、食材选择、烹饪技巧等内容;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农贸市场、餐馆等场所,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当地的食材及饮食习惯;4、厨艺比赛:组织学生厨艺比赛,展示他们对于地方菜的了解和烹饪技巧。
五、总结通过《美食地理》这一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联,从而培养他们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意识和能力。
该课程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背景介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许多学校开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新余一中高中英语教研组也积极参与其中,试图通过开发高中英语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个性化的英语学习体验。
选修教材《趣味地理》:地理趣味生活(服饰、饮食等)选修课程《趣味地理第二课堂》第一章地理趣味生活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服饰、饮食、民居还是出行,都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第一节服饰与地理服饰作为人类必不可少的日用品,其材质和式样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从原始社会时期的树叶和动物皮毛到封建社会时期的麻和线织布料,再到现代社会的繁荣时期,服饰的发展历程可以反映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个民族的服饰也各具特色,反映出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的深厚关联。
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特点,孕育了各地不同的服饰文化和历史渊源。
服饰的作用除了保暖防御外,还要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
在东北地区严寒的冬季,人们必须穿戴厚重的皮衣棉衣、皮手套和蹬皮靴,而在温暖的海南、台湾、云南和两广南部,则以轻薄的夏装为主。
在多雨的东部地区,人们需要备有雨具,而在干旱的西北地区,则无需准备雨具。
一)干旱荒漠地区在阿拉伯国家,男人们传统的服装是白色的缠头巾和宽大的白色长袍,而在一些严格执行教规的国家,妇女外出时必须遮盖面部。
这种服饰的选择与当地干旱的气候和宗教有关。
二)高寒地区在气温变化无常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着厚重的“蓝色大氅”和“衣裳”,以应对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而在其他高寒地区,人们也会选择厚重的羽绒服等保暖衣物。
总的来说,服饰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适应当地气候和文化传统的服饰不仅能够保护人们的身体,还能反映出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
本文介绍了服饰与地理、产业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饮食与地理之间的联系。
在服饰方面,不同地区的人们根据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选择不同的材料和款式。
例如,藏族牧民在夏天穿着皮袍,可以将一只胳膊露出来以适应变幻莫测的高原天气。
东南亚的居民则穿着轻便的衣服和斗笠,以应对炎热多雨的气候和水域环境。
赫哲族、鄂伦春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则根据渔猎、放牧等产业活动选择不同的材料和款式。
2017 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2017 年4 月5 日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 (1)(二)基本理念 (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一)学科核心素养 (2)(二)课程目标 (4)三、课程结构........................................................... 4..(一)设计依据 (4)(二)结构 (5)(三)学分与选课 (6)四、课程内容........................................................... 7..(一)必修课程 (7)(二).....................................................选修I课程10(三).................................................... 选修U课程15五、......................................................... 学业质量标准28(一).............................................. 学业质量标准水平28(二)...................................................... 水平说明34六、................................................................... 实施建议3..4.(一)................................................ 教学与评价建议34(二).......................................... 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51(三)................................................ 教科书编写建议58(四).................................... 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60附录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 (64)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6.. 5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2校本教材饮食健康第一篇:2校本教材饮食健康莲都外国语学校校本课程小学生饮食与健康前言亲爱的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可见吃饭喝水是多么的重要。
谈到吃饭喝水有些同学可能会说这谁不会呀。
但你知道一日三餐怎么吃最合理吗?你会正确的喝水喝牛奶吗?你想了解吃蔬菜水果的学问吗?你知道哪些是垃圾食品,垃圾食品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吗?……这些话题你都关注过吗?同学们,身体是自己的,生命是珍贵的,只有掌握一定的饮食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我们才会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同学们,还有比健康更重要的事吗?打开本书,开始和饮食健康的对话吧!相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一定会对再平常不过的吃饭喝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目录第一课营养健康知多少第二课饮食营养六大必知误区第三课第四课第五课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第九课一日三餐怎么吃最合理你会喝水么?怎么喝牛奶?蔬菜水果的吃法食疗知识谁的食谱最科学垃圾食品第一课营养健康知多少同学们,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可怎样饮食才是最科学最营养的呢?同学们平时有没有关注这个问题呢?现在我们就同学们平时饮食和健康这个话题进行问卷调查。
一、饮食与健康问卷调查1.您觉得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怎样? A.关系密切B.关系一般C.没有关系 2.您是否经常留意一些有关“饮食与健康”的报道?A.注意收集B.有时注意C.从没注意D.与我无关 3.您平时有没有注意饮食营养搭配?A.有B.很少关注4.如果您家来不及做饭或不愿做饭,您通常如何用餐?A.到餐馆用餐B.热剩饭C.吃方便面等方便食品D.买盒饭等外卖E.其他________ 5.您每天的食物搭配是怎样的?A.肉多菜少B.菜多肉少C.全是素菜D.肉菜均匀 6.您喜欢吃哪些零食?A.话梅类B薯片类C.饼干类D.不吃E.其他_________ 7.您多久吃一次水果?A.每天B.偶尔C.不吃D.其他__________ 8.您通常在什么时候吃水果A.饭后B.饭前C.随时9.您每日的饮水情况是?(500毫升约2茶杯)A.不足1杯B.1~2杯C.2杯以上D.极少喝水 10.您是否同意“口味比营养更重要”这句话? A.同意B.不同意11.您平日常喝的饮品是?(可多选)①茶②咖啡③碳酸饮料④果汁饮料⑤牛奶及乳饮料⑥酸奶及乳酸饮料⑦功能饮料⑧其他________12、您在饮食与健康这个话题中还有哪些好奇与不解?二、饮食健康小常识1、常吃烘烤食物易患癌:因烘烤食物时燃料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致癌物质,这些物质会遗留在食物上,所以人吃多了极易患癌。
《合理选择饮食》教案【教学内容】:第一节合理选择饮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识别食物的酸碱性,知道食品添加剂的组成、性质和作用2、过程与方法:查阅资料,思考与讨论,自主合作探究。
启发讲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新观念,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了解合理选择饮食的重要意义,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难点】:识别食物的酸碱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练习】1.关于水在人体中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B.水在人体内还有调节体温的作用C.饮用水越纯净越好D.没有水污染的水就是纯净水2.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物质,日常生活中有人喜欢喝纯净水,市售纯净水有一些是蒸馏水,有关这类纯净水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它是纯天然饮品,不含任何化学物质B.它含有人体需要的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C.它清洁,纯净,但长期饮用对健康无益D.用催化剂可将它转化为汽油3、关于食物的酸碱性说法错误的是 ( )A、蛋白质在体内经消化后生成碳酸.硫酸.尿酸等,故它属于酸性食物B、葡萄吃起来是酸的,故它属于酸性食物C 、食物的酸碱性与化学上所指溶液的酸碱性不同的D 、正常人人体内各体液pH 总保持一定. 4、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为了使火腿肠颜色更鲜红,可多加一些亚硝酸钠B 、为了使婴儿对食品有浓厚兴趣,我们可以在婴儿食品中加少量着色剂C 、食盐加碘是防止人体缺碘而加的营养强化剂,能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D 、为保证人体所需足够蛋白质我们要多吃肉,少吃蔬菜和水果. 5、下列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亚硝酸钠可以致癌 B 、我们应该禁止使用防腐剂 C 、苯甲酸钠可以用作防腐剂D 、绝大多数食品添加剂在过量使用时对人体有害的 【作业】 P37习题1、3、4 【板书设计】第二章 促进身心健康 第一节 合理选择饮食一、认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 1、水是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
校本课程《美食地理》实施案例——饮
食习俗与地理环境
术性
饮食习俗与地理环境
饮食习俗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饮食习惯,它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植被等,它们都会影响一个地区的饮食习俗。
首先,地理位置会影响一个地区的饮食习俗。
例如,地中海地区的饮食习俗更偏向清淡,而中
国的饮食习俗更偏向辛辣。
这是因为地中海地区的气候更温和,植物更丰富,而中国的气候更
湿热,植物更少,所以地中海地区的人们更偏向清淡的饮食,而中国的人们更偏向辛辣的饮食。
其次,气候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的饮食习俗。
例如,在温暖的气候下,人们更偏向清淡的饮食,
而在寒冷的气候下,人们更偏向油腻的饮食,以提供更多的热量。
此外,土壤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的饮食习俗。
例如,土壤肥沃的地区,植物更丰富,人们更偏向
清淡的饮食;而土壤贫瘠的地区,植物更少,人们更偏向油腻的饮食,以提供更多的营养。
最后,文化传统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的饮食习俗。
例如,中国的饮食习俗更偏向辛辣,而日本的
饮食习俗更偏向清淡,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更偏向辛辣,而日本的文化传统更偏向清淡。
总之,饮食习俗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植被以及文化传统都会影响一
个地区的饮食习俗。
因此,要了解一个地区的饮食习俗,就必须了解该地区的地理环境。
济水一中校本课程环境与资源教学方案单元第二单元单元课时第二单元主题饮食文化与地理总课时第 2 课时背景分析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饮食、民居、服饰都与当地的气候、资源、环境密不可分。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了解分析,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教学目标了解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与气候等的关系评价设计积极发言,参与活动。
学与教活动设计板块①——主食问题:为什么北方人愿意吃面食而南方人愿意吃米饭呢?这个是由于地域限制而决定的,北方很多地方气候干燥,水源不足,不适合种植喜欢水的水稻,所以北方的大部分农作物都是小麦,小麦也习惯北方的气候,因为小麦不喜欢气候过热,所以北方人喜欢吃面食。
而南方气候多雨,河流、湖泊、水塘等也就多,适合水稻等需要水比较多的农作物生长,而人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所以,长此以往也就形成现在的饮食习惯了,主食都以米饭为主。
板块②——菜肴中国的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川、粤、闽、浙、苏、湘、皖等“八大菜肴”。
每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特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方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
问题:鲁、川、粤、闽等“八大菜肴”与它们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呢?板块③——总结都说民以食为天,我的理解是,“食”是保障人生存的基本的条件,所以吃饭是人生存的头等大事。
不是还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吗——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我们国家地域宽广,幅员辽阔,不同的地方饮食文化也各有不同,其实有些饮食文化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北方的面条,南方的米饭。
”为什么北方人喜欢吃面食,为什么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呢?因为面食是小麦做的,我国的小麦主要产在我国的北方,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米饭是水稻做的,我国的水稻主要产在我国的南方,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所以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喜欢吃米饭。
这一习惯是从古老时候开始的,而这一习惯,归根到底就是地理差异而形成的。
《饮食与地理》课程纲要
一、前言
课程理念: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中国与世界的主要食材、口味的地理环境差异分析为重点,以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为方法,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从而体现高中选修课程的要求。
课程从地理视角分析饮食特点的形成原因,从而使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饮食的差异性和丰富性。
课程设计主要是把知识拓展、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勇于实践、合作交流的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思路:课程主要有《饮食与地理概述》、《中国饮食与地理》、《世界饮食与地理》三大部分,18课时。
课程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从自然到人文,从现象到本质,根据学生心理特征,结合社会热点与时事政治,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活动多样,系统地介绍地理教科书上未必有的知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深入浅出地介绍现代地理科学原理及规律。
二、课程目标
总目标: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认识到饮食文化历史悠久,饮食特点的形成与独有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多样的和丰富的。
其成因要从区域的地理环境、发展历史、政治文化诸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地理环境起主导作用。
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 这是造就饮食差异的关键因素。
本课程通过展示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地理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关心生活的意识,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拓展地理的视野,夯实地理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本课程符合“地理课程标准”中的“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课程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通过展示地理探索的过程、方法与成果,且凸显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彰显地理科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巨大的魅力。
第一章《饮食与地理概述》主要介绍饮食的组成与注意事项,通过展示地理与生活中饮食的密切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更加地关注地理。
第二章《中国饮食与地理》主要通过展示中国经典的主食、八大菜系、美酒、茶味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让学生把握事物间的普遍联系,拓展视野,更加地重视地理。
第三章《世界饮食与地理》主要通过展示世界流行的葡萄酒、奶粉、水果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地理事物分布的地域性,更加地热爱地理。
三、教材编写原则
构建教科书框架的原则:本课程设计包括文字内容、图表信息、思考活动、实践活动、探究活动等几个部分组成。
文字内容与图表信息主要向教师和学生渗透知识,思考活动、实践活动与探究活动主要培养学生思维、实践与探究能力。
选择教材编写材料的原则:选择中国与世界的热点饮食、趣味案例作为教材的切入点,从直观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选择能够启发学生自己联想、共鸣的材料。
内容呈现和教学加工的原则:内容呈现以文字为主分,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可探究的学习的内容,运用大量的图片、材料补充说明,同时采用大小标题,直观易懂。
四、课程实施建议及内容
课程教学建议:知识部分教师讲解介绍,活动部分与学生共同探讨,在必要时、有保障条件下,教师选取趣味地理案例,学生准备试讲。
教学评价建议: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从“上课的积极性、饮食知识竞赛”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目录
第一章饮食与地理概述
第一节饮食概述
第二节饮食与地理环境
第二章中国饮食与地理
第一节主食的那些事
第二节璀璨的八大菜系
第三节忘不了的美酒
第四节浓郁的茶味
第三章世界饮食与地理
第一节神赐的葡萄酒
第二节畅销的奶粉
第三节缤纷的水果
例:
神赐的葡萄酒
葡萄酒是用新鲜的葡萄或葡萄汁经发酵酿成的酒精饮料。
通常分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气泡酒,三种。
READING阅读
葡萄酒制作关键步骤
去梗
就是把葡萄果粒从梳子状的枝梗上取下来。
因枝梗含有特别多的单宁酸,在酒液中有一股令人不快的味道。
压榨果粒
酿制红酒的时候,葡萄皮和葡萄肉是同时压榨的,红酒中所含的红色色素,就是在压榨葡萄皮的时候释放出的。
就因为这样,所有红酒的色泽才是红的。
榨汁和发酵
经过榨汁后,就可得到酿酒的原料——葡萄汁。
优质的葡萄汁是酿制优秀葡萄酒的前提,葡萄酒是葡萄汁通过发酵作用而得的产物。
经过发酵,葡萄中所含的糖份会逐渐转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添加二氧化硫
要想保持葡萄酒的果味和鲜度,就必须在发酵过程后立刻添加二氧化硫处理。
二氧化硫可以阻止由空气中的氧使葡萄酒所引起的氧化作用。
图1 葡萄酒制作流程
葡萄酒是人和自然关系的产物,是人在一定的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下,采用相应的栽培技术,种植一定的葡萄品种,收获其果实,通过相应的工艺进行酿造的结果。
因此,原产地的生态条件、葡萄品种以及人所采用的栽培、采收、酿造方式等,决定了葡萄酒的质量和风格。
图2 世界葡萄产区
图2中阴影区域(年均温12°~22°℃等温线之间)的陆地为世界葡萄“黄金种植带”,世界优质葡萄酒的原料大多出产于此。
1.从葡萄的黄金种植带,试分析葡萄的习性。
2.与大陆东岸相比,该“黄金种植带”在北半球的大陆西岸较宽,试分析原因。
图3 法国葡萄产区分布
ACTIVITY 活动探究
1.法国拥有世界上优质的葡萄产区,南部与北部相比,优越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2.为酿制更美味葡萄酒,农民在葡萄园地表铺设鹅软石的目的是什么?
波尔多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葡萄酒产地,每当人们提起波尔多时,声音里总是充满了敬畏和崇拜。
也许你只是听说波尔多,也许你或多或少了解波尔多的干红葡萄酒,也许你还不知道波尔多的著名酒庄;但直到今天,波尔多依然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还有那么多的未知等着我们去破解,还有那么多的美妙等着我们去挖掘。
ACTIVITY 活动实践查阅资料,分析波尔多红酒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