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步步高高考物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九
- 格式:ppt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35
高考高三二轮复习计划策略模板(7篇)高考高三二轮复习计划策略模板篇1一二轮复习指导思想:高三第一轮复习一般以知识技能方法的逐点扫描和梳理为主,通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基本概念的性质定理及其一般应用,但知识较为零散,综合应用存在较大的问题。
而第二轮复习承上启下,是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促进灵活运用的关键时期,是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对讲练检测等要求较高。
二二轮复习形式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分类进行。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大专题。
(1)集合函数与导数。
此专题函数和导数应用导数知识解决函数问题是重点,特别要注重交汇问题的训练。
每年高考中导数所占的比重都非常大,一般情况在客观题中考查的导数的几何意义和导数的计算属于容易题;二在解答题中的考查却有很高的综合性,并且与思想方法紧密结合,主要考查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不等式等。
(预计5课时)(2)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和解三角形。
此专题中平面向量和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恒等变换是重点。
近几年高考中三角函数内容的难度和比重有所降低,但仍保留一个选择题一个填空题和一个解答题的题量,难度都不大,但是解三角形的内容应用性较强,将解三角形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是今后命题的一个热点,我们可以关注。
平面向量具有几何与代数形式的“双重性”,是一个重要的只是交汇点,它与三角函数解析几何都可以整合。
(预计2课时)(3)数列。
此专题中数列是重点,同时也要注意数列与其他知识交汇问题的训练。
例如,主要是数列与方程函数不等式的结合,概率向量解析几何为点缀。
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问题是近年来的热门问题,而数列与不等式相关的大多是数列的前n项和问题。
(预计2课时)(4)立体几何。
此专题注重几何体的三视图空间点线面的关系,用空间向量解决点线面的问题是重点(理科)。
(预计3课时)(5)解析几何。
此专题中解析几何是重点,以基本性质基本运算为目标。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轨迹方程的探求以及最值范围定点定值对称问题是命题的主旋律。
2025高考物理步步高同步练习必修3第十章 静电场中的能量1 电势能和电势[学习目标] 1.知道静电力做功的特点,掌握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2.理解电势能、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电势能的相对性.一、静电力做功的特点在匀强电场中移动电荷时,静电力所做的功与电荷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有关,与电荷经过的路径无关. 二、电势能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用E p 表示.2.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静电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变化量.表达式:W AB =E p A -E p B .(1)静电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 (2)静电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3.电势能的大小: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等于把它从这点移动到零势能位置时静电力所做的功. 4.电势能具有相对性电势能零点的规定:通常把电荷在离场源电荷无限远处或把电荷在大地表面的电势能规定为0. 三、电势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与它的电荷量之比. 2.公式:φ=E p q.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势的单位是伏特,符号是V ,1 V =1 J/C. 4.电势高低的判断: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5.电势的相对性:只有在规定了零电势点之后,才能确定电场中某点的电势,一般选大地或离场源电荷无限远处的电势为0.6.电势是标(填“矢”或“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只有在带电体只受静电力作用的条件下,静电力做功才与路径无关.( × ) (2)负电荷沿电场线方向移动时,静电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 √ )(3)某电场中,带电物体在A 点具有的电势能E p A =5 J ,在B 点具有的电势能E p B =-8 J ,则E p A >E p B .( √ )(4)某电场中,A 点的电势φA =3 V ,B 点的电势φB =-4 V ,则φA >φB .( √ ) (5)根据电势的定义式φ=E pq可知,电荷q 的电荷量越大,电势越低.( × )2.如图所示,把电荷量为-5×10-9 C 的电荷,从电场中的A 点移到B 点,其电势能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若A 点的电势为φA =15 V ,B 点的电势为φB =10 V ,则电荷在A 点和B 点具有的电势能分别为E p A =__________ J ,E p B =__________ J ,此过程静电力所做的功W AB =__________ J.答案 增大 -7.5×10-8 -5×10-8 -2.5×10-8解析 将负电荷从A 点移到B 点,静电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大. E p A =qφA =-5×10-9×15 J =-7.5×10-8 J E p B =qφB =-5×10-9×10 J =-5×10-8 J W AB =E p A -E p B =-2.5×10-8 J.一、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电势能 导学探究1.如图所示,试探电荷q 在电场强度为E 的匀强电场中,(1)沿直线从A移动到B,静电力做的功为多少?(2)若q沿折线AMB从A点移动到B点,静电力做的功为多少?(3)若q沿任意曲线从A点移动到B点,静电力做的功为多少?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答案(1)静电力F=qE,静电力与位移间的夹角为θ,静电力对试探电荷q做的功W=F|AB|cos θ=qE|AM|.(2)在线段AM上静电力做的功W1=qE|AM|,在线段MB上静电力做的功W2=0,总功W=W1+W2=qE|AM|.(3)W=qE|AM|.电荷在匀强电场中沿不同路径由A点移动到B点,静电力做功相同,说明静电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2.(1)物体从高处向低处运动,重力做什么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如何变化?重力做功和物体的重力势能变化有什么关系?(2)①正电荷顺着电场线移动,静电力做什么功?电荷的电势能如何变化?②负电荷顺着电场线移动,静电力做什么功?电荷的电势能如何变化?③电势能的变化与静电力做功有什么关系?答案(1)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W G=E p1-E p2(2)①静电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②静电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③W电=E p1-E p2知识深化1.静电力做功的特点静电力做的功与电荷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有关,但与具体路径无关,这与重力做功的特点相似.2.对电势能的理解(1)系统性:电势能是由电场和电荷共同决定的,是属于电荷和电场所共有的,我们习惯上说成电荷的电势能.(2)相对性:电势能是相对的,其大小与选定的电势能为零的参考点有关.确定电荷的电势能,首先应确定参考点.(3)电势能是标量,有正负但没有方向.(4)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等于把它从该点移动到零电势能位置时静电力所做的功.3.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W AB=E p A-E p B.静电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静电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例1(多选)如图所示,固定在Q点的正点电荷的电场中有M、N两点,已知MQ<NQ.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把一正点电荷从M点沿直线移到N点,则静电力对该电荷做正功,电势能减少B.若把一正点电荷从M点沿直线移到N点,则该电荷克服静电力做功,电势能增加C.若把一负点电荷从M点沿直线移到N点,则静电力对该电荷做正功,电势能减少D.若把一负点电荷从M点沿直线移到N点,再从N点沿不同路径移回到M点,则该电荷电势能不变答案AD解析在正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正电荷受到的静电力沿电场线方向,从M点移到N点,静电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A正确,B错误;在正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负点电荷受到的静电力与电场线方向相反,负点电荷从M点移到N点,静电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C错误;把一负点电荷从M点沿直线移到N点,再从N点沿不同路径移回到M点,静电力做的总功为零,电势能不变,D正确.例2(多选)(2021·新余四中月考)规定无穷远处的电势能为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正电荷从电场中某点移到无穷远处时,静电力做的正功越多,正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就越大B.将正电荷从电场中某点移到无穷远处时,静电力做的正功越少,正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就越大C.将负电荷从无穷远处移到电场中某点时,克服静电力做功越多,负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就越大D.将负电荷从无穷远处移到电场中某点时,克服静电力做功越少,负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就越大答案AC解析无穷远处的电势能为零,正电荷从电场中某点移到无穷远处时,若静电力做正功,则电势能减少,到无穷远处时电势能减为零,正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为正值,且等于静电力做的功,因此静电力做的正功越多,正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越大,A正确,B错误;负电荷从无穷远处移到电场中某点时,若克服静电力做功,则电势能由零增大到某值,此值就是负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的值,因此,克服静电力做功越多,负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越大,故C正确,D错误.二、电势导学探究在如图所示的匀强电场中,电场强度为E,取O点为零势能点,A点距O点的距离为l,AO 连线与电场强度负方向的夹角为θ.(1)电荷量分别为q 和2q 的正试探电荷在A 点的电势能分别为多少? (2)不同电荷在同一点的电势能与电荷量的比值是否相同?(3)不同电荷在同一点的电势能与电荷量的比值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是否有关系? 答案 (1)Eql cos θ、2Eql cos θ (2)比值相同 (3)无关 知识深化1.对公式φ=E pq的理解(1)φ取决于电场本身,与该点是否放有电荷,电荷的电性,电荷的电荷量等无关. (2)公式中的E p 、q 均需代入正负号.2.电场中某点的电势是相对的,它的大小和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在物理学中,常取离场源电荷无限远处的电势为0,在实际应用中常取大地的电势为0.3.电势虽然有正负,但电势是标量.在同一电场中,电势为正值表示该点电势高于零电势,电势为负值表示该点电势低于零电势,正负号不表示方向.在同一电场中,正电势一定高于负电势,如果规定无穷远处的电势为零,则正点电荷产生的电场中各点的电势都为正值,负点电荷产生的电场中各点的电势都为负值,且越靠近正点电荷的地方电势越高,越靠近负点电荷的地方电势越低. 4.电势高低的判断方法(1)电场线法: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2)公式法:由φ=E pq 知,对于同一正电荷,电势能越大,所在位置的电势越高;对于同一负电荷,电势能越小,所在位置的电势越高.例3 (2021·安徽师大附中期中)某静电场的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图中P 、Q 两点的电场强度的大小分别为E P 和E Q ,电势分别为φP 和φQ ,则( )A .E P >E Q ,φP >φQB .E P >E Q ,φP <φQC .E P <E Q ,φP >φQD .E P <E Q ,φP <φQ答案 A解析电场线越密,电场强度越大,由题图可看出P点处的电场线密集程度大于Q点处的电场线密集程度,故P点的电场强度大于Q点的电场强度,所以E P>E Q.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由题图可知电场线的方向由P指向Q,所以P点的电势高于Q点的电势,即φP>φQ,故A正确.例4将一正电荷从无限远处移入电场中的M点,电势能减少了8.0×10-9J,若将另一等量的负电荷从无限远处移入电场中的N点,电势能增加了9.0×10-9 J,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φM<φN<0 B.φN>φM>0C.φN<φM<0 D.φM>φN>0答案C解析取无限远处的电势为零,则正电荷在M点的电势能为-8×10-9J,负电荷在N点的知,M点的电势φM<0,N点的电势φN<0,且|φN|>|φM|,则φN 电势能为9×10-9 J.由φ=E pq<φM<0,故C正确.三、电势与电势能的计算例5(2021·昆明一中月考)将带电荷量为6×10-6 C的负电荷从电场中的A点移到B点,克服静电力做了3×10-5 J的功,再从B点移到C点,静电力做了1.2×10-5 J的功,则:(1)该电荷从A点移到B点,再从B点移到C点的过程中电势能共改变了多少?(2)如果规定A点的电势能为零,则该电荷在B点和C点的电势能分别为多少?B点和C点的电势分别为多少?(3)如果规定B点的电势能为零,则该电荷在A点和C点的电势能分别为多少?A点和C点的电势分别为多少?答案见解析解析(1)W AC=W AB+W BC=-3×10-5 J+1.2×10-5 J=-1.8×10-5 J.所以该电荷的电势能增加了1.8×10-5 J.(2)如果规定A点的电势能为零,由公式W AB=E p A-E p B得该电荷在B点的电势能为E p B=E p A-W AB=0-W AB=3×10-5 J.同理,该电荷在C点的电势能为E p C =E p A -W AC =0-W AC =1.8×10-5 J. 两点的电势分别为φB =E p B q =3×10-5-6×10-6 V =-5 VφC =E p C q =1.8×10-5-6×10-6V =-3 V(3)如果规定B 点的电势能为零,则该电荷在A 点的电势能为: E p A ′=E p B ′+W AB =0+W AB =-3×10-5 J. 该电荷在C 点的电势能为E p C ′=E p B ′-W BC =0-W BC =-1.2×10-5 J.两点的电势分别为φA ′=E p A ′q =-3×10-5-6×10-6 V =5 V φC ′=E p C ′q =-1.2×10-5-6×10-6V =2 V .针对训练 如图所示,在同一条电场线上有A 、B 、C 三点,三点的电势分别是φA =5 V 、φB =-2 V 、φC =0,将电荷量q =-6×10-6 C 的点电荷从A 移到B ,再移到C .(1)该电荷在A 点、B 点、C 点具有的电势能各是多少?(2)将该电荷从A 移到B 和从B 移到C ,电势能分别变化了多少? (3)将该电荷从A 移到B 和从B 移到C ,静电力做功分别是多少? 答案 (1)-3×10-5 J 1.2×10-5 J 0 (2)增加4.2×10-5 J 减少1.2×10-5 J (3)-4.2×10-5 J 1.2×10-5 J 解析 (1)根据公式φ=E pq可得E p =qφ所以该电荷在A 点、B 点、C 点具有的电势能分别为:E p A =qφA =-6×10-6×5 J =-3×10-5 JE p B =qφB =-6×10-6×(-2) J =1.2×10-5 J E p C =qφC =-6×10-6×0 J =0(2)将该电荷从A 移到B ,电势能的变化量为ΔE p AB=E p B-E p A=1.2×10-5 J-(-3×10-5) J=4.2×10-5 J即电势能增加了4.2×10-5 J将该电荷从B移到C,电势能的变化量为ΔE p BC=E p C-E p B=0-1.2×10-5 J=-1.2×10-5 J 即电势能减少了1.2×10-5 J(3)将该电荷从A移到B,静电力做的功为W AB=E p A-E p B=-4.2×10-5 J将该电荷从B移到C,静电力做的功为W BC=E p B-E p C=1.2×10-5 J.考点一静电力做功的特点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荷从电场中的A点运动到B点,路径不同,静电力做功的大小就可能不同B.电荷从电场中的某点出发,运动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该点,则静电力做功为零C.正电荷沿着电场线方向运动,静电力对正电荷做正功,负电荷逆着电场线方向运动,静电力对负电荷做正功D.电荷在电场中运动,因为静电力可能对电荷做功,所以能量守恒定律在电场中并不成立答案BC解析静电力做功的多少与电荷运动路径无关,故A错误;静电力做功只与电荷在电场中的初、末位置有关,所以电荷从某点出发又回到了该点,静电力做功为零,故B正确;正电荷沿着电场线方向运动,则正电荷受到的静电力方向和电荷的运动方向相同,故静电力对正电荷做正功,同理,负电荷逆着电场线的方向运动,静电力对负电荷做正功,故C正确;电荷在电场中运动虽然有静电力做功,但是电荷的电势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的转化满足能量守恒定律,故D错误.2.(2021·天津一中期中)如图所示,在匀强电场中有A、B两点,将一电荷量为q的正电荷从A 点移到B点,第一次沿直线AB移动该电荷,静电力做功为W1;第二次沿折线ACB移动该电荷,静电力做功为W2;第三次沿曲线AB移动该电荷,静电力做功为W3,则()A.W1>W2B.W3<W2C.W1=W2D.W1<W3答案C解析静电力做功只与起始和终止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因此选项C正确.考点二电势和电势能3.关于电势和电势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电场中电势高的地方电荷具有的电势能大B.在电场中放在某点的电荷的电荷量越大,它所具有的电势能也越大C.在电场中的任意一点,正电荷具有的电势能一定大于负电荷具有的电势能D.取无穷远处电势为零,在负点电荷所产生的电场中的任意一点,正电荷具有的电势能一定小于负电荷具有的电势能答案D解析根据公式E p=φq可知,正电荷在电势高的地方电势能大,负电荷在电势高的地方电势能小,由于不知电荷的电性,因此无法判断它在电势高的地方电势能的大小,故A错误;若放在电场中某点的电荷为正电荷,当该点电势小于零时,电荷量越大,电荷具有的电势能越小,故B错误;电势能E p=qφ,正电荷在电势小于零处的电势能为负值,小于负电荷在该处的电势能,故C错误;取无穷远处电势为零,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可知在负点电荷所产生的电场中的任意一点电势为负,正电荷在任意一点具有的电势能为负值,而负电荷在任意一点具有的电势能为正值,正电荷具有的电势能小于负电荷具有的电势能,故D正确.4.(2021·沧州市高二期末)某电场的部分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A、B两点位于电场中,E A、E B 分别表示它们的电场强度,E p A、E p B分别表示电子在A、B两点具有的电势能.下列有关电场强度和电势能的判断正确的是()A.E A<E B,E p A<E p B B.E A>E B,E p A<E p BC.E A>E B,E p A>E p B D.E A<E B,E p A>E p B答案D解析电场线的疏密反映电场强度的大小,B点的电场线较A点密集,则E A<E B,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逐渐降低,可知B点电势高于A点,电子带负电,负电荷在电势高处的电势能较小,则E p A>E p B,故选D.5.(2021·泰州市泰州中学高一期中)如图所示为某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电场线上有A、B、C 三点且AB=BC,一电子从A点出发经B点运动到C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电场是匀强电场B.在A、B、C三点中,A点的电势最高C.在A、B、C三点中,A点的电场强度最大D.在A、B、C三点中,电子在A点的电势能最大答案B解析只有一条电场线不能确定是否为匀强电场,A错误;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逐渐降低,则A点的电势最高,B正确;电场线的疏密反映电场强度的大小,一条电场线无法比较疏密,所以无法比较其大小,C错误;电子带负电,所受静电力与电场方向相反,沿电场线方向,静电力对电子做负功,电势能增大,故电子在A点的电势能最小,D错误.6.(2021·珠海一中期中)将一负电荷从无穷远处移至电场中M点,静电力做功为6.0×10-9 J,若将一个等量的正电荷从电场中N点移向无穷远处,静电力做功为5.0×10-9 J,则M、N两点的电势φM、φN的关系为()A.φM<φN B.φM=φNC.φN<φM D.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取无穷远处电势φ=0,由题意有φM>φN>0,故选项C正确.7.(多选)(2021·大同一中月考)如图所示,带正电的点电荷固定于Q点,电子在静电力的作用下,做以Q点为焦点的椭圆运动,M、P、N为椭圆上的三点,P点是轨道上离Q点最近的点.电子从M点经P点到达N点的过程中()A.速率先增大后减小B.速率先减小后增大C.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D.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答案AC解析电子受到点电荷的静电力,当电子由M点向P点运动时,二者距离减小,静电力做正功,故电势能减小,又由动能定理,知动能增大,即速率增大;当电子由P点向N点运动时,电势能增大,动能减小,速率减小,故A、C正确,B、D错误.8.图甲中AB是某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若将一负电荷从A点处由静止释放,负电荷仅在静电力作用下沿电场线从A到B运动过程中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关于A、B两点的电势高低和电场强度大小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φA>φB,E A>E B B.φA>φB,E A<E BC.φA<φB,E A>E B D.φA<φB,E A<E B答案C解析负电荷从A点由静止释放(初速度为0)后,能加速运动到B,说明负电荷受到的静电力方向从A指向B,那么电场方向由B指向A,由于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所以A、B 两点的电势关系是φA<φB;由题图乙可知,负电荷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加速度逐渐减小,知,E A>E B,由牛顿第二定律知,负电荷从A运动到B时,受到的静电力是逐渐减小的,由E=FqC正确.9.(多选)(2022·浙江金乡卫城中学高二月考)如图所示,两个等量正点电荷分别固定在A、B两点,O为AB的中点,M、N为AB中垂线上的两点,无限远处电势为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N、M、O三点中O点电场强度最大B.M点电势高于N点电势C.同一负电荷在M点的电势能小于在N点的电势能D.如果只受静电力作用的正电荷从M点由静止释放,电荷将沿中垂线做匀加速运动答案BC解析两个等量同种电荷连线中点O的电场强度为零,无穷远处电场强度也为零,故从O点沿着中垂线向上到无穷远处电场强度先增大后减小,电场强度最大的点可能在M、N连线之间,也可能在N点以上,还可能在M点以下,A错误;等量同种正点电荷的连线的中垂线的电场方向由O点指向远处,所以M点的电势高于N点的电势,B正确;同一负电荷在电势越高的地方电势能越小,因为M点的电势高于N点的电势,所以负电荷在M点的电势能小于在N点的电势能,C正确;如果只受静电力作用正电荷从M点静止释放,将沿中垂线做加速运动,但加速度可能一直减小或先增大后减小,D错误.10.(多选)如图是某一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A、B是电场线上的两点,一负电荷q仅在静电力作用下以初速度v0从A向B运动并经过B点,一段时间后q以速度v又一次经过A点,且v与v0的方向相反,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A、B两点的电场强度E A<E BB.A、B两点的电势φA>φBC.负电荷q在A、B两点的电势能E p A<E p BD.负电荷q先后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v0=v答案BCD解析由分析可知,负电荷从A至B做减速运动,则负电荷所受静电力的方向为B→A,电场E的方向应为A→B,所以φA>φB,E p A<E p B,选项B、C正确;由于只有一条电场线,不知道电场的具体分布,所以无法判断A、B两点电场强度的大小,选项A错误;负电荷再回到A点时,其电势能不变,动能也不变,所以v与v0大小相等,选项D正确.11.(多选)(2019·江苏卷)如图所示,ABC为等边三角形,电荷量为+q的点电荷固定在A点.先将一电荷量也为+q的点电荷Q1从无穷远处(电势为0)移到C点,此过程中,静电力做功为-W.再将Q1从C点沿CB移到B点并固定.最后将一电荷量为-2q的点电荷Q2从无穷远处移到C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Q 1移入之前,C 点的电势为WqB .Q 1从C 点移到B 点的过程中,所受静电力做的功为0 C .Q 2从无穷远处移到C 点的过程中,所受静电力做的功为2WD .Q 2在移到C 点后的电势能为-4W 答案 ABD解析 根据静电力做功可知-W =q (0-φC 1),解得φC 1=Wq ,选项A 正确;B 、C 两点到A 点的距离相等,这两点电势相等,Q 1从C 点移到B 点的过程中,静电力做功为0,选项B 正确;根据对称和电势叠加可知,A 、B 两点固定电荷量均为+q 的电荷后,C 点电势为φC 2=2φC 1=2W q ,带电荷量为-2q 的点电荷Q 2在C 点的电势能为E p C =(-2q )×φC 2=-4W ,选项D 正确;Q 2从无穷远处移到C 点的过程中,静电力做的功为0-E p C =4W ,选项C 错误. 12.如图所示的匀强电场中,有a 、b 、c 三点,ab =5 cm ,bc =12 cm ,其中ab 沿电场方向,bc 和电场方向成60°角,一个电荷量为q =4×10-8 C 的正电荷从a 移动到b ,静电力做功为W 1=1.2×10-7 J ,求:(1)若规定a 点电势为零,求该电荷在b 点的电势能; (2)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E ;(3)该电荷从b 到c ,电荷的电势能的变化量.答案 (1)-1.2×10-7 J (2)60 V/m (3)减少1.44×10-7 J 解析 (1)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为 W 1=E p a -E p b规定a 点电势为零,即E p a =0 电荷在b 点的电势能为 E p b =-W 1=-1.2×10-7 J ;(2)正电荷从a 移动到b ,静电力做功可表示为 W 1=qE ·ab代入数据解得E =60 V/m ;(3)该电荷从b 到c ,静电力做功W 2=F |bc | cos 60°=qE ·bc ·cos 60° 代入数据解得W 2=1.44×10-7 J , 所以该过程电荷的电势能减少1.44×10-7 J13.(多选)如图所示,在y 轴上关于O 点对称的A 、B 两点分别有等量同种电荷+Q ,在x 轴上C 点有点电荷-Q ,且CO =OD ,∠ADO =6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O 点的电场强度为零B .D 点的电场强度为零C .若将点电荷+q 从O 点移向C 点,电势能增加D .若将点电荷-q 从O 点移向C 点,电势能增加 答案 BD解析 A 、B 两点电荷在O 点产生的合电场强度为0,而C 点电荷在O 点产生的电场强度方向向左,故O 点的合电场强度方向向左,A 错误;同理可知,D 点的合电场强度为0,B 正确;OC 间各点的合电场强度方向向左,若将点电荷+q 从O 点移向C 点,静电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C 错误;若将点电荷-q 从O 点移向C 点,静电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D 正确.2 电势差[学习目标] 1.理解电势差的概念,知道电势差与零电势点的选择无关.2.掌握电势差的表达式,知道电势差的正、负号与电势高低之间的对应关系.3.知道什么是等势面,并能理解等势面的特点.4.会用U AB =φA -φB 及U AB =W AB q进行有关计算.一、电势差1.定义:电场中两点之间电势的差值,也叫作电压.U AB=φA-φB,U BA=φB-φA,U AB=-U BA.2.电势差是标量,有正负,电势差的正负表示电势的高低.U AB>0,表示A点电势比B点电势高.3.静电力做功与电势差的关系W AB=qU AB或U AB=W AB q.二、等势面1.定义:电场中电势相同的各点构成的面.2.等势面的特点(1)在同一个等势面上移动电荷时,静电力不做功.(2)等势面一定跟电场线垂直,即跟电场强度的方向垂直.(3)电场线总是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电势差与电势一样,是相对量,都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2)电势差是一个标量,但是有正值和负值之分.(√)(3)若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U AB=1 V,则将单位正电荷从A点移到B点,静电力做功为1 J.(√) (4)将电荷量为q的电荷从A点移到B点与将电荷量为-q的电荷从B点移到A点,静电力所做的功相同.(√)(5)电荷在等势面上移动时不受静电力作用,所以静电力不做功.(×)2.在某电场中,将一带电荷量为q=+2.0×10-9C的点电荷从a点移到b点,静电力做功W=-4.0×10-7 J,则a、b两点间的电势差U ab为________V.答案-200一、电势差导学探究电场中A、B、C、D四点的电势如图所示.(1)A、C及A、B间的电势差各为多少?哪个较大?(2)若取D点电势为零,则A、B、C三点的电势各为多少?A、C及A、B间的电势差各为多少?通过以上计算说明电势、电势差各具有什么特点?答案(1)U AC=15 V,U AB=10 V,U AC>U AB(2)φA=18 V,φB=8 V,φC=3 V;U AC=15 V,U AB=10 V;电势的大小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电势差的大小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无关.知识深化1.电势差的理解(1)电势差反映了电场的能的性质,决定于电场本身,与试探电荷无关.(2)电势差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电势差的正负表示两点电势的高低;U AB=-U BA,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无关.(3)电场中某点的电势在数值上等于该点与零电势点之间的电势差.2.电势差与静电力做功的关系(1)公式:U AB=W ABq 或W AB=qU AB,其中W AB仅是静电力做的功.(2)把电荷q的电性和电势差U的正负代入进行运算,功为正,说明静电力做正功,电荷的电势能减小;功为负,说明静电力做负功,电荷的电势能增大.3.电势和电势差的比较比较内容电势φ电势差U区别定义电势能与电荷量的比值φ=E pq静电力做的功与电荷量的比值U AB=W ABq决定因素由电场和在电场中的位置决定,与q、E p无关由电场和场内两点位置决定,与q、W AB无关相对性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无关联系数值关系U AB=φA-φB单位相同,国际单位制中均是伏特(V)标矢性都是标量,但均有正负例1(多选)关于电势差U AB和电势φA、φB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电势与电势差均是相对量,均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B.U AB和U BA是不同的,它们存在关系:U AB=-U BA。
2025高考物理步步高同步练习选修1练习练透1动量考点一动量及动量的变化量1.(2022·广东实验中学期中)下列运动中的物体,动量始终保持不变的是()A.绕地球运行的同步卫星B.小球碰到竖直墙壁被弹回,速度大小不变C.用绳子拉着物体,沿斜面做匀速直线运动D.荡秋千的小孩,每次荡起的高度保持不变2.(2022·安徽明光二中高二期末)某物体在某一过程中的动量变化量为-5 kg·m/s,则初、末两状态相比()A.该物体的动量一定减小B.该物体的动量一定反向C.该物体的动量可能增大D.该物体的动量一定同向3.(多选)质量为0.5 kg的物体,运动速度为3 m/s,它在一个变力作用下沿直线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速度大小变为7 m/s,则这段时间内动量的变化量可能为()A.5 kg·m/s,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B.5 kg·m/s,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C.2 kg·m/s,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D.2 kg·m/s,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考点二动量与动能的区别和联系4.两个物体具有相同的动量,则它们一定具有()A.相同的速度B.相同的质量C.相同的运动方向D.相同的动能5.(多选)关于动量和动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动量不变B.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动能不变C.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它的动量一定在改变D.甲物体动量p1=5 kg·m/s,乙物体动量p2=-10 kg·m/s,所以p1>p26.两个具有相同动量的物体A、B,质量分别为m A、m B,且m A>m B,比较它们的动能,则() A.物体B的动能较大B.物体A的动能较大C.动能相等D.不能确定7.(2022·泰安市高二期中)羽毛球是速度较快的球类运动之一,运动员扣杀羽毛球的速度可达到100 m/s,假设球飞来的速度为50 m/s,运动员将球以100 m/s的速度反向击回。
2024年高三物理二轮复习方法策略一、梳理知识体系在二轮复习中,首先需要对物理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
由于一轮复习已经对知识点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和整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 画思维导图:通过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将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类,形成知识框架。
2. 对比记忆:对于相似或相关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对比记忆的方法,加深理解和记忆。
3. 知识迁移: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迁移,形成知识网络。
二、强化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因此强化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建议同学们采用以下策略:1. 回归课本:重新阅读课本,加深对基础概念、公式、定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做基础题:做一些基础题目,加强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巩固。
3. 总结归纳:对于重点和难点的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笔记和资料。
三、提高解题能力解题能力是高考考察的重点之一,因此提高解题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建议同学们采用以下策略:1. 多做题:通过多做题,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2. 总结解题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题目,总结出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
3. 讨论交流:与同学、老师或家长讨论交流,分享解题心得和经验,拓展思路和方法。
四、重视实验操作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操作对于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非常重要。
建议同学们采用以下策略:1. 复习实验:重新复习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数据处理等,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2. 动手操作:如果有条件,尽量自己动手操作一些重要的实验,提高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3. 实验题练习:对于实验相关的题目进行专项练习,提高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五、反思与总结反思与总结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
建议同学们采用以下策略:1. 每日反思:每天复习结束后,花一些时间反思当天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找出不足并改进。
2. 每周总结:每周结束后,对本周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找出学习规律和方法。
第2讲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光岛考题电1机械振动【解题方略】1.简谐运动的对称性:振动质点在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点,X、F、a、S Ek、Ep的大小均相等,其中回复力只加速度6/与位移x的方向相反,而。
与x的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 振动质点来回通过相同的两点间的时间相等,即t RC = t CB.振动质点通过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等长的两线段的时间相等,即t BC = t B c•如图1所示2.简谐运动的周期性: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其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都随时间按“正弦” 或“余弦”规律变化,它们的周期均相同•其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表达式为:"/sin(初+ 0咸x =Acos (cot + (p).【例1】简谐运动的振动图线可用下述方法画出:如图2甲所示,在弹簧振子的小球上安装一支绘图笔让一条纸带在与小球振动方向垂肓的方向上匀速运动,笔卩在纸带上画出的就是小球的振动图象•取振子水平向右的方向为振子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正方向,纸带运动的距离代表时间,得到的振动图线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弹费振子的周期为4sB.弹簧振子的振幅为10cmC./=17s时振子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是10cmD.若纸带运动的速度为2cm/s,振动图线上1、3两点间的距离是4cmE.2.5s时振子正在向x轴正方向运动解析周期是振子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由图知,弹簧振子的周期为r=4s,故A正确;振幅是振子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由图知,弹簧振子的振幅为10cm,故B正确;振子的周期为4s ,由周期性知r/=17s时振子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与2 Is时振子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相同,为0 ,故C错误;若纸带运动的速度为2cm/s ,振动图线上1、3两点间的距离是s = vt= 2cm/sX2s = 4cm.KD正确;由图乙可知2.5s时振子正在向x轴负方向运动,故E错误.答案ABD预测1 (2015・山东理综・38(1))如图3所示,轻弹•簧上端固定,下端连接一小物块,物块沿竖方?方向做简谐运动•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物块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尹=0.1sin(2.5M)m./=0时刻,一小球从距物块/?高处自山落卞;/=0.6s时,小球恰好与物块处于同一高度.収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10m/s2.以下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双选,填正确答案标号)h图3A.力=1.7mB.简谐运动的周期是0.8sC.0.6s内物块运动的路程是0.2mD.f=0.4s时,物块与小球运动方向相反答案AB 解析/二0.6s时,物块的位移为y = 0.1sin(2.5兀X 0.6)m = - 0.1m ,则对小球h + \y\ = ^,解得2兀2.TLh = 1.7m ,选项A正确;简谐运动的周期是r=^- = y^s = 0.8s ,选项B正确;0.6s内物块运T动的路程是3A = 0.3m ,选项C错误;r = 0.4s = 2 ,此时物块在平衡位置向下振动,则此时物块与小球运动方向相同,选项D错误.预测2某同学用单摆测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他测出了摆线长度厶和摆动周期八如图4(a)所示.通过改变摆线长度厶测出对应的摆动周期获得多组八与厶再以尸为纵轴、厶为横轴画出函数关系图象如图(b)所示.由图象可知,摆球的半径r= __________ m,当地重力加速度g=_______ m/s2;由此种方法得到的重力加速度值与实际的重力加速度值相比会 __________ (选填“偏人”“偏小”或“一样”).答案1.0X10—2 7t2一样解析由横轴截距得,球的半径应为1.0X10*2m;图象斜率k = ^= ] °咒一2二4 ,而g 二霁故g 二^~m/s2 = n2 m/s2根据以上推导,斜率不变,重力加速度不变,故对g没有影响,一样.商考题电2机械波▼【解题方略】1.波动图象描述的是在同一时刻,沿波的传播方向上的各个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空间上具有重复性和双向性的特点.2.深刻理解波动中的质点振动.质点振动的周期(频率)=波源的周期(频率)=波的传播周期(频率).3.要画好、用好振动图象,并正确地与实际情景相对应.要正确画出波形图,准确写出波形平移距离、质点振动时间与波长、周期的单一解或多解表达式.4.分析简谐运动中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时,一定要以位移为桥梁,位移增大时,振动质点的回复力、加速度、势能均增大,速度、动能均减小;反之,则产生相反的变化•另外,各矢量均在其值为零时改变方向.5.“一分、一看、二找”巧解波动图象与振动图象的综合问题(1)分清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只要看清横坐标即可,横坐标为x则为波动图象,横坐标为/则为振动图象.(2)看清横、纵坐标的单位,尤其要注意单位前的数量级.(3)找准波动图象对应的时刻.(4)找准振动图象对应的质点.【例21 (2016-全国甲卷・34⑵)一列简谐横波在介质中沿x轴止向传播,波长不小于lOcm.O和A 是介质中平衡位置分别位于x=0和x=5cm处的两个质点./=0时开始观测,此时质点O的位移为y=4cm,质点力处于波峰位置;时,质点O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f=ls吋,质点/第一次冋到平衡位置•求:(1)简谐波的周期、波速和波长;(2)质点O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解析(1)设振动周期为卩由于质点力在0到Is内由最大位移处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经历的是+个周期,由此可知"4s①由于质点O与/的距离Ax = 5cm小于半个波长,且波沿x轴正向传播,O在尸*s时回到平2衡位置,而/在C Is时回到平衡位置,时间相差Az = |s ,可得波的速度D 二右二 7.5cm/s ②由X = vT 得,简谐波的波长2 = 30cm ③(2)设质点O 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2兀/ y = A cos(— + go)④将①式及题给条件代入上式得4 = Acos^o< 71 ⑤ 0 = /cos(& + go)JT解得 00 二 3 M 二 8cm®质点O 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或尹二 0.08sin (^/ + 才)m答案(l )4s 7.5cm/s 30cm(2)y=0.08cos (》+f ) m 或 y=0.08sin (》+罟)m预测3 (2016-全国丙卷-34(1))111波源S 形成的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向左、右传播.波源振动 的频率为20Hz,波速为16m/s.D 知介质小P 、0两质点位于波源S 的两侧,且P 、。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归纳—抛体运动(全国版)考点一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例1(2022·辽宁卷·1)如图所示,桥式起重机主要由可移动“桥架”“小车”和固定“轨道”三部分组成.在某次作业中桥架沿轨道单向移动了8m,小车在桥架上单向移动了6m.该次作业中小车相对地面的位移大小为()A.6m B.8mC.10m D.14m答案C解析根据位移概念可知,该次作业中小车相对地面的位移大小为x=x12+x22=82+62m=10m,故选C.例2(多选)(2022·广东省高三检测)如图所示,A、B两球分别套在两光滑无限长的水平直杆上,两球通过一轻绳绕过一定滑轮(轴心固定不动)相连,某时刻连接两球的轻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α、β,A球向左的速度大小为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时B球的速度大小为v cosαcosβB.此时B球的速度大小为v cosβcosαC.当β增大到等于90°时,B球的速度达到最大D.在β增大到90°的过程中,绳对B球的拉力一直做正功答案ACD解析将A球的速度分解为沿轻绳方向和垂直于轻绳的方向,在沿轻绳方向的分速度等于B球沿轻绳方向的分速度.A球在沿轻绳方向的分速度为v绳=v cosα,所以v B=v绳cosβ=v cosαcosβ,A正确,B错误;当β增大到等于90°时,B球的速度在沿轻绳方向的分速度等于0,所以A沿绳子方向的分速度也是0,而cosα′不等于0,所以A球的速度为0;此时A的动能全部转化为B的动能,所以B球的速度达到最大,C正确;在β增大到90°的过程中,轻绳的方向与B球运动的方向之间的夹角始终是锐角,所以轻绳对B球的拉力一直做正功,D正确.把物体的实际速度分解为垂直于绳(杆)和平行于绳(杆)两个分量,根据沿绳(杆)方向的分速度大小相等求解.常见的模型如图所示.考点二平抛运动1.平抛运动问题的求解方法已知条件情景示例解题策略已知速度方向从斜面外平抛,垂直落在斜面上,如图所示,已知速度的方向垂直于斜面.分解速度tan θ=v 0v y =v 0gt从圆弧形轨道外平抛,恰好无碰撞地进入圆弧形轨道,如图所示,已知速度方向沿该点圆弧的切线方向.分解速度tan θ=v y v 0=gt v 0已知位移方向从斜面上平抛又落到斜面上,如图所示,已知位移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分解位移tan θ=y x =12gt 2v 0t =gt 2v 0在斜面外平抛,落在斜面上位移最小,如图所示,已知位移方向垂直斜面.分解位移tan θ=x y =v 0t 12gt 2=2v 0gt2.平抛运动的两个推论(1)设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位移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φ,则有tanθ=2tanφ,如图甲所示.(2)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此时水平位移的中点,如图乙所示.例3(多选)(2022·湖南省高三学业质量第二次联合检测)投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中国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礼记传》中提到:“投壶,射之细也.宴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在不同位置沿水平方向各射出一支箭,箭尖插入壶中时与水平面的夹角分别为37°和53°.已知两支箭的质量、竖直方向下落高度均相等,忽略空气阻力、箭长、壶口大小等因素的影响(sin37°=0.6,cos37°=0.8,sin53°=0.8,cos53°=0.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人所射箭的初速度大小之比为16∶9B.甲、乙两人所射箭落入壶口时的速度大小之比为3∶4C.甲、乙两人投射位置与壶口的水平距离之比为9∶16D .甲、乙两人所射箭落入壶口时的动能之比为16∶9答案AD 解析由题知甲、乙两人射箭高度相同,则两支箭在空中的运动时间相同,落入壶口时竖直方向的速度v y 相同.设箭尖插入壶中时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箭射出时的初速度为v 0,则tan θ=v y v 0,即v 0=v y tan θ,故两支箭射出时的初速度大小之比为tan 53°∶tan 37°=16∶9,A 正确;设箭尖插入壶中时的速度大小为v ,则v =v y sin θ,故两支箭落入壶口时的速度大小之比为sin 53°∶sin 37°=4∶3,B 错误;因两支箭在空中的运动时间相同,甲、乙两人投射位置与壶口的水平距离之比等于初速度大小之比,为16∶9,C 错误;由E k =12mv 2可知,两支箭落入壶口时的动能之比为16∶9,D 正确.例4(2022·全国甲卷·24)将一小球水平抛出,使用频闪仪和照相机对运动的小球进行拍摄,频闪仪每隔0.05s 发出一次闪光.某次拍摄时,小球在抛出瞬间频闪仪恰好闪光,拍摄的照片编辑后如图所示.图中的第一个小球为抛出瞬间的影像,每相邻两个球之间被删去了3个影像,所标出的两个线段的长度s 1和s 2之比为3∶7.重力加速度大小取g =10m/s 2,忽略空气阻力.求在抛出瞬间小球速度的大小.答案255m/s 解析频闪仪每隔0.05s 发出一次闪光,每相邻两个球之间被删去3个影像,故相邻两球的时间间隔为t=4T=4×0.05s=0.2s设抛出瞬间小球的速度大小为v0,每相邻两球间的水平方向上位移为x,竖直方向上的位移分别为y1、y2,根据平抛运动位移公式有x=v0ty1=12gt2=12×10×0.22m=0.2my2=12g(2t)2-12gt2=12×10×(0.42-0.22)m=0.6m令y1=y,则有y2=3y1=3y已标注的线段s1、s2分别为s1=x2+y2 s2=x2+3y2=x2+9y2则有x2+y2∶x2+9y2=3∶7整理得x=255y,故在抛出瞬间小球的速度大小为v0=xt=255m/s.例5(2022·浙江省名校协作体模拟)第24届冬季奥运会于2022年2月在北京召开,如图甲所示为运动员跳台滑雪运动瞬间,运动示意图如图乙所示,运动员从助滑雪道AB上由静止开始滑下,到达C点后水平飞出,落到滑道上的D点,运动轨迹上的E点的速度方向与轨道CD平行,设运动员从C到E与从E到D的运动时间分别为t1与t2,(忽略空气阻力,运动员可视为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t2B.t1>t2C .若运动员离开C 点时的速度加倍,则落在斜面上的速度方向不变D .若运动员离开C 点时的速度加倍,则落在斜面上距C 的距离也加倍答案C 解析以C 点为原点,以CD 为x 轴,以CD 垂直向上方向为y 轴,建立坐标系如图所示.对运动员的运动进行分解,y 轴方向上的运动类似竖直上拋运动,x 轴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运动员速度方向与轨道平行时,在y 轴方向上到达最高点,根据竖直上拋运动的对称性,知t 1=t 2,A 、B 错误;将初速度沿x 、y 方向分解为v 1、v 2,将加速度沿x 、y 方向分解为a 1、a 2,则运动员的运动时间为t =2v 2a 2,落在斜面上的距离s =v 1t +12a 1t 2,离开C 点时的速度加倍,则v 1、v 2加倍,t 加倍,由位移公式得s 不是加倍关系,D 错误;设运动员落在斜面上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斜面的倾角为θ,则有:tan α=v y v 0,tan θ=y x =v y 2t v 0t =v y 2v 0,得tan α=2tan θ,θ一定,则α一定,可知运动员落在斜面上的速度方向与从C 点飞出时的速度大小无关,C正确.考点三斜抛运动例6(2022·广东茂名市模拟)铅球运动员采用原地推和滑步推两种推铅球方式,如图为滑步推铅球.推力相同时,滑步推铅球比原地推铅球增加几米的成绩.两种方式铅球出手时相对地面的位置和速度方向都相同,忽略空气阻力,则()A.两种方式推出的铅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可能相同B.采用原地推铅球方式推出的铅球上升的高度更高C.两种方式推出的铅球在空中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都相同D.滑步推铅球可以增加成绩,可能是延长了运动员对铅球的作用时间答案D解析两种方式铅球出手时相对地面的位置和速度方向都相同,滑步推铅球成绩更好,所以滑步推铅球初速度更大,竖直和水平方向的分速度更大,到达最高点的时间更长,故根据斜抛的对称性,铅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更长,上升的高度更高,在最高点速度更大,A、B、C错误;初速度都是0,滑步推时末速度大,根据动量定理有Ft=mv-0,可知推力相同时,动量变化大的推力作用时间长,D 正确.例7(2022·山东潍坊市一模)在2月8日举行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的比赛中,18岁的中国选手谷爱凌顶住压力,在关键的第三跳以超高难度动作锁定金牌,这也是中国女子雪上项目第一个冬奥会冠军.滑雪大跳台的赛道主要由助滑道、起跳台、着陆坡、停止区组成,如图所示.在某次训练中,运动员经助滑道加速后自起跳点C以大小为v C=20m/s、与水平方向成α=37°的速度飞起,完成空中动作后,落在着陆坡上,后沿半径为R=40m的圆弧轨道EF自由滑行通过最低点F,进入水平停止区后调整姿势做匀减速滑行直到静止.已知运动员着陆时的速度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37°,在F点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所受重力(含装备)的2倍,运动员在水平停止区受到的阻力大小为所受重力(含装备)的二分之一,g 取10m/s 2,sin 37°=0.6,忽略运动过程中的空气阻力.求:(1)水平停止区FG 的最小长度L ;(2)运动员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t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答案(1)40m (2)3.3s 解析(1)将运动员与装备看成一个质点,总质量为m 总,在F 点时,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所受重力(含装备)的2倍,由牛顿第三定律知地面对该运动员整体的支持力大小F N =2m 总g此时支持力与总重力的合力为圆周运动提供向心力,则有F N -m 总g =m 总v 2R解得v =20m/s运动员到达F 点后,在水平停止区有F 阻=0.5m 总g =m 总a ,做加速度大小为a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水平停止区FG 的最小长度L =v 22a=40m (2)对运动员由C 点起跳的速度进行正交分解,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水平方向速度v x =v C cos α竖直方向速度v y =v C sin α-gt着陆时竖直方向分速度与C 点的竖直方向分速度方向相反,由于运动员着陆时的速度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则有tan α=v x -v y =v C cos αgt -v C sin α代入数值得t ≈3.3s.1.斜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为g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以斜上抛为例(如图所示)速度:v x =v 0cos θ,v y =v 0sin θ-gt位移:x =v 0cos θ·t ,y =v 0sin θ·t -12gt 22.当物体做斜上抛运动至最高点时,运用逆向思维,可转化为平抛运动.1.(2022·江苏省高考考前打靶卷)如图所示,一男孩欲拿石子击打苹果,第一次以抛射角(抛出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1抛出石子,第2次以θ2(图中未画出)抛出(θ2>θ1),假设两次抛出时的位置相同,且初速度v 0大小相等,两次均击中苹果.不计空气阻力,则()A .第一次石子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比第二次长B .若仅减小v 0,欲击中苹果,则抛射角θ1、θ2均变大C .改变v 0大小和抛射角,石子不可能水平击中苹果D .两次击中苹果前瞬间的速度大小相等答案D解析石子做斜抛运动,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则有v x=v0cosθ,故石子在空中的运动时间t=xv x=xv0cosθ,所以t1t2=cosθ2cosθ1,因为θ2>θ1,故cosθ2<cosθ1,所以t1<t2,第一次运动时间较短,A错误;石子竖直方向做竖直上抛运动,则有v y=v0sinθ,竖直方向上升的高度为h=v y t-12gt2,联立可得h=x tanθ-gx22v02cos2θ,故只需要v0大小和抛射角满足上式即可击中苹果,C错误;由h=x tanθ-gx22v02cos2θ可知,v0减小时,θ不一定增大,B错误;由动能定理有-mgh=12mv2-12mv02,故两次击中苹果前瞬间的速度大小相等,D正确.2.(2022·北京市昌平区高三期末)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我们研究复杂运动时常用的方法.如图所示,一高度为h、内壁光滑的圆筒竖直放置,将一个小滑块在圆筒上端O点以水平初速度v0沿圆筒内壁切线方向抛出.小滑块沿圆筒内壁运动了一周后恰好从O′点离开圆筒.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空气阻力.(1)求小滑块从抛出到离开圆筒所用的时间t.(2)如果沿虚线OO′将圆筒展开,以小滑块初始位置为坐标原点O,初速度v0方向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xOy,请在图中定性地画出小滑块在圆筒内表面的运动轨迹.答案(1)2h g(2)见解析图解析(1)由题意可知,小滑块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可得小滑块从抛出到离开圆筒所用的时间为h =12gt 2,解得t =2h g;(2)由题意可知,小滑块在圆筒内表面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专题强化练[保分基础练]1.(2022·广东省模拟)《西游记》中,一只大龟浮水作舟,驮着唐僧师徒四人和白龙马渡过了通天河.已知大龟在静水中游动的速度大小与河水的流速大小之比为2∶1,出发点A 到正对岸B 点的距离为d ,河岸平直.若大家以最短的时间渡河,则大家上岸的地点与B 点的距离为()A.d 4B.d 2C .2dD .4d答案B解析要使渡河时间最短,大龟游动的速度方向应垂直河岸,渡河时间为t =dv 1,大家上岸的地点与B 点的距离x =v 2t ,又v 1∶v 2=2∶1,联立解得x =d2,故B 正确.2.(2022·广东卷·6)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截面为三角形的小积木悬挂在离地足够高处,一玩具枪的枪口与小积木上P 点等高且相距为L .当玩具子弹以水平速度v 从枪口向P 点射出时,小积木恰好由静止释放,子弹从射出至击中积木所用时间为t .不计空气阻力.下列关于子弹的说法正确的是()A .将击中P 点,t 大于L vB .将击中P 点,t 等于L vC .将击中P 点上方,t 大于L v D .将击中P 点下方,t 等于L v答案B解析由题意知枪口与P 点等高,子弹和小积木在竖直方向上均做自由落体运动,当子弹击中积木时子弹和积木的运动时间相同,根据h =12gt 2,可知下落高度相同,所以将击中P 点;又由于初始状态子弹到P 点的水平距离为L ,子弹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故有t =Lv,故选B.3.(2022·江苏扬州市高三期末)如图所示,滑板爱好者先后两次从坡道A 点滑出,均落至B 点,第二次的滞空时间比第一次长,则()A.两次滑出速度方向相同B.两次腾空最大高度相同C.第二次滑出速度一定大D.第二次在最高点速度小答案D解析对滑板爱好者运动分析可知,从坡道A点滑出后,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做竖直上抛运动,根据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即上升时间等于下降时间,由题知第二次的滞空时间比第一次长,所以第二次下降时间大于第一次,由h=12gt2知,第二次腾空最大高度大于第一次,又因为两次水平位移相等,所以两次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同,即两次滑出速度方向不相同,故A、B错误;因为第二次下降时间大于第一次,且两次水平位移相等,由x=v x t知,第二次滑出后水平分速度小于第一次,即第二次在最高点速度小,又由v y=gt可知,第二次滑出后竖直分速度大于第一次,所以第二次滑出速度不一定大,故C错误,D 正确.4.(多选)(2022·广西北海市一模)如图所示,直杆AB斜靠在墙角,∠ABO=53°,∠AOB=90°,AO=5m.现从距A点正下方1.8m的C点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一小球(可视为质点).已知重力加速度g取10m/s2,sin53°=0.8,cos53°=0.6,空气阻力不计.若使小球不能碰到杆AB,则v0的值可能为()A.4m/s B.4.4m/s C.5m/s D.6m/s答案AB解析若小球刚与杆接触时的末速度与水平方向夹角为53°,即小球运动轨迹与杆相切,设此时小球竖直方向下落高度为h,水平位移为x,则根据平抛运动相关推论有tan53°=2hx,由几何关系可得tan53°=h+h ACx,联立解得h=1.8m,x=2.7m,则由v0<xt,t=2hg,联立解得v0<4.5m/s,C、D错误,A、B正确.5.(2022·安徽合肥市质检)某校秋季运动会分为竞技组和健身组,健身组设置了定点投篮项目.某同学正在进行定点投篮,篮球在空中划出了一道漂亮的弧线.在篮球运动所在的竖直平面内建立坐标系xOy,如图所示,篮球由A点投出,A、B、C、D是篮球运动轨迹上的四点,C为篮球运动的最高点,A、B、D三点的坐标已在图中标出,重力加速度为g,空气阻力忽略不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篮球经过C点时速度大小为gLB.篮球经过B点和D点的动量相同C.篮球由A到B和由B到C过程,动量的变化量相同D.篮球由B到C和由C到D过程,重力做功相同答案C解析依题意可知篮球抛出后做斜抛运动,利用逆向思维,将篮球从A到C的轨迹看作从C到A的平抛运动,设C点坐标为(0,y C),C点到B点时间为t,由题图可得L=v C t,y C=12gt2,3L-y C=gt2,联立解得y C=L,v C=gL2,故A错误;由题图知B点和D点在同一水平线上,则可知篮球在两点处的速度大小相等,但方向不同,所以两点处的动量不相同,故B错误;由题图知篮球由A到B和由B 到C过程水平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相等,则所用时间相等,根据动量定理可得mgt =-Δp,所以动量的变化量相同,故C正确;篮球由B到C过程重力做负功,由C到D过程重力做正功,二者不相同,故D错误.6.(2022·广东梅州市一模)如图甲所示是网球发球机,某次室内训练时将发球机在距地面一定的高度的地方放置,然后向竖直墙面发射网球.假定网球水平射出,某两次射出的网球碰到墙面时与水平方向夹角分别为30°和60°,如图乙所示.若不考虑网球在空中受到的阻力,则()A.两次发射的初速度之比为3∶1B.碰到墙面前空中运动时间之比为1∶3C.下降高度之比为1∶3D.碰到墙面时动能之比为3∶1答案C解析在平抛运动过程中,有h =12gt 2,x =v 0t ,位移与水平方向夹角的正切值tanα=h x =gt 2v 0,速度与水平方向夹角的正切值tan β=v y v 0=gtv 0,则tan β=2tan α.在平抛运动中,h =xtan β2,所以h 1h 2=tan 30°tan 60°=13;由h =12gt 2可知,t 1t 2=h 1h 2=33;水平速度v =x t ,可得v 1v 2=t 2t 1=31;由v t =v 0cos β可知,v t 1v t 2=v 1cos 60°v 2cos 30°=11,所以碰到墙面时动能之比E k1E k2=v t 12v t 22=11,故A 、B 、D 错误,C 正确.[争分提能练]7.(2022·湖北武汉市高三期末)活塞带动飞轮转动可简化为如图所示的模型:图中A 、B 、O 三处都是转轴,当活塞在水平方向上移动时,带动连杆AB 运动,进而带动OB 杆以O 点为轴转动.若某时刻活塞的水平速度大小为v ,连杆AB 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AB 杆与OB 杆的夹角为β,此时B 点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为()A.v sin αsin βB.v cos αsin βC.v cos αcos βD.v sin αcos β答案B解析设B 点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为v ′,此速度为B 点的实际速度,根据运动合成与分解,可以分解为沿杆方向的分速度和垂直杆方向的分速度,如图,沿杆方向的分速度大小为v B =v ′cos(β-π2)=v ′sin β,A 点速度为水平方向的v ,根据运动合成与分解,可以分解为沿杆方向的分速度和垂直杆方向的分速度,如图,沿杆方向的分速度为v A =v cos α,又有二者沿杆方向的分速度相等,即v ′sin β=v cos α,则v ′=v cos αsin β,故选B.8.(多选)(2022·山东卷·11)如图所示,某同学将离地1.25m 的网球以13m/s 的速度斜向上击出,击球点到竖直墙壁的距离4.8m .当网球竖直分速度为零时,击中墙壁上离地高度为8.45m 的P 点.网球与墙壁碰撞后,垂直墙面速度分量大小变为碰前的0.75倍.平行墙面的速度分量不变.重力加速度g 取10m/s 2,网球碰墙后的速度大小v 和着地点到墙壁的距离d 分别为()A .v =5m/sB .v =32m/sC .d =3.6mD .d =3.9m答案BD解析设网球飞出时的速度为v 0,竖直方向v 0竖直2=2g (H -h ),代入数据得v 0竖直=2×10×8.45-1.25m/s =12m/s ,则v 0水平=132-122m/s =5m/s ,网球击出点到P 点水平方向的距离x 水平=v 0水平t =v 0水平·v 0竖直g =6m ,根据几何关系可得打在墙面上时,垂直墙面的速度分量v 0水平⊥=v 0水平·45=4m/s ,平行墙面的速度分量v0水平∥=v0水平·35=3m/s,反弹后,垂直墙面的速度分量v水平⊥′=0.75·v0水平⊥=3m/s,则反弹后的网球速度大小为v=v水平=v水平⊥′2+v0水平∥2=32m/s,网球落到地面的时间t′=2Hg=2×8.4510s=1.3s,着地点到墙壁的距离d=v水平⊥′t′=3.9m,故B、D正确,A、C错误.9.(2022·安徽蚌埠市高三期末)如图为弹球游戏装置的简化示意图,两块平行挡板竖直固定在水平面上,右侧挡板下端有一小孔B,小亮将弹性小球自右侧挡板顶端A点以一定的水平速度向左抛出,小球经两个挡板多次碰撞最终恰好从B飞出,游戏获胜.已知两挡板的间距为L,A、B的高度差为h,小球直径略小于小孔的内径,小球与挡板碰撞前后的水平和竖直分速度大小均不变,且不与水平面相碰,重力加速度为g.则小球抛出时的速度v和它与两挡板碰撞总次数N分别为()A.v=(N+1)L2gh,N=2n(n=1,2,3,…)B.v=(N+1)L2gh,N=2n-1(n=1,2,3,…)C.v=(N+1)L g2h,N=2n(n=1,2,3,…)D.v=(N+1)L g2h,N=2n-1(n=1,2,3,…)答案B解析小球在两平行挡板间的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设运动总时间为t,则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分别有(N+1)L=vt,N=2n-1(n=1,2,3,…),h=12gt2,联立可得v=(N+1)L2gh,N=2n-1(n=1,2,3,…),故A、C、D错误,B正确.10.(2022·山东日照市一模)跳台滑雪是冬奥会的重要项目之一.如图所示,某次比赛中,质量为m的运动员(包括滑雪板)以速度v0从跳台顶端水平飞出,经过一段时间后落在倾斜赛道上,赛道的倾角为θ,重力加速度为g,空气阻力忽略不计,运动员(包括滑雪板)视为质点.则运动员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A.动量变化量的大小为mv0tanθB.位移的大小为v02tanθgC.距离赛道最远时的速度大小为v0tanθD.距离赛道最远时的竖直位移为总竖直位移的14答案D解析根据动量定理,动量变化量等于重力的冲量,即为竖直方向的动量变化,当运动员落至斜面时,分解其位移得tanθ=hx=12gt2v0t=gt2v0,则落至斜面时的竖直分速度为v y=gt=2v0tanθ,因此动量变化量为Δp=mΔv=2mv0tanθ,故A错误;由A得运动员运动的时间为t=2v0tanθg,则水平位移为x=v0t=2v02tanθg,则运动员实际位移大小为x实际=xcosθ=2v02tanθg cosθ,故B错误;将运动分解为沿斜面和垂直斜面两个方向,则垂直斜面方向的初速度方向垂直斜面向上,加速度方向垂直斜面向下,则垂直斜面的速度分量减小为零时运动员离斜面最远,即当运动员的速度方向与斜面平行时,距离赛道最远,在最远处分解其速度得cosθ=v0v,则v=v0cosθ,故C错误;垂直斜面方向的分运动类似于竖直上抛运动,根据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垂直斜面的速度分量减小为零时的运动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再根据自由落体的公式h=12gt2得,距离赛道最远时的竖直位移为总竖直位移的14,故D正确.11.(2022·河北保定市七校联考)如图所示,两人各自用吸管吹黄豆,甲黄豆从吸管末端P点水平射出的同时乙黄豆从另一吸管末端M点斜向上射出.经过一段时间后两黄豆在N点相遇,曲线1和2分别为甲、乙黄豆的运动轨迹.若M点在P 点正下方,M点与N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且PM长度等于MN的长度,不计空气阻力,可将黄豆看成质点,则()A.两黄豆相遇时甲的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的正切值为乙的两倍B.甲黄豆在P点的速度与乙黄豆在最高点的速度不相等C.两黄豆相遇时甲的速度大小为乙的两倍D.乙黄豆相对于M点上升的最大高度为PM长度的一半答案A解析设甲黄豆做平抛运动的时间为t,那么乙黄豆做斜抛运动的时间也为t,根据斜抛运动的对称性可知,乙黄豆从M点运动至最高点的时间为t2,乙黄豆从M点运动至最高点的水平位移为MN的一半,设PM=MN=L,甲黄豆在P点的速度为v1,乙黄豆到达最高点的速度为v′,在水平方向上由运动学规律:对甲黄豆有L=v1t,对乙黄豆从M点运动至最高点水平方向上有L2=v′·t2,联立解得v1=v′=Lt,故B错误;对甲黄豆到达N点时,在竖直方向上有L=12gt2,v1y=gt=2gL,在水平方向有v1=Lt=gL2,甲黄豆到达N点时的速度为v甲=v12+v1y2=5gL2,对乙黄豆在从M点运动至最高点的过程中,由逆向思维得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12g(t2)2=14·12gt2=14L,所以乙黄豆相对于M点上升的最大高度为PM长度的14,乙黄豆在M点的竖直方向分速度为v2y2=2g·L4,则v2y=gL2,由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得乙黄豆在N点的速度为v乙=v′2+v2y2=gL,所以两黄豆相遇时甲的速度大小不是乙的两倍,故C、D错误;两黄豆相遇时甲的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正切值为tanα=v1yv1=2gLgL2=2,乙的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正切值为tanβ=v2yv′=v2yv1=gL2gL2=1,所以两黄豆相遇时甲的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是乙的两倍,甲的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的正切值为乙的两倍,故A正确.12.(2022·广东开平市模拟)2022年2月8日,18岁的中国选手谷爱凌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比赛中以绝对优势夺得金牌,这是中国代表团在北京冬奥会上的第三枚金牌,被誉为“雪上公主”的她赛后喜极而泣.现将比赛某段过程视为如图所示的质点小球的运动,小球从倾角为α=30°的斜面顶端O 点以速度v 0飞出,已知v 0=20m/s ,且与斜面夹角为θ=60°.图中虚线为小球在空中的运动轨迹,且A 为轨迹上离斜面最远的点,B 为小球在斜面上的落点,C 是过A 作竖直线与斜面的交点,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取g =10m/s 2.求:(1)小球从O 点运动到A 点所用时间t ;(2)小球离斜面最远的距离L ;(3)O 、C 两点间距离x .答案(1)2s (2)103m (3)40m 解析(1)将小球在O 点的速度沿斜面和垂直斜面分解,如图所示,垂直斜面方向有v 1=v 0sin θ,a 1=g cos α,t =v 1a 1,联立解得t =2s(2)垂直斜面方向的速度匀减速至0时,有L =v 122a 1,代入数据得L =103m (3)解法1:由垂直斜面方向运动对称性可得,小球从O 到A 与从A 到B 所用时间相等,平行斜面方向有v 2=v 0cos θ,a 2=g sin α,则平行斜面方向有x OB =v 2·2t +12a 2(2t )2,小球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C 为OB 中点,则x =12x OB。
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教学计划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教学计划(精选5篇)时间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就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它已经悄悄的和你擦肩而过,我们又将奔赴下一阶段的教学,我们要好好计划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
那么一份同事都拍手称赞的教学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教学计划篇1通过第一轮的复习,高三学生大部分已经掌握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一般的应用。
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要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这一阶段复习的指导思想是:突出主干知识,突破疑点、难点;关注热点和《考试说明》中新增点、变化点。
二轮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①查漏补缺:针对第一轮复习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能力,进一步强化规范解题的训练;②知识重组: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梳理知识结构,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提高多角度、多途径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③提升能力:通过知识网的建立,一是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技巧,二是提升规范解题能力,三是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在第二轮复习中,重点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把目标瞄准中档题。
二轮复习的思路模式是:以专题模块复习为主,实际进行中一般分为如下几个专题来复习:(1)力与直线运动;(2)力与曲线运动;(3)功和能;(4)带电体(粒子)的运动;(5)电路与电磁感应;(6)必做实验部分;(7)选考模块。
每一个专题都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知识结构分析;(2)主要命题点分析;(3)方法探索;(4)典型例题分析;(5)配套训练。
具体说来,专题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
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是力学和电磁学部分,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①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动力学和天体问题、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②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如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利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③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与运动观点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④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这是近几年高考实验命题的热点),如通过粗略地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