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27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在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国民党的统治面临崩溃的历史背景。
2. 掌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指挥官及战果等基本史实。
3.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经过、战果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战术、策略及国民党军队的抵抗情况。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背景、经过及意义。
2. 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和理解。
四、教学内容1.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在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国民党的统治面临崩溃。
2.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开始横渡长江。
3.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等候渡江命令。
4. 4月22日,人民解放军开始渡江,国民党军队进行抵抗,但防线迅速崩溃。
5. 人民解放军渡江成功,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政权垮台。
1. 引导学生了解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后的解放战争进程,如解放上海、杭州等城市。
2. 分析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成功原因,如党的正确领导、英勇善战的解放军战士等。
3. 讨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意义,如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基础等。
六、教学内容6. 战后的长江防线:解析国民党在长江防线上的军事布局以及其战略意图。
7. 解放军的渡江策略:详细讲解人民解放军为成功渡江所采取的战术和策略,包括选择合适的渡江地点、时间,以及使用船只和后续支援等。
8. 渡江战役的激烈战斗:描述解放军在渡江过程中遭遇的激烈战斗,以及解放军战士的英勇表现和牺牲。
9. 解放军占领南京:阐述解放军渡江成功后,迅速占领南京这一重要城市的经过和影响。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雄师横渡江“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 年 4 月 20 日晚,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渡长江,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渡江战役。
那是一个注定被铭刻在历史长河中的夜晚。
江面上,波涛汹涌,狂风呼啸,但这丝毫没有阻挡住人民解放军前进的步伐。
百万大军集结在长江北岸,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士气高昂,他们心中燃烧着解放全中国的炽热火焰。
在渡江的前夕,各级指挥员精心部署,战士们认真准备。
他们仔细检查着武器装备,确保每一支枪、每一门炮都处于最佳状态。
后勤保障人员也在紧张忙碌着,为战士们准备充足的粮食和弹药。
随着一声令下,渡江战役正式打响。
一时间,江面上千帆竞发,炮声隆隆。
先头部队的战士们乘坐着各式各样的船只,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勇向前。
他们有的驾驶着木船,有的操纵着冲锋舟,还有的乘坐着简易的竹筏。
江面上,炮弹爆炸掀起的水柱此起彼伏,子弹在夜空中划过一道道火光。
但战士们毫不畏惧,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在渡江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英勇无畏的英雄事迹。
有一位年轻的战士,在船只被敌人炮弹击中后,依然抱着木板坚持游向对岸;还有一位排长,在冲锋的过程中,身中数弹,但他依然高呼着“前进!前进!”直至壮烈牺牲。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经过激烈的战斗,人民解放军迅速突破了敌人的长江防线。
敌人精心构筑的工事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土崩瓦解。
他们所谓的“固若金汤”的防线,在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面前不堪一击。
渡江成功后,人民解放军迅速向江南挺进。
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放了一座又一座城市。
战士们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拥护。
在解放的城市中,人民群众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他们纷纷拿出自己家中的粮食和衣物,送给人民解放军。
孩子们围绕在战士们身边,唱着欢快的歌曲;老人们则眼中含着泪花,感谢人民解放军为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8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
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附板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解放战争时期历史背景、渡江战役战略意义、战役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解放战争时期历史背景,理解渡江战役战略意义。
2. 掌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战役过程,分析其胜利原因。
3.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渡江战役战略意义及其在解放战争中地位。
2. 教学重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战役过程及胜利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解放战争时期纪录片片段,让学生解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介绍渡江战役背景、过程和胜利原因,引导学生关注战役中关键事件和人物。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渡江战役胜利原因,并进行小组讨论。
4. 知识点讲解(10分钟)5. 课堂互动(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历史事件认识和感悟。
强调本节课重点内容,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 内容:历史背景渡江战役过程胜利原因战役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战役过程。
分析渡江战役胜利原因。
2. 答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战役过程: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发起渡江战役。
在毛泽东英明指挥下,百万大军成功横渡长江,为解放南京奠定基础。
渡江战役胜利原因:战略部署得当、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人民群众大力支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让学生解解放战争时期历史背景,掌握渡江战役过程和胜利原因。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在人民解放军的攻势下,防线崩溃,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历史背景。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的伟大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史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的经过、意义。
2. 教学难点: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的战术运用、战略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分析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部署。
2. 运用多媒体展示史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的经过。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1.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的困境2.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部署3.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的经过4.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的意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的困境。
2. 讲授新课:讲解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部署,引导学生了解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的背景。
3. 案例分析:通过多媒体展示史料,引导学生分析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的经过。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的意义。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的历史意义。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困境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人民解放军战略部署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经过的熟悉程度。
4. 评价学生对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意义的认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了解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的历史实物和资料。
2. 邀请革命后代或历史学者进行讲座,分享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的亲身经历或研究成果。
3. 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讲述自己家族或家乡与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相关的故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篇一一、教材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
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掌握新闻的结构;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内容呈现导入:教师出示《百万雄师过大江》图片,学生说出画面内容,了解时代背景,进而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理清课文层次,掌握新闻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
提出要求:(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读音。
(2)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那么新闻内容的句子。
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学生在文中找出概括新闻内容的句子,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共10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1.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文中“此种情况”是指().作者在分析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时.前一个方面略写,后一个方面详写,这些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3.”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这句话主要运用得表达方式是()1、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藐视敌军,赞扬我军.2、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详略得当,略写点明我军渡江英勇善战是不言而喻的,详写则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完全正确.3、记叙议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 概括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60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余部23日可渡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三):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则(),也叫( )是一则(新闻),也叫(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四): 现代文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1)结合新闻文体知识体会本文标题有什么特点本文标题只有正题,简练而准确,它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战况,宣告解放战争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全面的崩溃.其中“百万”一词显示了我军强大的阵容,“横渡”一词则突出了我军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强大气势. 初读题目,就会感觉到迎面而来的一股胜利的豪情.2)通读全文你会发现在导语之前括号内的一句话,试分析它有什么作用括号内的文字叫电头,它交代了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体现了新闻材料的真实可信,也突出了新闻的时效性.但应注意,电头不属于导语部分.3)本篇新闻是怎样报道人们解放军横渡长江的盛况的导语部分包括(1—2)两句,它居全篇首位,概括地报道了人们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包括渡江人数、区域和战况.主题部分从第3句至文末,则具体的叙述了人们解放军渡江战斗的战况,对中、西、东三路大军分别进行报道,材料的组织安排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比如对中路军渡江战况写得简略,是因为此前对它有专电报道.西路军写得详细一些,表现出了我军势不可当的气势.东路军写得最详细,这是因为他们所遇敌情“较为顽强”,战斗激烈,又因为这是汤恩伯吹嘘的“很巩固”的防线,具体描述就更增讽刺的意味.还有,整个渡江战役的关键就在这里,这里进行详细的具体的描述更可以展现我军的胜利前景,更加鼓舞人心.4)本篇新闻背景材料的安排颇具匠心,阅读相关内容,找到背景材料,并加以体会.这篇新闻背景材料的安排很巧妙,在报道了中、西路军的战况后,作者把背景、事实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抓住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这样一个重要的背景事实,作了分析,深刻揭示了敌军溃退,我军锐不可当的原因.这样的巧妙的安排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更突出了新闻的战斗性.5)细细品味本篇新闻的语言特点.(1)简明、精练,具有概括性以导语为例,电头导语仅65个字,可它却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由等五个要素,由此可见本文语言的简明扼要,言简意赅.(2)用词生动、传神、准确,充分体现新闻的真实、可信、时效性强的特点.比如多次出现的“至发电时止”,体现出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又如在表现我军英雄气概和强大气势时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词,表现敌人溃败无能时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等词,都生动且传神,并形成鲜明的对比.111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五):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包括哪几句话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答案初二上册语文练习册东起江阴,西至九江,共八十五万余人,民工十余万(含救护队)求采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从那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题分几个层次怎样衔接在一起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八):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明了什么体现了什么说明中国的统一是不可逆转的,是大势所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无私支持,没有人民的支持,解放军就不可能实现渡江,硬件条件不具备,体现了国民党统治的腐朽,内部的斗争不休.导致了统治的破裂,国民党军队反战情绪高涨,要不人民军队是很难渡过长江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九):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答案8、文中加点字“此处”具体指的是什么地方请同时写出具体地名.(4分)9、消息中的“背景”往往是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或环境的材料.请将文中反映渡江战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的句子写在下面.(4分) 10、这则消息写于22日22时,文章多处体现了新闻及时迅速,讲究时效的特点,试将文中有关语句摘录在下面.(4分) 11、有同学认为“如果把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更好,因为前者只说了这次军事行动,后者不仅说出了军事行动而且说出了结果.”对这个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的(4分)8、东路各军,2分;南京江阴段,2分.(共4分.)9、“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或“南京拒绝和平”(2分);“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或“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2分).(共4分,意对即可.)10、文中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另外,“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共4处,每处1分.)11、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给分.每处2分,共4分.意对即可.例:用原标题体现了新闻用语的准确性和报道的真实性.至发电时止,西路35万大军已渡过2/3(并未全部渡完).而东路35万大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仍未全部渡完);用“横渡长江”表达效果好.“横”字形象地展示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胜利渡江”只是告诉人们一种结果.如持反面意见,只要不重复题干上已有的意思,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十):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均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是按照渡江的时间顺序人民解放百万大军人民解放百万大军阅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史》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解放战争》,详细内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掌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过程及意义。
3.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渡江战役的战略意义,人民解放军的战术运用。
教学重点: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过程,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图、多媒体设备学具:笔记本、教材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纪录片片段,让学生了解渡江战役的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过程,分析其战略意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当时的指挥官,如何制定渡江计划。
4. 例题讲解:分析渡江战役中的关键战役,如南京、上海战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教材,绘制渡江战役的简图。
7. 情感教育:讲述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板书设计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 内容:(1)背景: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2)过程:百万大军分三路强渡长江(3)战略意义: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渡江战役的背景。
(2)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的战术运用。
2. 答案:(1)渡江战役背景: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长江防线成为其的一道防线。
(2)人民解放军战术运用:采取三路强渡,中路为主力,东路、西路为辅助,充分发挥了各兵种的协同作战能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让学生充分了解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渡江战役后的历史发展,了解新中国的成立过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
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界定。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情感教育环节。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品教案附板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历史事件。
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事件背景、渡江战役经过、战役重要意义以及相关历史人物。
二、教学目标1. 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和经过;2. 掌握渡江战役重要意义及影响;3. 认识到革命先辈为新中国付出努力和牺牲;4.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渡江战役经过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事件背景、相关历史人物解以及爱国情怀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2. 学具:笔记本、教材、课外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渡江战役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讲解背景介绍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为解放全中国,决定发起渡江战役背景。
3. 详细讲解利用PPT展示渡江战役经过,详细讲解战役中重要事件和人物。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渡江战役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渡江战役意义进行讨论,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渡江战役重要意义。
六、板书设计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 主要内容:(1)事件背景(2)渡江战役经过(3)重要意义(4)历史人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渡江战役背景及经过。
(2)分析渡江战役胜利主要原因。
(3)谈谈你对渡江战役意义认识。
2. 答案:(1)背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为解放全中国,决定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经过激战,成功突破敌军防线,解放南京。
(2)主要原因:我军英勇善战,指挥得当;人民群众大力支持;敌军士气低落,战斗力不足。
(3)意义:渡江战役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使学生解事件背景、经过和意义,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的结语摘要:I.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的背景与意义A.国共内战背景B.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意义II.横渡长江的过程与战术A.长江天险与战前准备B.突破长江防线C.渡江战役中的主要战术III.横渡长江的结果与影响A.战果辉煌B.对国共内战的影响C.对新中国的意义IV.结论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意义B.展望未来中国的强大与繁荣正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它标志着国共内战的转折点,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在国共内战的背景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面临的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长江。
长江天险,自古以来就有“守江者守国”的说法。
因此,突破长江防线对于解放战争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确保渡江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在战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包括搜集情报、进行战前训练、准备渡江工具等。
突破长江防线是渡江战役的关键。
人民解放军利用夜幕的掩护,发挥船工和水手的作用,选择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进行突破。
经过激战,人民解放军成功地突破了长江防线,百万大军开始横渡长江。
在渡江过程中,人民解放军采用了许多战术,如穿插分割、分割包围等,有效地消灭了敌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果是战果辉煌。
渡江战役消灭了大量的国民党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这对国共内战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战略主动权,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打下了基础。
同时,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总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
它展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与智慧,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