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内在冲突
- 格式:pdf
- 大小:260.62 KB
- 文档页数:4
本体性知识点总结本体性知识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提出了“本体”这一概念,并将之作为他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重要内容。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本体是一种实在存在,是一种独立于认识主体而存在的实在性。
从此可以看出,本体性知识主要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及其特性、实在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哲学研究领域。
在现代哲学中,本体性知识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西方哲学中,尤其是存在主义、现象学、实在论等诸多哲学流派都对本体性知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东方哲学中,诸如佛学、道家、儒家等传统哲学都对本体性知识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在这些哲学流派的探索下,本体性知识逐渐成为了哲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体性知识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它涉及到诸多哲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
首先,本体性知识涉及到存在论的问题。
在哲学中,存在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主要是研究什么是存在,存在的本质是什么,存在的特性是什么,存在有多少种类别,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区别等一系列问题。
本体性知识作为哲学的一部分,也涉及到这些重要的存在论问题,探讨了实在的构成、实在的特性、实在的种类等问题。
其次,本体性知识还涉及到实在性的问题。
在哲学中,实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实在性主要是指实在存在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永恒性。
在本体性知识的研究中,人们探讨了这些实在性的特性及其在实在存在中的体现,探讨了实在性与其他性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实在性在实在存在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
此外,本体性知识还涉及到本体论的问题。
在哲学中,本体论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领域,它主要探讨的是存在的本体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构成的,他们之间是如何关联的等问题。
在本体论的研究中,人们探讨了本体存在的本质、本体存在的关联方式、本体存在的区分等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本体性知识是一个涉及广泛的哲学领域,它主要是研究实在存在的本性及其特性、实在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本体性知识在哲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对于认识世界、理解实在、认识自己等问题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体论与认识论摘要:本体论是研究哲学所无法绕开的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在哲学上发生了几次重大的转向,哲学的研究视角也不断的发生改变,但本体论哲学并没有随之覆灭,本体论哲学试图从人所从来的终极存在,始初本基中去理解和把握人的存在本性、行为、根据以及前途命运的一种理论方式,这种形式逻辑的哲学与经验世界相分离,但它的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并不因远离生活而失去价值,相反却像明灯一样,指引着人们。
关键词:本性终级存在纯粹原理形式逻辑实在意义一,导论哲学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试图为人类提供某种关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终极性的根据、尺度和标准,也就是为人类提供某种安身立命之本,这就是哲学的终极关怀,也就是哲学的本体论追求。
一般哲学史著作都认为,与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相比,近代西方哲学发生了研究重心的转换,即从重点研究“本体论”问题转向重点研究认识论问题,简称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现代西方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相较,又发生了一次转变,从重点研究认识论问题转向重点研究语言问题,即所谓“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
这种概括有一定道理.但是,近现代哲学所发生的两次“转向”,并不意味着作为最古老和最基础的哲学分支-—存在论的消失;相反,在近代哲学中,按照本体论的方式去探讨存在论问题的取向,特别是继续把它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和哲学型态来看待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根本改变.只是在休谟和康德具有摧毁性的批判之后,传统本体论哲学所探讨的问题才成为可疑或必须“存疑"的问题.“存疑"不等于问题的取消,而只是要求对本体论的基础进行“审查”(如康德)。
因此,在康德之后,黑格尔通过重建理性工具,又重新恢复了本体论哲学的基本信念.本体论是研究哲学所无法绕开的结,然而,本体论研究的内核是什么?研究本体论的意义何在?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反思,二,本体论的概念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把哲学规定为关于“本体"之学,按照他的理解,这种本体之学的目标是寻找“万物始所从来,与其终所从入者,其属性变化不已,而本体常如”的东西.西方哲学中第一次提出“本体论”(ontology)这个术语并为之下定义的是近代德国哲学家沃尔夫,黑格尔曾转述过它的定义:“本体论,论述各种有关‘存在’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存在是唯一的、完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诸范畴;这是抽象的形而上学.”①我们可以简单的说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的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思想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他尽管受教于柏拉图,但是他并没有一味的崇拜权威,不具有自己的想法。
他最重要的名言之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表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真实想法。
在哲学方面,他有着与老师不同的观念,他认为世界是有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
这一观点在形成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时,实体论呼之欲出。
亚里士多德“实体论”是代表古希腊哲学发展最高水平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的逻辑基础上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自然发展的逻辑结果。
同时,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称为本体论或者共相论。
这一理论主要包含了什么是实体,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是什么,实体生存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实体是如何生成的等四个问题。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实体下了一个基本的定义:“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
”在教科书《西方哲学史》中解释道:“一般说来,用来述说主体的东西或者是普遍的种属概念(如“人”“动物”等),或者是依附于被述说者的某种属性(如“白色的”“勇敢的”等),而被述说者则通常只能是具体的个别事物(如“苏格拉底”“那匹白马”等)。
”也就是说实体首先必须是具体的、个别的东西。
其次,实体是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的,即无属性。
另外,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即不可比性。
实体是一个“变中之不变”的一个存在。
在实体的概念之上,亚里士多德又提出了“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的概念。
实体有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之分。
第一实体指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例如某一个具体的人,这个杯子,这栋房子等等。
而第二实体用于指第一实体的属或种,例如“人”、“动物”,第二实体已具有抽象的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而其他一切事物有时被用来述说第一实体,有时存在于第一实体内部。
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其他东西就不再存在。
《哲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形成性作业1(绪论、第1-3章)班级:学号:姓名:成绩: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哲学最初的定义是关于爱和智慧的理论。
2、物的世界、人的世界和概念世界构成了哲学对象的三大基本领域。
3、哲学的形态是指哲学在人类生活和文化体系中存在并表现出来的样式。
4、叙述哲学需要注意两个基本方法:一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二是从抽象到具体。
5、哲学思维最重要的特性是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
6.哲学的首要、实质和根本价值是哲学对整个人类的价值。
7.哲学对人的工具价值,是指哲学可以作为一种手段或工具,满足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为人类目标的实现服务。
8、哲学的工具价值,表现为认识价值、实践价值和人文价值。
9.哲学的目的价值是指哲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理性和精神生活的一致性。
10、哲学的目的价值,体现为人类理性生命的自我价值、人类自我超越的精神价值和理性化的人类精神。
二、判断题:(判断并纠正错误,每题5分,共10分)1、“学科”是学说的现实形态,是对学说问题的一定解答或反应系统。
ד学说”是学科的现实形态,学说是对学科问题的一定解答或反应系统2.科学曾是哲学的最初形式和“母体”。
哲学曾是科学的最初形式和“母体”三、简答题。
(每题10分,共40分)1、哲学的学科特征。
(p6-84点)2、简述哲学三大理论分支。
(p37第二段)3、简述哲学的民族文化意义。
(p85-863点)4、简述哲学对人的生成的意义。
(p88-904点)一四、材料题(共20分)在哲学方法论问题上,黑格尔曾指出,要进入并学习哲学,“我们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力和技巧”。
柏格森更明确地指出:“学习哲学就是扭转意识形态活动的习惯方向。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逆转是进入哲学研究的“门槛”。
请问,这里的“门槛”是多少?如何跨越这个“门槛”?p54-57这里指的“门槛”主要有两个台阶,其一,从“时间在先”转向“逻辑在先”;其二,从时间上的“循序渐进”转向“从后思索”,就“逻辑在先”“从后思索”展开阐述五、论述题(共20分)如何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充分实现哲学的价值?(第91-101页)2形成性工作2(第4章)班级:学号:姓名:得分:一、填空(每项1分,共10分)1、被称为西方第一位哲学家的是泰勒斯。
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建设的一种选择[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2)04-0001-06一近代以前,本体论一直是哲学的主流。
本体论是以思维和存在这一哲学基本矛盾的存在为前提的,整个哲学的发展就是围绕哲学基本矛盾而展开的。
其中,所有以‚存在‛问题为核心的研究构成了‚本体论‛,而以‚思维‛问题为核心的研究则构成了‚认识论‛。
‚本体论‛和‚认识论‛是相互依存的,‚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基础,‚认识论‛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本体论‛问题的解决。
本体论始于古希腊时代,最初表现为‚本原论‛或‚始基论‛,中世纪表现为‚神学本体论‛,近代表现为‚实体论‛,在现代则表现为‚科学实在论‛和‚人学本体论‛。
但不管那种本体论,都是想要对世界做出终极解释,给人生提供终极价值和根本的指导方法。
在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最初用‚水‛、‚气‛等范畴来规定万物的本原,他们力图用一种感性存在物来说明大千世界的统一性,这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表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经从宗教和神话的世界观中解放出来,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赫拉克利特和米利都学派的思想家一样,也把世界的本原或始基归结为一种感性存在物‚火‛。
他想要探讨把握这种本原的途径和方法。
他与阿那克西曼德不同,不是把产生理解为对立面的分离,而是对立面的结合。
这是一个带有极大启发性的猜测。
但是,如果人们关于存在的认识只停留在质的直接性中,对对象便不可能有深入的认识。
要对对象获得清楚的认识,不仅要认识对象的质的规定性,同时也要认识对象的量的规定性。
与此相应,出现了毕泰戈拉及其学派的观点。
当毕泰戈拉认为‚数‛是万物的始基时,他并没有把数看成是水、气、火一类的存在物,而只是把它理解为存在物的必不可少的规定性。
但是片面的量的规定性所遇到的困难并不比片面的质的规定性所遇到的困难并不比片面的质的规定性所遇到的困难更少些。
对古代人来说,直接经验的范围几乎就是认识的范围,间接性的东西也被当作直接性的东西。
浅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的统一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列宁给马克思主义者遗留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的统一。
列宁打算撰写一部关于辩证逻辑的著作,并为此做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准备。
《哲学笔记》就是最显著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遗憾的是,列宁还没有完成这一宏伟的目标就与世长辞了。
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有责任为之实现这个遗愿。
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的统一思想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及其与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具有原则性、整体性(全局性而不是局部性)的指导意义。
问题的提出是从列宁开始的,但是该思想的内核是贯穿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之中的。
因而,通过对经典文本进行剖析,才有可能全面地、系统地展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统一思想的丰富体系。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集大成”,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资本论》作为一个艺术的、科学的整体,不仅内容上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学科知识,而且是用一系列科学范畴和范畴网络联结而成严密逻辑体系。
“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这种唯物主义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
”①《资本论》通过哲学和经济学的结合,实现了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统一,使得逻辑学、辩证法、认识论实现了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有机统一。
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社会、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它与认识论、逻辑学是统一的;逻辑学,更确切地说,辩证逻辑是以辩证思维作为研究对象的,即辩证法在认识过程和思维过程中的运用。
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1. 引言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是哲学中的三大基础性问题。
本体论关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实体的性质,认识论关注的是人类如何认识世界,而价值论关注的是价值的本质和价值判断的理论基础。
这三个问题密切相关,相互影响,构成了哲学的基础框架。
本文将对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进行分析和探讨。
2. 本体论本体论是对存在的本质和实体的性质进行研究的哲学分支。
本体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存在?存在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和属性?本体论的目的是探讨存在的实质、种类和结构。
在本体论中,存在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绝对存在,即无论人类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二是相对存在,即存在是由人类主体意识所构建的。
本体论的观点可以分为实在论和唯心论两种。
实在论认为存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唯心论认为存在是由人类主体意识所构建的,人类的意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过程和认识方法的哲学分支。
认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认识世界,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认识的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在认识论中,存在着两种核心观点:一是经验论,认为人类的认识是由经验所构成的,人类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获得知识;二是理性论,认为人类的知识是由理性所构建的,人类通过推理和思考来获得知识。
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人类的认识是由经验和理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认识过程中,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通过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和研究客观世界,不断积累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同时,人类的认识也受到主体的局限性和客观的限制,人类无法完全洞察世界的本质。
4. 价值论价值论是研究价值的本质和价值判断的理论基础的哲学分支。
价值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价值的来源、本质和判断标准。
在价值论中,存在着两个不同的观点:一是客观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主体意识无关;二是主观价值论,认为价值是由人的主体意识所决定的,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
在实际应用中,价值论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判断。
“Ontology”的意义及翻译作者:邹诗鹏近年来,Ontology问题复又成为学界的热点研究领域,问题仍然集中于如何理解和翻译Ontology,大多数的意见认为应当放弃“本体”及“本体论”,而选择“存在”及“存在论”,或者干脆就是“是”及“是论”。
但到底是“存在”及“存在论”,还是“是”及“是论”(“是态论”),则形成了争论的焦点。
这场争论的实质是反映了学界对于西方学术研习的质量要求,同时也表现了学界对于中西方文化在根源上是否能够形成沟通的困惑与思考。
一、Ontology及其复杂的汉译问题存在论(Ontology)是哲学的核心领域。
顾名思义,存在论即关于“存在”的理论,是关于存在是什么以及存在如何存在的理论。
存在论虽然是在17世纪才由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命名并由沃尔夫加以完善并从理论上系统化,但就存在论这一学问而言,则是早已由古希腊哲学确定了其基本框架及理论内容的。
事实上,存在论本身就是古希腊哲学的主题形态。
不过,Ontology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理论体系。
对于不断追求理论超越的西方哲学传统而言,后世的西方哲学显然有理由构造与古希腊哲学的“Ontology”有所突破甚或根本不同的Ontology结构。
Ontology的复杂性从词源角度说源于其核心概念toon(tobe)在西方思想演进中的复杂性,从本质上说则是源于哲学家们不同的哲学观念,这种状况必然导致人们对Ontology的不同理解。
特别是,由于Ontology在文化传播中与异文化传统及其语言习惯的冲突、融汇与涵化,从而使得在西方哲学那里本就十分复杂的Ontology的异文化翻译显得更为复杂。
Ontology的汉译就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
近百年来,Ontology先后被译为“物性学”“万有学”(卫礼贤)、“实体论”(陈大年)、“本体学”(常守义)、“万有论”(陈康)、“凡有论”、“至有论”(张君劢)、“存有论”(唐君毅)、“有根论”(张岱年),“是论”(陈康、汪子嵩、王太庆等)以及“是态论”(陈康)等等。
从“实体论”到“关系论”——兼谈“关系研究”的认识论原则刘军;杨辉【摘要】近百年来,学术思潮正在由实体论走向关系论.实体论有两种观念即自一动观和互一动观,其基础是要素一集合观,该观念未能“真实地”描述现实世界;关系论来源于“交一互观”.关系论坚持交一互作用、过程优先、关系视角、去物化以及涌现性五个原则,其意义在于接弃实体论的思维方式,揭示“世界就是动态的关系网”.关系层次的划分以及深层“潜蕴性关系”的把握,是关系研究的关键所在.【期刊名称】《北方论丛》【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6页(P129-134)【关键词】关系;整体论;关系论;潜蕴联系【作者】刘军;杨辉【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16进入20世纪,为摆脱“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困境,西方学术界出现了一种新的转向,即从实体论(substantialism)走向关系论(relationalism)[1]。
学者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个体—整体”、“物质—精神”、“主观—客观”、“结构—能动”这类二元对立问题,而是如何走出实体论,走向关系论。
不过,实体论的思维方式仍然左右着学术研究的范式。
较早探讨关系论的学者杜威和班特利指出,在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时,历史上出现过三种“行动”(action)观,即自—动观(self-action)、互—动观(inter-action)和交—互观(trans-action)[2],这三种观念一直沿袭至今。
自—动观认为,事物依据自身的力量来行动,这种观念在古希腊的哲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即便在当代依然可见。
互—动观认为,事物在因果关联中相互作用,相互制衡。
交—互观认为,在探讨行动的各个维度和过程时,可利用描述系统和命名系统,而不将行动归结为“要素”或其他被假定独立存在的“实体”、“本质”或“实在”等。
艾莫拜尔将自—动观和互—动观看成是实体论观念的两种变体,将交—互观视为关系论[3]。
主体性的内在意蕴及其现实意义王传玲”【内容提要】主体性问题长期以来在学院哲学中表现为纯粹的学术问题,挖掘其内在意蕴,其实质应置身于社会现实的存在关系中重建社会发展的价值规范。
它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应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
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两个维度来挖掘主体性的内在意蕴,特别是在本体论的维度把握主体间性体现出的现代社会主体性的现实需要,阐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资本增殖的逻辑。
资本的逻辑所支配的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发展悖论,致使人的主体性缺失,而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所无法解决的。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解决发展悖论问题,即社会主义如何驾驭资本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以主体性支配资本逻辑,以人的现实需求和生产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调控和引导资本,才能最终避免经济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主体性本体论认识论资本逻辑主体间性主体性问题是中西方哲学界长期以来一直探讨的重要话题,并随着这一王传玲,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授。
主体性的内在意蕴及其现实意义问题的深入探究其影响已从哲学界辐射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时成为学术界最为炙手可热的理论话语。
然而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现,在现当代哲学中,对主体性的批判、反思、解构等声音也不可否认地成为学术界思想的主流,“拒斥主体性”“主体性终结”等理论呼声似乎向人们宣告现时代已进入主体性没落的时代。
其实质是“主体性”观念及与此相关的许多深层次的重要理论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深入反思与探究。
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随着不断翻新的新思潮、新概念和新学术人物的引进和更新,逐渐被耽搁并被繁复的话语所覆盖。
面向问题本身,对“主体性”观念进行进一步的批判性反思和省察,考究主体性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将仍然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重大课题。
一主体性的历史演进“主体”这个词,从词源学的角度看,来自拉丁文,意思是“在前面的东西”,也就是作为基础的东西。
单向度的人》第五章解读“……现存的不可能是真实的。
”对于我们受过很好训练的耳朵和眼睛来说, 这个陈述是轻率和好笑的;这是支配西方统治思想的荒谬逻辑。
这个逻辑用公式表示就是:理性=真理=现实,他们的逻辑把现实的理解为合理的, 因为作为证明真理的条件是现实的。
在单向度的思维取得胜利之前, 这种否定性思维与肯定性思维是相冲突的。
但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技术统治下, 否定性思维战胜了肯定性思维。
1 实然辩证逻辑1.1 认识论与本体论冲突被调和1.1.1 存在与非存在的冲突在古希腊哲学中, 真理只是存在的其中一个方面。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 柏拉图的辩证法已经为这种分离世界的经验提供了逻辑。
他的一些对抗性的术语, 如“存在”、“非存在”、“一和多”等, 是具有开放性的,是没有被封闭起来的。
但他却引导他的参加者去追问一种新的话语向度, 事实上这种话语向度已经被设定了。
辩证思想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使得真正的判断在于对事实法则的正确的履行,在这里,他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
思想上的向度由此开始被封闭起来。
同样, 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技术使得真理被认为和存在具有同等性,而且因为它是一种价值准则, 所以存在比非存在更可取。
为真理而斗争, 就变成为现实存在斗争。
在这里, 非存在的意义就被忽视和掩盖了,因为非存在不是虚无的, 非存在蕴含着对现存(存在)的破坏,但它已被掩盖了。
真理的性质从认识论转变为本体论。
这样,一种深层次的单向度已经产生了, 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冲突已经被协调, 本体论击败了认识论、存在击败了非存在。
1.1.2 潜能与现存的冲突从真理本体论基础出发,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纯形式”的判断逻辑, 即形式逻辑。
这一判断逻辑最初是有意义的。
但它所表现出来的本体论偏见是不能否认的。
这种偏见是与事实分离的。
真理的颠覆性使其判断成为“是” ,即现实的, 并且蕴涵着“应当” ,即潜在的。
在这里,真理回到了真正的真理, 因为它具有潜能——颠覆现存的可能性。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83-322年)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即他的诗学。
他从哲学高度提炼魅力永恒的希腊艺术精神,铸成了西方美学的开山杰作。
早期希腊以来,毕泰戈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等哲人,都只从自己的自然哲学或道德原则出发,零散地论断美学思想。
柏拉图的对话篇中较多地讨论了美的本质、诗人的灵感、审美主体“厄罗斯”以及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但它们是“理念”论原则的推演,附属他的政治哲学,并且表现了他对荷马以来众多诗人及其优秀作品的敌视、排斥态度。
他的对话篇才华横溢、别具艺术风格,在西方文学史上颇有地位与影响,但是并未构成一种总结艺术创作经验、自成严谨体系的美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艺术作为创制知识表现现实的存在,美学是他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他和先哲们迥然不同,采取现实主义观点,探索希腊艺术的历史演变,剖析宏美的希腊艺术杰作,从中提炼美学范畴,总结艺术发展规律和创作原则,高度肯定艺术的社会功用,焕发出深刻的艺术哲学思想。
他的诗学,堪称为希腊古典文明中辉煌艺术成就的哲学概括。
结合他的知识论和伦理思想来探讨他的诗学,可以深化对他的美学理论包括一些有争论的问题的理解。
一、诗学的涵义亚里士多德并不热衷于只是对美作抽象思辩,像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对美是什么所作的玄理论辩。
希腊爱琴文明和古典文明中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耀射着迷人光彩,特别是荷马史诗之后,希腊古典艺术绽开多样奇葩,希腊悲剧作为古典文明中的最高艺术形式,更以震慑人心的感染力,表现希腊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
希腊古典文明中丰盈壮美的艺术成果,吸引亚里士多德去总结希腊艺术的历史与现实,思索艺术的本性,探究艺术美的意义与价值,创建系统的美学理论即诗学。
《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PoietikeTechne)。
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
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
近代科学哲学认识论研究院2023年春学季测试题——康德认识论研究一、现象与物自身的定义:1.伯特兰•罗素关于康德对物体的几项定义,在关于某一项定义的时候发生了误解,那就是在20世纪法国国王不存在已经成为事实的时候,说在君主专制制度的社会国家中,作为法国国王身份的人存在。
请问这里的法国国王这么个事物与康德关于物的定义中哪项匹配一一OA.自在之物B.现象 C.意会体D.理性的理念2.物理学命题,如牛顿第二定律,比例系数记作常量l∕m,解释作物体质量一一含有物质的多少。
但我们知道这个常量并不“常”,爱因斯坦就主张假定它与物体运动速度相关,速度大,质量也变大。
包括比热容也是,比热相当于正比例函数中的比例系数K,被认为是常量,即不变的量。
对某一物体加热,其实验结果的点并不落在坐标系上,所以于物而言人的测量是有所谓的误差的,那是否就是说这条物理命题就此作废?这在康德的物体定义里称之为一一(多选)A.现象B.物自身C.知性为自然立法D.先验的幻象3.(1)在经验主义的本体与现象或者说一性与二性之分中,洛克认为有着空间的不可入性、形状、广延、运动一一变化等等,属于物体的一性,物在这个意义上成为本体,二性则涉及到人的感官知觉,物在这个意义上成为现象。
贝克莱否认事物有着本体与现象之分,认为无论是一性还是二性都是人的经验,而休谟对此持有保留态度,认为本体与现象的分别固然存在,只不过我们不知道那个本体是什么。
请问,康德在他独到的现象与物体的区分,灵感来源于一一OA.洛克B.培根C.休谟D.贝克莱4.(2)在这种继承关系上,请简要地分析康德对本体与现象(一性与二性)的改造,在这个基础上阐明本体与现象各自定义的同时,决定了它是个什么主义者一一O(1)康德如何改造经验主义学说的一性与二性问题,或者说在康德那里它们分别代表什么一一O(2)在康德那里,本体与现象得到了更科学的划分,根据这种划分说明了他是个什么主义者一一O5.本体与现象的争执,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尤其是做认识论学问的哲学家的难题,而它们之间的争执最早可以回溯到古希腊三贤的时代,请问,下面的几种学说哪一项没有涉及到本体与现象的问题一一OA∙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 B.选言三段论的大前提与小前提 C.普罗提诺的作为太一的泛神论D.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6.(1)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辩证篇中,把本体论的、宇宙论、自然神论的上帝从自然中排斥了出去,但是康德依然为这么个“存在”最为完满的最高实在者提供了活动的场所,这么个“场所”就是《实践理性批判》,请问,在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里,最完满实在的存在者,它们各自的定义是什么一一(多选)A.自在之物B.作为一性的现象C.作为二性的现象D.意会体5.(2)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经常把物自体与上帝概念等同起来,这是一个错误,当我们说上帝,我们通常指的就是“这么一个“,拥有最高实在谓词的必然存在者是一个,而不会是多个,或者说根本不知道它到底是不是一个或多个的必然存在的东西。
试论中世纪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作者:李成龙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21期[摘要]共相问题是中世纪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的实质。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唯名论者认为,惟有个别事物才具有实在性,共相只不过是用以表示事物的名称或符号。
而基于柏拉图的理念论,实在论者则认为,共相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体,并构成了个别事物的存在依据。
本文试图通过对“共相问题”的梳理,来说明中世纪经院哲学对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贡献和影响。
[关键词]共相唯名论实在论威廉-奥卡姆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328-02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在《亚里士多德引论》中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分歧归结为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基本问题:“共相究竟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还是仅仅存在于人的理智之中?如若共相是独立存在的实体,那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如若是无形的,那它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还是寓于可感事物之中?这类问题是最高级的问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研究”[1]。
波菲利本人虽拒绝回答这三个问题,却开启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关于共相问题的长期争论。
共相问题之所以在中世纪得到广泛讨论,首先有理论上的渊源。
一可以说,“共相”是西方古典哲学的标志性概念。
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即被“一”与“多”的问题所困扰,及至柏拉图,“相、共相”或“理念”成了哲学探讨的主题。
根据柏拉图的理念论,我们通过辩证法达到的最高知识就是理念知识。
柏拉图进一步把理念实体化、客观化,将其看做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实在本体,理念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它是一切个别事物的存在依据。
某一类个别事物正是通过“分有”和“摹仿”与之对应的单一理念而获得实在性的[2]。
亚里士多德认为,那些既不述说、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事物(如个别的人和马)是第一实体;而那些作为属而包含第一实体的、作为种而包含属的事物(如“人”这个属和“动物”这个种)则是第二实体。
毫无疑问,第一实体是指人们凭感觉认识到的客观事物,而共相或种属——即第二实体是因为某一类事物具有相似性而被人的理智认识到的东西。
试论亚里士多德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摘要】一般与个别是贯穿在亚里士多德思想体系中的一对重要范畴。
亚里士多德在前人的基础上明确的阐述了一般和个别的范畴及这两个范畴之间的重要关系,形成了一般与个别之间的辩证法。
尽管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在许多方面存在着错误和不足,但是他的一般与个别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亚里士多德一般个别辩证法一、亚里士多德的一般与个别思想(一)亚里士多德以前的自然哲学家关于一般与个别思想的雏形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大自然科学家,他的理论是对古希腊当时各种思潮的总结和升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探讨过一般与个别的问题,虽然他们没能明确地论述一般与个别的系统的确切的关系,但是这些思想结晶为亚里士多德的对一般和个别的阐述奠定了基础。
以泰勒斯为代表的米利都学派自然哲学家对世界的始基的探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气等,这说明他们已经开始用特定的物质来解释纷繁复杂的世界,这也是人类抽象思维的质的飞跃。
毕达哥拉斯的“数”和巴门尼德的“存在”则标志着人们对世界的本原的抽象更进一步。
苏格拉底使用其惯常的诘问法向人们发出类似“美是什么?勇敢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有意的为事物寻找普遍的一般“定义”,他至死也没有得出任何事物的确定定义,却为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柏拉图把现实世界中“个别”所对应的“一般”全部抛到“理念”的世界,看似华丽地完成了苏格拉底未完成的使命,但他却无法说明理念与现实世界是怎样联系的,个别的物体是如何分有理念。
只有亚里士多德运用范畴理论,明确的提出了一般与个别的概念,并且对二者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说明。
(二)亚里士多德的一般与个别概念亚里士多德曾说,“事物只是个别的存在,如果没有这样个别性,它就全不存在。
真实就在认识这些事物”,“每一事物的本体其第一义就在它的个别性——属于个别事物的就不属于其它事物;而普遍则是共通的,所谓普遍就不止一事物所独有”。
哲学:西方哲学史考试题库1、单选普罗提诺对伊壁鸠鲁派是()。
A、全盘支持B、全盘反对C、部分支持正确答案:B2、单选在格雷高里任期中开始的有关()的大纷争是使教阶制度脱离封建体系的工作之一。
A、授(江南博哥)职礼B、授善礼C、授德礼正确答案:A3、单选人生意义是和人的什么密切相关()。
A、无限时B、有限时C、物质D、理想正确答案:C4、单选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的哪本书对马克思、恩格斯影响很大()?A、《论死与不死》B、《基督教的本质》C、《未来哲学原理》D、《幸福论》正确答案:B5、单选西方哲学家们称:哲学是科学的基础,也是().A、世界中的科学B、理想中的科学C、自然中的科学D、科学中的科学正确答案:D6、单选巴门尼德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在于他创造了一种()的论证形式。
A、逻辑主义B、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正确答案:C7、名词解释“奥康姆剃刀”正确答案:由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奥康姆提出。
它的基本命题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可以用少数几个原理或原则来说明事物的时候,却用了许多的原理或原则,那就是浪费。
8、名词解释现象界正确答案:现象界这个词语是康德最先提出的,它的意思是指人类意识的物质世界,也就是人们所认识的实在界。
康德认为,人的知识不是与对象一致,却是对象与人的认识能力相一致。
康德强调主观心灵的作用,但也正是因此,“世界”被限定为“人的世界”。
9、单选邓斯•司各脱对()很感兴趣。
A、隐证B、借证C、显证正确答案:C10、单选亚里斯多德认为当富人完全不考虑穷人而统治的时候就是()。
A、民主制B、寡头制C、贵族制正确答案:B11、填空题牛顿的神论是神给了宇宙一个力,然后宇宙自然发展是()。
正确答案:自然神论12、单选正如科学与宗教一样,()在一切的时期里始终是处于一种冲突状态或不安的妥协状态。
A、社会团结与个人自由B、言论自由与社会团结C、个人自由与言论自由正确答案:A13、单选天主教综合体系的崩溃始自于()。
高中英语哲学思想单选题50题1. In Plato's Republic, the concept of "Forms" is often mentioned.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related to the "Forms"?A. JusticeB. BeautyC. ImperfectionD. Truth答案:C。
“Forms”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通常指的是完美的、永恒不变的理念,如正义(Justice)、美(Beauty)和真理(Truth)。
而不完美(Imperfection)不符合“Forms”的概念。
2. Aristotle's philosoph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__________.A. MetaphysicsB. EpistemologyC. EthicsD. Ontology答案:C。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强调伦理学((Ethics)的重要性,关注人类的道德行为和品德。
形而上学(Metaphysics)、认识论(Epistemology)和本体论((Ontology)虽然也是哲学的重要领域,但不是亚里士多德哲学重点强调的。
3. The term "Dialectic" was popularized by __________.A. HegelB. KantC. DescartesD. Locke答案:A。
“辩证法(Dialectic)”这个术语是由黑格尔(Hegel)推广普及的。
康德((Kant)、笛卡尔((Descartes)和洛克((Locke)在哲学上有重要贡献,但不是与“Dialectic”密切相关的人物。
4. In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s, "Causality" refers to __________.A. Random eventsB.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use and effectC. Unpredictable phenomenaD. Independent occurrences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